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医学影像学-颅脑2-中枢神经系统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ppt课件
• 2D • 3D
❖ Contrast Enhancement MRA
PPT课件
21
PPT课件
22
MR Perfusion
T2
MTT
CBF DWI
PPT课件
23
fMRI
双侧手指运动 的皮层功能区
PPT课件
24
fMRI
PPT课件
25
fMRI
PPT课件
26
MRS
N-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 肌酐(Cr) 乳酸(Lac) 胆碱(Cho) 谷氨酸-谷氨酰胺 (GLX)
PPT课件
15
CTA
PPT课件
16
磁共振成像(MRI)
优势: 无射线 任意平面成像 多种参数、序列成像 组织分辨率高
PPT课件
17
磁共振成像(MRI)
PPT课件
18
PPT课件
19
PPT课件
20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 Time of Flight (TOF) ❖ Phase Contrast (PC)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PPT课件
1
总论
部位: 中枢神经系统(颅脑、脊髓、脊柱)
方法: ➢头颅平片 ➢脑血管造影 (DSA)
➢CT (C-; C+; dyna-C+; 脑室, 脑池造影; 椎管造 影)
➢MR (C-; C+; dyna-C+; MRA; MRS; fMRI; CSF-cine等)
➢TCD
6
PPT课件
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有创性 应用 方法 金标准 肿瘤
PPT课件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汇总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汇总

影像学名词解释(一)影像诊断学总论1.数字化X线成像:包括CR和DR,成像过程中,均需将透过人体的X线信息进行像素化和数字化,再经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处理,最后转换为模拟X线图像。

2.自然对比:X线检查时,基于人体组织结构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所形成的灰度对比,称之为自然对比。

3.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以人为引入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组织或器官的物质,使之产生灰度对比,称之为人工对比。

4.X线造影检查:通过人工对比方法进行的X线检查即为X线造影检查。

5.CT: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由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设计并于1971年应用于临床的一种现代医学成像技术。

CT的应用,明显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显著扩大了医学影像诊断的应用领域,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

6.体素:CT成像中,需将扫描层面分为若干体积相同的立方体或长方体,称之为体素。

7.像素:CT成像中,需将扫描层面的数字矩阵,依其数值的高低赋予不同的灰阶,进而转换为黑白不同灰度的方形单元,称之为像素。

8.CT平扫:指不用对比剂(不包括应用胃肠道对比剂)的扫描,常规先行平扫。

9.CT:对比增强检查: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常简称为CT增强检查。

10.CT动态增强扫描:指注射对比剂后对某一选定层面或区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连续多期扫描(常用三期扫描,即动脉期、静脉期和实质期),主要用于了解组织、器官或病变的血液供应状况。

11.CT灌注成像: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动态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体素的时间-密度曲线,然后根据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组织血流灌注的各项参数,并通过色阶赋值形成灌注图像,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

12.CT造影:指对某一器官或结构进行造影再行扫描的方法,它能更好地显示结构和发现病变。

13.CT血管造影:采用静脉团注的方式注人含碘对比剂,当对比剂流经靶区血管时,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快速连续扫描,再行多平面及三维CT重组获得血管成像的一种方法。

(完整)医学影像学(自己吐血整理,知识点全面,但标注的考点可略有不同),推荐文档

(完整)医学影像学(自己吐血整理,知识点全面,但标注的考点可略有不同),推荐文档

医学影像学第一章总论一、X线的产生与特性X线的产生: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产生的。

TX线的特性: 1穿透性:X线成像基础;2荧光效应:透视检查基础;3感光效应:X线射影基础;4电离效应:放射治疗基础。

二、X线成像的三个基本条件(1)穿透性:穿透人体组织(2)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吸收量不同,穿透身体的X线量有差别(3)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显像,在荧屏或胶片上就形成了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三、X线图象特点1、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是灰阶图像。

2、图像的白影、黑影与人体组织的厚度及组织结构密度的高低有关3、是穿透不同组织结构相互叠加的影像.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这种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线影像对比的基础。

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器官,可以认为的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

X线造影检查中钡剂主要用于食管及胃肠造影。

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运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使血管清晰的成像技术。

是一种特殊专用于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数字化X线设备。

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正常X线不能显示:滋养管、骺板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 T)1.CT图像特点CT值即代表CT图像象素内组织结构线性衰减系数相对值的数值单位:亨氏单位Hu.【考】骨=1000 软组织=20-50 水=0 脂肪-90——-70 空气=-1000【名解】窗宽:是指荧屏图像上包括16个灰阶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白色,而CT值低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黑色。

【名解】窗位:又称窗中心,是指观察某一组织结构细节时,以该组织CT值为中心观察.窗位的高低影响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则变白。

加大窗宽,图像层次增多,组织对比降低;。

2.CT成像的主要优势与局限性【考】(1)密度分辨率高:能够清晰的显示密度差别小的软组织和器官(例如脑、纵隔、腹盆部器官),能敏感地发现病灶并显示其特征(例如脑出血),这是X线成像所不能比拟的。

医学影像学(第8版)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

医学影像学(第8版)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

医学影像学(第8版)
右侧颞叶转移瘤周围水肿带在T1WI呈低信号、T2WI及T2 FLAIR呈高信号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三)MRI表现
1. 普通MRI检查——信号改变 (4)血肿的信号因血肿时期而异 ➢ 急性血肿,T1WI和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不易发现 ➢ 亚急性血肿,T1WI和T2WI血肿周围信号增高并向中心部位推进 ➢ 慢性血肿,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周围可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形 成的低信号环 ➢ 囊变期,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周围低信号环更加明显
2. CT增强 ➢ 普通增强CT较少应用,异常强化见于某些肿瘤和血管性疾病;CTA检查异常表现同 脊髓血管造影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影像学(第8版)
腰椎间盘突出: 所示为受压硬膜囊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影像学(第8版)
a
b
c
d
结核性脑膜炎CT表现:脑力额裂及脑沟柔脑膜异常强化 a. 平扫;b. 增强动脉期;c、d. 增强延迟期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颅脑异常表现
(二)CT表现
2. CT增强——CTA检查 ➢ 脑血管单纯性狭窄、闭塞:常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 ➢ 脑血管局限性突起:颅内动脉瘤 ➢ 局部脑血管异常增粗、增多并迂曲为颅内动静脉畸形表现 ➢ 脑血管受压移位、聚集或分离、牵直或扭曲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讲课文档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讲课文档
8、80mm脑室上层面 : 观察脑沟、皮质、髓质等。
第二十七页
二、CT诊断
(二)正常颅脑CT影像
结合教材P-301~302正常颅脑
CT图像,学习正常脑CT表现
第二十八页
第二十九页
第三十页
第三十一页
第三十二页
第三十三页
第三十四页
第三十五页
第三十六页
第三十七页
第三十八页
第三十九页
第二十六页
(二)正常颅脑CT影 二、CT诊断 像
正常脑横断面CT扫描,常用8个标准层面: 5、50mm第三脑室后部层面:除观察内囊、基底
节和丘脑区,还观察第三脑室后部及松果体区。 6、60mm侧脑室体部层面:观察侧脑室体部、三角
区。
7、70mm侧脑室顶部层面: 观察侧脑室顶、大脑 纵裂、脑皮髓质等。
(二)正常X线表现
第九页
(二)正常X线表现 一、X线诊断
1、头颅平片 : 因个体、年龄和性别而不同。
颅板 儿童薄,成人较厚。成人颅壁 分内板、外板及板障,内外板呈高密度 线状影,板障居中,为松骨质,密度较 低。
颅缝 冠状缝、矢状缝及人字缝为颅盖骨
缝,呈锯齿形透亮影;后囟与人字缝间 有时可见缝间骨,无病理意义。
3、脑结构改变
占位效应:由颅内占位病变及周围水肿所致, 局部脑沟、脑池及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
结构向对侧移位; 脑萎缩:脑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
脑髓质萎缩显示脑室扩;
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 池增宽;梗阻性脑积水梗阻上方脑室扩大,脑 池无增宽。
第四十六页
第四十七页
(三)异常颅脑CT影像 二、CT诊断
4、功能性MRI 利用MR成像技术反映脑的生理过程和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2)冠状面:基线与OML线垂直,主要用于检查鞍区疾
病。
增强CT:静脉内注入碘制剂后再扫描,观察病变组织 的血供情况,以鉴别性质。
脑池造影CT:将非离子碘剂或空气注入蛛网膜下腔, 检查CPA、鞍上池的微小病变。
三维CT:
动态增强CT扫描:
18
19
CT平扫与增强
20
21
CTA显示脑底动脉瘤
22
58
蝶鞍层面 颅中窝前面是蝶骨小翼后缘,向
内后方延伸出前床突,鞍结节 前邻视交叉沟,后和鞍背间是 垂体窝;颅后窝显示脑干、四 脑室和小脑。
59
鞍上池层面 额叶被大脑纵裂分开。鞍上池呈星形,前角通
大脑纵裂池,前外侧角通大脑侧裂池,后 外侧角连环池。如后方为桥脑则呈“五角” 形,如后方为脚间池则呈“六角”形。鞍 上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垂体柄、颈内动 脉、基底动脉等。
医学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
.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方法、适应症、 检查前准备和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2)熟悉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变异 (重点为断层影像)。
(3)熟悉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与病理。 (4)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5)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如颅脑先天畸
64
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大脑镰前后贯穿中线,在大脑
镰旁可显示扣带回、中央旁 小叶、楔前叶、顶枕沟、楔 叶。
65
正常颅脑MRI表现
T1WI T2WI PDWI Gd-DTPA增强扫描
66
脑皮质含水量较髓质多,含脂量较髓质 少,所以脑皮质的T1和T2值均长于脑髓 质。
脑脊液成分主要为水,在T1WI及T2WI上 分别为均匀低信号及高信号。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 信号
T1WI T2WI T2WI-FLAIR
低信号 高信号 低信号
aa
ba
ca
脊髓空洞
二、脊髓疾病
(五)椎管内血管畸形
X线:DSA检查能显示脊髓AVM供血动脉的起源、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走向
CT:增强检查病变血管呈迂曲条状、团块状强化,CTA检查可显示AVM全貌
MRI
➢ 普通检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 增强检查:点状、斑片状或弥漫脑回状强化,也可无强化
病毒性脑炎
一、颅脑疾病
(五)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
CT
➢ 平扫:多灶性低或等密度区,多无占位效应 ➢ 增强检查:活动期病灶有强化,慢性期则无强化
MRI:症状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是其主要特点
脑脓肿
结核性脑膜脑炎
CT
➢ 结核性脑膜炎:脑池内高密度渗出,可钙化;增强扫描后脑膜线样或结节状强化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平扫为等或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MRI
➢ 结核性脑膜炎:脑底池结构不清,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同CT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增强同CT
脑脓肿
CT
➢ 急性炎症期 平扫:大片状密度,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不规则斑点状、脑回样强化
➢ 化脓坏死期 平扫:低密度区内出现更低密度坏死灶 增强检查:轻度不均匀性强化
➢ 脓肿形成期 平扫: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并可有气泡影 增强检查:脓肿壁环形强化,完整、光滑、均匀
脑脓肿
MRI
脑脓肿
➢ 急性炎症期 平扫:稍低T1信号,稍高T2信号,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斑点状强化

医学影像学重点中枢神经系统总结

医学影像学重点中枢神经系统总结

一、颅脑正常影像解剖1.头颅CT、MR的正常解剖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分界:大脑镰、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小脑(小脑半球、蚓部、小脑扁桃体) 小脑与大脑间:小脑幕脑干(中脑、桥脑、延脑)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体部、三角区)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硬脑膜窦脑池、脑脊液循环脑脊液循环:各脑室脉络丛产生(主要是侧脑室,其次是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很少)-----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血液循环大脑镰:硬脑膜内层自颅顶正中线折叠并伸入两大脑半球间形成。

CT:正中部前后走行线状高密度区MRI:中等信号影小脑幕:水平位于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

信号与大脑镰相似。

硬脑膜:增强时明显强化。

蛛网膜:正常时不强化,在脑膜炎或有肿瘤浸润时则可强化。

硬脑膜下腔: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较大腔隙,充满脑脊液。

CT:水样密度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2、大脑大脑半球被覆皮质,深部为髓质和神经核团;CT: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T1WI上,皮质为灰黑信号,髓质为灰白信号T2WI上,皮质为灰白信号,髓质为灰黑信号基底节,丘脑,内、外囊CT:基底节和丘脑为皮质密度,内、外囊为髓质密度MRI:T1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黑信号,内、外囊为灰白信号T2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白信号,内、外囊为灰黑信号脑干由中脑、脑桥与延髓构成CT表现:脑干,其周围脑池为低密度MRI表现:T1WI:神经核团为灰黑信号,白质纤维为灰白信号T2WI:神经核团为灰白信号,白质纤维为灰黑信号小脑(天幕分界)CT表现:双侧小脑半球可分皮质髓质、小脑蚓部和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MRI表现:小脑皮、髓质和神经核团的信号与大脑信号相似3. 重要的几个区:基底节区(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 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鞍上池、桥小脑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脑脓肿:
脑脓肿指化脓菌侵入脑实质引起局限性脑组织 破坏,形成内含浓液,周围被纤维包围的空间。
脑脓肿以耳源性常见,多发生在颞叶和小脑; 血源性多发生在额、顶叶。病理上分为急性炎症期、 化脓坏死期和脓肿形成期。
脑脓肿
MR表现:
脓腔在T1WI上为类圆形低信号,T2WI上 为高信号,脓壁T1WI、T2WI均为薄厚均匀 的等信号环。周围水肿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注射GD—DTPA后脓壁呈 显著均匀强化,脓腔不强化。
右额叶颅骨骨折
2、脑内血肿
脑挫裂伤常伴斑片状出血,出血可 融合成脑内血肿。
CT图像 新鲜出血呈高密度,亚急性 出血等密度,慢性出血低密度。
MRI各期出血信号变化,见脑血管 疾病脑出血的MRI表现。
脑内血肿
3、硬膜外血肿
CT表现:
硬膜外血肿是硬脑膜与颅骨内板之 间的脑膜动脉血管破裂后引起的血肿,因 硬脑膜与颅骨内板结合紧密,血肿张力大, CT见颅骨内板下方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 影,边缘光整,一般不超过颅缝,常伴骨 折。
Ⅱ型在Ⅰ型基础上延髓及第四脑室拉长, 并向下移位,常伴幕上积水。
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病理上的脑内散在出 血灶,静脉淤血、脑水肿(细胞外)或脑肿 胀(细胞内)为脑挫伤。
如伴有脑、软脑膜和血管的断裂则为脑裂 伤,二者常合并存在,为脑挫裂伤。
多发生在受力或受力对冲部位的脑表面。
一、脑挫裂伤
MRI表现: 急性脑外伤一般不需做MR检查。 骨折、新鲜出血等不如CT明了,但对
MR表现:
脊膜瘤常位于颈胸段椎管内,呈髓外硬膜下宽 基底肿块依附在脊膜上,大多数脊膜瘤呈略长T1长 T2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对比强化。附近硬脊膜亦见 强化。
三、硬膜外肿瘤:转移瘤
肺癌、乳腺癌、肾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常 引起脊柱转移瘤。
MRI表现:
多发骨质破坏病灶最为常见。受累椎体多呈 跳跃式分布。有时椎旁或硬膜外可出现软组织 肿块,并压迫脊髓。病灶在T1WI上为低信号, 多伴椎弓根及附件受累;T2WI为高信号,成骨 性转移T2WI为低信号
增强扫描星形细胞瘤多数呈不均匀对比增强,但 少数也有不增强者,提示肿瘤分化良好或全部坏死。
颈 段 脊 髓 内 星 形 细 胞 瘤
颈段脊髓内星形细胞瘤
--
颈 段 脊 髓 增内 强星 扫形 描细 胞 瘤
脊 髓 内 星 形 细 胞 瘤
1
髓 内 星 形 细 胞 瘤 横断面 增强
2
二、髓外硬膜内肿瘤
• 脊髓损伤后期软化灶、囊变形成则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边界 清楚。
颈 髓 离 断 伤 , 女 性 , 岁
43
颈段脊髓挫裂伤
颈段脊髓软化
第三节、先天性畸形
Chiari畸形(阿-奇氏畸形)
系后脑发育异常。 临床分两型:
Ⅰ型小脑扁桃体变尖延长,经枕骨大孔下 疝颈椎管内( 0.3- 0.5cm ),常伴脊髓空洞 症。
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度或显著强化。
第二节、脊髓损伤
• 脊髓震荡多无阳性发现。 • 脊髓挫裂伤见脊髓肿胀外形膨大,信号
不均,T1WI上呈低信号, T2WI呈不均 匀高信号。 • 合并出血时,急性期T1WI可正常,而 T2WI呈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和T2WI 均呈高信号。
第二节、脊髓损伤
• 脊髓横断时,MRI可清晰观察到脊髓 横断的部位、形态以及脊柱的损伤改 变。
颈7~胸2平面脊髓室管膜瘤
2、星形细胞瘤:儿童多见,上部脊髓多见。
星形细胞瘤占髓内肿瘤的25%,呈膨胀性浸润性 生长,继发脊髓空洞者占40%。
MR表现: 星形细胞瘤常引起脊髓梭形增粗,与正常脊髓无明显 分界在T1WI较为明显,常见囊性部分,与室管膜瘤表 现相似。星形细胞瘤T1WI为等或低信号,信号不均匀, T2WI为较高信号,其上下部分可见脊髓空洞。
3、脑囊虫病
临床与病理:
脑囊虫病是最常见的脑寄生虫,北方多见。是猪绦虫 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脑内所引起的疾病。囊虫虫卵 进入消化道后,孵化成幼虫,随着血液输送到体内多个 脏器,进入脑部者为脑囊虫病。依据病理先后又可分为 囊虫存活期、囊虫变性期以及囊虫死亡期。脑囊虫的特 征性表现是含液体的囊液内可见头节,囊虫变性死亡时 由于人体对囊虫异体蛋白的免疫反应十分强烈,造成脑 组织炎性水肿,囊虫死亡后产生钙化。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精神异常、发热和脑膜刺 激征,严重可发生昏迷。
MR表现:
T1WI显示蛛网膜下腔变形显示不清,信号增高。 T2WI显示蛛网膜下腔高信号。注射GD—DTPA 后脑膜及蛛网膜下腔可见不规则强化,还可见脑 静脉窦及脑动脉梗死、脑积水征象。
鉴别要点:
脑膜刺激征,腰穿脑脊液细胞及蛋白很高, MR显示蛛网膜下腔变形显示不清,T1WI信号增 高。增强后脑膜及蛛网膜下腔强化是诊断化脓性 脑膜炎的要点,需与硬膜下少量出血相鉴别。
央 逐渐出现高信号,T2WI仍为低信号。 亚急性晚期(正铁血红蛋白细胞外期):T1WI和T2WI均为高信
号。 慢性期(软化灶期):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周围可
见含铁血黄沉积的低信号环。
3、腔隙性脑梗死
MRI表现: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特殊 类型。是指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 小的梗死灶,一般大小为1.5cm以下,大于1.5cm 者称为巨腔隙。以基底节区和丘脑区为主,也可 发生于脑干、小脑区,可多发。MR图像上见双 侧基底节小圆形长T1长T2信号,无占位现象。
医学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
脑出血MRI成像原理:
血液中含氧血红蛋白2—3小时 T1略低,T2略高
↓缺氧(释放出氧气)
急性期 脱氧血红蛋白 T1等信号或低信号,T2低信号

↓ 亚急性前期
亚急性后期

正铁血红蛋白﹛
细胞内期T1高信号,T2低信号 细胞外期T1高信号,T2高信号
溶降 酶解
↓体
(含铁血黄素 )
亚急性出血,脑挫裂伤、陈旧性蛛网膜下 腔出血MR有一定优势。
一、脑挫裂伤
CT表现:
在外伤的受力部位或受力的对冲部位脑 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脑水肿区内散布 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盐撒胡椒面),其 边缘不清。
多个小出血灶互相融合可形成外伤性脑 内血肿。
病变广泛有占位效应。
右额叶脑挫裂伤
双侧额叶及左侧颞叶脑挫裂伤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4、硬膜下血肿
CT表现:
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管(静脉多见)破 裂出血,血液聚积于硬膜下潜在间隙内,因张 力较低,可见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 占位表现明显。
3天内—急性—高密度
4天-3周—亚急性—等密度(占位大,脑沟内移)
3周以上—慢性(血肿吸收)--低密度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亚急性 硬膜下 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MRI
5、蛛网膜下腔出血
CT 常见脑 池及脑沟内高 密度出血影。 以外侧裂池、 纵裂池多见。
蛛网膜下腔出血
6、开放性脑损伤
颅脑外伤后合并颅骨粉碎性骨折, 颅内碎骨片或异物、气颅、脑脊液 漏等。
第四节、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的病种繁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 和寄生虫感染,病理改变包括脑膜炎、脑炎、脉管 炎。
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及精神障碍为主,癫痫、颅内 压增高及皮下结节,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MR表现:
(1)急性脑炎型:大量囊尾蚴进入脑实质内,刺激 周围脑组织产生炎性水肿。MR图像为脑实质内不规则 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与一般脑炎类似。增强扫描无 强化。
(2)多发小囊型(囊虫存活期):以大脑皮层分布 为主,常呈多发圆形小囊,大小约0.2—1.0cm,T2WI 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其囊内可见偏心点状头节 呈等信号,增强后囊壁及头节均可强化。
脑脓肿
鉴别要点:
典型脓肿可见脓腔、脓壁及周围水 肿三层结构。增强扫描脓壁呈完整光滑、 薄厚均匀明显强化。但应与胶质瘤、转 移瘤等占位性病变相鉴别,病史、年龄、 临床化验等均有利于鉴别。
2、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与病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指化脓性细菌浸入脑内,在 软脑膜和蛛网膜形成化脓性炎症,引起脑膜充血、 水肿、增厚及渗出改变,可形成硬膜下积脓或并 发脑积水和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
(5)钙化型(囊虫死亡期):此期为囊虫死亡 后机化形成纤维组织或钙化表现。MR呈长T1短T2表 现。所谓“黑靶征”是指在T2WI中囊肿内除有一点 高信号之外,均呈低信号。(显示钙化MR不如CT)
脑囊虫
3、脑囊虫病:
CT表现:
脑实质型脑内散布多发性小囊,囊腔内可见致 密小点代表囊虫头节,囊壁和头节可有轻度强化。 囊虫急性期可因反应性炎性表现与脑炎相似,后期 因囊虫死亡后呈点状高密度钙化。不典型CT表现包 括单个大囊、肉芽肿样结节强化,类似脑炎及脑梗 死灶样改变。
1、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神经源性肿瘤常发生在椎管后外侧,神经 纤维瘤可多发。
MR表现:
神经源性肿瘤呈边界光滑的圆形或卵圆形 肿块,邻近脊髓及硬膜囊受压移位,肿瘤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 均匀强化。
2、脊膜瘤:
脊膜瘤以女性较多,胸段多见,呈类圆形宽基 底与脊膜相连。
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囊虫病者,可见局部脑室及 脑池扩大,位于四脑室及中脑导水管者易引起脑积 水。
第二章 脊髓
目前,MRI是诊断脊髓疾病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椎管内肿瘤 第二节、脊髓损伤 第三节、先天性畸形
第一节、椎管内肿瘤:
髓内肿瘤:以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 常见;
髓外硬膜内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和 脊膜瘤多见;
(3)单发大囊型:系单一巨大囊尾蚴或多个囊尾蚴 融合而成。MR显示脑实质内圆形或分叶状长T1长T2信 号,其内无头节,大囊本身无强化,周边可因纤维组织 增生而呈轻度环状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