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川茶馆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

合集下载

儒释道思想中国茶道

儒释道思想中国茶道

儒释道思想中国茶道儒释道思想与中国茶道中国的茶道文化悠久而深厚,它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哲学。

在中国茶道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释家和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家注重仁爱和道德,释家倡导慈悲和智慧,道家强调自然和无为。

这些思想与中国茶道的精华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和道德。

在茶道中,这种思想体现在茶道师傅的待客之道上。

茶道师傅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泡茶技巧,更重要的是要以仁爱之心款待客人。

在茶道中,茶道师傅不会只是简单地给客人倒茶,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和心灵的交流,传递出对客人的关怀和尊重。

这种对他人的关注和关爱,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

释家的思想强调慈悲和智慧。

在中国茶道中,茶道师傅始终保持慈悲的心态,用无私无畏的爱去对待每一位客人。

茶道师傅把泡茶的过程看作是一种修心养性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倾听着客人的心事,用智慧和慈悲的态度为客人提供心灵上的慰藉。

通过对茶道的实践,茶道师傅们不仅展现了释家思想中的慈悲和智慧,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层面的寄托。

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无为。

在中国茶道中,崇尚自然和无为的理念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茶道的实践过程中,茶道师傅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选用优质的茶叶、采用纯净的水源,将自然的恩赐转化为人们品味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

茶道师傅延续着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传统,倡导静心、静思和静态,让茶道成为了一种追求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这种追求无为和与自然和谐的道家思想,不仅贯穿于茶道的全过程,也成为一种与自然共处的生活哲学。

儒释道思想与中国茶道的结合,使得茶道文化更加丰富多样、内涵深厚,并赋予了茶道更深远的意义。

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人们修身养性和追求内心宁静的一种方式。

通过茶道的实践,人们可以感受到儒释道思想的积淀和智慧,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总结而言,中国茶道与儒释道思想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

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

为此由啦店铺为大家分享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欢迎参阅。

茶文化的形成发展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我国古代的茶文化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儒释道与中国茶道精神

儒释道与中国茶道精神

儒释道与中国茶道精神中国茶道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三大学派,与茶道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

儒家注重礼仪和人伦道德,释家崇尚慈悲和平等,而道家强调自然和谐。

在儒释道的影响下,中国的茶道精神逐渐形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

本文将探讨儒释道对中国茶道精神的贡献和影响。

第一部分:儒家与中国茶道精神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儒家学派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茶道中,礼仪是至关重要的。

在传统的茶道中,准备和品尝茶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程序。

正所谓“礼尚往来”,茶道中的礼仪能够通过练习和参与,塑造人们的品格和修养。

儒家思想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茶道的修身观念相契合,通过参与茶道活动,人们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美德和道德。

因此,儒家思想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部分:释家与中国茶道精神释家强调慈悲和平等,茶道中的慈悲精神与释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相呼应。

当我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喝茶的人通常会先施茶于他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这种行为体现了释家思想中的慈悲和深层的人文关怀。

释家的平等观念也反映在茶道中,茶道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茶道活动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因此,释家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道家与中国茶道精神道家强调自然和谐,尊重自然规律。

茶道的精髓就在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融洽。

茶道追求的是一种宁静和平衡的状态,要求参与者放松身心,与茶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内在的共鸣。

而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和顺应自然,与茶道的追求契合。

茶道通过与茶与自然的接触,使人们进一步理解并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并通过此实现自我调整和平衡,这正是道家思想所倡导的。

结语:儒释道与中国茶道精神密不可分。

儒家的礼仪思想、释家的慈悲观念以及道家的自然和谐,都为茶道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茶道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中国茶道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通过参与其中的人们来实现个体的修身与修养。

茶与哲学思想:儒释道三家哲学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茶与哲学思想:儒释道三家哲学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茶与哲学思想:儒释道三家哲学在茶文化中的体现茶,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早在古代就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与哲学思想相互融合,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精神食粮。

儒家、释家、道家三家哲学思想在茶文化中分别有着不同的体现,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儒家哲学与茶文化儒家文化注重礼仪、仁爱和人伦关系,这些观念在茶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茶道中的“礼”与“敬”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喝茶的方式讲究仪式感,如煮茶、品茶、斟茶等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

在茶道中,主人和客人之间的互动体现了仁爱和礼貌,也体现了师生关系和长幼尊卑的儒家伦理观念。

释家哲学与茶文化释家哲学强调解脱、慈悲与平等,这些理念在茶文化中也有所体现。

茶的制作过程,如亲手采摘、炒制、品尝,都需要专注、细致和耐心,这与禅宗强调的“修行”和“当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茶道中,主人和客人平等相待、共同品味茶香,展现了释家所倡导的慈悲与平等的态度。

道家哲学与茶文化道家哲学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一理念与茶文化中的“静谧”、“自然”息息相关。

在品茶过程中,常常需要静心聆听水声、观察茶香,体味茶叶与水的融合,这种体会恰恰符合了道家追求心境的虚静、超然与自然的理念。

茶亭、茶室等区域的布局和装饰也体现了“自然”、“淡泊”与“宁静”等道家哲学中的重要元素。

结语茶文化与儒释道三家哲学相互渗透、共生共存,使得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俗,更是一种精神修养和哲学思考的载体。

通过茶道,人们在品味茶香的过程中,也在感悟儒释道三家哲学的智慧。

茶与哲学思想的结合,让中国传统茶文化焕发出更加瑰丽的光彩,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令人骄傲的一朵美丽的文化花朵。

中国茶道精神与儒释道

中国茶道精神与儒释道

中国茶道精神与儒释道中国茶道精神与儒释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茶道精神强调的是和谐、自然、宁静;而儒释道这三种思想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体系,有助于人们实现身心的和谐、修身养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茶道精神与儒释道的联系,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发展。

一、茶道精神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艺术性与精神内涵相结合的茶艺活动。

茶道强调的是以茶为媒介,通过泡茶、倒茶、品茶等一系列仪式,将茶的美感与审美融入其中。

茶道强调的是和谐、自然、宁静,所追求的是心灵的寄托和修养。

1. 和谐茶道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泡茶的过程中,我们与茶叶、水、茶器建立起一种默契的互动,体验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在茶道中,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好,也使我们内心感到平静和谐。

2. 自然茶道崇尚自然,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

茶道师傅追求的是自然之美,将自然的元素融入到茶道仪式中。

茶道中的“一泡一世界”,意味着每一杯茶都有独特的韵味与气息,体现了自然万物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3. 宁静茶道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在茶道的仪式中,人们需要专注、沉静,感知茶的香气、色泽、口感,这种专注的状态使人们能够放松身心,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二、儒释道儒释道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三种主要流派,其思想内核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人们的礼仪、为人、做事等多个方面有深远的影响。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修身养性、亲仁治国的理念。

儒家思想指引人们追求德行的高尚品质,注重个人修养、道德观念与礼仪规范的塑造。

在茶道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在泡茶仪式的规范与整齐,以及在交流过程中的尊重和谦和。

2. 释家思想释家思想是佛教的一种流派,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与觉知。

茶道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释家思想中的“觉知”。

通过品茗的过程,人们能够更加细致地感受茶的滋味与气息,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内心的宁静,这种“觉知”使人们更加接近佛教追求的境界。

中国茶道结合儒道

中国茶道结合儒道

中国茶道结合儒道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与儒道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茶道以其独特的礼仪和哲学思想吸引着众多人士,并在实践中与儒道思想相互融合。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与儒道的结合,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第一部分:茶道与儒家思想的交融茶道作为一种重视品茗过程的仪式,强调和谐、平等以及尊重。

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之道不谋而合。

儒家学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礼义”等概念。

而茶道中的沏茶、敬茶等环节则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在古代,士人和学子常常以茶道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

茶道提倡清静心境,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者皆主张培养内在的道德品质。

茶道中的仪式和礼节能够恢复人的内心平静,有助于修身养性。

茶道的修行过程中注重自我约束,类似于儒家思想中的自我规范和道德准则。

茶道中的敬茶礼仪、与人共享茶品的行为,与儒家思想中的尊敬他人、团结合作的价值观相契合。

茶道的邀请、赠茶等行为都与儒家思想中的礼仪相统一,体现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和谐与智慧。

第二部分:茶道与道家思想的交融茶道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道教思想。

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自然而然地生活。

茶道注重清净、平静的环境,通过沏茶、品茗来欣赏自然之美。

这与道家的追求相契合。

茶道追求茶与水、器皿、品茗者的和谐共鸣。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也可以与茶道的“无为而化”相对应。

茶道强调品茗者不必过多努力,只需将茶与自然、人与他人融合在一起。

在道家的思想中,茶被视为一种药物,可以养生强身。

茶道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了道家的保健理念。

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因等成分对人体有益,这与道家“道可道,非常道”、养生保健的理念相契合。

茶道中的静坐品茗过程,与道家修炼内丹的实践相通。

茶道注重心静,有助于思考人生意义与自我修养,与道家追求“内观清静”、“照心顾命”的境界相通。

第三部分:茶道结合儒道思想的影响茶道作为文化的载体与传播者,通过结合儒道思想,对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茶道中的儒、道、佛思想

茶道中的儒、道、佛思想

茶道中的儒、道、佛思想儒家思想:中庸和谐中庸思想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标准。

陆羽所说的“茶德”,是说茶人将“中庸”反映在茶事上,即茶可以以德行道。

宋朝理学家朱熹在比较建茶与江茶后说,“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从而将“中庸之德”赋予建茶。

这是朱熹对茶道的生动阐述,也是对茶德的全新诠释。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它体现了儒家对人格进一步完善的追求,这也是中国茶文化的追求3茶历来被视为清洁之物,从采摘、制作到烹煮都要十分纯净,正因如此,茶品往往被比喻为人德:古代对“君子仁人"的正直、清廉、公正等品行极为推崇,而这种“君子之风”与荼性完美融合,当人们沉浸在茶的色香味中时,亦可托物寄思,升华人格。

茶道中的儒、道、佛思想道家宇宙观:清静无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清静无欲,而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获得品茶的喜悦。

因此,道教与茶文化在“清静”上便有了共通点。

道家为中国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茶道灵魂。

在茶人眼中,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

在自然的幽静氛围中,茶人从茶壶的水沸声中去感受自然的呼吸,以“天性自然”的本性去接近和契合自然,从而彻悟茶道、天道和人道。

茶道中的儒、道、佛思想佛家本心:净心自悟陆羽在《茶经》和《陆文学自传》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如《茶经.七之事》中的“单道开饮茶苏”、“法瑶饮茶”等。

可见,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佛家认为茶是一种修养身心的饮品,并认为茶有“三德”:不眠。

坐禅要求身正背直,不动不摇,内心要清净,达到身心“轻安”,内外一体。

坐禅一坐就是数月,僧人难免疲劳倦怠,而茶具有提神醒脑的特性,因此,坐禅修行中“唯许饮茶”。

助消化。

饭后坐禅,易引起消化不良,饮茶能生津化食,助消化。

不失。

佛教历来提倡禁欲、禁酒、戒荤吃素,而茶汁性淡,饮茶能养成清雅、简朴的性情,帮助控制情绪,精心修行。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分析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分析

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分析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把握、汲取并弘扬包括中国茶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无论对于解决当前个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问题,还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茶的故乡在中国,茶文化更是从这里发源。

茶文化在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随后便开始与一些哲学思想或宗教理论进行融合,如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等。

这其中茶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深。

儒家思想赋予茶文化内在与外在的双重内涵,既注重茶礼、茶事活动等方面的和谐之美,又注重人们行为方式和人生价值观念的中庸之美。

1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理念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修齐治平”理念是儒家文化十分重要的内容,展开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十分注重“修齐治平”,讲究人们要想有所作为,为天下为国家干出一番事业,就要先“治其国”,而欲治其国,则要先把家治好,所谓“齐其家”也。

而要把家治理好,就要先做好自己,也就是“修其身”.茶文化在形成初期,恰好赶上统治者推崇儒家的历史时期。

而茶文化的自然特质和精神内涵,与儒家思想的“修齐治平”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古代饮茶者尤其是那些喜欢饮茶的文人墨客和哲学家,将两者进行充分的融合。

1.1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

儒家思想中所谓的修身,其实是“身心兼修”,一方面要提高个人外在的修养,如礼仪、文明,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彬彬有礼。

另一方面是要提升个人内在的修养,如道德水准、理想抱负、价值理念、审美取向等,使自己的内心散发出沁人的芬芳。

而在这一点上,茶文化与之十分契合。

茶是自然的产物,具有质朴清净、超脱深远的自然特性,以及静心提神、醒脑祛毒的物理功效。

因此,两者在“修身”方面的结合可谓是“一拍即合”.自古至今,中国饮茶者无论是自己独酌,还是与友人共饮,都试图通过茶这一载体,去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而明亮,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清醒而开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四川茶馆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
作者:唐黎标
来源:《烹调知识》 2018年第11期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茶文化一直源远流长。

巴蜀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产茶胜地之一,四川人从古至今一直保留着饮茶的习惯,有谚语流传:四川盆地“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在四川,特别是成都,茶馆可谓遍布大街小巷,坐茶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茶文化在
老成都早已演变成独一无二的“茶馆文化”。

可以这么说,茶和茶馆在四川既是生活的体现,
也是文化的象征。

一、四川茶馆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中国历史上一直高举儒家思想,孔孟在宣扬“仁”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
为规范。

中国历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儒家文化中的礼仪礼节,在四川的茶文化得到了
充分体现。

首先是以茶待客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四川,要是有客来访,或者留在家中招待的话,主人会亲自给客人烹茶,又或者是一同去到茶馆,品茶聊天,反正茶是不可或缺的,客来饮茶
是四川人家庭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礼仪。

其次是以茶代酒的风俗习惯,四川人的饭局,要是主人
遇上身体不适或者需要开车的情况,总是以茶代酒来表现对客人和朋友的尊重,主人以茶敬客,说一些祝福的话,体现的是敬茶人的热情和大方,在敬茶的过程中,要彬彬有礼,然而客人也
需礼貌地以茶回敬,礼尚往来。

儒家思想还主张“和”,万事以和为贵,强调“天时、地利、人和”。

茶文化里最核心的
茶道精神恰巧也体现在这个“和”字上面。

这里的“和”既要求茶器、茶品与中庸之道相和,
还要求茶客的人品合于中庸之道。

因此,作为一个喝茶爱茶之人,不仅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和道
德修养,而且在饮茶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人的沟通,尽量营造和谐的氛围,增进彼此之间的
情谊。

四川茶馆都是以舒适为主,布置相对来说都较简单,放置小方桌、竹靠椅、铜茶壶、青
花瓷茶碗等。

在老成都的茶馆里,客人们品的都是“盖碗茶”。

[1]制造这样的茶器和喝茶的氛围能给喝茶人一种在家的温馨感,所以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成都人生在家里,活在茶馆里。


如今的成都茶馆发展更加趋向于多元化。

为了使不同层面的人都能得到更好的服务,现代
的茶馆也增加了不少功能:(1)小茶馆发展成为了商务休闲娱乐的高级茶楼,是成都人谈生意、谈工作的好去处,这里环境优雅,各种设施齐全,服务人员态度友好,服务专业;(2)茶馆还可以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周末闲来没事的时候,叫上三五好友,一副麻将或扑克,就可以娱乐
一下午;(3)茶馆也是老人们聚集的场所,比如,养鸽的老人都会聚集在中山街鸽市附近的茶馆,同时业余川剧爱好者是茶馆中的另一类活跃分子,他们可以定期到茶馆聚会唱戏。

以儒家的中庸、和谐为主,提倡节俭、朴素,也是茶文化所体现的茶道精神。

成都的茶馆儿,多以竹子为棚,搭配竹桌、竹椅,给人一种恬淡幽静的氛围,泡茶选用的茶叶多以茉莉花茶、龙井、碧螺春、铁观音为主,茶香四溢,且价格实惠,十多块一杯的盖碗茶,能让茶客们
度过美好的一天。

二、四川茶馆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虽然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很少被人提及,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缘分可以说是最深的。

四川
是中国道教重要的发源地,道家的自然观[2]乃道家学说的精髓。

道无所不在,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茶文化(茶道)也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自然朴素的天性决定了茶
文化虚静恬淡的本质。

茶本是生长在川谷之间的野生之物,现代人提倡“真茶”的概念,就是
要保证茶叶的原滋原味,不允许在茶汤中添加香料。

川茶之所以闻名全国,就是采摘者保留了
茶原本的特征,没有添加任何人工的东西。

就比方说,味醇干鲜的蒙顶甘露茶,产自四川名山
蒙顶,采摘细嫩,保留了茶本身紧卷多毫、叶嫩芽壮的特点,另外还有茶馆常泡的碧螺春、铁
观音都保留了茶本身的滋味。

不仅如此,成都老茶馆泡茶的水也十分讲究,用来泡茶的水必须
是刚烧沸的开水,第一次水只盛半盏,等到干茶叶滋润舒展开来了,才冲第二次。

这样一来,
泡的茶能够保留茶本来的茶香味,甘甜可口。

老子说“大巧若拙”。

自然之美[3]是道家最重要的美学思想,这样的美学原则也影响了茶文化中的茶艺审美,具体表现为茶具的选择和茶馆的布局上。

道家的自然之美体现在茶器上的
审美要求就是朴素之美。

四川茶馆儿里的茶具都是茶碗、茶船、茶盖三位一体,精巧的盖碗茶具,色彩的选择上大多倾向于淡雅的青花瓷,花纹蓝白相映成趣犹如中国水墨画的黑白相间,
表现出简素的审美风格,显得纯净淡雅、清新自然,茶具实用又美观,宛如一套艺术品。

另外,成都的茶馆儿,多建在大树公园等环境清幽,景致较好的地方,布局虽简单,但是多以竹为棚,摆满竹桌、竹椅,让茶客们有一种隐逸山林,逍遥自在的感觉,置身喧闹的都市之外,能忘却
烦恼和不好的情绪,获得一份难得宁静平淡。

同时,让每位茶客都能自然平等地享受生活,享
受城市带给他们的舒服和惬意。

因此,才有了“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这样的评价。

道家生命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贵生”[4]。

在道家贵生、养生思想的影响之下,茶文化开始更加重视茶的功效和作用。

四川盆地气候潮湿,人们最钟爱的食物就是火锅,同时川菜
大都以辛辣的口味为主,吃完饭不管是在家,还是在老茶馆儿里,总是会泡上一壶好茶,喝几杯,起到降火祛湿的作用。

还有老成都茶馆儿里的茉莉花、菊花、玫瑰花等的花茶,也是女孩
子们的最爱,养生又美容。

三、四川茶馆文化中的佛家思想
佛教中重要活动就是僧人坐禅修行,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僧侣的活动,禅与茶有着密
不可分的联系,成都有一个被称为“都市中的心灵乐士”的大慈寺禅茶堂就是禅茶相通的代表。

禅院、阳光、香炉、树荫、瓷碗花茶,在喧闹都市中,为茶客们提供一份淡泊宁静的氛围与心境。

所谓“浮生如斯,光阴翦然,每每人问禅何处,往往只在一饮中。

”就是这样的感觉。

在四川的茶馆里,有一绝就是“茶博士”[5]们的茶艺表演。

这些“茶博士”中很多都是出家的僧人,所以在武侯祠或者文殊院这样的寺庙,也是有众多茶馆存在的,随处可见他们的表演,达到了“禅茶一体”的境界。

同时“茶博士”的斟茶技巧[6],是四川茶楼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茶与禅还有着共同的地方,体现在“悟”上,所谓“凡体验有得出,皆是悟”,茶事活动
与佛教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四川成都武侯祠和文殊院等地方的茶馆儿,就有坐禅
饮茶、以茶供佛这样的活动,并有评书人讲解禅门茶礼。

儒释道思想和茶文化的结合,丰富了四川的茶馆文化的内涵。

茶之为饮,茶馆的兴盛,既
营造了一种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氛围,又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相处,体现了独特的巴蜀文化,保留了四川当地的地方特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因此,老成都的茶馆精神值得
发扬,四川的茶馆文化也值得传承。

注释
[1]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用来承托茶杯的盘子)三部分,是为了防止喝茶时茶杯倾倒。

[2]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3]“自然之美”就是以自然为美,在艺术手法上讲究朴拙,反对人工雕琢,在艺术风格上追究浑然天成的基本原则。

[4]所谓“贵生”,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

贵生的真谛在于把自的生命视为最宝贵的东西。

[5]所谓“茶博士”不是现代意义上高等院校农林系科中那些专攻茶叶栽培并取得博士学位的人,而是茶馆儿里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师傅,得名于陆羽的《茶经》,他们茶技艺高超,有许多绝活,因此老成都茶馆儿里的茶艺表演十分精湛,主要表现在掺茶技巧上。

[6]“茶博士”的技巧:水柱临空而降,泻入茶碗,翻腾有声;因为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须臾之间,嘎然而止,茶水是不能恰与碗口平齐的,碗外也无一滴水珠。

这既是
一门绝技,又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茶博士”托一大堆茶碗来陈列桌上,茶碗都是有盖的,只见他们左手揭盖,右手提壶,一手翻,一手冲,左右配合,纹丝不乱,而速度又快得惊人,甚
至数十只杯,转眼间翻盖冲水即毕,桌上可以滴水不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