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开题报告
课堂朗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朗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课堂朗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习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提高语音、语调和语感,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朗读往往只是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课堂中开展有效的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课堂朗读教学的研究,探索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分析传统朗读教学的现状和问题;2. 探讨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3. 实施朗读教学策略,并评估其效果。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
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相关文献,了解朗读教学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2. 观察多个课堂的朗读教学过程,记录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反应;3. 进行访谈,与教师和学生交流他们对朗读教学的认识和体验;4. 设计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朗读教学策略的看法和评价;5. 分析数据,总结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四、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传统朗读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分析传统朗读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系统性、重复性和互动性等。
2. 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级朗读和小组合作等。
3. 朗读教学策略的实施与评估:在实际课堂中,运用所研究的朗读教学策略,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评估教学策略的效果。
五、预期结果通过对课堂朗读教学的研究,我们预期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果:1. 揭示传统朗读教学的问题和局限性;2. 提出一些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3. 通过实施朗读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4.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改进朗读教学策略。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出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帮助教师改进朗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题研究《初中语文朗诵教学》.doc

课题研究————《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南张初中黄娟芳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及意义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觉到我们学生与语文的隔膜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一堂课下来,甚至大半个学期下来,课文是学了不少,但学生就是与语文没有多少接触。
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没有沉静地品读和感悟,在老师繁琐提问的干扰下,得不到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学习情绪浮躁不安,思维活动漂浮在热闹的满堂问答上,个人内心感受泛化为语词的堆砌和概念的罗列,呈现出“情感体验简单化,情感表现标签化,情感世界虚伪化”的虚浮现象。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过多知识传授和理性分析,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
因此,语文教学的中心应该是学生与语文接触,语文教学的一切设计都应该围绕学生与语文接触来进行的,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实现学生与语文接触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过程。
因此我们应该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学习语言上来,也就是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我国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明确地指出:“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
怎样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体上来,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我认为应该加强诵读教学。
近年来,一些国家在推行母语的教育过程中,大多把加强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作为改革的重要举措。
英国注重本国经典名著的阅读,向学生介绍上几个世纪英国文学名著中的主要作品;法国则鼓励学生从五年级选修拉丁语,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现代法语,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欧洲文明。
我国则把普通话推广,更好地传播和继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了重要内容。
“我们的汉语普通话,既富有表现力,又具有音乐性,是很优美的语言。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中期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中期研究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语文诵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于文化传承和传统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诵读教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效果,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访谈,分析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现状如何?2.学生对于诵读教学的态度和反应如何?3.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有效性?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和文献资料分析。
1.课堂观察:选择几节语文课进行观察,记录教师的教学步骤和学生的反应,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2.学生访谈:采用访谈方式,进行个别或小组访谈,了解学生对于诵读教学的感受和看法。
3.文献资料分析:查阅相关的教材、专业书籍和研究文献,了解诵读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四、研究结果经过课堂观察和学生访谈,本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部分教师的教学中,存在课堂重复枯燥、诵读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2.学生对于诵读教学普遍持较为积极的态度。
大部分学生认为诵读有助于提高语文成绩和语感,也能增强自身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教师的指导和激励程度、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诵读材料的选择和质量等。
五、研究建议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应该注重诵读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
2.优化诵读教学内容。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的文学经典和名著,注重诵读材料的选择和质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文化内涵。
3.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背景新课改的实施,对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重大变革。
其中,朗读教学在新课改中占有重要地位。
朗读教学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情感、体验、思考等,这就对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对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新方法、新理念、新路径,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迫切需求。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效果。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要求;2. 中学语文朗读的意义、方法和难点;3.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4. 针对性的朗读教学策略的设计和实施;5. 效果评价与反思。
研究目的是:1. 分析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 探索提高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效果的策略和方法;3. 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实用性的教学指导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进度计划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和课堂观察法,分析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问题和原因,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研究时间为一年,具体进度如下:第一阶段(1-3个月)1. 研究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要求;2. 收集有关中学语文朗读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文献综述;3. 分析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4-6个月)1. 设计针对性的朗读教学策略,并实施课堂观察;2. 收集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反思数据;3. 分析整理数据,评价教学效果。
第三阶段(7-10个月)1. 结合实际情况、上一阶段的数据分析,继续优化教学策略;2. 对优化后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和实验;3. 收集对比实验数据,进一步分析并对比教学效果。
第四阶段(11-12个月)1. 综合所有实验数据,对教学策略进行总结梳理;2. 撰写结论和建议,呈现研究成果。
初中诵读教学研究课题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初探初一语文组“三分文章七分读”,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
语文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并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朗读是分不开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成了被很多教师“遗忘的角落”,甚至出现多种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因此,我们语文组教师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朗读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又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感染。
初中的语文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如在指导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那种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惋惜批评之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和伟大抱负;在学习《雨说》这首诗时,只有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诗人郑愁予对儿童寄予的希望,才能体会诗歌副标题的深刻含义。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朗读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
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三、朗读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及其他情况其实,语文教师只要认真分析便可发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还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
课堂朗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朗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课堂朗读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朗读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并且有助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朗读往往被忽视或者被简单地作为一种形式而存在,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设计和实施一系列的朗读课堂活动,探索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并且评估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朗读策略的设计和选择本研究将设计和选择一些有效的朗读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合作朗读等,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朗读表现。
2. 朗读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在课堂朗读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朗读材料非常重要。
本研究将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文本,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3. 朗读评估和反馈本研究将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口头评估、书面评估和同伴评估等,对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评估,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帮助他们不断改进。
4. 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
而在本研究中,教师将扮演更多的是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朗读活动,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四、预期成果和影响通过本研究的实施,预期可以取得以下成果和影响:1.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3. 探索一种有效的课堂朗读模式,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4.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
五、研究计划1. 研究时间安排本研究将在一学期的时间内进行,包括前期准备、课堂实施和后期总结等阶段。
2. 数据收集和分析本研究将收集学生的朗读作业、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等数据,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以验证研究假设和达到研究目标。
中职语文诵读教学法探究的开题报告

中职语文诵读教学法探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语文诵读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促进学生的口
语表达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然而,在中职语文教育中,诵
读教学常常被忽略或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导致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和
阅读能力方面存在欠缺。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中职语文诵读教学法,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水平,进一步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1. 中职语文诵读教学法的现状是什么?
2. 中职语文诵读教学法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水平的影响如何?
3. 如何有效地进行中职语文诵读教学?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文
献研究主要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梳理;实证研究将选取
某所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教学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和分析实证数据。
四、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待能够:
1. 系统了解中职语文诵读教学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其中
的优点和不足;
2. 研究中职语文诵读教学法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水平的影响,为完善诵读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3. 提出一些有效的中职语文诵读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改善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水平。
五、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受条件限制,本研究只在某个中职学校进行实证研究,可能存在局部性;另一方面,本研究在探究中职语文诵读教学法时,仅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
故而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考虑。
诵读开题报告.doc

诵读经典诗文培养人文素养的研究子课题开题报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第四中学一、课题的提出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
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
而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虽然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传统,但尚未形成科学的人文精神理论体系。
因此,塑造新世纪的人文精神是必要的。
人文精神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更说明了人文底蕴培养的重要性。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
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无论经受怎样的风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来。
中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
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初中阶段诵读诗文符合学生的生心理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可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孩子接触了不少伪劣的文化。
孩子们对“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了敌敌畏,不知死多少。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了三千丈,一摸口袋没有钱。
”等肆意篡改的顺口溜倒背如流。
可是一部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印数却不到10000册,而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古诗更是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十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研究之情却谈不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开题报告
平邑县仲里中学课题组
我校申报的课题《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获得了临沂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
这里,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追根溯源,中国古代的教育就非常重视诵读。
1904年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诵读教学虽然有专家提倡,但总体还是趋于弱化。
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讲轻读、重写轻读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试,从而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对语感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新课程改革以来,诵读教学再一次受到了关注。
但通观全局,由于目前高考、中考等通行的书面考试不便检验,诵读教学至今常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忽略。
诵读只不过作为一种表面形式,起不到关键作用,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效果不明显。
学生文字表达、语言运用以及文学阅读欣赏能力较差,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适应不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朱自清先生也曾说过:“教育上的诵读方法应当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养成。
”因而,诵读教学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历经岁月洗汰而不见褪色的绝代才情,吸纳历经风雨磨砺而未曾稍减的人生智慧,领略遭受光阴剥蚀而历久弥新的写作技巧,继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在诵读中,培养民族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的冲击,学会鉴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研究目标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语文诵读的基本途
径,优化学生语言理解与感知,探索出一条以读代讲,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学新途径。
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从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领悟,促进理解,鉴赏,表达等多项能力的运用。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理医学理论: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眼睛看文字与念唱的律动刺激和启动了右脑,而辨别字形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
整个诵读过程恰恰同时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动作得以同步。
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长2—5倍。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本身属于“意念的知识”,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
2.教育心理学:在青少年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
可见,加强古诗文的背诵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
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只能有积极的促进做用。
3.心理学理论:当今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的。
一至三岁即有显著发展,三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到十二岁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三岁达到记忆力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
初中生的记忆已经进入下滑阶段,若不能及时掌握这个转折点,记忆将进入退化阶段。
诵读古代经典半年到一年之后,约有50%的儿童可能达到近乎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而一旦错过良机,则会导致终生遗憾。
四、课题组成员及课题实践年段
课题负责人:巩玉花课题小组成员:王加兴李丽马自凤姜鹏
年段:初中
五、本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两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2008、10—2008.12)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2008.12——2010.9)实验阶段。
(1)完成课题设计,确定经典诵读范围。
(2)课题开题,完善方案,确定实验班与参照班。
(3)制订教学方案。
(4)开展诵读教育实践活动。
(5)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第三阶段(2010.9—2010.12总结阶段。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人员及分工:
巩玉花:总体负责课题开展的管理工作;
王加兴:负责撰写研究方案和研究报告,
李丽:课题的各项研究调查和分析记录
马自凤:诵读教学的评估体系研究
姜鹏:诵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六、预计达到的成果
1、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推进校本教材建设,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2、探索出以感悟、积累经典文化为特点的诵读式有效途径,创设校园诵读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
3、在课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促使学生将诵读融入生活、提升文化底蕴。
4、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的语文教学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