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九年级中考物理总复习实验题专题课件

合集下载

2021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浮力实验专题

2021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浮力实验专题

2021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浮力实验专题考点一: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2020河池,26)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月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1)分析______(填实验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可知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2)分析③⑤两次实验,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______有关;(3)若先完成实验②,再完成实验①,则测得的浮力将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4)根据图中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的密度为______kg/m3。

2.(2020乐山,37)物理兴趣小组在进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挂着一实心圆柱体,以下图a、b、c、d、e分别为实验情景。

(g取10N/kg)(1)通过a、c两次实验,可知物体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是N;(2)通过两次实验,可探究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浸没深度的关系;(3)通过c、e两次实验,可探究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的关系;(4)在某种液体中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记录实验数据,得到如图f所示弹簧测力计读数与圆柱体下表面浸入深度的关系图像,则该液体的密度为kg/m3。

3.(2020无锡,18)如图所示,某同学正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1)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接下来的操作是,并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2)将水换成酒精,比较物体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探究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的关系。

4.(2020十堰,20)为了检验“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所受浮力与固体形状有关”的猜想是否正确,小明选用了弹簧测力计、细线、装有适量水的大烧杯和50g橡皮泥块。

(1)将橡皮泥块捏成长方体,用细线系住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浸没于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0.3N,这时橡皮泥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______N(g取10N/kg)。

(2)取出橡皮泥块捏成圆柱体,再浸没于水中的不同深度,弹簧测力计示数均为0.3N,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的深度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密度)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问题—(疑难解读+解题技巧)2021届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优等生)专题讲义

(密度)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问题—(疑难解读+解题技巧)2021届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优等生)专题讲义

微专题6-3 测量物质密度地实验问题知识·解读一,测量固体地密度1,用天平测出固体地质量m。

2,用公式法,排水法,溢水法,重物法或针压法测出固体地体积V。

3,利用公式计算出固体地密度。

二,测量液体地密度1,将被测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其总质量m1。

2,将烧杯中适量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液体地体积V,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地总质量m2。

3,计算出液体地密度=。

典例·解读类型一:密度地探究实验例1,为研究物质地某种特性,某同学测得四组数据,填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物体质量/g体积/cm3质量/体积/(g·cm-3) 1铝块15420 2.72铝块210840 2.73松木11082164松木210200.5(1)将上表中地空白处填写完整。

(2)比较第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同种物质,其质量跟体积成________。

(3)比较第2,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质量相同地不同物质,体积________。

(4)比较1,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二:液体密度地测量例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地实验:(1)在使用托盘天平前要对天平进行调节,请将下面各步骤前地字母按照正确地顺序排列________。

A.组装好天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B.调节天平地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C.把游码置于标尺地零刻度线处(2)实验过程:a.在玻璃杯中盛装适量盐水,放在调节好地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读出砝码,游码地读数之和为m 1。

b.把玻璃杯中地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如图所示,记下量筒中盐水地体积V 。

c.把玻璃杯和剩余盐水放在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所示,读出玻璃杯和剩余盐水地质量m 2。

d.计算出量筒中盐水地质量m 和密度ρ(由实验过程,完成下表实验数据地填写)。

2021届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优等生)专题讲义-题1-2 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021届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优等生)专题讲义-题1-2 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微专题1-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识·解读一、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图片是浩瀚的宇宙,整个宇宙并不是静止不同的,都在运动,所以运动时绝对的。

我们说运动是绝对的,这里的“运动”是一个广义概念,而说运动是相对的,是指对机械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图片中的猎豹以地面为参照物,猎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猎豹在运动,运动的很快;如果以与猎豹的速度相同的猎豹要捕捉的小动物为参照物,猎豹位置没有变化,猎豹是静止;则静止是相对的。

二、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平常说某物体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实际上这个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也在运动(因为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教室中的桌椅相对于黑板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以黑板为参照物,桌椅是静止的。

相对静止。

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相同,运动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

赛车比赛中,赛车运动员以地面为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赛车运动员是运动的,以旁边与其速度相同的另一赛车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

三、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总之,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判断,说这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

在做任何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判断之前,一定要先确定参照物!运行中的列车,以地面为参照物,列车中坐在座位上的乘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列车中坐在座位上的乘客是运动的。

以列车为参照物,列车中坐在座位上的乘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列车中坐在位置上的乘客是静止的。

典例·解读例1、甲、乙、丙三人各驾驶一架直升飞机,从他们自己乘坐的飞机里往外看,甲看见丙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的飞机匀速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的飞机都在匀速上升.则这三架飞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A. 甲、乙匀速上升,丙匀速下降B. 甲、丙匀速下降,乙静止C. 甲、乙、丙均静止D. 甲、乙、丙均匀速上升【答案】B【解析】丙看见地面上的楼房和乙的飞机都以相同速度匀速上升,可以判断丙飞机是匀速下降的.丙飞机是匀速下降的,甲看见丙的飞机匀速上升,可以判断飞机也在匀速下降,比丙下降的速度大.甲飞机匀速下降,乙看见甲的飞机匀速下降,所以乙是静止的.例2、在站台上并列的两列火车上,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向东运动,乙车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树木也向东运动,如果以站台为参照物,则(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B.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C.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但甲车比乙车运动慢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但甲车比乙车运动快【答案】D【解析】(1)这种类型题要先找到较为容易判断的运动,此题乙车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树木向东运动,树木以地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则乙车相对地面是向西运动的。

微专题(压强) 压强相关实验—(疑难解读+解题技巧)2021届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优等生)专题讲义

微专题(压强) 压强相关实验—(疑难解读+解题技巧)2021届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优等生)专题讲义

微专题9-7 压强相关实验知识· 解读实验一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地因素【设计和进行实验】1.实验主要器材:海绵,沙子或橡皮泥等容易发生形变地物体(不用木板:因为受力时不容易发生形变,不利于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方式:①转换法(通过海绵地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地作用效果)。

②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地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地关系应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探究压力地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地关系应控制压力大小不变,通常采用叠加法)。

【实验结论】3.压力地作用效果与压力地大小和接触面积大小相关。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积越小,压力地作用效果越明显;接触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地作用效果越明显。

突破二 研究液体内部地压强【设计和进行实验】1.实验主要器材:U形管压强计(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用手指压橡皮膜,观察U形管两侧液面是否有高度差。

若有,说明良好;若高度差几乎不变,说明装置漏气,要重新组装)。

2.实验方式:转换法(由U形管两侧液面地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压强地大小),控制变量法(①保持探头在液体中深度不变,改变探头方向,探究液体压强与方向地关系;②改变探头在液体中深度,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地关系;③同一深度,换用不同地液体,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地关系)。

【数据处理和思路】3.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思路表格数据,可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地特点: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且在液体内部地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地压强都相等,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地大小还跟液体地密度相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地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压强地计算式:p=ρgh)典例· 解读例1,在探究压力地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相关地实验中,小邹同学用一块海绵和两块规格相同地长方体砖块做了如图所示地一系列实验,请仔细观察,并思路回答下面问题:(1)压力地作用效果地大小是通过比较海绵地 程度来确定地。

(2)思路比较图乙和图丙地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

中考物理总复习通关(2)实验专题 课件

中考物理总复习通关(2)实验专题 课件
(4)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S,小楠发现电流表 的示数不为零,电压表的示数为零,产生故障的原因
可能是____A___. A.定值电阻短路 B.电源电压太小 C.定值电阻处接触不良 D.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
(5)由于自己的疏忽,小楠同学做完实验后才发 现,她把测量的电流值都写在草稿纸(虚线框内)上 而忘了填入记录表格中.请你帮助小楠同学根据草稿纸 和表格中数据,算得定值电阻的阻值为____6_._2___Ω.
专题二 实验专题
专题解读
广东中考实验题每年的分值为20分,从内容上可 分为直接测量实验、间接测量实验和探究实验三个方 面的考查,侧重对课本原始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和 实验方法的考查,对课本实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一般 列入综合能力部分考查.本专题内容可具体划分如下:
续表
续表
中考考点精讲精练
考点1 直接测量实验 考点精讲
考点4 光学探究实验 考点精讲
光学探究实验主要是以探究反射规律、折射规律、 平面镜成像规律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探究实验 验证各光现象成立规律和条件.
考题再现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016北海)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刚
进行了如图3-2-16所示的实验,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 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 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的反射光OF的径迹.改变 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实验并换用不同颜色的笔 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实验数据如表,请完成下列问题:
8.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如图3-2-8是小明同学自制的盐水电池的装置,他 分别把一块铜片与一块锌片插入一杯盐水中(如图3-28甲),然后连接到一个电压表上(如图3-2-8乙).根 据图中所示,这个盐水电池的电压为___0_._8___V,正极 是___铜__片___(填“铜片”或“锌片”).

2021年山东中考物理复习练习课件:18题型突破三 实验题

2021年山东中考物理复习练习课件:18题型突破三 实验题

(选填“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的顺序;实验中除了图甲 。
(2)图甲装置中硬纸板的主要作用是

(3)小蕊用质量为m1的水做实验,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出图乙中的a图线,由a图像可知:水沸腾时吸收热
量,温度

(4)若换用初温相同的质量为m2(m2>m1)的水做实验,得到的图线是图乙中的 “d”)
。(选填“b”“c”或
数。
答案 (1)量角器
(2)将纸板F绕ON向后(或向前)翻折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如图
解析 (1)实验中还需要量角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以便探究两角大小关系;(2)将纸板的右半部分向前或 向后翻折,观察纸板上是否仍能显示出反射光线,若不能,则说明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 内;(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每次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相等,可得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根据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即法线,用虚线表示法线,反 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大小为 90? =45°,再过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垂线的位置即平面镜的位置,如
(不考虑玻璃板厚度),在光源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能否在光屏位置看到像:
(选填“能”或
“否”);此时成的像与实验1成的像在哪个方面有区别:
(选填“正倒”、“大小”或“完整
度”)。
答案 (1)下 10.0 (2)不动 较暗 (3)能 正倒
解析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像成在光屏的上方,此时应该将凸透镜下移,使烛焰、凸透 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才能够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由题图可知,物距和像距都为20 cm,发 现光屏上的像与光源等大,即此时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即u=v=2f=20.0 cm,解得f=10.0 cm,即凸透镜 的焦距为10.0 cm。(2)小孔成像时,要想光屏上承接与光源等大的像,则物距应该等于像距;光源位置不变, 取下凸透镜,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带小孔的遮光板,即光屏应该保持不动。实验1是凸透镜成像,其原理 是光的折射;实验2是小孔成像,其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成像光线没有实验1的多,所以 成的像与实验1成的像相比较暗一些。(3)光源及光屏位置不变,取下凸透镜,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一块 薄玻璃板,探究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只能在光源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才能看 得到。实验1中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它们在正倒、虚实方面有 区别。

凸透镜成像规律—(疑难解读+解题技巧)2021届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优等生)专题讲义

 凸透镜成像规律—(疑难解读+解题技巧)2021届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优等生)专题讲义

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解读一,基本概念1,物距:物体到凸透镜光心地距离,用u表示。

2,像距:像到凸透镜光心地距离,用v表示。

3,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地距离,用f表示。

二,成像规律1,一焦分虚实:u=f是成实像与虚像地分界点,u>f成实像。

u=f不成像。

u<f成虚像。

2,二焦分大小:u=2f是成缩小实像与放大实像地分界点,u>2f成缩小地实像。

u=2f成等大地实像。

f<u<2f成放大地实像。

3,实像皆倒立,虚像皆正立。

四,凸透镜成像公式:典例·解读类型一透镜焦距判断例1,某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物体倒立,缩小地清晰实像,则该凸透镜地焦距可能是( )。

A.20 cm B.15 cm C.10 cm D.5 cm【结果】D【思路】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地实像时,物距(物体到凸透镜地距离)应大于2倍焦距,而实际物距为20 cm,由此推断焦距小于10 cm,故正确选项为D。

题型二透镜成像规律例2,对同一种色光,下面各光路图中正确地是()题型三 透镜地前后调节问题例3,蝴蝶研究专家章丽晖在茅山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风蝶,他先用相机拍摄了蝴蝶休憩地照片甲,为了拍摄照片乙,应()A.相机适当靠近蝴蝶,镜头略向外伸B.相机适当靠近蝴蝶,镜头略向内缩C.相机适当远离蝴蝶,镜头略向外伸D.相机适当远离蝴蝶,镜头略向内缩口诀: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题型四 透镜中地图像问题例4,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地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地距离v 跟物体到凸透镜地距离u 之间关系地图象,如图所示,下面判断正确地是( )A.该凸透镜地焦距是16 cmB.当u=12 cm 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地像C.当u=20 cm 时成放大地像,投影仪就是由这一原理制成地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 处移动到24 cm 处地过程中,像逐渐变小题型五 透镜焦距地范围问题例5,如图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结果】C【思路】由u =2f 时,v =2f 。

2021年物理中考复习专题--光的反射实验专题

2021年物理中考复习专题--光的反射实验专题

光的反射实验专题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在进行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平面镜 M 平放在桌面上,把一个白色硬纸板竖立在镜面上,硬纸板是由 E、F 两块粘接起来的,可以绕接缝 ON 转动,ON 垂直于镜面.(1) 先使 E、F 两块纸板成为同一平面,让一束红光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 O 点,观察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出现在法线的 ________ ( 选填“ 同” 或“ 异”) 侧.(2) 使 OA 慢慢偏离 ON ,观察到反射角将 ____ ;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比较可知,反射角 ____ 入射角.(3) 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该如何操作? ____ .(4) 如果光线沿 BO 的方向射向 M ,则反射光线会与 OA 重合,这说明 ____ .(5) 本实验中可在纸板上看到光线,这是利用了光的 ____ ( 选填“ 镜面反射” 或“ 漫反射”).2、如图所示,是小林同学探究光反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硬纸板是由 E、F 两块粘接起来的,可以绕ON转动,ON垂直于镜面,让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 1)先使E、F两块纸板在同一平面内,这时 ________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这时 ________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由(1)(2)可得出结论: ________ .( 4)如图甲,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0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30º,这时反射角 ________ ,使入射角 45º,这时反射角 ________ ,使入射角65º,这时反射角 ________ ,说明 ________ .3、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板 E 、 F 可以绕 ON 轴转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听到的手机铃声的情况是 铃声很弱
.
首页
末页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
是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
首页
末页
2.在图2所示的实验中,李明发现:硬纸片在木梳
上划得快时音调高,划得慢时音调低.这表明
发声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
首页
末页
3.如图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
”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在
放置上有什么要求?
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萘中 , 不能碰试管壁和底 .
实验中要不停地用搅拌器搅拌,其目的是
使萘各处的温度一致
.
首页
末页
(4)给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
汽”冒出,“白汽”是B . (填序号)
A.水蒸气
【分析与论证
(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 减小 .
(2)如图7-乙所示,光屏应移至
B

域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3)观察烛焰经凸透镜所成的正立、放大的虚像 时,人眼应透过凸透镜向 左 (填“左”
或“右”)观察.
(4)在整理器材时,香香同学偶然在凸透镜上看
到了身后景物正立、缩小的像,它的成像原因是
,使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除了
能确定棋子A经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同时还能比
较 像与物
大小关系.
首页
末页
(2)用铅笔画出平面镜及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 并画出棋子A和棋子B位置的连线,经测量发现: 两棋子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 ,两棋子到镜面的距 离相等. (3)移去棋子B,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棋子B所 在的位置,直接观察白卡片,观察白卡片上没有 棋子A的像,说明棋子A经平面镜所成的是 虚 像. (4)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的光 ,人眼在玻璃板前能 (填“能”或“不能” )看见棋子A的像.
但没有与之接触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可以看到
乒乓球
弹起 .乒乓球由静止变运动,说明它
是 (填“是”或“不是”)获得了能量;同
时通过乒乓球的运动,我们可以判断左边音叉在
振动
,说明声音 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
首页
末页
4.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 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 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实验.
内烧杯底部的温度 高于 (填“高于”、“
等于”或“低于”)杯内水的温度,原因是
水汽化要吸收热量,而水温保持不变,说明水能继续从杯底吸热.
首页
末页
10.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用烧杯、试管 、温度计、圆底烧瓶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
首页
末页
(1)小明用图10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
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缩图小示位置放置时
,光屏上恰能呈现烛焰倒立漫、
的清晰实像
,此时光在光屏上发生
反射;当给凸
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右后,为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像
,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
”)移动.
首页
末页
(2)小华测焦距f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 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时,测得光斑到透镜光 心的距离为l,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 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则l 小于 f(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华取 一发光的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离光心距离 为l处,在透镜另一侧将白纸沿主光轴远离透镜过 程中,纸上的光斑大小将 逐渐增大 .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
量角器
首页
末页
(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
便实验研究,你该采取的操作是 C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
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
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 取下纸板,测量ON
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上表中,根据数
据得出的结论是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
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现象中,
光路可逆
.
首页
末页
5.小华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A和棋子B. 在水
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5

(1)无论怎样在桌面上移动棋子B,都无法使它
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放置.排除问题后,移动棋子B
首页
末页
7.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实验器材: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光屏. (2)如图7-甲所示,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 透镜和光屏.
首页
末页
A.只需要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B.需将三者
中心调至同一高度并在同一直线上.其中说法
B
是正确的.
正确调整后,不断改变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
首页
末页
首页
末页
(1)实验时,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
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 水蒸气 散
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
(2)分析图9-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
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小华用的水的质量比小明的大
.
(3)小明在9分钟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有一段时
间水温依然保持不变,如图9-乙所示,这段时间
中考物理总复习 实验题专题课件
一、声现象
1.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华设计
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线吊起爸
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
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1所示.
(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
,他 能
填“能”或“不能”)听见手机
铃声.
(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
光的
反射
(填“直线传播”、“反
射”或“折射”).
首页
末页
8.用如图8甲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 规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
材有火柴和 秒表
.
首页
末页
(2)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
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
均匀,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慢 (填“快
B.小水珠
(5)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从图像中可看出,萘是 晶体
(填“晶体”
或“非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
持续了 10 min.
首页
末页
9.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9-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 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 ℃时 ,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了如图 19-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