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2019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真题、复试分数线汇总

2019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真题、复试分数线汇总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对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中山大学的介绍,学院专业的介绍,考研科目介绍,考研参考书目,近三年录取情况分析,及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03年。
学院以“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为学科定位,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创意教育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既具有科学及人文素养又具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设有新闻学系、公共传播学系和创意媒体设计系,本科开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
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学术型硕士专业,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政治传播交叉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
拥有“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公共传播研究所和视觉传播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平台,及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等智库研究机构,围绕媒介融合与当代中国新闻业、政治/视觉/应用传播等公共传播、大数据传播与媒体设计等学科方向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
一、中山大学招生目录招生院系:传播与设计学院招生专业:050300新闻传播学研究方向:不区分研究方向考试科目: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 英语一③ 643 新闻与传播学基础④ 838 新闻与传播实务及研究方法复试专业课:1705027 新闻传播学综合知识二、中山大学考研参考书目(学校官方没有指定,根据往年整理,供大家参考。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巴兰,戴维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E.M.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人类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传播学引论》李彬《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德弗勒《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段鹏中国传媒大学出《新闻报道写作》刘冰南方日报出版社《时评写作十讲》曹林复旦大学出版社《创造性采访》肯·梅茨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五版)卡罗尔·里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报道教程:新闻采访写作的方法与技术》高钢高等教育出版社《视觉传播概论》任悦《现代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风笑天《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朱同丹三、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复试分数线年份政治外语专业课一专业课二总分201750509090355 201660609090360 201560609090360录取情况2018年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报考人数:235人,录取总人数35人,其中推免15人四、2018年中山大学考研真题643 新闻与传播学基础一、简答题1.新闻是选择的结果,新闻选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2.麦克卢汉的理论有哪些,从微信的角度分析其理论的适用性。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7.23)第七章大众传播与认知一致一、一致性:相互之间或某个整体在各个方面组成部分或特征的一致或和谐。
1、一致性观念认为,现象都是有序的,这种有序性使得事物具有可预见性。
反之,可预测使科学家能形成和测试假设,从中做出概括,建立理论,并预测未来结果。
这是传播研究的目的。
2、人类在态度之间、行为之间、态度与行为之间,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方面和人格发展上追求一致性,我们试图以我们自己看来有意义及合理的方式组织世界。
3、人类一致性的概念,是根据人类以理性的方式行事的观念而来,但我们也可能试图以合理的或一致的方式来解释不合理的行为,使之合理化。
合理化的含义强调,在使自身显得合理或一致的时候,我们经常采用那些在别人眼中看来不合理或不一致的方式。
4、一致性观念假定,不一致导致“心理紧张”或不舒服感,这又导致人的内心压力,迫使其排除或降低这种不一致,如果可能的话,则达到一致性。
5、一致性理论成仁人类寻求合理性的努力,但是,为达此目的,我们经常表现出令人惊异的非合理性、合理化的概念既假定合理性又假定非合理性——我们经常采用不合理的方式获得理解,为痛苦的经历辩解,或使世界符合我们的“参考结构”。
6、减轻或消除不一致性所带来的不舒服感或压力有多种方式,态度改变是其中之一。
二、一致性理论1、海德的平衡理论(1)平衡理论处理的是个人如何在自己的认知结构内形成的对彼此相关的人和物的态度。
(2)海德是最早致力于一致论研究的心理学家,他所提出的平衡论自然也就成为一致论中最早的一家学说。
(3)他认为平衡状态指人的内在心理的和谐,不平衡状态会产生紧张并形成一种力求恢复平衡的力量。
该理论的重要之处是暗示着一种态度改变方面的新思路:即不平衡状态在向平衡状态转化时,总伴有某一方的态度改变;而平衡状态由于稳定不变,则能抗拒任何形式的态度变化。
(4)海德提出P --O —X 模式。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两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本章的重点包括: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的四个阶段、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见表2-1)★表2-1 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考点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可以区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见表2-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见图2-1)。
表2-2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的四个阶段发展阶段意义局限性图2-1 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考点三: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1)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见表2-3)表2-3 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媒介类型具体内容(2)传播媒介进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①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
其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②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由此产生。
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1)信息爆炸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
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迎来全新的信息社会。
(2)信息社会(见表2-4)表2-4 信息社会要点具体内容2.2 课后习题详解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答:语言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它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读书笔记
非新传专业写课程论文需要一些传播学方面的理论知识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还行没基础看着也不吃 力**读书上只有这个复习版本的有些内容重复了不过还是有用的。
精彩摘录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特定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 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劳动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传播隔阂是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特定利益、意识 形态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信息需求是媒介进化的基本动力。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8.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8.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9.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9.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0.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4.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详解
15.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5.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作者介绍
感谢观看
4.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4.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人内传播、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人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见表5-1)表5-1 人内传播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考点二:人际传播(见表5-5)★★★★表5-5 人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十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笔记(十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7.23)第十七章电子网络媒介一、互联网: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电脑网络,是由ARPA 计算机网发展而来的,ARPA 计算机网是在1960 年代开放的,与国防传播相关的系统。
对电子商务潜能的挖掘,或者说是对国际性网络的商业使用是导致户两旺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网络的作用:(1)使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个人与另一个地方的便捷地交流成为可能。
(2)网络改变着传播的一些基本方式:由“一对多”“多对一”或“多对多”。
(3)网络提供了一个世界性的平台,使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出版发行者。
(4)传播技术的新发展(网络的出现)使媒介之间的差别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晰了。
(5)流视频提供了通过家用电脑来欣赏电视画面的可能性。
三、数字传播中的关键概念(1)【电子空间】包括万维网、电子名录、讨论区和论坛、聊天室、互动性多用户游戏以及电子邮件在内的一个综合性概念。
是一种全球联网的、电脑支持的、多维的、人工的或者说虚拟的现实。
(2)【虚拟现实】使用电脑来对现实进行一种几可乱真的模拟。
(3)【虚拟社区】是指存在于电视传播世界,而非物质世界中的社区。
(4)【聊天室】网络的一个特征,在聊天室中人们可以同陌生人进行实时交流。
(5)【多用户网络游戏】一种先进的交互游戏,指多用户地牢(游戏)或多用户域。
(6)【机器人】出现在一些多用户网络游戏中,是这一种用来同游戏用户进行包括聊天在内的各种方式互动的电脑程序。
(7)【聊天机器人】具有高级聊天技能的机器人。
(8)【互动性】①出自狄龙和莱昂那德,“用户直接用电脑交流以及对后续信息产生影响的能力”,或者,如果威廉姆斯、赖斯和罗杰斯所言:“在一个交流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控制相互的交谈,并在交谈中互换角色的程度。
”②一项对技术专家的访问为基础的研究提出了确定互动性的六个尺度。
他们认为深层的互动在于告知而非说服,使用者拥有更多的控制权、更强的主动性,交流是双向而非单向的,交流发生的时间是灵活的而非设定的,是发生在一个创造性空间的强感交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圣才出品】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符号、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象征性社会互动。
本章的重点包括: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符号(见表3-1)★★★表3-1 符号考点二: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见表3-2)★★表3-2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考点三: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类的象征行为(见表3-3)表3-3 人类的象征行为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见表3-4)表3-4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要点主要内容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1)吉尔兹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2)象征符体系①象征符体系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且具有相对独立性,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②象征符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生活本身的变化而发生变革,这种变革体现为对旧象征符的舍弃和对新象征符的创造。
(3)现代文化的象征化(见表3-5)表3-5 现代文化的象征化要点具体内容3.2 课后习题详解1.简述符号的定义。
答:(1)国外学者对符号的定义①日本学者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②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能指和所指。
a.能指又称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b.所指又称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③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a.代表事物的形式;b.被符号指涉的对象;c.对符号的意义解释,又称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八)、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八)、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7.23)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类传播具有过程性和系统性。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各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马莱兹克的系统传播模式:《大众传播心理学》67页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
包括: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3、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体接触经验形成的。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把人类交往分为三种类型:1、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2、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3、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
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与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7.23)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类传播具有过程性和系统性。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各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马莱兹克的系统传播模式:《大众传播心理学》67页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
包括: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3、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体接触经验形成的。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把人类交往分为三种类型:1、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2、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3、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
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与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将资本主义的大众传播总过程看作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
现代大众传播与资本制度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播关系。
2、考察信息传播,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一个社会中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状态。
4、作为精神生产关系的传播关系中同样存在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这个“总体”过程的运动。
社会传播结构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
课后练习题: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②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④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⑤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④评价: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噪源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①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②内容: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
③评价:a.意义: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正确;b.不足: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平等)的关系中不合适;仅适于人际传播,不适于大众传播过程。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①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②内容:a.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和受众,二者间是传达与反馈的关系;b.大众传媒(传播者)与一定的信源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信息与受众(个人集合体,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相联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③评价:充分体现大众传播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揭示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备系统模式特点。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①在香农-韦弗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
②内容:③评价:a.意义:克服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讯息、传达和反馈的任何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适用范围比较普遍。
b.不足:未能指出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
、传播过程的特点①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是传播者和受众的意义(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②序列性: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③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各要素(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
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接也是其结构特点,各环节(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①(美)赖利夫妇《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②内容:③意义:a.表明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传受双方都可被看作一个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身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个体系统间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不孤立,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在更大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与社会政、经、文、意识形态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
*大众传播也是其中一种传播系统。
b.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微观、中观、宏观)既具独立性,又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①(德)马来兹克《大众传播心理学》②内容:大众传播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该系统各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包括:a.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同僚群体、社会环境、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及媒介性质的约束力等);b.影响和制约受众的因素(受众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群体影响、社会环境、媒介内容的效果、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c.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受众对媒介的印象)。
该模式表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解释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要全面系统分析,不能轻下结论。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把传播看作是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考察。
故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图式”①从马恩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交往分三类:a.与人的体质有关的“能量交往”;b.与物质生产有关的“物质交往”;c.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符号或信息交往)。
信息交往过程即传播过程,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上,与社会生产力、科技、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阶级社会,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
(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②人际传播:特定传播的双方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传播是从事精神交往的纽带;大众传播:传播是有组织的媒介企业,受众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
—传播双方及其活动都受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的背景的制约。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①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范畴;②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③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一个社会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该社会的精神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状态;④传播学研究要把信息“交流”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交往联系起来。
—总之,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
2015年五阶段考研复习规划把考研作为一种娱乐,而不是被娱乐。
过程完美了,一切水到渠成,结果自然不错。
---------- 育明教育寄语第一阶段:预热(3月1日至7月1日)预热原因:育明教育老师认为考研复习比较理想的时间长度是6-9个月,因此从3月开始比较科学。
如果复习的时间太长,容易导致后劲不足。
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这是无数学子的血泪教训。
重点任务:1.收集考研信息,包括所报考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就业难易程度、所报考专业的难易程度、所报考学校的录取率、资料。
毕竟考研所需关注的点无非就两个:一是考研成功的可能性,二是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2.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决定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对于这一点,育明教育团队认为,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方案有两个:一是,选择尽可能好的学校,如北大、清华、人大、中传、北影、中央财经、南开、复旦,专业可以稍微差一点;二是,选择尽可能好的专业,如金融、经济、电影、新闻、法学、计算机、自动化等,学校可以差一点。
这样的好处是,以后方便就业,具体的原因分析请关注之后的相关文章。
3.购买参考书,慢慢熟悉所考专业。
这个时候学校课程还比较多,且处于学期末,考试又比较多,学校事情繁杂,无法全身心的投入,所以以“预热”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