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合集下载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18I文献综述 5
符合 《 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Ⅲ。 1 . 3治疗 方法
中国医药指南2 1 1 00年 0月第8 第3 期 G i o C ia d i , c br 00V 1, o 0 卷 0 u e f h Mein O t e2 1,o8N . d n ce o . 3
与性 病, 0 , ( : . 2 5 71 2 0 2 )8
文 献综 述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张 丽 华
【 要】 本文综述 分析 了静脉 输液 引起静 脉 炎的原 因 , 为输 入药物 的 P 摘 认 H值 、渗透 压 、 留置针 留置 时间的 长短 、患者 自身的机体 因素 、操 作 技 术等是 主要 原 因 , 并提 出相应 的护理 措施 。 以便提 高护理 质量 ,避 免 医惠纠纷 。 【 关键 词】静 脉 炎 ; 留置针 ; 药物 ; 护理 措施
组 为7 0  ̄ 0 0p 2 08 0 b 的双 链环状 D A,分为 早期 区 、晚期 区和非编 码 N
区 ,早期 区编码的蛋 白与病毒 持续感染 和致癌作 用有关 。H V 10 P 有 0 余种 ,其中近8种 与人类疾病相 关。本病 传染源为患者和健 康带病毒 0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均 肌 内 注 射 卡 介 菌 多 糖 核 酸 注 射 液 ( 品 产
放 出大量淋 巴细胞 因子 ,从而增强机体 的免疫 功能 。主要表现在 : ()使 巨噬细胞在感染 区聚集 ; ()增强 巨噬细胞杀伤所吞噬 的病 1 2
1 . 效标准 4疗
痊 愈 :皮 疹全 部消 失 ,随访期 问无复 发 ,有少 数色 素沉 着斑 。 显效 :皮疹 消 退7 %以上 ,但 未 达 到痊 愈 标 准 。有 效 :皮 疹 消退 0 3% 6%。无效 :皮疹消退不足3% ,或治疗后 皮疹无变化 。凡 治愈 0 9 0 后3 内再 次出现皮损者 计为复 发。 月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中多种原因可导致静脉输液渗漏,而许多药物对局部血管及邻近组织有较强的刺激性,造成静脉渗漏性损伤、静脉炎等。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

轻者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疼痛,重者局部静脉血管产生索状的红线或局部组织变黑坏死、闭锁,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以此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影响治疗,造成再次输液时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

有资料表明70%以上的住院病人需要接受静脉治疗,这些病人80%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因此对于静脉炎应预防为主 [1]。

因此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减少静脉炎有积极意义,现报告如下。

原因分析1、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2]。

输液药物引起血浆 PH值改变。

血浆 PH值正常为7.35—7.45,超过此范围无论是过酸过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发生静脉炎 [1]。

抗癌药物的毒性作用。

抗癌药物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各个周期,反复多次刺激损伤血管内膜,使静脉萎缩、变细。

输入高渗液体时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局部血小板聚集,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侵润产生炎症变化,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

2、机械因素。

静脉反复多次穿刺输液损伤血管内皮或硅胶管静脉留置针在血管内留置过久,刺激性过大,造成局部感染,抵抗力下降引起的静脉炎症。

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血管不当,反复穿刺同一处血管,输液针反复探测血管,穿刺后固定不牢,拔针按压方法不正确等对血管壁的损害。

无菌观念不强,消毒不严格菌体存在,如消毒液浓度不足、局部皮肤消毒不严、无菌物品污染等。

3、各种微粒因素。

微生物侵袭也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微粒一般指玻璃屑、橡皮屑以及各种结晶物质 [2]。

各类微粒堆积堵塞毛细血管,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而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感染,主要发生在静脉通路留置部位,如静脉导管或静脉输液。

预防和处理静脉炎是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非常重要的工作,下面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原则。

一、静脉炎的定义和病因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导致静脉通路留置部位红肿、疼痛、温度升高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感染、机械刺激、药物刺激等。

二、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在进行静脉通路留置或输液操作前,医护人员应洗手并戴好无菌手套,使用无菌消毒剂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

2.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留置部位:应尽量选择无明显静脉曲张、血管硬化或血栓形成的部位,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3.使用合适的静脉通路留置技术: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避免多次穿刺或过度刺激,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定期更换静脉导管:长期留置的静脉导管容易滋生细菌,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因此,医护人员应定期更换静脉导管,减少感染的风险。

5.注意静脉通路留置部位的护理:定期观察静脉通路留置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更换静脉导管。

三、静脉炎的处理原则1.早期发现和处理:一旦发现静脉通路留置部位有红肿、疼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以防感染扩散。

2.局部抗菌治疗:根据感染情况,医护人员可使用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局部治疗,以减轻炎症反应和控制感染。

3.热敷和局部护理: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并有助于局部炎症的吸收。

医护人员还可以进行局部护理,如清洁、消毒等,以保持通路留置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4.适当调整静脉通路留置:如果静脉炎持续存在或病情加重,医护人员可考虑更换静脉导管或调整留置位置,以减少炎症反应。

5.全身治疗:对于严重静脉炎或有全身感染症状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控制感染的进展。

四、静脉炎的并发症和预后静脉炎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处理,可能会导致以下并发症:1.血栓形成:静脉炎使静脉内壁受损,易于形成血栓,进一步阻塞血流。

浅谈输液性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浅谈输液性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张金 秀 王 延 萍 赵 大 双 (诸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 诸城 ,262200)
【摘要 】 输液性静脉炎是静脉输 液最常见的并发症 ,表现 为输液静脉 的红肿 、痛疼 和条索状改变 ,影响输液性静脉炎发
生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溶液 的 PH值 、渗透压 、滴速 、静脉穿刺 的部位 、穿刺的管径和材料 、病人情况 、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等 ,
静脉炎不但 增加 了病人 的痛苦 ,还增加 了护理工作量 ,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有效地预 防输液性静脉炎,明确引发输液性静
脉炎的原因 ,在护理工作 中给予干预 ,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 输液 ;静脉炎 ;护理干预
1 相 关 因素 1.1 化 学 因 素
各种刺激性溶液 、药物及非生理性 pH液体输入 。特别 是 20%甘露醇 为高渗 透性的组织脱水剂 ,要求滴速快 ,使用 间隔时间短,而且表浅静脉反复使用,使静脉 壁受 损,血管通 透性 增加,增加药液渗透机会,不仅威胁 血管 周围组织 ,同时 加重血管 的炎性刺激,造成静脉炎发生。 1.2 物 理 因 素
液体输 入量与 静脉炎 的发生也 有关 系,静脉 日输 液量 >2000ml时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多于 日输液量 <1000ml, 若 输 液 速 度 过 快 ,大 于血 流 速 度 ,则 增 加 血 管 壁 的 侧 压 力 ,机 械 性 静 脉 炎 发 生率 明显 增 高 。特 别 在 下 肢静 脉 内 大剂 量 输 液,由于下肢静脉瓣 多,远端血液回流缓慢,血液在血管 内滞 留,容 易 形 成 血 栓 淤 滞 ,导 致 静脉 炎 发 生 。
综 述 ,对 静 脉输 液 并发 静脉 炎 的原 因及 预 防性 护 理 进 行了多方面探索 。在临床上要求护 士掌握相关知识 ,应针对

2024静脉炎预防和处理方法

2024静脉炎预防和处理方法

2024静脉炎预防和处理方法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的静脉血管炎症称之为〃静脉炎〃,发生率约为2.5%-45%,属于常见并发症之一。

如血管周围水肿、有痛感或有血栓形成,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现象。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化学问题:药物PH值超过正常酸度或碱度;过高渗或过低渗。

造成反应。

机械因素:在输液过程中,短期间多次反复在同一区域进行穿刺;穿刺位置处于关节处;输入药剂里的微粒(例如:玻璃屑、橡皮屑等1细菌因素:无菌使用未达标引起;导管内有血液遗留。

病患原因:病患自身免疫系统下降,免疫力降低,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细菌定植。

诱发的危险因素可干预:药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所选用的器材、穿刺的位置、药剂输入量和速度。

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临床表现及分型沿静脉的整体部位产生疼痛、压痛。

药剂滴速下降,穿刺位置出现血管红、肿、热、痛的现场,静脉触摸有硬感,呈条索状、没有弹性;严重情况下,部分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同时产生身体发热等全身症状。

临床表现分别有: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W、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注射的静脉位置出现了疼痛、触痛,触摸时有硬块感,如条索状。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堵住导致机化。

严重情况下,产生身体发热等全身症状。

预防措施1、选择较为粗直,血液供应多,无静脉瓣的穿刺血管,避开关节,容易进行固定。

因为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慢,因此在输液前我们优先选择前臂掌侧静脉。

长期输液病患要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脉,根据远端到近端的原则进行使用静脉,尽量不使用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穿刺操作前清洗双手,确保手部卫生,其次检查留置针、透明敷料贴,消毒液生产日期。

穿刺的过程中,消毒适用范围要200PX以上。

穿刺完成,需用无菌透明贴进行固定,透明贴72小时更换1次,纱布48小时更换1次,如果发生敷贴不粘或被污染,需要即刻更换。

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至96小时。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导管插管、输液、输血等操作后。

它是医院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以下是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一、预防措施1.选择适当的静脉插管部位:避免插管部位过于挨近关节、肌腱、皮肤皱褶等易受压迫或者磨擦的区域。

通常选择静脉较粗、表浅、血管通畅的部位。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前,护士应洗手、戴好手套,并采用无菌巾包扎插管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3.注意插管技术:护士在插管时应轻柔、稳定,避免插管过深或者过浅,以免损伤血管壁。

4.定期更换导管:根据医嘱或者相关规定,定期更换导管,避免导管内血栓形成。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感染风险。

6.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知识,教授正确的静脉插管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护理措施1.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如发现有阻塞或者血栓形成,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2.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避免导管脱落或者移位,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保持导管的稳定。

3.注意皮肤护理:保持插管部位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湿疹、红肿等感染症状。

4.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遵循医嘱,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避免细菌滋生。

5.观察患者症状: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发现疼痛、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加强患者心理护理:静脉炎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感,护士应及时安抚患者情绪,减轻其痛苦。

7.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反抗力。

8.定期观察血液检查结果:根据医嘱,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了解患者的血常规、炎症指标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9.加强团队合作:医护人员应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共同预防和治疗静脉炎。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护理查房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预防课件

护理查房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预防课件

共同协作,共同制定并执行预防输液性静脉炎的策略。
护士在输液性静脉炎护理预防中的角色与职责
评估风险
护士应负责评估患者发生输液性 静脉炎的风险,包括患者的年龄 、病史、输液药物的性质等因素 ,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执行预防措施
护士应执行预防输液性静脉炎的护 理措施,如正确选择输液设备、严 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巡视患者等 。
选择合适输液工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如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等。避免使用过期 或不合格的输液器具,降低感染风险。
局部皮肤准备
在输液前,应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充分准备,如清洁、消毒等,减少细菌数量,降低感染 机会。
输液中的护理措施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药物性 质,合理调节输液速度,避免过 快或过慢输液导致的静脉炎发生
教育患者
护士应对患者进行教育,告知他们 输液性静脉炎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专业发展与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更新知识
通过参与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活动,护士能够及时了解输液性静脉 炎护理领域的最新研究和进展,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提升护理质量
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能够提升护士的专业素养,使其更加自信、熟 练地应对输液性静脉炎等护理问题,进而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 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穿刺部位情况 ,如出现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 ,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
医生处理。
保持输液通畅
确保输液管道通畅,避免管道受 压、扭曲或堵塞,减少因输液不
畅导致的静脉炎发生。
输液后的处理与观察
拔针后处理
输液结束后,应正确拔针,并按压穿刺部位,避免出血和 血肿形成。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醒患者注意穿 刺部位的清洁和保湿。

护理查房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预防讲义课件

护理查房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预防讲义课件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红肿、疼痛等静脉炎症状。一旦发现异常, 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案例分析
案例二:患者李女士,输液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红肿、 疼痛症状。分析原因,发现输液部位选择不当,位于 关节处,导致静脉长时间受刺激。护理措施:更换输 液部位,局部热敷,遵医嘱给予消炎止痛药物,症状 逐渐改善。
延续护理 在患者出院后,提供延续护理服 务,通过电话随访、线上指导等 方式,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跟 踪和指导。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关心 和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情绪。
健康宣教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讲解输液 性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和注意事项 ,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04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实践与案 例分析
05
总结与展望
护理查房输液性静脉炎的小结
静脉炎的认识
通过本次护理查房,我们深入了 解了输液性静脉炎的病因、症状 、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了对该
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护理重要性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预防对于减 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具有重要 意义。我们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 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
现的问题。
按压穿刺部位:拔针后应按压穿刺部 位数分钟,以防止出血和局部淤血。
通过以上输液前、中、后的预防措施 ,可以有效地减少输液性静脉炎的发 生,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03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一般护理
01
观察与记录
定期观察患者输液部位的皮肤颜 色、温度、肿胀等情况,并详细
记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03
减轻压力
案例一:患者张先生,因长期输液治疗,导致右前臂 静脉炎。分析原因,发现护士在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 行无菌操作,导致感染。护理措施:立即停止输液, 局部冷敷,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症状逐渐缓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符合《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1] 。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产品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3*******)1mL ,隔日1次。

治疗组自拟中药祛疣汤处方: 板蓝根30g 、生薏苡仁30g 、大青叶15g 、紫草 12 g ,红花12g ,杭菊6g ,每天1剂 ,水煎服。

药渣煎水外洗患处 ,每天2次,7d 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

对照组0. 1 %迪维霜适量外搽患处,每天2次,7 d 为 1 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观察疗效。

两组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相关药物 ,局部应避免挠抓 ,饮食宜清淡 ,忌煎炸、香燥、海鲜、酒类、辛辣等刺激性饮食,并禁用化妆品。

1.4 疗效标准痊愈:皮疹全部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有少数色素沉着斑。

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但未达到痊愈标准。

有效:皮疹消退30%~69%。

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 ,或治疗后皮疹无变化。

凡治愈后3月内再次出现皮损者计为复发。

2 结 果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χ2=5.34 P <0.05 ) 。

两组有效率比较亦有著性差异 (χ2=8.08 P <0.05)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随诊半年治疗组复发 3例 (6.82%) ,对照组复发 5例(14.71%),见表1。

3 讨 论疣(verruca ,wart )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也被认为与HPV 感染密切相关。

HPV 属乳头瘤病毒科,呈球形,无包膜,直径45~55nm ,具有72个病毒壳微粒组成的对称性20面立体衣壳。

基因组为7200~8000bp 的双链环状DNA ,分为早期区、晚期区和非编码区,早期区编码的蛋白与病毒持续感染和致癌作用有关。

HPV 有100余种,其中近80种与人类疾病相关。

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HPV 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细胞内并复制、增殖,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高峰为16~30岁,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此病。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BCG-PSN ),商品名迪苏,是卡介菌用加热 65℃的酸除去蛋白质后提取的有效成分,属多糖核酸类物质。

为特异性细胞免疫增强剂,有效地激活巨噬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及捕获抗原物质的能力,促进 T 细胞增殖和提高分化速度,释放出大量淋巴细胞因子,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2-4]。

主要表现在:(1)使巨噬细胞在感染区聚集;(2)增强巨噬细胞杀伤所吞噬的病毒能力;(3)产生新的巨噬细胞,杀伤衰老的和被感染的巨噬细胞。

方中大青叶、板蓝根性苦味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有促进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促进免疫功能作用亦是其抗感染、抗病毒的重要机制[5]。

红花活血祛瘀通滞;生苡仁微寒清热,利水渗湿健脾;紫草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杭菊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化瘀之功效,达到治疗目的。

自拟中药祛疣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扁平疣,其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1] 韩新峰,田元生,何英等.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40-341.[2]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04-305.[3] 芮耀城.实用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45.[4]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5.[5] 杨明贵.自拟消疣汤加减治疗扁平疣尖锐湿疣各90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5,27(1):28.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组别例数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痊愈率(%)有效率(%) 治疗组443283172.7390.91对照组341669347.0664.70文献综述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张丽华【摘要】本文综述分析了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认为输入药物的PH 值、渗透压、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患者自身的机体因素、操作技术等是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以便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医患纠纷。

【关键词】静脉炎;留置针;药物;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0)30-0158-03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100020)静脉输液目前是急救护理中的抢救措施之一,但是易引起静脉炎。

一旦发生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易造成医患纠纷。

本文根据国内有关文献对输液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进行文献综述。

1 输液性静脉炎的评判标准[1]静脉炎的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疼痛程度按WHO 数字分级法: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

2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2.1 物理因素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性反应。

机械原因是指穿刺部位不恰当的选择和固定,造成针管的滑动;选用的导管径太粗;护士穿刺技术不佳,导致壁管受到刺激;静脉穿刺时穿刺的手法过于粗暴,可以使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并发血栓形成[2]。

同一条静脉反复穿刺输液,均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萎缩和坏死,产生无菌性炎症。

在以上因素综合作用下而造成机械性静脉炎[3]。

2.2 化学因素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是诱发静脉炎的主要因素[4]。

正常血浆pH值7.35~7.45,输入药物会引起血浆pH值的改变,对局部血管内膜造成刺激和损伤,引起局部血小板操作发生凝并释放一系列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血栓素和白三烯等,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发生局部血管的白细胞浸润性炎症,即静脉炎[5]。

静脉炎发生与输入药物渗透压有关[6]。

2.3 静脉留置的留置时间现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留置针采用医用高等硅胶材料,导管柔软,刺激性小,但然而部分患者仍会出现静脉炎[7]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也是发生静脉炎的重要原因。

根据赵晓燕等[8]通过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发现,留置时间小于1d组:病例数、静脉炎例数及发病率分别为86例、4例和4.6%;2~3d组分别为151例、91例和5.3%;4~5d组分别为21例、13例和6.1%;6~7d组分别为110例、10例和9.1%;>7d组分别为47例、8例和17%。

留置时间>7d组及6~7d组,同整体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余三组同整体比较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留置时间与静脉炎发生率的相关系数为0.9315呈正相关。

留置时间超过5d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即显着升高,因此建议同一部位的静脉留置针使用最好不要超过5d。

2.4 机体因素免疫力低下是发生静脉炎的一个重要因素。

免疫力显着降低,对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机械性刺激、化学性刺激及细菌所致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也随之降低,致使在应用静脉留置针时发生静脉炎[4]。

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偏瘫患者,因患侧肢体血流缓慢,输液时药物滞留于局部静脉的时间延长,加上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受损,若较长时间输液,极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9]。

2.5 污染因素污染主要是指输液器、留置针、棉签、消毒液被污染,消毒液浓度不够及消毒液有效期已过。

无菌操作观念不强,导致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格、消毒后被再次污染未进行重新消毒便进行穿刺。

2.6 输液速度和输入液体量关于输液速度对输液性静脉炎影响的研究结果,传统观点认为对于那些对静脉壁有刺激性的药物,降低输液速度可以减少药物对输液静脉的刺激[10]。

当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时,增加血管壁的侧压力,则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增高,特别是在下肢静脉内大剂量输液,由于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流缓慢,血液在血管滞留容易形成血栓而淤滞,导致静脉炎发生[9]。

但有关输液速度的因素尚缺乏对照试,因此关于输液速度与静脉炎发生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11]。

根据徐琳等[12]对输入液体量的研究发现,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和高渗液体以及输液量超过1500mL时,容易引起静脉炎。

3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措施3.1 加强护理评估,选择合适血管对于活动度较大和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要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液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不易于固定的血管,这样可以减少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使患者减轻痛苦,降低护理成本。

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开始,尽量选用管径≥3.0mm 的静脉[13],避开靠近关节、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14]。

3.2 合理安排输液,正确掌握药物浓度,在应用某些药物时,把握好该药的浓度、滴速、配伍。

先输入高浓度、刺激强的药物,后输入非刺激性药物。

输入高渗性液体或刺激强的药物之后先用生理盐水冲管,再用肝素盐水封管[15]。

同时输入液体应现配现用,配制好的液体放置时间不应超过4h。

3.3 封管方法须正确封管是保证留置成功的关键,如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置管并发症的发生。

封管液选用生理盐水稀释的肝素,封管时先匀速静脉注入1mL肝素液,然后将头皮针退到肝素帽内,匀速正压注入肝素液3mL时快速退出针头。

正压封管速度不宜过快,确保导内充满封管液,而不是药液和血液[16]。

我院常用的封管液为:生理盐水250mL+肝素钠12500U;其中每毫升生理盐水含肝素钠50U。

3.4 做好输液前的告知告知患者输液的相关事项,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

输液过程加强巡视管理,建立输液巡视登记卡并记录每次巡查输液的情况,进行床头交接班[17]。

对于一些极易产生静脉炎的药物在输注前要提前告知家属和患者,减少医患纠纷。

3.5 观察局部反应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性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

一旦发现局部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

要在平卧时炎症肢体抬高超过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

同时立即根据情况积极给予相应处理,以消除红肿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以便尽早减轻患者的痛苦。

上述了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其中静脉留置针以其保留时间长,使用方便,患者痛苦少,并且大大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已被临床普遍应用。

静脉炎也成为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一旦发生静脉炎,不但会加重患者的痛苦,更会延误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