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一、红细胞生成起源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男:RBC>6.0×1012/L,Hb>170g/L女:RBC>5.5×1012/L,Hb>16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⑵、尽对增多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要紧环节是EPO增多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贫血:男<120g/L,女<110g/L贫血程度:轻度:>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⑵、病理性减少①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缘故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障碍:IDA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②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③失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常见化验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见化验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简写RBC)1.正常值男性:400~550万/mm3 (4.0—5.5×1012/L)女性:350~500万mm3 (3.5—5.0×1012/L)新生儿:600~700万mm3 (6.0—7.5×1012/L)2.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最常用的是做为检查贫血的主要指标。
(1)红细胞增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a.相对增多:在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时、多尿、长期不能进食者,由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可以出现相对地增多。
b.绝对增多:在某些正常情况下因缺氧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增多,如:由平原移居高原生活或剧烈地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后及新生儿均可出现红细胞增多。
此外,红细胞增多还见于一些疾病,如:严重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红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贫血。
如:妊娠中、后期的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以及溶血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测定(简写Hb)1.正常值:男性:12~16克(120—160g/L)女性:11~15克 ( 110—150g/L )新生儿:17~20克 ( 170—200g/L )2.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常与红细胞计数同步进行,其增高与减少的临床意议与红细胞计数同。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白细胞总数(简写WBC)1.正常值成人:4000~10000/mm3 (4—10×10g/L )6个月至2岁婴儿:11000~12000/mm3 (11—12×10g/L )新生儿:15000~20000/mm3 (15—20×10g/L )2.临床意义:(1)增多:白细胞总数增多,是检查体内感染的主要指标之一,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
在急性大出血、严重的损伤和急性中毒等也可见到。
还有白血病和某些恶性肿瘤, 白细胞均有增多。
临床《实验诊断学》大题(总)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1.何为AFP?AFP的临床检测意义。
答:AFP——甲胎蛋白,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出生后逐渐消失,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恶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而使AFP重新开始合成,使血中AFP含量增高。
它的检测对诊断肝癌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意义:(1)血清中AFP≥300时,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生殖腺胚胎癌(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胃癌、胰腺癌时,AFP含量也升高;(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AFP含量也升高;(4)妊娠时特别是7—8个月时,AFP含量达高峰。
2.试述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等外观淡黄、浆液性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靡性透明度透明或微混多混浊比重低于1.018 高于1.018凝固不自凝能自凝粘蛋白定性<25g/L >30 g/L葡萄糖定量与血糖接近低于血糖细胞计数<100×106/ L >500×106/ L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根据病因,分别以中性或淋巴细胞为主细菌学检查阴性可找到病原菌3.简述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主要是乙肝(1)H BSAg:阳性,见于乙肝潜伏期,发病时达到高峰,常被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H BSAb:表明机体有一定免疫力。
(3)H BeAg:阳性,表明乙肝处于活动期,有较强的传染性。
(4)H beAb: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
(5)H BcAg:阳性,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6)H bcIgM:阳性表明新近感染或复发初始。
4.血清前清蛋白检测有哪些临床意义?答:(1)降低:见于:①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②肝胆系统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淤积性黄疸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有特殊诊断价值(2)增高:见于Hodgkin病5. 简述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1)生理性增多:见于运动、激动、寒冷等(2)病理性增多:①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组织损伤和坏死、急性溶血、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恶性肿瘤等②异常性增多: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6. 简述临床常见的蛋白尿类型及其特点答:(1)肾小球性蛋白尿: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分为两种: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小分子蛋白,无大分子量蛋白,半定量多在+ + + ~ + + + + +,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症;非选择性蛋白尿:有大分子量蛋白、小分子蛋白及中分子量的清蛋白,半定量+ ~ + + + + +,可见于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不佳,预后不良。
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最终5篇)

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最终5篇)第一篇: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关键词】白细胞总数;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免疫[摘要]目的:由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局限性,血细胞分类检测仍然会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特别是血液性疾病患者,其血细胞检测非常不完整,不全面,容易漏诊,必须强调临床上要用血推片染色镜检验观察其血细胞形态为准,才会为临床诊断发挥作用。
方法:血细胞分析仪。
结果:对引起白细胞分类增高、降低的疾病作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并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白细胞总数;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免疫白细胞是指外围液中白细胞的总数,正常范围是4×109/L~10×109/L,主要是对机体实现保护防御作用,并参入免疫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指标之一。
白细胞个体差异明显,受许多因素影响,新生儿较高,一天之间早晨休息状态下白细胞最低,下午最高,饭后较饭前高,一年之间冬季较夏季高,妊娠、分娩、剧烈运动及体力劳动均可使白细胞增高。
白细胞体积分布图是根据加入溶血剂后,白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而发生皱缩,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皱缩后体积有明显差异,每个皱缩白细胞通过血细胞分析仪的微孔时,产生脉冲信号经放大、甄别后,微机处理数据而得。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白细胞分类技术的自动化,白细胞分类从一项、二项、三项式分类已进入五项完全分类,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一项式分类仅可分出淋巴细胞百分比;二项式分类可分出粒细胞和非粒细胞;三项式分类可分出粒细胞、中间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间细胞含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五项式分类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现临床上常见的是三、五项式分类。
体积分类以划分的标准依据、各种型号仪器及试剂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如cellDyn系列,体积在30 fl~9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淋巴细胞群LYM,体积在90 fl~16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中间细胞群MID,体积在160 fl~45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粒细胞群GRAN。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王正起

王正起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
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血细胞的计
数已达到了快速、准确的要求。血细胞分析 工作站的应用使白细胞分类大大提高了一步, 从自动涂片、染色、分类都能较准确的作出 结果。 由于血细胞分析仪快速、准确、结果参数全 面,其越来越得到检验工作者的认可,而多 数临检化验室做常规检查完全依赖于血细胞 分析仪,而忽略了血细胞的人工分类,因而 有不少白细胞形态异常的疾病被漏诊。因此 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应引起广大检验工作者 的重视。
核棘突、鼓锤状核
核棘突:中性粒细胞的核有各种形状的芽状
突出称核棘突。 核棘突大量出现时有严重中毒或感染存在 (如癌转移、晚期结核、放射线损伤等) 鼓锤状核:中性核细胞核上出现一种细丝相 连的卵圆形或圆形突出的染色质(直径1.2- 1.6μ),其数量与x染色体有关。多见于女性
Pelger-Huet核异常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Chediak-Higashi综合症中性粒细胞形态学改变: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浆内可见较多粗大呈嗜酸染色的 颗粒,有的可见融合的巨大红色颗粒。颗粒大小不 一,多数颗粒大。 (见图) 早幼粒以下粒细胞亦可见此种包涵体样颗粒。 淋巴细胞浆内多见胞浆内含1个颗粒(包涵体样) 者,亦可见含2-3个颗粒者。 各期巨核细胞均可见此种颗粒。 单核细胞及组织细胞浆内亦可见此种巨大颗粒。
Pelger-Huet核异常分为遗传性和获得
性。 主要形态学特点是:成熟的中性粒细胞 大部的核不分叶或仅分两叶(似花生、 眼镜、哑铃等形态),核染质较粗糙, 浓染。此种细胞功能正常临床上无异常 表现。
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异常
临床检验简答试题(250题,含答案)

1. 凝血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何在?2. 出血时I'可测定的临床意义何在?3. 简述血液凝固的三个形成途径??4. 简述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试验原理。
5. 根据细胞分布和动力学特点。
粒细胞可分为儿个部分?6. 简述粒细胞的成熟过程。
7. 血沉测定(魏氏法)注意事项冇哪些?8. 点彩红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9. 嗜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有哪些?10. 根据细胞形态和染色特征贫血可分为儿种类型?11. 何谓肾小管性蛋口尿,常见病因有哪些?12. 实验室常见的抗凝剂冇儿种?13. 简述尿中B2■微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14. 简述血红蛋白的合成过程。
15. 常见红细胞异常结构有哪些?16. 引起血细胞人工计数的谋差有哪些?简要说明其原因及排除方法。
17. 简要说明引起病理性红细胞增多的原因有哪些?18•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19•简述红细胞的起源及发育过程。
20 .简要说明电子血细胞计数仪的评价方法。
21・氤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方法的原理是什么?22.交叉配血试验注意事项有哪些?23.嗜酸性粒细胞功能有哪些?24.简述瑞氏染色法的原理,25.血库发血时注意哪些问题?26.腺热细胞按其形态特征分为儿种类型?27.单核细胞增多常见哪些疾病?(列举5种)2&什么是白细胞血型?29.何谓核左移象和核右移象?30.简述红斑性狼疮细胞的形成机理。
31.简述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
32.尿液沉渣检查应包括哪些内容?33.简要说明试剂带方法检测亚硝酸盐pH、蛋白质、匍萄糖方法的反应原理。
34.尿糖测定(氧化酶法)出现假阳性的原因何在?35.尿中酮体包含哪些物质?36.引起血红蛋白尿的原因是什么?37.单核细胞的主要功能有哪些?38•简述单榔□胞的起源和发育过程。
39.简述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
40.简述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的三个阶段。
41.简述毛细血悸采血法的注意事项。
42.什么是ABO血型抗原?43.简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发育过程。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五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第五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1、血清肌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下哪项存在最多A:平滑肌B:肝脏C:骨骼肌和心肌D:胰腺E:脑组织【答案】C【解析】CK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和心肌为多,其次是脑组织和平滑肌,肝脏、胰腺和红细胞中有极少含量。
血清CK活性增高有临床意义。
A、B、D、E项也存在CK,但并非最多。
2、空腹血糖的正常参考值是A:3.0~7.1mmol/LB:2.8~6.5mmol/LC:3.9~6.1mmol/LD:3.2~7.8mmol/LE:4.1~6.6mmol/L【答案】C3、一患者外伤后摘除脾脏,血常规检查报告可能会出现A:红细胞沉降率生理性增快B:红细胞沉降率病理性增快C:红细胞沉降率病理性减慢D:血小板增多E:血小板减少【答案】D【解析】脾摘除术后,血小板应增多。
红细胞沉降率的变化与脾摘除关系不大,主要与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相关。
血小板减少主要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4、成人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参考值是A:(5~12)*10/LB:(4~10)*10/LC:(3~12)*10/LD:(15~20)*10/LE:(12~16)*10/L【答案】B【解析】成人末梢血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是(4~10)*109/L。
A答案是儿童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值;D答案是新生儿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值;C、E答案是异常值。
5、下列哪项作为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灵敏指标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B:血尿酸C:血肌酐D:血清淀粉酶E:血清肌酸激酶(CK)【答案】E【解析】血清肌酸激酶为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灵敏指标之一:AMI后4~10小时内,CK活性急剧上升,12~36小时达高峰,峰值可高达正常水平10~12倍,72~96小时恢复正常。
A项升高多见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B项升高多见于痛风、急慢性肾炎等;C项升高多提示肾功能严重受损;D项升高多见于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穿孔等。
异常值的临床意义

常见检验检查异常值的临床意义汇总1.丙种反应性蛋白(CRP)升高多见于感染的急性期,常见于细菌性感染。
2.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除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
如有两者水平低下得到患者出现头晕时指导其注意休息,不要进行剧烈活动,如果轻微活动乃至不活动都感到头晕,那就赶快住院治疗。
3.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感染。
4.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
要知道如果没了它,即使一个小伤口也会使原本的小问题复杂化,甚至危险到生命。
出血严重者需绝对卧床,缓解期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劳、外伤,注意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抓挠。
以防抓破感染;紫斑患者若有皮肤瘙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九华粉洗剂涂擦。
5.白蛋白轻度偏低时,指导患者饮食上应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但不能过量,可以选择适量食用些肉、蛋、贝类、鱼、虾类食物。
6.白蛋白的作用是营养细胞和维持血管内的渗透压,出现白蛋白严重减少时,血管的渗透压就会降低,就会出现腹水,这时应按照腹水的护理措施指导病人。
7.低钙血症轻度时出现手脚及四周的感觉异常、四肢发麻、刺痛,手足抽动,指导病人多吃一些含钙高的食物如鱼、虾蟹等,可以喝点补钙的奶粉和大骨汤。
当血钙进一步降低时,可发生手足抽搐,需注射葡萄糖酸钙。
低血钾时会有食欲不振,肠蠕动减弱,有时发生便秘、腹胀、四肢无力,指导病人进食含钾较多的食物,如香蕉、菠菜、苋菜;另外大量出汗后,不要马上喝过量的白开水或糖水,可喝些果汁或糖盐水,防止过分降低。
8.尿比重偏高,一般是食物因素,指导病人要多喝水;尿比重持续偏高就要考虑高血压,肾动脉有硬化的表现,指导其肾功能检查等。
指导:当泌尿系统受到细菌感染时,尿中往往出现白细胞和红细胞,尿液颜色或浊度也发生改变,亚硝酸盐有时也会为阳性,指导病人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多饮水、勤排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