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增多意义
中性粒细胞偏高怎么回事(优秀2篇)

中性粒细胞偏高怎么回事(优秀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中性粒细胞偏高怎么回事(优秀2篇)体检报告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中性粒细胞这个指标,它其实是白细胞的一种,那么中性粒细胞升高是怎么回事呢?这次本店铺为您整理了2篇《中性粒细胞偏高怎么回事》,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一、红细胞生成起源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男:RBC>6.0×1012/L,Hb>170g/L女:RBC>5.5×1012/L,Hb>16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⑵、尽对增多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要紧环节是EPO增多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贫血:男<120g/L,女<110g/L贫血程度:轻度:>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⑵、病理性减少①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缘故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障碍:IDA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②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③失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白细胞,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应该占总白细胞数的40%~70%。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可以是由以下多种原因引起的。
1. 感染:当机体受到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的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增多,以应对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这种增多可以是由于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增加,或者是由于其他白细胞的数量减少,在白细胞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
2. 炎症:炎症是一种机体的免疫反应,通常伴随着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在炎症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会增加,以清除病原体和修复受损组织。
如果身体出现了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就会升高。
3. 应激反应:遭受创伤、手术或其他应激事件后,机体会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变化。
这些变化会引起一种称为“应激性白细胞增多反应”的现象,即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百分比的升高。
4. 药物使用: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如激素类药物、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造血系统,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
5. 高原适应:长期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如高原地区,机体会适应高原的环境变化。
这种适应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
6. 骨髓异常:骨髓是生产血液细胞的主要器官,当骨髓发生异常时,可能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或慢性白血病等。
7. 其他原因:其他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包括某些遗传性疾病、骨髓移植后、白血病的化疗过程等。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应激、药物使用、高原适应、骨髓异常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如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需要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进一步进行相关的检查以确定具体的病因。
中性粒细胞最常见的原因

中性粒细胞最常见的原因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是一种重要的白细胞,也是免疫系统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细胞。
它们起着保护机体免受感染的关键作用。
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可以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其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
本文将探讨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
中性粒细胞增多通常是由于机体遭受感染或炎症的刺激所引起的。
感染是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感染通常会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促使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和释放增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可以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1. 细菌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尿路感染、腹腔感染等;2. 病毒感染:如流感、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性单核细胞减少症等;3. 其他微生物感染:如结核、某些寄生虫感染等。
除了感染以外,炎症也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之一。
炎症是机体对受到损伤、刺激或感染后的非特异性复杂反应。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炎症性疾病,可以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1. 类风湿关节炎:这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表现为多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2.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这些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3.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这些疾病该引起内脏器官的慢性炎症。
此外,中性粒细胞增多还可以是其他疾病或不良条件的反映。
例如:1. 应激反应:在强烈的应激状态下,如手术、严重创伤或心理压力大的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可能会增加;2.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癌药物等,可以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这是一类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髓性白血病,会导致各类细胞数量增多,包括中性粒细胞;4. 白血病:其中一种类型的白血病,称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请注意,中性粒细胞增多并不具有特异性,即不同原因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往往难以通过外观和数量的变化来区分。
临床《实验诊断学》大题(总)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1.何为AFP?AFP的临床检测意义。
答:AFP——甲胎蛋白,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出生后逐渐消失,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恶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而使AFP重新开始合成,使血中AFP含量增高。
它的检测对诊断肝癌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意义:(1)血清中AFP≥300时,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生殖腺胚胎癌(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胃癌、胰腺癌时,AFP含量也升高;(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AFP含量也升高;(4)妊娠时特别是7—8个月时,AFP含量达高峰。
2.试述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等外观淡黄、浆液性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靡性透明度透明或微混多混浊比重低于1.018 高于1.018凝固不自凝能自凝粘蛋白定性<25g/L >30 g/L葡萄糖定量与血糖接近低于血糖细胞计数<100×106/ L >500×106/ L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根据病因,分别以中性或淋巴细胞为主细菌学检查阴性可找到病原菌3.简述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主要是乙肝(1)H BSAg:阳性,见于乙肝潜伏期,发病时达到高峰,常被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H BSAb:表明机体有一定免疫力。
(3)H BeAg:阳性,表明乙肝处于活动期,有较强的传染性。
(4)H beAb: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
(5)H BcAg:阳性,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6)H bcIgM:阳性表明新近感染或复发初始。
4.血清前清蛋白检测有哪些临床意义?答:(1)降低:见于:①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②肝胆系统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淤积性黄疸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有特殊诊断价值(2)增高:见于Hodgkin病5. 简述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1)生理性增多:见于运动、激动、寒冷等(2)病理性增多:①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组织损伤和坏死、急性溶血、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恶性肿瘤等②异常性增多: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6. 简述临床常见的蛋白尿类型及其特点答:(1)肾小球性蛋白尿: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分为两种: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小分子蛋白,无大分子量蛋白,半定量多在+ + + ~ + + + + +,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症;非选择性蛋白尿:有大分子量蛋白、小分子蛋白及中分子量的清蛋白,半定量+ ~ + + + + +,可见于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不佳,预后不良。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1.中性粒细胞数时量变化(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1)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
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
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其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
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下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其时与成人基本相同,2)日间变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
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
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
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缘籽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3)妊娠与分娩:妊娠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协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
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
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
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公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小时,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参考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7)×109/L,百分数50%~70%1)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增高: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分娩期、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增高:(1)急性感染:常见于细菌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最为常见。
应该注意的是某些集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降低。
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的急性期。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大面积烧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12~36h,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3)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h内,周围血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而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多,特别是内出血时白细胞可达20×109/L。
(4)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症;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汞中毒安眠药中毒等;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等(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2)中性粒细胞减少常为病理性,,常见原因如下:(1)感染:常见的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时白细胞常减低。
某些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等。
(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红细胞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陈发行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骨髓转移癌等等,白细胞减少同时常伴有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慢性中毒,以及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及抗甲状腺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 实验报告

中性粒细胞实验报告中性粒细胞实验报告引言: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成分之一,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抵抗外界病原体具有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功能和相关疾病。
一、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多核白细胞,其细胞核常呈多叶片状,细胞质内含有大量的颗粒。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
其核内含有细小的深染颗粒,这些颗粒主要是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分别对应着中性粒细胞的两种类型: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二、中性粒细胞的功能1. 免疫响应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最早响应感染的免疫细胞之一。
当机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入侵时,中性粒细胞会迅速聚集到感染部位,并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酶类物质,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这种免疫响应的过程被称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
2. 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能够摄取和消化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通过吞噬病原体,中性粒细胞可以有效地清除感染源,维护机体的健康。
3. 氧自由基生成中性粒细胞在吞噬过程中会释放氧自由基,这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可以杀死病原体。
然而,氧自由基也具有一定的毒性,过多的氧自由基会对机体组织造成损伤。
因此,中性粒细胞需要保持适度的氧自由基生成,以平衡清除病原体和保护机体组织的需求。
三、与中性粒细胞相关的疾病1.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这会导致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反复感染。
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方法包括给予免疫增强剂以及预防感染的措施。
2.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炎症性疾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机体对外界刺激的过度反应导致的。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常见于感染、炎症、肿瘤等疾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对原发病的治疗以及对症治疗。
结论:中性粒细胞作为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对于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最多。
a,局限性轻度感染:WBC增高,N增高。
b,中度感染:WBC(10~20)*10*9/L ,N增高伴核左移。
C,严重感染:机体反应好时WBC明显增高,反应差时WBC不高,核左移明显。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12~36h内,WBC总数及N可增多。
3,急性大出血。
4,急性中毒5 白血病,肿瘤,骨髓增值等可持续性N增高。
1感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2,血液系统疾病:贫血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放射性核素。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脏肿大及功能亢进。
5,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1,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2,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正常人为2. RPI大于3提示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于2为骨髓增生底下或红细胞系成熟障碍所致的贫血。
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儿童,60岁以上老人,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可真高。
2,病理性增快:a,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炎症发生后2~3天可见血沉增快,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增快b,组织损伤及坏死。
C,恶心肿瘤。
D,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时,血沉增快。
E,其他:部分贫血患者,血沉可轻度增快。
a,腹痛部位不确切,接近腹中线。
B,疼痛感觉模糊,多为痉挛,不适,钝痛,灼痛。
C,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A,定位准确,可在腹部一侧。
B,程度剧烈而持续C,可有局部腹肌强直D,腹痛可因咳嗽,体位变化而加重。
A,水纳潴留B,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D血浆胶体参透压降低E,淋巴回流受阻。
肾源性水肿:从眼睑,颜面开始蔓延全身,发展迅速,软而移动性大,伴有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等肾病病症。
心源性水肿:从足部开始蔓延全身,发展较缓慢,比较坚实,移动性小,伴有心功能不全病症,如心脏增大,心杂音,肝肿大等。
见于门静脉高压致循环障碍或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而又侧支循环形成时,腹壁静脉可显而易见或迂曲变粗。
150mg/24h尿时,称蛋白尿
A,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摸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过到原尿,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
B,肾小管性蛋白尿,炎症或中毒等因素使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减弱。
肾盂肾炎,肾小管酸中毒。
C,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
D,溢出性蛋白尿: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所致,溶血性贫血。
E,组织性蛋白尿:肾组织破坏,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
F,假性蛋白尿,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