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教案:声的利用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3声的利用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3声的利用优秀教学案例
2.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了解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等。
4.提醒学生关注声音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丰富多样: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声音的奇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原理。
2.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减少噪声污染、如何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等。
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超声波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噪声控制技术等。
4.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回声定位吗?声音能否用于清洗物体?”激发学生对声音利用的好奇心。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如声波的产生、传播速度、介质等。
2.介绍声音在科技、医疗、娱乐等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声波清洗、声音传递信息等。
3.通过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利用。
本案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声音的传播和利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案例中融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4.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确保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 第2章声现象 第3节《声的利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 第2章声现象 第3节《声的利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第2章声现象第3节《声的利用》一. 教材分析《声的利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知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了解声音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后,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2.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2.声音的传播条件。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和图片。

2.准备实验器材,如声源、接收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生活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实例,如电话、广播、超声波清洗等,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传播过程,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4.巩固(5分钟)针对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并通过抢答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医疗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声音的传播条件。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声音应用的实践作业,如调查身边的声音应用实例,了解其原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为: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的利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和利用,以及声波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速度等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有较强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适当简化理论知识,使其更容易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速度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声波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声波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法:讲解声音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声波的传播原理。

3.讨论法:学生讨论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音传播实验装置、多媒体设备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应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声音传播的实例,如电话、广播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同时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速度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针对实验现象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声波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超声波、声呐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实际应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声音传播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3《声的利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3《声的利用》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声音相关的视频,如回声定位、超声波检测等,激发学生对声音利用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观察声音的反射、折射现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声学知识。
6.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7.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8.融入情感教育: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意识、科技创新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声音利用的视频,如超声波清洗、回声定位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提出问题:观看视频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声音有哪些应用?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传播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导入新课: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声音的利用,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和速度,以及声音在科技、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声音的利用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声音传播的速度和特点,以及声音的反射、折射现象。
3.掌握声音的基本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及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的利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的利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的利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能传播的途径和特点;2.认识喉镜、鼓膜、扬声器、电话机的结构和功能原理;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功率、分贝、共鸣有关的实际问题;4.了解声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语音识别及人耳对声音的感知。

二、教学重难点•鼓膜、喉镜、扬声器、电话机等常见声学器件的结构和功能原理;•声波的传播途径及特点;•声波的功率和分贝的概念;•共鸣的概念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前置知识概括本章重点在声学器件的应用原理和声波的基本概念掌握上,需要学生首先掌握以下内容:1.机械波的概念;2.运动规律的基本法则;3.波的基本特征;4.波的传播规律。

2.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根据学生在前面的知识储备情况,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本章的重点内容形成了基本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声波,如什么是声波?声波的传播途径和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声波的存在和应用;•引导学生感知声音的不同,试问什么因素会影响声音的大小以及响度;•引导学生思考,共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应用,并从原理解释共鸣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步:学习1.学习鼓膜、喉镜、扬声器、电话机的结构和功能原理,从物理角度解释为什么这些设备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并结合例子进行说明;2.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声波的功率和分贝的概念,以及如何刻画声音的响度;3.结合学习误差和反思过程,较全面地介绍共鸣现象的概念和应用。

第三步:实践1.针对声波的功率、分贝和响度三个概念,组织小组小实验,让学生掌握其实验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及应用;2.共鸣现象的应用,分组完成设计即可。

第四步:讨论回忆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分析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三步学法”教学法;•以探究实验和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展现新知;•让学生探究问题找答案的互动课堂;•利用视频、动画等现代智能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家庭作业:以课堂上所学为基础,让学生完成一些实际的探究性问题,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的利用》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的利用》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的利用》教案【三篇】.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方式,从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中获得社会生活中声音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难点:掌握声在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启动课堂知识回顾:复习噪声的产生、等级以及控制过程。

进入新授课:1.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

让学生展示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2.请同学们列举所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要求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仔细听,不要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

3.对学生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例子分为两类:“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3《声的利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3《声的利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3《声的利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的利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声音的利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和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生活经验,他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传播并被人耳听到。

但学生对声音的三个特征和声音的利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深入理解声音的特征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利用,提高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声音的利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生活实例、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扬声器、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的利用。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图示,让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眼看到声音的传播过程。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声音的三个特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并对声音的特征进行讲解。

5.拓展(10分钟)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利用,如:超声波清洗、回声定位等。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及对声音特征的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3《声的利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3《声的利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3《声的利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3《声的利用》”。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探究能力,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声音的应用和利用,尤其是声音在科技、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利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紧密有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成长,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反思与评价全面深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在总结和反思中不断成长。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传递信息的原理和应用,如电话、广播、电视等。
2.掌握声音传递能量的原理和应用,如声波清洗、超声波碎石等。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因素。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声音利用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
3.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声音利用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在总结和反思中不断成长。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我会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观和检索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声现象的运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声与信息的传递及声与能量的应用,拓宽知识面。

教学准备
影片《泰坦尼克号》的剪辑部分、“海豚”或“蝙蝠”的资料片(如果没有,可下载图片和文字材料)、雷达图片、扬声器、蜡烛。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为科普性质,意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把物理知识与我们日益发展的科技社会联系起来,在学生领略知识的过程中,欣赏和体会科学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

声与信息这部分内容,由泰坦尼克的沉船联系到声呐,再联系到海豚和蝙蝠的信息系统。

让学生体会科学世界的奇妙性和思辩性,善于发现事物的特性,并取之长处,为人类造福。

声与能量,因为前面已有辅垫,这里仅做个小实验证实一下,不作探究设计。

主要让学生领会人们把招声波的能量运用到现代社会中,如超声波清洗技术和超声波检测技术。

如果有可能,这部分内容可设计为外出活动,组织学生到生产此类设备的厂家进行参观,这样会更好。

最后部分,设计小组“声声不息”、“声与生活”的检索,既可以把前面的内容串成一线,从而达到复习的目的,也可以让学生增加兴趣,增强对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教程
一、声与信息。

1、(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轮般中沉没时的场景)
1912年,泰坦尼克号首次出航便触到冰山沉没,主要原因是当时还没有专门的手段遥测航道上有无冰山之类的障碍物。

教师:如果你们是船舶专家,你们能否用学过的声学知识设计出办法预先测知航道上有无障碍物,以避免发生危险呢?(如果学生
想不出办法,设计一道简单的回声测物的计算题做台阶,让学生由此得到启发。


(学生讨论,设计方案,筛选出可行的方案。


办法:利用发声器向着航道的方向发出声波,如果能接收到回声,就证明前方有障碍物,然后根据发声和收到回声的时间差和声速来确定障碍物的距离。

(让学生上台叙述,画出简图)
赞赏学生利用声波,无意间制造出了“回声探测仪”。

(教师板书。

)1912年,这起巨大的海难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为了寻找沉船,美国的科学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回声探测仪,于1914年成功地发现了3km以下的冰山,这就是声呐的雏形。

(教师板书)用它在海上发出声波,然后用仪器接收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波信号,测量发出声波信号到接收到反射信号的时间,利用声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就可以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了。

这种确定目标所在地的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2、教师:有一类科学叫做“仿生学”,人类仿照动植物身上奇特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从中得到启示,创造出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和应用仪器。

“回声探测仪”也是人类运用“仿生学”的结果,同学们猜想,是仿照了海洋中的哪种动物?
学生猜想,教师出示海豚的照片(见附件图片,有资料片放映更好),并介绍海豚的“信息处理系统”。

3、教师:世界上还有一类动物即使被蒙上了眼睛也不会“瞎”,那是什么动物呢?(学生猜)
(出示资料图片:蝙蝠的“绝技”。

)向学生介绍蝙蝠的捕食和飞行。

教师:你们知道人类根据蝙蝠的这种特性,得到了什么启发吗?人类据此原理现制造出了什么?(雷达)(教师出示雷达图片)
4、教师介绍超声波的应用
超声波还可以被用到医学上。

回忆在第一节中,人类利用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除此以外,人们还利用超声波检查人体内的疾病,例如现在医学上普遍运用的“B超”,(图片显示)就是利用超声波发声器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病人体内脏器官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器显示在屏幕上。

“B超”可以检查人体的肝、肾、脾等内脏器官是否病变。

利用超声波为孕妇做检查,还可以碇胎儿的发育状况。

二、声与能量
1、(演示:在扬声器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打开喇叭,使音量大一些,可以看见火焰飘动起来。


教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声波是可以传递能量。


举出生活中声波传递能量的其他事例,例如声波引起鼓膜振动,使人能听见声音。

这也说明声波的能量是可以在介质中传递的,它可以使周围的物质也跟着振动起来。

2、介绍声波在医学上的运用。

人们利用高压放电形成的电火花的超级声波,通过椭球型发射镜集中到人体内的结石上,可以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可描绘模拟图片)
3、教师:(展示手表等工艺精细饰品。

)同学们,如何把它们清洗干净?
现在有一种新颖的清洗方法叫做超声波清洗,例如清洗精密的机械零件、手表、名贵的饰品等。

超声波在清洗液中疏密相间地向前传播,对液体产生拉伸和挤压作用,使液体内产生数以万计的微小气泡。

这些气泡迅速产生,又迅速闭合,形成的瞬间高压超出大气压的1000倍,连续不断的高夺就像一连串的小爆炸般不断地冲击物件的表面,使表面缝隙中的污垢声速得以剥离,从而达到清洗的目的。

(出示图片:超声波清洗机。


三、声与生活。

小组信息检索比赛—“声声不息”。

教师:检索你们头脑中所有声方面的知识,并小组讨论我们生活中大量的有关声的传递信息,以及声与能量方面的事例。

请同学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