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言文中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每日一题》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人教(下)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是指一类功能虚弱、往往没有独立含义的词语。

虚词通常没有具体的指代对象,也不具备表述事件、性质或情感的能力。

虚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连接词、助词或虚词副词的作用,用以连接或标识动作、状态和关系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的”、“之”的关系,用于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与形容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东方之国”、“学之深”。

2.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或“啊”。

例如:“何乎”,意为“何事呢?”;“不攻自破者,人乎人也”,意为“不攻自破的是人吗?”3. 而: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

例如:“父子之别,如是而已”;“志之大者,愈艰苦而愈可贵”。

4. 所: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被动的意义。

例如:“所行者,不以己之私欲也”。

5. 为:用于表示目的、结果或理由。

例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子曰:‘为政以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 以: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降维持纪律”。

7. 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手段。

例如:“胡人有善射者,受中国为师焉”,表示时间;“于乎千里之外,可以鄂矣”,表示地点;“忠信者,不为自己,视于事,顺于时”,表示手段。

8. 与:用于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示共同、对比或连接关系。

例如:“短兵不能与长兵共战”;“与时俱进”。

9. 又:用于连接两个动作的时间,表示先后顺序。

例如:“今日之事,有世俗者,有独我者。

大家必不能又如我”。

意为“今天的事情,有世俗的,有只有我一个的。

大家必定不能再像我这样”。

10. 乃:表示结果或转折关系。

例如:“虞舜用九服,乃登帝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吾与父母曾订,今乃取尔”。

11. 其: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

理解文言文中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每日一题君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

理解文言文中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每日一题君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

1中考频度:★★★★☆ ┇ 难易程度:★★★☆☆【2017年中考山东临沂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养鱼记欧阳修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②。

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③以.为池。

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④,全其自然。

纵锸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

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

予偃息⑥其上,潜形于毫芒⑦;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

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⑧也。

乃求渔者之罟⑨,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

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

怪而问之.,且以是对。

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⑩!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选自《居士外集》)【注释】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

②非非堂:作者刚刚出仕,在洛阳做留守推官时所建在衙厅西侧的屋子。

③洿(wū):地势低洼的地方。

这里作动词用,挖掘的意思。

④甃(zhōu ):砌池壁。

筑:夯底土。

⑤锸(chā):铁锹。

浚:挖沟疏通水路。

⑥偃息:休息。

⑦潜形于毫芒:在毫末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体。

⑧舒忧隘而娱穷独:释放忧愁郁闷的心情,在困厄孤独中快乐起来。

⑨罟(gǔ):渔网。

⑩无乃……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恐怕……吧”。

嚚(yín )昏: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 ) (2)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 ) (3)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折檐之.前有隙地 怪而问之.B .因洿以.为池 童子以.为斗斛 C .任其.地形 不能广其.容 D .微风而.波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

常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常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常考文言虚词(18个)的意义和用法一、【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如: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例: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二、【所】(一)名词,处所,地方。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译: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

)(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 每日一题(第3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 每日一题(第3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总结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总结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总结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学形式之一,虽然语言风格古朴、繁琐,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意味。

在文言文中,有一类词语被称为虚词,它们在句子中不具备实际的词义,主要起到连接、修饰、衬托等作用。

本文将探讨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其代表的意义。

一、「之」字的用法及意义「之」字在古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下呈现出多种意义。

首先,「之」字可以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论语》中的“吾学无算乎务者焉,则可与技矣。

”这句话中,“者焉”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焉”是副词“于”。

这里,“之”起到了连接“者”与“焉”的作用,表示所属关系。

其次,「之」字还可以表示动作向内发展或转化。

比如《左傳》:“楚子使秦時逆走於轅禮車。

”这里,“走於轅”的意思就是竖直地向车厢内部跑去。

此外,在古代文言文中,「之」字还可以表达一种说理的关系。

例如《史记》:“维夫人何之哉?”这句话中,“何之哉”是问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他们夫妇两个怎么了?”,表示询问。

二、「乎」字的用法及意义「乎」字在文言文中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首先,「乎」字可以表示疑问、疑惑或反问。

例如《论语》中的“学如不及,则狂而乐怠焉。

”这里,“焉”是“于”。

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乐怠焉”表示‘快乐而不努力学习’,并含有一定的反问意味。

此外,「乎」字还可以表示感叹或强调。

比如《齐民要术》:“勤慎谨敬者以老少无虞之体始终。

”这里,“函数始终”表达了对勤奋和谨慎态度的强调。

再次,在古代文言文中,「乎」字还可以用作一种补充提示的作用。

比如《世说新语》:“范蠡、婴孩伓见霸阳桓公……桓公便著邹から庄子来点汪贵。

”这里,“来点”可以看作是表示补充信息的动词,加上「乎」字则显得更加完整,同时也增强了语气。

三、「者」字的用法及意义「者」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于句首或句末,具有连接、引述等作用。

首先,在句首位置,它可以起到引导状语从句的作用。

比如《左传》:“以鄭之寝聚矣。

理解文言文中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每日一题君2018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二) (2)

理解文言文中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每日一题君2018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二) (2)

1
2018年5月16日 理解文言文中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中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7中考山东德州试卷】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与“人不知而不温”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学而.
时习之 B .学而.
不思则罔 C .曲肱而.枕之 D .切问而.近思 2.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参考答案】 1.B 2.示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多格言警句,体现了孔子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态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3月28日理解文言文中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中考频度:★★★★☆┇难易程度:★★★☆☆【2017届中考江苏无锡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

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

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

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

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

言于.抚按,调中牟。

秋成时,飞蝗蔽天。

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

县故土城,卑且圮。

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

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

越五年,政绩茂著。

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

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

幼学执敏置诸狱。

淫雨连月,禾尽死。

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

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

母卒,不复出。

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明年卒.,年八十四矣。

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有删改)1.下列句中的“于”与“言于抚按”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苛政猛于.虎也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达于.汉阴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陈幼学担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垦荒田八百多顷。

B.陈幼学任职中牟期间,率领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中牟最终没有出现蝗灾。

C.陈幼学不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给朝廷。

D.陈幼学勤政爱民、秉公执法、孝顺母亲,去世后,中牟、湖州两地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立捕治.之:(2)咸.言中牟治行无双:(3)御史以闻.:(4)明年卒.:4.翻译下列句子。

(1)幼学执敏置诸狱。

(2)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参考答案】1.A2.C3.(1)惩治,治罪(2)皆,都(3)使……听到(4)死4.(1)幼学逮捕施敏,把他安置在监狱中。

(2)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言于抚按”中的“于”应解释为“向”。

后面四个选项中的“于”分别解释为“向”“比”“在”“到”。

故选A。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C项,“他的儿子”错误,应是“御史”的儿子;最终不是被权贵上报朝廷,而是未被御史斥退。

3.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可结合课内文言字词的解释进行分析。

比如,“咸”可根据《桃花源记》中的“咸来问讯”;“闻”可根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闻寡人之耳者”。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作答时,注意抓住关键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即可。

【参考译文】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予确山县知县。

在治理方面致力于施惠百姓,积存粟米二千石用来应对灾荒,开垦荒田八百多顷。

给贫民提供五百余头耕牛,核实曾被黄河水淹没的土地一百三十多顷分给百姓耕种。

布政使刘浑成的弟弟烂成,伙同小妾杀死妻子,陈幼学依法治罪。

代理太仆卿陈耀文的家人犯法,陈幼学立即将他逮捕治罪。

汝宁知府丘度担心幼学惹上祸端,请求巡抚、按察使,调幼学到中牟县。

秋季果实成熟时节,飞蝗蔽天。

幼学组织百姓捕捉蝗虫,提到一千三百多石,最终没有酿成蝗灾。

县城旧有的土城,低矮并且已坍塌。

供给饥民粟米,让他们修筑城墙。

城墙修好了,百姓却没有劳役之苦。

幼学疏通河流五十七条,沟渠一百三十九条,都引入小清河,百姓大大受益。

给贫民提供牛种,给贫妇提供纺车,数量是确山县的两倍。

过了五年,政绩显著。

因为不结交权贵,在考核官吏政绩时,掌道御史打算斥退他,御史的儿子争辩说:“儿自中州而来,人们都说中牟县令的政绩(治理水平)和人品天下无双,如今考核给予下等,为什么呢?”御史这才作罢。

升任湖州知府,刚刚到任,就捕杀了横行霸道的恶奴。

有个叫施敏的人是士族子弟,杨升是家奴,两人横行郡中。

幼学逮捕施敏,把他安置在监狱中。

大雨下了一月,禾苗都被淹死。

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

御史将举荐他,征集他的治理措施,推官阁世科将幼学的治理措施列举出三十六条上交御史,御史上奏给皇帝。

皇帝下诏加封为按察副使,仍然负责本郡事务。

幼学年已七十,他的母亲还健在,于是以回家养母为由,辞官归乡。

母亲去世后也不再出仕。

天启三年,起用为南京光禄少卿,改任太常少卿,幼学都没有赴任。

第二年去世,终年八十四岁。

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

解答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题的思路一、明确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1.代词,“之”作为代词的用法最为常见。

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作“他(们)”“她(们)”“它(们)”等;作为指示代词,译作“这”“那”“这样”“那样”等。

2.助词,作为助词的用法也较为常见。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作“的”。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意义。

(3)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4)有时做“提宾”标志。

二、位置判断法。

分析“之”在句中的位置,有助于判断其用法。

一般来说,处于宾语位置,“之”就是代词;处于主语与谓语之间,“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处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之”是助词,翻译成“的”;处于句尾,“之”则为调节音节的助词。

总之,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成分,有助于判断“之”的用法。

阅读下面课内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渔人甚异.之()(2)悉.如外人()(3)阡陌交通..()(4)便要.还家()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箬篷覆之.(《核舟记》)C.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虽.有佳肴(《虽有佳肴》)3.翻译句子。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

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

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5.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6.请就文中所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1)对……感到诧异(2)都,全(3)交错相通(4)通“邀”,邀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积累识记,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注意不要一味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要结合词语所在句子进行。

2.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项,因为;用来。

B项,结构助词;代词。

C项,当作;向,跟。

D项,均表让步,“即使”的意思。

3.(1)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两个朝代了。

(2)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本题重点要注意词语“乃”“无论”“俨然”“属”等。

4.D【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逐项阅读辨析,然后与原文内容进行对照,不难找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D项,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听后很惊讶,非常感兴趣。

5.成语是:世外桃源。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

6.这个理想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它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

【解析】此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今日收获如何?总结一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