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探讨 陈晓晖
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

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摘要:地基基础是土木工程中非常有挑战性的基础领域。
尤其是在坡地地区设计地基,复杂的条件带来很大的难度。
本文将从建筑、勘察、施工等不同的方面来研究坡地建筑的基础设计,尤其是对几种主要设计进行分类说明,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此类地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这对地基基础研究和灾害防治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坡地建筑;地基设计;地质灾害防治现代土木工程对复杂的工程地质情况要求越来越严格。
坡地建筑的地基土类型变化较大,在复杂的山地地形地貌上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就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利用地质勘察资料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因地制宜地采用深基础和浅基础相结合的方式来缓解建筑基础所承载的力量、解决建筑物的沉降变形和边坡稳定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对边坡进行合理的勘探、建筑和防治,保持排水系统的有效进行,避免诱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地基基础设计恰当与否,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投资和进度,探讨地基基础设计问题,有利于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合理。
一、坡地建筑设计时应关注的因素1、山体特征由于山体建筑的平地是有限的,所以大规模的绿化空间和广场不容易做到,我们大可不必将平地建筑的一些设计元素强加在坡地建筑里面。
而应该根据坡体所存在的条件,充分发挥坡地山体应有的特性,创造一些另类的坡体建筑。
2、坡地建筑的排水及时关注雨水的收集,山体的排洪是在坡地建筑规划的最早期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使排洪沟和雨水收集管道与园林环境相配合,将技术上必须使用的排洪沟转为有利环境绿化,提高审美的一部分。
在坡地上设计管网的时候,要非常注意管网的走向,坡地上有的地方管网不能走。
避免排水管穿越挡土墙,形成大的跌落井,同时充分利用原有地表水排放系统,减少雨水管长度,适当做明沟排放。
3、坡地建筑的通风防潮由于是建筑在山体之上的建筑物,所以解决通风防潮问题必须受到关注。
一般采用把山体和建筑的外墙托开的方式。
某山地建筑小区地基_基础_边坡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

(总第98期) 2006年第2期福 建 建 筑Fujian A rchitecture&Constructi onVol・98No2・2006某山地建筑小区地基、基础、边坡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李玉汕(福建省建筑轻纺设计院 福州 350001)摘 要:本文通过对山坡地某建筑小区的地基、基础、边坡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探讨如何在坡地上利用深、浅基础相结合,同时对边坡进行合理防治,保持排水系统的有效运行,避免山体滑坡,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可靠。
关键词:山坡 人工挖孔桩 浅基础 支档结构 截洪沟中图分类号:T U4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35(2006)02-0053-02The D esi gn O f Ba se、Founda ti on And H illsi de,And Preven ti on O f Geology D is a ster O fCert a i n M oun t a i n V ill a Bu ild i n g On The H illsi deL i Yu Sun(Fujian A rchitectural&L ight Fextile Design I nstitute Fuzhou350001)Abstract:This article is discussing on how t o utilize the combinati on of deep and shall ow base and reas onably p revent and contr ol the hill2 side border t o keep the drainage syste m work effectively,avoid landslide and guarantee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building,by the de2 sign of base,f oundati on and hillside,and p reventi on of geol ogy disaster of certain mountain villa building on the hillside. Keywords:H illside,Manual-digged hole p ile,Shall ow f oundati on,Retaining structure,Fl ood-cutting channel1 工程概况某小区位于宁德市104国道西侧,与宁德市军分区隔路相望,用地面积30亩,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小区内拟建16幢3.5层~6.5层住宅,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与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

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与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的加速,建筑用地的不足导致了城市建设向坡地区域延伸的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高频出现极端天气现象,地质灾害频发。
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成为了当前建筑设计和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的重要性坡地地基基础设计在坡地建筑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地基基础作为建筑物的支撑系统,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而在坡地建筑中,地基基础的设计更需要考虑到坡地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以及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因此比平地建筑更为复杂和重要。
对于坡地地基基础设计来说,首先需要对坡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全面、准确的调查和分析。
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坡地的坡度和稳定性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地质条件的了解,可以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使地基基础设计更符合坡地的实际情况。
针对坡地地基基础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基基础形式和材料。
一般来说,对于坡度较大的坡地,常见的地基基础形式包括桩基、墙基和台基等。
这些地基基础形式能够有效地增加建筑物在坡地上的稳定性。
在地基基础的材料上,也需要选择具有较高抗震性和抗变形能力的材料,从而增加地基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在坡地地基基础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地基基础的排水和防水问题。
坡地地基基础的排水问题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坡地常常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排水不畅会导致地基基础的松动和破坏。
因此在地基基础设计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排水和防水措施,以确保地基基础在坡地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在坡地建筑中,地质灾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坡地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都构成威胁。
对于坡地建筑来说,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进行地质灾害的调查和评估。
在坡地建筑的选址和规划阶段,需要对该区域的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了解该区域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和程度,以便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坡地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与地基加固处理措施研究

坡地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与地基加固处理措施研究【摘要】根据坡地建筑的特殊性,对坡地建筑的结构基础设计与地基加固处理措施进行了研究。
由于此坡地的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并处于丘陵山体之间,多山风和多雨的自然气候也需要考虑其中,如何在复杂的坡地地基上进行基础设计,达到经济合理的同时,也能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坡地;建筑结构;地基;基础设计;加固由于坡地建筑具有环境优美,并远离噪音及污染,空气质量比较好,亲近自然等多种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山地坡地建筑已经成为建筑的一个新亮点。
坡地建筑可利用缓坡的地形优势,与自然景观交相呼应,给人们艺术美的享受。
但是,相对于其它类型的建筑,坡地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尚不成熟,其基本的设施也不完善,加上坡地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对坡地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与地基加固措施处理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坡地建筑地基基础常见的问题坡地建筑地基基础常见的问题有:⑴地基的承载力不均匀:地基的承载力指的是地基承受建筑物的荷载力下,能支持其建筑正常使用的能力,坡地建筑的地基的承载力不均匀,将会产生局部破坏或者整体倾斜或塌陷,使建筑物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⑵发生沉降和移位:地基的稳定性差,就会让建筑物产生沉降和位移,地基也会发生变形,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破坏;⑶发生渗透:地基中的水力比降一旦超出其承受范围,地基内的土会由于潜蚀及管涌而产生严重的破坏,给建筑物带来安全隐患。
2.坡地建筑结构地基设计的条件坡地建筑由于要建造于斜坡之上,因此会受到场地的限制,不具备地基两面均匀对称等的条件,并且易受地震、风蚀、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建筑物会发生变形、扭转。
要使其符合建筑地基的设计,一方面可以进行适当的环境改造,将建筑场地局部的地坪进行修整,让建筑物地基的四周趋于平整,并在建筑物临近的坡底那端,设置一个永久型的支挡结构;另一方面是直接选取合理的坡地进行退台建筑,选取的条件是:坡地比较牢固,无滑坡和断层破碎的坡地;避开时常发生崩塌、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地带。
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

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摘要:地基基础设计在建筑工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现阶段建筑工程在地基设计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坡地等复杂地形的挑战。
本文就基于以上因素,就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的防治进行相关概述,旨在切实提升坡地地基的稳定性,有效改善地基沉降不均等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坡地地基;基础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前言: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稳定增长,为建筑工程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各领域及国民又对建筑工程坡地等地质环境下的地基基础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现有建筑企业要想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同行业竞争者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将当前的工作重点放在强化坡地基础设计阶段的管理及监督上,针对工程实际需求及特征,制定出一系列更为合理且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的相关概述地基基础设计作为建筑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工程整体的质量及施工年限具有直接的影响[1]。
随着现阶段建筑工程与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矛盾的逐渐加深,在地基基础设计阶段也面临着来复杂地质条件的严苛挑战,因此在坡地等特殊地质环境下进行地基记住设计的过程中,相关任职人员就应做好施工现场的地质勘查工作,并对所收集到各项数据及资料进行整合,编制出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因素评估报告,依据建设单位对工程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及优化坡地地基基础设计方案,有效改善因地质灾害所出现的地基沉降不匀均等问题,切实提升工程整体的质量及效率。
在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也需对坡地原有地质条件进行积极且科学的改造,严格遵守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统一规划坡地建筑的整体排水系统,充分发挥出坡地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服务效益。
2、工程地质灾害的重要内容2.1工程地质灾害的诱因能够诱发工程的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地质环境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及利用,致使所建造的人工坡地经常会出现滑坡及泥石流等现场[2];第二,坡地建筑排水系统不完善会出渗漏,对周围土壤起到了润湿及软化的作用,对地基的稳定性造成了严重不良的影响;第三,坡地建筑工程建设期间对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大大提升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的心得与体会

An l sso o e i o ef r n t o a y i n b r d p l h l-o mi g me h d e
绍兴 市人 民代 表大 会活 动 中心 大、 力学性质 差 , ①一 层韧质粘 土具 中偏高压缩 性 、 学性质 尚可 , 2 案例 二 : 力 绍兴 市人 民代表大 会活 动 中心位 于绍兴 市城 南环 城南 路 以 但厚度 不大 , 变化较大 , 且 下卧有软弱 的②一 淤泥 , 高压缩性 、 层 具
力学性 质差 , 故本 场地 天然地 基浅 基础 条件较 差 , 中有 部分 楼 南 , 其 小亭山山脚 。场地北 、 、 东 南三 面为南 环河 , 西侧 为小亭 山 , 整
0一 处 于山坡 开挖 , 现直接 为风 化基 岩 , 浅基 条件 良好 , 采用 ⑩。 可 层 个场地是 大量的块石填土 。本场地 西侧小 亭 山坡 坡角 约在 3 。
根据地勘报 告 , 道在场 地 中部及 流量 计房 南侧 、 知 北侧 分别
中, 如何处 理复杂的坡地地基基础 , 合理 、 经济 地设计 好 山地 建筑 有 l 0 m, 0 i 的输水 管线 分布 , 深 为原 始地 面下 0 m 150 ml 8 l 埋 的基 础以及如何 防治地 质 灾害 的发生 是关 键。通过 几个 工程 实 15m 2mm, . m一 与拟建建筑物相距较 近 , 计 时考虑该 管 为绍兴 设 例来探讨 坡地建筑 的地基基础及地质 灾害防治 。 县的 自来 水输水管 , 系重大 , 关 在水 管附近 的建筑在 2 以内全 0m 部采用钻 孔灌注 桩 , 以⑩。 中等 风 化凝 灰 岩作 为桩 基 持力 层 。 层 而对 于位 于东侧的建筑 , 由于⑩。 层起伏较大 , 最浅处 2I、 I最深处 T
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与灾害防治

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与灾害防治
王宇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5(000)021
【摘要】地基基础是传统的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重要因素,现如今的土木工程建设需要面对更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更高的地基基础设计水平要求.由于坡地建筑地基土种类多样且十分复杂,因此在这些区域设计建筑结构的过程中,要对地质勘查所得的结果和地质灾害的评估报告进行充分利用.本文结合坡地建筑的特点,对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坡地地形条件下易发生的灾害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意见,希望能为地基基础设计及施工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总页数】1页(P128)
【作者】王宇
【作者单位】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太原030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冶
2.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
3.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
4.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
5.多高层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

成因机制,抓住前兆现象,理清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实现对 地质灾害的有效预测。针对缓变型灾害,应根据受人类活动影 响的显著因素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控制人类工程活动,重点 加大对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软,地基就更容易产生变形问题;还有渗透问题,渗透问题的 主要原因就是建筑位置周围的堤坝与河流,所以在建设初期就 要考虑到周围水源以及地下水对地基产生的影响,要勘测地下 水源距离地基的位置,在安全的地域进行建设。还有就是地基 沉降的问题,沉降类型主要能分为初始沉降、主固结沉降和次 固结沉降,要将这些沉降量分别进行计算。
(下转第31页)
建筑与装饰2021年6月中 27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建筑设计与装饰
参考文献 [1] 楼超.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J].建材与装饰,
2.2 坡地建筑地基的基础设计 坡地建筑地基的基础设计过程主要是包括如何安全、经 济、合理的来设计建筑物的地基。设计的第一个原则是建筑物 要适应坡地的地势环境。在坡地上建设会考虑到坡地的结构, 包括坡顶、坡中和坡底,这种结构的好处就是建筑物的造型能 够多样化,会更加的具有张力和想象力;但是也会有相应的弊 端,因为地势不均,所以建筑物的整体也不会很均匀,这就需 要设计阶段在建筑物稳定性方面深入设计,就要根据调查的坡 地建筑地基基础分类及其相应的特征进行合理的设计施工;复 合基础的地基适用于坡地工程,通常对地基的要求极高。还有 就是安全性的问题,因为山地和坡地都是自然灾害的高发期, 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还有沉降等灾害,所以在设计阶段要在 实地进行严格的勘探。在施工过程中挖山的举动非常常见,要 预测挖山之后是否会产生严重的地质灾害。还有一种就是要对 地下水进行勘察及判断,防止这些外界因素对建筑施工产生影 响。通常我们为了建筑物更加的坚固,不容易被外界环境腐 蚀,所以会对地基进行防护设计[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探讨陈晓晖
发表时间:2017-04-18T09:37:37.6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1月作者:陈晓晖李明樾
[导读] 坡地建筑比平底建筑复杂多样,其地基基础设计需更加严谨,设计因素面更广。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3
摘要:坡地建筑比平底建筑复杂多样,其地基基础设计需更加严谨,设计因素面更广。
本文分析了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常见问题以及此类问题在设计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坡地建筑基础设计地质灾害措施
引言坡地建筑,即建于地面起伏坡较大处的建筑物,具有丰富独立的层次感和自然景观。
地建筑充分利用自然与坡地资源,使坡地建筑有别于其他建筑,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服从坡地自然形态,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使建筑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达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
我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高楼是立在地基之上,可见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地基的坚固性和稳定性是非常的重要,地基基础历来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当今的土木工程建设更是对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工程地基基础技术要求更加严格,作为坡地建筑来说,地基土的类型变化相对较大,所以在一些地形比较复杂的地方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就要充分利用地质勘察材料以及对地质灾害的危险评估报告,针对现场实际地质状况对地基进行加固以适应建筑物的需要。
本文主要依据坡地建筑场地的复杂地形特点,对建筑物地基情况进行详细阐述,并对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加以探究,希望能对此领域类似问题解决提供参考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该领域进步和发展。
一、坡地建筑的特征
山地建筑受制于地基地貌地形的特点,其形式较为复杂,虽然坡地地基设计难度大,但是其设计成品可以体现出轻松优雅的现代生活,在这里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优雅的艺术形式,可以解放人的思维,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
但是,同平地建筑相比,针对山地建筑基础设计的应用于研究还并不完善和成熟,因此需要更大力度促进对这方面应用的研究。
1高度和空间
古时候人们就利用高处的建筑进行防御,坡地建筑的高度相差十米左右,坡地建筑处于不同的高度差上,空间范围是多方向发散式的,不同于平地式的建筑的静态的空间范围,缺少灵活性和空间想象力。
广阔的活动空间,与天地接近,从而使心境更加开敞,舒畅,这也是为什么休闲建筑大多建在山林或海滩的原因。
2景观和视线
坡地建筑以山地为依托,将代表山地特色的“山、水、风、光”四大元素渗入建筑与环境设计的细节中,建筑与坡地的自然肌理相互融合,相互映衬,使建筑在视觉方面层次丰富,实现更加开阔。
建筑为环境增色,环境为建筑添彩。
在人们心目中,坡地是最自然的自然景观,人们在坡地建筑中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风光,而且在不同的高度都会有很好的视线景观。
阳光充足,空间极富想象力,跟平地建筑相比具有更好的私密性。
二、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常见问题
1建筑地基的承载力或稳定性问题
地基稳定性是指建筑地基对建筑在任何状态下的支持能力和保持建筑结构稳定的能力,若建筑地基承载力较差或未能达到要求,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作用下,建筑物可能出现倒塌现象,即建筑地基在外力作用下名出线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进而造成整个建筑无法正常使用或出现极大安全隐患,严重时建筑物直接坍塌。
2建筑地基出现沉降或水平位移问题
山地建筑的地基建设是建筑需要特别重视的环节,若地基存在安安全隐患,在建筑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地基可能出现沉降(包括不均匀沉降)、水平位移风险。
若地基沉降或水平位移达到一定程度,极大危害到建筑物的使用和安全,严重时可能出现建筑倒塌现象,尤其是一些深厚软黏土区域,这类风险更高。
3地基的渗透问题
建筑地基可能出现的另一风险渗透问题,只要指两类渗透,一类指基地中水土比降未能控制在允许值的范围内,地基土遭受潜蚀和管涌的可能性增大,严重威胁到建筑的安全性;二类是指储水类建筑功能的地基渗流量超过允许值,使建筑储水功能遭到破坏,水量损失严重,建筑本身虽安全,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三、建筑地基基础类别的划分
按埋置深度不同可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其主要区别就是设计原则和施工方法方面不用。
对浅基础进行设计时,一般情况下,会使用常规方法对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地基的沉降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对基础底面以上土的抗剪强度在地基承载能力产生的作用,以及基础侧面与土之间的摩阻力进行考虑。
在浅基础的设计过程中,采用常用的施工方法即可,施工的条件和施工的工艺都非常简单。
处理地基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对地基进行加固的原理也因此有很多差异。
复合地基概念是多数处理地基方法的理论基础,其指的是在处理地基过程中,天然地基的部分土体会被增强、置换或是把加劲材料设计在天然地基中,并由基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加固区。
复合地基的各种效用,可以促进地基承载能力的提高,对其变形特征进行改善,在荷载作用下,减小地基很有可能会导致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还有可能促进地基抗震能力的提高。
深基础因地基深层坚实的土层或岩层具备地基持力层,其可以在建设场地应用中,浅层地基无法满足对地基承载能力和变形的要求,并且无法采用适当的措施方法并对地基进行处理时使用。
桩基的历史非常久远,其凭借着经济、有效等优势获得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在科技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桩的种类、形式、施工工艺以及设计方法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更高一个层次的发展与进步。
四、坡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的几项措施
在设计坡地建筑的地基基础时,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基础类型和持力层的问题,山地建筑的地形地貌非常的复杂,需要对建筑物上不
的结构类型,荷载能力以及周边环境的历史资料进行综合考虑,以便确定地基基础的类型和持力层;在分析地勘报告情况的基础上,对施工的地基类型和持力层进行经济、合理的确定。
在坡地进行建筑时,地基土一般会有非常大的变化,在进行设计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根据地质报告的内容,在基本相同土层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整个一般会有非常大的变化,在进行设计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根据地质报告的内容,在基本相同土层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整个场地给予区域性划分。
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常规和非常规区域,前者进行普通设计,后者进行山地建筑。
上部土层分布不均匀,深浅不同,厚度的差别比较大,是山地主见的地址特征。
对边坡工程的地质报告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做好防护处理地质报告中所提到的滑坡、沉降以及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工作,同时做好实地勘察工程,详细的分析和论证边坡的支护结构方案,力求作出合理、科学以及有效的支护方案,同时对相应的防洪、泄洪的相关措施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处理。
对在设计坡地建筑地基基础工程中所遇到的特殊问题,需要以具体分析为原则,根据地质报告内容合理选择各项处理措施。
在对坡地建筑基础进行钻孔桩时,要采用冲孔钻孔桩,以免发生钻头穿不透岩层或砂砾层的情况;在打桩过程中,如果发现桩的承载能力在测桩后没有达到其设计时的预定值,就需要全部重压不合格的桩,直到能够满足桩的承载能力为止;如果持力层出现深浅不一的情况,则需要以同一个持力层作为设计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坡地进驻地基基础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软土剖面结构类型等因素对坡地基础施工的影响,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选择,以方便施工安全隐患消除工作的进行。
对坡地建筑地基进行处理时,需要综合考虑地基的变形、承载能力、稳定性和耐久性以及施工难易程度等因素,力求设计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能满足坡地施工队经济效益和预防地质灾害要求的坡地建筑地基基础方案。
参考文献
[1]武军.边坡稳定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山西建筑》,2010(03).
[2]宋文娟.浅谈建筑坡地及坡地建筑接地模式.《科技资讯》,2011(12).
作者简介:陈晓晖(1971-),男,讲师、工程师,工程硕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