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阅读设题陷阱
高考科技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的十大命题陷阱及解题技巧

9
例子说明:
【对应文段】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 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 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 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试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一项是( )(湖北卷第8题)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 汞柱以上。
身的计算能力”的,两者密切相关,而且原文对此用了
“甚至”一词。“甚至”指“提出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
层的意思)”。而D项却将此判断为“与计算机本身的计
算能力无关”,这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否定”的错误。
18
18
陷阱九 歪曲、夸大事实
理论指导: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 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歪 曲、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 和效用。
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可以用笔
画出来,或者作特殊的标志。
2
2
例子说明:
【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 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 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 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是( )(湖南卷第8题)
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
杭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
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
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
全。(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
高考科技文阅读解题要领

高考科技文阅读解题要领未2008-03-21 0655一科学类文章选文特点:1、选文时代感强(1)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2)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2、文章内容单一,结构相似。
(1)社科类论文,文章内容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从几个方面分析。
阅读时要求:弄清文章用什么结构分析什么问题,明白的观点态度。
(2)科技类说明文,一般是围绕一个概念展开,对这个概念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弄清:文章的概念,分析概念(导因、困难、用途、功能)3、文章思路明晰(解决“问题”,说明“概念)(1)社科论文:通过对一个问题多方面的分析,确定某一种解决方法。
①相关的几个方面是什么关系?按什么顺序来写(分析、比较、概括)②注意文中的关联词,注意表程度表范围的副词。
(2)科技文:通过对一个新概念、新发现、新发明在纵向上的分析,进行几个方面的说明,如发现过程、目的、所遇困难、其它相关原因等,重在因果推理、现象介绍、功能说明等。
二科学类文章考查的重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般考查的都是词语的语境义。
近年来主要考查专业性词语的语境义,即能结合上下文,对选文中的有关概念特别是新概念、新观点作出具体的解释。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近年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是在理解句子本身含义的基础上考查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
解答选择题时,面对命题人设臵的干扰和迷惑的“虚假信息”,要排除干扰,不为所惑。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或想象。
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或想象,首先,需要对文本内容的具体理解、对相关信息的准确摘取。
其次,立足于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这种推断和想象关系,往往表现为论据与观点、因果、条件、对比、类比、取舍、承继、目的等等关系的推断与想象。
论科技文阅读三要点

论科技文阅读三要点高考对科技文的阅读要求是能够阅渎一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
这些文章常常向人们传授新知识,传递新信息,偏重于对知识、信息的客观陈述,客观性强,在高考试中题型为单项选择题。
在做这类阅读题时,我们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方能拨开层层迷雾,快速准确地找到正确选项。
一、了解出题陷阱高考科技文阅读题的考点内容非常明确,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日所设的陷阱有哪些,才能很容易地识破陷阱,从而较容易地选出符合题只要求的答案。
题目中的陷阱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偏概全。
主要指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反过来替代。
因此,在阅渎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所有”等,见到这些词时,就用笔划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2.无中生有。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因此,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m来。
3.张冠李戴。
主要指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指代不明,迷惑考生。
考生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要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4.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5.主次颠倒: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6.或必不清(末已不分)。
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已确定的或既成事实。
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来”等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
7.信息遗漏。
就是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
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 学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一、解题方法1.句、重要概念等;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分析时要透彻,文所对应的文字进行比照判断。
这是基本的解题方法。
二、设误类型1.张冠李戴把属于甲的特征说成是乙的,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
只有回到原文中寻找原始依据,才可做出判定。
【对应文段】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
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
【试题】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2.无中生有【对应文段】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试题】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3.偷换概念 【对应文段】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试题】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储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对应文段】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试题】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汇总]现代文小阅读十种常见错误
![[汇总]现代文小阅读十种常见错误](https://img.taocdn.com/s3/m/6ae9c7d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49.png)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之错误类型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主要取材于社科类或科技类文章,它以选择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稍不加注意就会使考生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
而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选择题所设置的干扰项辨析不清。
现结合近年高考题型和练习,就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归类辨析,以便考生理解掌握。
一、扩大(或缩小)范围这种干扰项就是把阅读材料中某些内容的一部分扩大到全部,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形成以偏概全的错误,其主要的特征是常出现范围的副词,如“全部、任何、凡、都、普遍、一切”等等。
如原材料:“利用超声清洗,不必将物件拆开和刷洗,省时省力,速度快,效率高。
它可清洗结构复杂的零件、深孔、空穴、凹槽、暗洞、盲孔及狭缝中的污物,清洗质量高。
超声波清洗机自1951年在日本问世以来,发展迅速,并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
”干扰项设置为:“与传统清洗方式比,超声波清洗更加清洁、高效、安全、经济,自问世以来迅速在世界各行各业得到普遍应用。
”把干扰项与原材料对照可以看出:原材料是“发展迅速,并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而干扰项却设置为了“迅速在世界各行各业得到普遍应用”范围被扩大了。
再比如原材料“消息一传出,一些工业界人士甚是喜欢这个假说,因为它似乎暗示地球即使继续受到工业污染,仍能靠自我调节生存下去。
但环境保护主义者反对‘盖亚假说’。
科学家对‘盖亚假说’也褒贬不一。
”干扰项设置为“‘盖亚假说’虽然受到了一些工业界人士的支持,但是遭到了环境保护主义者以及科学家的一致反对。
”把干扰项和原材料对照可以看出:原材料是“科学家对‘盖亚假说’也褒贬不一”,而干扰项却设置成了“遭到了环境保护主义者以及科学家的一致反对”,范围被扩大了。
二、偷换概念这种干扰项就是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的内容,故意变换成其它内容,达到迷惑人的目的。
当考生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等,有无漏掉或变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如原材料“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
科技说明文阅读解答技巧

1.偷换概念。
指概念之间有暗换的情况,即选项中的词 语同原文的词语不是等值概念的交换。 A、应激素作用于肠脑引起肠神经系统 化学物质的改变
相关的原文: 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
血清素分泌量
把“惊恐”暗换成了“应激素” 则A是干扰项
2. 以偏概全。
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选 项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所作的一部分判 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 特征:一般选项中出现“凡”“全”“都”“所 有”“一切”之类的字眼
注意事项
:
对一些抓住修饰语和限制语诸如“也许、可 能、将会、大概、如果(一旦)、部分(全部)、 过去(将来)、目前、除了……之外、惟一”等 词语,阅读时也要用勾画圈点等方法筛选出来。
4.筛选答案。 即紧扣题干的要求,根据有 效信息来筛选答案。
审题
→找信息区 →筛选、比较、排除
三、答题技巧:
解答科技说明文阅读题可 以从排除干扰项(即不符合原 文文意的选项)入手。
一般而言,设置干扰项主 要是在概念、判断上做文章, 其主要方法有:
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 有生、源流倒置、夸大其辞、答 非所问等等。
9、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 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 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 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 一面倒置。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 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原文 : “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领茶 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 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 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根据原文,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 额茶利收入“补充”了军费之需。“补充”指 “在主要事物之外追加一些”,因此,B项说 “主要来源”则主次颠倒。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答题技巧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题是丢分特别多的一类题,尤其是科技文。
总结了科技文各类技巧给大家,教大家识别出题的坑,把握评分规则,有效的提高阅读题的分数。
高考语文社科文阅读方法一、客观题命题设置的陷阱所谓陷阱,也就是命题者设置的干扰项。
具体说来,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1,断章取义所谓断章取义,是指概括内容信息不全面,就妄下结论,使论题不全面。
高考卷《铜奔马正名》第2题,题目要求考生找出不用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
作为这个题答案的C项是这样表述的:“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可以找到的,且就在集中阐述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原因的一段,可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原文中这句话的后面还有这样一句话:“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这句话和前面选项的那句话合起来才能作为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的依据。
2.偷换概念面对传授新知识、新信息的文章,要准确无误地把握那“惟一”的语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首先要必须准确无误地理解概念。
命题者常常在此设置干扰项。
如高考全国卷《铜奔马正名》第3题的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
古诗文中的“燕”并非现在人们说的“燕子”,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由此看来,我们在解答试题时,对文中尤其是选项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要予以特别的关注,力求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辨别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点击查看: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3.张冠李戴原文中用于指甲事物、甲现象的事物、现象在干扰项中用于指乙事物、乙现象。
例如题干为“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其中选项B为“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从选文来看,第3段是讲沙尘在土壤和水循环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素之一。
高考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及“陷阱”

高考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及“陷阱”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此”(已然与未然)。模态是逻辑学上的一个概念,
从这个角度设置选项时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
如此”(必然与或然)上做文章。“或然”是可能发
生的,也可能不发生;“必然”是肯定会发生,一定 发生。 命题人故意把可能发生的事情判断为肯定发生的, 或把肯定会发生的事情判断为可能会发生的。
(13)结论错误或武断(变相对为 绝对/变绝对为相对)
(14)混淆彼此(错把描写当解释) “改头换面”。
考题选项干扰迷惑总结规律:
(1)范围故意扩大或缩小 (2)时间故意超前或延后(时间错位)
(3)程度故意加深或减弱 (4)数量故意增多或减少 (5)可能和事实混为一谈 (6)颠倒主次与因果 (颠倒因果、 强加因果) (7)张冠李戴 错位嫁接 (8)答非所问 文不对题 (9)偷换概念 妄加推理(推断无据或根据不足) (10)缺乏理性 说法武断(错误判断)
在做科技文阅读题时,考生不仅要读懂 所给的材料,而且还要明白命题意图,识 破题目所设的陷阱,探索命题规律,掌握 解题技巧。
一般而言,命题者设置干扰项主要是
在概念、判断、推理上做文章,其主要方
法有以下几种:
(1)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
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
了 解 出 题 设 误 的
(1)添:添加定语或状语
五 种 ﹃ 伎 俩 ﹄
(2)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3)换:换用别的词语代替, 造成似是而非 (4)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 从而改变句意
(5)凑:将意义有关的几个词语 (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科技类文本阅读五“注意”
(1)阅读时注意重点词语 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 ②表示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 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 ④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⑤表时态的词(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来将要等) ⑥表揣测的副词(恐怕、大概、大约、也许、或许、好像、似 乎、可能) (2)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3)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 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4)有的题干要求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答案 (5)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是“纸袋的运输耗能低”。可用多少法解题。
数量故意增多或减少
(5)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 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
因此,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 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
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
否存在对象错误对接的现象,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 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解析】“禁用”正是因为已用,已用就标志着“白银货
币化的进程已经开始”,因此A项说“没有开始”是错误 (含因果和条件和结果)
的。也就是说,A项属强加因果关系。可用结果法解题。
(8)转述失误(曲解原意/遗漏信息)
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 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信息遗漏,就是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漏掉原文里必不 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 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 不能轻易否定。
(9)推理错误(弄错条件)
弄错条件,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 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 度设置设误点:一是条件不充分,二是将必要条 件(只有……才)当成充分条件(只要……就)或 充要条件。
所谓充分条件,是指有了这个条件,就必然有某种 结果,但是没这个条件时,未必就没有某种结果。在 汉语中,充分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常常用“如果……那 么……”“假如……就……”“倘若……则……”“要是…… 就……”“当……便……”等表示。
(6)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
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纯属命题者故 意凭空臆造,有意提出来的。 因此,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
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
理地推断出来。
(7)混淆因果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 (源流倒置),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 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 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因此,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 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 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11)混淆主次—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
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
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 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
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12)弄错时态、模态
答题四步骤
一步:阅读明大意 二步:整理筛信息
三步:题文相对照 四步:“瞻前顾后”细辨析
再见
以偏概全
②范围缩小,即选项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 事物全体的判断说成是对某类事物的局部的判 断,通常用“有的”“有些”“某些”“个 别”“部分”“一些”等字眼,擅自缩小判断 对象的范围,因此,选项中出现表示范围的词 语时,我们就要高度重视。 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 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 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范围故意扩大或缩小
阅读文章时,特别要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 与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 ”“除……之 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
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3)程度不当
这种情况包括两个方面:
①一种是把程度高的说成程度低的,通常用 “非常”“特别”“尤其”“完全”“很”等。 ②一种是把程度低的说成程度高的,通常用 “稍微”“稍稍”“稍许”“一点儿”等。
【原文信息】 :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 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实际上,明代白 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 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 【试题】 : 5.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 项是( )(08全国2卷5题) 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 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如果有A就必然有B,而没有A是否有B不能确定。
例如:天下雨,地就湿。 条件 天下雨 洒水 返潮
结论
地湿
地湿 地湿
可以看出,不 同条件会产生相 同的结果,同一 结果可以由不同 的条件分别独立 地产生。
充分条件: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
所谓 必要条件,是指没有这个条件,就必然 没有这个结果,但是有了这个条件时,却不一 定就有某种结果。在汉语中,必要条件和结果 的关系常常用“只有……才……”“没有…… 就……”“除非……才……”“不……不……”“必 须……才……”等表示。
科技文阅读 设题陷阱
自然科技类文章阅读所选材料多为高 科技方面的材料,主要介绍新科技、新发 明、研究成果。一般涉及新科技、新新发 现、新发明的依据、特点、所需设备及技 术支持、操作程序、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意义及其相关评价。
《三维设计》
科技文解答题主要是从逻辑的角度来 设置错误选项,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刻 性和严密性。其主要意图是考查学生的语 文能力非科技知识。
【原文信息】图腾制度在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 完善,并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山东卷8题) D、图腾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但随 即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解析】“随着”变成“随即”,一字之差,表达的 意思不一样。
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
(10)指代不明
指代不明,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 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指代分近指、远指; 单纯指、综合指。寻找所指代的内容,原则是
由近及远。
解答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试题,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 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 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结合语境判断。
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选项用似是而非的非等值概念替换原文内容, 常用方法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
如: 鲁迅作品是一天不能读完的,《药》 是鲁迅作品,所以,《药》是一天不能读完的。
(2)范围不清(混淆范围)
这种情况包括两个方面:
①范围扩大,即选项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 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对某类事物的全体 的判断,通常用“凡是”“所有”“一切”“全 部”“全都”等字眼,擅自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 形成以偏概全的错误;
所谓夸大其辞 , 指命题者对原文中涉及的有 关作用、效果、用途等在表述时故意用语夸大。
程度故意加强(深)或减弱
(4)混淆多少
故意言多或言少,指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 量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少的事物表述成多的 事物,或将多的事物表述成少的事物。
【原文信息】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这意味 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耗能更高。 【试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北京卷14题) D. 同样大小的纸袋与塑料袋相比,前者的运输成本比 后者低很多。 【解析】原文信息是“纸袋的运输耗能高”,D项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