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说课稿之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合集下载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说课稿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说课稿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说课稿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说课稿杨帆一、说地位: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三节,本课程与必修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和必修3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相关联的,因此本课程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起了承上启下作用。

二、说学情:通过近五年的历史学习,高二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当代学生喜欢问为什么这一特点,我将在我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后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做贡献。

四、重点:对外开放的过程,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五、教学方法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
4.意义:(先看材料)
2010年4月18日,是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经过二十年来的开发开放,浦东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让我们通过数据来分析。 无论是吸引外资合同还是外贸进出口总额,二十年来,超过千倍的迅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18%左右,在世界上也是很突出的。 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与旧中国被迫开放的不同
宁要浦西一张床, 不要浦东一间房
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 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 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 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 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 ……
深圳
汕头
厦门
珠海
海南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4个)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烟台
连云港
青岛
南通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湛江
北海
广州
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984年。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珠三角
闽东南地区
长三角
环渤海地区
(1)地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最新-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0《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共25张PPT)-PPT文档资料

最新-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0《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共25张PPT)-PPT文档资料

(五)沿江、内陆省会、沿边:
塔城 伊宁
黑河 满洲里
长春 珲春
乌鲁木齐
呼和浩特 银川
西宁
拉萨
瑞丽
万县 重庆
贵阳 昆明
河口 东兴
宜昌 武汉 九江
长沙
黑河
塔城 伊宁
满洲里
珲春 长春
乌鲁木齐
呼和浩特
经济 特区拉萨
沿海开西宁 沿海银经川
沿江和
放城市
济开放 区
西安内会陆省
沿边
全方位
长沙
多层次
瑞丽
贵阳 昆明 东兴
请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在这些地区设经济特区?
①靠近国际市场; 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③交通便利; 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 ⑤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时间 步骤 目的
概况 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经济
过程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2、1988年海南岛
——邓小平访问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后讲话
对外开放的背景
国际环境: ①国际环境: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②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提供借鉴 ③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内环境: ①文革的破坏造成经济崩溃;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决策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自主学习
结果 经济的发展
丧失主权, 阻碍发展
课堂小结
形成背景
对外开放格 局初步形成
形成过程
格局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建立经济特区 开放沿海城市 建立沿海经济开发区 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 沿边
【当堂检测】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教学思路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叫春天的故事,那你们知道这首歌歌颂的什么吗?对歌颂的是对外开放。

1979 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决策。

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就初步形成了。

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先来了解一下本课的课程目标。

我们本节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对外开放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二、新课教学(一)对外开放的原因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师:可以说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看世界开始的,1978 年到1979 年两年间,我国国家领导人先后13 次出访外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78 年邓小平出访日本。

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 邓小平访问日本的图片。

师:这是邓小平1978 年访问日本丰田公司,当时日本丰田公司的员工每年每人可以生产94 辆汽车,而当时我国最先进的长春一汽每人每年只能成产一辆汽车,邓小平考察日本的君津钢铁公司,他问今天是休息日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更加好奇了,他问那厂房里怎么没有人呢?日方回答我们已经实现自动化了,然后引导着他区按动一个红色的按钮,然后告诉他这样一炉钢铁就成产出来了。

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第13课
课程标准
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课程标准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背景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度财 产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1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 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也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 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4
新的发展——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浦东新区
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①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目的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新飞跃
上 海 浦 东 的 开 发
优势
①经济和文化基础 ②地理和交通优势 ③人才和产业优势 ④政府的开发政策
点——线——面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分别指的什么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 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 区、 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 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 等 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 文化、教育领域的开放
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 破铁饭碗、 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 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 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件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件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由点到线再到面,全方 位、多层次、宽领域
四、当今时代的对外开 放
设立自贸区有何影响?
1、提升国家的地位与形象。利用 自贸区作为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 扩大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提高设 置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 “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 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 区、全国惟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 嘴金融贸易区。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 不胜枚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特点
·1999年:高交会开幕 1999年首届高交会开幕,不仅让各种高新科技产品来到深圳,更是在海外留学生中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
·2000年:全民读书 2000年11月,深圳开办了首届读书月———一项政府组织、专家指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 大型读书文化活动。特区要从“文化沙漠”走向“书香之城”。
探究问题:经济特区设立的意义 【探究素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概念:
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 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 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 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 展。
2、1990年中央政府开发开放浦东 1、提升国家的地位与形象。 浦东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面积556平方公里,是上海面积的1/12。
城市,让 生活更美
好!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浦东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面积556平 方公里,是上海面积的1/12。在过去,“浦东”这个称 谓仅表示其位置在黄浦江以东,与上海老城区浦西隔江 相望,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 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 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 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 要浦东一间房”。

高二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考纲课标解读】(1)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基础知识梳理】(自主完成)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1978年,中共的确定了“”方针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⑴五个经济特区的设立a.时间和地点:____________五个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到1988年先后成立。

b.从地理、人文条件等方面思考,经济特区设在深圳等城市的原因?c.目的:吸收和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d.特点:“特”在实行特殊的和。

⑵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有决定开放________、_________、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⑶4个沿海经济开发区:1985年有先后决定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⑷1992年开发_______、2004年以来开发_______。

3、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世界贸易组织的含义: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______________。

2、中国加入世贸的历程:中国是_________创始国之一,由于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活动。

从1986年开始,中国政府用了15年多的时间,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经过数轮谈判,终于在_________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它的一员。

3、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中国加入世贸意味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开放,对中国来说_________________并存,中国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迎接挑战,融入世界经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b5E2RGbCAP过程与方法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根本方法。

p1EanqFDPw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开放的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开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

二、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三、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述法、谈话法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思路对外开放势在必行〔探讨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开拓创新硕果累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循序渐进继往开来〔对外开放的体系和特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式导入播放?经济改革30年之全集?录像片段,让学生初步了解对外开放对历史开展的巨大影响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本课的学习热情。

进入新课讲授。

DXDiTa9E3d〔二〕新课讲授一、对外开放势在必行〔板书〕活动一合作探究1:从经济开展需要的角度讨论当时我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学生依据材料答复〕材料一:邓小平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开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中心意思: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RTCrpUDGiT材料二:邓小平屡次谈到,中国在开展的进程中,最突出的困难是建设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

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的开展离不开世界的著名论断。

〔中心意思:指出中国经济开展资金短缺、技术缺乏、管理落后〕5PCzVD7HxA二、开拓创新,硕果累累〔板书〕1、经济特区的创办〔板书〕活动二:自主探究: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教师总结:1、靠近港、澳,靠近国际市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华侨多、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活动三:合作探究2: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经济特区的创办的作用和影响1〕特区在开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说课稿之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高二历史说课稿之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历史说课稿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一、课程信息
本课程是高中一年级历史课《经济发展史》,属于文化课,美术特色专业的必修课程。

包括三部分,分六学期完成,参考学时数每学期60课时。

二、专业分析
本课授课班级为09-8班,该班专业美术特色,是预备参加普通高考的班级,历史是必考科目。

该专业对应的几个岗位是:一是升学,参加高考。

除对美术专业如素描、色彩等达到与高考同等水平及以上之外,文化课上要求达到高考水平;二是从事美术设计及相关工作。

要求学生具有较突出的美术技能,适应相关工作要求。

本课程在该班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一是参加高考的必考课程,二是增强历史素养,增加历史鉴赏力。

三、目标的制定
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并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在知识能力方面,提高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经验方面,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国情,继承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理解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多样性,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高中历史核心课程包括三部分,即政治文明史、经济发展史和文化与科学技术史。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能力方面,通过图片、材料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树立对外开放意义,认可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
现代经济意识。

四、课的思路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采用歌曲和文史材料导入,主要采用设问法、对比法及讲授法,其中采用讲授法时应注意条理,注意引申内容的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

重难点突破上采用讨论、引导、分析来加以突破。

依据本课内容与现实比较贴近,学生基本上都对某些史实有所了解,采用歌曲、图片、文史材料等手段辅助教学。

本课教材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得出结论,能够使学生了解对外开放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因而本次授课未对教材内容结构进行调整。

五、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人数24人,班级学风整体状况良好,其中对历史课感兴趣的5-7人,不愿学的3-5人。

学生基本处于15-17岁之间,已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理论学习能力。

但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探求欲望相对不足,这就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同时从目标、兴趣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六、评价方法
1、习题评价:准备2-3到典型试题,通过测试评价课效;
2、提问评价:通过复习提问、导入提问、课堂设问方式进行评价;
3、学生参与课堂程度评价:通过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精神状态来进行评价。

七、教学过程
首先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及相关史料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本课第一个内容经济特区的设立,通过图片深圳成为城经济特区前后的图片对比、史料分析经济特区发展的数据资料等,使学生了解特区设立的成就和影响,并进入第二个问题,经济开放区的开辟,通过阅读地图,分析沿海城市、沿海开放区的设立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此时,可将本课第一个内容经济特区设立与第二个内容经济开放区的开进行联系、比较,得出对外开放由点、线、面的发展过程。

对于本课第三个内容,浦东的开发与开放,突出浦东开发对长江沿岸经济发展的意义,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即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八、课程实施的条件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说课稿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希望同学们阅读后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祝大家阅读愉快。

同类热门::
高二历史说课稿范文:鸦片战争
高二历史说课稿范文:洋务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