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合集下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长期留置导管、化疗、输液等情况下。

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以及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以供参考。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在留置导管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周围静脉、中心静脉等。

同时,要确保插管技术正确、操作无菌,避免导管插入过深或过浅。

2. 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留置导管是否通畅,避免导管堵塞。

如果发现导管堵塞,应及时处理,如冲洗导管、更换导管等。

3. 保持导管周围清洁:每天定时清洗导管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或消毒剂,以免引起皮肤过敏。

4. 规范输液操作:输液前,要进行充分的手卫生,并且佩戴手套。

输液过程中,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导管或输液瓶。

输液完成后,要及时拔除导管,避免导管长时间留置。

5. 避免局部压迫:避免导管周围的局部压迫,如穿紧身衣物、使用紧束带等,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护理静脉炎的措施:1. 观察症状: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保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留置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注意观察导管是否有血栓形成,如有必要,可进行抗凝治疗。

3. 局部护理:根据医嘱,进行局部护理,如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清洁导管周围的皮肤,避免皮肤感染。

同时,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保持导管的稳定。

4. 疼痛管理:如果患者有疼痛不适,可以采取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如局部冷敷、疼痛药物等。

5. 定期更换导管:根据医嘱,定期更换留置导管,避免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减少感染的风险。

6. 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减轻其对静脉炎的焦虑和恐惧感。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保持导管通畅、保持导管周围清洁、规范输液操作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静脉内插管的患者中,如静脉输液、静脉注射等。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并且在护理过程中注意相关的护理措施。

预防措施:1. 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部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静脉插管部位,如肘部、手背等。

避免选择肿胀、瘀斑、伤口等部位。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过程中,护士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使用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保证操作环境的洁净。

3. 皮肤消毒:在插管前,应对插管部位进行充分的皮肤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碘酒、酒精等。

要注意消毒时间和方法,确保消毒达到预期效果。

4. 使用适当的插管器材:选择合适的插管器材对预防静脉炎非常重要。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插管器材,如钢针、蝶针等。

5. 观察插管部位:在插管后,护士应随时观察插管部位的情况,如有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护理措施:1. 定期更换输液袋:输液袋中的液体应定期更换,避免液体滞留过久导致细菌滋生。

2. 维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干燥:护士应定期清洁插管部位,保持其干燥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3. 观察输液情况:护士应随时观察输液情况,确保输液速度适当,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4.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输液管路应定期更换,避免管路内细菌滋生。

5. 注意患者的疼痛感受: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随时关注患者的疼痛感受,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6. 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7. 患者教育:护士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告知他们静脉炎的预防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部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进行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插管器材等。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定期更换输液袋,维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干燥,观察输液情况,定期更换输液管路,注意患者的疼痛感受,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长期插管、输液、手术等情况下。

预防静脉炎的发生,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 选择合适的插管部位:选择插管部位时,应避免静脉曲张、肿瘤、血栓等异常情况,并尽量选择表浅静脉,以便插管后观察和处理。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前,护士应进行充分的手卫生,佩戴洁净的手套,同时对插管部位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无菌操作。

3. 规范插管技术:插管时,应遵循标准的操作步骤,避免多次穿刺和移动插管,以减少对静脉内壁的损伤。

4. 注意插管固定:插管后,应使用透明敷料或固定带进行固定,确保插管的稳定性,避免插管的滑动和脱落。

5. 定期更换插管:长期留置的插管应定期更换,一般每3-7天更换一次,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6. 避免过度活动:插管后,患者应避免过度活动,尤其是插管部位的肢体,以免插管被拉扯或摩擦,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7. 注意皮肤护理:插管部位的皮肤应保持干燥清洁,定期更换敷料,避免皮肤潮湿和细菌滋生。

二、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观察病情变化: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插管部位的红肿、疼痛、渗液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2. 插管部位护理:护士应每天对插管部位进行护理,包括清洁插管周围的皮肤,更换敷料,观察插管部位的情况。

3. 输液监测:对于静脉炎患者,护士应密切监测输液情况,包括输液速度、输液量、输液温度等,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4. 疼痛管理:对于有疼痛感的患者,护士应及时给予合适的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5. 定期更换敷料:护士应每天定期更换插管部位的敷料,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干燥,减少感染的风险。

6. 维持患者心理舒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7. 教育患者及家属: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相关知识,包括预防措施、护理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自我管理能力。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穿刺、输液、静脉注射等操作后。

预防和护理静脉炎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降低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应选择清洁、无创伤、无明显静脉炎征象的部位进行穿刺。

避免选择静脉曲张、血栓形成等异常静脉。

2.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在进行静脉穿刺前,应将患者的皮肤清洁干净,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皮肤情况和消毒剂的适应症来确定。

3. 使用合适的穿刺器具:选择适合患者的静脉穿刺器具,如针头尺寸、长度、角度等。

过大或过小的针头都会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

4. 注意穿刺技术:穿刺时应遵循无菌操作,避免空气进入静脉内。

穿刺后要确保针尖在静脉内,避免针尖穿透静脉壁。

5. 观察静脉穿刺部位:术后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如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6.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输液管路应定期更换,一般每72小时更换一次。

长时间留置的输液管路易滋生细菌,增加静脉炎的风险。

7. 静脉注射药物的稀释:对于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应适当稀释后再进行静脉注射,以减少对静脉壁的刺激。

二、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静脉穿刺部位的护理:定期观察静脉穿刺部位,如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穿刺部位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受到外界污染。

2. 静脉输液的护理:输液时,应注意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输液过程中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3. 静脉注射药物的护理:对于静脉注射药物,应按照医嘱进行注射,注意药物的稀释和注射速度。

注射后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过敏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

4.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输液管路应定期更换,避免长时间留置导致细菌感染。

更换管路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5. 维持静脉通畅:定期检查静脉通畅情况,如有静脉堵塞应及时处理。

可以通过轻轻按摩、热敷等方法促进静脉通畅。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静脉穿刺、输液、输血等操作后,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等并发症。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性,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手卫生:护理人员在进行任何与静脉操作相关的工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手卫生。

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彻底清洁手指、掌心、手背、指甲缝及手腕。

2. 选择适当的静脉穿刺部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静脉穿刺部位。

避免选择静脉曲张、感染、血栓形成等异常的静脉。

3. 使用无菌器械: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输液等操作时,必须使用无菌的器械,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同时,要注意器械的正确使用和处理。

4. 皮肤消毒:在进行静脉穿刺前,必须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

可以使用含氯己定或碘酒等消毒剂,按照正确的消毒方法进行操作。

5. 规范操作: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输液等操作时,必须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避免操作中的污染和错误。

6.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输液管路是静脉炎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护理人员应定期更换输液管路,避免管路内的污染物引发感染。

7. 加强患者教育: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预防知识,告知他们如何正确使用静脉导管,注意观察导管是否有异常,及时就医等。

二、静脉炎的护理方法1. 观察静脉穿刺部位:护理人员应每日观察患者静脉穿刺部位的情况,包括是否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检查输液管路:护理人员应每日检查患者输液管路的情况,包括是否有渗液、漏液、气泡等异常情况。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并向医生报告。

3. 维持导管通畅:护理人员应定期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冲洗时要注意使用无菌的冲洗液,按照正确的冲洗方法进行操作。

4. 保持导管固定: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导管固定情况,确保导管不松动、脱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径的一部分或全部发炎,常见于静脉穿刺、静脉输液或插管等操作后,如果护理不当或感染,就会引发静脉炎。

其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红斑、发热等。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并提供适当的护理,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建议。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学习静脉穿刺技巧: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掌握正确的静脉穿刺技巧是预防静脉炎的首要举措。

使用正确的穿刺方法,并确保穿刺针、导管等器械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污染和感染的发生。

2.感染控制措施:对于病人和医护人员来说,遵守感染控制措施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环节。

包括洗手、戴手套、口罩和无菌操作等,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

3.选择与病情相符的静脉插管位置: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位置,减少静脉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

4.定期更换导管:定期更换静脉导管可以减少导管内细菌的滋生,可以根据导管类型和患者情况确定更换的时间。

5.合理选择静脉插管材料:选择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的静脉插管材料,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6.注意静脉插管部位的保护:插管后应尽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多次接触和局部摩擦。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观察患者的局部静脉插管部位以及全身情况的变化,如红肿、疼痛、渗出、体温升高等症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2.确保导管的完整性:定期检查静脉插管的导管是否完整,并保持导管的通畅性。

3.定期更换敷料:通过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降低感染的风险。

4.静脉插管部位消毒:根据医院相关规范,定期对静脉插管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细菌感染。

5.保持适度活动:适度活动可以增强患者的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预防静脉炎。

6.做好疼痛管理:若患者出现疼痛不适,应根据医生指导提供适当的止痛药物或其他措施,以减轻不适。

总而言之,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都离不开正确的操作技巧、感染控制措施、定期检查以及适当的康复护理等方面的综合配合。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导管插管、输液、输血等操作后。

它是医院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以下是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一、预防措施1.选择适当的静脉插管部位:避免插管部位过于挨近关节、肌腱、皮肤皱褶等易受压迫或者磨擦的区域。

通常选择静脉较粗、表浅、血管通畅的部位。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前,护士应洗手、戴好手套,并采用无菌巾包扎插管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3.注意插管技术:护士在插管时应轻柔、稳定,避免插管过深或者过浅,以免损伤血管壁。

4.定期更换导管:根据医嘱或者相关规定,定期更换导管,避免导管内血栓形成。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感染风险。

6.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知识,教授正确的静脉插管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护理措施1.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如发现有阻塞或者血栓形成,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2.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避免导管脱落或者移位,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保持导管的稳定。

3.注意皮肤护理:保持插管部位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湿疹、红肿等感染症状。

4.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遵循医嘱,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避免细菌滋生。

5.观察患者症状: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发现疼痛、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加强患者心理护理:静脉炎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感,护士应及时安抚患者情绪,减轻其痛苦。

7.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反抗力。

8.定期观察血液检查结果:根据医嘱,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了解患者的血常规、炎症指标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9.加强团队合作:医护人员应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共同预防和治疗静脉炎。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特殊是在长期静脉通路使用的患者中。

它是由于静脉内导管引起的血管壁炎症反应,常伴有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

为了预防和有效管理静脉炎,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护理的标准措施。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在插入和维护静脉通路时,护士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这包括正确的手卫生、穿戴手套、面罩和无菌衣物,以及使用无菌技术进行插管。

2.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需要和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静脉通路。

对于长期使用的患者,应优先选择中心静脉通路,如颈内静脉或者锁骨下静脉。

对于短期使用的患者,外周静脉通路可能更合适。

3. 定期更换导管:静脉导管的定期更换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根据医嘱和机构的政策,导管应按时更换,以减少导管留置时间和感染的风险。

4. 保持导管通畅:保持导管通畅是预防静脉炎的关键。

定期冲洗导管,避免血液回流和血栓形成。

同时,确保导管的固定和稳定,以减少导管的移位和磨擦。

5. 观察导管插入部位:护士应定期观察导管插入部位的情况,包括红肿、渗液、疼痛等。

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更换导管或者进行适当的处理。

护理静脉炎的措施:1. 疼痛管理:静脉炎常伴有疼痛,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赋予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

这可以包括非药物治疗,如冷敷或者热敷,以及药物治疗,如镇痛药物。

2. 红肿处理:对于有红肿的患者,护士应定期观察红肿的程度和范围。

根据医嘱,可以使用局部抗炎药物或者抗生素软膏,以减轻炎症反应。

3. 清洁和消毒:保持导管插入部位的清洁和消毒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护士应定期更换敷料,并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清洁。

同时,患者和护士都应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 监测体温:静脉炎常伴有发热,护士应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

如果发现体温升高,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适当的抗感染治疗措施。

5. 教育和支持: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静脉炎预防和护理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内科静脉防护的主要措施
令狐采学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

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

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

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

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

(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的分级(INS)
级别临床标准
0没有症状
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和/或水肿
3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
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
状物形成,可触及静脉条索物长度大于1
英寸,有脓液流出
二、静脉炎的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

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

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害。

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每72小时更换1次,纱布辅料48小时更换1次,如遇敷贴不粘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性静脉压炎的发生。

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小时。

3、合理输入液体和药物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的类型、pH值、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

首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液体量调节输液速度。

当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大量补液时应选择粗大静脉,速度不宜太快,如输入脂肪乳、甘露醇时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氯化钠溶液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这样可以防止液体外漏对血管壁造成伤害从而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文献报道:滴注甘露醇时应加热至35℃,使用套管针静脉滴注,可减
轻对血管壁的损害。

在输液顺序上应先输高渗液或刺激性较强的液体后输等渗液或刺激性较小的液体,输入血制品前后应用氯化钠溶液冲管,以减少有效成分得附着,避免损害性药物残留血管内造成损害,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4 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合理使用封管液抽吸5ml至10ml的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采取边退针边推注的正压封管方法(参考书: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考试指导用书《护士岗位技能训练50项考评指导》60)。

1.5 做好健康宣教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前一定要与患者沟通,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取得患者配合。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指导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避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阻塞导管,睡眠时不要压穿刺血管,如有渗漏立即拔管,更换穿刺部位。

对于使用可能造成静脉炎的药物应对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及早进行心理干预。

三、静脉炎的护理措施
1.早发现医护人员应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端正服务态度;以温和的语言、文雅的举止、恰当的方式认真向患者宣教并耐心倾听患者感受;熟悉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在使用药物前认真阅读书说明书,随时巡视患者并早发现异常。

尚未出现静脉炎临床表现者,应积极和患者近距离沟通,告之其用药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感觉,使患者充分体会到医务人员的关怀。

2.早护理若无法避免长期输液而导致静脉炎,首先协助患者抬高肢体,促进静脉回流,并嘱患者不要按压炎症部位,避免栓子脱落而形成栓塞。

(1)冷敷法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可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的灭活。

作用。

该法常用于20%甘露醇等静脉滴注渗漏的早期。

(2)硫酸镁湿敷硫酸镁能降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使血管收缩,促进炎症吸收。

用50%的硫酸镁溶液均匀的洒在无菌纱布上敷于患处。

此法效果好,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3)云南白药的应用将适量云南白药粉末先洒在无菌纱布上,将该纱布放于75%的乙醇内湿敷后置于静脉炎血管处,并及时喷洒乙醇保持纱布湿润,每日更换一次,直至痊愈,此法显效快,治愈率高。

(4)土豆汁湿敷用新鲜土豆500g制成土豆汁100ml用纱布湿敷于患处表面,外用热水袋热敷,每次30min,早晚各1次。

还可直接将土豆切成薄片敷于患处,待土豆片变黑重换新土豆片。

(5)喜辽妥软膏涂抹喜辽妥软膏活性成分是多磺酸基粘多糖,抑制组织中的蛋白质分解及透明质酸酶的活性,有抗炎、抗渗出、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受损组织再生的功能,可迅速缓解疼痛和压迫感,减轻水肿和血肿能促进渗出液的吸收,阻止局部炎症的发展和加速血肿的吸收,对静脉炎有较好的治
疗效果。

(6)抗感染治疗如何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7)超短波理疗在局部服药的同时可配合红外线照射方法,每日2次,每次20-30min 。

红外线的热作用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止痛,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

静脉炎是在输液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十分重要,必须积极消除及减少引起静脉炎的各种因素。

输液性静脉炎主要以预防为主,我们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以人为本,以护理对象为中心,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延长血管使用寿命,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