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身上体现的三教统一

合集下载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精神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精神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精神摘要:《赤壁赋》体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赤壁赋》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忧患,在困苦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质的自我完善,固然是儒家士丈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带有庄子相对主义和释家虚无主义的色彩。

事物的瞬息变异中寓含着永恒.苏轼“变”与“不变”之论正是得之于佛道思想的启悟。

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把“人生须臾”与“长江无穷”统一了起来.表现出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豪放旷达禅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由开封到了黄冈,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才离开。

前后《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这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随着政治权利和行动自由的丧失,戴上了“思过而自新”的“罪人”帽子,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东坡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愁绪难谴:“万事到头终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

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

这时,他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在《前赤壁赋》里抒发了这种感慨,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

然而,东坡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表现在他的诗文中是豪放的风格和浪漫的色彩。

苏轼处于当时的复杂政治斗争中,本来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但在入狱受审并贬谪黄州的沉重打击下,他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

可是,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

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

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

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

苏轼思想中的儒释道精神

苏轼思想中的儒释道精神

苏轼思想中的儒释道精神作者:杨晓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2期摘要:作为北宋文坛领袖的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在灿若繁星的古代伟人群中,他一直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华。

儒道佛的思想智慧被诗人融会贯通,在诗歌的创作吟唱和人生的审美了悟中臻于化境,千百年来浸润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而这正是诗人文学审美和人生关照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苏轼儒释道思想苏轼思想与儒释道的关系,自宋以来就是议论多且争执大的话题。

对此,学界大略有三种见解:其一谓其前期以儒为主,后期以释老为主;其二认为是儒释道相混合的思想;其三是认为以儒家思想积极面为主,佛老思想是对付政治迫害和困苦遭遇的精神武器。

三种说法各有见地而持论不尽相同。

苏轼对儒释道思想的基本态度是既有吸收,又有扬弃,融会贯通、兼容并包,因而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复杂而丰富的面貌。

从政治上看,表现为一种积极入世、忠君济民的精神,以儒家思想为主;但在生活上,在处世和人生态度上,特别是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处于逆境时,就更多地表现为佛老思想,常常以“静”和“达”来对待并排解人生的种种不幸和苦闷。

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矛盾,经他消融调和之后,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即是所谓的苏轼思想。

一、兼收并蓄从时间上看,苏轼的思想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和侧重面,但三家思想纵贯他的一生,无论在哪个时期,他都不曾彻底抛弃或皈依其中任何一种思想。

苏轼年轻时喜欢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他觉得《庄子》所讲的这些道理,正是自己心中向来所思所想,只是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

不仅对老庄,就是对道教的道术苏轼也深有爱好,八岁时就在天庆观北极院跟随道士张易简读小学。

正是从小将道家思想融会到自己的人格修养中,才使得他在之后的人生艰苦和尴尬艰难中,得以自我保全、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怨天尤人。

苏轼自幼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父亲苏洵喜与名僧交往,母亲程夫人更是笃信佛教,虔诚佛理。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苏轼的一些流传千古的作品大多出现在黄州。

本文试图通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创作进行全面观照,从诗词来探讨其中的儒、佛、道思想。

标签:超越意识追求自由生命旷达超逸疏放自然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遭到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挫折——“乌台诗案”。

度过了四个月的牢狱生活后被貶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是以软禁犯人的身份踏上黄州的土地的。

从元丰三年二月至元丰七年四月,苏轼在这座偏僻的小城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

四年多时间只是茫茫宇宙时空中的一瞬,却在中国文化中崛起了一座高峰。

随着前后《赤壁赋》、《定风波》等一洗千古、彪炳千秋作品的产生,黄州从此进入中国文学的视野。

苏轼的一生,从政约四十年,然其一生仕途坎坷,在新旧两党的斗争夹缝中备受排斥和打击,多次被贬官流放。

被贬黄州是苏轼思想的转折点,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又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

正是这三种思想合力作用的结果,使他的一生不怨天尤人,不消极沉沦,有强烈的超越意识,执着于对自由生命的追求,在艺术创作中构建了自由的人生境界。

初到黄州,苏轼即作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让人感到的是轻松,没有丝毫的压抑感。

这与他被貶的心境是相矛盾的,与他独立不屈的性格是冲突的。

苏轼的超人之处是能在思想上冲破现状,超越自我,寻找新的精神支柱来进行自我调节。

而佛老哲学“清静无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正好帮他解脱了来自社会、个人的压抑,让他获得了心里的平衡。

禅宗和老庄思想也成为这一时期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儒,佛,道三家思想,在苏轼一生的不同时期,尽管主次不同,却始终是并存的,而被贬黄州之后,释道思想的影响则愈重要。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写下了一词二赋的千古名篇。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词人面对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报复付之东流,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苏轼: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文化巨人

苏轼: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文化巨人

苏轼: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文化巨人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其一生坎坷,仕途起伏。

本文深入探讨苏轼思想中儒释道的融合,分析其在文学创作、人生态度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体现,揭示他如何在复杂的思想体系下成就非凡的文化贡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一、引言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苏轼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生活在北宋时期,那个文化繁荣、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

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豁达的性格和深邃的思想,在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一生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更是儒释道思想在个体身上交融共生的生动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二、苏轼生平及思想背景(一)生平经历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门第。

自幼聪慧好学,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他早年踏上仕途,满怀报国之志。

然而,其仕途之路布满荆棘,多次被贬谪到偏远之地,如黄州、惠州、儋州等。

这些坎坷的经历成为他思想转变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使他在困境中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二)思想渊源苏轼自幼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儒家的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在他早期的诗作和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关心民生疾苦的儒家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北宋时期佛教盛行,苏轼与许多高僧交往密切,对佛教教义有深刻的领悟。

佛教的空观、慈悲为怀等思想逐渐融入他的思维方式。

此外,道家思想的自然、逍遥等观念也对他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在他遭遇挫折后,道家思想为他提供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慰藉。

三、儒释道思想在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一)儒家思想与文学创作1.积极入世的情怀2.苏轼在许多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他渴望驰骋疆场、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担当精神。

3.道德教化的功能4.他的文章常常蕴含着道德教诲,如《范增论》《留侯论》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播儒家的道德观念,希望能对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儒 释 道三家思想的结晶 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儒 释 道三家思想的结晶  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总之,苏轼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哲学 思想和人生智慧。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理趣,正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身上 的结晶。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三种思想的内涵和 影响。
参考内容二
北宋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并行,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如苏轼,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诗词风格以及人生观上。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强调“仁 爱”,关心人民疾苦,国家兴衰。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写道:“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同时也 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此外,苏轼还强调“中庸”之道,注重修身养性,强调诚实守信、尊老爱幼。 他的《前赤壁赋》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便体现了对人生的 短暂和无常的认识,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再者,苏轼的诗词中亦能看出道家的影子。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自然、 淡泊的风格,这是对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借鉴和体现。苏轼在诗词创作中追 求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是一位兼具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不仅现实,具有儒 家的人世精神,同时也蕴含了释家的修行理念和道家的自然精神。这种儒释道三 家思想的融合,使苏轼的诗词具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也使他的作品成为 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家思想的体现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他崇尚自然,追求清静 无为,强调内心的自由和本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表现出了他对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敬畏之情, 也反映了他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

苏轼散文写得好,这三个要素统一是秘诀

苏轼散文写得好,这三个要素统一是秘诀

苏轼散文写得好,这三个要素统一是秘诀苏轼散文中情、景、理的有机统一苏轼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苏序'读书务知大义','诗多至千余篇',父亲苏洵'为人聪明,辨智过人','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母亲程氏知书达礼。

苏轼的出身培养了苏轼良好的家学基础,苏轼他的哲学人生观是以儒学体系为根本,同时浸染了释、道思想。

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超越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然态度以及禅宗观念的三者的有机结合,一贬再贬的贬谪生涯带来更加丰富而深刻的人生体验,使得苏轼的散文呈现出一种波澜壮阔、海纳百川的美,实现了散文中情、景、理的有机统一。

苏轼曾经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书札,叫做《文说》,这篇文札表达了苏轼自己写作文章的体会和对文艺的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见,'吾文如万斛之泉,不择地而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日行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

'所谓'吾文如万解泉源' ,就是说他的文章大都是在'不能不为' 的时候,即兴会灵感来临之际写的。

他说:'余性不谨语言,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腑脏,所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

' 有了这样的性格,心中有所感触和积蓄,就如骨鲤在喉,不吐就会不快,发而为文,也就不免直抒胸臆,坦率自然,因此一下笔就文如泉涌,势不可挡。

所谓'不择地而出',是指他的文章信笔抒意,千变万化,姿态横生,没有固定的格式。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 是说他的文章自然流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意而言,意尽言止。

其实,苏轼的散文概括起来,就是实现了情、景、理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说,有三个较为突出的特点——精于思辨、善抒性灵、自然酣畅。

1、精于思辨,苏轼散文中的思辨思想1.苏轼的文章长于议论,不仅立意新警,善于翻空出奇,推到旧案,而且精于思辩。

儒释道思想在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体现

儒释道思想在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体现

中国历史上形成儒释道三教汇通融合 、 和而不 同的宗教
文化体系 , 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实属罕见。北宋是儒学 、 道家
和佛家思想并存融合时期 。苏轼作为北宋有名 的文学家 , 思 想体系是 复杂 的, 受 到儒 释道三家教义的影响。 其弟弟苏辙在《 亡兄 子瞻端 明墓志铭》 里, 对 苏轼 思想的 发展变 化过程做 了简要 的概述 : “ 初好贾谊 、 陆赞书 , 论古 今 治乱” ; “ 既而读 《 庄子》 , 得吾心矣” ……“ 后读 释氏书 , 深悟实
舟、 宴饮赋诗 ; 诗情画意 , 如梦如幻 。“ 纵一苇之所如 , 凌万顷之
经》 里“ 二十七 , 始发愤 , 读 书籍 ” 的苏老泉 。苏洵也许 出于家
族压力 ( 他 的一个 哥哥 ,内兄和两个姐 丈 当时都 已科举 成
功) , 也 许是妻子 的规劝 , 也是 当时的时代要求 , 二十七 岁开
为一。这是一种顺应 自由, 无拘无束 的率性生活 , 是一种超脱 了政 治的羁绊和束缚 的内心愉悦和宁静。这种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统一可谓将道家的“ 无为” 和“ 天人合一” 发挥到了极致 。“ 早 岁便怀齐物志 ” , “ 逍遥齐物追庄周 ” 。苏轼八岁入学 , 他的启蒙
千 言” ( 《 东坡先生墓志铭》 ) , 2 2 岁时父子 三人 名动京师 , 从此 开启 了他长达4 O 余年的宦海生涯 。 苏轼的《 前赤壁 赋》 写于公元 l O 8 2 年, 也就是 宋神宗元丰
老师便是一个 叫张易简的天庆观道士。苏轼 自己也说“ 轼龆龀 好道 ” , 因此苏轼喜好道家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于是 “ 饮酒乐甚 ” , 扣舷而 歌 : “ 桂 棹兮 兰桨 , 击空 明兮溯
始精研佛 学 , 始于他贬谪黄州之时 。苏 人生如 同磨盘上 的蝼蚁 、 旋风 中的羽 毛 , 为 了获得 内心 的真正安宁 , 他转 向了宗教 。他一到黄州 , 就暂居在定 惠 院中 , 黄州 的几个和 尚也成 了他最好 的朋友 。在《 安国寺记》 中说 “ 盍归诚佛僧 ……间一二 E l 辄往焚 香默坐 , 深 自省察 , 则 物我相忘 , 身心皆空。一念清净 , 染汗 自落 ” 。 《 前赤壁赋》 是苏轼与同乡道人杨世 昌夜游畅饮而作。一 开头就给我们打开了一卷画轴 : 清 风明月 、 水光 接天 ; 主客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身上体现的三教统一
摘要:苏轼一生充满坎坷与曲折,不管他被贬到哪里,他会在儒、释、道合一
的哲学文化影响下,把做人与做事区分得非常清楚。

关键词:儒释道合一做人做事经世济时
《林语堂·苏东坡传》曾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
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
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
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大概与他儒释道合一的文化有关。

传统中国哲学的思维特征,主要是理智的直观和经验式的把握对象,以及在
把握自我生命价值的体认方式中创造生存意义的知识。

如儒家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道家的“心斋”、“坐忘”,以及禅宗的“顿悟”,都是主张人们首先要
虚怀接纳万物,以寻求社会实践的种种经验,并进而否弃外在征取,反归内心,
启明本心,超越有形,升入无我之境。

在儒、释、道合一的哲学文化影响下,苏
轼在现实生活中,把做人与做事区分得非常清楚。

一、在做人方面比较随意。

苏轼爱才如命,但他接触、推举的人中,很少有
人会不去害他,更不要提回报了。

可苏轼依然过着他安安稳稳的日子,后被贬到
海南,仍旧是陶潜一般的田园生活。

有言道:“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

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子由晦默少许可,尝戒
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

’”尽管如此,他仍宽
以待人,让人实在佩服。

他一生虽屡屡遭贬、经常遭人陷害,却从不记仇,更不
记恨任何人。

像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不管李定等人如何对待苏轼,苏东坡
从未恨过一个人,最多只是不喜爱而已。

在他看来,恨一个人代表自己的无能与
懦弱。

在他的这种观点下,一些“坏人”试着改变自己“坏”的身份。

当然这也使他
自己少受了一些苦,可谓是利人利己了。

苏轼一生被贬官十几次,他总是坦然处之,即使被贬到海南,他照常“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在做事上他却认真得很。

初入官场,不顾自己官小言微,面对王安石的
变法,他敢于据理力争。

司马光上台后,那时的苏轼已非初入官场,但对全盘否
定王安石的变法,苏轼又据理力争。

在朝如此,在地方,同样是认认真真地为地方、为百姓做事。

在这点上,他与陶渊明可不一样。

虽然苏轼对于陶渊明情有独钟,他除了反复“和陶”,还对陶的人品、个性、诗艺、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等进行
了多方面的探讨和借鉴,并曾把陶渊明当作自己贬岭海时期的千载挚友,“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他甚至还屡屡唱道:“渊明形神似我。

”“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

”在东坡看来,陶渊明对他影响最甚者,乃是陶的内在品格的“真”。

他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苏轼从“任真”的角度把握了陶渊明的精神实质,获得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苏轼学陶,也绝不是“案其形模而出之”,而
是遣貌取神,通过探其“理”以“正志完气”,进而“达其文”的。

事实上,苏轼对陶
渊明的隐身独善、既避世又避人、在田园诗中消磨自己的消极作法是并不赞同的,这成为东坡儒释道合一的最大特点之一。

三、苏轼的主动人格。

苏轼自我生存价值的可贵,在于他能在如梦如醉的人
生历程中保持着清醒的主体意识,坚持着淑世惠民的品格,成为一种光耀的“主动”
人格的表现,而与陶渊明的“被动”人格迥异其趣。

苏轼是一个生活的强者和清醒
的主体意识者,他是以其鲜明的个性为基点来批判地接受传统,并以自己独特的
处世经验来理解传统的,他决不照本宣科、亦步亦趋,故他能在追求传统、归依
传统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探寻着宇宙自然的本源,体认着世事纷纭的奥妙,认知
着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建立起自我的人生标准和生活方式。

他说:“天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故他借重佛老和陶渊明,仅是借重其理论、精神和思维方式,以展开自身主体的人生意义的思辨和现实的实用价值而已。

四、苏轼的文化意义。

正是由于苏轼在其坎坷的人生经历中领悟了儒释道合
一的真谛,才使他感到内心无比充实、无比欢惬、无比自由自在,并始终保持着
旷达、通脱、随缘自适、超然自得的情愫。

由上看来,苏轼的精神境界,作为一
个思想整体,它是以自我主体意识为中心,广泛吸取儒释道和历史人物思想资料
的营养,在相互冲突、相互制约和相互交汇熔铸中形成起来的。

它使我们看到,
苏轼的经世济时精神和贯穿一生的利国为民之情,他自由不羁的个性和淡泊人世、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都令人惊异地统一在一起。

他的精神已超越了时空,令人
感到博大无碍、辽阔无垠,一种自我完善感、灵魂归宿感、深沉哲理感,溢于言表。

他完全摆脱了外在功业的追求,而达到了悦神悦志的深层境地。

它充分表现
出苏轼探寻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复杂历程,因而具有着丰富的认知意义和高度
的文化意义。

当我们从这些角度考察苏轼时,儒释道三种思想非常典型地在其身上融为一
体了。

这种融合是苏轼经历坎坷丰富的人生之后对人生本原的透悟,因而他能够
做到“竹杖芒鞋”式的洒脱。

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文学大家留给我们的只是文学本身,屈原的苦闷、李白的飘逸、王维的禅静,顶多是一幅绝妙的平面画卷,而苏
轼却是立体画,正如他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