临床药师如何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简介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内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而制定的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该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医生、药师、护士等医务人员。
三、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医院应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由医疗管理人员、感染科专家、临床药师等组成,负责抗菌药物的管理与监督。
四、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1. 合理使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需符合诊断明确、感染证据明显、选择合理、用药及时的原则,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细菌敏感性和相关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在合适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但需遵循适用范围和剂量的规定。
4. 优先使用“窄谱抗菌药物”:优先选择活性较窄、毒性较低的抗菌药物,并根据药敏结果尽量选择敏感药物,减少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5. 遵守使用时限: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应根据病情和临床反应来确定,不能出现过长或过短的现象。
五、医嘱和抗菌药物处方1. 医嘱:医生在书写医嘱时需明确患者的诊断、感染部位、给药途径、使用剂量、使用频率、疗程以及停药条件等,确保医嘱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抗菌药物处方:临床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需填写患者基本信息、抗菌药物的名称、剂量、使用频率、疗程和签名等,并在处方上注明是否为抗菌药物。
六、抗菌药物使用审查和监测1. 审查:医院内设立药事管理部门,对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审查,确保处方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2. 监测:医院内设立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监测和分析,并及时提供使用情况的反馈给医务人员,以及时纠正不当使用。
七、抗菌药物的存储与配送1. 存储:医院应设立专门的药品储存区域,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类、分区、分格存放,并设立温湿度监测系统,确保抗菌药物存储环境的质量。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一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 38 号文件”,特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指以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为目的,对医院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处方开具、药品调剂、临床应用和监测等全过程所开展的各种监督管理、教育培训、技术支持与持续改进工作。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3.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对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临床医师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按《上饶市立医院抗菌药物分线及分级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严格按照处方权限应用抗菌药物。
4. 抓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学科的建设,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5.建立并完善抗菌药物管理组织。
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
日常工作由医务科负责。
6. 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38号文件”等有关规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7. 按照卫生部及省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有关要求,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院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
对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的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8. 按照卫生部及省级细菌耐药监测网有关要求,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公布细菌耐药信息,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9. 按照《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对抗菌药物用量进行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长期不合理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跟踪检查评价,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抗菌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1. 序言抗菌治疗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之一,其正确的应用对于控制感染病情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和提高抗菌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保证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本管理制度。
2. 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相关人员对于抗菌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
3. 责任与权限3.1 责任- 医院管理层负有制定抗菌治疗药物的使用政策和规定的责任,确保抗菌治疗药物的正确应用和使用统一管理。
- 临床医生应根据医疗机构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正确开具抗菌治疗药物处方,确保合理的应用和使用。
- 护士及药剂师应根据医疗机构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正确的发放、配制和使用抗菌治疗药物。
3.2 权限- 医院管理层拥有对抗菌治疗药物的使用政策进行制定和修改的权限。
- 临床医生拥有根据患者情况合理开具抗菌治疗药物处方的权限。
- 护士及药剂师拥有获取、发放、配制和使用抗菌治疗药物的权限。
4. 抗菌治疗药物的应用原则4.1 合理应用-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细菌感染的特点,合理选择适用的抗菌治疗药物,并遵循药物使用的权威指南和规定。
- 抗菌治疗药物应根据感染的病原学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选择,尽量选择病原菌敏感的药物。
- 抗菌治疗药物的使用应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进行,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4.2 合理剂量和疗程-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确定抗菌治疗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 疗程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治疗效果和药物的毒副作用进行评估,避免过短或过长的疗程。
4.3 应用监测- 抗菌治疗药物的应用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包括患者的临床疗效、药物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等方面。
- 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和分析,对于出现问题和风险的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调整。
5. 违规处理与处罚对于违反本管理制度的人员,按照医疗机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和处罚,包括但不限于口头警告、书面警告、培训教育、降职、停职、开除等措施。
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经验探讨

死亡病例中 > 8 5 %由耐药菌株引起, 抗菌药物耐药性持续不断 地出现, 给全球的健康事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药物, 加强监控管理刻不容缓。 1 措施 1 . 1 建立健全管理组织 我院 2 0 0 1年 7月成立临床用药督导 小组, 重新调整药事管理委员会。医务科组织, 临床药师参与, 结合医院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规范, 建立 合理用药评价标准与监控方法, 纳入医疗质量综合目标考核管 理。规范新药购进程序, 新药购进需经药事会讨论通过, 药械 科方能购入。 1 . 2 确立抗菌药物分线使用 遵照本院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 药物自身的发展, 抗菌谱, 药理作用, 副作用, 价格等因素, 参考 国
万古霉素
用。 4 . 3 加强药师的再培养 2 1世纪, 我国医院药学工作的重点
4 ] 正面临着重大转变, 深入开展全程化药学服务势在必行 [ , 而
洛美沙星 司帕沙星
我国现有临床药师非常少, 真正临床药学系毕业的临床药师更 少, 现有药师知识结构与临床药师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存在一定 差距。继续药学教育, 调整在职药师的知识结构, 更新知识, 对 药师的再培养刻不容缓。 4 . 4 重视治疗药物监测 对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多种脏器疾 病者的用药以及部分个体差异大、 毒性大的抗菌药物, 应进行 血药浓度监测。通过监测, 有效地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使临 床用药更加科学、 合理、 安全。 4 . 5 借助药物经济学原理 药物经济学是将经济学原理、 方 法和分析技术应用于评价临床治疗过程, 并以此指导临床医师
[ 1 , 2 ]
士, 从事药学研究。
。全世界因感染而造成的
[ 3 ]
家基本药物目录, 考虑我院为专科医院特点, 将现有抗菌药物 经临床各科主任及 划分 3线使用。由我院临床药师提供初稿, 临床用药督导小组讨论, 最后确立抗菌药物分线使用表( 表1 ) 。 界定使用权限: 一线: 住院医师, 二线: 主治医师, 三线: 副主任 医师以上, 越权使用必须经上级医师的同意、 签字, 并有临床指 征; 急、 重症者例外。不定期根据我院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及 临床使用效果进行调整, 暂时停用耐药率高的抗菌药物, 适时 补充, 以满足临床需要。 1 . 3 制定临床各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具体措施及管理条例 根据我院专科医院的特点, 由临床各科主任、 医师提出本科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具体措施初稿, 临床药师参与, 临床用药 督导小组讨论, 最后确立临床各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具体措 施, 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第5 9条、 第9 0条、 第 9 1条规定, 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制定了《 奖惩管理制度》 , 发现 抗菌药物促销现象, 立即停止使用。 2 实施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第三条抗菌药物管理各部门职责(一)院长是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二)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医务、药学等部门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主要职责是:1、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审议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3、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4、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三)医政处负责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四)临床药师负责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参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五)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对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定期进行调查分析,开展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导和咨询工作,并每月将Ⅰ类清洁切口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反馈临床科室。
(六)临床微生物室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开展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提供病原学诊断和细菌耐药技术支持,参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七)药剂科、医疗质量处应当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本制度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四、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五、医院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医务、药学等部门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六、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二审议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三对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七、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配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感染性疾病科和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负责对本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八、医院配备抗菌药物等相关专业的临床药师.临床药师负责对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九、医院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的临床微生物室.临床微生物室开展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提供病原学诊断和细菌耐药技术支持,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十、医院加强涉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学科建设,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十一、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处方集等相关规定及技术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十二、医院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未经备案的抗菌药物品种、品规,不得采购.十三、严格控制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50种.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十四、确因临床工作需要,抗菌药物品种和品规数量超过规定的,应当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详细说明原因和理由.十五、定期调整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品种结构,并于每次调整后15个工作日内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调整周期原则上为2年,最短不得少于1年.十六、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十七、抗菌药物由药剂科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临床上不得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十八、因特殊治疗需要,需使用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剂科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如果超过5例次,应当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医疗机构应当每半年将抗菌药物临时采购情况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十九、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一医院遴选和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并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二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率高、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使用等情况的,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意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二分之一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更换意见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三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原则上12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二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医院定期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医师经本院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处方权.二十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内容应当包括:一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处方集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制度;三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与注意事项;四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与控制方法;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二十二、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证.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二十三、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一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二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二十四、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二十五、制定并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二十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院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二十七、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未出具前,临床医师可根据当地和本院细菌耐药监测情况经验选用抗菌药物,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出具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调整.二十八、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下列相应措施:一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二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三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四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二十九、建立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内部公示和报告制度.一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名并予以内部公示;对排名前十位或者发现严重问题的医师进行批评教育,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二按照要求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汇总,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每年报告一次;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每半年报告一次.三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三十一、医院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二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三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五频繁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抗菌药物.三十二、加强对抗菌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在本机构销售行为的管理,对存在不正当销售行为的企业,应当及时采取暂停进药、清退等措施.三十三、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应加强对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三十四、建立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估制度.三十五、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公布和诫勉谈话制度.对院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名,将排名情况在院内网公布;对发生重大、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或者存在严重医疗质量安全隐患的各临床科室的负责人和当事人进行诫勉谈话,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三十六、按时上报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的数据,根据“二网”监测情况定期公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指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三十七、将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入临床科室考核指标体系.三十八、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点评,并将点评结果作为医师定期考核、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依据.三十九、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四十、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医院取消其处方权:一抗菌药物考核不合格的;二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三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四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五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不正当利益的.四十一、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用药医嘱,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等情况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医院取消其药物调剂资格.四十二、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六个月内不得恢复其处方权和药物调剂资格.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一、分级原则根据我院现有抗菌药物的情况,结合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可获得性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管理三类分级管理.一非限制使用: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二限制使用: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三特殊使用: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二、分级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一非限制使用:此类抗菌药物由医师及以上技术职务处方使用.二限制使用:此类抗菌药物使用需说明理由,由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务处方使用.三特殊管理此类抗菌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务处方使用.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三、三类药物的划分参见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目录.四、要求及说明一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力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体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对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在使用时应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必须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后使用.二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一级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一天用量,在48小时内向上一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并在用药医嘱或处方上办理补签字手续.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该类药物.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选择,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抗菌药物遴选、引进、清退或更换的票决制度一、为确保临床安全用药、合理用药,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新药引入及药品清退与更换行为,特制定本制度.二、医院遴选和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并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三、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率高、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使用等情况的,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意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二分之一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更换意见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四、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原则上12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一根据卫生部200938号文精神,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补充规定.二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管理,严格落实我院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规定.三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医院制定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定,并落实,所有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必须经会诊后才能使用.四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二、加强抗菌药物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管理一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二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选用抗菌药物.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四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五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1~2g;头孢拉定1~2g;头孢呋辛五g;头孢曲松1~2g;甲硝唑0.5g.六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七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八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允许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制度一、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结合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管理三类,分级管理.二、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三、监测管理一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和规范的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二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并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三定期汇总药敏试验结果,每季度发布一次药敏试验结果的分析报告,以便临床有针对性的选择抗菌药物.四定期通报药敏试验结果耐药情况发生较多的抗菌药物,限制其使用,必要时可采取暂停使用的方法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四、细菌耐药监测一每季度根据细菌室提供的细菌耐药情况做出细菌耐药监测报告.二细菌耐药监测报告刊登在药讯中供医生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制度一、抗菌药物使用应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本院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二、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合理用药监督评价小组每个季度应对本院消耗金额前十位的药品进行合理用药监控评价,并作好记录,监控记录在医院OA系统中公布.4.合理用药监督评价小组对用量明显增加的品种,应在药讯上提出警示.特殊情况如:新进入的药品使用未满三个月的、药品价格调整引起的用量变化、特殊原因引起的病人数变化等除外.五、重视细菌耐药监测情况,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对药敏试验的结果定期进行分析、汇总,并把分析结果在药讯上公布.一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将预警信息通报有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二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该慎重经验用药.三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该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四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要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指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进行规范和指导,以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下面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一些工作要求。
1. 制定和完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建立和健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抗菌药物使用的范围、指标和流程,并与临床治疗指南相衔接,确保抗菌药物使用符合规范和临床实践。
2. 加强临床医生的培训和指导。
对临床医生进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培训,提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应用技能,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进行临床有效监测和评估。
3. 强化药品供应管理。
建立健全药品采购和供应的管理体系,确保抗菌药物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
同时,加强抗菌药物的库存管理,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4. 设立临床药学服务。
建立临床药学服务队伍,并为临床医生提供药学咨询服务,帮助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提供药物相关的信息和指导。
临床药师还能监测和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5. 推行抗菌药物的临床路径管理。
根据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感染,制定相应的抗菌药物使用临床路径,明确治疗方案、用药时机和疗程,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合理使用率。
6. 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与评估机制,通过统计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滥用和不当使用的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和改进。
7. 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监测和评估。
对于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使用不当和不良反应的情况。
8. 强化抗菌药物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抗菌药物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药物的质量控制和检测。
同时,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9. 加强抗菌药物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开展针对患者、医生和公众的抗菌药物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正确使用意识。
10. 加强多学科的合作与沟通。
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模式分析

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模式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模式的价值。
方法:此次研究共把2021.1-2021.6月临床药师未干预管理前的15例患者和干预管理后的15例患者纳入,管理前患者作为对照组、管理后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最终的数据结果。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要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二重感染、过敏反应、肾肝功能损害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比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无指征用药、药物选择不当、药物用量或用法不当以及用药时机不当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要比对照组低(P<0.05)。
结果存在差异。
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模式中有着显著价值。
【关键词】临床药师;抗菌药物;应用管理随着医疗水平不断进步与发展,抗菌药物治疗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对患者疾病治疗有着重要作用,但抗菌药物中存在部分使用不当会引发严重并发症的药物,对患者的预后与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所以需要加强抗菌药物管理,降低不良事件情况的发生[1]。
基于此,本次就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模式的价值展开探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把2021.1-2021.6月临床药师干预管理前的15例患者和管理后的15例患者(共30例)纳入,管理前患者作为对照组、管理后患者作为研究组。
对照组:分别由9与6例男性和女性组成;最低的年龄是19岁,最高的是63岁,平均在(41.00±6.83)岁;研究组:分别由8例与7例男性、女性组成;年龄中最低是20岁,最高是63岁,平均在(41.50±6.91)岁,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纳入标准:①资料完善;②对内容充分了解,并主动配合;③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排除标准:①药物禁忌证;②恶性肿瘤者。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
研究组:在展开抗菌药物治疗期间给予临床药师干预管理,即:在患者入院后,临床药师需要和临床医师、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了解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使用史等;临床药师需要全程参与病例讨论会和会诊,充分了解患者用药情况以及治疗情况,积极查阅相关文献,根据患者各项检查结果给予合理治疗建议;临床药师应当对患者用药医嘱进行点评,及时审核和查找相关药物的实用信息,记录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以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在后续工作中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药房2009年第20卷第16期Ch ina Pharmac y 2009V ol.20No.16#1271#主管药师。
研究方向:临床药学。
电话:0931-*******。
E -m ail:w h x Ë1972@1631com Clinical Pharmacists .Partici p atin g in the Mana g ement of Clinical A pp lication on Antibacterial Dru g s WAN G H ui_x ia,LIU Zon g _wu (De p t 1of Phar mac y ,Lanzhou No 12Peo p le .s H os p ital,Lanzhou 730046,China)ABSTRACT OBJECT IVE:T o p rovide reference for im p rovin g the rat ional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 g s in hos p it al 1M ETH -ODS :Various measures w ere taken by clinical pharmacists t o int erfere w ith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 erial drugs 1RESULT S &CONCLUSIONS :Rational use and standard management of ant ibacterial drugs in hospit al can be achieved by t aking a series measures such as enhancing clinical pharmacists .ow n qualit y,pharm acists .participating in clinical m edicat ion m anagement at the right mom ent,strengthening cooperat ion among different depart ments and bringing pharm acist .specialt y advantages int o full play 1KEY WORDS Clinical pharm acists;Intervention;Antibacterial drugs;Application managem ent #药师之友#临床药师如何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王惠霞,刘宗武(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兰州市730046)中图分类号R 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0408(2009)16-1271-02摘要目的:为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临床药师发挥其专业特长,采取各种措施干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结果与结论:通过强化自身素质、适时参与临床用药管理、加强部门间协作等一系列措施,充分发挥临床药师专业特长,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临床药师;干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深入临床,参与临床用药,协助医师解决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是临床药师的主要职责之一,而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且不合理使用现象十分突出。
因此,临床药师如何发挥专业特长,有效干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是一个值得实践与探讨的问题。
本文就我院临床药师如何介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流程管理作一介绍,以供同行参考。
1强化专业素质,完善自身修养,做到有准备、有计划参与临床用药,不仅需要临床药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协调、沟通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所以,在开展工作前,药剂科采取考核、奖惩等措施,要求临床药师不仅要掌握临床各种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效学与药动学等知识,熟悉各专科感染性疾病治疗指南的相关内容及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6等政策性规定的具体要求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协调、沟通能力。
2力争决策层的认可与支持,适时参与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由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临床管理是个整体、综合的管理系统,涉及医、药、护、患各个方面,临床药师若要有效介入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除需具备专业特长外,还需得到医院决策层的认可与支持。
鉴于此,药剂科在加强临床药师培训的同时,开展了以下具体工作,从而得到了院领导的认可与支持:(1)以5药讯6、讲座、宣传栏等形式,积极开展针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宣传,逐步扩大影响范围;(2)做好抗菌药物的使用调研,从各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就我院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改进意见,报送主管院领导;(3)定期统计、汇总、分析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将结果以报表形式上报;(4)多次联系院外知名专家,在院内举办抗菌药物与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讲座,以引起各方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视。
3加强部门间协作,发挥整体优势,有序开展工作抗菌药物几乎在所有临床科室均有应用,其管理也涉及医院许多职能部门,因此主动协调、沟通部门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我院药剂科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与医务科合作,制定抗菌药物培训计划,并按计划积极开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全员培训与考核,从而增加了培训、宣传力度;(2)与质控科协作,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适时监控,由临床药师负责提供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统计资料,质控科根据资料对异常用药情况予以及时处理。
另外,根据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6和我院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6中的要求,与质控、医务部门联合制定5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6,依据此标准临床药师协助质控人员开展每月抗菌药物归档病历和处方的检查、分析、公示,对不合理用药提出改进意见,质控科依据结果对个人或科室进行奖惩;(3)会同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检验科定期公布全院及一些重点科室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提出临床经验用药方案;(4)由于我院医院信息系统(H IS)目前尚不完善,无法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进行信息化干预,因此药剂科与护理部协调,由各科护理组负责分级管理规定的具体落实,在医师越级使用抗菌药物而无上级医师签字时,护士有权拒绝执行医嘱,从而加大了管理力度;(5)与病案室协调,按照本院5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6相关规定,对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出院病历进行审核,抗菌药物病程记录中无用药分析、有样未采、未按细菌培养结果选用药物、无指征用药及无指征联合用药等不符合要求者,均归为不合格病历,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罚。
4有机融入临床治疗团队,以防为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411与医护人员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干预的关系链有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的抗菌药物总体知识欠缺,处于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依从性差的状态[1]。
所以,在广泛开展上述外围工作的基础上,我院临床药师还采用/定期定点0模式[2],每日上午参与临床查房及护理用药,与医护人员进行充分交流,回答患者用药咨询,查找、核实相关用药信息,就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及时与医师进行沟通、解决;了解药品尤其是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如药品质量、常见不良反应、配伍变化等问题,协助临床进行处理。
由此,逐步被临床医护人员接受与认可,最终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412干预实例分析41211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选择及给药方法。
在实施干预前,我院外科Ñ、Ò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普遍存在给药时间不合理(一般术前1~2d就开始给药,术后用药时间多大于72 h,有的甚至用至患者出院才停药)和药物选择无针对性等不合理用药情况。
但经过临床药师进行有效干预,最终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我院外科清洁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需进行预防性用药的清洁手术和清洁-污染手术也严格遵循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6规定:术前015~2h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术后用药时间不超过48h。
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用药过程中,发现部分医师选择预防用抗菌药物时不考虑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患者有无易感等综合因素,仅凭个人经验或习惯用药开处方,如常选用的丁胺卡那、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药物(该类药物其毒副作用未被列入/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0[3])。
针对这一现象,我院药剂科组织人员查阅相关资料,整理、编撰了5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6并下发至各科室,同时要求临床药师须及时将不合理用药个案与医师进行交流,适时予以干预,以尽可能降低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
41212特殊病理、生理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案例1,患者,女性,45a,临床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
抗感染治疗方案:左氧氟沙星013g,静脉注射,每天1次;替硝唑210g,静脉注射,每天1次;头孢他啶410g,静脉注射,每天1次。
临床药师在查看患者及用药医嘱后,发现患者入院后尚未进行病原学检查,经验性联合用药方案中:替硝唑因其可引起粒细胞及周围神经炎而慎用于血液病患者;头孢他啶因其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宜分次给药。
因此,建议医师:¹停用替硝唑,尽快留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若报告存在厌氧菌感染,可选用克林霉素;º将头孢他啶给药方案调整为210 g,静脉注射,每天2次。
医师采纳建议调整了用药方案。
因病原学检查结果无厌氧菌感染,故停用替硝唑后未选用克林霉素,药敏结果与经验用药相符,继续采用调整后方案治疗,抗感染治疗疗效满意。
案例2,患儿,女性,6a,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
抗感染治疗方案:诺氟沙星011g,口服,每天3次;头孢曲松钠210g,静脉注射,每天1次。
临床药师及时提出建议:虽然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为感染性腹泻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其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a以下未成年人[4],故应停用诺氟沙星。
因首诊经验用药与药敏结果相符,故单用头孢曲松静脉滴注。
医师根据建议调整治疗方案,4d后患儿痊愈出院。
案例3,患者,男性,45a,临床诊断: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并腹水;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
抗感染治疗方案:克林霉素磷酸酯016g,静脉注射,每天1次;头孢哌酮/舒巴坦310 g,静脉注射,每天1次。
临床药师对用药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由于患者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克林霉素由肝脏清除,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须减量慎用[4];肝功能不全或胆道阻塞患者禁用头孢哌酮[5]。
故建议将头孢哌酮/舒巴坦更换为头孢他啶210g,静脉注射,每天2次,克林霉素磷酸酯可继续应用,但在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