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的地理及饮食文化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例子:
1. 地形山川:中国地形多山,大大丰富了中国菜肴的味道和风味。
由于中国地形山川纵横,各地的风味和菜色也有所不同。
例如,南方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所以南方的饮食文化以鱼、虾、蟹等为主要食材。
而北方则以麦子、豆类、牛羊肉等为主要食物。
2. 气候条件: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的差异也影响了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所以南方人的饮食比较清淡,添加过多调料会影响菜肴的原味。
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所以北方人的饮食色彩比较浓郁,口味则较重。
3. 文化传统:中国饮食也受到了文化传统的影响。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节日享用团圆饭。
此外,中国的茶文化也源远流长,不同地区和不同的茶叶种类也影响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总之,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深刻,包括菜品风味、食材选择、烹制方法以及不同地区间的饮食习惯差异。
我国不同地区饮食结构对比

南糕北饺 南方人习惯吃年糕,北方人更讲究吃饺子。年糕也渗透到北方 ,但比较单调,只有南方人才能将其做出众多的花样。至于饺 子,很明显属于北方的产物,南方也开饺子馆,一般都要打出 “北方水饺”的幌子,以示正宗。
咸粽子还是甜粽子
北咸南甜,咸豆腐脑还是甜豆腐脑
豪饮还是茶道 南方人喝茶很讲究,且几乎 每家都有泡茶的茶具,讲究 的是茶道,泡茶的步骤都有 次序。而北方人喝茶很简单 ,把茶叶放在杯子里,然后 倒入开水泡开就可以喝了, 这也看出北方人豪爽的性格 。
南北方饮食差异你知道多少?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风俗 习惯,饮食文化也不例外。众所周知的是“南米北面”,除此之外,南方和 北方在饮食文化上还有许多有趣的差异。
南米北面 对于南方朋友来说,主食一般都是米饭,很少吃面食,而北 方人除了米饭,则经常会吃馒头、烙饼、手擀面、疙瘩汤、 面片……
谢谢观看!!!
我国区域分化: 中国域内大致形成了东北饮食文化区、京津饮食文化区 、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区、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区、长江中 游饮食文化区、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区、中北饮食文化区 、西北饮食文化区、西南饮食文化区、东南饮食文化区 、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区、素食文化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沿海没有鱼类不叫吃饭;西北一面 食为主;中原有米有面饮食丰富;游牧以蓄肉为主;西 南湿热喜辣;东北干寒好酒。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 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 从而使我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复杂的地域差异。
1) 特点:不拘泥于细节,颇有东北人的气质。东 北菜在做法上也融合了一些宫廷菜点和汉族饮食 所长,利用东北特产原料和纯绿色食品原料,许 多菜肴表现了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烂而不化或 者外脆里嫩、外酥内烂的特征,口味醇厚香浓, 菜肴丰富又实惠。
我国饮食文化及地理环境关系研究报告

我国饮食文化及地理环境关系研究报告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饮食文化的国家,其地理环境对于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
中国地域广大,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巨大,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比如,北方地区气候干燥,人们多吃面食和牛羊肉等温热食物,如北京的炸酱面和涮羊肉;而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水产丰富,人们则以稻米和猪肉为主要食材,如广东的粤菜和福建的闽菜。
地理环境对于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域纵横交错,因此不同地区之间交流和贸易频繁,这使得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吸收和融合。
以粤菜为例,其以广东为发源地,但也受到海洋经济的影响,吸收了大量的闽南菜、潮汕菜等多个地区的烹饪技艺和食材,形成了独特的粤菜文化。
地理环境也对饮食习惯和食物选择产生了影响。
比如,江南地区气候湿润,四季温暖,水产资源丰富,因此人们多食用鱼虾贝类等水产品,如江浙菜的鱼头炖豆腐、东江鲍鱼等;而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水源匮乏,人们则多以牛羊肉、奶制品和面食为主食,如陕西的羊肉泡馍和新疆的手抓饭。
此外,地理环境还影响了饮食文化的节令性和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带多样,不同地区的农作物和水产资源具有季节性,人们根据不同季节的食材变化来调整饮食习惯。
比如,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喜欢吃清爽的水果和凉菜;而冬季寒冷,人们则喜欢吃温热的烩菜和炖汤。
总的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地理环境影响了食材的选择和饮食习惯,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研究中国的饮食文化及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多样性和地理特色。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谚语看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浅析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姓名:游佳学号:12012001853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虽然对其含义有很多解释,但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将广义的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饮食文化就属于这三个层次中的物质文化。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与饮食相关的俗语谚语以及词语,如“药膳不如食补”、“食色性也”、“脍炙人口”等。
而早在汉晋以来,中国的饮食风俗就已经呈现出了南北差异,晋朝张华《博物志》中就有“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的说法。
到了宋代,饮食有了明显的地域流派。
这些流派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地域来区别的。
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地区间交流的加强,不同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人们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不同角度对各地各民族饮食进行了研究。
其中地理环境对于饮食文化的影响更是备受关注。
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形成我国丰富饮食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的重要原因。
下面我将从食材、饮食习惯、烹饪手法等方面简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适合生存的环境。
其作用方式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人们更加依赖环境,自然条件中的各个要素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而人们对于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地理环境之中,多样性也十分明显的被展现出来。
体现在饮食文化上,也是丰富多彩。
首先在食材的选择上,古来便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说法,尤其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就地取材成为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
居住在深山的人,食材多以山珍野味为主,如云南楚雄的农村地区,每年六七月份是采菌子的时节,菌类不仅多,吃法也多样。
居住在海边的人,海鲜菜是特色,江河湖周围,则以河鲜为主。
这些是比较大致的一个划分。
京津美食文案

京津美食文案北京和天津是中国北方的两个重要城市,它们不仅在历史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在美食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和天津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和地域特色。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京津两地的美食文化,感受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和情怀。
首先,北京烤鸭是京城的代表美食之一。
北京烤鸭起源于元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京城的一张名片。
烤鸭皮脆肉嫩,香味诱人,制作工艺独特,独具特色。
品尝北京烤鸭,不仅可以感受到烤鸭皮的香脆,还可以品味到烤鸭肉的鲜嫩。
无论是传统的葱、黄瓜、酱料卷饼,还是烤鸭汤,都是不可错过的美味。
其次,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也是享誉中外的美食代表。
狗不理包子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狗不理包子皮薄馅大,汁多味美,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鲜美。
包子馅料丰富多样,有肉馅、菜馅、虾仁馅等多种口味,让人吃了回味无穷。
除了狗不理包子,天津还有许多其他美食,如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豆腐脑等,都是不可错过的特色小吃。
此外,京津两地还有许多共同的美食,如老北京炸酱面和天津炸酱面、宫廷菜和御膳菜等。
这些美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民间的智慧,每一道菜肴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而这些美食也成为了京津两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北京和天津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和地域特色。
这些美食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品尝京津美食,就是在品味历史,感受文化,体验生活。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美食的世界,感受京津美食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14
12 素食饮食文化圈
素食 原义:①不劳而食 ②生食 ③平常之食 现代:①以植物性原料制成的菜品 ②食素的行为模式或生活方式 斋食:①古人祭祀之前不饮酒、不吃荤的素食行为 和所食食物 ② 佛门弟子中午之前所进用的食物 ③伊斯兰的斋戒之食
15
素食文化圈形成的原因 广大民众“蔬食饮水”的贫困生活 佛教、道教的兴盛、主张 统治阶层的极力倡导和身体力行
自然因素: 地理、气候、物产—形成因素 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饮食科技—发展、扩展、交融 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巩固因素
5
3.1.4 不同饮食文化区位特征
1 东北饮食文化圈
以东部三省、内蒙古东三盟为中心。特点:
自然条件优越,多种生产类型并存,食物原料 丰富,营养摄取全面 强烈的多元饮食文化特征 食俗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 冷冻食品多
流派:有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以广州 菜为代表。 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等,口味 特点是爽、淡、脆、鲜。 名菜:三蛇龙虎凤大会、烧乳猪、盐焗鸡、冬 瓜盅、古老肉
30
苏菜
又称江苏菜、京苏大菜或下江风味,华东地区菜肴的 典型代表。 起源:起始于南北朝时期,唐宋以后,与浙菜竞修秀, 成为“南食”两大台柱之一。 现影响京津沪穗、华东和长江中下游部分省,在日 本、澳大利亚、东南亚、欧美有较高声誉。 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 或:金陵风味(南京)、淮扬风味(含扬州、镇江、 淮阴、淮安)、姑苏风味(含苏州、无锡)、徐海风 味(含徐州、连云港) 31
代表品种:鱼香肉丝、宫爆鸡丁、一品熊掌、干烧鱼翅、 “黄焖鳗”、“怪味鸡块”、回锅肉、“麻婆豆腐”等
中国饮食文化

牛羊肉、各种面食品是藏民的主食料 ,糖、蛋、盐等是高原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 的食料。生冷食物比重较高,每人都有自己专用的碗,吃菜时每人一份。
“敬特此食的精华,供献佛法僧三宝”,是藏族人在餐前必先颂念的经语,它表明佛
教思想和意识已深深地渗入到高原人们的食生活和食文化之中。 以西藏为中心。特征: 以牛羊肉、奶、糌粑为主要食原料,瓜果蔬菜少 嗜饮酥油茶 食礼受喇嘛教影响较深
金陵三叉
叉烤鸭 叉烤桂鱼
叉烤乳猪
川菜
又称四川菜、巴蜀风味或天府风味,西南风味的典型代表。 起源:周秦时期(先秦 前246年)的巴国和蜀国,汉时形成, 宋时影响很大。现影响到云贵、甘南、藏北、湘鄂陕边界,京、 津、沪、穗等都会,在美国、加拿大、西欧、日本有一定市场。
中国的菜系
按地域分
四大菜系
鲁 ( 山 东 )
扬 ( 淮 扬 ) 川 ( 四 川 ) 粤 ( 广 东 )
八大菜系
浙 ( 浙 江 ) 徽 ( 安 徽 ) 湘 ( 湖 南 ) 闽 ( 福 建 )
十大菜系
京 ( 北 京 ) 沪 ( 上 海 )
十二大菜系
豫 ( 河 南 ) 陕 秦 ( 陕 西 )
四大菜系
九、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东南饮食文化团大致包括闽、粤、台、琼以及浙、赣、湘、桂局部, 以闽粤为中心地区。
该地区以稻米为主食,以丰饶的蔬果、海产、禽畜为副食。繁盛的海 外贸易和便利的域外交通,以及相对长久稳定的社会环境,丰富的物 产,形成了这一地区饮食文化的特点:喜食稻米、重鲜活、尚茶饮、 喂槟榔,蔬果与海产比重高,俗尚食事。 广东谣谚“饥食荔枝,饱食黄皮”;“秋冬食獐,春夏食羊”;“霜 蟹雪螺,味不在多”;“雨水漫漫,鱼蟹满盘”等正足以表明物产及 人们食尚的特点。 有人曾开玩笑说,广州人什么都敢吃,天上除了飞机、地上除了四脚 的家具之外,蛇、猴、猫、鼠、禾虫等都成了席上佳肴。“广州人好 吃,上海人好穿”,“食在广州”。
「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差异及成因分析」

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差异及成因分析(综合网络资料而得)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经过漫长历史过程的发生、发展、整合的不断运动,中国域内大致形成了东北饮食文化区、京津饮食文化区、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区、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区、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区、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区、中北饮食文化区、西北饮食文化区、西南饮食文化区、东南饮食文化区、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区、素食文化区。
一、中国饮食文化三字经涮北京包天津甜上海烫重庆鲜广东麻四川辣湖南美云南酸贵州酥西藏奶内蒙荤青海壮宁夏醋山西泡陕西葱山东拉甘肃炖东北稀河南烙河北罐江西馊湖北汃福建爽江苏浓浙江香安徽嫩广西淡海南烤新疆二、我国八大菜系的特点鲁菜的特点: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内地以咸鲜为主,沿海以鲜咸为特色,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
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善于以葱香调味。
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
川菜的特点: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
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
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
ﻫ苏菜的特点: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燻;追求本味,清鲜平和;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浙菜的特点:菜式小巧玲珑,清俊逸秀,菜品鲜美滑嫩,脆软清爽。
运用香糟调味。
常用烹调技法有30多种,注重煨、焖、烩、炖等。
ﻫ粤菜的特点:用料广泛,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
口味上以爽、脆、鲜、嫩为特色。
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
湘菜的特点:讲究菜肴内涵的精当和外形的美观,重视原料搭配,滋味互相渗透。
湘菜调味尤重酸辣。
烹饪技法:湘菜早在西汉初期就有羹、炙、脍、濯、熬、腊、濡、脯、菹等多种技艺,现在技艺更精湛的则是煨。
ﻫ闽菜的特点:烹饪原料以海鲜和山珍为主;刀工巧妙,一切服从于味;汤菜考究,变化无穷;烹调细腻,特别注意调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津的地理及饮食文化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京津的地理、历史与饮食文化今天的京津地区的饮食包罗万象,口味、种类囊括五湖四海,表现出来的完全是国际大都市的饮食面貌与文化。
单就面食而言,从兰州拉面、广州鸡蛋面到法国面包、意大利比萨……几乎无所不包。
不过每一种文化现象,乃至于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京津的饮食当然也不例外。
北京作为首善之都至今大约 850 年左右,但是它建城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 3000 多年之前。
天津的历史相对更短一些,大约在汉朝的时候设置了盐官,天津才登上历史的舞台;到了明成祖时在天津设“卫”,它的发展才正式展开。
京津的饮食、特别是面食,属于一般平民百姓的日常饮食,平凡到只有极少的相关历史记载,但我们还是循着仅有的蛛丝马迹,尽可能尝试勾勒出京津饮食文化的脉络与轮廓。
从粟文化到麦文化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京津位于华北平原北端的黄海平原,是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土壤本身是适合农耕的。
但是当地的气候条件不理想,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季节温差相当大。
降雨相当不平均,大多集中在夏季;加上地表的河流、湖泊分布也不平均,所以土壤虽然肥沃,却有严重的缺水问题。
根据《史记》记载,京津地区在商朝后期就已经有“ 燕国”、“ 蓟国” 等自然形成的小国。
公元前 1045 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分封天下诸侯,把帝尧的后代封于“蓟”,自己的弟弟召公奭封于“燕”。
当时,这片土地上还没有出现麦子的踪迹,普遍种植的主食是适合在干旱、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的“粟”(古代也称为“稷”),也就是今天中国北方常见的“小米”。
不过,情况很快就有了改变,一种新的外来农作物“小麦”,来到了华北平原。
根据考古研究显示,面食的原料作物“小麦”原产于西亚一带,大约在距今5000 年前通过中亚进入中国新疆地区。
之后由西向东,然后由北而南扩张。
根据《左传》里的记载,春秋时期黄河下游地区就已经有小麦的种植。
农业考古研究发现,中国小麦最初的栽培季节和栽培方法可能和原有的粟、黍等作物一样“春种、秋收”,也就是春麦(旋麦)。
但是人们发现,小麦的抗寒能力虽然强于粟、耐旱能力却不如,播种期间如果缺乏水分,就需要灌溉。
华北地区夏末秋初是降水相对集中的季节;春季干旱,春播反而不利于小麦发芽生长,于是出现了头年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的冬麦(宿麦)。
冬麦是小麦在中国扩张革命性的一步。
由于中国传统粮食作物大多春种、秋收,每年的夏季往往粮食青黄不接,而冬麦正好在夏季收成,可以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因此受到广泛重视。
这也是今天京津地区小麦的主要种植形态。
不过有了原料,却不一定有面食。
因为小麦传入中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采取食用小米的方法来食用小麦,将整粒谷物蒸煮熟化之后,制成“麮”(麦饭),也有将小麦粗磨成碎粒,再加工成麦饭或“麦粥”;这两种方式都属于“粒食”。
一直到西汉初期,历史上才出现了关于“面食”的记载,不过当时面食只为少数贵族享用。
一直到唐朝,由于西域民族“胡食”(饼)的传入并广受欢迎,面食才真正开始向四方普及。
不过北魏末年成书的《齐民要术》之中,已经记载了许多带有西域色彩的饼的做法,甚至包括今天已知的面条原型“水引”的做法。
由于《齐民要术》所记载的内容来自黄河下游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因此京津地区的面食有可能在北魏时期就已经从山东东北部、河北南部传入。
饮食文化的输入由于位处北疆,京津地区也很难形成自己的饮食文化。
夏商周一直到唐朝,京津地区始终不是经济重心所在,发展根本轮不到它。
唯一的一次机会出现在隋朝,隋炀帝大手笔开凿南北运输要道“大运河”,北端到达今天的天津。
随着大运河日渐完善,物产富饶的山东开始发展,沿着大运河出现了临清、德州、东昌、聊城、济宁等大商埠。
商旅来往、经济发达,加上胶东半岛丰富的物产,使得山东的饮食文化一跃成为北方之冠。
到了宋朝时鲁菜已经被称为“北食”,成为中国北方饮食文化的代表。
可是运河的开通,并没有为京津带来商业发展的机会,元朝之前京津地区只是边疆地带,隋唐时通往天津的运河当时主要是作为军事用途而不是商业用途,天津古称“军粮城”就是一个佐证。
虽然元朝定都北京,但是游牧民族不同于农业文化的治理方式并没有为这个地区带来发展,反而在元朝统治期间,人口大幅度减少,更不用说饮食文化的发展了。
京津的发展,一直到明朝才正式开始,首先是明成祖迁都,迁都之前他先鼓励移民前往北京,并且调派大批工匠前往北京修筑宫殿、城墙,经过 19 年的经营,北京终于拥有成为国都的经济条件,同时明成祖在天津筑城,设置“卫所”,从安徽调派了一批部队前来驻守,天津也逐渐开始繁荣。
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京津地区成为人口与文化的输入地区,来自各地的移民带来他们原有的饮食文化,参杂而成京津的饮食文化。
邻近的山东也有不少人迁移到京津,于是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鲁菜,开始渗透到京津一带。
明清两代,鲁菜成为皇家御膳的主流,并且在达官显贵的支持下,进一步形成更加精致的“京鲁菜系”。
而进入天津的鲁菜则与安徽士兵的家乡口味结合,成为早期的天津风味。
另一个发展高峰则由于明朝初期实施盐业特许经营的“开中法”,它造就了天津长芦盐场一批富可敌国的盐商,当时的天津号称“十里鱼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在盐商的支持下,津菜的发展随之突飞猛进。
而在北京形成的京鲁菜系,又随着京津两地官员、商贾的往来,再传到天津,与同样带有鲁菜血统的的天津口味互相影响。
因此,无论是北京的“京鲁菜系”、天津的“津菜”,都带有鲁菜的影子。
市井小民的主食但是面食的发展却略为不同,因为面食是升斗小民的饮食,在达官显贵、富商巨贾的宴席之上,顶多是作为一道点心。
因此它的发展路径与鲁菜有所区别。
影响面食发展比较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市井小民的生活形态。
天津号称“九河下梢”,是典型的水路码头,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阶层占多数,而他们大多来自运河流经的山东,所以天津的面食也就顺理成章带有山东风格。
例如“煎饼果子”、“嘎巴菜”这两种天津著名的传统面食,就与山东的煎饼关系密切。
而忙碌的货物装卸工作,也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快餐──包子,这种主食与菜、肉合而为一的面食,可以方便快速的满足港口搬运工人用餐需求,以大包子闻名的,大概只有山东与天津两地,这种包子跟南方的小笼包、灌汤包完全不同,它的体积大,用料扎实,适合作为正餐。
今天天津的“狗不理”,“石头门坎”一荤一素,都是著名的包子品牌,而不知名的包子铺更是不计其数。
比较之下,北京的面食就比较细致一些。
在北京的山东人工作形态与天津的山东人不同,他们很多从事餐饮相关行业;于是山东面食中比较细致的锅贴、银丝卷、烙饼……也就在北京落地生根。
另一个影响北京面食的则是山西人;明朝实施开中法之后,除了盐商,同时也造就了晋商。
晋商以边境贸易为主,从明朝晚期开始发迹,到了清朝初期已经是实力雄厚的大商帮。
山西、北京近在咫尺,商旅来往相对密切,于是山西的刀削面、抻面等随之传入北京。
综合以上因素,有可能在清朝中期,今天京津饮食乃至面食文化的基本格局就已经形成。
北京的爷文化与玩文化北京建都,最早从辽代南京开始,真正建都是从金代,金褚亮迁都到现在八百多年了。
不过北京比较特别的文化主要形成于清朝。
明朝的北京规模没有那么大,也没有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
明代给北京城留下的最主要的东西,一个是内城的基本格局,另一个是“东厂”。
所以,北京文化的沉淀主要还是在清代,特别是清代北京特有的文化和北京人的特质,这些特质,到今天还表现在北京人身上。
为什么说清代比明代更为重要?因为清代内城是旗人,外城是汉人,政治身份上划分非常清晰。
皇城脚下生活的汉人,在异族的统治下,形成一种纠结、矛盾的状态。
同时,满族八旗作为征服民族,满族统治者非常聪明,根据以往辽、金、元的经验,设计了一个实用但非常奇怪的制度:在内城把八旗子弟养起来。
而外城一开始是战战兢兢的被征服者,发展到清三代以后,形势就很清楚。
实际上八旗兵平完三藩之后,在雍正朝已经不堪使用。
乾隆平回部之前,已经让位给绿营了。
所以,内城一开始是一些养尊处优、耀武扬威的旗人,到了乾隆之后也就不那么耀武扬威了。
而城外的汉人们,一开始都是被征服的,后来汉族的官员们被赐在外城住的很多,像纪晓岚等,都住在外城靠近内城的地方。
城外的人虽然还是奴才,但是也不再战战兢兢,看起来很融合,于是北京这种特有的文化就形成了。
“爷”的北京“范儿”其实北京的官文化也好,玩文化也好,都跟“爷”这个字分不开。
北京的“爷”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在明代是没有的。
实际上“爷”这个词是由八旗来的。
因为八旗有包衣制,是一种准奴隶制。
我是他的包衣,不管我如何飞黄腾达,他永远是我的爷。
所以后来在北京出现了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比如老高已经吃不起鼎泰丰的包子了,他蹲在对面的河边上正吃烧饼,我的出身是他的包衣,但是我现在已经很有地位、很有钱了。
我在鼎泰丰吃包子,被他瞅见了,他可以冲进来,把我拎起来。
我只能跪在地上磕头,说:“爷您来了,您坐。
给您叫一桌好吃的,您吃完再骂我两句。
”爷的概念是从旗人那里出现的,内外城融合之后就通用了。
因为外城很多汉族的官吏,由于功绩被皇上抬旗(赐为旗人),就变成了很多旗人的包衣。
在他们的家庭里既有旗人的文化,也有汉人的文化,慢慢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北京特有的“爷文化”。
可以这么说,走在前门外那条老街里,迎面走过来任何一个人,只要是男的,我只要看一眼就知道他是不是这个地区的北京人,那种北京“爷”的劲头非常清楚。
特别是北京一些的文玩市场里面,比如琉璃厂、潘家园,或者官园,那些卖葫芦、卖虫、卖鸟的人,还有一些卖文玩的人,大概年龄在 35 岁到 60 岁之间的男性,百分之八十都是爷。
爷不在于有钱没钱,北京叫“范儿”,人倒了架子不能倒,架倒了范儿也不能倒。
这种劲头,可以说它其实是一个混合体,它有娘胎里带出来的天子脚下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自卑感。
北京人的范儿里面有一个特点──特别知道分寸。
要是这个人不知道分寸,北京人会看不起他,说他们家可能是一个很底层的家庭出来的,上不了台面。
现在的北京也一样。
中国有句话: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儿小。
北京人几百年有一个特点,你们家再怎么厉害,也不知道走在大街上的,或者坐在你边上的人,他的后台是谁,一句话说错就可能大祸临头。
同时,天子脚下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生活在天子脚下造成了北京人见识很广,我们从小在北京,你告诉我他是哪个部的部长,我也没觉得他怎么厉害。
这是北京人从古至今所特有的一种东西。
但另一方面,您不知道对面那爷他是谁。
在县级市,市长才是处级,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北京不一样。
北京人这种爷的性格实际上是在双刃剑下产生的一种矛盾体,既自信、自大,又有一定的底蕴,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自卑。
一正一反两种劲头纠结在一起,使得北京人非常有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