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春秋》撰写,其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
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
《左传》篇幅有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它的内容覆盖面也大大超过了《春秋》。
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如果把《左传》看作一部电影,那它就是一部战争大片,背景是春秋时代,第一主角是晋国,其次是楚国,其他重要角色有齐国、鲁国、秦国、吴国、越国、郑国等等,还有很多配角和跑龙套的国家。
片子的主要情节就是打仗。
有人做过统计,《左传》一共记载了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簞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在这一次次青铜兵器的互相砍杀,一阵阵滚木擂石的互相投掷中,周天子从“天下共主”的地位跌落,取而代之的是“春秋五霸”的呼风唤雨;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圣人周公呕心沥血制定的礼乐制度成了明日黄花。
西周以来星罗棋布的所谓八百诸侯国,到《左传》记事截止的时候,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只剩下了三五十个。
围绕着这些刀光剑影,《左传》为我们呈现了战争的权谋和智术,列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同盟和对手的频繁换位,诸侯力量的此消彼长。
《左传》不仅有壮阔的“外景镜头”,还有详尽的“棚景镜头”。
很多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都被编织进了情节里头。
像第一主角晋国,从晋文公开始—直是中原盟主,不是四处去“军事干涉”,就是去“主持和谈”。
可是它的内政一直不稳定,最终在韩、赵、魏三家大夫的手上被瓜分了。
这个强国的君主怎样逐渐被架空,权力怎样转移到大夫手里,怎样一步步走上灭亡之路,整个过程,《左传》都作了相当周详的记述。
左传全文注释及译文

左传全文注释及译文《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惟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
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注释:•郑武公:名掘突,郑国第二位国君,约公元前770—前744 年在位。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而成。
《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史记”二字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史记》一书最初没有书名,有时被称为“太史公书”,但随着它的影响逐渐增强,最后《史记》反而成了它的专称。
《史记》全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表”呈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国之事。
“列传”主要是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其中有少数篇章也记载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这就是司马迁采用的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的。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
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
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国学经典:《左传》

国学经典:《左传》春秋左⽒传(国学经典)《春秋左⽒传》,原名《左⽒春秋》,汉代时⼜名《春秋左⽒》、《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该书共三⼗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且为⼗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公元前468(鲁哀公⼆⼗七年)。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部史书,与《公⽺传》、《⾕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它是中国第⼀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巨著。
⽬录《左传》的记叙范围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七年(前468年)。
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百五⼗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化⽅⾯的重要事件和重要⼈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献,也是优秀的散⽂著作。
按照鲁国⼗⼆公的顺序,共18万字。
1.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2.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3.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4.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5.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6.⽂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7.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8.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9.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10.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11.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12.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13.书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左传》传⽂⽐《春秋》经⽂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
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实补充《春秋》经⽂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全书绝⼤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战国时期。
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
第04章 《资治通鉴》-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资治通鉴》——观照兴替之道的一面镜子。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内容涵盖了上下十六朝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关系。
全书卷帙浩繁、洋洋大观,是我国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一直备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对其做过批注、点评的名士鸿儒也不胜枚举。
《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足以同另一部赫赫有名的史家巨著《史记》相媲美,司马光也因此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史学两司马”。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
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
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帝后死称“崩”,王公死称“薨”。
天子近出称“还宫”,远出称“还京”,列国诸侯远出称“还某郡”。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
又如《通鉴》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
”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
推此意,修正处极多。
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
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
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
《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
庄公寤(wù)【通.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
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
亟(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
佗(tā)【通.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通.太】叔。
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通毋】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浚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旧读gōng】。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通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2020年中考语文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春秋》撰写,其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
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
《左传》篇幅有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它的内容覆盖面也大大超过了《春秋》。
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如果把《左传》看作一部电影,那它就是一部战争大片,背景是春秋时代,第一主角是晋国,其次是楚国,其他重要角色有齐国、鲁国、秦国、吴国、越国、郑国等等,还有很多配角和跑龙套的国家。
片子的主要情节就是打仗。
有人做过统计,《左传》一共记载了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簞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在这一次次青铜兵器的互相砍杀,一阵阵滚木擂石的互相投掷中,周天子从“天下共主”的地位跌落,取而代之的是“春秋五霸”的呼风唤雨;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圣人周公呕心沥血制定的礼乐制度成了明日黄花。
西周以来星罗棋布的所谓八百诸侯国,到《左传》记事截止的时候,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只剩下了三五十个。
围绕着这些刀光剑影,《左传》为我们呈现了战争的权谋和智术,列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同盟和对手的频繁换位,诸侯力量的此消彼长。
《左传》不仅有壮阔的“外景镜头”,还有详尽的“棚景镜头”。
很多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都被编织进了情节里头。
像第一主角晋国,从晋文公开始—直是中原盟主,不是四处去“军事干涉”,就是去“主持和谈”。
可是它的内政一直不稳定,最终在韩、赵、魏三家大夫的手上被瓜分了。
这个强国的君主怎样逐渐被架空,权力怎样转移到大夫手里,怎样一步步走上灭亡之路,整个过程,《左传》都作了相当周详的记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春秋》撰写,其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
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
《左传》篇幅有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它的内容覆盖面也大大超过了《春秋》。
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如果把《左传》看作一部电影,那它就是一部战争大片,背景是春秋时代,第一主角是晋国,其次是楚国,其他重要角色有齐国、鲁国、秦国、吴国、越国、郑国等等,还有很多配角和跑龙套的国家。
片子的主要情节就是打仗。
有人做过统计,《左传》一共记载了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簞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在这一次次青铜兵器的互相砍杀,一阵阵滚木擂石的互相投掷中,周天子从“天下共主”的地位跌落,取而代之的是“春秋五霸”的呼风唤雨;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圣人周公呕心沥血制定的礼乐制度成了明日黄花。
西周以来星罗棋布的所谓八百诸侯国,到《左传》记事截止的时候,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只剩下了三五十个。
围绕着这些刀光剑影,《左传》为我们呈现了战争的权谋和智术,列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同盟和对手的频繁换位,诸侯力量的此消彼长。
《左传》不仅有壮阔的“外景镜头”,还有详尽的“棚景镜头”。
很多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都被编织进了情节里头。
像第一主角晋国,从晋文公开始—直是中原盟主,不是四处去“军事干涉”,就是去“主持和谈”。
可是它的内政一直不稳定,最终在韩、赵、魏三家大夫的手上被瓜分了。
这个强国的君主怎样逐渐被架空,权力怎样转移到大夫手里,怎样一步步走上灭亡之路,整个过程,《左传》都作了相当周详的记述。
类似的,齐国被外来的田姓篡夺的始末,鲁国国政被“三桓”把持的过程,都使我们对当时的各国政治得以深入了解。
《左传》中的人物与事件是按照历史资料来编写的,但作者在记叙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
这种思想在伦理道德、政治主张、强调等级制度、尊卑观念等方面接近儒家。
首先,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历史趋势。
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描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道德评价。
比如庄公十年叙述“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的一段对话,就是通过曹刿的话语传达出作者的思想。
同时,《左传》创立了“君子曰”的新形式,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以此表明作者的态度。
其次,强调人的意义,重视民的作用。
春秋时期,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广泛兴起,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逐步上升,一些进步的政治家已经理性地认识到人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
昭公十八年记载,夏五月气候干燥,因而宋、卫、陈、郑等不少国家都发生了火灾。
郑大夫裨灶主张用宝物祭祀神灵以祈求福佑,子大叔也认为宝物具有“保民”、“救亡”的作用,而郑相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认为靠“天道”无法解决人事的问题。
结果是郑国没有进行祭祀,由于加强了人的管理,也没有再发生火灾。
桓公六年记载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周大夫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这些记载都鲜明地表现出,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左传》更强调人的意义。
《左传》还注意暴露丑恶,褒扬美善。
作者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诸如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僭越篡逆、互相残杀和贵族们的荒淫无耻、奢侈糜烂的生活以及他们虚伪奸诈、贪婪残暴的性格,进行了如实的记录和描写。
宣公二年记载的“晋灵公不君”,写晋灵公不行君道,暴虐成性,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取乐,只因煮熊掌不熟便杀了厨师,最终酿成了晋国的政治灾难。
《左传》更注重褒奖美善,记述了许多人物不顾个人安危奔赴困难的感人事迹,歌颂了这些人物的爱国情怀。
如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的“弦高犒师”,为郑国争取了主动,使来犯者不敢轻举妄动;定公四年,吴军入郢,楚臣申包胥哭秦庭感动了秦哀公,出师击退了吴军,挽救了楚国;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中,孔子以智慧、以勇武、以礼仪保护了鲁定公,收回了被晋国占领的鲁国边邑,打击了晋定公的嚣张气焰。
可以说,《左传》以政治史为主线,为我们奉献了一部近乎全景式的历史大片。
它的史学贡献,分开两方面讲,首先最重要的,是它的内容。
《左传》给后人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提供了最为基本,也极为丰富和清晰可信的文字记录。
没有它,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认识肯定会模糊很多,一部分历史甚至会永远失传。
其次,是它的写法。
《左传》提供了一个编年体史书的优秀范本。
编年体是世界各国早期史书通常采用的一种体裁,它把各个历史事件按照发生的顺序,以年、月、日依次排列。
这样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就一目了然了。
在我国,《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但是它的注意力放在对历史的评判,记事太过简略,往往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把一桩事件交代过去了,这不仅让读者看不明白,史学家也很难效仿。
《左传》却恰恰相反,它的长处正是叙事。
或者浓墨重彩,或者轻描淡写,把一桩桩事件巧妙串连,把一个个人物精雕细刻,将纷繁复杂的历史图景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精彩纷呈。
比如“郑伯克段于鄢”的大事件,《春秋》只有这六个字,再聪明的读者也绝对猜不出它是怎么回事。
《左传》把它充实到七百来字,从郑伯跟弟弟段的矛盾怎样形成,讲到段如何处心积虑想篡夺君位,他们的母亲又怎样偏袒弟弟,郑伯如何老谋深算,最终一举击垮弟弟,和母亲重归于好。
历史信息大大增加,加上周密巧妙的叙事布局,整个事件于是峰回路转地再现出来了。
跟枯燥得像新闻标题似的《春秋》比起来,《左传》等于把历史从线条变成了图画,从干花变成了花园。
《左传》在文学上的影响,比起在史学上的影响,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左传》跟那些强调“客观记录”的史书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时常不顾“历史真实”的约束,拿起文学的大笔挥洒一番。
比如那些没有旁观者的自言自语、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的阴谋诡计,通通绘声绘色地写出来了。
这些想象力丰富的章节,难免遭到后代读者对它真实性的质疑;可是这些虚构却未必虚假,真切却未必真实的生花妙笔,给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
有人统计过,《左传》使用的叙事方法多达三十种,顺叙、逆叙、插叙、追叙……无所不有。
各大战役的恢弘场面调度得波澜起伏而又井井有条,令人叹为观止。
一些神来之笔,例如“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共王登上巢车眺望晋军,通过与身边军官的对答,交代了敌方的一举一动,简直就是在运用电影手段中的主观镜头。
《左传》描写人物和细节的手段,为中国古代小说家提供了最早的“写作参考”。
有名的片断像晋楚“郧之战”,晋军逃兵争相抢船过河,《左传》对这个场景的描写只有一句,译成白话就是:“船上被砍下的手指头可以一把把捧起来。
”好像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血腥气息跃然纸上,足以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在莽莽荡荡的中国文学史上,《左传》宛如屹立在源头的一座大口岸,它接济了古往今来一拨又一拨的文人墨客,今天它的古朴风采依旧令人神往。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
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他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成为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历代帝王对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左丘明的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山东泰安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九年级下册,选自《左传·曹刿论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