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二(笔记)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梳理

(完整word版)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梳理

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2.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4.教育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具有继承性②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③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3年考过辨析题,细节还是要看一下教材P3—4)6、教育的起源学说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内容: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代表人物:利拖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内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内容: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7、教育的发展历程这部分内容了解即可,在教材的p5-6,多读几遍,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原始社会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2)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①终身化②全民化③民主化④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p88、教育学的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1)《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的主要内容也是常考点①“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学与政治的关系。

②“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

一、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1.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2.教育目的和任务
3.教育的原则和规律
4.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1.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2.课程编写与评价
3.教学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4.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评价
5.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6.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2.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3.教学评价的形式和内容
4.学生学业评价的形式和内容
5.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和反思
四、教育心理学知识
1.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
2.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
3.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4.儿童行为问题的处理
五、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学伦理
1.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学生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
3.教学伦理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
4.教师道德的培养和实践
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知识与能力
1.小学语文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2.小学数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3.小学英语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4.教学材料和教具的选择和运用
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2.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3.信息技术资源的筛选和利用
4.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教师应对策略
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笔记知识点,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学习和备考,提高复习效率和通过率。

同时,还应加强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注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笔记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笔记

202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笔记202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笔记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将迎来一场重要的变革。

其中,《教育知识与能力》这一部分对于想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考生来说,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

本文将为各位考生提供一份全面的备考笔记,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确定考试大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考试大纲。

在《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范围很广,包括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德育与班级管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在备考前仔细研读考试大纲,了解考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二、梳理知识体系在明确了考试大纲之后,我们需要将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构建出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

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或列提纲的方式,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层次关系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三、把握重点难点在整理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那些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的重点、难点知识点。

对于这些知识点,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例如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培训课程、网上查找资料等。

四、制定复习计划制定一份详细的复习计划是成功备考的关键之一。

我们可以根据考试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时间安排,合理分配每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间,确保在考试前能够全面复习所有知识点。

同时,我们还应该定期进行模拟考试,以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五、增强实践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不仅考察考生的理论知识,还注重考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实践能力的学习和提升。

例如,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实践、观摩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六、保持心态平稳在备考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心态平稳,不要因为遇到困难而气馁。

要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和正确的方法,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避免过度疲劳和焦虑。

总结:202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笔记是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应对考试而编写的。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重点笔记知识点
1. 教育教学理论
- 教学目标的概念与特点
- 教学目标的分层及其作用
- 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评价原则
2. 教育教学原则
- 个别差异原则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
-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原则
- 知识结构的渐进性原则
- 实践性教学原则
3. 教学设计与教具使用
- 微教学设计的要素
- 教学设计中的课堂组织形式
- 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方法
- 教学设计与教具的搭配和使用
4. 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 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心理的矫正与引导
5. 课程标准与教材使用
- 中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 教材分析与教材评价
- 教材使用中的教学策略
6.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与应用
- 合作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 讨论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技巧
- 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管理
7. 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
-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 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以上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能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教资科二重点笔记

教资科二重点笔记

教资科二重点笔记
教资科二考试是教师资格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考察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

以下是教资科二考试的重点笔记:
1.教育原理与教育心理学:
- 教育的基本原理: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育等。

- 学习的心理过程: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感与动机等。

- 学生发展的特点:认知发展、道德发展、身体发展、社交发展等。

2.教育法律与职业道德:
- 教育法律法规:中小学教育法、教育部的重要政策、教育标准等。

- 教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准则、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等。

- 学生权益保护: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预防和制止校园欺凌等。

3.课程与教学理论:
- 课程开发与改革:课程设计、课程评价与调整等。

- 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与手段等。

- 学习评估与反馈:评价学习成果、修正教学策略、提供有效反馈等。

4.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
-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现
实等。

-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电子教材、电子教学平台、教
育游戏等。

-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合与创新。

5.教育测量与评价:
- 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信度、效度、标准化等。

- 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工具:问卷调查、观察记录、作业评价、测试评价等。

- 教育评价的意义与作用: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等。

以上是教资科二考试的重点内容,希望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祝你考试顺利!。

中学教资考试科目二笔记

中学教资考试科目二笔记

中学教资考试科目二笔记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教育的起源。

- 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但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 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 古代社会的教育。

- 古代中国。

- 夏商: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庠”“序”“校”等。

- 西周:“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孔子是最著名的代表,他的教育思想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 秦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 古代希腊、罗马。

- 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事体育训练,培养武士。

- 古希腊的雅典教育:重视和谐发展的教育,培养政治家和商人等。

- 古罗马:共和时期以培养雄辩家为目标,帝国时期教育成为政治的附庸。

- 近现代教育。

- 近代教育的特征。

-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 教育的世俗化。

-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 现代教育的特征。

- 教育的终身化:保罗·朗格朗提出。

- 教育的全民化。

- 教育的民主化: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等。

- 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等多元化。

-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 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 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包括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

-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 裴斯泰洛齐:倡导教育心理学化,强调要素教育。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点与考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新课程改革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研究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处理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时强调合作。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研究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研究"。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重过程”转变。

(4)教学从“关注主体”向“关注人”转变。

第二,后进生的教育(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研究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心和集体荣誉感。

(4)根据后进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持之以恒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三、班级突发事件1.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1)教育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原则(5)冷处理原则2.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1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点与考点四、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道德素养教师的道德品质体现在对事业、对学生、对集体、对自己的态度上。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能力的运用。

下面是该科目的重点笔记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1.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

2.发展心理学:包括儿童生理、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情感发展等内容。

3.教育评价:包括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业水平、学法和学风的评价方法。

二、教育学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育目标的原则。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以及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3.教学法:教学法的分类以及不同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4.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组织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课程与教材1.课程理论:包括课程开发、课程评估、课程等内容。

2.教材原则:教材编写的原则、教材评价以及选择教材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包括教学评价的意义、功能以及与学生评价的关系等。

2.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正式测试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工具的选择方法。

五、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政策1.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教育政策:包括当前教育中的政策措施、教育发展的规划等。

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可以对备考有所帮助。

考生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和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的遗忘(15上简答)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2)社会知觉(13上单选)
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三部分。
社会知觉偏差:
1)刻板效应;
2)晕轮效应
3)首因效应
4)近因效应
5)投射效应
3.知觉的特性(15下简答,17下单选)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14下简答/15上,16下单选)
认知结构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这一概念出现标志着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另外一个特征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此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对事物作一定的概括,不仅具有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的可逆思维。
概括性:思维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的特征。
(三)品质(17上单选)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4.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所有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
(四)种类
1.按发展水平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认知发展四个阶段:(单选/简答)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久性”,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存在。
2.前运算阶段(2-7岁)(13上单选)
特征:“泛灵论”或“万物有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具备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模块二 学生指导
第一章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概念
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陈述和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活动,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1)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
2)问题表征的方式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心理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即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他的一般常用的功能去认识它。
4)动机与情绪状态
5)原型启发
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得到解决当前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食物或现象叫原型。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16下单选)
1.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2.自主感对羞耻感/怀疑感(2-3岁)
此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父母对儿童的态度需要掌握分寸,既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前提下给予必要的节制。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客观条件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如远近/大小/亮度/颜色等,但对于同一事物,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稳定不变。
三.注意
1.注意的概念
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是高级心理活动的条件。
2.注意的分类(14上单选)
1)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滴对一定是我发生的注意
1.概念
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形式最基本单位。
2.判断
对客观事物进行判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有俩种基本属性,一,判断总是有所判断,二,判断总是有真有假。
3.推理
是从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类型。
(七)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按时间的长短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又叫永久性记忆。
(三)记忆的过程
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和遗忘/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
识记是一种反复认识某种事物并在脑中留下痕迹的过程。他是记忆的必要前提,学习是从识记开始的。
2.保持和遗忘
保持是指识记过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储和巩固的过程。
五.言语
言语是人们在交际和活动中应用的过程和产物。
言语的种类:
对话言语,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言语形式;
独白言语;
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
六.思维
(一)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
(二)特征(16上单选)
间接性: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中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
三.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直到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了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现代认知心理学
四.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13下单选)
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类型:同化与顺应。
3)压抑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4)提取失败说,代表人物图尔文
5)同化说,奥苏贝尔对遗忘的原因提出了解释,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影响遗忘的因素(简答)
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
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以及记忆材料的重要性
3)记忆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进程的影响
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4.感觉的相互补偿
指某一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5.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根据人脑反映的对象的不同,可讲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1)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七.想象
(一)概念
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二)分类1.Fra bibliotek意想象与无意想象
2.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16下简答)
对小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2)帮助学生进行丰富的表象储备;
2)激情,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情感
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分类:(16下单选)
1.道德感,如尊敬/愧疚
2.理智感,
3.美感
三、意志
(一)概念
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差别感觉阀限
(三)感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
2.感觉对比(15下单选)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3.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二)基本特征
(三)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
a)动机阶段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b)确定行动目的
c)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在执行阶段,意志的强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预定的目的和计划好的行为程序,一方面制作那些不利于达成目的的行为。
(四)意志品质
2)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对一定事物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
3.注意的品质(16年上单选)
1)注意的范围,“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值得是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短时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紧要的事物所吸引。
2.按思维的逻辑性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3.按思维的指向性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4.按思维的独创性分,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技法:
头脑风暴
戈登分合法
清单法
5.按思维过程的依据分,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五)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六)基本形式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学习的效果最好。(14上/14下单选)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的影响
一般来说,系列材料开始和结尾部分记忆效果最好。
6)识记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