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山海经》与神话地理

合集下载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人文思想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人文思想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人文思想一、介绍《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学著作,记录了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和人文思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其中的内容,包括神话创造力、宇宙观念、道德价值观等。

二、神话创造力1.神仙与妖魔:《山海经》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神仙和妖魔形象,有龙、凤、白蟒等传统图腾动物,也有独特风格的怪物如口耳之兽和犀尾之兽。

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超自然存在的表达和想象。

2.起源神话:《山海经》中记载了诸多起源神话,如始皇帝、女娲补天等故事,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宇宙万物产生和演变过程的解释。

3.神奇事迹:在《山海经》中可以看到诸多仙人修行成圣、降妖除魔等神奇事迹,这些故事展示了人们对于超凡力量和英雄事迹的向往。

三、宇宙观念1.天地孕育:《山海经》中强调了天地与万物生灭的关系,表达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界力量的敬畏和尊重。

2.五行观念:五行理论在《山海经》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描述水、火、木、金、土等元素之间相互制约和变化的关系,展示了中国古代人对于宇宙运行规律的认知。

3.阴阳平衡:《山海经》中描绘了阴阳精神的平衡观念,表明古代人们认识到事物存在着两面性,并强调了平衡与和谐的价值。

四、道德价值观1.仁义礼智信:《山海经》中不仅包含神话传说,还渗透着丰富的道德价值观。

其中,对于仁爱、正义、礼节等美德有着深刻的阐述。

这显示出古代社会对于道德品质重要性的思考与反思。

2.善恶报应:许多神话故事中都提到了善恶有报的观念,强调积德行善可以获得好的回报,而作恶则会受到惩罚。

这展示了古代人们对于道德准则和因果关系的关注。

五、总结《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与文化宝库,其人文思想贯穿其中。

通过描绘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和表达深邃的宇宙观念,以及弘扬正直道德价值观等内容,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生命本质、宇宙真理和道德规范的思考与探索。

该书不仅是一部地理学著作,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文化解读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文化解读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文化解读简介《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历史、神话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它记录了大量关于地理、动植物、民族等内容,其中包含了许多神话传说。

本文将以对《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进行解读,探讨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1. 混沌时期的诸神在《山海经》中,最早的时期是混沌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出现了诸多重要的神明。

其中最著名的有女娲氏和共工,他们通过打破混沌状态而创造了天地万物。

女娲氏是创世女神之一,她用五行之力塑造了人类,并且补天救民以维护世界秩序。

她代表着创造的力量和智慧,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共工是一个反面形象,在创世之初他为争夺帝位与女娲氏发生激烈冲突,导致天塌地陷、水不容舟的灾难。

他象征着破坏和混乱的力量,提醒人们维护秩序的重要性。

2. 山海神兽与地域文化《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奇特的神兽,它们在民间信仰和地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这些神兽既承载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价值观。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四大名马:有千里驹、飞廉、踬车及载怨。

这些神驹代表了快速、敏捷以及勇气和智慧等品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积极正面的象征意义。

另一个例子是玄武,在《山海经》中被描绘为拥有乌龟头和蛇尾的神兽。

玄武是中国四象之一,代表北方与水元素,同时也象征着长寿、稳定和护卫等意义。

玄武在中国古代考古学、建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3. 神话与道家思想《山海经》中众多的神话传说与道家思想相互渗透。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鼓励顺应自然规律而达到自我修炼。

这一理念在《山海经》中得以体现。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三山”、“五岳”等地理要素,它们被视为人类世界与高于人类层次的神灵世界之间的桥梁。

这种思想背后反映出中国古代人们对大自然敬畏的心态,同时也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另外,《山海经》中还有许多关于养生、仙境和神仙的记载,这些都与道家修身养性、追求长寿、寻找完美境地等观念密切相关。

山海经中的地理知识

山海经中的地理知识

山海经中的地理知识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文献,记录了大量神话传说中的山川地理信息。

本文将介绍山海经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包括其地貌特征、区域分布以及文化意义。

一、巨石山脉巨石山脉是山海经中的一处著名山脉,被描述为巨大的石头形成的山脉。

据记载,巨石山脉高耸入云,蜿蜒曲折。

这座山脉在山海经中的位置尚不明确,但其巨大和奇特的地貌特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终南山终南山位于华夏大陆的西部,是中国五岳之一。

山海经中称终南山为"深山之地,神之所居"。

这座山峰雄伟壮观,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圣地之一。

关于终南山的《山经》中记录了山脉的地形轮廓,以及其中的诸多神奇景观。

三、东海东海是山海经中描绘的一个重要海域,位于中国的东方。

它被描述为辽阔广袤的海洋,是诸多神话传说和故事的发生地。

东海中涌动着波涛汹涌的海浪,海面上有各种神兽和怪物。

这个海域渔业资源丰富,也是航海和贸易的重要通道。

四、蓬莱仙岛蓬莱仙岛是山海经中提及的众多仙岛之一,位于东海之中。

据说蓬莱岛上居住着众多仙人和神仙,是长生不老和飞升仙界的圣地。

蓬莱仙岛常年被浓云遮蔽,凡人难以接近。

岛上有奇特的植物和动物,令人神往。

五、神农架神农架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它是山海经中重要的山林禁地。

神农架地处四川、湖北、湖南三省交界处,地势险峻,植被茂密。

这里有珍稀的药材和动植物资源,被称为中国的生物宝库。

神农架还是中国大熊猫的栖息地之一。

六、西王母西王母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一位神仙,她居住在西方的昆仑山。

西王母被描绘为美丽而神秘的女神,据说她掌管着仙界的仙草和长生不老之物。

她在神话传说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象征着长寿和幸福。

七、文化意义山海经中的地理知识不仅仅是古代的地理记录,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地理知识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想象,体现了他们对山川地貌的崇拜和景观的美好幻想。

山海经的地理知识也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山海经》的神话与地理之源

《山海经》的神话与地理之源

《⼭海经》的神话与地理之源荒诞神话与真实地理的虚实杂揉给⼈带来许多迷惑,不解决《⼭海经》的神话与地理之源,《⼭海经》便⽆法得到破解。

⾸先是神话。

⾃从晚清以来,“神话”概念从西⽅引进中国,《⼭海经》就被理解成中国“神话”的渊蔽,“西王母”、“⼥蜗”、“界”等则被理解为“神话”的“主体”,也就是“神”或“英雄”,对“神话”“主体”所由产⽣的⼼理状态、⽂化原型及历史背景的种种猜测从此便成为中国神话学研究的永恒问题。

由于⽂献残缺,再加之研究者思想糊涂,因此在解释神话时,各执⼀端,各呈臆见,于是各种稀奇古怪的“谜底”层出不穷。

然⽽学术研究并⾮猜谜,它⾸先必须建⽴在清晰的概念和合乎逻辑的前提下,就“神话”⼀概念⽽⾔,正如刘宗迪在书中谈到“⼗⽇并出”神话时指出的那样,⼀个最为简单的事实是:“只有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只有那些强烈地影响了整个民族的命运的历史事件,只有那些深刻地塑造着整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先贤圣哲,只有那些在古⼈看来决定着这个世界之兴衰存亡的神灵或恶魔,才有可能被⼀个民族世世代代传颂不已,才有可能深深地扎根民族的集体记忆中,也就是说,才有可能成为神话。

”因此,他认为,“对诸如`⼗⽇’之类的神话奇观,不应仅仅将之归结于某种似是⽽⾮的⾃然奇观就万事⼤吉,⾃然也不应然也不应想当然地将之归结于古⼈的想象或虚妄,⽽应该到⼈类⽂化制度中去寻求其形成的契机”。

其次是地理。

与神话⼀样,地理也是⼈类⽂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从⼀开始,实为⼈⽂现象。

然⽽现代历史地理学往往并不追究地理之初的⼈⽂内涵,⽽纯粹诉诸实证,仿佛地理之名如地理之实⼀样,⽣来就是如此。

因此“历史地理学的考据很难做到客观公允,反倒常常流于穿凿附会。

诸家众说纷纭,各执⼀词,就⾜以表明这条路实际上是⾛不通的”“这条路”虽“⾛不通”,但“⾛的⼈多了,也便成路”——现在⾛在这条路上的⼈,⼤多是不会回过头去看看当初⾛这条路的先辈们的起点的,倒是那些未曾⾛上这条路的⼈,或许才会看到其真正的起点,这就是“⼈⽂地理”、“历史地理”、“⽂化地理”等概念传达的地理概念之⽣成。

《山海经》的地理知识研究

《山海经》的地理知识研究

人文地理描述的局限性
地理知识的描述存在夸张和 虚构
缺乏现代科学的严谨性和准 确性
神话传说与地理知识的混淆
受当时文化、政治等因素的 影响
历史背景的局限性
《山海经》地理知识受限于古代交通和通讯技术 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有限,对地理现象的解释存在迷信和神话色彩 古代文献的传承和保存方式限制了地理知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政治需求对《山海经》地理知识的解读和使用存在影响
《山海经》中的地名与民俗 文化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 民俗文化
《山海经》中的动植物与民 俗文化
《山海经》中的地理知识与 民俗文化的相互影响
神话传说研究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 概述
神话传说的地理分布与特 点
神话传说与历史地理的联 系
神话传说在文化传承中的 价值
文学艺术研究
《山海经》中的 神话传说与地理 知识的结合
跨文化比较:将《山海经》中的风俗习惯与其他文化中的类似习俗进行比较,揭示其共性和差 异
Part Five 《山海经》中的地理知
识应用
历史地理研究
古代地理名称与现代地理名 称的对应关系
《山海经》中的地理知识应 用
古代交通路线与现代交通路 线的对比研究
古代地理环境与现代地理环 境的变迁研究
民俗文化研究
古代文学作品中 对于《山海经》 地理知识的运用
《山海经》对于 古代文学艺术的 影响
《山海经》中的地 理知识对于现代文 学艺术的启示
Part Six 《山海经》地理知识的
局限性
自然地理描述的局限性
缺乏科学依据:描述中的自然地理现象缺乏科学依据,难以证实 神话传说与真实地理混淆:将神话传说与真实地理混淆,导致描述不准确 描述方式主观:描述方式过于主观,缺乏客观性 局限性对后世影响:对后世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山海经神奇地理神话传说中的奇幻世界

山海经神奇地理神话传说中的奇幻世界

山海经神奇地理神话传说中的奇幻世界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地理、神话和传说的文献记载。

其中描述的神奇地理和神话传说,构成了一个奇幻世界,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想象空间。

本文将介绍山海经中的一些神奇地理和神话传说,带领读者进入这个奇幻的世界。

第一部分:神奇地理山海经中涵盖了许多神奇的地理景观和地点,其中最著名的有“四维”和“九河”。

在山海经中,四维被描述为四个方向的极限,分别是东方的“泰山”,南方的“华山”,西方的“衡山”,北方的“恒山”。

这些山脉被认为是连接地上与天上的通道,有着重要的神秘意义。

九河则是指九条神奇的河流,分别源于不同的地方,流经山海之间,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除了四维和九河,山海经中还有许多其他神奇的地理景观,例如天柱、玉泉、鸡山等。

这些地方都被认为是自然力量的凝聚和聚集之地,在神话传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二部分:神话传说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许多故事都与神灵、妖魔、神兽等有关。

这些故事充满了神秘、奇幻的色彩,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和想象。

其中一个著名的神话传说是关于女娲补天的故事。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古代天空出现了裂缝,地气倒流,洪水泛滥。

为了拯救人类,女娲用五彩石修补了天空,创造了太阳、月亮和星星,稳定了宇宙秩序。

这个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经典之一。

另一个著名的神话传说是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古代中国频繁发生水灾,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大禹经过苦苦努力,终于成功治理了洪水,为人民带来了安定和幸福。

这个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治理能力的崇拜。

除了女娲补天和大禹治水,山海经中还有许多其他神话传说,例如盘古开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

这些故事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结语:山海经神奇地理和神话传说中的奇幻世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了解这些神秘的地理景观和神话传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们的思想和信仰,感受到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文化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文化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文化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宇宙和人类起源的探索与想象。

中国是一个富有神话传说的国家,其中《山海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著作之一。

《山海经》收集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描述了丰富多样的神奇生物、神灵和异域景观,是研究古代中国神话文化的重要资料。

1. 《山海经》的背景与意义1.1 《山海经》的起源《山海经》是一部古代地理志书,作者不详。

它在战国时期成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记载了中国各个地区的山川水域、动植物、人物等情况。

1.2 《山海经》的意义《山海经》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书,更是一本奇幻的神话故事集合。

它描绘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其中充满了许多神奇的生物和景观。

研究《山海经》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的观念和想象力,以及他们对自然世界和宇宙的认识。

2. 《山海经》中的神话与传说2.1 神奇的生物《山海经》中记录了各种各样的神奇生物,包括龙、凤、麒麟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灵,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象征着四个方位和四个季节。

2.2 神灵和神话故事除了神奇的生物外,《山海经》中还有许多神灵和神话故事。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嫦娥奔月等著名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人类起源、自然现象和生活智慧的理解。

3. 《山海经》对于古代中国神话文化的影响3.1 影响民间文化和信仰《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对于古代中国人的民间信仰和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这些传说被传诵于民间,成为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理解与崇拜的对象。

例如,《山海经》中的龙被视为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宫殿、神庙等建筑中。

3.2 影响文学艺术创作《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也对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在创作诗词和书画时,都会借用《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或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和人类的感悟和情感。

同时,《山海经》中的奇幻故事也为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古代地理知识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古代地理知识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古代地理知识引言《山海经》是古代中国一部重要的文化遗产,它记载了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和古代地理知识。

本文将探讨《山海经》中的一些著名神话传说以及揭示其背后所包含的古代地理知识。

神话传说1. 伏羲与女娲创世《山海经》中记载了伏羲、女娲两位神灵共同创造世界的故事。

根据神话,伏羲用八卦图刻画自然万物,女娲则用黄土塑造了人类。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共同完成了宇宙间万物生命形态的生成。

2. 盘古开天辟地盘古是一个重要角色,在《山海经》中被描述为一个巨人。

盘古用一把巨斧破坏混沌状态下的空间,并将其分离为天和地。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成长,并最终化身苍天。

3. 女娲补天根据神话,《山海经》也记载了女娲补天的故事。

女娲发现天空有破洞,为了阻止洪水的涌入,她用五色石块和巨大的龙筋绳来修补天空。

这一传说也解释了为什么天上有日月星辰、人类能够安居乐业等现象。

古代地理知识1. 山脉与江河《山海经》中详细描述了各种山脉和江河的特点与分布。

根据其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古代中国的地理面貌以及各个地区的地势和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2. 地名与方位《山海经》中还记录了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名与方位。

通过对这些地名与方位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各个地区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甚至可以推测出当时交通、贸易以及部落迁徙等情况。

3. 自然资源与珍宝在《山海经》中,不仅仅记录了神话传说和地理信息,还详细记载了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珍宝。

这些资源包括各种草木、动物、矿物以及珍贵的宝石等,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和资源分布。

结论《山海经》中融合了神话传说与古代地理知识,通过这本古老的书籍,我们可以窥探到古代中国人民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这些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不仅仅具有文化意义,更具有历史和学术价值。

以上是本文对于《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古代地理知识的简要讨论。

通过详细探索这一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信仰、人类演化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山海经》与神话地理
【人文地理】《山海经》与神话地理
■楚克奇萨满祭祀
近两年,笔者尝试提出“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视野”,希望神话研究不再局限于文学史或民间文学的狭小学科视野,从文化的原型编码角度理解中国文明发生的基本特质。

今以《山海经》的地名解读为例,说明上古地理观的神话性,强调比较神话学对于古书释读的方法论意义。

比较神话学解读《山海经》
地理学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在中国获得跨越式大发展,不仅在高等教育中成为一级学科,还拓展出一系列的新兴分支学科,并全面进入中小学课程。

而神话学迄今仍无法在教育体制中获得学科建制的地位。

现代知识结构上的这种状况阻碍着对中国文化传统特质的深入认识。

以《山海经》的研究史为例,20世纪以前的学界将它归入“小说”一类,认为其内容大都是子虚乌有的想象产物。

西方的地理学科输入中国后,《山海经》的性质也从昔日的小说变成了古代地理志。

20世纪以来的现代学人用科学实证方法将《山海经》所记内容一一落实,分别出现了方国地理、中国地理、亚洲地理乃
至世界地理的多种新奇观点。

这样的研究方式存在不妥之处,即无法区分《山海经》产生的年代只有神话地理而没有地理科学,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不可能有“亚洲”或“世界地理”的观念。

科学实证方法不适合对这部书的解读与考证,需要引入的是比较神话学方法。

以《中山经》记载的“熊山”为例,用地理科学的视角看,希望将它落实到九州河山的某一个具体坐标位置,当今学者的考证甚至已经精确到县级地图上。

如湖北巴东县的珍珠岭或兴山县的万朝山。

将熊山考证得越具体可信度越低,因为熊山是远古信仰传承下来的神话观念。

承载神话观念的《山海经》一书,与其用地理学的实证标准去考证其客观性的真实存在地,不如用神话地理的视角去诠释其主观发生的真实过程。

《中山经》所记中次九经的岷山山系玉山以东: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

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

夏启而冬闭。

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

这一记载突出的是熊山熊穴季节性的开启与关闭所带给人间的祥瑞,以及反季节规则的开启所带来的凶险。

可见熊山不宜机械地理解为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纯粹地名,而是人文地理的一种神话信仰建构符号。

《中次九经》篇末总结语又说到熊山,强调它在宗教祭祀方面的重要意义。

熊山,席(帝)也。

其祠:羞酒,太牢具,婴毛一璧。

干舞,用兵以禳;祈,璆冕舞。

郝懿行、王念孙等校正“席”字为“帝”。

从“熊山,帝也”的判断看,下文
讲到祭祀方式为典型的仪礼规则。

从《山海经》给出的对熊山即“帝”的祭祀规定看,所用之羞酒、太牢和玉璧,都接近礼书所讲祭祀中最高等级的祭品。

受祭者是作为帝的熊(山)神,可能性较大。

向熊神祈祷的方式要用“璆冕舞”。

对此,郭璞注云:“美玉名。

”汪绂的解说是:“求福祥则祭用璆玉,舞者用冕服以舞也。

”可见,对帝神的祭祀礼仪体现为高等级的宗教崇拜行为。

这对于理解远古以来华夏文明的熊神信仰及其在史前宗教中的地位,无疑是珍贵的信息。

参照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中的熊头骨,以及汉画像资料中神熊形象人立姿势的普遍表现方式,应该不难找到解读熊山神话发生的突破口。

从比较神话学的视野看,一些原生态神话,因为较少遭到实用理性曲解和改造,接近神话发生时代的真相,容易分析出神话观念产生的所以然奥秘。

从命名的奇特性和神秘性看,《山海经》所记中国的熊山熊穴出神人神话,日本北海道阿伊努人的熊神来自天国神话,古朝鲜的神熊母亲生檀君的建国神话,都是较为接近信仰时代的原生性神话。

各地的熊神信仰
恢复熊神之神话功能的信仰语境,除了《山海经》“熊山为帝”说之外,民族学方面活态文化的第三重证据,对于说明熊的神性及其由来,最有启发性。

在日本民间自古流传的“熊野信仰”即是这样的例子。

在日本和歌山县东南部至
三重县南部有熊野三社,作为圣灵之地,自古以来即盛行参拜之礼,称“熊野参拜”。

由熊野三社提供的护身符叫“熊野牛王”或“熊野牛王宝印”。

人们普遍相信这些渗透了熊神力量的护身符具有消灾灭祸的功能。

这就和《山海经》熊山祭祀的祈与禳两种功能完全吻合。

要追问熊神在古文化中何以会有如此大的神力,能够滋生出一整套信仰和仪式?日本原住民族阿伊努宗教习俗“送熊礼”在这里给出了现成的答案。

据讲谈社《日本语大辞典》:送熊礼:相信熊是人类生活中遇到的最强野兽的人们所进行的仪式。

视熊为精神世界的最高神之一,对其怀有敬畏和恐惧。

仪式的目的,在于保持人类与作为山之主、兽之王的熊的友好共存关系,并永远获得它作为人们生活的食物。

人类在漫长的狩猎社会实践中,形成了熊为“死而复生之神”的古老信念。

至今依然保持着狩猎生活方式的阿伊努人的送熊礼及其神话观念,为此提供了生动的证明。

当一万年前的人类从狩猎社会过渡到农耕社会,原来的“死而复生神”就要从动物形象转化为农作物上来。

中国文化中的社稷崇拜和其他文化中的农作物神灵崇拜就是这种信仰和神话的大转换之结果。

日本神话讲述者有效地将来自远古狩猎时代神话的“天熊人”角色,保留到农耕时代新产生的农作物起源神话之中,让族群文化记忆中古老的熊神继续为农耕意识形态服务,让天熊人充当女性太阳神兼生命神天照大神的使者,这就清楚地揭示
出神熊形象在天人之间所充当的重要功能角色。

将中国的熊山为帝观念与日本的熊野信仰加以对比,不难看出,那种将《山海经》当成地理志或虚构文学的观点,具有其盲点和遮蔽效果。

再对照朝鲜的熊图腾建国神话,熊山地名背后隐含的神话信念就更加清楚。

据《三国遗事》记载,古朝鲜开国君王是檀君王俭系熊女所生。

古记云:昔有(天神)桓因,庶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视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间。

乃授天符印三个遣往理之。

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顶檀树下,谓之“神市”。

……时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桓雄,愿化为人。

时神遗灵艾一柱,蒜二十枚曰:尔辈食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形。

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

……熊女者无与为婚,故每于檀树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

孕生子,号曰檀君王俭,以唐高(尧)即位五十年,都平壤,始称朝鲜。

熊和虎都是北方狩猎部落社会的图腾动物。

而檀君朝鲜神话之所以将祖系血缘上溯到神熊而不是神虎,依据上引文本的解释,是由于神虎没有遵守天神桓雄所规定的禁忌“不见日光百日”,所以没有成功地变形为人。

而熊能够遵守这个禁忌,躲在洞穴里不出来,这是由北方大陆的熊能够长时间冬眠的季节性生活习性所决定的。

虎没有冬眠习性,所以在先民心目的地位甚至不如神熊,因为冬眠后的复出是被神话思维理解为死而复生的生命能量之体现,
那正是神的能量——不死或者永生。

这应该是史前信仰中熊罴被神圣化的原因。

这也是5500年前的红山文化先民在牛河梁女神庙里会供奉熊头骨的观念背景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