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合集下载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

上海中心大厦塔楼结构设计丁洁民,巢斯,赵昕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目录上海中心大厦塔楼结构设计 (1)摘要 (2)1 工程概况 (3)2 结构体系 (4)3 主要分析结果 (6)3.1 结构动力特性 (6)3.2 地震作用分析结果 (6)3.3 风荷载分析结果 (7)4 关键设计问题 (8)4.1 巨柱受力性态分析及设计 (8)4.2 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 (11)4.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12)4.4 风工程研究 (13)4.5 结构控制 (13)4.6 弹塑性动力分析 (14)4.7 考虑施工过程的非荷载效应分析 (15)4.8 抗连续倒塌分析 (16)5 结论 (17)6 参考文献 (18)摘要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高度为632m,位于台风影响区和7度抗震设防地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由于高度超高、建筑形态复杂、风荷载及地震作用显著,为实现其高效和安全的结构设计,需解决众多的技术难题。

本文对上海中心大厦的结构设计进行了介绍。

首先介绍了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定位及功能、设计团队构成、建筑形态特征以及采用的基础形式。

其次对结构体系构成和主要的结构分析结果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本项目采用的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地震和风荷载分析结果。

最后对项目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介绍,包括巨柱受力性态分析、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风工程研究、结构控制、弹塑性动力分析、非荷载效应分析以及抗连续倒塌分析等。

关键词: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体系、混合结构1 工程概况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1地块,基地邻近有上海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多幢超高层建筑。

上海中心大厦建成后将成为满足公众审美层面与专业审美层面的标志性、地标性建筑,成为商务活动中心,商务交流休憩中心和市民休闲娱乐中心。

该项目用地面积30370平米,地上建筑面积38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16万平米,建筑总高度为632m,结构高度为574m。

上海中心大厦案例分析

上海中心大厦案例分析
Zone1:6432
Zone3:5643
Zone5:4750
Zone7:2056
Zone9:2110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
商务休闲层中庭功能排布,中庭悬挑近14米
Zone8
Zone1
Zone2
Zone3
Zone4
方案推导
外皮做成旋转收缩上升的样式,让大楼更加具有动感。将尖角改为圆弧状,以减小风压的影响。圆润的 角度能包容硬朗的环球和金茂。而最终玻璃的消耗仅增加18%。
立面设计
由三段圆弧构 成的圆导角三边形 (其中之一切角) 作为上海中心外围 几何的基本构形, 旋转上升并均匀缩 小,演进为一个平 滑光顺的非线性扭 曲面,形成了大厦 独特的立面造型。
9区:3层观景/ 以上设备层
Zone9
竖 向 功 能 概况
8区:10层酒店
建筑高度:632m
+5层精品办公
Zone8
结构高度:574m
塔楼层数:地下5层,地上124层
7区:15层酒店
Zone7
大楼竖向划分为9个区
6区:14层办公
Zone6
1个裙房商业区
5个办公区 2个酒店区
5区:14层办公
Zone5
1个观景区
4区:13层办公
Zone4
每个区被2层高的设备层分隔
空调设备
3区:13层办公
Zone2
电梯设备
1区:5层商业/会议
Zone1
维修保养设备
5层地下商业/停车
平面设计
相对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 的近似正 方形的平面布局,这样的布局少了视线和光线死角, 不仅可以让办公人员能在更多的角度欣赏大厦周围 的美景,而且在冬季阳光可以更多的进入建筑内 部 ,减少了建筑的能耗。

上海中心大厦

上海中心大厦

角:1.5x4.8 C60
3 主:3.0x4.8 C70 角:1.8x4.8 C70 2 主:3.4x5.0 C70 角:2.2x5.0 C70 1 主:3.7x5.3 C70 角:2.4x5.5 C70
4%
4% 4% 4% 4% 5% 4% 1~5区平面 8根主巨柱+4根角柱
巨型柱截面优化设计
a) 九肢型钢分散布置,需通过缀板连
巨型柱截面优化设计
改进:
a) 可有效解决协同抗力和剪切破坏 两个关键问题。 b) 钢骨内部形成约束混凝土,提高 巨型柱的抗压能力和延性。
c)
在节点区域与伸臂和环带桁架的
连接较方便,伸臂和环带的力可 直传递给整个钢骨。
d) 钢骨可在工厂焊接完成,现场可
整体吊装,减少了现场焊接量。
第二阶段:“王”字形实腹式钢骨
腹墙厚(mm)
900 900 800 700 650 600 500 500
翼墙钢板 含钢率
4%(1F~3F) 3%(4F~8F) 2%(9F~13F)
腹墙钢板 含钢率
2%(1F~3F) 1.5%(4F~8F) 1.5%(9F~13F)
伸臂桁架
楼面体系
幕墙支撑体系
上海中心大厦的幕墙采用独特的内外分 离式双层幕墙系统,其内幕墙沿着楼板边 界呈圆柱形布置。外幕墙平面形状为与主 体楼面内切的圆角三角形,在高度方向, 三角形的外幕墙绕着主体楼面逐层旋转、 收缩,从而形成非常独特的建筑造型和外 部立面,并在内外幕墙之间形成贯通一个 功能区的12~15层高的中庭空间。
接以协调抗力。但型钢肢数越多,传力
越不直接,各肢协同工作的难度越大。 b) 伸臂只和中间三肢型钢直接连接,
需要通过大量的缀板连接后才能把力传

上海中心大厦

上海中心大厦

今天我要讲的是上海中心大厦(2:36到6:11)一、地理位置上海中心大厦将是陆家嘴金融中心的最后一片新建区域。

位置东邻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北面为金茂大厦。

金茂大厦为420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度为492米,上海中心大厦为632米,即建筑相约差为70米和140米,建成好后的上海中心大厦将能和另两栋超高层自然的融合。

上海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三高楼和国内第二高楼。

基本信息上海中心大厦的构成为主楼加裙房,主楼为125层,裙房为5层。

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外框架结构。

创新与特色施工过程双层玻璃幕墙,七八层一个隔断(幕墙之中有24个空中花园)施工过程中使用BIM管理工程,通过BIM建模,辅助建筑设计施工。

建筑每层约为1度的转角,整个建筑呈旋转上升,结构不对称的外立面使风载降低24%,减少工程造价。

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地下埋进856根86米长的基桩,使得在软土上建设超高层成为可能。

世界上最大民用建筑底板浇灌。

水泥直接泵送到楼顶,创造世界记录。

双层玻璃幕墙,每隔7,8层外层形成一个隔断,在幕墙中有24个空中花园。

世界上最高的绿色建筑,并经过美国LEED绿色建筑体系认证。

上海中心”内部由九个圆柱形建筑彼此叠加构成,其间形成九个垂直空间,每一个空间构成一个完整的社区,九个社区组成了一个垂直的城市。

建筑造型来源于中国龙的形象。

二、建筑设计和功能分区综合性超高层,以办公为主,并发展观光娱乐,商业酒店,会展等功能,裙房中还包括能容纳1200人的多功能活动中心。

平面功能(双层幕墙间)三、绿色建筑1.从造型上减少建筑物表面积,减少了能量交换和能量损失2.双层玻璃幕墙改善了玻璃幕墙结构的能耗损失,并且在幕墙之间的中庭中开辟空中花园,增加了建筑的绿色面积3.外层幕墙能够反射阳光且减少光污染4.屋顶安装风力发电机,为大楼基本设施提供电力5.塔冠部位收集雨水,作为大楼的中水使用6.边锋空调系统利用室外新风作为冷源,减少空调能耗7.热回收利用技术为大楼热水系统供能总结,节能系统为上海中心大厦节约了巨大的成本开支完善的安全系统四、施工。

近距离观赏632米上海中心大厦全纪录(从开工到封顶)

近距离观赏632米上海中心大厦全纪录(从开工到封顶)

近距离观赏632米上海中心大厦全纪录(从开工到封顶)上海中心大厦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80米,由地上121层主楼、5层裙楼和5层地下室组成,其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米,总建筑面积57.6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上海最高的摩天大楼。

2008年11月29日进行主楼桩基开工。

2013年8月3日,上海中心大厦580米主体结构封顶。

(1)本项目名称为“上海中心大厦”(2)项目地址:本工程选址地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陆家嘴功能区,具体建设地点为陆家嘴金融中心区黄浦江沿岸E14单元Z3-1、Z3-2地块,地块东至东泰路、南依银城南路、北靠花园石桥路,西临银城中路。

(3)建设单位: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方案和效果图上海中心大厦标准层平面图陆家嘴集团曾安排该项目进行过三次招标,其中一次招标吸引了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KPF建筑师事务所及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等多家国内外设计单位提交设计方案。

于最后一次招标,两个设计方案获得入围资格,分别为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龙型”方案及英国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尖顶型”方案。

经过评选,“龙型”方案中标,大厦细部深化设计将以“龙型”方案作为蓝本。

从外观上看,“上海中心”像一条盘旋上升的巨龙,“龙尾”在大厦顶部盘旋上翘,580米的“身高”将成为上海新高度。

上海中心大厦三维模型图上海中心大厦采用内外双层幕墙主楼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混合结构体系上海中心大厦基础大底板浇筑施工的难点在于,主楼深基坑是全球少见的超深、超大、无横梁支撑的单体建筑基坑,其大底板是一块直径121米,厚6米的圆形钢筋混凝土平台,11200㎡的面积相当于1.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厚度则达到两层楼高,上海中心大厦是世界民用建筑底板体积之最。

其施工难度之大,对混凝土的供应和浇筑工艺都是极大的挑战。

作为632米高的摩天大楼的底板,它将和其下方的955根主楼桩基一起承载上海中心121层主楼的负载,被施工人员形象地称为“定海神座”。

上海中心大厦钢结构深化设计难点分析3篇

上海中心大厦钢结构深化设计难点分析3篇

上海中心大厦钢结构深化设计难点分析3篇上海中心大厦钢结构深化设计难点分析1上海中心大厦钢结构深化设计难点分析上海中心大厦是上海市的地标性建筑,建成后成为中国第一高楼,也是目前世界排名第十五的高楼。

它的设计和建造具有重大的意义,为现代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通过分析上海中心大厦钢结构深化设计的难点,展现出其设计的挑战性和复杂性。

1.设计高难度上海中心大厦的高度和独特的外形给其设计带来了高难度,同时建筑结构还必须要能够承受地震、台风、风荷载等各种自然灾害。

因此,对钢结构的深度设计要求十分高。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材料各项力学性能、环境作用等因素,根据力学原理、数学模型和实验研究,进行多种计算和分析,找出最优的结构方案。

2.材料及接口问题上海中心大厦钢结构的各个杆件之间通过接口进行连接,这些连接设施是安全性设计及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基础。

连接设施的拼接要求高精度、高精度常常需要进行多次修正及调整,使得钢结构的元件和构件的装配和安装更为顺利。

材料与接口的结合是一项重要难点,因为要兼顾高强度、轻量化、独特性的特点。

3.防腐问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使用环境和材料的耐久性。

上海中心大厦建成之后,其钢结构需要长期存在于恶劣的海洋环境之中。

同时,在建造过程中,钢结构需要经历多次复杂的施工工序,很容易受到腐蚀。

钢结构设计人员需要有工业防腐经验,合理选择材料的成分、厚度及外层涂层的质量。

钢结构的防腐问题,不单是为了保护高楼的使用寿命,更是需要考虑到人们的安全问题。

4.施工难度上海中心大厦的高度和独特的外形给建筑工人的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高处作业的安全问题、建筑材料及设施的运输问题,都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此外,整个钢结构的制作和组装也是非常复杂的工序,钢丝绳的设置和操作都需要极高的技巧和经验。

因此,对每一个构件要进行深入的制作计划和组装设计。

综上,上海中心大厦的钢结构深化设计难点比较多。

上海中心大厦分析

上海中心大厦分析

本工程核心筒在立面上共分为9个区 域,墙体厚度随高度上升而递减,其厚 度从1200mm变化至500mm。其中在 4区、5区避难及设备层墙厚发生突变。
核心筒截面在1区至4区呈正方形九宫 格筒体。到第5区后,四个角部的墙体 开始向两边收缩,形成切角方形布置。 至第7区时,原有的九宫格变为十字型 五宫格筒体。
“热水瓶你小时候用过吧?这就是双层幕墙系统的工作原 理。” 斯特拉巴拉解释道。
“对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来说,保温性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在冬天,如果我有办法穿衣服保暖,就不会开暖气了;如果我 在家的时候,可以脱掉衬衫穿T恤,就不会把空调温度调到太 低。所以如果我能像只是穿衣服或者脱衣服那样来控制大楼温 度,我就可以建造一个能源可持续的大楼了。但问题是这套系 统成本很大。”
从天空向下俯瞰上海中心非对称的顶部卷折状造型与金茂的点状和环球金融中心的线状顶部遥相辉应将进一步丰富上海的城市天际美国leed绿色建筑体系认证我国安装最高的能源中心绿色建筑手段造型设计技术原则技术措施雨水收集装置雨水收集利用原理图冬季地源热泵工作原理地源热泵
超高层建筑案例分析
———上海中心大厦
组员:xx,xxx,xx,xx,陈成
外伸臂桁架贯穿核心筒腹 墙
三 大厦外形设计分析
在经过多番投标及筛选后, 上海中心的建筑设计方案 最终被确定为“龙型”方 案,该方案由美国 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 提供。从外观上看,“上 海中心”像一条盘旋上升 的巨龙,“龙尾”在大厦 顶部盘旋上翘,580米的 “身高”将成为上海新高 度。
两层高 的设备 层
9区:观光 区域
8区:酒店 及精品办 公
2-7区:办 公区
1区:大堂、 商业和餐 饮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 地下5层 地上121层 总建筑面积为 574058m2 地上总建筑面积为 410139m2 建筑总高度 632m

上海中心大厦节能方案设计

上海中心大厦节能方案设计

观景/设备 全球企业馆 酒店/公寓
办公
裙房/商业 地下室
Zone9 Zone8 Zone7 Zone6 Zone5 Zone4 Zone3 Zone2 Zone1












顶部皇冠 冷却塔
雨水收集 风力发电 观景平台
Zone9--顶部功能区剖面
分布式能源的应用技术
地下5层地上124层大楼竖向划分为9个区?1个裙房商业区?4个办公区?2个酒店服务公寓区?1个全球企业馆?1个观景区每个区被两层高的设备层分隔?空调设备?电力设备?逃生区域?电梯设备?维修保养设备裙房商业办公酒店公寓全球企业馆观景设备地下室zone1zone2zone3zone4zone5zone6zone7zone8zone9竖向业态分布塔楼整体透视内外双重幕墙塔楼整体透视内外双重幕墙zone9顶部功能区剖面风力发电冷却塔顶部皇冠雨水收集观景平台分布式能源的应用技术
世界最高绿色建筑
——上海中心大厦
几何特征
பைடு நூலகம் 竖向业态分布
概况 建筑高度:632m 结构高度:574m 塔楼层数:地下5层,地上124层
大楼竖向划分为9个区 1个裙房商业区 4个办公区 2个酒店/服务公寓区 1个全球企业馆 1个观景区
每个区被两层高的设备层分隔 空调设备 电力设备 逃生区域 电梯设备 维修保养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中心大厦塔楼结构设计目录上海中心大厦塔楼结构设计 (1)摘要 (2)1 工程概况 (3)2 结构体系 (4)3 主要分析结果 (6)3.1 结构动力特性 (6)3.2 地震作用分析结果 (6)3.3 风荷载分析结果 (7)4 关键设计问题 (8)4.1 巨柱受力性态分析及设计 (8)4.2 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 (11)4.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12)4.4 风工程研究 (13)4.5 结构控制 (13)4.6 弹塑性动力分析 (14)4.7 考虑施工过程的非荷载效应分析 (15)4.8 抗连续倒塌分析 (16)5 结论 (17)6 参考文献 (18)摘要上海中心大厦建筑高度为632m,位于台风影响区和7度抗震设防地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由于高度超高、建筑形态复杂、风荷载及地震作用显著,为实现其高效和安全的结构设计,需解决众多的技术难题。

本文对上海中心大厦的结构设计进行了介绍。

首先介绍了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定位及功能、设计团队构成、建筑形态特征以及采用的基础形式。

其次对结构体系构成和主要的结构分析结果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本项目采用的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地震和风荷载分析结果。

最后对项目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介绍,包括巨柱受力性态分析、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风工程研究、结构控制、弹塑性动力分析、非荷载效应分析以及抗连续倒塌分析等。

关键词: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体系、混合结构1 工程概况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1地块,基地邻近有上海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多幢超高层建筑。

上海中心大厦建成后将成为满足公众审美层面与专业审美层面的标志性、地标性建筑,成为商务活动中心,商务交流休憩中心和市民休闲娱乐中心。

该项目用地面积30370平米,地上建筑面积38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16万平米,建筑总高度为632m,结构高度为574m。

上海中心大厦地下5层,地上124层,大楼沿竖向划分9个区,底部为1个裙房商业区,上部包括4个办公区、2个酒店/服务公寓区、1个全球企业馆和顶部的观景区,每个区由两层高的设备层及避难层分隔。

图1 垂直分区及建筑形态本项目设计团队体现了较强的国际化和专业化特征。

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总包为美国GENSLER事务所,设计咨询及施工图阶段设计总包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结构专业及机电专业的设计顾问分别为美国的THORNTON TOMASETTI和CONSENTINI公司。

此外,设计团队还包括各专项设计咨询公司如美国SWA(景观设计),加拿大RWDI(风工程咨询),香港利比工料测量师事务所(工料测量)和美国高纬环球(垂直交通)等等。

上海中心大厦立面形态基本几何元素为由三段圆弧构成的圆导角三边形(图1)。

旋转上升并均匀缩小,演进为一个平滑光顺的非线性扭曲面,形成了大厦独特的立面造型。

柔和的、旋转上升的优雅曲面,与金茂大厦的传统宝塔造型和环球金融的现代简约风格形成的显著的区别和互补,进而在小陆家嘴地区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品字型超高层组群。

本项目桩基采用钻孔灌注桩。

为确保桩基质量,采用了后注浆工艺。

塔楼部分桩径均为1m,核心区桩长为56m,扩展区桩长为52m,持力层为9-2-1层粉砂,单桩承载力为1000吨,塔楼部分总桩数为955根。

塔楼筏板厚度约为6m。

本项目基坑面积约34960平方米,基地呈四边形,边长约200m。

本工程设5层地下室,裙房区域开挖深度约26.3m,塔楼区域开挖深度约31.1m。

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总周长约768m。

2 结构体系结合建筑立面及平面布置,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巨型框架伸臂核心筒结构体系(图2)。

沿高度方向在第二、四、五、六、七和八区共设置了六道两层高的伸臂桁架。

各区均设置有两层高的箱型环带桁架。

巨柱底部最大截面尺寸为5300mmx3700mm,核心筒底部最大厚度为1200mm。

在各个分区的避难层均设置了径向桁架作为幕墙结构的支撑系统。

巨型框架由八根巨柱和每个加强层设置的两层高箱型空间桁架相连而成。

巨型框架的八根巨柱在第八区终止,四根角柱在第五区终止。

在六区以下沿建筑对角位置布置的4根角柱主要用于减少箱型空间桁架的跨度。

箱型空间桁架是抗侧力体系巨型框架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建筑周边重力柱的转换桁架。

作为巨柱之间的有效连接,箱型空间桁架与巨柱共同形成巨型框架结构体系。

伸臂桁架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减小水平荷载(风、地震荷载等)作用下结构的侧移和核心筒体承担的弯矩。

由于加强层具有较强的抗弯刚度,对与之相连的巨柱有很强的约束作用。

在每个加强层部位,结构的受拉侧巨柱对加强层作用有向下的集中力,而结构受压侧巨柱对加强层作用有向上的集中力。

这两个力形成一对力偶,平衡了核心筒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承担的一部分弯矩内力,减小结构的变形。

核心筒平面形状沿高度根据建筑平面功能作相应调整,底部为29mx29m的方形布置,中部为切角方形布置,顶部为十字形布置(图3)。

在建筑底部,为减小核心筒墙体厚度,增加底部加强区延性,在核心筒内埋设了钢板。

地下室范围内在巨柱和核心筒之间设置有五层高的翼墙。

翼墙的设置一方面增加筏板抗冲切承载力、减小基础的差异变形,另一方面为地下室提供较大的剪切刚度,满足地下室顶部嵌固的刚度要求。

a. 典型剖面b. 伸臂桁架c. 环带桁架d. 径向桁架图2 结构体系构成a. 1~4区核心筒建筑平面b. 5~7区核心筒建筑平面图3 核心筒平面布置图在塔楼顶部建筑形态较为特别,需要设计合理有效的结构系统。

目前塔冠结构由三部分组成:鳍状竖向桁架、双向桁架和八角形带斜撑的钢框架体系。

塔冠三维等轴视图见图4。

`a. 塔冠建筑剖面b. 塔冠结构三维等轴视图图4 塔冠剖面及结构体系3 主要分析结果3.1 结构动力特性结构前三阶周期分别为9.04s,8.90s和5.56s,分别为X向一阶平动,Y向一阶平动和一阶扭转振动。

振型见图5。

由于第一阶周期约9s左右,周期较长,在反应谱和时程分析中充分考虑了长周期效应的影响。

a. 第一模态T1=9.04Sb. 第二模态T2=8.90Sc. 第三模态T3=5.56S图5 结构振型3.2 地震作用分析结果抗震分析中采用的阻尼比对多遇、基本和罕遇地震烈度分别取为4.0%,4.0%和5.0%,周期折减系数分别取为0.90,0.95和1.00。

抗震设计中采用的反应谱信息如下:1)多遇地震作用采用场地超越概率10%并取折减系数为0.35的反应谱和规范50年超越概率为63%的反应谱的包络谱;2)基本地震作用采用规范50年10%超越概率的地震动反应谱;3)罕遇地震作用采用规范50年2%超越概率的地震动反应谱;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在X向和Y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549和1/637,所在楼层分别为91F和92F。

基本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在X向和Y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208和1/239,所在楼层也同样分别为91F和92F。

多遇及基本烈度下的层间位移角曲线见图7。

a 多遇地震b 基本地震图7 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3.3 风荷载分析结果对强度验算、刚度验算和舒适度验算分别取100年一遇、50年一遇和10年一遇的风荷载。

阻尼比分别取为4.0%,4.0%和1.0%,连梁刚度分别取为0.5,1.0和1.0。

刚度验算风荷载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487,所在楼层为124层。

由于上海中心大厦高度超高,且周期较长,在单向风作用下同时存在顺风向风荷载和横风向风荷载,且横风向风荷载更为显著。

在进行风荷载下位移验算时,考虑了顺风向风荷载和横风向风荷载同时作用的情况。

单风向作用下,考虑顺风向及横风向风荷载变形合成的层间位移角结果见图8。

4 关键设计问题4.1 巨柱受力性态分析及设计外围巨型框架承担了一半的重力荷载、水平剪力,承担了大部分的倾覆力矩。

在竖向承载体系和抗侧力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巨型框架和核心筒承担荷载比例见表1。

巨柱混凝土材料采用C70~C50,内埋钢骨材料为Q345GJ~Q390GJ。

抗震等级通高采用特一级。

抗震性能目标为中震弹性。

巨柱内埋钢骨设计初步考虑在1~6区采用“王”字型,7~8区采用“日”字型(图9)。

该方案将中间大腹板和两侧翼缘合二为一,形成“日”字型钢骨,整体性更好,相同含钢率前提下,钢骨抗弯承载力更好,且“日”字型钢骨焊接量减少。

7~8区的巨柱尺寸减小,即使将腹板拉开到两侧,也能方便实现与伸臂的连接。

在低区,巨柱钢骨腹板形成的空腔,为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延性,减少混凝土在重压下的收缩徐变,减少两种材料的变形差异,在空腔中按构造配置钢筋笼。

a 1~6区巨柱截面图9 巨柱截面及内埋钢骨在小震组合下,巨柱通高未出现拉力;无论是正向地震还是反向地震(使被考察巨柱受拉)所有楼层均处于小偏压受力状态(图10);在中震组合下,反向地震使巨柱自3区以上开始出现拉力,但拉力数值均不大;正向地震组合下,所有楼层处于小偏压受力状态;反向地震组合下,1~2区为小偏压,3区为大偏压,4区为大偏拉,5~8区为小偏拉。

在大震组合下,反向地震使巨柱通高出现拉力,绝大多数楼层处于小偏拉状态;正向地震组合下所有楼层均处于小偏压状态。

图10 多遇及基本地震下巨柱轴力分布图承载力验算参考规范《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82-2006)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编制程序的流程图如下:图11 巨柱承载力验算流程图承载力验算如图12所示,由图可知:巨柱和角柱在标准段的承载力有很大富余,在节点区由于内力突变,截面承载力利用比例提高,但仍满足要求。

可见,本工程巨柱在满足规范相关构造规定的前提下,构件设计主要由塔楼整体刚度控制,构件截面承载力有较大富余。

a 巨柱中震组合下承载力复核结果b 巨柱大震组合下承载力复核结果c 巨柱中震组合下承载力复核结果d 巨柱大震组合下承载力复核结果图12 巨柱承载力复核4.2 组合钢板剪力墙设计为减小核心筒和翼墙厚度,增加结构底部延性,在塔楼一区及地下室核心筒及翼墙部位采用了组合钢板剪力墙构件(图13)。

钢板厚度通常由抗剪承载力和轴压比限值控制,并满足最小板厚等构造要求。

核心筒及翼墙设计参数见表2。

图13 组合钢板剪力墙平面布置图参考相关文献(孙建超,徐培福等,2008)和规范(AISC2005,高规JGJ2002),在本设计中采用如下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11[(0.40.1)0.8]0.5w t w wo y h w wo v p RE A V f b h N f b h f A Aρβγλ≤+++- (1) 其中,N 为剪力墙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当0.2c w w N f b h >时,应取0.2c w w f b h ,A 为剪力墙截面面积,w A 为T 形或I 形截面剪力墙腹板的面积,矩形截面时应取A ,λ为计算截面处的剪跨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