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禅诗悟禅境汇总

合集下载

大彻大悟的禅意诗词

大彻大悟的禅意诗词

大彻大悟的禅意诗词
大彻大悟的禅意诗词,流淌着深邃的哲理和超脱的境界。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更是一种生命智慧的表达。

下面就来欣赏几首大彻大悟的禅意诗词。

一、《菩提偈》
般若波罗蜜,心经妙义深,
不生不灭相,空寂涅槃真。

大悲观世音,善哉解脱人,
无我法界法,生死皆如梦。

《菩提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般若波罗蜜,即智慧之海。

其中“不生不灭相,空寂涅槃真”的一句,更是表达了禅宗的极致境界。

二、《静坐》
坐禅忘身体,心无闲虑事,
抛却众缘尘,归于本真理。

一念通空性,身心皆空灭,
真如本自在,无求亦无畏。

《静坐》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禅宗的修行方法——坐禅。

其中“一念通空性,身心皆空灭”的一句,更是表达了禅宗修行者达到的境界。

三、《禅寂》
禅寂无为境,心中无所著,
无明即是道,万象自由发。

昔时终不见,今日更何在,
无欲亦无求,自在任天涯。

《禅寂》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禅宗的境界——禅寂无为。

其中“无明即是道,万象自由发”的一句,更是表达了禅宗思想的智慧。

十首经典禅诗大全

十首经典禅诗大全

十首禅意诗词,既有禅理,又有美意1、《悟道诗》
宋.柴陵郁禅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2、《山居》
宋代释志芝
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夜晚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3、《禅悦二首·其二》
清代.张问陶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4、《天童山溪上诗》
北宋.王安石
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溪深树密无人处,惟有幽花渡水香。

5、《拨棹歌·其一》
唐.德诚禅师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6、《六十年来狼藉》
宋·道济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

于今收拾归去,依然水连天碧。

7、《示徒》
五代.南台守安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8、《琴诗》
北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9、《寒山月华白》
唐.寒山子
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
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

10、《裁缝诗》
元. 石屋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前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中国传统的禅诗

中国传统的禅诗

中国传统的禅诗中国传统的禅诗,往往展现出一种宁静、淡泊、豁达的精神境界。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禅诗: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谒》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谒》3.半夜寻幽上岳楼,月明林下两三家。

门前不点青苔水,只白松声老瓦盆。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4.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宋·苏轼《东山胜云》5.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虞世南《蝉》6.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三昧力,印破水中埃。

——唐·灵云志勤《桃花》7.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唐·贾岛《题诗后》8.举手攀南月,回首谢中原。

竟日空摹仿,凌朝忆药栏。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9.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颂平常心是道》10.云在青天水在瓶,各人眼中有妙景。

若能见得本来事,生死海中全自在。

——《白居易》11.人生有情泪沾衣,世事如棋布星罗。

若问人间何最苦,最苦人生是别离。

——《白居易》12.庐陵烟雨入江南,水远山高不可攀。

若问人间何处去,青灯黄卷伴云闲。

——《庐陵僧》13.人间繁华如梦境,唯有禅林入画屏。

若能了悟其中意,万劫不复再重生。

——《金乔觉》14.心中无尘心自静,一念不生全体现。

若能见得本来性,生死轮回也不怕。

——《憨山大师》15.青山绿水皆成趣,一草一木总关情。

若能了悟其中意,万物皆有灵性生。

——《紫柏大师》16.世事如梦不可信,一念清明全体现。

若能了悟其中意,万法皆空无挂牵。

——《莲池大师》17.人生如梦境虚幻,世事如浮云飘渺。

若能看透其中意,何惧生死轮回苦。

——《永明大师》。

【禅诗三百首】 经典禅诗100首

【禅诗三百首】 经典禅诗100首

【禅诗三百首】经典禅诗100首禅诗三百首 20xx年01月28日诗歌大全1、空手把锄头南北朝▪善慧大师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2、千家饭南北朝▪契此和尚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3、宿支硎寺上房唐▪无名氏上方精舍远,共宿白云端。

寂寞千峰夜,萧条万木寒。

山光霜下见,松色月中看。

却与西林别,归心即欲阑。

4、月夜泛舟唐▪法振西塞长云尽,南湖片月斜。

漾舟人不见,卧如武陵花。

5、暮秋宿友人居唐▪无可招我郊居宿,开门但苦吟。

秋眠山烧尽,暮歇竹园深。

寒浦鸿相叫,风窗月欲沉。

翻嫌坐禅石,不在此松阴。

6、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7、访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8、雪晴晚望唐▪贾岛倚仗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9、南园十三首唐▪李贺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中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10、寄诗友唐▪齐己天地有万物,尽应输苦心。

他人虽欲解,此道奈何深。

返朴遗时态,关门度岁阴。

相思去秋夕,共对冷灯吟。

11、怀巴陵旧游洞庭云梦秋,空碧共悠悠。

孟子狂题后,何人更倚楼。

日西来远槕,风外见平流。

终欲重寻去,僧窗古岸头。

12、牧童唐▪栖蟾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13、有物先天地南北朝▪善慧大师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14、白云夏日白云守端夏日宜山寺,优游趣几何?闲庭芳草长,危岭断云过。

洞水穿廊远,岩风入座多。

更当星少夜,月色透松萝。

15、举手鼓山士圭举手攀南斗,翻身倚北辰。

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

16、小塘窗前闲半亩,开作小方塘。

云过暂留影,月来时有光。

灌花借春色,洗砚流墨香。

禅诗精选意境最高的禅诗

禅诗精选意境最高的禅诗

禅诗精选意境最高的禅诗20XX年01月28日诗歌1、尘诣超师院读禅经唐·柳宗元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2、巽公院五咏禅堂唐·柳宗元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3、题僧房唐·王昌龄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4、题万道人禅房唐·张祜何处凿禅壁,西南江上峰。

残阳过远水,落叶满疏钟。

世事静中去,道心尘外逢。

欲知情不动,床下虎留踪。

5、神照禅师同宿唐·白居易八年三月晦,山梨花满枝。

龙门水西寺,夜与远公期。

晏坐自相对,密语谁得知?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

6、赠初上人唐·张乔竹色覆禅栖,幽禽绕院啼。

空门无去住,行客自东西。

井气春来歇,庭枝雪后低。

相看念山水,尽日话曹溪。

7、题山僧院唐·张乔溪路曾来日,年多与旧同。

地寒松影里,僧老馨声中。

远水清风落,闲云别院通。

心源若无碍,何必更论空。

8、题竹溪禅院唐·李洞溪边山一色,水拥竹千竿。

鸟触翠微湿,人居酷暑赛。

风摇瓶影碎,沙陷履痕端。

爽极青崖树,平流绿峡滩。

闲来披衲数,涨后卷经看。

三境通禅寂,嚣尘染著难。

9、雨中游飞英寺和苏韵清·查慎行春阴覆成堞,花残游人稀。

爱此北郭幽,晨征夕忘归。

盘旋上堵,恣眼穷清晖。

东风拂面寒,细雨湿我衣。

客来僧归钥,客去僧掩扉。

迹在有送迎,心空无是非。

10、寄太虚上人明·陈献章太虚石洞居,孤寂少人依。

远客携琴至,逢师乞食归。

一莆青草上,四面白云飞。

尽日无言谈,岩花落满衣。

11、太和庵前坐泉明·谭元春石选何方好,波澜过接时。

应须高下坐,徐看吞吐奇。

鱼出声中立,花开影外吹。

不知流此去,响到几人知。

荐读十首禅意诗词

荐读十首禅意诗词

荐读十首禅意诗词1. 静观自然
在山水间,
静心凝神,
花鸟虫鱼,
皆成禅境。

2. 清新复苏
春日阳光,
萌芽生长,
花开鸟鸣,
万物复苏。

3. 无言以对
所得唯有寂静,
无言以对心境。

静心一处,
心中有禅。

4. 氤氲迷离
高山云雾,
氤氲迷离,
绿树苍松,
洒下满山的绿。

5. 忘却尘俗
禅意静听,
忘却尘俗,
梦回去年,
嘈杂无闻。

6. 万籁俱寂
夜色渐深,
万籁俱寂,
灵感湧动,
静心守候。

7. 绵长寂静
沁入肺腑的空气,
沉入心底的静谧,
绵长寂静,
如同尘世城池的沧桑。

8. 鸣禅虫
听那虫啼声,
闻香自浮醉,
鸣禅虫之音,
心静之中悠然。

9. 安然超脱
坐看云起云落,
忘却此时此刻,
安然超脱,
清净之中寻找自我。

10. 禅意怡情
行云流水般的心态,
抛却一切烦恼,享受稳静的禅意,怡情养性之美。

一百首最有禅境的偈诗,看哪首能让你顿悟?

一百首最有禅境的偈诗,看哪首能让你顿悟?

一百首最有禅境的偈诗,看哪首能让你顿悟?第一篇:一百首最有禅境的偈诗,看哪首能让你顿悟?一百首最有禅境的偈诗,看哪首能让你顿悟?1、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开悟诗)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诗)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

(分庵主开悟诗)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诗)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灵云志勤开悟诗)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五祖清演开悟诗)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舟普度墨梅诗)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程颢题淮南寺诗)12、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楚志他人诗)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寒山吾心诗)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王梵志我有诗)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守安南台静坐诗)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悟新诗)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

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

(惠洪诗)19、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24首唐宋禅诗大全,值得一生品悟!

24首唐宋禅诗大全,值得一生品悟!

24首唐宋禅诗大全,值得一生品悟!禅诗表现的是一种超脱尘世,随缘任运,亲近自然,寓意劝世、智慧人生的思想和境界,使禅理、禅意通过诗的形式传达给我们。

南朝梁·善慧大士/傅大士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唐·鸟窠禅师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唐·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唐·白居易《寄韬光禅师》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唐·龙山禅师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作是非来辨我,浮世穿凿不相关。

唐·某尼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古灵禅师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唐·马祖道一禅师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

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

唐·龙牙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灵澈《东林寺酬韦丹刺史》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唐·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炼得身形如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贯休《春送僧》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唐·德诚禅师《船居寓意》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唐·杜荀鹤《悟空上人寺院夏日题诗》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敞房廊。

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唐·佚名《杭州还乡和尚唱》还乡寂寂杳无踪,不挂征帆水陆通。

蹋得故乡回地稳,更无南北与西东。

宋·草堂禅师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首禅诗悟禅境了解历代禅师们的风范人格,有一条捷径,那就是直接从他们所作的‘禅诗’入手。

我们依循禅师的内容脉络,可以找出禅师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与态度!禅的境界,对于我们这个动荡混乱的时代,忙碌不安的人生,无疑的具有许多益处。

第一首明.莲池大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这首诗是描写唐朝一位很风趣的赵州从谂禅师悟道的事情。

有一次,一位初学佛法的弟子,向他问了一个问题:“末劫时,还有没有这个?”在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必定要经过成、住、坏、空四大劫,到了末劫的时候,我们这个人会不会坏?还有没有业识?赵州禅师回答说:“会坏。

”弟子听了之后,接着又问:“如果‘这个’会坏的话,那怎么办呢?我们就随他去吗?”赵州禅师不在意地说:“随他去!”弟子听了禅师的话后,内心感到非常怀疑。

而赵州禅师自己后来想想,也不敢确定刚才回答的话是否恰当?惴惴不安,始终无法安心。

于是赵州和尚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定,跋涉千山万水,到处去参究正确的答案,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

上面这则公案流传到了明朝,莲池大师于是写这首诗来叙述当时的情景,意思是说:赵州虽然年纪已经八十岁了,为了心中一个问题弄不明白,不能释然,于是不怕路途颠踬,还要四处去寻找真切的答案。

经过许多年以后,倦游归来,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才知道自己过去在外面奔波寻找,只是缘木求鱼,空费了草鞋钱。

这首诗的含意是什么呢?就是说,‘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须到心外去寻觅,因为‘道在迩’,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如果我们迷糊了心智,像赵州禅师一般,到处参访,即使花了非常长久的时间,结果还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启示我们一个道理:要有求真的热忱和放下的勇气。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们对于人生的荣誉毁辱,能够超然物外,对于虚幻的功名富贵,能够淡然不着,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身心不再为名缰利锁所系缚,自然能够得到大自在。

大家在求学阶段,也要具备这种放下过去成见,接受新知,也就是‘不以己知害未知’的勇气,求新求进。

我们不但要有放下的勇气,进而更要具备求真的热忱。

好比赵州禅师为了一句话,就不辞千辛万苦地寻找答案,各位同学们现在正是读书求学的时期,这位老和尚的求真精神,正可以作为大家的模范,因此我把这一首诗当作今天的开场白,希望大家都有为求真理不怕路途遥远,不怕麻烦的勇气与决心。

第二首唐.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当我们走到寺院的门口,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大腹便便,背着一个布袋子的和尚,我们都称他为弥勒佛。

实际上,弥勒佛的法像不是如此,那个心宽体胖、笑容迎人的是布袋和尚,也是这首诗的作者。

依照我国传统的想法: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的,时常背着袋子在社会各阶层行慈化世。

有一天,当他跟农夫在一起工作时,心有所感,因此做了这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的时候,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

‘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

‘心地清净方为道’: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着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

‘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

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

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

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而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

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就有显著的不同,譬如诗中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日本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那么只有低下头来!’我们看成熟的稻子,头是俯伏在地面的,我们要想认识真理,就要谦冲自牧,把头低下来。

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而这首诗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风光的。

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贵。

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谓‘回头是岸’,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乐观场面。

大家将来踏出校门从事事业,也要有勇于回头的气魄,不能一味蛮干下去,把稳正确的方向,才不枉费十年寒窗的苦读。

第三首唐.龙山禅师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作是非来辨我浮世穿凿不相关这是潭州龙山禅师的诗偈,描写悟道有得,超然物外的境界。

是说人生在世,虽然住的是简陋的茅屋,吃的是粗糙的食物,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智慧去观照世间的功名利禄和人间的善恶是非,了解它们的短暂性、虚妄性,心地明朗,得其所安,那么茅茨土阶也是亭台阁榭,粗衣蔬食也是锦绣珍肴,因为心中与道相契合,世界是宽敞无碍的,这个时候,世界万种的纷争纠缠,再也无法扰乱我们悠闲的心境,世人如何的钻营巧取,与我们都毫无相干。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龙山禅师对于世间名利能够置之度外的精神,过着一种超然绝尘的生活。

一般人对人生抱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纵欲的人生’,追求于世间上的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纵情任性无法自拔。

另外一种是‘禁欲的人生’,视欲望如毒蛇,以名养为畏途。

佛教对这两种态度认为都过于偏激,有失中道。

因为过份的纵欲,一味追逐享受,容易迷失了本性,随着欲望而转移;况且欲海难填,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如溪壑般的欲望,好比夸父逐日,只有死于非命。

而这种快乐是不实在的,相对性的,纵欲的快乐,跟随而来的就是身心的交瘁,人格的堕落,所以说‘乐极’必‘生悲’,所以‘纵欲的人生’是不究竟的。

‘纵欲的人生’虽然不好,但是,‘禁欲的人生’也太过狭隘,因为完全禁欲使人形同槁木死灰,毫无生气。

好比种花莳草,水分过多,必定腐烂而死,而缺少水分,也会枯干而死。

如果恰到好处,花草得到清水的滋润,就能长得茂盛美丽。

所以佛教理想中的生活,既不推行禁欲的人生,也不提倡纵欲的人生,而主张过着中道的生活。

我们众生称为‘有情’,‘情性’与我们如影随形,无法分离,放纵它,固然不可;绝对禁止,也是不可能。

但是如果能善加引导,合理节制,好比长江黄河,疏导入流,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于灌溉、水利,况且欲望尚有善恶之分,善欲可以给予人生奋进的力量,所以佛教不主张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主张节欲。

进而当我们修行有境界的时候,虽然住在欲尘中,也不会被染着,譬如维摩诘菩萨:‘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五欲六尘之所以形成束缚,那是因为众生的愚痴造作。

第四首唐.某比丘尼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首诗是唐朝有一位比丘尼到处访道,后来开悟所作的。

我们求道好比寻找春天一样,从清晨找到夜晚,可是仍然看不见春天的踪影,走遍了千山万水,把鞋子都磨破了,但是春天究竟在哪里呢?心灰意懒之下,回到家里,看到庭院中早开的寒梅,清香四溢,忍不住深深的一嗅,喔!原来春天早就悄悄地绽开在寒梅枝上了。

这首诗说明了我们追寻人生真理,探求智慧,往往本末倒置,向心外去追求,而不知道向心内去寻找。

这首诗更提示了‘心内世界’与‘心外世界’的差别。

常人总以为心外的世界很宽很大,而不知道心内的世界更宽更大。

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可见我们的心量有多宽敞,有多广大。

最近世界正在为石油缺乏、能源危机而恐慌。

事实上,真正的能源在我们内心,我们内心的宝藏比世界上盛产石油的国家的能源还要丰富,但是我们将这一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油田荒弃不用,并且愚昧地向心外的世界去挖掘,不把自己这一座灵山中的宝藏提炼出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不要舍弃灵山,徒然去攀登别的山岭。

这首诗,事实上就是刚才所说的‘赵州八十犹行脚’一诗的意思。

如果我们对禅的境界有点体悟的话,去除了对事相的质碍,只要是东风吹拂的地方,不管红花也好,紫花也好,不都象征着春天的讯息吗?所以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如果我们能够契入佛法妙谛,层峦叠翠,无一不是诸佛菩萨的精神法身,声湍鸣涧,都是诸佛菩萨的说法妙音。

这就是苏东坡所谓的‘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意思。

但是,如果我们不去领会,纵然芒鞋踏遍岭头的云朵,也不过是‘一瓶一钵垂垂老,千山千水得得来’,茫然无得而已。

道无所不在,处处可以体会,甚至吃饭、睡觉、走路、行进之间都有道的存在。

能如此体会,春天就离你不远了!第五首宋.草堂禅师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这是一首描写不同宗风的诗。

唐朝药山禅师投石头禅师门下而悟道,他得道之后。

门下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岩,一个叫道吾。

有一天,大家坐在郊外参禅,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绿荫如盖,而另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观机逗教,想试探两位弟子的功行,先问道吾说:“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吾说:“荣的好!”再问云岩,云岩却回答说:“枯的好!”此时正好来了一位俗姓高的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他们三个人对树的成长衰亡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寓意他们对修道所采取的态度,有三种不同的方向。

从云岩所说的‘枯的好’,我们可以知道他所修学的禅道是寂寂中出发的,他的宗风是不落窠臼的寂静无为,所以说‘云岩寂寂无窠臼’。

而道吾说‘荣的好’,显示他后来光芒万丈的灿烂宗风。

所以说:‘灿烂宗风是道吾。

’但是超乎云岩道吾二者之上的高沙弥,又如何呢?这里就说明了分别的知识与圆通的智慧之间的不同。

云岩和道吾,一个说荣的好,一个说枯的好,显示他们从知识上去分别事相。

我们平常所指陈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可以说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不过停留在分别的知识界而已,但是这位见道的沙弥却能截断两边,从无分别的慧解上去体认道的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

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

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好比我们用拳头无缘无故的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如果我们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

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事实上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法起的一种差别与执着。

禅的世界就是要我们超出是非、善恶、有无、好坏、荣枯等等相对待的世界,到达一种绝对真实和圆融的世界,禅的世界是要我们在生死之外,找寻另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第六首宋.苏东坡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禅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