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5 草船借箭 第二课时(课件)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这段内容讲的是曹 操派人向江面射箭, 诸葛亮借箭成功的 情节。对应课文中 的第8、9自然段。
用奇谋孔明借箭
深入阅读《三国演义》,我 们对周瑜、鲁肃、曹操人物特点 会有更多的理解。
周瑜陷害诸葛亮, 不是简单的妒忌, 而是担心诸葛亮的 才能会让蜀国更加 强大,将来对东吴 不利,所以打算除 掉诸葛亮。
鲁肃作为东吴 的重臣,是“孙刘 联合抗曹”的忠实 拥戴者,所以他才 尽心帮助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非常有趣的故事
三 顾 茅 庐
空 城 计
桃 园 三 结 义
火 烧 赤 壁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非常有趣的歇后语
➢ 诸葛亮的鹅毛扇 —— 神秘莫测 ➢ 诸葛亮三气周瑜 —— 略施小技 ➢ 诸葛亮借箭 —— 有借无还 ➢ 诸葛亮用兵 —— 神出鬼没 ➢ 诸葛亮哭周瑜 —— 假戏真做
又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知天文 神机妙算 识人心
巧安排
任务三:探究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探究:诸葛亮借箭成功的 原因有哪些?
识天文:料定三天后有大雾
识人心:利用曹操谨慎、 多疑的性格特点。
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品析标题中“借”的深刻含义。
“借” 线索
“借箭” 借人心 借天时 借地利
任务四:阅读链接,走向整本书阅读
西北风让回程顺风顺水,船速较快。
神机妙算——巧安排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 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 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 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 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借 箭 准 备 二十条船 军 士
青布幔子 草把子
5草船借箭课件(第二课时)(共32张PPT)

下课! 同学们再见!
2024 课件
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总结技巧(一)
下载后此页可删除 掉 也可编辑修改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草船借箭》,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小学升初过程中与的方作法文:选通材过阅技读巧、如讨下论:、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胸有成竹 镇定自若
9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 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 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 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鲁肃老实守信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多名军 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 亮调度。
突出中心:在选择材料时,要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围绕中心思想来组织材料。这
样可以让文章更加有重点和条理,避免偏离主题或文不对题。
公开课教案
学习课文
总结技巧(一)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下载后此页可删除 掉 也可编辑修改
小学升初(中2)的教作师文提选出材问技题巧,如引下导:学生深入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他是怎样想到这个计策的?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草船借箭》,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深入挖掘二、:教对学于内小容学及升过程初中的学生来说,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非常重要。可以从家庭
、学校、导入生新活课等方面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这样能够更好地把握主题,写出有真情实 感的文章(1。)教师播放《草船借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 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鲁肃问:“哪里去取?” 鲁肃上诸葛亮的船——糊里糊涂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窦桂梅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窦桂梅窦桂梅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生活在一个小山村里。
这个村落位于一条江边,生活相对较为艰苦。
村里的人们大多以捕鱼为生,但江水逐渐变浅,渔获也越来越少。
为了生活,村里的人们开始考虑其他的发展途径。
有一天,窦桂梅听说西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许多箭,只要借到这些箭,就能够打猎,解决温饱问题。
于是她决定去借箭。
窦桂梅带上简单的行李,告别家人,踏上了前往大山的路程。
经过一番艰辛的旅程,窦桂梅终于来到了山脚下。
她抬头望去,只见山上陡峭而高耸,仿佛天际的巨人。
窦桂梅心生畏惧,但她并没有退缩,她知道只有克服困难,才能够带回箭来。
窦桂梅开始攀登山峰,她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爬去。
山路崎岖不平,有时还需要攀爬险峭的悬崖。
她的手掌被石头划破,脚底也被荆棘扎伤,但她咬紧牙关,一步步地向前挪动。
终于,窦桂梅来到了山顶。
她看到了数以千计的箭,它们闪烁着寒光,宛如星空中的繁星。
窦桂梅几乎被这美景所震撼,但她知道她来这里的目的是借箭。
于是,窦桂梅开始寻找能够借用的箭。
她仔细地观察每一支箭,发现其中有些箭虽然锋利,但却已经断裂,无法使用。
她将这些箭放在一边,继续寻找其他的箭。
经过一番努力,窦桂梅终于找到了一些完好的箭。
她把这些箭一一捡起,小心地放进了自己的包里。
这时,她突然想到,自己只拿了一些箭,怎么能解决村里人的温饱问题呢?窦桂梅陷入了沉思。
她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这些箭还给山。
她相信,只要山能够借给她箭,就一定会借给其他人。
于是,她决定将借来的箭还给山。
窦桂梅将捡到的箭一一放回了原处。
她知道,这样做虽然不能解决村里人的温饱问题,但却能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借到箭。
她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合力,一定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回到村里,窦桂梅告诉了大家她的经历。
大家听了窦桂梅的话,纷纷表示要向山借箭。
他们组织起来,一起攀登山峰,寻找能够借用的箭。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村里的人们终于借到了足够的箭。
他们高兴地回到村里,开始打猎。
《草船借箭》课件(第二课时)

比较句子:
你借给我船,军士,和草把子。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 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 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 清,所以……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感情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 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 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课时要点:
1、学习2——4段;从“知周瑜”、“知鲁肃 ”、“识天象”、“知曹操”、“晓地理”, 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 2、复习复述。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 忌。
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 策略。
草船借箭 第二课时

刮西北风,船回去顺风顺水
士兵擂鼓虚张声势,引敌射箭
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 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写法:人物性格鲜明。 请你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周瑜:心胸狭窄,妒能忌贤。 诸葛亮:豁达大度,足智多谋。 鲁肃:忠厚老实,顾全大局。 曹操:生性多疑
导读——《孔明智退司马懿》
北魏
打败
曹 操
攻打
西蜀(刘备)
联合 派诸葛亮
东吴(孙权)
诸葛亮
周瑜
鲁肃
起因: (1—2) 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准备: (3—5)诸葛亮准备造箭。 经过: (6—9) 诸葛亮借箭。 结果: (10) 诸葛亮借箭成功。
默读准备部分(3-5自然段)
诸葛亮为借箭做了什么准备?用“——”划出来。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 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 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 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
放箭
箭好像下雨一样 。
北
曹
西
东
吴 南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 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 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 岸。 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 船总共有十万多支。
三天后江上有大雾
草船借箭成功的因素:
船身相连容易受箭
1、 诸葛亮使用了什么计策?用“—”划出相关 的语句。 2、司马懿为什么会上当?用“ ”划出相关 语句。 3、这个故事中,诸葛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我满载而 归,你呢?
鲁肃会帮他的忙吗?鲁肃为什么会帮他的忙?
大声朗读经过部分(6-9自然段)
草船借箭教案部编版草船借箭教案第二课时实用

草船借箭教案部编版草船借箭教案第二课时实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1.2掌握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1.3学习成语“草船借箭”的用法,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2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勇敢、智慧、善于观察、善于创新的精神。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1.2课文生字词的掌握。
1.3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2.教学难点:1.1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与勇气。
1.2课文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的故事,谁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诸葛亮在故事中的智慧与勇气表现。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的勇敢、智慧、善于观察、善于创新的精神。
2.讲解课文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并理解字词的意思。
3.讲解课文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与勇气。
四、课堂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体现在哪里?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与勇气表现。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并理解字词的意思。
2.讲解课文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与勇气。
三、课堂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遇到困难,会如何运用诸葛亮的智慧解决问题?四、成语学习1.讲解成语“草船借箭”的用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书写生字词。
六、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深入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会运用成语“草船借箭”,培养勇敢、智慧、善于观察、善于创新的精神。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 草船借箭教学课件第二课时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学目标1.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掌握草船借箭的故事中的关键词和表达方式。
3.学会运用草船借箭的故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二. 教学内容1.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介绍。
2.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分析。
3.草船借箭的故事中的关键词和表达方式。
4.草船借箭的故事的口头和书面表达练习。
三. 教学准备1.讲义和课件。
2.草船借箭的故事文本。
3.学生的练习册。
1. 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介绍•讲师通过课件和讲义,向学生简要介绍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如战争时期,曹操与刘备之间的斗争等。
2. 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分析•讲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的关键词和表达方式。
3. 草船借箭的故事中的关键词和表达方式•讲师提供一个列表,列出草船借箭故事中的关键词和表达方式,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补充。
关键词和表达方式: - 曹操 - 草船借箭 - 兵器 - 埋伏 - 篝火4. 草船借箭的故事的口头和书面表达练习•讲师分发练习册,并提供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用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表达。
例如:1.你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有何感想?2.如果你是草船借箭的故事中的一位角色,你会怎么做?3.你认为草船借箭故事的主要教育意义是什么?•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草船借箭的故事对学生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六. 作业布置•讲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草船借箭故事的文章,并带来分享。
以上就是草船借箭第二课时的教案内容。
草船借箭教学课件第二课时一. 背景介绍•使用一张图片或文字说明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让学生对故事的背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二. 故事情节分析•使用多张图片和文字,分析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关键点。
三. 关键词和表达方式•使用图表或列表方式展示草船借箭故事中的关键词和表达方式,以便学生熟悉和记忆。
四. 口头和书面表达练习•提供几个口头和书面表达练习的题目,并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位悄悄贡献的教导工,就难以避开地要豫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干切实有效地帮忙到我们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拾的《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指望可以帮忙到有须要的伴侣。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教学过程:〔课前诵读词:〔卷首词〕罗贯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好汉。
事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然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教学引入:刚刚,同学们背诵了的卷首词。
这一节课,我们就要来继续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一、整体感知1、读课题,谁来说说是谁向谁借箭?〔板书:诸葛亮〕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板书:忌妒、造箭〕借箭的结果怎样?〔板书:交箭、叹服〕3、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者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报: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老师择要板书问题。
〕5、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讨论诸葛亮“神机妙算〞究竟“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过渡:课文哪些自然段详细写了借箭的经过?〔6——9 自然段〕 ]二、重点学习借箭经过。
1、师:请同学们自在读课文 6——9 自然段,边读边思量: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味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示屏出示自学要求:自在读课文 6——9 自然段,边读边思量: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味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划出来,专心体味。
2、自学——然后〔同桌〕沟通。
3、集体沟通: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味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状况一〕生:我从这儿体味到诸葛亮算准了三天后必有大雾:生读句——“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老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
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你读一遍。
学生1: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周瑜是长叹一声,你把那个叹加上去,再来读这句话,谁来?学生2: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不错,请你来。
学生3:诸葛亮神机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老师:那口气叹在后面也行,好,请你来。
学生4: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呀!老师:周瑜到最后就是这副神态、这副形象、这副样子。
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那咱们就这样,在那么多地方当中,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学生1:(朗读课文中的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我从这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因为他以虚代实才能草船借箭,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当然他也用不着看见敌人,曹操怕江边有伏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这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先别忙着坐下去。
我发现你挺能说的,但王老师觉得你理解得非常不错。
咱们学语文,光有理解没有感受那是不行的,你要把自己读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感受读出来。
你再试着读读这句话。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这场雾,谁能比他读得更大?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比他大了,谁能读得比他更大?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同学们想啊,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受?读读这句话,你是鲁肃,你读读这段话,自己读,放开声音读。
就读这句。
鲁肃看到了这场大雾心里怎么样?学生:(自由练读)老师:鲁肃,请你。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学生2:他这时候比较惊讶,比较吃惊。
老师:比较惊讶,比较吃惊,是不是?那你得表现出惊讶和吃惊呀,你再试试。
学生2:(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对,就是这种感觉。
谁再来读一读?学生3:(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请坐下,我们都来做一次鲁肃,他是那样惊讶,那样吃惊,甚至还有一点点着急和害怕,这就是鲁肃。
咱们一起来做做鲁肃,读一读这段话,预备:这时候大雾漫天——学生:(齐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这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反应。
诸葛亮他看到了吗?学生:看到了。
老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觉?什么心情?你别说,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自己读。
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来,诸葛亮,来,请你。
学生1:(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诸葛亮,来,请你读。
学生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真好,来,到上面来,你们看她的表情,那才叫诸葛亮。
学生2:(上台朗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老师:你们体会到诸葛亮这时怎样的心情?学生3:体会到诸葛亮当时心情非常高兴。
老师:你说呢。
学生4:他十分的自信。
老师:你说呢。
学生5:他如愿以偿。
老师:是啊,如愿以偿,这场大雾啊,哈哈,我在三天之前早就算定了,是吧?但是,王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为啥?因为光凭这句话,还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
所以,你还得往前面找,你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说明其是这场大雾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
往前面找,把它找出来,读这句话,放开声音把它读出来。
谁找出来了?学生:我。
老师:谁找出来了?还有谁找出来了?最后那个男同学。
学生1:我找出来了,是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
老师:好,你从这个地方体会诸葛亮算准了。
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有一处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人们,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准这场大雾了。
学生2:(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请到船里头,是这处,咱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
(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读。
学生:(齐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谁来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请。
学生1:(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让你读诸葛亮你就激动,不激动。
咱们再来一次,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再读,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预备开始。
学生2:(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迅请到船里。
老师:好嘛!那个时候鲁迅先生还没出世呐。
谁再来读读?学生3:我想再找一个地方。
老师:你想读这个地方吗?学生3:想。
老师:那就请你读。
学生3:(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萧请到船里。
老师:鲁肃又变成鲁萧了,鲁肃要是听到的话,对你们两位准有意见,名字可不是随便能改的哟。
谁再来读?学生4:(朗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这才像个真正的诸葛亮嘛!但是,王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
学生:(纷纷示意)不能改,不能这样改。
老师:不能改?你说为啥不能改?学生1:因为如果加上这两句话,能体现诸葛亮预测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的,如果直接说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也许碰巧第三天四更时候来了大雾了,他一看,噢,来了大雾了,就今天了。
老师:分析得不错。
学生2:第一天第二天虽然说没动静,其实他这边盘算着呐,第一天第二天说明他做事情不是非常得急,而是他沉着冷静。
老师:你还注意了诸葛亮的沉着冷静、胸有成竹。
学生3:如果你直接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的话,说明他非常直接就想到这里了,而没有想他那么的非常的,就是我说的那个沉着冷静。
老师:噢,还有,请你。
学生4:这样还能看出诸葛亮在立军令状的时候非常有把握。
老师:非常有把握。
如果你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不知内情的人,人家都着急死了,诸葛亮你完蛋了,你怎么还不动啊?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火已经烧到眉毛上了,你怎么还没动啊?一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而这个时候,咱们这位仁厚老实的鲁肃,还不知道诸葛亮把他请去干嘛呢。
是不是?谁的谋略高?学生:(齐答)诸葛亮。
老师:谁的智慧高?学生:(齐答)诸葛亮。
老师:这就是诸葛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学生:(齐答)神。
老师:妙不妙?学生:(齐答)妙。
老师: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师:同学们,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前面一句后面一句把它们联系起来,是不是?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
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前后那句话联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注意,是前后两句话,前面是诸葛亮想的、预测的,后面是事实上发生的,这个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相关句子。
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咱们来交流交流好吗?学生1:我觉得还有“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这是诸葛亮预测的。
学生1:还有就是“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一开始诸葛亮就预测到在大雾的时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来,到后来又写曹操在营寨里听到诸葛亮他们的鼓声和呐喊声,就让弓弩手向他们射箭,从这里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老师:是啊,诸葛亮前面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是不是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
(引读)诸葛亮笑着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同学们,诸葛亮他是怎么说的?学生:笑着说。
老师:他是笑着说的。
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前面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
’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
’都是诸葛亮说诸葛亮说。
但是我们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诸葛亮笑着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就两个同学笑了,其他都没笑。
一本正经那可不行。
诸葛亮是笑着说,得笑,笑出来,咱们再来一遍,诸葛亮笑着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是啊,你们研究研究看,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自己读书,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学生:(自由读)老师:诸葛亮在笑谁?你说。
学生1:诸葛亮表面上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其实应该深沉一点。
同时他也是在笑鲁肃,前面说过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诸葛亮认为曹兵不会出来,也是在笑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