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小说中的“相跟”
雅俗合一的赵树理

雅俗合一的赵树理How to Integrate Refinement and Popularity: Also on ZHAO Shu-li“s Literature CreationWU Xiu-liang如果从现代雅俗小说艺术的相互影响和交流角度观察,鲁迅以其高深的现代思想文化艺术修养突破通俗流行风格的桎梏,从而以纯粹雅化的方式,宣告现代中国高雅小说的诞生。
这种几乎纯粹以作者为中心的具有诗化、哲理化、散文化和抒情性的小说,在“五四”后随着文化市场的逐步介入及社会重心由文化启蒙走向变革实践的转移,渐渐地发生向以读者为中心的倾斜和转移。
其中,由于文化市场的作用,小说中的拟想读者越来越向城市市民倾斜,从而产生了脱俗求雅的施蛰存和以俗写雅的张爱玲。
对于“五四”后即使无意与文化市场纠缠的坚持雅化探索的“自由式”写作作家来说,如果说此前的“五四”作家尚存鲁迅式的几乎可以完全超越现代通俗小说流行风格的纯粹雅化之作,那么此后的作家却几乎做不到。
小说的雅化探索,实在无法完全忽视通俗形式和读者趣味的存在和压力。
从20世纪20年代末茅盾写作《蚀》三部曲,到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作品,几乎都可以发现其对通俗形式的化用,特别是对浪漫爱情传奇模式及三角恋爱模式别出心裁地改造,使之化俗为雅。
“五四”后还有另一种雅俗创作方式。
随着社会重心由个性解放向社会解放的“方向转换”,迫切要求文学家为动员民众而参与其中,并须更多考虑拟想读者的阅读水平与欣赏习惯。
作家创作视线由此相应地、由以作者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转换,并直接催化着小说创作的雅俗变迁。
蒋光慈的《鸭绿江上》、《短裤党》等小说已初露端倪。
30年代文学“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开始探索,并因40年代前后民族战争的风云突起迅速强化。
它要求叙述话语相对集中于民众关心的现实中心话题上;形式上,小说创作进一步将30年代悬而未决的“大众化”问题明确清晰地向民众熟悉的“民族形式”之路上靠拢。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爱情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爱情叙事摘要:纵观赵树理的小说,其爱情叙事并不是其主要部分,但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几个文本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赵树理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首先是,爱情描写并不是纯粹的,而是与政治目的有着紧密联系,是基于政治之上的爱情叙事;其次是,擅长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爱情叙事;再次是,爱情叙事简单化、通俗化;最后是,爱情叙事不是主要目的,而且为了将其作为线索或是载体,达到某种写作的目的。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农村叙事爱情叙事显著特征赵树理被誉为描写农村的“铁笔”和“圣手”,他对农村问题的描写是深刻而具体的。
纵观赵树理的小说,其中的爱情叙事并不是主要部分,但却有着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其代表作《小二黑结婚》、《登记》、《邪不压正》等作品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赵树理小说中的爱情叙事是有其显著的特点的:一、赵树理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并不纯粹,而是附丽于政治之上,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政治之上的爱情叙事,具体表现为爱情对政治的依赖。
在《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相好已经二三年了”但是屡遭来自各方面的阻挠与压力。
不仅有来自二诸葛的“命相不对”以及三仙姑的私欲的阻挠,更是有来自金旺、兴旺的“怀恨”与“斗争”。
彼此的爱情之路可谓是蜿蜒曲折。
但是故事的结局可谓充满喜剧性,在区长的支持与帮助之下,小二黑与小芹总算能够“喜结连理”。
不仅如此,在《邪不压正》中,刘家强娶软英,给软英和小宝的爱情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刘锡元利用小旦逼婚、小昌利用小旦逼婚、小昌开除小宝等等一系列的事件与矛盾冲突,最终也是在区长的一席话中落下帷幕。
“整党会上管不着这个,我代表政权答复你,你和小宝的关系是合法的,你们什么时候想定婚,到区上登记一下就好了,别人都干涉不着。
”软英和小宝的爱情在政权的支持下获得了保护。
“赵树理小说中的爱情叙事,并非独立存在,大多都是附丽于政治之上,并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呈现出从反映敌我斗争到表现人民内部矛盾的变化,蕴含了鲜明的政治内涵”。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讲义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讲义《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讲义》说起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那可真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刘家峧的小村庄里。
小二黑是村里一个聪明帅气、充满活力的小伙子,小芹则是个漂亮善良、勤劳能干的姑娘。
他们俩自由恋爱,相互喜欢,这本该是件美好的事情,可在那个封建思想还比较浓厚的年代,却引来了不少麻烦。
小二黑的爹二诸葛,是个迷信的老头。
他整天摆弄着那些所谓的卦象,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想着算上一卦。
比如说哪天要出门,他得先看看黄历,要是上面写着不宜出行,那他宁可在家窝着也不出门半步。
小二黑和小芹谈恋爱的事儿被他知道后,二诸葛那是一百个不愿意,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哎呀呀,这可不行,这不合命相啊!”然后就开始闭着眼睛,掐着手指,摇头晃脑地算起来。
他非说小二黑和小芹八字不合,硬要拆散他们。
有一次,小二黑和小芹约好了在村口见面,结果被二诸葛给撞见了。
二诸葛那脸拉得老长,二话不说就把小二黑拽回了家,一路上还不停地数落着:“你这混小子,不听老子的话,将来有你苦头吃!”小二黑心里那个气啊,可又拿他爹没办法。
再说小芹的娘三仙姑,那也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角色。
她都一把年纪了,还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脸上抹得跟猴屁股似的。
她总想着靠自己这点“姿色”吸引男人的注意,可村里的人大多都在背后笑话她。
小芹和小二黑的事儿她也反对,倒不是因为别的,就是觉得自己还能凭着女儿找个更好的人家,多要点彩礼啥的。
有一回,村里有个媒婆来给小芹说亲,说的是邻村一个年纪挺大的地主。
三仙姑一听,眼睛都亮了,忙不迭地应承下来。
小芹知道后,气得直哭,说啥也不愿意。
三仙姑可不管这些,还一个劲儿地劝小芹:“闺女啊,你别傻了,跟着那地主,咱以后吃香的喝辣的,多好!”小芹狠狠地瞪了她娘一眼,说:“我就要和小二黑在一起,谁也别想拆散我们!”村里的金旺和兴旺这俩兄弟,那可是村里的恶霸。
他们平日里就仗着自己有点势力,到处欺负人。
看到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他们觉得不顺眼,就想着法儿地捣乱。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第13课《小二黑结婚》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第13课《小二黑结婚》教案《小二黑结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赵树理及其作品《小二黑结婚》的主要内容。
2、把握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过程与方法:学生精读课文,把握文章里的两个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理解作品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与感受作者在讴歌新社会的胜利,讴歌农民的胜利,讴歌反对愚昧、落后、迷信斗争的胜利,讴歌农民对封建恶霸势力的胜利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结合情节重点把握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位人物形象,分析他们主要性格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黄泥的墙,乌黑的瓦,扑鼻的泥香,水乡的月色,林间的小道,袅袅的炊烟,老人、那还、黄牛和老狗,这样祥和静谧的农村美景,一直备受历代文人的青睐,他们将笔触伸到鸡犬相闻的农村,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称为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作者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的小说,同学们,咱们在这儿之前有接触过这一类小说吗?(展示祥林嫂图片)她是谁?(——祥林嫂),在鲁迅笔下,祥林嫂是花了毕生积蓄捐门槛想要书去她的所谓的罪过却依旧不被社会所容纳,如夏日里的残荷在封建社会里逐渐退去了她本来的颜色,而它的作者鲁迅作为五四时期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乡土文学的作用在于揭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因此我们可以说五四时期的乡土文学上午重点在于批判蒙昧的思想。
(展示翠翠图片)还记得在遥远的湘西,生长在青山白塔下的那个淳朴善良的清纯女孩吗?她是?翠翠。
翠翠是三十年代乡土文学代表人物沈从文笔下的一个人物。
沈从文曾经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我们可以说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旨在主张人类应该返归自然(展示四十年代小说赵树理)而时代仍然在发展,到了四十年代,又出现了一个乡土文学的重要作家叫赵树理,他开创的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而他最著名的乡土小说便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这篇《小二黑结婚》,今天让我们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一起来探讨一下四十年代乡土小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二、预习检查(1分钟)过渡:进入课文之前老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看谁答得又快又好?谁有胆量第一个来挑战老师的问题?1.这篇文章一共分为几个小节?2.二黑和二诸葛是什么关系?3.小芹和三仙姑是什么关系?4.二黑和小芹是什么关系?5.小说节选部分主要描写对象是谁?6.小说围绕主要人物主要写了哪些事?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钟)过渡:(放下一张PPT) 既然小说围绕三仙姑和二诸葛展开作文,那我们现在就这两个重点人物进行探讨,仔细研读文本,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的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13《小二黑结婚》(节选) 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13《小二黑结婚》(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第七单元情系乡土13 《小二黑结婚》(节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这篇小说成功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1.老一代农民——二诸葛和三仙姑;2.新一代农民——小二黑和小芹;3.封建残余势力——金旺和兴旺。
小说通过不同类型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作者主要通过富有特征性的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塑造出了鲜明、生动、真实,而又容易被读者所接受的艺术形象。
美字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赏美文“小二黑”没结婚真实的“小二黑”,并不是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里面描述的那样“有情人终成眷属”,其结局反而与文章所述大相径庭。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里面“小二黑”的原型是山西省左权县横岭村人,名叫岳冬至,也确实是该村民兵小队长。
但是,原型人物并没有如愿和自由恋爱的“小芹”结婚,而是在和“小芹”恋爱期间就被打死。
1943年4月的一天,山西左权县横岭村一个姓岳的老汉,带着满腹的冤情,走了40多里路,到当时解放区左权县政府驻地西黄漳村告状。
他就是岳冬至的叔叔。
侄儿被人活活打死,在村里无法申冤,老汉要到县上讨公道。
西黄漳村的村口有块据说见证了赵匡胤“千里送京娘”故事的大石,老汉看见大石边站了个人,穿着“胸前有兜兜”的衣服,乡里人觉得这就是干部的标志,老汉上前便诉冤屈。
那穿干部服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政策研究室工作的赵树理,刚刚下放到西黄漳村,此时他正在做农村调查。
机缘巧合之下,岳冬至不仅奇冤得申,而且其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故事也成就了名满天下、影响深远的小说《小二黑结婚》。
小二黑的原型岳冬至当年和本村俊姑娘智英祥相好。
智英祥的漂亮在整个横岭村是出了名的,村里无论年轻后生还是已经结婚的小伙子有事没事都愿意到她家聊天。
自从大家发现智英祥和岳冬至相好之后,村里对智英祥有意思的后生们非常嫉妒,开始对岳冬至不友好起来。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教师用书:第13课 《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 Word版含答案

第13课《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的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根据地刘家峧村的青年队长、杀敌英雄小二黑,与本村俊美聪慧的姑娘小芹相爱。
但因违背了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父母亲的意志,遭到了各自家长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强烈反对。
其时,担任村干部的流氓恶棍金旺,亦凭借手中职权,兴风作浪,罗列罪名,趁火打劫,对小二黑和小芹进行残酷迫害,几乎使这对恋人的爱情夭折。
后由抗日民主区政府区长出面支持,经过一番斗争,惩办了流氓恶棍金旺,教育了封建愚昧的落后群众,此时的二诸葛和三仙姑也表示支持儿女的婚事。
至此,这对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好生活的情侣,终于如愿以偿。
与课文相关的情节是: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遇到了障碍,遭到二诸葛反对,认为二人命相不对,三仙姑名声不好。
接着由于金旺兄弟调戏小芹碰壁,开了小二黑与小芹的批斗会,至此二人的恋爱关系公开化了。
这让小芹的母亲三仙姑着了急,原因是她也喜欢小二黑。
三仙姑便托人给小芹找婆家,小芹与小二黑来到大窑里商量对策,被金旺以捉奸为名逮住,把小二黑和小芹绑了送到区委会要军法处置,故事由此展开。
本文集中展现了小二黑、小芹与二诸葛、三仙姑等封建势力的斗争,以及与金旺兄弟等恶霸的斗争。
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罗睺.星(h óu) 2.跺.脚(du ò) 3.逞.逞本领(ch ěng) 4.手帕.(p à) 5.镶.边(xi āng) 6.闺.女(gu ī) 7.瞪.眼(d èng) 8.口吻.(w ěn) 9.淘.气(t áo) (二)多音字1.兴⎩⎪⎨⎪⎧ 兴.旺x īng 助兴.x ìng2.色⎩⎪⎨⎪⎧ 面色.如土s è掉色.sh ǎi3.弄⎩⎪⎨⎪⎧ 弄.堂l òn ɡ卖弄.n òn ɡ 4.冲⎩⎪⎨⎪⎧冲.运气ch ōng 脾气冲.ch òng5.相⎩⎪⎨⎪⎧ 命相.不对xi àng 相.信xi āng 6.落⎩⎪⎨⎪⎧落.选lu ò大大落.落lu ō二、写准字形1.⎩⎪⎨⎪⎧ y ā押送xi ā呷一口2.⎩⎪⎨⎪⎧ ti ān 添砖加瓦ti ǎn 忝列3.⎩⎪⎨⎪⎧ d ìng 订婚纱d ìng锭4.⎩⎪⎨⎪⎧ k ù裤腿纨k ù绔子弟5.⎩⎪⎨⎪⎧ 姻yu án缘chu án 椽木 6.⎩⎪⎨⎪⎧ 羞ku ì愧hu ái 槐树 7.⎩⎪⎨⎪⎧ 嘻x ī嘻笑x 嬉戏 x ǐ喜出望外8.⎩⎪⎨⎪⎧ 赔偿p ōu 剖析b ù部队三、辨析词语因缘 姻缘1.面色如土:脸色跟土一样的颜色,没有血色。
第七单元 第13课 《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 Word版含答案

第13课 《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
(对应学生用书P67)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罗睺星(hóu)2.闺女(guī)
3.脾气(pí)4.逞逞本领(chěng)
5.手帕(pà)6.镶边(xiāng)
7.奸淫(yín)8.口吻(wěn)
(二)多音字
1.冲 2.相
3.吓 4.应
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思想反动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攫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批斗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他们最终还是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赏环境
2.试简要说明作品的意义。
[明确]小二黑和小芹的胜利说明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同时它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的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隐忧,那就是,基层政权有可能会被封建恶势力把持。金旺和兴旺这两个形象说明:农村的基础政权只有真正掌握在人民手中,才能造福于人民。
5.恶 6.强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对词语
1.其间 期间
例句
①青奥会期间将举办世界青年论坛。
②安宁蟠桃会明日“开园”,其间将组织文艺演出等多项活动。
辨析
其间:“其”是个文言虚词,可作代词,有“那、那个”的义项,“其间”也可以理解为“那段时间里、那个时期中”,因此“其间”一词可以单独充当表示时间的状语。
赏人物
1.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明确]
《小二黑结婚》赏析Word版

《小二黑结婚》欣赏《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
他被称为“地摊文学家”。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代农民的典型,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在掌握自己的命运,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
九岁的女孩传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
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一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
两人并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
反对封建迷信。
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
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
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
反对恶势力。
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
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
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
“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
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
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骗取钱财。
包办婚姻,给小芹找了旧军官;心理“变态”,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对小二黑和小芹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和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树理小说中的“相跟”[摘要]赵树理作品中的“相跟”是极具口语化的一方言词,主要在山西、河南使用较广泛。
该词据推测出现在宋金末期,元代初期,主要有五种义项,在承前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关键词]相跟;语义;语法;方言;赵树理赵树理的作品植根于晋东南地区土壤,在语言的运用上大量的将北方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提炼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学语言,具有口语化的鲜明特点。
本文结合赵树理作品谈“相跟”一词,就笔者掌握的情况该词经常出现在北方人的口语中,尤以山西、河南等地较为明显。
一、“相跟”的含义和用法“相跟”作为一个方言词,一般只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但在赵树理的小说中却多次出现该词。
《汉语大词典》:“相跟”,跟随,紧随。
如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十一:“青壮年抬担架的抬担架,引路的引路,早就和军队相跟着走了。
”(P1158)据《太原方言词典》:“相跟” [i55 k55]见厮跟。
(P201)《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相跟”,太原,参见“厮跟” [s k]。
“相跟” [i 313-33 k313-31],忻州,一块儿,一同。
(P2601)“厮跟”,互相伴随,例如:我跟你去的同一个地方,厮跟上走哇。
年轻人也说相跟。
(P274)《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三卷:“相跟上”,副词,一块儿。
晋语,山西阳曲[i 213k213s 354]。
例如:你要去,咱们相跟走。
山西忻州、五寨。
(P3832)在具体使用时,就笔者掌握的情况,其主要是作为副词和动词。
例如:(一)作为副词(1)“……老汉!这就算见了你了!你去吧,我再传那一个去!”说了就跟大黑相跟着走了。
(《小二黑结婚》)(2)就在这时候,灵芝和有翼相跟着进来了。
(《三里湾》)(3)说着和金生媳妇相跟到中窑去给大胜贴膏药。
(《三里湾》)(4)会议一共几分钟就散了,菊英留在后院奶奶家,玉梅和有翼相跟着走出旗杆院。
(《三里湾》)(5)……说罢便和何科长相跟着回去了。
(《三里湾》)(6)有翼从登高家牵出骡子来,在路上遇见玉梅,两个人便相跟着来了。
(《三里湾》)(7)两个人相跟着走了一阵子以后,范登高慢慢又想到“现在出雇的人这样缺,真要……(《三里湾》)(8)永清又返回套间里去看他接到的东西,有余拿了信便和有翼相跟着回了家。
(《三里湾》)(9)有翼看了一下回头说:“咱们相跟着走!”(《三里湾》)(10)……便辞了糊涂涂走出来,不过一出大门便碰上一些党员们相跟着往旗杆院去,顺路也叫他[相跟]着走,他再没有什么逃跑的理由,也只好不声不响……(《三里湾》)(11)他替满喜拿了两只筐子,让满喜的负担减轻了一点,两个人就相跟着往牲口市场来。
(《三里湾》)(12)……说了就和张永清、魏占奎相跟着往幕后边走。
(《三里湾》)(13)妈向来是不参加打场的,怎么跟爹相跟着回来?(《三里湾》)(14)他虽然觉着后悔,却也想不出摆脱办法,又只好这样相跟着走。
(《李家庄的变迁》)(15)铁锁给小喜挑着包袱,五个人相跟着出了店,往差徭局来。
(《李家庄的变迁》)(16)他们就这样相跟着上了路。
(《李家庄的变迁》)(17)又等了一会,他和另一个人相跟着来了,一边走,一边向他两人道:“等急了吧?真倒霉!鞋也没有……(《李家庄的变迁》)(18)不几天,铁锁便准备下干粮盘缠衣服鞋袜,和几个同行相跟着到太原去。
(《李家庄的变迁》)(19)青壮年抬担架的抬担架,引路的引路,早就和军队相跟着走了。
(《李家庄的变迁》)(20)王安福道:“那?那我也跟你相跟回村里招呼去!”(《李家庄的变迁》)“相跟”作为副词使用时,表示“一块儿、一起”的意思。
如以上20例句,跟《汉语方言大词典》的注释一致。
(二)作为动词1.表示“一块走”的意思,如:(1)他两个同行也十分赞成,都说:“哪怕土匪把咱抢了,咱也不跟他相跟了。
”(《李家庄的变迁》)(2)这天晚上住在鲍店镇,铁锁向他两个同行悄悄说:“明天咱们不跟他相跟吧!咱真看不惯那些事!”(《李家庄的变迁》)(3)就在这时候,铁锁的两个同行催着铁锁,叫去跟小喜交涉相跟的事,铁锁便去了。
(《李家庄的变迁》)(4)铁锁一一答应罢了,便向他道:“听说路上很不好走,想跟你相跟上沾个光,可以不可以?”(《李家庄的变迁》)(5)他想:今天和鸭脖子相跟Ⅰ还不是一样的不舒服,可是到底还相跟Ⅱ了,就随和些也好。
(《李家庄的变迁》)(Ⅱ指“一块走”)(6)那个同行道:“咱和他相跟啦吧,又不是和他结亲啦!”(《李家庄的变迁》)(7)有翼说:“等一等咱们相跟着!”(《三里湾》)2.表“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跟随、紧随”意思,如:(1)小喜正在兴头上,笑嘻嘻答道:“行!相跟着吧!没有一点事!”(《李家庄的变迁》)(2)铁锁也悄悄道:“跟他相跟上,应酬查路的那一伙子倒是有办法,可是他们那些人我实在不想看。
”(《李家庄的变迁》)(3)咱明天跟他相跟上,也许比那个鸭脖子强,因为他穿的军衣,况且又是做那一行的。
(《李家庄的变迁》)(4)“……明天跟我相跟上,就没有人查了。
”(《李家庄的变迁》)3.表“结伴,互相伴随”的意思,如:(1)鸭脖子道:“先生,我们也想沾沾你的光!听说路上不好走,一路跟你相跟上许就不要紧了吧?”(《李家庄的变迁》)(2)以后,有一天,范登高赶着骡子到临河镇上缴货,走到半路恰巧和他相跟上。
(《三里湾》)(3)他想:今天和鸭脖子相跟Ⅰ还不是一样的不舒服,可是到底还相跟Ⅱ了,就随和些也好。
(《李家庄的变迁》)(Ⅰ)4.表“领、带领”的意思,如:铁锁道:“我还相跟着两个人啦!”(《李家庄的变迁》)通过以上列举比较,可以看出《太原方言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的注释在例句中均有体现,而且“一块走”是该词的基本义项,在所收例句中占一半。
但是“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跟随”和“领、带领”的意思并未提到。
“相跟”一词主要是作副词使用,其次是动词。
“相跟”作为一个方言词,总是与“……上”连用,构成固定结构除表示“一块走”的意思,在其它义项中也有例句显示。
二、“相跟”的溯源(一)“相跟”一词的用例在目前找到的文字记载中,最早可以追溯至元代,在明清两代的作品中也有大量出现。
(1)濆花玉带腰间满,竹节钢鞭手内擎。
坐下斑斓一猛虎,四个鬼左右相跟。
(明《三宝太监西洋记(一)》)(跟随、紧随)(2)左有八戒扶持,右有悟净捧托,孙行者在后面牵了龙马半云半雾相跟,头直上又有木叉拥护,那师父才飘然稳渡流沙河界……(明《西游记(上)》)(跟随、紧随)(3)行者道:“既如此,我和你同去。
”那小妖真个前走,大圣随后相跟。
(明《西游记(下)》)(跟随、紧随)(4)把个玉面唬得魄散魂飞,没好步乱步金莲,战兢兢回头便走,这大圣吆吆喝喝,随后相跟。
(明《西游记(中)》)(跟随、紧随)(5)路素真跑了,赵保紧紧相跟。
天光大亮,赵保过去说:“妹子多有受惊。
”(清《小五义(下)》)(跟随、紧随)(6)“事不宜迟,我就此前往。
”说罢立身起来,往外就走,这三个随后相跟,一同出了时长青大门,往前送了有五里之遥,又吩咐他许多好话。
(清《小八义(下)》)(跟随、紧随)(7)只听吱的一声,好汉“哎哟!”松手。
凶僧得便脱逃。
天霸不顾伤膀疼,紧紧相跟,从鞘内拔出镖来,照准凶僧大腿打去。
(清《施公案(一)》)(跟随、紧随)(8)黄天霸拿贼心急,恨不得立刻擒住谢虎,解到公馆,在施公面前报功,随后紧紧地相跟。
(清《施公案(二)》)(跟随、紧随)(9)济公道:“这且莫忙,我们到马房里去救叶王氏、叶天福要紧。
”说罢,掉头就走,赵知县后面相跟。
(清《续济公传(下)》)(跟随、紧随)(10)当先摆五路先锋,次后列青龙白虎。
太岁与土科相跟,太尉与将军引路。
门神户尉,肩搭着纸剪的神刀。
(《全元曲》)(一块走)(11)吾神在襄阳为理时,所行事有法,治百姓无虞,不与薄幸之人相跟,不与邪僻之人游径。
(《全元曲》)(一块走)前9例都是表示“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跟随”,只有最后两例表示“一块走”的意思。
在十一例中都是作为动词使用。
可以发现现在“相跟”的义项在保留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表“一块走”的义项成为常用义项,而且增加了“副词”词性。
(二)“相跟”在《太原方言词典》中:“相跟”见厮跟。
(P201)“厮跟” [sk],互相伴随。
例如:我跟你去的同一个地方,厮跟上走哇。
年轻人也说相跟。
(P274)关于“厮跟”的解释,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有厮跟:①动词,一块走㈠冀鲁官话,河北井陉。
㈡中原官话,洛阳。
小者(小)时候,我们两个无拘(不管)去地割草或是上学,总是厮跟着。
②动词,结交朋友。
冀鲁官话,井陉。
1934年《井陉县志料》:“邑俗谓交友曰厮跟朋友。
厮,相也。
厮跟即出入相友之义。
”③动词,男女不正当的结合。
冀鲁官话,井陉。
1934年《井陉县志料》:“又男女苟合,邑俗亦谓之厮跟。
”④动词,相随,跟随。
晋语,山西长治[s54k213]、隰县[sΙ55k31]、沁县[sη213-22k213]。
(P6788)厮跟:相随,前后紧随。
元·施惠《幽闺记》十八出:“看他举止,与我孩儿也不恁撑。
小娘子,厮跟去,你可心肯?”《水浒全传》二一回:“阎婆道:‘押司不要跑了去,老人家赶不上。
’宋江道:‘直恁地这等?’两个厮跟着来到门前。
”(《近代汉语词典》P1064)厮赶上:①动词,相跟上。
中原官话。
山西运城[sη213-11k0]芮城。
②副词,一起,一块儿。
中原官话。
山西汾阳[s3k33s0]。
(P6788)在《诗词典语词汇释》中有“厮”作副词的解释:“厮,犹相也。
欧阳修《渔家傲》词:‘莲子与人常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
’厮类,相类也。
……周邦彦《风流子》词:‘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
’《乐府雅词》厮见作相见。
……按厮字词曲中习见,不备举。
”“厮”的“相互”义项,在唐五代时期尚未形成,而到了宋代才出现。
“唐宋时代‘相’字在口语中已经促化。
”“现代北京话的[t]t][]有两个来源:①来自齐撮呼的[k][k][x];②来自齐撮呼的[ts][ts][s]。
在现代北京声母和中古声母对照表中‘相’归在[]← [s]类。
”(P150)“相”的声母是由中古时[s]发展为现代的[]。
据此可知“厮”的本字是“相”,厮为借音字。
“厮”“相”在宋代已是同义词,而且通过以上列举可以知道“相跟”、“厮跟”、“厮赶”是一组同义词。
“‘厮跟’一词的形成时代据推断应是宋金末年。
”那么“相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据语料显示,“相跟”在现有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元代前期杂剧中,而书面语的运用通常会晚于语言事实,所以推测和“厮跟”出现的时间差不多,也是宋金末年。
【参考文献】[1]赵树理.小二黑的结婚[M].华夏出版社,2008.[2]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M].华北新华书店,1946.1[3]赵树理.三里湾[M].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4]徐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中华书局,1999.[5]李荣.太原方言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6]史艳锋.孟州方言中的“厮跟”[M].语文学刊,2008.[7]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M].中华书局,1955.[8]徐少锋.近代汉语词典[M].中华书局,2008.[9]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10]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1](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M].上海古籍,1985. [12](明)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3](清)石玉昆.小五义[M].岳麓书社,2004.[14](清)佚名.小八义[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15](清)施公案[M].北京宝文堂新排印本,1982.[16](清)坑余生.续济公传[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17](元)徐征.全元曲[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