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科技文阅读训练

科技文阅读训练

科技文阅读训练(二)有人认为,摄取充足的维生素和改善机体免疫力以防止辐射对机体的损害是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的。

这种看法并没有错,但专业人员认为太过于乐观。

当我们的细胞把氧气和食物转化成化学能量时,我们身体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能损害DNA和细胞膜,这种伤害可导致衰老。

当然,很多生物都有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酶,它们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

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或模拟抗氧化酶的药物可能会延缓衰老。

其实,这只是一种理论,而在这种理论的鼓噪下,乐开了怀的是一些厂家和商人。

君不见眼下消费者的钞票正在大把大把地流入生产维生素和抗衰老补充剂厂商的腰包。

事情的真相是,无论我们多么努力都绝不可能消除体内所有的自由基。

而且,如果能消除所有的自由基,事情又向另外一种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方向发展。

因为,我们的机体需要一定数量的自由基来维持自身的免疫系统。

此外,在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中我们身体内在的防御自由基的免疫系统也许进化得天衣无缝,所以基本上难以接受改进。

例如,催化清除剂EUK—8和EUK—134可能帮助短命的线虫增强脆弱的免疫力,但是对于人来说却毫无用处。

这些催化清除剂对果蝇的免疫系统也不起作用。

也有事实表明,促进免疫系统清除自由基对提高寿命并非是至关重要的。

对生物体的免疫起重要促进作用的有两种酶,它们是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实验证明,经遗传工程改造的果蝇能产生较多的这两种酶,因此它们的寿命比一般果蝇要延长约10%。

但是,也不完全是这样,有些遗传工程改造的果蝇尽管能产生较多的这两种酶,但它们的寿命甚至比普通果蝇还要短,其中的原理尚不清楚。

不过,如果对人进行同样的基因工程改造,使超氧化物歧化酶产生增多,那么对于人来说并非幸福,而只是一种灾难。

这种过多的酶不仅不能促使人长寿,而且会导致一种严重的神经疾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所以,改善免疫力和摄取维生素也并非是科学对我们延年益寿的有效承诺。

1.下面对“自由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会伤害DNA和细胞膜,从而导致人的衰老。

科技说明文-高三语文阅读训练(含答案详析)

科技说明文-高三语文阅读训练(含答案详析)

科技说明文-高三语文阅读训练(含答案详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航天飞机在布放卫星、发射航天器、观天测地、进行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航天飞机是由轨道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三大部分组成的。

由于航天飞机是以发射火箭的方式发射,又以轨道器绕轨道运行的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再以飞机的方式降落的,因此航天飞机不仅需要大型的设施,还需要有约4000—5000个工作人员来为其服务;当航天飞机进入轨道之前,必须把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抛掉,抛掉的费用约占发射费用的42%,而且,它的发射准备工作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

由此可见,要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就必须研制性能更加理想的航天运输工具。

人们从普通的航空飞机那里得到了启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飞机不携带氧化剂,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这样可以大大减轻飞机重量。

能不能把航天飞机与航空飞机结合在一起呢?于是一种新的设想即航空航天飞机(简称空天飞机)出现了:它既能在大气层中像航空飞机那样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又能像航天飞机那样在大气层外利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飞行。

空天飞机是一种可以在普通机场水平起降、可以重复太空与地面之间往返的飞行器。

这是一种将航空航天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飞行器。

它能像普通飞机那样从地面起飞,以高超音速在大气层内飞行,在30—1300千米高空飞行速度可达12—25倍音速,并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成为航天器。

它可以完全重复使用,大幅度降低费用。

据估计,其费用可能降到目前航天飞机的十分之一。

现在,美、英、德、法、日等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研制空天飞机。

英国航空及航天公司与著名的罗依斯——罗尔斯公司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名为“霍托尔”的空天飞机。

目前已进入包括风洞试验和发动机鉴定在内的概念论证阶段。

按设想,“霍托尔”起飞后靠吸气发动机加速至5倍音速,升至2.6万米高空时,开动火箭发动机,将其推入地球轨道作太空飞行。

【现代】科技文阅读练习

【现代】科技文阅读练习

【关键字】现代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全国课程标准卷)“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科技作品阅读练习

科技作品阅读练习

科技作品阅读练习(一)大豆的营养价值很高,用途很广。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①大豆籽粒中含有40%左右的蛋白质19%左右的脂肪,还有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从蛋白质的含量来看,②0.5公斤大豆相当于1公斤牛肉,2公斤多猪肉,或6公斤水质牛奶。

因此,有人形象地把大豆比喻为“植物肉”。

现在,用大豆可以加工成100多种主、副食品。

经过加工的豆制品,90%以上的蛋白质都可以消化吸收,特别是豆腐,更容易被消化吸收,是我国人民很喜欢吃的传统食品。

大豆还是重要的油料作物。

50公斤大豆一般可以榨8公斤油。

北宋苏轼写的《物类相感志》里说:“豆油煎豆腐,有味。

”这是我国食用豆油的最早记载。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豆油最早和最多的国家之一。

《祖国的大豆》1.这两段文字按说明对象分,属于说明文;按说明方式分,属于说明文。

2.文段中许多地方用了数据说明,请简要回答画横线处的数据分别说明什么?答①②3.短文第二段引用苏轼《物类相感志》里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答:4.说明文应具有科学性,语言要力求准确、严谨。

请从上面短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二)鸟儿为什么不迷路?①早在几百万年以前,鸟儿就可以做环球飞行了,而且在夜间也能赶路,那么,鸟儿为什么不迷路?②许多科学家认为,一部分飞禽是靠地球磁场来定向导航的。

信鸽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磁场像空气和水一样,是生命不能缺少的。

我们感觉不到身边磁场的存在,是因为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这一物理环境因素。

可信鸽不但清楚地知道自己居住地的地磁场强度的大小,而且能随时识别地磁场强度的细微差异,它们就是凭借着这种特殊本领准确无误地飞回家的。

③美国生物物理学家查尔斯·沃尔科特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曾做过寻找鸽子体内磁罗盘位置的实验。

他首先测量了鸽子各块组织的磁性,然后选择出那些具有磁性的组织,分成更小的块,再依次测量各小块的磁性。

研究范围渐渐缩小,最后在每一只鸽子体内都找到了天然磁性物质。

它不到1毫米大,位于鸽子眼窝后部靠近外侧的脑组织部位。

科技文阅读训练题

科技文阅读训练题

科技文阅读训练题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一)俄科研人员发现,玉米基因ugt能控制植物生长素酶的合成。

他们将ugt基因植入山杨、白杨和雪松中,获得了转基因的山杨、白杨和雪松。

经多年试验证明,含ugt玉米基因的山杨、白杨和雪松的生长速度已大大增加。

在中国,至少有7个省栽种着100多万株转基因白杨树,这些树有着很强的自卫能力,害虫吃这些树的树叶,等于自杀。

这种白杨树拥有非同寻常的自卫系统,也就是一种生物工程炸弹——苏云金杆菌,简称Bt。

这种细菌的基因转入树木后,树木可产生抗虫毒素。

据中国研究人员报告,除了白杨外,类似的转基因树种还有落叶松以及胡桃树等。

在美国,至少有69个转基因树木野外试验获得批准,试验的树有三种:松树、白杨和胡桃树。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大部分野外试验场的面积不超过2英亩。

按照美国农业部的规定,试验用的这些树必须接受严格监督,绝对不能长到开花、授粉的阶段。

迄今为止,已有一种转基因的树——夏威夷番木瓜树获准开始商业种植。

任何新生事物只要有人支持就会有人反对,有些专家警告说,这种技术也会带来危险。

杰克逊博士忧心忡忡地说:“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并没有做好理解转基因树木的潜在风险的准备,只是巨大的商业压力推动这项研究不断深入。

坦白地说,总结出转基因树木可带来哪些经济利益,这很容易,但要总结出未来人类将付出哪些代价,如果发生意料之外的事,人类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纠正错误,则困难得多。

”和其他转基因产品一样,目前我们还缺乏对转基因树木结构和性能的完整认识。

快速生长的树木可能使土壤提前衰竭,转基因树木的花粉可能引起森林种群自然结构的改变,从而破坏森林生态系统。

因此,对转基因树木的研究还需要长期观察。

(1)提取材料的主要信息,写出三个关键词语。

(3分)答:、、(2)简要概括转基因植物栽种的益处。

(3分)答:参考答案:(1)植物、转基因、风险;(2)①大大加快生长速度;②有着很强的自卫能力,产生抗虫能力;③巨大的经济利益。

科技文阅读训练(Ⅱ)

科技文阅读训练(Ⅱ)

科技文阅读训练(Ⅱ)一、宇宙诞生之初的物质形态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参与该中心“重离子”的科学家首次获得“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从而证明在宇宙诞生之后的瞬间确实存在过这种物质形态。

现有宇宙理论认为,宇宙形成于距今约120亿至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后的极短瞬间会形成超高温和超高能量密度,这使得一种称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物质能够在约10微秒(1微秒为百万分之一秒)的极短时间内充斥宇宙,然后再凝聚结合形成原子核等物质。

但迄今科学家们还难以对这一理论假设进行检验。

欧洲核子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科学家们能够验证“大爆炸”数微秒后的宇宙景象。

这项重大突破不仅使物理学的研究疆域拓展至接近宇宙诞生初始,而且对考察宇宙的起源、物质的本性以及对验证现有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等都有重要意义。

近代物理学研究认为,原子的构造单元是质子和中子等亚原子粒子,而亚原子粒子又由夸克等更微观的基本粒子构成。

夸克间通过强力作用组合成质子和中子,而这种强作用力主要通过另一种名为胶子的基本粒子来传递。

通常情况下,夸克由于受到强作用力而被约束于原子核尺度内,自身无法独立存在。

但现有一些理论假设认为,足够大的能量和温度应该能拆解质子和中子,并使夸克和胶子重新结合形成所谓“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是与质子和中子不同的另一种新型物质形态。

为了拆除束缚夸克的强作用力,参加“重离子”计划的科学家利用铅离子互相撞击产生的超高能量进行实验。

通过对多年实验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家最近终于发现,在铅离子的碰撞中有新的物质形态产生,其特征与理论预测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很多特征相符。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公报指出,新成果证明了现有的一些对夸克间基本作用力的预测是正确的,同时也是在了解宇宙早期演化方面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新成果是国际物理学界通力合作的产物,包括中国在内的20个国家的约500名科学家参与了“重离子”研究计划。

科技说明文阅读训练题

科技说明文阅读训练题

科技说明文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题。

动物细胞生长繁殖的规律是左右对称发展。

细胞系统左右两侧细胞的生长繁殖总是互相竞争,右侧增长引起跟左侧不对称不平衡,促使左侧细胞生长繁殖;其生长繁殖的惯性使其超过右侧,又促使右侧细胞生长繁殖以趋于平衡,就是在这样的“ 对称——不对称——对称” 中,两侧竞相生长繁殖,直至成形。

动物进化是由机体的不对称向两侧对称发展,而两侧对称发展正是从低级动物通向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动物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现在为多数人所知的最早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化石,是在距今 5.4亿年前的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

大量的多细胞动物化石在寒武纪地层中的发现,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在这个时期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演化,古生物学家称之为“ 寒武纪大爆发” 。

1909年,在加拿大落基山脉的布尔吉斯页岩中,发现了5.15亿年前的软体组织动物化石,证明现生动物界的所有门类在寒武纪时已经出现。

然而, 2004年11月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贵州瓮安县北斗山区的岩石层中,发现了5.8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的化石。

这一新发现在古生物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为我们翻开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史册的重要一页,首次将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提前约4000万年而到了寒武纪之前。

北斗山区发现的化石中的这种多细胞动物非常小,它的体长只有 0.2毫米,还不及两根头发丝的宽度,肉眼无法看清,只能通过显微镜观察。

尽管这一古老动物躯体很小,科学家还是辨别出了它内部的几个器官:一对体腔和成对排列的感觉窝,消化道前端有向腹部开口的口部和紧接其后为多层构造的咽壁所包绕的咽道等。

它的形状像是压扁了的龟壳,机体由外胚层、内胚层和完全中胚层组成。

它的组织构造的复杂性表明它已经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段。

这一化石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古老的真体腔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代表,而真体腔动物的起源至今仍是科学之谜。

由于这种两侧对称动物很小,它所生存的时期又非常特殊,相当于地球演化过程中严冬刚刚过去、早春悄然而至的瞬间,于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就将这一化石命名为“ 小春虫” ,并冠以化石产地名,称为“ 贵州小春虫” 。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科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科技文阅读专题训练

科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正面临生物入侵威胁我国每年损失数百亿元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散到一个新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

如何防止和抵御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各国科学家们密切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

关于生物入侵的历史可追溯到很久以前,但对生物入侵的研究历史并不很长。

1958年爱尔通出版了《动植物入侵的生态学》一书,才奠定了入侵生物学的基础框架,并预见到生物入侵的数量和危害程度会大量增加。

全球入侵物种计划(GISP)是1997年建立的。

它是应80个国家和联合国代表的共同要求而成立,专门应对生物入侵的国际组织。

事实上,近十年来有关有害生物入侵和扩散危害的报告引起了众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据美国普渡大学研究人员的调查,在美国印第安那州低收入的公寓楼内,约50%的公寓有德国小蠊危害。

我国也同样如此,20世纪中期被称为“洋蟑螂”的德国小蠊入侵我国,如今已成为城市主要害虫。

前两年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上海蔓延后影响多种本土植物物种的生存。

今年,上海又首次发现原产美洲,卵有剧毒且又凶猛的雀鳝淡水鱼,幸好专家表示雀鳝淡水鱼不适合在上海地区的水温和水质等自然条件下生存繁衍。

生物入侵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触目惊心。

据1999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签发总统令时提到,按照一些专家的估计,生物入侵每年对美国造成的损失高达1230亿美元。

而我国,据2002年报告,仅11种主要入侵生物每年所造成的损失即高达574亿元,生物入侵所造成的总体损失可能达到数千亿元人民币。

我国生物学家徐汝梅认为:20世纪50年代,人们意识到化学污染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

而从90年代后,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所面对的另一巨大威胁——生物入侵。

可以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及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货物及人员在全球各地区间快速、大量流动,自然会给作为载体的外来生物提供广阔的迁移空间和异地入侵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碳捕捉与隔离”技术方兴未艾在温室气体会使全球气温和海平面上升的警告持续不断的情况下,一些工业部门和科学家正在设法将这些气体注入地下,在那里不会造成多大危害。

他们采用的是一种称为“碳捕捉与隔离”的技术,这项技术已经取得了大有希望的成果。

在美国马里兰州,科学家们正在确定沼泽地如何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二氧化碳作为有机物封存。

科学家们认为,碳的捕捉和储存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避免全球变暖最坏后果的一个解决办法。

其他办法包括节约能源、替代燃料、核燃料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比较清洁的燃烧技术。

有关碳捕捉的必要法律、技术和基础设施,例如管道和注入井,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到位。

但是,支持者说,由于“碳信用额度”全球市场不断扩大以及美国对排放的限制会带来的经济刺激,碳储存的规模会扩大。

能源部说,美国有足够的储存能力,可容纳1000年排放的二氧化碳。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说,已经排放到大气层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可由植物吸收并储存在土壤中。

研究表明,农业耕作方法的变化以及退化土地的恢复和植物的恢复可使土壤和植物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马里兰大学全球变化联合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吉姆·杜利说,“碳储存”看上去的确是一项重要的技术。

从帮助社会降低应对气候变化代价的意义上说,它是重要的技术;从应用广泛的意义上说,它也是重要的技术。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说,在政府的碳排放许可制度和“碳信用额度”等经济刺激的推动下,碳储存可使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80%~90%。

世界上最大的碳隔离项目包括加拿大的韦本项目,加拿大能源公司正在利用从美国北达科他州一座煤气化厂输送的二氧化碳给一个老油田加压,提高石油产量。

加拿大能源公司认为,这个项目将把2000万吨二氧化碳永久地隔离,这个油田将增产亿桶石油。

北达科他气化公司每年出售给加拿大能源公司的二氧化碳可获取3000万美元的收入。

挪威的天然气生产商正在捕捉北海斯莱普纳油田排放的二氧化碳,并将二氧化碳重新注入地下深处的一个含盐蓄水层,每年注入100万吨,每天可节省16万美元的挪威碳排放税。

——摘自《参考消息》2007年2月12日1.下列关于“碳捕捉与隔离”技术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A.“碳捕捉与隔离”技术是将二氧化碳收集并注入地下,使其与大气层隔离的技术。

B.“碳捕捉与隔离”技术对于有温室气体排放的生产企业来说是一种经济刺激。

C.“碳捕捉与隔离”技术将使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80%~90%。

D.世界上最大的“碳捕捉与隔离”项目的目的是利用二氧化碳给老油田加压,提高产油量。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将温室气体注入地下,不会对地下环境造成任何损害。

B.“碳捕捉与隔离”技术对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有作为,但对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则无能为力。

C.实施“碳捕捉与隔离”技术不但对改善环境大有益处,而且能给生产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

D.北达科他气化公司每年将出售给加拿大能源公司2000万吨二氧化碳。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A.从欧美一些国家的实施情况看,“碳捕捉与隔离”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B.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推广“碳捕捉与隔离”技术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佳途径。

C.推广“碳捕捉与隔离”技术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因此,全球变暖的情况在短期内不会改善。

D.根据研究和试验的情况来看,“碳捕捉与隔离”技术可能有助于控制全球变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与其将“人文”作为舶来品对待,毋宁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一个词来对待。

根据中国古代对“人文”含义的两种理解,我们便可十分自然地找出我国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贯穿了重人事的精神,直接地、现实地抓住现实的人事人生,而不大注重灵魂神鬼之事和对自然界事物的研究,这是中国“人文”精神区别于西方的一个显著特点。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认为,人应知和能知的是人类自己,爱人、事人才是人的本分,不应去追寻那些关于鬼神和自然中的怪异之事。

他不仅自己不讲“怪力乱神”,也反复教育学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将“仁”作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着眼于日常的人际关系,“仁”既是做人的道理,也包含知人的方法,它不在远处,就在最切近的人生日用,且中心是返求诸己,推己及人。

其他哲学派别如墨、道、法和后来中国化了的佛教,在重人务实这点上也与儒家基本一致。

墨家、法家注重现实的社会和人生自不待言,即如老庄所讲的“天道”,也仍然是讲人世间的生活、欲望、情感、理想怎样才算合乎自然之道,决不是印度或西方那样的神灵之天,也不是西方那样对自然界事物的科学研究。

即如中国士大夫化了的佛教禅宗也重在讲人人皆有佛性,砍柴担水无非妙道,佛即在人生日用之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临时抱佛脚”都是其表现。

其次,正是因为人们的一切生活言行和思想文化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有意义;而一切事情也只有通过人、依靠人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高度自觉:对人的命运即对自己、家、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的关怀,永远是主题。

周人由于强调“以德配天”,把重点转向了人事,故在继承改造殷商文化时,创造出了一整套礼乐德治的典章制度——周礼。

表现这种新文化的诗、书、礼、乐等典籍,后经孔子及其门徒整理加工,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经典和以后发展的源泉。

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认为,“周礼”的建构源自周人的忧虑警惕:他们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以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

这是某种欲以己力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时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奋发的精神,是人对自己行为的谨慎与努力。

因而这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对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

忧患意识在周初表现为“敬”,此后则融入“礼”,尔后更升进为“仁”,再后来则发展成为以忧患意识为基础的心性之学。

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品格,也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孔孟老庄以至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化了的佛学的一条大纲维系之所在。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31日4.下列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努力关注人事,关注人生。

B.努力关注自然,关注日常生活。

C.重人务实,关注人的情感、理想与自然的关系。

D.高度自觉,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5.下列对“忧患意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忧患意识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奋发的精神。

B.忧患意识使周人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的密切关系。

C.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使人自律、自强。

D.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基础,贯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

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文”这一词汇源自中国,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个贡献。

B.中国古代儒、道、墨、法等哲学派别,在思想主张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

C.“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符合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要求的。

D.“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修身理念,正是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附参考答案:(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B项“‘碳捕捉与隔离’技术……是一种经济刺激”有误。

文中提到“‘碳信用额度’全球市场不断扩大以及美国对排放的限制会带来的经济刺激”和“在政府的碳排放许可制度和‘碳信用额度’等经济刺激的推动下”的说法表明,“经济刺激”是“碳信用额度”和“政府的碳排放许可制度”带来的。

C项错在“减少到80%~90%,文中的说法是“减少80%~90%”。

D项错在“目的是”的表述上。

“碳捕捉与隔离”技术的目的是缓解温室效应,而“给老油田加压,提高产油量”只是科学实施该技术产生的客观结果)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不会造成任何损害”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文中的说法是“不会造成多大危险”。

B项“但对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则无能为力”的说法错误。

根据文中提到的“在美国马里兰州,科学家们正在确定沼泽地如何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二氧化碳作为有机物封存”和“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说,已经排放到大气层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可由植物吸收并储存在土壤中”的说法来看,利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应该是该技术的一部分内容。

D项“每年将出售2000万吨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

文中的说法是“这个项目将把2000万吨二氧化碳永久地隔离”和“北达科他气化公司每年出售给加拿大能源公司的二氧化碳可获取3000万美元的收入”)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A 项“已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断错误。

文中只提到了该技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实施的情况,并不能代表全球。

而且,文中只是说“这项技术已经取得了大有希望的成果”并非“巨大的成功”。

B项“最佳途径”的说法错误。

文中只是提到“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避免全球变暖最坏后果的一个解决办法”。

D项“全球变暖的情况在短期内不会改善”的推断错误。

文中的观点是尽管相关立法和技术设施可能要几十年才能到位,但存储规模的扩大会弥补时间漫长造成的不足)(本题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关注自然”说法错误。

文中先后提到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不应去追寻那些关于鬼神和自然中的怪异之事”和“也不是西方那样对自然界事物的科学研究”)(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B项犯了逻辑颠倒的错误。

文中说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以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曲解原意。

文中说“与其将‘人文’作为舶来品对待,毋宁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一个词来对待”,整篇文段都是在分析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

B项以偏概全,偷换概念。

文中强调墨、道、法、释在“重人务实这点上也与儒家基本一致”而并非在“思想主张”方面一致。

C项歪曲事实。

文中借孔子“爱人、事人才是人的本分”以及“返求诸己,推己及人”的思想阐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特征。

“人对自己行为的谨慎与努力”和“人对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体现的是“自律”、自强”人文的精神,应该和消极、狭隘、明哲保身甚至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区分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