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课件

580万字,是原书的10倍。是目前材料最详尽,
最便于阅读的《史记》注本。
16
(四)司马迁的其它作品
今存《悲士不遇赋》是晚年的作品, 是一
篇骚体赋, 抒发作者受腐刑的悲愤的心情。另有
散文《报任安书》, 是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 司
马迁主要在信中叙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 抒发心
中的痛苦, 以及受辱而坚韧不屈的顽强意志, 司马
司马迁和《史记》
1
壹 司马迁的生平 贰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叁 《史记》的艺术成就 肆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著述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约 前87),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 西韩城。汉代京畿 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 右扶风,各相当于 一个郡)人。
14
(二)、《史记》的名称及其流传 史记,司马迁原名为《太史公书》——后变为《太史公 记》——再变为《太史记》——《史记》,时为魏晋之间。 史记在司马迁生前并未公布于世。到汉武帝,昭帝、宣帝 他的外孙杨恽公布此书,才得以流传,但流传不久,就缺了十 篇,(景帝纪、武帝纪等)。后来褚少孙补足其中的四篇,都
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原为
单行本,北宋时会编在一起。
2、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对史记的考察、校
订,花二十年时间而成,或云可为《史记》第
四家注。
3、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资料
丰富,是《史记》三家注后最好《史记》注释。
4.韩兆琦《史记笺证》。韩先生批阅十三年
撰成此书。吸收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全书
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封了海西侯。) 汉武帝给司马迁治罪其它原因: “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 帝怒削而去之,后坐李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可能指的是《报任安书》), 下狱死。”(引自卫宏《汉书旧仪注》。司马迁的死,两千年来一直是个谜。刘向、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春秋》撰写,其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

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

《左传》篇幅有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它的内容覆盖面也大大超过了《春秋》。

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如果把《左传》看作一部电影,那它就是一部战争大片,背景是春秋时代,第一主角是晋国,其次是楚国,其他重要角色有齐国、鲁国、秦国、吴国、越国、郑国等等,还有很多配角和跑龙套的国家。

片子的主要情节就是打仗。

有人做过统计,《左传》一共记载了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簞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在这一次次青铜兵器的互相砍杀,一阵阵滚木擂石的互相投掷中,周天子从“天下共主”的地位跌落,取而代之的是“春秋五霸”的呼风唤雨;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圣人周公呕心沥血制定的礼乐制度成了明日黄花。

西周以来星罗棋布的所谓八百诸侯国,到《左传》记事截止的时候,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只剩下了三五十个。

围绕着这些刀光剑影,《左传》为我们呈现了战争的权谋和智术,列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同盟和对手的频繁换位,诸侯力量的此消彼长。

《左传》不仅有壮阔的“外景镜头”,还有详尽的“棚景镜头”。

很多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都被编织进了情节里头。

像第一主角晋国,从晋文公开始—直是中原盟主,不是四处去“军事干涉”,就是去“主持和谈”。

可是它的内政一直不稳定,最终在韩、赵、魏三家大夫的手上被瓜分了。

这个强国的君主怎样逐渐被架空,权力怎样转移到大夫手里,怎样一步步走上灭亡之路,整个过程,《左传》都作了相当周详的记述。

第03章 《诗经》-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解析版)

第03章 《诗经》-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解析版)

《诗经》:风雅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笙诗,只有题目没有内容)。

先秦时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等大活动的歌舞辞。

《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诗经》的体例,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内容包罗万象《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从它的体例上就很明显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

《左传》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当时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社会上层意志的集中体现。

《颂》和《大雅》中许多带有史诗性质的叙事诗,便反映了统治阶层对部族历史的回顾以及对祖先功德的赞颂。

如《周颂》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它的作者大多是士大夫,主要反映了诸侯朝会和贵族享宴的情景,如《小雅·鹿鸣》描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贵族也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对王政的不满,如《小雅·节南山》记载:“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意思是一位叫家父的臣子,作了这首诗来讽刺周幽王。

相对于《颂》和《雅》来说,《国风》的篇幅更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广泛,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较《颂》《雅》更高。

因此有“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的说法。

十五国风主要反映的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深刻入微,包容百态。

从内容上看,这些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类:农事诗,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

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复习——09.史记、汉书《经典常谈》知识清单+内容解读+专题练习

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复习——09.史记、汉书《经典常谈》知识清单+内容解读+专题练习

《经典常谈》解读+练习09. 《史记》《汉书》·第九一.全文思路 本文从《史记》《汉书》两史被世人所熟知的原因开始讲起,赞叹它们在史学上的崇高地位。

其后,作者话起两头。

他先谈及了《史记》作者司马迁,在对其生平内容介绍的过程中,作者特别关注其经历与《史记》创作之间的关系。

接着,作者将司马迁类比于孔子,强调二者保存文献方法不同,但用心一致,从而引出司马迁崇尚“礼治”之本质,以及《史记》本身所具有顺时修德的特点。

作者又将《春秋》“咬文嚼字”写法与《史记》“据事实录”对比,结合司马迁身废名裂的经历,点明《史记》中具有之“天道无常”之叹和“悲天悯人”之慨!最后对《史记》中体例和特点进行了介绍。

在介绍了《史记》的相应内容后,作者开始介绍《汉书》。

其先从作者班固的家境和生平说起。

因《汉书》成书之特殊性,除介绍班固人生经历外,也谈及了其父班彪、其弟班超和其妹班昭。

这些人在《汉书》的成书过程中,或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后,作【内容提要】 1.全文思路 2.知识梳理 3.内容概括 4.思维导图 5.内容解读 6.真题演练者明确了《汉书》的体例(断代史),以及它在撰写素材、艺术特色上与《史记》的差异。

作者以这种“差异”自然引出了班、马优劣论,并在此基础上列出了各个朝代的名士对于两书的优劣评价,而作者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给出了自己的理性见解。

在上文这番“优劣论”的辨析品评后,作者做出了“《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

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的结论。

二. 知识梳理1.《史记》的成书过程:司马迁早年受教于董仲舒等人。

二十岁以后,其到处游历,增广见闻,开阔视野,搜集了许多史料见闻。

二十八岁,司马迁承父亲衣钵,担任太史令。

后来,因替好友李陵辩解,惨遭宫刑。

调任中书令后,发奋著书,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汉人称之为《太史公书》。

第05章 《礼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第05章 《礼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礼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版本、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他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经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

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所以后人径直称之为“《礼记》”。

一、天道观《礼记》的天道观,反映了先秦儒家天道观发展的大背景,其主要内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礼运》《乐记》《郊特牲》等篇中。

总的来讲,《礼记》中的天道有如下含义:首先,从天的自然义角度看,天可泛化为天地中各种自然现象,和由几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宇宙,而人仍然参与其中。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

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而成。

《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史记”二字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史记》一书最初没有书名,有时被称为“太史公书”,但随着它的影响逐渐增强,最后《史记》反而成了它的专称。

《史记》全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表”呈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国之事。

“列传”主要是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其中有少数篇章也记载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这就是司马迁采用的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的。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

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史记知识点初中阶段(一)

史记知识点初中阶段(一)

史记知识点初中阶段(一)引言: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

它记录了从夏朝到汉朝初年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和国别志等内容。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史记的知识点对于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史记知识点,包括史记的写作特点、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汉朝的兴起。

正文:一、史记的写作特点1. 纪传体的形式:史记既以记性文章记录历史事件和国别志,又以传记形式记载历代人物。

2. 精细的版本整理:司马迁将前人的史书和史料进行整理,力图做到准确可信,其中以纠正《尚书》和《春秋》为主。

二、夏商周三代的历史1. 夏朝的建立及特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农业文明的发展。

2. 商朝的兴衰变迁: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它的兴盛和衰落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1. 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春秋时期是战国时期的前身,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分裂的阶段,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开始频繁发生战争。

2.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兴起: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们提出了儒家思想,强调了仁爱、中庸、道德等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秦始皇的统一中国1. 秦朝的兴起及特点: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其兴起使得中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2. 秦始皇的政治措施:秦始皇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例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加强了统治,并对社会进行整顿。

五、汉朝的兴起1. 汉朝的建立及世家的作用: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朝代,通过消除封建世家的削弱王室权力,达到了国家统一的目的。

2. 刘邦与汉高祖的政治手法:刘邦通过政治手段成功建立汉朝,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开放科举制度、兴修水利、整顿军队等,加强国家的治理能力。

总结:史记知识点初中阶段主要包括了史记的写作特点、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汉朝的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而成。

《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史记”二字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史记》一书最初没有书名,有时被称为“太史公书”,但随着它的影响逐渐增强,最后《史记》反而成了它的专称。

《史记》全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表”呈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国之事。

“列传”主要是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其中有少数篇章也记载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这就是司马迁采用的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的。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

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至关重要的名话。

司马迁为了突出这句话,先写廉颇的骄横以与蔺相如的忍让映衬。

但没有交代蔺相如这么做的动机,作一跌宕,从而引出舍人的规谏,以舍人的狭窄心胸反衬蔺相如的坦荡襟怀,又作一跌宕;蔺相如的答话,先将廉颇与秦王比较,引出舍人“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着指出连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将军?又一宕;接着分析赵国的安全系“吾两人”,不能两虎相斗,又一宕;几经腾挪跌宕,作了许多铺垫,到最紧要最醒目的地方,才点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句话来,这确实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个睛一“点”,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读者面前耸立起来了。

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里,司马迁用了许多细节语言来刻画人物,这些语言很具有个性。

例如项羽见到秦始皇南巡时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

”在刘邦道歉时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足见其粗豪率直的性格,而刘邦观秦始皇喟然太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话说的委婉曲折,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写出他虽气象不凡,但宽宏而有大度的性格。

范增在鸿门宴上召项庄舞剑刺沛公时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后来当刘邦脱逃时又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表现了他老谋深算的性格。

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史记》中,司马迁刻画人物,更多的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比如项羽杀宋义一节,这是发生在起义军内部的一场斗争,这场战争关系到反秦斗争的成败。

宋义作为起义军的将领在关键时刻却不去救赵,理由冠冕堂皇,实际上是苟且偷安,甚至另有图谋。

作为次将的项羽看穿了他的意图,当机立断,斩杀宋义,夺取军权,扭转了局势。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表现了他的卓识和果断,表现了他关怀百姓士卒的胸襟、肩负国家安危重任的志气。

又有“项羽最得意之战”——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引兵渡河,“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再看看诸侯军的反应,“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这一仗,写出了项羽不畏强敌的精神、无比旺盛的斗志,莫敢纵兵、人人惴恐的诸侯军,更是衬托出了他的英雄气概。

三、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

《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描写李广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司马迁为了突出李广带兵特点,附带写了程不识带兵的作风。

李广带兵的特点是宽缓简易“行无部伍行阵”,“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近乎无为而治。

程不识带兵却非常严谨,“正部曲行伍营阵”,乃是一丝不苟。

在程不识的映衬下,红花绿叶,李广带兵的特点就格外显眼、突出。

宽缓与严谨只是治军的作风不同,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

然匈奴畏李广之略。

“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从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性,读者对李广的敬慕之情也不觉油然而生。

在《李将军列传》中,要写与李广毫不相干的程不识就是为了衬托李广。

写李广的不幸遭遇,司马迁又是把李蔡与李广对比:“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其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李蔡是李广的从弟,才能在下品之中,以九品论人属第八等,没有什么能耐,可他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爵封乐安侯,官一直做到宰相。

而李广为抗击匈奴,驰骋疆场四十余年,身经七十余战,立下过许多汗马功劳,连匈奴人也敬畏而称之为“汉之飞将军”。

可是这样一位名将却“不得爵邑”,甚至还受到诬陷,终于被迫自刎。

两相对比之下,李广的可悲命运就具体写出来了,当时用人制度、奖惩制度的不合理也深刻揭露出来了。

四、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司马迁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再现出紧张多变的场面,人物置身于其中,将各自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

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作者选择表面平静、实际杀机四伏的鸿门场面,让众多人物在明争暗斗和彼此映衬中展示出了各自鲜明的个性。

刘邦的圆滑奸诈,项羽的率直寡谋,张良的深谋从容,范增的偏狭与急躁,樊哙的粗犷豪放,项伯的善良与愚昧,传神尽相,如在眼前。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紧张的场面与尖锐的矛盾冲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在秦王的大殿上,面对秦王意欲毁约的状况,蔺相如随机应变、足智多谋,在面对面的斗争中计谋百出,将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

渑池之会上,秦王借着国力强大,肆意侮辱赵王,蔺相如寸步不让,严辞厉色,为维护国家尊严,置生死于度外。

面对廉颇的步步紧逼,蔺相如隐忍退让,这一点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表现了蔺相如炽热的爱国情怀,不怕牺牲,甘受委屈,豁达大度,能为常人所不敢为、不愿为的品格高尚、智勇兼备的形象。

五、互见法的运用。

司马迁写《史记》,既要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又要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保持历史的真实,在安排材料上他采用了“互见法”。

背景事件人物基本相同,材料几乎交织在一起,司马迁按描写人物的需要,或详或略,或补或删,描写人物各具性格,记述史实则互相补足,这就是“互见法”。

如《魏公子列传》,主要是表现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但信陵君并不是时时都能坚持做到这一点。

魏相魏齐曾将范雎一顿暴打,后来范雎做了秦相,要报仇,魏齐无藏身之所。

赵相虞卿为了救魏齐,解去相印与魏齐一起投靠信陵君。

但信陵君畏惧秦国,未及时接见他们,结果魏齐“怒而自刎”。

如果将这件事写进《魏公子列传》里,必然会对信陵君的形象造成损害。

因此,司马迁将它写进了《范雎蔡泽传》中。

这样,既突出了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又不损害人物性格的完整性,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真正做到了“不溢美”,也“不隐恶”。

六、个性化的语言,凸显人物风姿。

《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在刻画刘邦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较多的使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用极富个性的语言,将刘邦的形象生动地展现读者面前。

《高祖本纪》中有一段话,陈述自己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能“与天下同利”,并且善于用人。

层叠排比,滔滔而下,显出刘邦在取得胜利之后的志得意满。

张良、萧何与韩信,都是杰出的人物,俱能为刘邦所用,则刘邦之才之德,更出三人之上。

刘邦表面谦逊,实际上很自负。

在《史记》的其他篇章里,司马迁也多次使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将人物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通史体裁。

我们知道,司马迁之前的史书体例主要有编年体和国别体两种。

编年体以时间为次序来编写,如《春秋》。

国别体以地域和国家来划分内容,如,《国语》。

而司马迁在《史记》的撰写过程中采用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

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的正史,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纪传体的撰写方式。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史记》渣亩下由樁寸瑩佶缔-姻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在历史实录的基础上,《史记》善于提炼和组织题材,往往抓住人物一生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加以细腻描写,以突出其主要的性格特征。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蔺相如的机智和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耿直、勇于改过的精神。

同时司马迁在《史记》中又创造性地使用了“互见法”,使得笔下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

“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如在《高祖本纪》中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没有充分展示。

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分别展示出刘邦流氓无赖、猜忌功臣等另一些侧面。

总的来说,《史记》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典籍,也是我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它的文章对于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影响,是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活水。

《史记》的编撰者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