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树理小说中流氓性的民间叙事

合集下载

试论赵树理小说的民间叙事

试论赵树理小说的民间叙事

收稿日期:2014-07-23作者简介:李书安(1968-),男,安徽庐江人,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

王红丽(1978-),女,河南新蔡人,巢院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史学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文化史。

试论赵树理小说的民间叙事摘要:赵树理的小说,历久弥新,备受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民间叙事。

小说中的民间叙事深深植根于赵树理的民间立场。

他把自己当作农民的一员,体验着农民生活;他的小说用农民所喜欢的形式,生动逼真地表现农民的生活;他对农民文化表现出自然的亲近和认同。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民间叙事;民间立场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4)11-0049-03(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巢湖238000)∗∗∗第34卷第11期绥化学院学报2014年11月Vol.34No.11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Nov .2014李书安王红丽赵树理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他不但熟悉农民、农村生活,而且关心农民,热爱农村,并把自己看作农民的一员。

他始终充当着农村真实生活的书写者和农民代言人,他的小说叙事堪称民间叙事。

一、对农民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生动表现抗战时期,我们党提出作家们“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和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中去”的工作方针,而此时的赵树理几乎常年住在农村,常年和农民生活在一起。

农民们说:“赵树理早就是农业社的自己人,不是客人,他每次来都是辛辛苦苦地帮助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

他回到村里,一放下行李,就直奔水库工地,他动手挖土;机器坏了,他帮着技术员修理。

他还帮着农业社制订跃进计划。

”[1](P 486)他自己也说“不和群众在一起共事,群众没有义务向我们报告生活情况;要和群众在一块做事,自己就变成了群众生活中的一个成员,重要的情况,想不知道也不行。

”[2](P 465)正因如此,赵树理从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到最后一部小说《卖烟叶》,不仅逼真而深刻地记录下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各种农村社会变革,而且他不是从时代政治立场出发,而总是把自己当作农民中的一员,总是从农民的视野、农民的立场和农民的价值观念出发来写农村,从而使他笔下的农村尽显原生态风貌。

试析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研究状况

试析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研究状况

试析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研究状况摘要:赵树理创作的《小二黑结婚》一直是文学评论领域的热点。

作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文摊”畅销书,它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文风,也对后来文学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作用。

这些年来,很多作家都围绕着由它改编的戏剧展开研究,因此,数量相对较少的文本研究也就显得更为珍贵。

而这些对小说的研究作品大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整理。

本文将把这些不同角度作为着眼点,并将这些学者的观点做一些简单的梳理分析。

试图从全方位的角度更深入地了解《小二黑结婚》,从而补充并完善自己的论文。

关键词: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综述语言特点叙事结构The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about “Peasant takes a wife”Abstract: Shuli Zhao's “Peasant takes a wife”has been a hot spot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criticism. As the best seller of the "Lunar New Year" in the 1940s, it not only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iterary style of the time, but also on the later literary creation. Over the years, many writers have studied the drama adapted from it, so the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of text studies are even more precious. And these research works on the novel mostly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alysis and finishing.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se different angles, and these scholars point of view to do some simple comb analysis. Trying to ge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mall two black marri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l directions, so as to complement and improve their own papers.Keywords: Shuli Zhao “Peasant takes a wife” summary引语赵树理的代表作品《小二黑结婚》之所以被称为“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品,它以崭新的思想成就和艺术风格,自立于中国现代文学之林,至今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称道。

论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民间化风格 (3)

论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民间化风格 (3)

论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民间化风格姓名:孙逊学好:1134001264594学校:阜阳电大指导老师:张新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民间性概述 (4)(一)民间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二)赵树理小说的民间立场二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创作风格 (6)(一)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是赵树理小说《三里湾》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二)故事性强是赵树理小说《三里湾》中最大的创作特点三赵树理小说《三里湾》中的民间化语言 (8)四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民间艺术特色 (9)结论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0)论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民间化风格内容摘要:赵树理小说最鲜明的特色是民间化、大众化。

他笔下的一个个土里土气的农民形象和干净通俗而极富感染力的叙述语言,成了他树立文学创作的方向,树起“农民文化”的大旗。

他的农民文化色彩正是大众化、民间化的表现。

他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对民间文艺的深刻把握、驾驭,最终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山药蛋派”。

以下就从赵树理小说的民间性,赵树理小说的民间立场,赵树理小说的创作风格,赵树理小说的语言风格特点等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关键词:赵树理民间文化民间立场现实主义精神论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民间化风格新文学的引导、现实的需要、博大的爱心、革命的召唤是赵树理立志对农民兄弟进行现代意识启蒙的深刻原因。

自由意识、平等意识、主人意识、民本意识、求实意识、科学意识、发展意识是赵树理对农民兄弟进行现代意识启蒙的主要内容。

在以文学为载体对农民兄弟进行现代意识启蒙这一伟业上,赵树理第一个成功地写下了他无可替代的华丽而厚重的灿烂一笔。

赵树理在写《三里湾》的时候就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

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①可见,赵树理从事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一步步地去夺取封建小唱本的阵地,意即用现代意识去驱除占中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兄弟思想上的封建意识。

试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民间文学特征(原创)

试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民间文学特征(原创)

试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民间文学特征汉语言文学本科分校:XXXX姓名:XXX学号:123456目录内容摘要 (3)关键词 (3)正文一、具有民间文学传承性特征 (4)二、体现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 (12)(一)从叙事策略上看 (12)(二)从价值追求方面看 (12)三、具有民间文学直接的人民性特征 (13)结语 (15)参考文献 (16)试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民间文学特征内容摘要:赵树理是一位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人民艺术家,第一位拥有最广大农民读者的作家。

他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出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落后的但却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山区农民家庭,他一贯追求通俗化、大众化,追求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形式;他在农民土地上出生、成长、工作,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在农民中间创作,农村生活是他创作的土壤。

小说《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这篇小说有着鲜明的民间文学特征,也是最能说明其特色的作品之一。

关键词:赵树理民间文学传承性变异性人民性赵树理是一位蜚声文坛的“农民作家”,他创作了大量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这些作品无论是选题、情节结构、叙述表达,还是人物形象、语言对话,都富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征,为广大老百姓,特别是农民所喜闻乐见。

1943年5月,赵树理创作了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这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

这篇小说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事件,结合当时农村斗争的需要加工提炼而成的。

小说发表后,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文学作品的魅力往往源于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小二黑结婚》的成功同样也是如此。

在这里,我就主要谈一谈自己对这篇小说所体现出的民间文学特征的理解。

我认为,小说《小二黑结婚》所体现出的民间文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具有民间文学传承性特征一般来说,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一些相对稳定的因素,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这显然是口头文学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所决定的。

试论赵树理小说的民间化特点

试论赵树理小说的民间化特点

赵树理是我国著名作家,其原名赵树礼,是我国山药蛋派的创始人。

在赵树理的小说当中,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民间化特点,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浓郁清新的乡土气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一、《小二黑结婚》中的民间化特点分析《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其主要是对农村的恋爱结婚等相关习俗进行了描写,对农村的时代精神和思想面貌进行了反映。

在小说当中,三仙姑在三十年代的时候嫁给了于福时,那个时候她才15岁,而且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标志的美人。

但是,由于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其逐渐从一个清新少女演变成争艳卖俏、装神弄鬼的女人。

比如在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虽然已经四五十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

从这些描写不难看出,对于该人物的描写突出了当时农村地区的一些民间思想,对封建迷信思想下的买卖婚姻进行了鞭笞。

不仅如此,在该作品当中,还对恶霸势力进行了描写,将其作为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对象予以了批判。

同时也描写了从恶霸势力包围中所逐渐觉醒的民众[1]。

总的说来,在《小二黑结婚》这部作品当中,对民主力量进行了歌颂,尤其是对农村社会的进步发展进行了颂扬,对农村新一代农民的成长予以了肯定。

二、《三里湾》中的民间化特点分析《三里湾》是赵树理的另一部作品,在该作品当中,主要是针对旧时代两个大家庭进行了描写,其中涉及到劳动分工、经济分配、家庭成员内部关系、生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对农村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反映。

比如在该部小说的第二节中,就对王金生和王金全的居住生活环境进行了介绍,其主要是以后早东西南北的基本顺序,对窑洞房子的特点进行了讲解,同时阐述了基本的一些习俗礼节。

比如,在金生和玉生两兄弟都已经娶妻,分别住在不同的窑洞中。

王宝全两口子则住在同一个窑洞中,玉梅则住在另一个窑洞中,但是和父母的窑洞是联通的,无门有窗。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让玉梅独处一个窑洞,说明女儿长大了,需要和父母分开居住,这一点其王宝全夫妇还是有认知的。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化倾向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化倾向

浅析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化倾向陕西彬县香庙中学王建鹏摘要:赵树理用通俗易懂的农民语言开创了“山药蛋”文学流派,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把高雅的文学艺术同群众生活相结合起来,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的巨大变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弘扬了我国优秀民族文艺传统、促进革命文艺的大众化发展,而这些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民俗化农民情结农民文化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是现代文学“山药蛋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从《小二黑结婚》到《三里湾》,以生动质朴的群众语言表现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反映着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赵树理在创作中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群众爱听故事,他就增强故事性;爱听连贯的,他就不会因为讲求剪裁而把故事割断了。

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能叫大多数人读,这是赵树理进行创作时刻意追求的。

一、赵树理作品的农民情结一是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文学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都不仅一般地反映某一民族的生活,而且总是具体地表现了某一地区的风貌,因而形成这些作家独特的风格——乡土特色。

如刘绍棠的老北京色彩,沈从文的湘西情结等等。

赵树理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思想和感情上都打上农村生活的烙印.参加革命后,仍与农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1942年文艺整风运动之后,他以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来指导他自己的创作,常常深入农村,了解民情、体验生活,和广大农民群众一起生产,一起生活,了解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到农民生活的各个层面。

因而写出了《小二黑结婚》、《登记》等富有山西农村风味的小说.对于文学创作必须表现地方色彩,赵树理十分重视,坚持始终.他认为“熟悉的生活,熟悉的语言,熟悉的地方风趣是有助于使感情深刻化的.”结果,凭借这一点,他成为人民群众最喜欢的艺术家之一。

中国传统古典小说从唐带代的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小说甚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性特强,语言通俗,口语化比较明显。

试析《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的乡土情结

试析《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的乡土情结

试析《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的乡土情结作者:周庆熙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9期摘要:《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的代表作,从该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创造风格:采用“评书体”的小说形式,小说的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很适合广大农民阅读;其作品还采用问题小说的模式:即提出新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然后解决困难,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二黑结婚》;情节连贯;评书体;问题小说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023-01“地摊文学家”赵树理其作品多为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他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坚持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在作品里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开创了“山药蛋派”,他以1943年发表成名作《小二黑结婚》而蜚声文坛,下面以《小二黑结婚》为对象,对赵树理小说的艺术风格做以分析。

一、写小说如讲故事赵树理他不仅来自于农村,而且也自觉地把农村生活和农民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对象。

赵树理受旧戏和传统小说的影响,在小说结构上,采用单线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强,首尾照应。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农村读者的习惯则是要求故事连贯到底,中间不要跳得接不上气。

”(作者按照民间习俗,老百姓爱听故事的习惯,善于把矛盾斗争发展,一环扣一环地集中起来,发展下去。

小说《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解放区农村男女青年同旧的封建势力和落后习惯作斗争,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小说共分12节,一环扣一环,十分紧凑、完整。

开头写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神仙”,接着第三节写小芹,第四节再由小芹引出金旺兄弟,第五节由金旺想占小芹的便宜,而将小芹的恋爱对象小二黑引了出来,第六节随着矛盾爆发,出现了,第七节与第八节、集中写小二黑和小芹为争取婚姻自主与金旺、三仙姑的斗争;是矛盾的顶点,第九节写已经不灵了写两家父母的着急和吵闹。

第十节与第十一节写出了二诸葛和三仙姑在区长批评教育下也发生了转变,最后一节,问题的解决小二黑和小芹取得了胜利成为一对好夫妻,金旺弟兄受到惩办。

浅谈赵树理小说中的民俗性

浅谈赵树理小说中的民俗性

浅谈赵树理小说中的民俗性作者:张晓彬来源:《活力》2010年第18期[关键词]赵树理;小说;民俗性民俗是指一个国家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袭的生活文化现象。

在民俗中潜隐着一个民族代代相承的文化心理结构,民俗的生成变化,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最深刻的变化。

本文主要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赵树理作品中作家自身丰厚的民俗积淀、小说情节的叙述、人物形象的描写、婚俗描写,语言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作家自身丰厚的民俗积淀赵树理的家乡在山西东南沁水县尉迟村,民俗观念一直到赵树理降生还在延续着。

家庭启蒙与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使他获得了以乡土词汇妙语连珠的能力,家乡所在又是至今仍视为全国方言最集中、最复杂、种类繁多之地;与生活相关的知识、能力他几乎无所不通。

所有这些,都是晋东南大地对他的厚赐。

同时,他从小喜爱民间曲艺、戏曲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熏陶。

这些熟悉与爱好民间艺术的热情、丰富的农村生活知识,以及对农民深受阶级压迫的义慨对他后来的文艺创作有了很大影响,可以说这是他后来小说创作的形成基础。

正因为赵树理爱好民间艺术,具有民间艺人的素质。

所以,他能了解农民的文化知识,深知农民群众的艺术爱好和艺术要求。

抗战期间直至解放后,他始终生活在民众中,追求文艺的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成了他传播新思想,倡导新文艺的基本准则和自觉追求。

他“在描写人物,叙述事件的时候,都是以农民直觉的感受、印象和判断为基础。

他没有写超出农民生活或想象之外的事物,没有写他们所不感兴趣的问题。

”作为一个活生生、浑身具有晋东南泥土气息的赵树理,他的语言标志,就是他那土里土气的幽默风趣。

民俗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因素溶化到他的个性和艺术思维中,在他的小说创作从内到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作家赵树理作品的民俗性之所由来。

二、赵树理小说叙述中的民俗色彩由于作家深深扎根于农村,饱尝大地的乳汁,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一言一行,一思一念,无不表现出乡村民俗对他的影响,所以在他文学创作中也时时闪现出民俗的光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 第3期Vo l.22 No.3 平 原 大 学 学 报JO U RN A L O F P ING Y U A N UN IV ERSIT Y 2005年6月 June.2005论赵树理小说中流氓性的民间叙事郭文元,陶维国(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摘 要:赵树理对流氓者显性叙事的修辞效果是要体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对新政权权力的膜拜。

但透过这种“问题小说”的显性叙事,细究这些人物身上的流氓性,可发现这些人的出现在农村有着广阔的背景,许多农民身上也有与这些人精神相似、相通的流氓性,这造成了对小说显性修辞的反讽、消解,导致赵树理的小说不再单纯、明朗。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人物;民间;叙事;流氓性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44(2005)03-0029-03收稿日期:2005-03-16 修回日期:2005-04-19作者简介:郭文元(1975-),男,甘肃陇西人,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赵树理说自己是颇懂点鲁迅笔法的,在小说创作中他特别关注他笔下人物精神面貌的本真状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继鲁迅之后最了解农民的作家,同鲁迅大体一样,他在观察表现中国农民社会时,也是从农民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去进行历史的考察的。

[1]在他的显性叙事中,农村世界有反面人物(地主恶霸),有中间人物(“老字辈”式的农民),有蜕变人物(年轻一代思想变质的农民),有正面人物(“小字辈”式的农民),赵树理用非常明确的笔调写出了这些人物最终的不同结局。

但在这种显性的主流话语的叙事框架中,赵树理小说隐溢出这些农村人物对封建文化的相同的承载,而这更应是赵树理在关注农村农民精神时与鲁迅相通的地方。

延此思路,本文将分析在赵树理笔下出现的显性流氓形象及农民身上发散出的与其相通的隐性流氓性。

什么是“流氓”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氓”的一项解释是,氓,古代指百姓;“流氓”是指无业游民。

本文说的流氓是指游民中的一类群体,虽属少数,但他是游民的群体性格、思想、行为的阴暗一面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者。

[2]在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大量的显性流氓形象。

在赵树理小说的显性层面,这种流氓形象都是反面人物,即村中的地主恶霸。

《小二黑结婚》中的金旺和兴旺二人;《李有才板话》中的阎富喜;《李家庄的变迁》中的小喜等。

这些流氓者在赵树理的显性叙事中,最终都被新政权镇压了,由他们引起的“问题”被新政权解决了。

“问题”的解决,体现出赵树理“问题小说”显性的修辞效果,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对新政权权力的膜拜。

但在“问题小说”结构的叙事中,赵树理“却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挣破`问题'有限的涵盖范畴,去进行纵横交叉式的思索,以便把`问题'扩展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生形态及其人类的特殊生存方式———即文化属性,通过对其现实行为与心理构成的艺术表现,赋予作品长久的文化价值。

”[3]透过这种“问题小说”的显性叙事,细究这些人物身上的流氓性,竟然发现这些人的出现,在农村有着很广阔的背景,进一步探寻这一背景,竟可从许多农民身上找到与这些人精神相似、相通的流氓性,而这些造成了对前一显性修辞的反讽、消解,导致赵树理的小说不再单纯、明朗,而是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赵树理小说的显性修辞意向反而显得不那么至关重要了。

《小二黑结婚》的显性叙事,要传达的是金旺和兴旺作为封建恶霸势力代表,最终被正法,反封建斗争在新政权领导下获得了胜利。

金旺和兴旺,在没当村干部之前,由于压迫弱势群体,他们的流氓性很容易被看清楚。

但一旦成了体现新政权的村干部,他们的面目就变得有些模糊。

他们要霸占小芹,要治二黑的罪,但他们却是通过“反封建”的方式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了,由于他们是以新政权代表人的身份出现的,因此群众较难分辨出这其中的是非曲直。

尽管如此,他们仍是混入基层干部中的恶霸地主坏分子,因此在赵树理的笔下这种流氓最终是被新政权给清理掉了,“问题”被解决了,同时也让读者形成一种认识,流氓就是恶霸地主坏分子。

但在《邪不压正》中,却出现了个小旦这样的穷人流氓者,问题就变得有点复杂了。

小旦是穷人,为了生存他给刘锡元做狗腿子,欺压弱势群体;而在革命到来时他变成了革命积极分子,捉来了刘锡元父子,并积极地进行批判斗争,因此他比别人多分得了胜利果实。

但是,在成了革命积极分子后,小旦却正·29·大光明的要求要多分“浮财”,要求斗争由开荒起家的王聚财,他的流氓本性才完全张显了出来。

安发说他“是个八面玲珑的脑袋,几时也跌不到”[4]。

赵树理说,“土改之前,封建势力占统治地位,流氓甘做地主之爪牙,狐假虎威欺压群众”,在“发生土改之初期,流氓钻空子发了点横财,但在政治上则两面拉关系”[5]。

因此,对这样的流氓,土改之前广大群众是很容易辨认清楚的,但土改初期就难以辨认他们的真实面目了。

为什么此时期的流氓就难以辨认?因为像小旦这样的“流氓是穷人,其身份很容易和贫农相混”[6],他摇身一变,便成了革命积极分子,又比一般的贫农更革命,这时他的阶级身份就变得暧昧起来了。

他是“穷人”,这种身份决定了他应是最有资格用革命的手段对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斗争的人,他应该占有革命的话语权,革命的最高目标就让这样的全体穷人获得翻身解放。

在革命话语体系中,革命积极分子与封建地主分子,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革命斗争就应是前一个权力体系对后一个权力体系的专政,这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

但是事实却是,像小旦这样的穷人却可以自由的来回穿梭于这两个权力体系,寻找自己要找的东西———物质与权利,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他是不择手段,无所不为,但又如鱼得水。

在上文,我们说流氓是恶霸地主坏分子,现在我们看到流氓也可能是穷人。

由此,流氓性就不光体现在地主阶级身上,也可能体现在无产阶级穷人身上了,体现在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农民身上了。

这样我们不光难以辨认金旺兴旺这样摇身一变的新政权的革命干部身上的流氓性,我们更难辨认一系列穷人身份的农民身上的这种流氓性了,赵树理小说中如三仙姑,张德贵,老秦这些穷人身上是否也有流氓性的东西?至此我们需要重新分析上文这些流氓者身上的流氓性了。

赵树理小说中的这些流氓者,金旺、兴旺、富喜、小喜、小旦,首先体现出的是一种游民的存在状态。

他们虽然出生于农村,但他们已经基本上脱离了以农业生产为本的生存方式,不再靠务农为生,不再依靠勤苦的劳动来维系和改变现存的生存状态,因此他们已经不是传统的农“民”了。

离开了在土地上的辛勤劳作,处于游民的存在状态,他们放弃了辛勤劳作的价值观而开始追逐以不择手段的方式去更容易得获物质和权力的价值观,因此无论是为非作歹,放刁,撒赖,施展下流手段,只要是能够谋到利益,他们便无可不为。

他们要么依靠社会权势,通过给这些权势做爪牙或走狗来获取自己的物质权益,要么已经混有了某些特权,又通过这些特权来为自己谋取更大的物质权益。

其次,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一种奴性人格。

这些流氓者在等级社会中,在地位低时便竭力地给地位高者做最顺从的奴才、爪牙和走狗,而一旦具有高位和权势,就开始转过身来欺压弱势的群体,因此他不可能有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只有奴才主子二元对立的存在。

他们除了做奴才,就是主动去欺凌和羞辱他者。

小喜、小旦,一方面是找自己可靠的主子,一方面依仗主子的权势去欺压别人。

而金旺、兴旺、富喜等已经是通过钻营在新政权里获得了合法的权势,自是要去欺压他者了。

而流氓性在这些人身上最重要的体现是他们都没有固定的信仰和操守,没有固定的价值观念。

鲁迅在批判中国文人的流氓性时说“无论古今,凡是没有一定的理论,或主张的变化并无线索可寻,而随时拿了各种各派的理论来作武器的人,都可称之为流氓”[7],这种“无信仰”、“无特操”现象在赵树理小说表现的流氓世界中也是他们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无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流氓都能够变出合适的态度来的,这种无操守的品行只指向一种意向,即为自己谋取利益和权势,只问目的而不择手段。

鲁迅说:“阿Q的像,在我的心目中流氓气还要少一点”[8],反过来说阿Q身上散发出了我们民族性中流氓性的一面。

同样在赵树理的农村世界中,在普通的下层人物身上也出现了这种隐性的流氓性。

《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十五岁嫁给于福,为了自己的私欲,便用撒赖的方式突然变成了仙姑,“下神”足足三十年。

这一则可避免农村劳动,二则可吸引一大帮年轻人给自己作伴。

而她更不可见人的是为了能把“看来像个鲜果”的小二黑笼络在自己的身边,她竟强逼小芹去给一个富官做续弦。

从这些看,三仙姑离开了生产劳动,丧失了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丈夫和女儿,没有亲情,有的只是不择手段的实现自己私欲的价值观,而这不就和上文提到的流氓形象在精神上有了相通之处了吗?《李有才板话》中张德贵的儿子给吴启昌住长工,自己又是本村的地地道道的穷人,但他却是“跟着恒元的舌头转”,在阎家山领导集体中,他当上了农会主席,却成了有名的“吃烙饼干部”。

依靠于阎恒元,他只不过是“有时候从阎恒元那里拿一根葱、几头蒜”,“跟着恒元吃了多年残剩茶饭”罢了,为了得上点小便宜,他死心塌地地为恒元做奴才,为讨好阎恒元不惜在老槐树下去偷听大伙的议论再到阎恒元跟前去邀赏。

那老秦又如何呢?他处在农村社会最底层的,是阎家村最穷的农户,“吃亏、受怕,受了一辈子穷,可瞧不起穷人”,对老杨前恭后倨,而一旦老杨真给他讨来了土地,前后态度又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他瞧不起穷人,那他瞧得起的是什么呢?他看上的应是老杨手中的权势,是阎恒元手中的财富,而这便不光是老秦的价值观,这几乎是所有的农民都梦想的东西。

假设给老秦这样的穷人一定的权势和财富,他是否不会有欺压弱势他者的可能性呢?赵树理小说中更进一步写出了小元、小昌式的人物,回答了这种质疑。

小元的“家中只有一个老娘,没有吃的,全仗小元养活”,在阎家山是很穷的农户,受阎恒元的欺压,·30·因此在与阎恒元的最初斗争中小元非常积极,阎恒元为了报复他故意把他选为武委会主任。

可受训回来的小元在掌有一定的实权后,就非常容易的被阎恒元拉进了自己的阵营。

小元很快的“穿衣吃饭跟人家恒元学样”,“不生产,不劳动,把劳动当成了丢人的事,忘了自己的本分”,“架起胳膊当主任”,“逼着邻居当奴才”。

至此,小元当初所有斗争阎恒元的积极意义全被消解掉了,反而与被斗争的对象沆瀣一气。

物质的欲望滋生出了对权力的欲望,权力再滋生出更大的对物质的欲望,而这种对权力和物质的欲望不正是老秦、张德贵这些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吗?小元的这种转变再一次让我们感到这样的穷人和那些恶霸身上可能有着相同的流氓性。

如小元一样,小昌翻身后并不满足,反想着如何能更多的占有别人的物质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