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预防

合集下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静脉内插管的患者中,如静脉输液、静脉注射等。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并且在护理过程中注意相关的护理措施。

预防措施:1. 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部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静脉插管部位,如肘部、手背等。

避免选择肿胀、瘀斑、伤口等部位。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过程中,护士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使用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保证操作环境的洁净。

3. 皮肤消毒:在插管前,应对插管部位进行充分的皮肤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碘酒、酒精等。

要注意消毒时间和方法,确保消毒达到预期效果。

4. 使用适当的插管器材:选择合适的插管器材对预防静脉炎非常重要。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插管器材,如钢针、蝶针等。

5. 观察插管部位:在插管后,护士应随时观察插管部位的情况,如有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护理措施:1. 定期更换输液袋:输液袋中的液体应定期更换,避免液体滞留过久导致细菌滋生。

2. 维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干燥:护士应定期清洁插管部位,保持其干燥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3. 观察输液情况:护士应随时观察输液情况,确保输液速度适当,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4.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输液管路应定期更换,避免管路内细菌滋生。

5. 注意患者的疼痛感受: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随时关注患者的疼痛感受,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6. 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7. 患者教育:护士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告知他们静脉炎的预防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部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进行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插管器材等。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定期更换输液袋,维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干燥,观察输液情况,定期更换输液管路,注意患者的疼痛感受,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长期插管、输液、手术等情况下。

预防静脉炎的发生,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 选择合适的插管部位:选择插管部位时,应避免静脉曲张、肿瘤、血栓等异常情况,并尽量选择表浅静脉,以便插管后观察和处理。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前,护士应进行充分的手卫生,佩戴洁净的手套,同时对插管部位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无菌操作。

3. 规范插管技术:插管时,应遵循标准的操作步骤,避免多次穿刺和移动插管,以减少对静脉内壁的损伤。

4. 注意插管固定:插管后,应使用透明敷料或固定带进行固定,确保插管的稳定性,避免插管的滑动和脱落。

5. 定期更换插管:长期留置的插管应定期更换,一般每3-7天更换一次,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6. 避免过度活动:插管后,患者应避免过度活动,尤其是插管部位的肢体,以免插管被拉扯或摩擦,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7. 注意皮肤护理:插管部位的皮肤应保持干燥清洁,定期更换敷料,避免皮肤潮湿和细菌滋生。

二、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观察病情变化: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插管部位的红肿、疼痛、渗液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2. 插管部位护理:护士应每天对插管部位进行护理,包括清洁插管周围的皮肤,更换敷料,观察插管部位的情况。

3. 输液监测:对于静脉炎患者,护士应密切监测输液情况,包括输液速度、输液量、输液温度等,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4. 疼痛管理:对于有疼痛感的患者,护士应及时给予合适的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5. 定期更换敷料:护士应每天定期更换插管部位的敷料,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干燥,减少感染的风险。

6. 维持患者心理舒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7. 教育患者及家属: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相关知识,包括预防措施、护理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自我管理能力。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主要指静脉内壁的炎症反应。

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扩散、血栓形成和败血症。

因此,预防和及时处理静脉炎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措施和处理原则。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在静脉插管、输液、注射等操作中,医护人员应采取无菌操作,包括洗手、戴手套、使用无菌敷料等,以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2.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

对于需要长期输液或需要高浓度药物的患者,可以选择中心静脉通路,以减少外周静脉插管的次数和机会。

3. 定期更换静脉导管:对于需要长期留置的静脉导管,应定期更换,以减少导管内壁的细菌附着和感染的风险。

一般建议每7-10天更换一次。

4. 注意导管插入部位的清洁:在插管前,应将插管部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以减少皮肤上的细菌污染。

5. 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导管脱落:患者在插管后应避免过度活动,特别是不要过度活动导致导管脱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6. 加强患者教育:对于留置静脉导管的患者,应加强教育,告知他们如何正确护理导管,包括保持导管通畅、注意导管周围的清洁等。

二、静脉炎的处理原则1. 及时发现和诊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局部红肿、疼痛、温度升高等,及时发现静脉炎的征兆,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诊断。

2. 及时拔除导管:一旦发现静脉炎,应立即拔除导管,以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拔除导管后,应及时采取其他途径进行输液或药物治疗。

3. 局部处理:对于局部红肿、疼痛的部位,可以采取冷敷或热敷的方式进行处理,以缓解炎症反应。

4. 抗生素治疗:对于严重的静脉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选择抗生素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并遵循抗生素使用的原则。

5. 炎症控制:静脉炎的处理还包括炎症的控制。

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或局部激素等药物来缓解炎症反应。

6. 预防并发症:静脉炎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感染扩散等严重并发症。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常见于静脉穿刺、导管置入或者输液等操作后。

它是医院和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预防和处理,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了解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原则非常重要。

一、静脉炎的预防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在进行静脉穿刺、导管置入或者输液等操作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洗手、戴手套、消毒等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区域的无菌环境。

2.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避免频繁更换静脉通路,减少对静脉穿刺部位的创伤。

3. 定期更换导管:对于需要长期留置的导管,应定期更换,避免导管内壁的血栓形成和细菌感染。

4. 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导管通畅性,避免导管阻塞,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5. 注射药物时遵循规范:在注射药物时,应遵循规范,避免药物外溢或者渗漏,以免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6. 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进行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宣教,让他们了解预防的重要性,并告知他们如何观察和报告任何异常症状。

二、静脉炎的处理原则1. 及时观察和评估:对于浮现静脉炎症状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及时观察和评估其病情,包括疼痛、红肿、温度升高等症状的程度和范围。

2. 移除导管:如果导管周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应及时移除导管,避免继续刺激静脉内壁,加重炎症反应。

3. 局部处理:对于有红肿、温度升高等炎症反应的部位,可以进行局部处理,如冷敷或者热敷,以缓解炎症症状。

4. 赋予适当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炎症程度,可以赋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局部抗炎药物或者口服抗生素等。

5. 密切观察病情:对于处理后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包括炎症症状的缓解情况、全身症状的改善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预防复发:对于曾经浮现过静脉炎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应加强预防措施,避免复发,如定期检查静脉通路、注意个人卫生等。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原则对于医务人员和患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静脉血管炎症,主要发生在静脉内导管插管或者静脉输液等操作后。

它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预防和处理静脉炎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一、静脉炎的预防1. 选择合适的插管部位:插管部位的选择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环节。

普通来说,应选择静脉较粗、质地较好、血管通畅的部位。

同时,应避免选择活动较多的部位,以防止插管脱出。

2. 严格执行手卫生:在进行静脉插管操作之前,医务人员必须进行充分的手卫生,包括洗手和戴手套。

这样可以减少手部细菌的污染,降低感染的风险。

3. 采用无菌操作:在进行静脉插管操作时,必须采用无菌操作。

这包括使用无菌手套、无菌巾、无菌药物等,以减少细菌的污染。

4. 定期更换导管:静脉导管应定期更换,普通建议每72小时更换一次。

长期使用同一根导管容易导致细菌滋生,增加静脉炎的风险。

5. 注意导管固定:插管后,应将导管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避免导管的移位和脱出。

固定导管时要注意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6. 注意静脉输液速度:静脉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压力,导致血管破裂和静脉炎的发生。

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应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

7. 定期观察:对于已插管的患者,应定期观察插管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等炎症症状。

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二、静脉炎的处理原则1. 及时拔除导管:一旦发现静脉炎的症状,如红肿、疼痛等,应即将拔除导管。

拔除导管后,应对插管部位进行消毒和护理。

2. 局部护理:对于已插管的患者,应定期对插管部位进行局部护理。

护理包括清洁、消毒和敷料更换等。

清洁时应注意使用温开水或者生理盐水,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药物。

3. 应用抗生素:如果静脉炎已经发生且症状较重,医生可能会考虑应用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来确定。

4. 对症处理:静脉炎的症状包括红肿、疼痛、发热等,可以通过对症处理来缓解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冷敷或者热敷来缓解红肿和疼痛。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导管插管、输液、输血等操作后。

它是医院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以下是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一、预防措施1.选择适当的静脉插管部位:避免插管部位过于挨近关节、肌腱、皮肤皱褶等易受压迫或者磨擦的区域。

通常选择静脉较粗、表浅、血管通畅的部位。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前,护士应洗手、戴好手套,并采用无菌巾包扎插管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3.注意插管技术:护士在插管时应轻柔、稳定,避免插管过深或者过浅,以免损伤血管壁。

4.定期更换导管:根据医嘱或者相关规定,定期更换导管,避免导管内血栓形成。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感染风险。

6.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知识,教授正确的静脉插管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护理措施1.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如发现有阻塞或者血栓形成,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2.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避免导管脱落或者移位,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保持导管的稳定。

3.注意皮肤护理:保持插管部位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湿疹、红肿等感染症状。

4.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遵循医嘱,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避免细菌滋生。

5.观察患者症状: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发现疼痛、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加强患者心理护理:静脉炎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感,护士应及时安抚患者情绪,减轻其痛苦。

7.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反抗力。

8.定期观察血液检查结果:根据医嘱,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了解患者的血常规、炎症指标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9.加强团队合作:医护人员应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共同预防和治疗静脉炎。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护理查房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预防课件

护理查房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预防课件

共同协作,共同制定并执行预防输液性静脉炎的策略。
护士在输液性静脉炎护理预防中的角色与职责
评估风险
护士应负责评估患者发生输液性 静脉炎的风险,包括患者的年龄 、病史、输液药物的性质等因素 ,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执行预防措施
护士应执行预防输液性静脉炎的护 理措施,如正确选择输液设备、严 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巡视患者等 。
选择合适输液工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如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等。避免使用过期 或不合格的输液器具,降低感染风险。
局部皮肤准备
在输液前,应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充分准备,如清洁、消毒等,减少细菌数量,降低感染 机会。
输液中的护理措施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药物性 质,合理调节输液速度,避免过 快或过慢输液导致的静脉炎发生
教育患者
护士应对患者进行教育,告知他们 输液性静脉炎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专业发展与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更新知识
通过参与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活动,护士能够及时了解输液性静脉 炎护理领域的最新研究和进展,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提升护理质量
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能够提升护士的专业素养,使其更加自信、熟 练地应对输液性静脉炎等护理问题,进而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 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穿刺部位情况 ,如出现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 ,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
医生处理。
保持输液通畅
确保输液管道通畅,避免管道受 压、扭曲或堵塞,减少因输液不
畅导致的静脉炎发生。
输液后的处理与观察
拔针后处理
输液结束后,应正确拔针,并按压穿刺部位,避免出血和 血肿形成。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醒患者注意穿 刺部位的清洁和保湿。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导管插管、输液、输血等医疗操作中。

预防和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和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操作前进行手卫生,佩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2.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等,避免频繁更换导管。

3. 导管插入技术要娴熟: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导管插入技术,减少插管操作对静脉壁的损伤。

4. 导管固定要牢固: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确保导管稳定不移位,避免摩擦和拉扯导致静脉炎。

5. 输液速度要适中: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点,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静脉炎。

6. 定期更换输液装置:根据医嘱和相关规范,定期更换输液装置,避免污染和导管堵塞。

7. 定期观察导管和插管部位:每日检查导管和插管部位,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症状,及时处理。

8. 给予足够的液体:保持患者充分水分摄入,维持血液循环畅通,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9. 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告知注意事项,提高患者主动配合程度。

二、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维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避免血液凝固和导管堵塞,保持导管通畅。

2. 保持导管清洁: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导管及插管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3. 定期更换敷料:根据医嘱和相关规范,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插管部位清洁干燥。

4. 观察患者症状: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

6.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增加机体抵抗力。

7. 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提供情感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

8. 导管拔除后的护理:导管拔除后,观察插管部位有无渗液、红肿等异常症状,及时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治疗---封闭
局部封闭:用41/2一51/2门肌肉针头,在红 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 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 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 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 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 3—5次。
其它药物治疗
中药外敷 可扩张局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消瘀、 散结、消肿、止痛的目的 芦荟汁外敷 新型辅料 软聚硅酮敷
物理疗法
冷敷法:冷敷能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 吸收,可促进有些药物局部的灭活作用, 局限损伤部位。冷敷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 低,从而减轻疼痛。常用于刺激药物外渗、 漏的早期。
物理疗法
红外线理疗 超短波理疗 氧疗法
3治疗
如合并感染,要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3)微粒因素 各种输液微粒(玻璃屑、橡皮屑、金属屑 及各种结晶物质)、细菌、输液中添加药 物较多,致输液中污染的微粒大增加。
2.预防---细菌性静脉炎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操作中局部消毒
不严密或针头被污染。
2 预防---机械性静脉炎
提高穿刺技术 加强基本功训练,静脉穿刺力争一次成功, 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以防针头摆动引 起静脉损伤诱发静脉炎,对长期静注者应 经常换注射部位。
原则---早发现、早处理 一旦发现有发生静脉炎的苗头,应立即停 止输液,用生理盐水快速滴注,以稀释静 脉内的药物浓度; 更换输液通道,并给与相应的处理,且不 可抱有侥幸心理使用同一通道继续输液。
药物治疗--- 硫酸镁
方法:湿敷 原理:可使血管平滑肌松弛扩张血管,阻 止过敏介质的释放减少对血管的刺激性, 同时具有高渗作用,能使组织水肿在短时 间内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 伤,达到消炎去肿的功效。
二、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护理
1原因分析
2预防 3护理
1、输液性静脉炎原因分析
1)操作因素—执业者素质 输液操作前(药物准备),输液操作过 程中,输液后的护理观察。选择输注的静 脉血管较细小,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血 管穿刺。
2)药物因素 非生理性pH值的液体输注,新鲜血浆pH值 过高或过低而刺激血管壁;氨基酸类药剂、 脂肪乳等高渗性液体的输注;输注的药物 浓度高、刺激性;
调查显示:静脉注射的病人近80%发生不 同程度的静脉炎
2、病理变化
静脉炎是静脉壁一层或几层发炎,静脉内 膜受到刺激即是静脉炎的最初症状(触 痛),若有皮肤颜色的改变(发红),说 明刺激波及到中、外膜、皮肤及真皮,后 期静脉变硬呈条索状。
3、静脉炎的分类
(1)机械性静脉炎 (2)化学性静脉炎 (3)细菌性静脉炎 (4)血栓性静脉炎
无菌性:胺碘酮,多巴胺,甘露醇
局部血管痉挛
(3)细菌性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任何尘埃、 玻璃屑、细菌入血,都会使血管壁变硬发 炎。
无菌性:胺碘酮,多巴胺,甘露醇 细菌性:穿刺部位感染,或留置导管逆 行感染。
(4)血栓性静脉炎
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形成,或输液
微粒形成栓子。
4、静脉炎的分度(美国输液护理学会)
2 预防---化学性静脉炎
严格按药物的浓度、剂量、药物性质调 节输液速度,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浓度要适 宜,且输注的速度要均匀而缓慢,因药物 的浓度过高或输液速度过快都易刺激血管 引起静脉炎。 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尽量选用粗 血管。
2 预防
及时观察穿刺部位,早发现、早治疗。
3治疗护理
静脉炎分为3度 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 改变。未触及硬结; 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条索状改 变,未触及硬结; Ill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 变,可触及硬结。
II度静脉炎
Ill度静脉炎
附: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分级:
0级为无疼痛 I级为局部皮肤发红,轻微疼痛; II级为轻度肿胀,灼热,中度疼痛; III级为局部中度肿胀,重度疼痛,水疱形成。 直径<1cm; Ⅳ级为中度或重度肿胀。顽固性疼痛,水疱 >1 cm,影响肢体功能。
药物治疗---土豆
方法:湿敷 原理:土豆中富含淀粉、茄碱、各种盐类、 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龙葵素, 淀粉可加快药液吸收,茄碱、龙葵素有缓 肿疼痛、减少渗出作用。
药物治疗---75%乙醇
方法:持续湿敷,滴注过程中采用喷雾器将 乙醇均匀喷洒在纱布上,使纱布保湿, 原理: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从而减轻疼 痛,同时降低细菌的活力,制止局部炎症 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保护血管。 另外,降低皮肤温度。
输液性静脉炎
syl 2012.5.25
一、相关理论
1、定义 2、病理变化 3、分类 4、(INS)分度 附:化学性静脉炎分级
二、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1原因分析
2预防 3护理
图例
1、静脉炎定义
静脉炎是由于血管内壁受到不同因素的刺 激,使血管壁发炎,静脉局部疼痛、红肿、 水肿,重者局部静脉条索状、甚至出现硬 结的炎性改变。
(1)机械性静脉炎
穿刺部位同定不牢靠,针管滑动; 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针管 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 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与血管壁摩擦引起 发炎,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损伤 静脉发生静脉炎。
(2)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稀释不足、液体酸碱度过高、溶质的 浓度过高,都会致血管内膜受损,管壁通 透性增加,药物容易渗入皮下间隙。引起 静脉细血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组 织缺血缺氧,从而发生静脉炎。
2 预防---血栓性静脉炎
一般情况下,严禁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 刺和补液。 输液最好选用上肢静脉,因下肢静脉血流 缓慢易产生血栓和静脉炎。
2 预防---化学性静脉炎
输入非生理pH值药液时,适当加入缓冲剂, 使pH值尽量接近7.4为宜。 输注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浓度药液时,应与 其它液体混合输入,而且调节合适输注速 度,使其有充分的稀释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