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合集下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长期留置导管、化疗、输液等情况下。

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以及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以供参考。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在留置导管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周围静脉、中心静脉等。

同时,要确保插管技术正确、操作无菌,避免导管插入过深或过浅。

2. 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留置导管是否通畅,避免导管堵塞。

如果发现导管堵塞,应及时处理,如冲洗导管、更换导管等。

3. 保持导管周围清洁:每天定时清洗导管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或消毒剂,以免引起皮肤过敏。

4. 规范输液操作:输液前,要进行充分的手卫生,并且佩戴手套。

输液过程中,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导管或输液瓶。

输液完成后,要及时拔除导管,避免导管长时间留置。

5. 避免局部压迫:避免导管周围的局部压迫,如穿紧身衣物、使用紧束带等,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护理静脉炎的措施:1. 观察症状: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保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留置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注意观察导管是否有血栓形成,如有必要,可进行抗凝治疗。

3. 局部护理:根据医嘱,进行局部护理,如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清洁导管周围的皮肤,避免皮肤感染。

同时,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保持导管的稳定。

4. 疼痛管理:如果患者有疼痛不适,可以采取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如局部冷敷、疼痛药物等。

5. 定期更换导管:根据医嘱,定期更换留置导管,避免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减少感染的风险。

6. 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减轻其对静脉炎的焦虑和恐惧感。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保持导管通畅、保持导管周围清洁、规范输液操作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常见于长期静脉留置、输液、输血等情况下。

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和血栓形成。

因此,预防和护理静脉炎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以帮助患者和护理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一、静脉炎的预防1.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在进行任何与静脉有关的操作前,务必洗手并戴上干净的手套。

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手部清洁,确保双手彻底清洁。

2.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

如果可能,应优先选择周围静脉,避免使用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等较深的静脉。

3. 注射药物前进行皮肤消毒:在进行静脉注射或留置静脉导管前,务必对注射部位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

可以使用酒精棉球或含碘的消毒剂进行消毒,确保注射部位干燥。

4. 注意静脉留置时间:长时间的静脉留置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没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及时拔除静脉导管。

5. 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输液瓶和输液管内的液体容易被细菌污染,因此,应遵循医院的规定,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静脉炎的护理1. 观察静脉留置部位:定期观察静脉留置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2. 维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静脉导管是否通畅,避免导管被血块或血栓堵塞。

如发现导管堵塞,应及时采取清洗或更换导管的措施。

3. 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清洁导管周围的皮肤,避免积聚污垢和细菌。

使用温水和中性洗液轻轻擦拭导管周围的皮肤,然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

4. 避免过度活动:静脉导管容易因为过度活动而脱落或脱位。

因此,在进行日常活动时,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用力,以保持导管的稳定性。

5. 注意感染预防:静脉炎往往与感染有关,因此,应注意感染的预防。

护理人员应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保持导管周围的清洁,避免导管与其他污染物接触。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穿刺、输液、静脉注射等操作后。

预防和护理静脉炎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降低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应选择清洁、无创伤、无明显静脉炎征象的部位进行穿刺。

避免选择静脉曲张、血栓形成等异常静脉。

2.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在进行静脉穿刺前,应将患者的皮肤清洁干净,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皮肤情况和消毒剂的适应症来确定。

3. 使用合适的穿刺器具:选择适合患者的静脉穿刺器具,如针头尺寸、长度、角度等。

过大或过小的针头都会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

4. 注意穿刺技术:穿刺时应遵循无菌操作,避免空气进入静脉内。

穿刺后要确保针尖在静脉内,避免针尖穿透静脉壁。

5. 观察静脉穿刺部位:术后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如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6.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输液管路应定期更换,一般每72小时更换一次。

长时间留置的输液管路易滋生细菌,增加静脉炎的风险。

7. 静脉注射药物的稀释:对于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应适当稀释后再进行静脉注射,以减少对静脉壁的刺激。

二、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静脉穿刺部位的护理:定期观察静脉穿刺部位,如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穿刺部位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受到外界污染。

2. 静脉输液的护理:输液时,应注意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输液过程中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3. 静脉注射药物的护理:对于静脉注射药物,应按照医嘱进行注射,注意药物的稀释和注射速度。

注射后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过敏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

4.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输液管路应定期更换,避免长时间留置导致细菌感染。

更换管路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5. 维持静脉通畅:定期检查静脉通畅情况,如有静脉堵塞应及时处理。

可以通过轻轻按摩、热敷等方法促进静脉通畅。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导管插管、输液、输血等操作后。

它是医院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以下是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一、预防措施1.选择适当的静脉插管部位:避免插管部位过于靠近关节、肌腱、皮肤皱褶等易受压迫或摩擦的区域。

通常选择静脉较粗、表浅、血管通畅的部位。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前,护士应洗手、戴好手套,并采用无菌巾包扎插管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3.注意插管技术:护士在插管时应轻柔、稳定,避免插管过深或过浅,以免损伤血管壁。

4.定期更换导管:根据医嘱或相关规定,定期更换导管,避免导管内血栓形成。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感染风险。

6.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知识,教授正确的静脉插管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护理措施1.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如发现有阻塞或血栓形成,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2.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避免导管脱落或移位,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保持导管的稳定。

3.注意皮肤护理:保持插管部位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湿疹、红肿等感染症状。

4.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遵循医嘱,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避免细菌滋生。

5.观察患者症状: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发现疼痛、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加强患者心理护理:静脉炎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感,护士应及时安抚患者情绪,减轻其痛苦。

7.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摄入,提高机体抵抗力。

8.定期观察血液检查结果:根据医嘱,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了解患者的血常规、炎症指标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9.加强团队合作:医护人员应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共同预防和治疗静脉炎。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选择适当的插管部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导管等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常见于静脉穿刺、输液、静脉注射等医疗操作中。

它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预防和处理,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血栓形成、感染和组织坏死等。

因此,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于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至关重要。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或PICC。

合理选择通路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静脉穿刺、输液或静脉注射等操作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洗手、戴手套、消毒穿刺点等,以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3. 规范穿刺技术:穿刺时应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和穿刺角度,避免多次穿刺和过度插管。

穿刺后,应固定好导管,避免移位和摩擦。

4. 定期更换导管: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过长容易引发感染和血栓形成。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导管类型,制定合理的更换计划,避免导管留置时间过长。

5. 维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导管通畅情况,避免导管阻塞。

如果发现导管阻塞,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冲洗导管、更换导管等。

6. 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包括如何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以及如何正确保护和清洁穿刺部位。

在护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定期观察: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静脉通路,包括导管插口周围皮肤的情况、导管固定情况以及有无异常症状等。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保持导管通畅:护理人员应定期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在冲洗过程中,应注意使用无菌技术,避免感染。

3. 导管固定:导管固定不当容易导致导管移位和摩擦,增加静脉炎的风险。

护理人员应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和方法,确保导管固定牢固。

4. 保持皮肤清洁:护理人员应定期清洁导管插口周围的皮肤,避免细菌感染。

清洁时应使用适当的清洁剂,注意不要过度摩擦皮肤。

5. 注意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变化,以及有无静脉炎的症状,如红肿、疼痛、渗液等。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径的一部分或全部发炎,常见于静脉穿刺、静脉输液或插管等操作后,如果护理不当或感染,就会引发静脉炎。

其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红斑、发热等。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并提供适当的护理,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建议。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学习静脉穿刺技巧: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掌握正确的静脉穿刺技巧是预防静脉炎的首要举措。

使用正确的穿刺方法,并确保穿刺针、导管等器械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污染和感染的发生。

2.感染控制措施:对于病人和医护人员来说,遵守感染控制措施是预防静脉炎的重要环节。

包括洗手、戴手套、口罩和无菌操作等,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

3.选择与病情相符的静脉插管位置: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位置,减少静脉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

4.定期更换导管:定期更换静脉导管可以减少导管内细菌的滋生,可以根据导管类型和患者情况确定更换的时间。

5.合理选择静脉插管材料:选择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的静脉插管材料,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6.注意静脉插管部位的保护:插管后应尽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多次接触和局部摩擦。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观察患者的局部静脉插管部位以及全身情况的变化,如红肿、疼痛、渗出、体温升高等症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2.确保导管的完整性:定期检查静脉插管的导管是否完整,并保持导管的通畅性。

3.定期更换敷料:通过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降低感染的风险。

4.静脉插管部位消毒:根据医院相关规范,定期对静脉插管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细菌感染。

5.保持适度活动:适度活动可以增强患者的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预防静脉炎。

6.做好疼痛管理:若患者出现疼痛不适,应根据医生指导提供适当的止痛药物或其他措施,以减轻不适。

总而言之,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都离不开正确的操作技巧、感染控制措施、定期检查以及适当的康复护理等方面的综合配合。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导管插管、输液、输血等医疗操作中。

预防和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和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操作前进行手卫生,佩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2.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等,避免频繁更换导管。

3. 导管插入技术要娴熟: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导管插入技术,减少插管操作对静脉壁的损伤。

4. 导管固定要牢固: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确保导管稳定不移位,避免摩擦和拉扯导致静脉炎。

5. 输液速度要适中: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点,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静脉炎。

6. 定期更换输液装置:根据医嘱和相关规范,定期更换输液装置,避免污染和导管堵塞。

7. 定期观察导管和插管部位:每日检查导管和插管部位,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症状,及时处理。

8. 给予足够的液体:保持患者充分水分摄入,维持血液循环畅通,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9. 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告知注意事项,提高患者主动配合程度。

二、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维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避免血液凝固和导管堵塞,保持导管通畅。

2. 保持导管清洁: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导管及插管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3. 定期更换敷料:根据医嘱和相关规范,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插管部位清洁干燥。

4. 观察患者症状: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

6.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增加机体抵抗力。

7. 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提供情感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

8. 导管拔除后的护理:导管拔除后,观察插管部位有无渗液、红肿等异常症状,及时处理。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方式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方式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方式
1.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
- 注意静脉插管的操作:选择合适的插管位置,保持皮肤清洁,遵循无菌操作。

- 定期更换静脉导管:根据需要及时更换静脉导管,避免导管
滞留时间过长。

- 保持插管部位干燥清洁:定期清洁插管部位,注意防止水分
滞留,减少细菌滋生。

- 观察静脉插管部位:及时发现并处理插管部位出现的异常情况,如红肿、渗液等。

- 检查并处理导管堵塞:定期检查导管畅通情况,及时处理导
管堵塞。

2. 处理静脉炎的方法
- 及时拔除静脉导管:如果发现静脉炎迹象明显,应立即拔除
导管,减少炎症扩散。

- 局部冷敷:对于轻度静脉炎,可以使用冷敷缓解炎症和疼痛。

- 炎症控制:对于较严重的静脉炎,可以通过使用抗生素、抗炎药物等控制炎症。

- 补液及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适当的补液治疗和营养支持。

- 伤口护理:及时清洁伤口,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促进伤口愈合。

- 预防复发: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复发风险。

以上是预防和处理静脉炎的一些常用方法,但请注意,具体的预防和处理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制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酒石酸长春瑞宾注射液3.0-3.8
• 紫杉醇注射液3.0-5.0
• 依托泊苷注射液3.0-4.0
• 氟尿嘧啶注射液 8.4-9.2
Company Logo
(3)细菌性静脉炎
消毒方法 穿刺技术 输液管路
不正确
不良
污染
逆行感染 微粒污染
血管壁变硬
细菌性静脉炎
Company Logo
静脉炎的分级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06版
1、预防
1 加强无菌观念 提高技术能力
2
静脉的选择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内容
1
一、相关理论
• 1、定义 • 2、临床表现 • 3、分类及原因分析 • 4、静脉炎分级
2
二、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 1、预防 ❖ 2、护理
Company Logo
静脉炎定义
静脉炎是由于血管内壁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使血管壁发 炎,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重者局部静脉条索状、甚 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 调查显示:静脉注射的病人近80%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
❖ 1、预防 ❖ 2、护理
Company Logo
1、预防
1 加强无菌观念 提高技术能力
2 静脉的选择
3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选择最细管径和最短长度的穿刺导管 ➢使用静脉留置针时间宜在72h内 ➢使用密闭、隔水、透气、顺应性好的无菌透 明敷料固定 ➢静脉留置针使用正压封管 ➢套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到血管内,防止感染性 静脉炎的发生 ➢保持留置针部位的皮肤干燥 ➢留置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
Company Logo
1、预防
1 加强无菌观念 提高技术能力
2 静脉的选择 3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4 控制微粒输入
➢治疗室尽量减少人员的走动 ➢在安瓿开封时微粒极易混入药液,因此在锯安瓿 前后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建议使用侧孔注射器 ➢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
Company Logo
1、预防
1 加强无菌观念 提高技术能力
2 静脉的选择
3 留置针和敷贴选择、保留及更换
4 控制微粒输入
5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滴速
➢输入化疗药物及高渗药物时, 要充分稀释后应用, 并缓慢滴注 ➢输入强刺激性药物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 ➢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先输、慢输, 避免短时间内血 管内药物浓度太高而刺激血管壁 ➢ 刺激性小的药物应后输, 则可避免刺激性强的药 物滞留在血管内而致Co静mpa脉ny L炎ogo
患者常常诉疼痛肿胀。
Company Logo

病理改变: 静脉输入各种刺激性 药液或因机械直接损伤静脉壁, 长期静脉曲张引起的血液淤滞 等,而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 以及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 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
Company Logo
原因
• 血管因素: 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淋巴循环状 况以及患者的营养等全身状况。
• 0.9%NS PH=4.5~7.5
• 5%GSNS PH=3.5~5.5
• 20%甘露醇 PH=4.5~6.5
• 多巴胺 PH=2.5~4.5
• 10%KCL PH=4.5~6.5
• 5%NaHCO3 PH=7.5~8.5维生素B6注射液 2.5-4.0
•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 3.5-6.0
•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 (潘美路)9.5-11.0呋塞咪注射液 它的ph值是 8.59.5
Company Logo
(2)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浓度
管壁 通透性
化学性静脉炎
液体PH 值
Company Logo
• 导致血管内膜损害的药物因素(PH值 )
• PH值 正常血液PH值7.35~7.45,药物PH值超过此范围会干扰 血管内 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P H<4.1为强酸,PH>9.0为强碱
• 5%GS、 10%GS 、50%GS PH=3.2~5.5
级别 临床分级标准
0
没有症状
1
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
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
4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
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2.5cm,有脓
液流出.
Company Logo
二、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 个体与操作者因素: 与患者全身情况及护士的技术和责任 心有关。
• 化学因素: 主要是药物因素,如药物的酸碱度和药物的浓 度、渗透压、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
• 物理因素: 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作用,液 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是否与静脉管舒缩状 态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尤其是拔针不当对血管壁的 损害较大,也可引起静脉炎。
Company Logo
静脉炎的分类
• (1)机械性静脉炎 • (2)化学性静脉炎 • (3)细菌性静脉炎
Company Logo
静脉炎的分类
• (1)机Biblioteka 性静脉炎✓留置针的机械作用导致的静脉炎 ✓液体的机械作用导致的静脉炎
Company Logo
机械性静脉炎
——留置针的机械作用导致的静脉炎
• 穿刺部位固定不牢靠,针管滑动;
Company Logo
临床表现
1.沿静脉走行出现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皮肤下出现红线。 2.严重者可致受累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和结节。 3.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会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 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 4.少数病人可引起全身反应, 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
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每日输液量小于 1000ml的患者。
2、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都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Company Logo
导致血管内膜损害的药物因素 (药物输注速度 )
• 药物输注速度 液流>血流,会引起机 械性静脉炎,同时会导致渗出造成化 学性静脉炎
部分静脉流速
• 外周小静脉5ml/min • 手背及前臂静脉<90ml/min • 肘部及上肢静脉100~300ml/min • 锁骨下静脉1~1.5L/min
• 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针管 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
• 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导管管径太粗,刺 激血管壁。与血管壁摩擦引起发炎。
• 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发
生静脉炎。
Company Logo
机械性静脉炎
——液体的机械作用导致的静脉炎
1、输液量 每日静脉输液量大于1500ml的患者其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