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者向寅老师
国学大师向寅浅谈儒家大智慧思想精华

国学大师向寅浅谈儒家大智慧思想精华国学大师向寅认为儒家思想之九大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向寅,当代国学专家。
社会学家。
国学讲师,传统文化研究专家。
中华民族发源于大河流域,沿岸的肥沃土地滋养着先民的幸福家园。
而频繁的洪水是打破完美的一大忧患。
由此而必须的长期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使先民们习惯于服从统一的领导,颂扬着勇敢忘我的治水英雄。
而集众人之力抗拒自然之力并逐步取得胜利的过程亦是先民们很好的认识自身的契机。
较之于缥缈无迹的上帝,先民们更多的崇拜传授给自己生存本领的祖先和领导他们治水的英雄,也更多的关注得之不易的安宁生活。
这种理性的关怀映射到意识形态领域,便出现了关怀人本身和生活本身的思想言论。
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形成的先秦儒家思想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儒家我们再熟悉不过,大家一致认为儒家就是搞学问,搞社会科学和国家治理,如果把儒家与修练扯在一起,好象是不沾边的事。
这一点不是现在才有这种说法。
从唐朝以后,儒家就光传学问,讲五经四书等儒家的著作,对怎样修练这一点就不传了。
其实儒家有着治学修身的根本大道和根本方法,治学修身本身就是开启智慧的内容,所以说,儒家的功夫也叫修身的学问或治学的学问。
现在修行的人们都讲要做到“中和之气”,可是什么叫“中和之气”,唯独儒家作了明确的解释。
什么是“中和”?儒家讲的“中和”是指两个词,“中”与“和”的总和。
“中”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是喜怒哀乐的情绪都不发生,脑子里没有什么情绪,这种精神状态引起来的身体里面气机状态称为“中”。
“中”不是当中不偏不倚的意思,而是什么也不着,什么情绪也没有,安安静静。
“和”就是不因外界刺激而引起情绪产生,但是当你受到外界事物刺激以后,你要对事物起反应,就不那么安安静静了,要在起反应过程中来表现“和”。
广东省 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广东省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
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
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文学中的“美”(艺术标准)与“真”(现实标准)究竟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
求真派在继承“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经俄苏现实主义改造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对社会的反映与批判作用,故在建构文学批评标准时更强调文学介入现实(“为人生”)的程度。
求美派则在继承“诗缘情”“诗有别趣”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借鉴新批评和其他形式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超越现实的审美意蕴和情感表现的张力(“无功利”)。
中国传统文化对杨振宁产生了多大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杨振宁产生了多大影响在西方世界生活工作40多年的杨振宁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他甚至将儒家文化作为内心评判他人与择友的一个秘而不宣的“测量标准”。
但是,杨振宁也对传统文化提出明确的批评。
本文将分如下7个小节:1.引言2.杨振宁:中西文化的“结晶”3.杨振宁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之途径4.杨振宁:“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是儒家的。
”5.杨振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6.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之危机7.结语撰文,厚宇德01引言杨振宁是跨20世纪和21世纪的伟大华人科学家,他虽然批评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方面,但总体而言他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给他的积极影响,并接受中国传统道德理念中的多数内容,对中国的文学与艺术作品(小说、唐诗,书法、绘画、青铜器文物,等等)极为欣赏和酷爱。
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重要科学工作究竟有无直接影响,或者有多大影响等问题,就有必要仔细研究,否则笼统的一些说法,容易产生误解甚至误导。
本节的目标就是希望在这类问题上对读者有所帮助。
02杨振宁:中西文化的“结晶”1957年在诺贝尔奖获奖庆贺宴上,杨振宁说:“从不只一层意义上说,我是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共同的产物,二者既有冲突,也有协调。
我想说,我既为我的中国根源和背景感到骄傲,也为我献身于现代科学而感到满意,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起源于西方的一部分,对于它,我将继续奉献我的努力。
”[1]面对有冲突、有互补的两种文化,杨振宁的做法是智慧的。
1979年在谈到日本人善于吸收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异国文化时,杨振宁做过这样的陈词:“吸收别人的东西并不坏,但必须排除对你可能有坏影响或无用的部分,同时转变及模铸好的部分,变成自己的。
”[2]杨振宁自己对待中西两种文化,采取的是相似的态度与策略。
他常对比中西文化,对比的目的是做出合理的取舍。
他从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的主要是为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他从西方文化中吸收的核心内容是西方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
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

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陈寅恪,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国学大师陈寅恪,欢迎阅读,希望大家喜欢!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
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
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
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
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
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
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
晚清古学书院的教学风貌——以武昌经心和黄州经古书院课艺为中心

83二○二一年第一期总第期26晚清古学书院的教学风貌——以武昌经心和黄州经古书院课艺为中心□ 鲁小俊摘要:武昌经心、黄州经古书院,追步 杭州诂经精舍和广州学海堂,考课也以明理致用为务,是晚清著名的古学书院。
今存《经心书院集》《经心书院续集》《黄州课士录》三种课艺总集,可见当日考课的大致情形。
经史、经济和词章,这是两书院的学术定位。
课艺命题注重融入时代意识和乡邦情结,不仅培植生徒的学问之基、经世之才,也激发生徒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学术、时代和乡邦,是两书院的“情怀”所在,而举业、励志和怡情,则是书院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
两书院的课艺总集,直观而典型地呈现了晚清古学书院的教学风貌。
关键词:武昌经心书院 黄州经古书院 考课 课艺作者鲁小俊,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 武汉 430072)。
清代书院特重考课,考课的试卷通称课艺,也叫课作、课卷。
按考课内容分,清代书院主要有三种类型。
大多数书院考课八股文(其中有的兼课试帖诗),可称为“时文书院”。
自阮元在杭州创设诂经精舍(1801年),在广州创设学海堂(1820年),考课经史词章的书院蔚起,成为晚清教育和文化的新景观。
“士人始知八股试帖之外,尚有朴学,非以时艺试帖取科名为学也。
”“士人不复于举业中讨生活,皆力臻康、乾、嘉、道诸老之学,贱视烂墨卷如敝屣,光绪中叶以前之风气如此。
”a这类书院为“古学书院”。
19世纪60年代以后,时务之学、泰西之学,成为部分书院考课的主要内容,这类书院属于“新学书院”。
武昌经心书院和黄州经古书院,是晚清有代表性的古学书院。
b本文以两书院的课艺为中心,从学术定位、时代意识、乡邦情结、实现路径等方面,探究晚清古学书院的教学风貌。
* 本文系2018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一般课题“晚清书院文学活动编年史”(项目批准号:18GZGX 06)阶段性成果。
云南省昆明市第五中学严五代老师对本文亦有贡献,谨致谢忱!a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12页。
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是先秦儒学?还是儒释道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其本质何在?这大概可以说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最敏感也最关键的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汉语学术界对此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于语焉不详、不知所云。
而本文则认为,所谓儒释道及其本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其实,则不过在于遵循一个“道”字;而且这个“道”,就是古已有之的所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儒释道”。
关键词:儒、释、道、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的核心的实质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之所以传承下来,发展到今天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与国学的推行者们有很大的关系,如今学术界掀起了振兴国学研究热潮,首先在中国重视继承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兴邦之事,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有待于探讨,其次在大学里开设国学研究所,就意味着传承了国学的发展吗?在阐述这个命题前,首先弄清楚国学的含义是什么?所谓“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
不论是秦砖汉瓦,还是明月清关,考据学证实非秦即汉。
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到中华六艺五术范畴。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
)国内外很多人总以为儒家是中国文化主流,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不错,儒家是官方认可和提倡的思想和伦理道德,但是仔细考察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儒家不过是一层美丽的外衣,而外衣之内的躯体是另外一个东西,有人认为是道家、法家等。
我认为也不是道家、法家,而是儒释道及其诸子百家。
说到此,这个问题似乎扑朔迷离了。
其实学术界对国学的定义一直有争议,名家众说纷纭。
陈独秀认为:“国学是什么,我们实在不太明白。
当今所谓国学大家,胡适之所长是哲学史,章太炎所长是历史和文字音韵学,罗叔蕴所长是金石考古学,王静庵所长是文学。
除这些学问外,我们实在不明白什么是国学?”曹聚仁也认为:“科学之研究,最忌含糊与武断,而国学二字,即为含糊与武断之象征”。
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及评价

• 陈寅恪先生治史,颇重知人论世,尤注意 历史人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陈寅恪认 为,当评论古人学说时,首先要了解此学 说产生的环境背景,“盖古人著书立说, 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 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
• 同时,要与古人处于同一境界,理解其立说之 苦心孤诣,研究古人思想,应具“了解之同 情”,才能评价其学说之得失是非;准确地评 价历史人物,还必须重视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陈寅恪反对按照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处的 社会环境,所懂的知识和思想去推测解释古人 的意志,去苛求古人,这样只会离历史的真相 越来越远。他自己以“贤愚”作为评价历史人 物的一个标准。他不囿旧见、实事求是地评价 历史人物,从而对历史人物作“神游冥想”式 的“真了解”。
• 1.融贯中西 • 2.重视考据比较之法 • 3.倡导诗文证史
1.融贯中西
• 独特的生活经历使陈寅格先生的学术研究 实现了中西文化的有机结合。一方面, 由于 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上家学渊 源的影响, 他有着深厚的国学素养, 中国传 统史学的优点在他的史学研究中得到了淋 漓尽致的发挥。
• 另一方面, 留学欧美、游历日本的丰富经历, 又使他得以汲取西方近代史学的养分, 一些 卓有成效的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为他的学 术研究增添了新的特色。他曾经称自己 “ 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 思想囿于咸丰、同 治之世, 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 价, 这句自谦之语恰恰形象地说明了他融贯中 西的治学特点。他不拘泥于曾国藩式对封 建文化的因循守旧, 又不等同于张之洞式简 单的西学中用, 而是强调在坚持传统文化中 有益成份的同时, 吸取西学的优点, 以达到 中西文化的和谐交融。
• 2. 重视考据比较之法。
• 浸濡着国学传统的陈寅恪先生, 深得乾嘉考 据学派的精髓, 对音韵、训话、校勘、辨伪 等方法运用自如, 但他并不囿于旧学的束缚, 既重视穷究义理的宋学, 又吸收了西方历史 语言考据学派的代表“ 兰克学派” 的成果, 因而, 其考据比较之学比乾嘉旧学更进一层。
文化传承作文(精选53篇)

⽂化传承作⽂(精选53篇)2021-10-25 在学习、⼯作或⽣活中,⼤家都经常看到作⽂的⾝影吧,作⽂可分为⼩学作⽂、中学作⽂、⼤学作⽂(论⽂)。
你所⻅过的作⽂是什么样的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化传承作⽂(精选5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化传承作⽂篇1 历史的⻓河记载了中华⺠族的曲曲折折,回⾸新中国五⼗七年的艰难历程,中国⼈⺠在困境中追寻着黎明的曙光。
⾯对五⼗七年的⻛⾬沧桑,作为华夏⼦孙,我们骄傲,我们⾃豪!我们可以挺直腰杆,拍着胸脯,字正腔圆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中华⺠族是⼀个坚强不屈的⺠族,⼀个伟⼤的⺠族!”;在知识经济时代⾥,经历过百年奋战的中国⼜蓬勃奋⻜了,她博采众⻓,坚持创新,勇于探索,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神⾈升天,实现了我们的⻜天梦;2008年,是我们每个中国⼈期待的⼀年,举国上下,国⼈⼀致呼喊着:“同⼀个世界、同⼀个梦想”。
国家的富强让我们懂得这个世界,珍惜这个世界。
善于发现⽣命是点点滴滴的美,才能拥有积极的⼼态,敏锐的思维,才能真正享受⽣活,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对于⼀个社会,⼀个⺠族来说,⼈⽂素养更是⽴⾝、⽴国之本、是成功的关键。
然⽽,⼈们盲⺫追求短期利益就势必造成了对⼈⽂素养的忽视,所以就有了在⻛景如画的景观⼤道上打⾚膊,在绿化树上晾⾐服,刚装的电话亭⾥电话不翼⽽⻜这类尴尬现象,所以才有了打着翻新的旗号对⼈⽂景观的痛下杀⼿,为了发展地⽅经济不惜破坏当地环境的可悲局⾯。
我国的历史底蕴深厚,也不乏⼈⽂⼤师,⼀个国家⺠族素质提⾼了,象征⼀个⺠族的灵魂⾼尚;这样,我们就⽆愧于五千年闻名中外的历史,⽆愧于祖辈们打下的天下。
我们当代中学⽣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今天的勤奋学习是为振兴中华,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的⼒量,同学们,让我们沉睡的⼼灵苏醒吧,源远流⻓的古⽂明,需要我们传递,五千年的中华⽂化等待我们传承,让我们扬起梦想的⻛帆,实现⾃⼰的⼈⽣价值,做⼀个时代⽂明⼈,在中国这⽚古⽼的⼟地上播种理想,收获希望,让这个五千年⽂明历史古国,⽇⽉同辉,地久天⻓! ⽂化传承作⽂篇2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粒沙粒,⾦⼦的本⾊才会如此灿烂;当⻉壳的泪痕划过最后⼀瞬,珍珠的⾊彩也会如此耀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者向寅老师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使者,周易文化研究员,中国姓名学研究员。
殡葬学专家。
建筑与人类宜居环境研专家。
中文名:向寅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省龙山县
出生日期:1978年
职业:中国传统文化弘扬者国学文化研究者
简介
向寅,男,1978年出生湖南龙山,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使者,周易文化研究员,中国姓名学研究员。
殡葬学专家。
建筑与人类宜居环境研专家。
人物经历
一.2008年在台湾学习交流并将大量流失的国学书籍带回大陆。
二.2010在日本学习研究中国汉唐文化。
三.2012受邀到越南老街省农业厅黎清誉府邸谈论中国易学。
四.2013年为众多知名艺人更名。
购房选址。
盆栽指点。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
五.2015年成为部分富商私人顾问。
财运预测。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至韩国。
六.2016年隐居于湖南长沙,期间多次亲临灾区做自愿者、深入山区扶贫救困。
七,2017年闭关,暂停社交,潜心研究各类古籍,如易经,道德经等等
建筑风水学理论
向寅认为建筑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三大支柱之一,到现代已在其基础上发展为现代建筑风水学说--时空环境学,传统的风水理论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和研究并取其精华地应用。
现代风水分为城市风水和农村风水两种。
农村建筑风水讲究山水五行八卦。
城市建筑风水讲究交通人口消防医疗教育前景。
丧葬流程图册墓葬风水是一门科学,一个显著的特性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生气的和谐。
另外,风水学也是一种使住宅、墓地与宇宙中的地气取得和平相处的艺术,在风水学中,气是用来解释自然环境的。
住宅、墓地与自然环境生气有机的联系就是风水学的内涵。
墓葬风水对周围环境尤为讲究,包括山水,道路,方向,人为建筑,五行。
天干。
地支。
八卦,九宫等。
门店风水是经商首要。
一家门店的地理位置和门店装饰是这家店客人首选因素。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是不符合现代商人条件的,同路段同行业的经营商家。
门店风水尤为重要。
风水不能以简单的用科学或者是迷信的说法去划分和界定,它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因为风水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生存智慧和文化基因,它既是一门大学问,又是一门大艺术,大家应该用一种客观和宽容的心境去看待它。
如果只是简单的将风水在科学和迷信上争论的话,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理由很清晰,风水学既是科学,又超越了科学,它本质上是一门自然哲学。
姓名学理论
向寅认为判断八字喜神、闲神、忌神,喜神、闲神可用,忌神避用。
姓名作为个体有其独立性,除了损益八字五行之外,其本身也应吉祥吉利。
字的五行有形义五行,拼音五行,数理五行。
一、不要取太俗气的名字。
这样的名字会在今后的社交中使当事人产生自卑心理,给人看不起。
二、不要用生僻字。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人们不解字象,何解人象。
一般而言起名用生僻字的人,多数性格孤独、内向,不善交流,在社会上声誉受损,个人发展多有阻碍。
三、在起名时,应避开一些过于丰满,过于缩小的字型。
四、要选字吉祥健康,意义好;其次是组成词组后的词意要好,要连惯,要吉祥;既不可太俗太露,又不可牵强附会;既要寄于厚望,又要寓意深刻;既要型美义美,又要音美艺美。
中国传统文化理论
向寅认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近代以来,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政治层面上,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对立的、错误的极端观点:一种是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一种是死守旧有文化传统的文化复古主义。
但无论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还是文化复古主义,在今天看来都是错误的,应予以摒弃。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有鉴别”就不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不是历史虚无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有扬弃”是在经过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坚决剔除其过时落后的糟粕后,积极继承吸收其合理优秀的成分。
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
一定的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但由于文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当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跨阶段地影响与制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
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