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男女有别
《乡土中国》 《男女有别》

理解题目
• 出处:《礼记·效特性》:“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 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 万物安。” • 含义:男女之间有严格区别。
古代女子嫁给男子,就会冠以夫姓, 比如苏轼的妻子王弗嫁给苏轼后就会 被称为“女有别: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 •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 契合。 •男女求同:男女结合不仅仅是为了生育这个社会事 业,而且是为了感情的契合。 •感情定向: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
第7篇 笔记问题:
• 自主思考(通过阅读并分析原文,整理答案并抄在笔 记本上)
• 1、为什么说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 士德式的?
• 2、文中说恋爱“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 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可恋爱不是同样能够重 组新的社会关系吗?你怎么看?
• 1、为什么说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 士德式的?
思考与探索
• 1、为什么“乡土社会是 • 2、为什么“乡土社会中阻碍 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 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 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 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
行为”?
• 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
• 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 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 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 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
是男女两性,在以充分了解 来配合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 中,这性别的鸿沟是个基本 的阻碍。
• 乡土中国要有一种稳定的事业族群结构,必然 要求不能把婚姻寄托在变化多端的爱情激情之上, 而是要求夫妻间,像好朋友一样,成为生活的搭档 。
• 金刚经说:一切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 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相:佛家所说的一切事物的外观——视觉效果
乡土中国男女有别

乡土中国男女有别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
要达到这种境界,有一个前提条件:没有什么差别在阻碍着各人间的充分了解。
而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生理上的差别是最大的阻碍。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
在乡土社会中,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男女有别,认定男女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男女授受不亲),在心理上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偏于向同性发展(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
男女有别 原文

【名著细读】《乡土中国·男女有别》:稳定社会靠的不是感情,而是了解《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旧中国农村的作品。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本文选自《乡土中国》第七章。
男女有别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要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并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①在上篇我说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
这里我们碰着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了。
在上篇我虽则已说到了一些,但是还想在本篇里再申引发挥一下。
②我用“感情定向”一词来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而这方向却受着文化的规定,所以从分析一个文化形式时,我们应当注意这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简称作感情定向。
“感情”又可以从两方面去看:心理学可以从机体的生理变化来说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社会学却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
喜怒哀乐固然是生理现象,但是总发生在人事圜局之中,而且影响人事的关系,它们和其他个人的行为一样,在社会现象的一层里得到它们的意义。
③所谓感情相当于普通所谓激动,动了情,甚至说动了火。
用火来形容感情,就在指这动的势和紧张的状态,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
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
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
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所以我在上篇曾说纪律是排斥私情的。
④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亚普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
乡土中国 男女有别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社会学名著,其中“男女有别”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乡土社会中男女角色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一章节的读书笔记:1. 性别角色的界定:费孝通指出,在乡土社会中,男女的角色从出生就被严格界定,这种界定不仅体现在生理特征上,更体现在社会行为和期望上。
男孩和女孩从小就被教育要扮演好各自的社会角色,这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个性和行为模式。
2. 男女分工:在乡土社会中,男女有着明确的分工,这种分工与合作是维持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男性通常承担外向的工作,如耕种、打猎等,而女性则负责家庭内部的照顾和养育子女。
这种分工体现了对性别能力的认可和利用。
3. 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在家庭中,男女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父亲通常被视为家庭的权威和支柱,而母亲则是慈爱和关怀的象征。
这种角色分工有助于维持家庭的稳定和和谐。
4. 性别与权力:费孝通还讨论了性别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在乡土社会中,男性的社会地位往往高于女性,这种权力的差异体现在家庭、社会乃至政治各个层面。
然而,这种权力结构并非固定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5. 性别角色的社会意义:性别角色不仅是个体身份的体现,也是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反映。
通过性别角色的扮演,个体能够融入社会,实现社会认同。
同时,性别角色也是传承文化和价值的重要途径。
6. 性别平等的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分工开始受到挑战。
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性别平等观念的传播,使得乡土社会中的性别角色逐渐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家庭结构,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乡土中国》中的“男女有别”这一章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乡土社会中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的视角。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在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性别角色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演变。
乡土中国男女有别观点句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
在书中,费孝通提出了“男女有别”的观点,他认为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费孝通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和社会分工。
男性通常负责家庭和社会的主要经济和政治活动,而女性则主要负责家务和生育。
这种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性别歧视和男女不平等等问题。
此外,费孝通还指出,“男女有别”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男女之间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分工,也影响了男女之间的情感表达和交流方式。
总的来说,费孝通的“男女有别”观点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性别歧视和男女不平等等问题,同时也呼吁人们重视男女平等和女性的地位和权利。
《乡土中国》-第7章《男女有别》

第7篇 男女有别
•主旨: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 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摘要:乡土社会中的感情是亚普罗式的,现代社会 是浮士德式的。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 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联系是稳定的。因此 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故男女之间必须有一种安排, 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机动性的感情,这就是男女有别的 原则。
3.联系实际,谈谈传统社会的重男轻女现象
传统社会非常看重家族血统的绵续,几乎所有家庭都 以家大业大、子孙繁多为荣,在男婚女嫁的情况下, 能延续香火的只有男性后代。因此,重男轻女就成了 传统社会的普遍现象。
思考与探索
• 1、为什么“乡土社会是 • 2、为什么“乡土社会中阻碍 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 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 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 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
• 1、为什么说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 士德式的?
• (1)因为乡土社会是靠亲 • (2)在现代社会里,浮士德
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 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
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 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
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 的主脉。恋爱不是一种生育
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 的手段,而是一项探险,是
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 对未知的摸索;恋爱的持续
一种安排,就是“男女有 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
别”;家族是以同性为主、 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
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乡 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
土社会高度稳定。
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 2、文中说恋爱“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 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可恋爱不是同样能够重组新的社会 关系吗?你怎么看?
《乡土中国》 第7篇《男女有别》 课件11张

第7篇 男女有别
•主旨: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 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摘要:乡土社会中的感情是亚普罗式的,现代社会 是浮士德式的。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 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联系是稳定的。因此 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故男女之间必须有一种安排, 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机动性的感情,这就是男女有别的 原则。
男女有别
• 略读要点:
学习内容
(勾画圈点)要义概览/思维导图
精读指导: 批注点评(利用读本)
相关概念理解
•男女有别: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 •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 契合。 •男女求同:男女结合不仅仅是为了生育这个社会事 业,而且是为了感情的契合。 •感情定向: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
思考与探索
• 1、为什么“乡土社会是 • 2、为什么“乡土社会中阻碍 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 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 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 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
行为”?
• 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
• 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 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 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 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
是男女两性,在以充分了解 来配合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 中,这性别的鸿沟是个基本 的阻碍。
相关概念理解
• 亚普罗式的文化:这种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 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 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
• 浮士德式的文化:这种文化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 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 义;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恋爱是 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 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 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乡土中国男女有别思考感悟

乡土中国男女有别思考感悟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乡土文化有着丰富的特色。
在这个多元化的国度里,男性和女性在思考方式和感悟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乡土中国男女的思考方式和感悟。
在传统价值观念方面,乡土中国男女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
在许多地区,男性被灌输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传承家族的重任的观念,因此他们更加注重实际利益和家庭的延续。
他们往往会以家庭为中心,关注家庭的繁荣和稳定。
而女性则更加注重家庭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她们通常更加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亲密关系的建立,乐于为家人付出。
在生活方式上,乡土中国男女也有着不同的感悟。
男性通常更加注重事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就,他们更愿意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他们往往会通过努力工作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女性则更加注重家庭的幸福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她们通常更愿意把重心放在家庭生活上,追求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在对待问题和决策方式上,乡土中国男女也存在一些差异。
男性通常更加理性和果断,他们善于分析问题和处理复杂的情况。
他们更愿意采取果断的决策来解决问题。
而女性则更加注重感性和细腻,她们通常会细心地思考问题,并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她们更愿意通过妥协和沟通来解决问题。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乡土中国男女也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感悟。
男性通常更加坚强和理智,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决心来克服困难。
他们往往会将困难视为挑战,勇敢地面对并寻找解决办法。
而女性则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和内心的宽慰。
她们通常会通过倾诉和寻求支持来缓解困难和挫折带来的压力。
乡土中国男女在思考方式和感悟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男性更注重实际利益和个人成就,更加理性和果断;而女性更注重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更加感性和细腻。
这些差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社会角色分工的结果。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沟通,促进男女间的和谐相处。
在当代社会中,男女平等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打破性别的束缚,实现男女平等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 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 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 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 因。
我用感情定向一词来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 方向,而这方向却受着文化的规定,所以从分 析一个文化型式时,我们应当注意这文化所规 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简称作感情定向。 “感情”又可以从两方面去看:心理学可以从 机体的生理变化来说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社 会学却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 的作用。喜怒哀乐固然是生理现象,但是总发 生在人事圜局之中,而且影响人事的关系,它 们和其他个人的行为一样,在社会现象的一层 里得到它们的意义。
乡土中国-----男女有别
内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介
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 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内容所写成 的。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 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体 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 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里讲的乡土中国, 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 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 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 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是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 的变。”
作者指出,感情是浮士德式的,而乡土社会的 生活模式却是阿波罗式的。这一矛盾势必使得 乡土社会中的男女感情之间有很难逾越的鸿沟。
作者指出,乡土社会中的家庭男女似乎只不过 是因为生育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并没有太多 情感上的交流和契合;而真正情感上的交流, 更倾向于在同性之间的展开,这使得乡土社会 的感情生活同性意味较强,而夫妇之间感情的 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
对于这一部分,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关于乡土社会男女关系和感 情的论述。作者引用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沈论”里的理论 陈述了两种文化模式:“一种称作啊阿波罗式的;一种称作浮士德 式的。
阿波罗式的文化认为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 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 其位,维持它;但是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消 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
所以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同性组合 的影响不易巩固。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
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
“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 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最后,作者总结说:“乡土社会是个男 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谢谢观赏~~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 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 一中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 在相异的基础上去充分了解,是 困难的,是阻碍重重地,是需要 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 德式的企图。
作者认为,乡土中国的家和族是分不开 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中国乡土 社会中的家庭不但承担着生育功能,更 是作为一个事业社群承担了许多生育以 外的职能。所以,家庭一般都是以家族 的形态呈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