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备考之人物素材篇——单田芳
人物篇素材集锦(一、二)

人物篇素材集锦(一)2018人物缅怀岁月沧桑,四季轮回,过去一年,又有许多的生命,落幕在了时光的长河里。
我们因他们的离去悲怆不止,也为他们的事迹而感动落泪。
此篇,要和大家回顾这些人的故事,愿时光记住他们来去的模样,记住他们曾为实现梦想努力奋斗的芳华。
1.程开甲: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那位老人原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军职常任委员程开甲,是忠诚奉献、科技报国的“两弹一星”元勋。
青年时代,抱着“科学救国”的目标,程开甲远赴英国留学,学成后他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奉献自己的青春。
从1963年第一次踏入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到最后回到北京定居。
茫茫戈壁,留下了他最宝贵的20多年青春。
那些年,他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等在内的多种试验方式和三十多次核试验任务。
他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
他的一生获得了无数荣誉但他却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2018年11月17日,程开甲永远离开了我们。
他曾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国有重器,以命铸之。
浩浩黄沙和浩瀚星空,陪伴了他的青春,也塑造了他的传奇。
2.王继才:守岛,就是守国。
“只有看着国旗在海风中飘展,才觉着这个岛是有颜色的”1986年7月14日,王继才受命登上开山岛,从那时候起,一面国旗冉冉升起,在凛冽锋利的海风中矗立飘扬。
“他守着岛,我守着他”,他的夫人随后来到岛上陪伴他。
结婚35年,一起守岛32年,岁月和一口水窖、三只小狗、四座航标灯、数十棵被吹歪的苦楝树,20 0多面升过的旧国旗,勾勒出王继才夫妇大半人生的模样。
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
去世后的第十天,他的妻子递交了守岛申请:“他没有走完的路,我继续为他走下去。
”五星红旗,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3.金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2018年10月30日,这一晚的所有叹息,都是江湖梦碎的声音,送别金庸,便意味着送别了一个时代。
作文摘抄本

【作文摘抄本】每天提高点作文文采72作文摘抄本——单田芳【人物简介】单田芳作为一名评书艺术家,从事评书事业四十多年来,讲过古今评书百余部;从1978年至今,共出版过评书四十三种;为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录制评书七十余部;由他所播讲的评书,特别是传统评书,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那沙沙哑哑的嗓音,将历史知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形象逼真的说书技法融会贯通,每每使听众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种道德教育和情操陶冶。
在作为评书家的同时,他也是一位作家。
他的书还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评书文化。
【人物分析】单田芳老师的声音大都活在了每一代人的心中,他用精湛的表演功力,向人们传递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八十余载~他曾目睹伪满洲国的虚假、日本人的血腥、中国人的顽强;也曾迷茫过文革时期的自己何去何从;更曾感激过改革开放赋予的好机遇。
不论如何:坚强、奋斗、乐观永远是他人生的标签!也相信,这位84岁的老人曾带给每一代人的不只是评书、作品,更是经典和永恒。
【适用话题】真正的美丽;钦佩;叩问;乐观;文化之光;成功之路。
【素材解读】1.淡泊名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多少人在为名利而奔忙。
艺术大师单先生却不为荣誉所累,为艺术奉献着毕生的精力。
他虽然只获过这一次奖,却令人肃然起敬。
因为,他是为艺术而活着的!2.叩问世风。
古话讲,“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比起李广,单先生显然是幸运的。
但作为一位曲艺大家,一生只获得一个奖,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笑话。
不是他不想要,是人家不想给。
因为在这个时代,颁奖似乎已经异化成了一条捞钱的好途径。
【素材运用】淡泊为人,认真做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
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多少人因为金钱冲昏了头脑,又有多少人为可以了奉献而淡泊名利。
我想那“惊堂木一拍,白纸扇一抖”的单老先生便是其中一人。
从业五十余载,这期间,他曾被文革、疾病、诬陷所困扰,但那心中永存的梦想成为了他活下去的勇气。
评书大师——单田芳

For his first radio performance that an abridged 渊节略版的冤 version of the historical novel The Romance of Sui and Tang Dynas鄄 ties袁 Mr Shan invited the studio蒺s three recordists as his audiences and adjusted his
Mr Shan grew to love the storytelling form袁 which is popular across northern China. It is a demanding profession that combines acting袁 ora鄄 tion袁 writing袁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literary criticism and requires countless hours of memo鄄 rization.
But in recent years many of the great ping鄄 shu performers have died袁 and the tradition is fadபைடு நூலகம்ng 渊逐渐消失冤. By the time Mr Shan retired in 2007袁 interest in pingshu among Chinese had all but been replaced by mobile phones and gaming.
评书大师单田芳

评书大师单田芳作者:林奕锋来源:《七彩语文·画刊》2019年第01期醒木一拍,白纸扇一抖,“咱们言归正传!”同学们,你们也许常在電视里看到这样的画面:一桌,一椅,一位身穿长衫的人正声情并茂地表演。
此人说的正是评书。
评书是什么?评书又称说书、讲书,是中国一种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人物,就是著名的评书大师单田芳(1934年12月-2018年9月)。
50年间,单田芳独特的沙哑的嗓音陪伴了几代中国人。
不仅如此,他的评书还走出国门,受到外国听众的热烈欢迎。
单田芳评书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单田芳先生出生于曲艺世家,外祖父和父母都是民间艺人。
21岁时,单田芳正式拜师,学习说评书。
他聪颖过人,迅速走红。
慢慢地,他感觉单靠老师口传心授,不能满足听众的需求,必须多了解历史,要创新。
于是,单田芳报考了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班,学习了3年。
一个评书艺人获得大学文凭,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而单田芳做到了。
1966年到1975年,单田芳一直待在农村。
他一边和农民一起劳动,一边用空余时间默默地背着《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古书背完了,就背新书,还从老乡们那里搜集民间故事,作为创作的素材。
之后,单田芳重新回到了舞台,又举起了心爱的醒木,说起了评书。
他淋漓尽致地表演,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一时间,单田芳的评书“说”遍全国,被誉为“永不消逝的电波”。
在创作评书《乱世枭雄》时,单田芳专门召开座谈会,采访熟悉书中主人公张作霖的人。
他收集各种素材,然后再进行艺术创作。
就这样,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评书故事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单田芳的牙齿受过重创,不仅常常牙疼,还影响演出效果。
他总是忍着牙疼说书,演出结束后,才去医院打镇痛剂。
即使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他的演出也从未间断过。
后来,他一狠心把剩下的牙都拔掉了,换了一口假牙。
一次,单田芳在一个露天的体育场演出,全场座无虚席。
演出中忽然下起了大雨,但观众却不肯离去。
评书泰斗今辞世,人间再无单田芳

评书泰斗今辞世,人间再无单田芳作者: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18年第12期2018年9月11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单田芳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4岁。
单田芳生于1934年,1953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大学,但因病退学,之后拜著名评书演员李庆海为师,正式说书,从此开启了曲艺生涯。
2012年,他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1995年,单田芳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7年1月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截至2007年他录制的评书巨作已达100多部,在听众中广泛流传;约11年,他出版了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
单田芳的成名作是《明英烈》,代表作还有《隋唐演义》《三侠五义》《乱世枭雄》《童林传》《水浒外传》等。
单田芳博采众长,勇于创新,探索别人不敢轻易涉足的题材,形成了独特的“单式风格”。
他对作品精益求精。
录节目时,外面有监播员,单田芳以他们的反应作为自我评判的标准?我抖包袱,他们一咧嘴,成功了;我正说着,他们唠嗑呢,说明我失败了,没把他们吸引住。
”单田芳把一生都献给了热爱的评书事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离世对评书界、曲艺界,乃至整个艺术界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多维解读角度一:树文化自信,展文化魅力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收音机广泛流行,打开收音機就是一段美好时光。
听单先生的评书是那个时代很多人每天的保留项目,这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文化熏陶。
单先生讲过很多英雄故事,这些英雄人物及其侠义精神已经定格在一代人的记忆里,引导和培育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应继承单先生的精神,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且听下回分解”继续下去。
要有文化自信,还要有文化自觉,让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是单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角度二:精益求精,后学楷模他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更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单田芳一辈子用心耕耘,在他成功的背后,是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的扎下身去”的积累、踏实和耐心。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坚守为本,变通为流(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坚守为本,变通为流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孔子向学生们宣扬孝悌之义,曾参是三千弟子中践行最好的一个,经常得到孔子的表扬。
一天曾参与父亲一同在瓜地里劳作,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参的父亲一时生气举起手杖向曾参的背部打去,曾参没有逃避,跪在地上受罚,结果被打晕在地,很久才苏醒。
孔子听说了此事后,却批评曾参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
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曾参一下子醒悟过来,很诚恳地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对此,盛赞者说:“这是多么伟大的坚守啊!……”;不屑一顾者说:“不知变通的愚蠢的家伙!……”。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要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综合其中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字数不少于800字。
1.《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2.《太史公自序》里有这样的话:“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3.《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一般的解读都把“知者”、“仁者”当做人来理解,其实我们也不妨就把它们当做“智慧”和“道德”本身来理解,这样也就能更清楚地看出孔子这句话的本意是指出了“智慧”和“道德”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智慧”需要变通而“道德”崇尚坚守。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盛中国,阳春白雪,殿堂艺术的巅峰;单田芳,下里巴人,市民艺术之典范。
2019年高考备考 素材积累 之单田芳 第一部分

2019年高考备考素材积累之单田芳要求:梳理人物的经历可以按年代顺序,请同学们勾画出年代+事件,对单田芳大师的经历有个简单回顾。
单田芳的简历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11日下午3点30分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逝,享年84岁。
单田芳先生一生投入的评书事业,也随着这位大艺术家的去世,从当年的万人空巷走到了“落寞”。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11日下午3点30分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逝,享年84岁。
代表作品有《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三侠剑》、《童林传》、《隋唐演义》、《乱世枭雄》、《水浒外传》等评书。
单田芳先生于1934年12月17日出生于天津,1953年毕业于沈阳二十七中学,本应继续攻读东北工学院,但因家庭变故未能完成学业。
而后,单田芳先生拜评书演员李庆海为师,走上了说书之路。
期间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是当年少有的“秀才级”评书演员。
1955年加入鞍山市曲艺团,并在此崭露头角。
文革时期,先生遭受迫害,但仍未忘记评书事业,在改革开放后,他的艺术重焕新生。
1995年,单田芳先生成立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开评书艺术走向市场的先河。
2000年,单田芳先生罹患胃癌,接受手术治疗后,先生仍然不放弃自己热爱的评书事业,毅然继续创作并录制了后续的20余部电视和广播评书作品,其中大多数为经过重新创作和修改的新式评书,如《贺龙传奇》、《血色特工》等红色经典系列评书。
2004年,单田芳先生被北京曲艺家协会特聘为名誉主席;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2012年,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单田芳先生博采众长,勇于创新,探索前人不敢涉足的评书题材,形成了独特的“单式风格”。
从艺六十余年来,单田芳先生共录制了广播和电视评书110部,共计12000余集,节目时间约6000余小时,演播内容包罗万象,纵横古今,既有脍炙人口的传统评书《隋唐演义》、《大明英烈》、《三侠五义》、《白眉大侠》等等,又有根据研究创作的历史演义评书《百年风云》、《乱世枭雄》等脍炙人口的做作品。
单田芳

单田芳是中国评书事业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评书作为传统艺术,在他的实践当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
人物经历
童年单田芳 单田芳原名单传忠,1934年12月17日出生于天津 。幼年随父母奔波于哈尔滨、长春、奉天 (沈阳)、齐齐哈尔等城市演出。最终定居奉天(沈阳),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1942年, 在奉天(沈阳)进入官办小学——协心完小读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同年,举家迁往长春,读完一段短暂的私 塾后,改读长通路小学 。同时,他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 。 虽然如此,但是他的父母却希望他不要从事这种“下九流”的职业,希望他读大学,光宗耀祖 。
单田芳
中国评书演员、作家
01 人物经历
03 主要作品 05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艺术特色
单田芳(1934年12月17日-2018年9月11日),出生于营口市 ,祖籍山东德平 ,中国评书演员、作家。
1955年,单田芳走上评书舞台。1956年正月初三,在鞍山市内的茶社正式登台亮相。1958年,成为鞍山市 曲艺团的正式演员。1966年,“文革”期间,单田芳受到冲击。1978年,单田芳获得平反。1979年,单田芳重 返书坛。1986年,单田芳提前退休。1988年,出版了长篇评书《白眉大侠》。1990年代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播出了单田芳的长篇评书《百年风云》的选段“天京血泪”,听众多达六亿。1995年,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 播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2000年,录制了200集的电视评书《栾蒲包与丰泽园》。2002年,为辽宁电视台录 制了电视评书《白眉大侠》续集。2005年,录制完成反映世界现代史的长篇评书《二战演义》(上部)。2007 年初,被河北卫视聘为《天天故事会》节目的主持人。2009年,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北京评书) 。2011年,由其本人编写的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正式发售。2012年,获得了第七 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2015年,参加了2015年辽宁卫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阅读备考之人物素材篇——单田芳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做人的气节
萨苏
【导读:说书人上了台,把惊堂木一拍,代表的就是忠孝节义、天地良心。
所以先生的书,幽默有之,诙谐有之,就是找不到猥琐,看不到迎合……】
七八岁时,我第一次听评书,就是单田芳先生的《隋唐演义》。
直到现在,《隋唐演义》中的十八条好汉,我都能背下来:第一条好汉李元霸,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第三条好汉裴元庆……还有各种“绝”,大傻子罗士信是一绝,秦琼的交朋友是一绝,杨广的混蛋也是一绝。
那时,“文革”刚结束,一听是单先生,所有老听众都热泪盈眶,就好像当年的说书先生柳敬亭复活了。
柳敬亭曾入左良玉幕僚,南明覆灭后走南闯北,看遍人间百态。
单先生也是这样,他一生受尽苦难,评书中的一句感慨就让你心生唏嘘。
比如《童林传》里,混元侠、厉胆侠、安良侠、济世侠、紫面昆仑侠……说了一堆“侠”,他会突然冒出一句:“侠客多少钱一斤?”如果没有生活底蕴,就说不出这么五味杂陈的话语。
我第一次见先生,是2008年在北京电视台录节目。
当时我便向他表达了倾慕之情,说从小就有两个心愿:一是与蒋百里(著名军事理论家)为友,二是拜单田芳为师。
我给他说了一段“八大锤”——“岳家军”里最能打的四员大将,每人两锤,先生听完笑道:“现在想拜师也可以呀。
”
从此,我一有空就去先生家拜访。
我写东西像章回小说,喜欢“挖坑”,类似先生的“且听下回分解”,所以我们俩常在一起探讨。
我还记得他拖着长音说:“主要还是要写人哪。
写故事是次要的,把人物的灵魂写出来,作品就好了,就亮了。
”
任何時候,先生的眼睛都是张开的,随时捕捉生活中有趣的东西。
他有很多“先进”的爱好,当年在东北就是最早骑凤头自行车的,到北京也是最早开上私家车的,70多岁了还经常开车带上弟子,沿着三环路兜风。
有一年,他过生日,我祝他长命百岁。
先生说:“你知道长命的诀窍吗?就是没心没肺,傻吃闷睡。
”意思是,像我们这些思
虑过度的人,长寿恐怕不太容易。
他对什么事儿都好奇。
有一次,他问我:“日本那个森喜朗是怎么回事儿呀?”我告诉他:“那个首相不得人心,支持率只有5%,电视里看着人挺大个儿,其实只是肚子大,人不高。
”
我写过一些公安刑侦题材的故事,都是小时候从前院派出所警察那儿听来的,诸如十八里店飞毛腿,电车上活捉盲眼独行大盗,帮北京动物园追河马、擒蟒蛇之类的。
我讲给先生听,他听着也觉得好玩儿。
我和先生的另一位弟子肖璞韬计划把这些故事录成评书,原想请先生说第一段,我们再跟上,现在只能我们自己慢慢摸索了。
其实这也是我和先生比较投缘的地方,我们都喜欢讲故事,尤其是市井民间的故事。
当年柳永“奉旨填词”,有井水人家处便有人唱柳词。
而今天,或可说有中国人处,便可听到先生说的书。
他代表的是民间艺术,不沾官气,永远“草根”。
我曾经问先生,说书应该怎么说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梅兰芳与杨小楼的故事。
1937年,日本人占领北平,梅兰芳送杨小楼回乡。
到运河畔,杨小楼问梅兰芳还唱戏吗梅兰芳说不唱了。
杨小楼说我也不唱了,演了一辈子忠臣孝子,不能临了失节。
说完这番话,二人在码头上最后演了一出《霸王别姬》。
一年后,杨小楼病故。
我想,先生要说的,是艺人的气节。
他们在旧社会是“下九流”,但在动荡乱世,将军可以走,大员可以走,艺人心中的良心不能走。
说书人上了台,把惊堂木一拍,代表的就是忠孝节义、天地良心。
“文革”那时候,很多人彼此揭发,互相争斗,在权力面前不讲良心,但先生却宁折不弯,打断了腿也坚持:“我没错,我不服!”
所以先生的书,幽默有之,诙谐有之,就是找不到猥琐,看不到迎合。
单先生做人,永远捍卫自己的原则,“一力降十会”。
我佩服先生的艺术,但更尊敬的,还是他做人的气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