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学与热处理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金属学及热处理要点总结

金属学及热处理要点总结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决定材料性能的三个因素:化学成分、内部结构、组织状态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

金属与非金属的主要区别是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和良好的导电能力。

金属键:处以聚集状态的金属原子,全部或大部分贡献出他们的价电子成为自由电子,为整个原子集体所共有,这些自由电子与所有自由电子一起在所有原子核周围按量子力学规律运动着,贡献出价电子的原子则变为正离子,沉浸在电子云中,依靠运动于其间的公有化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叫做金属键。

双原子模型: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叫做晶体。

晶体的特性:1、各向异性2、具有一定的熔点。

空间点阵:为了清晰地描述原子在三维空间排列的规律性,常将构成晶体的实际质点忽略,而将其抽象为纯粹的几何点,称为阵点或节点,这些阵点可以是原子或分子的中心,也可以是彼此等同的原子团或分子团的中心,各个阵点的周围环境都相同。

做许多平行的直线将这些阵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空间格架,叫做空间点阵。

晶胞:从点阵中选取的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晶格常数:晶胞的棱边长度称为晶格常数,在X、Y、Z轴上分别以a、b、c表示。

致密度:表示晶胞中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可用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K表示。

三种典型的晶体结构: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

体心立方晶格:α-Fe、Cr、W、V、Nb、Mo 配位数8 致密度0.68 滑移系:{110}*<111> 共12 个堆垛顺序ABAB 面心立方晶格:γ-Fe、Cu、Ni、Al、Au、Ag 配位数12 致密度0.74 滑移系:{111}*<110> 共12 个堆垛顺序ABCABC 密排六方晶格:Zn、Mg、Be、Cd 配位数12 致密度0.74 滑移系:{0001}*<1121> 堆垛顺序ABAB晶向族指数包含的晶向指数:一、写出<u v w>的排列二、给其中每个晶向加一个负号,分三次加三、给其中每个晶向加两个负号,分三次加四、给每个晶向加三个负号晶面族指数包含的晶面指数:(如果h k l 中有一个是零就写出排列各加一个负号,如果有两个零就只写出排列就行。

金属学及热处理基本知识

金属学及热处理基本知识

金属学及热处理基本知识一、金属晶体结构的一般知识众所周知,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化学元素按性质可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是金属,化学元素中有83种是金属元素。

固态金属具有不透明、有光泽、有延展性、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特性,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金属的导电性降低,电阻率增大,这是金属独具的一个特点。

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铁、铝、铜、铬、镍、钨等。

第二大类是非金属,化学元素中有22种,非金属元素不具备金属元素的特征。

而且与金属相反,随着温度的升高,非金属的电阻率减小,导电性提高。

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碳、氧、氢、氮、硫、磷等。

我们所焊接的材料主要是金属,尤其是钢材,钢材的性能不仅取决于钢材的化学成分,而且取决于钢材的组织,为了了解钢材的组织及对性能的影响,我们必须先从晶体结构讲起。

(一)晶体的特点对于晶体,大家并不生疏。

食盐、水结成的冰,都是晶体。

一般的固态金属及合金也都是晶体。

并非所有固态物质都是晶体。

如玻璃、松香之类就不是晶体,而属于非晶体。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不在外形,而在内部的原子排列。

在晶体中,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得很整齐。

而在非晶体中,原子则是散乱分布着,至多有些局部的短程规则排列。

由于晶体与非晶体中原子排列不同,因此性能也不相同。

(二)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金属的原子按一定方式有规则地排列成一定空间几何形状的结晶格子,称为晶格。

金属的晶格常见的有体心立方晶格和面心立方晶格,如图1—4所示。

体心立方晶格的立方体的中心和八个顶点各有一个铁原子,而面心立方晶格的立方体的八个顶点和六个面的中心各有一个铁原子。

图1—4 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a)体心立方晶格 (b)面心立方晶格铁属于立方晶格,随着温度的变化,铁可以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

这种晶格的转变,称为同素异晶转变。

纯铁在常温下是体心立方晶格(称为α-Fe);当温度升高到910℃时,纯铁的晶格由体心立方晶格转变为面心立方晶格(称为γ-Fe);再升温到1390℃时,面心立方晶格又重新转变为体心立方晶格(称为δ-Fe),然后一直保持到纯铁的熔化温度。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资料(本)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资料(本)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

2、非晶体:指原子呈不规则排列的固态物质。

3、晶格:一个能反映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4、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单元。

5、晶界:晶粒和晶粒之间的界面。

6、单晶体: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7、合金:是以一种金属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经过熔合而获得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8、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9、相:金属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晶格形式并以界面分开的各个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10、固熔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成分和性能均匀的、结构上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

11、结晶:纯金属或合金由液体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12、重结晶:金属从一种固体晶态改变了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固体晶态的过程。

13、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T0)和实际结晶温度(T1)之间存在的温度差。

14、铁素体:碳溶解于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15、渗碳体:是铁与碳形成的质量分数为6.69%的金属化合物。

16、奥氏体:碳溶解于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17、珠光体:是由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机械化合物。

18、莱氏体:奥氏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为莱氏体。

19、同素异构转变:一些金属,在固态下随温度或压力的改变,还会发生晶体结构变化,即由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变化,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20、实际晶粒度:某一具体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的奥氏体的晶粒度叫实际晶粒度,它决定钢冷却后的组织和性能。

21、马氏体:碳在α-Fe 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具有很大的晶格畸变,强度很高。

22、贝氏体:渗碳体分布在含碳过饱和的铁素体基体上或的两相混合物。

根据形貌不同又可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

23、淬透性:淬透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钢在淬火冷却时获得马氏体组织的能力。

24、淬硬性:淬硬性是指钢在理想的淬火条件下,获得马氏体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25、调质处理: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组合。

金属学及热处理基础知识

金属学及热处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金属学及热处理基础知识一、金属的基本结构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不同,其性能也不同。

但是对于同一种成分的金属材料,通过不同的加工处理工艺,改变材料内部的组织结构,也可以使其性能发生极大的变化,可见,金属的内部结构和组织状态也是决定金属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

金属和合金在固态下通常都是晶体,因此首先要了解其晶体结构。

1、金属的原子结构及原子的结合方式(1)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最外层的电子数很少,一般为1~2个,最多不超过4个,这些外层电子与原子核的结合力很弱,很容易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变成自由电子,此时的原子即变为正离子,而对于过渡族金属元素来说,除具有以上金属原子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即在次外层尚未填满电子的情况下,最外层就先填充了电子。

因此,过渡族金属的原子不仅容易丢失最外层电子,而且还容易丢失次外层的1~2个电子,这就出现了过渡族金属化合价可变的现象。

当过渡族金属的原子彼此相互结合时,不仅最外层电子参与结合,而且次外层电子也参与结合。

因此,过渡族金属的原子间结合力特别强,宏观表现为熔点高。

强度高。

由此可见,原子外层参与结合的电子数目,不仅决定着原子间结合键的本质,而且对其化学性能和强度等特性也具有重要影响。

(2)金属键处以集聚状态的金属原子,全部或大部将它们的价电子贡献出来,为其整个原子集体所公有,称之为电子云或电子气。

这些价电子或自由电子,已不再只围绕自己的原子核转动,而是与所有的价电子一起在所有原子核周围按量子力学规律运动着。

贡献出价电子的原子,则变为正离子,沉浸在电子云中,它们依靠运动于其间的公有化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叫做金属键,它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3)结合力与结合能固态金属中两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正离子与周围自由电子间的吸引力,正离子与正离子以及电子与电子间的排斥力。

结合能是吸引能与排斥能的代数和,当形成原子集团比分散孤立的原子更稳定,即势能更低时,在吸引力的作用下把远处的原子移近所做的功是使原子的势能降低,所以吸引能是负值,相反,排斥能作用下把远处的原子移近平衡距离d 0时,其结合能最低,原子最稳定。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知识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知识

表面热处理
改善钢的性能:1)、调整钢的化学成分、2)热处理 热处理: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的操作方法,使钢的组织结 构发生变化,以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加工工艺。 退火和正火 退火和正火一般安排在铸造、锻造之后,机械加工之前。 目的:1)软化钢件以便切削加工;2)消除残余应力,防止 钢件变形开裂;3)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提高钢的机型性 能;4)为最终热处理(淬火回火)作好组织上的准备。 退火分为: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 完全退火: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至Ac3以上30-50℃,保温一 段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至500℃以下在空气中冷却。 正火:将钢件加热至Ac3以上30-50℃,保温后从炉中取出在 空气中冷却。与退火的不同点是正火冷却速度稍快。
断裂韧性:
( 2 )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和工艺性能 物理性能:比重、熔点、热膨胀性、导热性、导电性。
化学性能:抵抗活泼介质的化学侵蚀能力,如耐酸性、耐碱性、抗氧化性等。
工艺性能:是物理、化学、机械性能的总和。可分为铸造性、可锻性、 可焊性、切削加工性能等。
2.钢铁材料 铁碳合金是以铁为基础的合金,也是钢和铁的统称。 铁碳合金固态下的组织:
(1)普通碳素钢:S、P含量分部≤0.055%和0.045% (2)优质碳素钢: S、P含量均应≤0.040% (3)高级优质碳素钢: S、P含量分别≤0.030%和0.035 % 3.按用途分类:分碳素结构钢和碳素工具钢两类。 (1)碳素结构钢:主要用于制造工程构件和机器零件。 (2)碳素工具钢:主要用于制造刀具、量具、模具。
1.金属材料的性能 (1).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弹性和塑性:延伸率越大,塑性加工的性能越好。 刚度:弹性模数是金属最稳定的性质之一。
强度:常用指标有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复习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1热强性:在室温下,钢的力学性能与加载时间无关,但在高温下钢的强度及变形量不但与时间有关,而且与温度有关,这就是耐热钢所谓的热强性;2形变热处理:是将塑性变形同热处理有机结合在一起,获得形变强化和相变强化综合效果的工艺方法;3热硬性:热硬性是指钢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较高硬度的性能;4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的热处理工艺;5回火脆性:是指回火后出现韧性下降的;6二次硬化:某些铁碳合金如高速钢须经多次回火后,才进一步提高其硬度;7回火稳定性:在时,抵抗强度、硬度下降的能力称为回火稳定性;8淬硬性:指钢在淬火时硬化能力,用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表示;9水韧处理:将钢加热至奥氏体区温度1050-1100℃,视钢中碳化物的细小或粗大而定并保温一段时间每25mm壁厚保温1h,使铸态组织中的碳化物基本上都固溶到奥氏体中,然后在水中进行淬火,从而得到单一的奥氏体组织;10分级淬火:将奥氏体状态的工件首先淬入温度略高于钢的Ms点的盐浴或碱浴炉中保温,当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再从浴炉中取出空冷至室温,完成马氏体转变;11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是过冷奥氏体不发生分解直接得到全部马氏体含残留奥氏体的最低冷却速度;12季裂:它指的是经冷变形后的金属内有拉伸应力存在又处于特定环境中所发生的断裂; 13奥氏体化:将钢加热至临界点以上使形成奥氏体的金属热处理过程;14本质晶粒度:本质晶粒度用于表征钢加热时晶粒长大的倾向;二、简答:1 何为奥氏体化简述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答:1、将钢加热至临界点以上使形成奥氏体的金属热处理过程;2、它是一种扩散性相变,转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形核;将珠光体加热到Ac1以上,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奥氏体优先形核;珠光体群边界也可形核;在快速加热时,由于过热度大,铁素体亚边界也能形核;2长大;奥氏体晶粒长大是通过渗碳体的溶解、碳在奥氏体和铁素体中的扩散和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为了相平衡,奥氏体的两个相界面自然地向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方向推移,奥氏体便不断长大;3残余渗碳体的溶解;铁素体消失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通过碳原子扩散,残余渗碳体逐渐溶入奥氏体;4奥氏体的均匀化;残余渗碳体完全溶解后,奥氏体中碳浓度仍是不均匀的;只有经长时间的保温或继续加热,让碳原子进行充分地扩散才能得到成分均匀的奥氏体;2 奥氏体晶粒大小对冷却转变后钢的组织和性能有何影响简述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答:1、奥氏体晶粒度大小对钢冷却后的组织和性能有很大影响;奥氏体晶粒度越细小,冷却后的组织转变产物也越细小,其强度也越高,此外塑性,韧性也较好;但奥氏体化温度过高或在高温下保持时间过长会显着降低钢的冲击韧度、减少裂纹扩展功和提高脆性转变温度;2、奥氏体晶粒大小是影响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主要有下列因素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越粗大;2加热速度的影响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的实际形成温度越高,形核率和长大速度越大,则奥氏体的起始晶粒越细小,但快速加热时,保温时间不能过长,否则晶粒反而更加粗大;3钢的化学成分的影响在一定含碳量范围内,随着奥氏体中含碳量的增加,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及铁的自扩散速度增大,晶粒长大倾向增加,但当含碳量超过一定限度后,碳能以未溶碳化物的形式存在,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使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减小;4钢的原始组织的影响钢的原始组织越细,碳化物弥散速度越大,奥氏体的起始晶粒越细小,相同的加热条件下奥氏体晶粒越细小;3 简述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因素;答:奥氏体成分含碳量、合金元素、奥氏体状态钢的原始组织、奥氏体化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及应力和塑性变形;1、含碳量的影响亚共析钢随奥氏体含碳量增加,使C曲线右移,Ms和Mf点降低;过共析钢随含碳量的增加,使C曲线向左移,Ms和Mf点降低;2、合金元素的影响除Co、AlWAl>%外,所有合金元素的溶解到奥氏体中后,都增大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Ms和Mf点降低;3、奥氏体状态的影响奥氏体化温度越低,保温时间越短,奥氏体晶粒越细小,C曲线左移;4、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在奥氏体状态下承受拉应力会加速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承受压应力则会阻碍这种转变;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有加速奥氏体转变的作用,C曲线左移;4简述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的组织和性能;答:1、片状珠光体组织:WC=%的奥氏体在近于平衡的缓慢冷却条件下形成的珠光体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片层相间的组织;性能:主要决定于片间距;片间距越小,钢的断裂强度和硬度均随片间距的缩小而增大;随片间距减小,钢的塑性显着增加;片间距减小,塑性变形抗力增大,故强度;硬度提高;2、粒状珠光体组织:渗碳体呈颗粒状分布在连续的铁素体基体中的组织性能:主要取决于渗碳体颗粒的大小,形态与分布;钢的成分一定时,渗碳体颗粒越细,相界面越多,则刚的硬度和强度越高;碳化物越接近等轴状、分布越均匀,则钢的韧性越好;粒状珠光体的硬度和强度较低,塑性和韧性较好,冷变形性能,可加工性能以及淬火工艺性能都比珠光体好;5何为马氏体简述马氏体的晶体结构、组织形态、性能及转变特点;答:是碳在α-Fe中过饱和的间隙固溶体;2、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在钢中有两种:体心正方结构WC<%,c/a=1;体心正方结构WC>%,c/a>1;组织形态:板条马氏体、片状马氏体200℃以上,WC<%,完全形成板条马氏体,因其体内含有大量位错又称位错马氏体;特点强而韧%<WC<1%,为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混合物;200℃以下,WC>%,完全形成片状马氏体,因其亚结构主要为孪晶又称孪晶马氏体;特点硬而脆4、1马氏体的显着特点是高硬度和高强度,原因包括固溶强化、相变强化、时效强化、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及板条马氏体束大小;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合金元素对马氏体的硬度影响不大,但可以提高其强度;2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亚结构;5、1无扩散性;奥氏体成分保留在马氏体中2马氏体转变的切变共格性3马氏体转变具有特定的惯习面和位向关系4马氏体转变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的6 简述淬火钢的回火转变、组织及淬火钢在回火时的性能变化;答:1、钢的回火转变包括五个方面180℃-100℃以下温度回火,马氏体中碳的偏聚,组织是马氏体马氏体:碳溶于α-Fe的过饱和的固溶体280℃-100℃回火,马氏体开始分解,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低碳马氏体和ε碳化物组成的混合物,称为回火马氏体;3200℃-300℃回火,残余奥氏体开始转变,组织是回火马氏体4200℃-400℃回火,碳化物的转变为Fe3C,组织是回火托氏体回火托氏体:由针状α相和无共格联系的细粒状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5500℃-650℃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回复或再结晶,组织是回火索氏体回火索氏体:回复或再结晶的铁素体和粗粒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2、回火时力学性能变化总的趋势是随回火温度提高,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硬度下降,塑性、韧性提高;7 简述回火脆性的分类、特点及如何消除;答:1分类:第一类回火脆性低温回火脆性250℃-400℃和第二类回火脆性高温回火脆性450℃-650℃2特点第一类回火脆性:1具有不可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1具有可逆性;2与后的有关3与组织状态无关,但以M的脆化倾向3如何消除第一类回火脆性:无法消除,合金元素会提高脆化温度;第二类回火脆性:1选择含杂质元素极少的优质钢材以及采用形变热处理;2加入适量的Mo、W等合金元素阻碍杂质元素在晶界上便聚;3对亚共析钢在A1~A3临界区可采用4采用高温回火后快冷的方法可抑制回火脆性,但不适用于对回火脆性敏感的较大工件;8 叙述淬透性和淬硬性及淬透性和实际条件下淬透层深度的区别;答:1、淬透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它反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有关;临界冷却速度越慢,淬透性越大;其大小以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淬透层深度和硬度分布来表示;2、淬硬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硬化的能力,主要取决于马氏体中的含碳量,含碳量越高,淬硬性越大;用淬火马氏体可能达到的最高硬度来表示;3、实际条件下的淬透层深度:是指具体条件下测定的半马氏体区至表面的深度;4、区别:1同一材料的淬透层深度与工件尺寸、冷却介质有关.工件尺寸小、介质冷却能力强,淬透层深;2淬透性与工件尺寸、冷却介质无关,它是钢的一种属性;相同奥氏体化温度下的同一钢种,其淬透性是确定不不变的;9 何谓淬火热应力、组织应力影响因素都是什么简述热应力和组织应力造成的变形规律;答:1、淬火热应力:工件在加热或冷却时由于内外的温度差异导致热涨或冷缩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内应力;2、组织应力:工件在冷却过程中,由于内外温差造成组织转变不同时,引起内外比体积的不同变化而引起的内应力;3、影响因素:1含碳量的影响: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热应力作用逐渐减弱组织应力逐渐增强;2合金元素的影响:加入合金元素热应力和组织应力增加;3工件尺寸的影响:a.在完全淬透的情况下随着工件直径的增大淬火后残余应力将由组织应力性逐渐变成热应力性;b.在未完全淬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应力特性是与热应力相似的,工件直径越大淬硬层越薄,热应力特性越明显;4淬火介质和冷却方法的影响:如果在高于Ms点以上的温度区域冷却速度快而在温度低于Ms点区域冷却速度慢则为热应力性,反之则为组织应力型;4、变形规律:1热应力引起的变形①沿最大尺寸方向收缩,沿最小尺寸方向伸长;②平面凸起,直角变钝,趋于球形;③外径胀大,内径缩小;2组织应力引起变形与热应力相反;10 何谓回火叙述回火工艺的分类,得到的组织,性能特点及应用;答:1、回火:回火是指将淬火钢加热到A1以下的某温度保温后冷却的工艺;2、分类: 低温回火:1得到回火马氏体;2在保留高硬度、高强度及良好的耐磨性的同时又适当提高了韧性,降低内应力;3适用于刀具、量具、滚动轴承、渗碳件及高频表面淬火件;中温回火:1得到回火托氏体;2基本消除了淬火应力,具有高的弹性极限,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3适用于弹簧热处理及热锻模具;高温回火:1得到回火索氏体;2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即在保持较高的强度同时,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3广泛用于各种结构件如轴、齿轮等热处理;也可作为要求较高精密件、量具等预备热处理;11 简述化学热处理的一般过程;渗碳的工艺、渗层深度、渗碳后表层含碳量、用钢、热处理、组织和应用;答:1、过程:1介质渗剂的分解2工件表面的吸收3原子向内部扩散;2、渗碳工艺:气体渗碳法,固体渗碳,离子渗碳3、渗碳层厚度由表面到过度层一半处的厚度:一般为-2mm;4、渗碳层表面含碳量:以%%为最好;5、用刚:为含的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碳高则心部韧性降低;6、热处理:常用方法是渗碳缓冷后,重新加热到Ac1+30-50℃淬火分三类:遇冷直接淬火、一次淬火、二次淬火+低温回火;7、组织:表层:高碳M回+颗粒状碳化物+A少量心部:低碳M回+铁素体淬透时、铁素体+索氏体8、应用:拖拉机履带板,坦克履带板。

金属学与热处理基础知识

金属学与热处理基础知识
②. 中温转变区:
5500C-Ms(2400C)之间,转变产物为上贝氏 体(500-3500C,塑性差)、下贝氏体(3503200C,硬度高、韧性较好) ;
③ . 低温转变区:
Ms(2400C)-Mf之 间 , 转变产物为马氏体 (脆性大、韧性低、延伸率低)。
2021/9/12
20
3、钢的热处理工艺
2021/9/12
26
如:16Mn、15MnV、16MnR、15Mng、 16MnDR、16MnHP 、15CrMoR、16MnHC、 09Mn2NiR等。
“16” —碳含量0.16%;
“DR” —低温容器用钢;
“HC” —高压多层压力容器用钢;
“HP” —焊接钢瓶用钢。
④高合金钢
碳含量+合金元素符号+合金元素含量
例) : ① . 奥氏体晶核产生(铁素体与渗碳体交
界处) ; ② . 奥氏体晶粒长大(碳的扩散); ③ . 殘余渗碳体溶解; ④ . 奥氏体成份均匀化。
2021/9/12
19
⑵、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① . 高温转变区:
723-5500C之间,依转变温度高,转变产物低 依次为粗珠光体、索氏体(细珠光体,6500C)和 屈氏体(极细珠光体,5400C);
11
⑶、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
①、铁素体(F)—铁素体是碳溶解于α-
Fe中的固溶体。铁素体含碳量低(室温下溶解度 为0.006%),塑性、韧性好, 强度、硬度低, 在 770℃ 以下具有铁磁性, 超过 770 ℃ 则丧失铁 磁性。
②、渗碳体(Fe3C)—铁和碳的化合物。其 性能是熔点高, 硬而脆。钢中含碳量增加, 渗碳 体增加, 硬度强度提高, 塑性韧性下降。渗碳体在 217 ℃ 以下具有铁磁性。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点整理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点整理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点整理第1章1.1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最外层的电子数很少,一般为1~2个,不超过3个。

金属键的特点: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结合力:当原子靠近到一定程度时,原子间会产生较强的作用力。

结合力=吸引力+排斥力结合能=吸引能+排斥能(课本图1.2)吸引力:正离子与负离子(电子云)间静电引力,长程力排斥力:正离子间,电子间的作用力,短程力固态金属原子趋于规则排列的原因:当大量金属原子结合成固体时,为使固态金属具有最低的能量,以保持其稳定状态,原子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距离。

1.2晶体:基元在三维空间呈规律性排列。

晶体结构:晶体中原子的具体排列情况,也就是晶体中的这些质点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重复排列方式。

晶格:将阵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空间格子。

晶胞:保持点阵几何特征的基本单元三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要会画晶项指数,晶面指数)共带面:平行或相交于同一直线的一组晶面组成一个晶带,这一组晶面叫做共带面晶带轴:同一晶带中所有晶面的交线互相平行,其中通过坐标原点的那条直线。

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当外部的温度和压强改变时,有些金属会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转变。

1.3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经熔炼、烧结或其它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通常组元就是组成合金的元素。

相:是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相同晶体结构,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合金的组元通过溶解形成一种成分及性能均匀的、且结构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体。

与固溶体结构相同的组元为溶剂,另一组元为溶质。

固溶体的分类:按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的位置分为:置换固溶体与间隙固溶体。

按溶质原子在固体中的溶解度:分为有限固溶体和无限固溶体。

按溶质原子在固溶体内分布规则:分为有序固溶体和无序固溶体。

固溶强化:在固体溶液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一、金属的晶体结构重点内容:面心立方、体心立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八面体、四面体间隙个数;晶向指数、晶面指数的标定;柏氏矢量具的特性、晶界具的特性。

基本内容:密排六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密排面上原子的堆垛顺序、晶胞:在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用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金属键:失去外层价电子的正离子与弥漫其间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位错:晶体中原子的排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有规律错动的一种特殊结构组态。

位错的柏氏矢量具有的一些特性:①用位错的柏氏矢量可以判断位错的类型;②柏氏矢量的守恒性,即柏氏矢量与回路起点及回路途径无关;③位错的柏氏矢量个部分均相同。

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螺型平行;混合型呈任意角度。

晶界具有的一些特性:①晶界的能量较高,具有自发长大和使界面平直化,以减少晶界总面积的趋势;②原子在晶界上的扩散速度高于晶内,熔点较低;③相变时新相优先在晶界出形核;④晶界处易于发生杂质或溶质原子的富集或偏聚;⑤晶界易于腐蚀和氧化;⑥常温下晶界可以阻止位错的运动,提高材料的强度。

二、纯金属的结晶重点内容:均匀形核时过冷度与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之间的关系;细化晶粒的方法,铸锭三晶区的形成机制。

基本内容:结晶过程、阻力、动力,过冷度、变质处理的概念。

铸锭的缺陷;结晶的热力学条件和结构条件,非均匀形核的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

相起伏:液态金属中,时聚时散,起伏不定,不断变化着的近程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称为过冷度。

变质处理:在浇铸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促使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以细化晶粒的方法。

过冷度与液态金属结晶的关系:液态金属结晶的过程是形核与晶核的长大过程。

从热力学的角度上看,没有过冷度结晶就没有趋动力。

根据 T R k ∆∝1可知当过冷度T ∆为零时临界晶核半径R k 为无穷大,临界形核功(21T G ∆∝∆)也为无穷大。

临界晶核半径R k 与临界形核功为无穷大时,无法形核,所以液态金属不能结晶。

晶体的长大也需要过冷度,所以液态金属结晶需要过冷度。

细化晶粒的方法:增加过冷度、变质处理、振动与搅拌。

铸锭三个晶区的形成机理:表面细晶区:当高温液体倒入铸模后,结晶先从模壁开始,靠近模壁一层的液体产生极大的过冷,加上模壁可以作为非均质形核的基底,因此在此薄层中立即形成大量的晶核,并同时向各个方向生长,形成表面细晶区。

柱状晶区:在表面细晶区形成的同时,铸模温度迅速升高,液态金属冷却速度减慢,结晶前沿过冷都很小,不能生成新的晶核。

垂直模壁方向散热最快,因而晶体沿相反方向生长成柱状晶。

中心等轴晶区:随着柱状晶的生长,中心部位的液体实际温度分布区域平缓,由于溶质原子的重新分配,在固液界面前沿出现成分过冷,成分过冷区的扩大,促使新的晶核形成长大形成等轴晶。

由于液体的流动使表面层细晶一部分卷入液体之中或柱状晶的枝晶被冲刷脱落而进入前沿的液体中作为非自发生核的籽晶。

三、二元合金的相结构与结晶 重点内容:杠杆定律、相律及应用。

基本内容:相、匀晶、共晶、包晶相图的结晶过程及不同成分合金在室温下的显微组织。

合金、成分过冷;非平衡结晶及枝晶偏析的基本概念。

相律:f = c – p + 1其中,f 为 自由度数,c 为 组元数,p 为 相数。

伪共晶:在不平衡结晶条件下,成分在共晶点附近的亚共晶或过共晶合金也可能得到全部共晶组织,这种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或烧结、或用其它方法组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相:在合金中,通过组成元素(组元)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具有相同晶体结构与性质,并以明确界面分开的成分均一组成部分称为合金相。

四、铁碳合金重点内容: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及室温下的平衡组织,组织组成物及相组成物的计算。

基本内容:铁素体与奥氏体、二次渗碳体与共析渗碳体的异同点、三个恒温转变。

钢的含碳量对平衡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二次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相对量的计算;五种渗碳体的来源及形态。

奥氏体与铁素体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是铁与碳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高。

不同点:铁素体为体心结构,奥氏体面心结构;铁素体最高含碳量为%,奥氏体最高含碳量为%,铁素体是由奥氏体直接转变或由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得到,奥氏体是由包晶或由液相直接析出的;存在的温度区间不同。

二次渗碳体与共析渗碳体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渗碳体,成份、结构、性能都相同。

不同点:来源不同,二次渗碳体由奥氏体中析出,共析渗碳体是共析转变得到的;形态不同二次渗碳体成网状,共析渗碳体成片状;对性能的影响不同,片状的强化基体,提高强度,网状降低强度。

成分、组织与机械性能之间的关系:如亚共析钢。

亚共析钢室温下的平衡组织为F+P,F的强度低,塑性、韧性好,与F相比P强度硬度高,而塑性、韧性差。

随含碳量的增加,F量减少,P量增加(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可用杠杆定律计算)。

所以对于亚共析钢,随含碳量的增加,强度硬度升高,而塑性、韧性下降五、三元合金相图重点内容:固态下无溶解度三元共晶相图投影图中不同区、线的结晶过程、室温组织。

基本内容:固态下无溶解度三元共晶相图投影图中任意点的组织并计算其相对量。

三元合金相图的成分表示法;直线法则、杠杆定律、重心法则。

六、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与断裂重点内容:体心与面心结构的滑移系;金属塑性变形后的组织与性能。

基本内容:固溶体强化机理与强化规律、第二相的强化机理。

霍尔——配奇关系式;单晶体塑性变形的方式、滑移的本质。

塑性变形的方式:以滑移和孪晶为主。

滑移:晶体的一部分沿着一定的晶面和晶向相对另一部分作相对的滑动。

滑移的本质是位错的移动。

体心结构的滑移系个数为12,滑移面:{110},方向<111>。

面心结构的滑移系个数为12,滑移面:{111},方向<110>。

金属塑性变形后的组织与性能:显微组织出现纤维组织,杂质沿变形方向拉长为细带状或粉碎成链状,光学显微镜分辨不清晶粒和杂质。

亚结构细化,出现形变织构。

性能:材料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比电阻增加,导电系数和电阻温度系数下降,抗腐蚀能力降低等。

七、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重点内容:金属的热加工的作用;变形金属加热时显微组织的变化、性能的变化,储存能的变化。

基本内容:回复、再结的概念、变形金属加热时储存能的变化。

再结晶后的晶粒尺寸;影响再结晶的主要因素性能的变化规律。

变形金属加热时显微组织的变化、性能的变化:随温度的升高,金属的硬度和强度下降,塑性和韧性提高。

电阻率不断下降,密度升高。

金属的抗腐蚀能力提高,内应力下降。

再结晶: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完全软化状态,这个过程称之为再结晶。

热加工的主要作用(或目的)是:①把钢材加工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如棒材、板材、线材等;②能明显的改善铸锭中的组织缺陷,如气泡焊合,缩松压实,使金属材料的致密度增加;③使粗大的柱状晶变细,合金钢中大块状碳化物初晶打碎并使其均匀分布;④减轻或消除成分偏析,均匀化学成分等。

使材料的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影响再结晶的主要因素:①再结晶退火温度:退火温度越高(保温时间一定时),再结晶后的晶粒越粗大;②冷变形量:一般冷变形量越大,完成再结晶的温度越低,变形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完成再结晶的温度趋于恒定;③原始晶粒尺寸:原始晶粒越细,再结晶晶粒也越细;④微量溶质与杂质原子,一般均起细化晶粒的作用;⑤第二相粒子,粗大的第二相粒子有利于再结晶,弥散分布的细小的第二相粒子不利于再结晶;⑥形变温度,形变温度越高,再结晶温度越高,晶粒粗化;⑦加热速度,加热速度过快或过慢,都可能使再结晶温度升高。

塑性变形后的金属随加热温度的升高会发生的一些变化:显微组织经过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三个阶段由破碎的或纤维组织转变成等轴晶粒,亚晶尺寸增大;储存能降低,内应力松弛或被消除;各种结构缺陷减少;强度、硬度降低,塑性、韧度提高;电阻下降,应力腐蚀倾向显着减小。

八、扩散重点内容:影响扩散的因素;扩散第一定律表达式。

基本内容:扩散激活能、扩散的驱动力。

柯肯达尔效应,扩散第二定律表达式。

柯肯达尔效应:由置换互溶原子因相对扩散速度不同而引起标记移动的不均衡扩散现象称为柯肯达尔效应。

影响扩散的因素:①温度:温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大;② 晶体结构:体心结构的扩散系数大于面心结构的扩散系数; ③ 固溶体类型:间隙原子的扩散速度大于置换原子的扩散速度; ④ 晶体缺陷:晶体缺陷越多,原子的扩散速度越快;⑤ 化学成分:有些元素可以加快原子的扩散速度,有些可以减慢扩散速度。

扩散第一定律表达式:扩散第一定律表达式:dx dC D J -=其中,J 为扩散流量;D 为扩散系数;dxdC为浓度梯度。

扩散的驱动力为化学位梯度,阻力为扩散激活能九、钢的热处理原理重点内容:冷却时转变产物(P、B、M)的特征、性能特点、热处理的概念。

基本内容:等温、连续C-曲线。

奥氏体化的四个过程;碳钢回火转变产物的性能特点。

热处理:将钢在固态下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并在该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然后以一定的速度冷却下来,让其获得所需要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转变产物(P、B、M)的特征、性能特点:片状P体,片层间距越小,强度越高,塑性、韧性也越好;粒状P体,Fe3C颗粒越细小,分布越均匀,合金的强度越高。

第二相的数量越多,对塑性的危害越大;片状与粒状相比,片状强度高,塑性、韧性差;上贝氏体为羽毛状,亚结构为位错,韧性差;下贝氏体为黑针状或竹叶状,亚结构为位错,位错密度高于上贝氏体,综合机械性能好;低碳马氏体为板条状,亚结构为位错,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高碳马氏体为片状,亚结构为孪晶,强度硬度高,塑性和韧性差。

等温、连续C-曲线。

十、钢的热处理工艺重点内容:退火、正火的目的和工艺方法;淬火和回火的目的和工艺方法。

基本内容:淬透性、淬硬性、热应力、组织应力、回火脆性、回火稳定性、过冷奥氏体的概念。

淬火加热缺陷及其防止措施。

热应力:工件在加热(或冷却)时,由于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导致热胀(或冷缩)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应力称为热应力。

组织应力:由于工件不同部位组织转变不同时性而引起的内应力。

淬透性:是表征钢材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的特性。

可硬性:指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硬度。

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对回火时发生软化过程的抵抗能力。

回火脆性:钢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其冲击韧性显着下降,这种脆化现象叫做钢的回火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