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有感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1、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儒家——入世的哲学,道家——隐世的哲学,佛家——出世的哲学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
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
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
3、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儒家——进取文化,道家——规律文化,佛家——奉献文化儒家学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
“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读后感

《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读后感篇一《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这本书,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以前吧,我就觉得唐诗嘛,不就是那些文绉绉的句子,读起来好听,背起来要命。
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我简直就是个大傻帽儿!唐代诗歌居然和儒释道有着这么深的渊源!你说神奇不神奇?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稀奇的。
但我觉得,这可太稀奇啦!儒家的那种积极入世、追求功名的思想,在好多唐诗里都能找着影子。
就像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股子自信和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劲儿,不就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吗?再说说佛教。
佛教讲究的是超脱、放下。
王维的诗里就常常有这种感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许在他心里,世间的功名利禄都比不上那一刻内心的宁静。
道家呢,追求自由、自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这境界,简直绝了!我就在想,要是我能像他们一样,在儒释道之间找到平衡,那我的人生得有多精彩?不过,我又觉得,唐代诗人是不是太依赖这些思想啦?难道就不能有点自己独特的想法?可能是那个时代的局限吧。
读完这本书,我时而兴奋,时而沉思。
兴奋的是我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唐代诗歌神秘世界的大门;沉思的是,我们现代人能从中学到点啥呢?总之,这本书让我对唐代诗歌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感觉,真爽!篇二《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的那些事儿。
刚开始读这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结果,一读进去,我就像掉进了一个神奇的大坑,出都出不来!唐代诗歌,那可真是博大精深啊!在儒释道的大背景下,它们变得更加有韵味了。
你想想,儒家的仁爱、进取,融入到诗歌里,让诗人们充满了斗志和使命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难道不是对追求更高境界的呐喊?佛教的慈悲、空灵,也给唐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种寂静和超脱,是不是让你觉得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道家的逍遥、自在,更是让诗人们放飞了自我。
儒释道三家精髓的解析

儒释道三家精髓的解析一、儒家精髓儒家呀,那可是咱中国传统文化里超级重要的一部分呢。
儒家强调的是“仁”,这个“仁”字可不得了,它就像是一颗大爱的种子,涵盖了好多方面呢。
比如说,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关爱,就像我们在宿舍里,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要是都能怀着一颗“仁”心相处,那就不会有那么多小矛盾啦。
儒家还特别重视教育和个人的修养。
在古代,那些儒生们每天都要学习各种经典,什么论语孟子之类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有学问,更有道德。
就像我们现在在大学里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一样呢。
而且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就是鼓励大家去为社会做贡献。
像孔子一生都在周游列国,想要推行自己的学说,让国家变得更好。
咱们现在也可以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帮助别人,这也是一种入世的表现呀。
二、释家精髓释家呢,也就是佛教啦。
佛教讲究的是因果报应和慈悲为怀。
因果报应就像是一个看不见的天平,你做了好事,就会有好的回报,做了坏事,那肯定也会有相应的惩罚。
这就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做坏事哦。
慈悲为怀就更棒了,它是让我们对世间万物都要有一颗怜悯之心。
比如说看到小动物受伤了,我们可以去帮助它们,这就是一种慈悲的表现。
佛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空”。
这个“空”可不是说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而是一种超越物质和世俗观念的境界。
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被各种物质的东西所迷惑,像追求名牌啊,追求金钱啊,但是如果我们能理解一点“空”的概念,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过眼云烟,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才是更重要的。
就像我们在大学里,有时候会为了一些荣誉或者利益争得头破血流,其实想想,真的没必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最酷的。
三、道家精髓道家那可是充满了神秘和智慧的。
道家强调的是“道”,这个“道”很玄乎,它就像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我们要顺应这个“道”,而不是去强行改变它。
就像大自然有四季更替,白天黑夜交替一样,我们人类也要遵循自然的规律。
《西游记》传统价值观:孙悟空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

《西游记》传统价值观:孙悟空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同时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想的作品。
其中,孙悟空这个角色展现了一种独特的传统价值观,即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
本文将从儒家、佛家和道家三个方面论述孙悟空的思想,并说明他是如何将这三种思想融合在一起的。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
而孙悟空虽然是个猴子,但他却具备了儒家思想所崇尚的许多品质。
首先,他对待师长极为尊重,从师傅菩提祖师到师父唐僧,孙悟空一直表现出顶礼膜拜的态度,体现了孝敬师长的儒家观念。
其次,他具备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始终保护师父唐僧等团队成员不受恶势力的伤害,展现了仁义的儒家思想。
此外,孙悟空还具备智慧和诚信,他为了拯救人间的众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表现出智勇双全的儒家理念。
佛家思想注重人生的解脱和慈悲心肠。
孙悟空在西游取经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师父唐僧克服了困难,也帮助了许多遇难众生。
这体现了佛家思想中关于拯救有情众生、消除众生苦难的观念。
孙悟空的慈悲心肠不仅体现在对待众生的态度上,还表现在对待敌人上。
他对敌人常常采取宽容态度,甚至帮助恶魔和妖怪走上正途,体现了佛家思想中的慈悲观念。
此外,孙悟空通过修行,最终达到了身心的解脱,并在五行山下守护师父唐僧,展示了佛家修行的境地。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和追求自由自在。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体现了道家价值观的多个方面。
首先,他以身体灵活、变化多端的特点展示了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
他可以变化成各种形态,操纵风云雷电等自然元素,表现出追求自然自由的态度。
其次,孙悟空并不愿受人约束,追求心灵的独立和自由。
他不服从天庭的限制,为了反抗天命,与诸多神仙争斗,表现出了道家思想中追求自由自在的一面。
孙悟空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并不仅体现在他个人形象和行为上,还体现在他对待众生和社会问题上的态度。
他以宽容和智慧对待各种不同种族的生灵,强调平等互助,展现了儒家和佛家的教诲。
儒释道人生观及其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

儒释道人生观及其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人们在研究古代文人思想时,往往喜欢界定某人为某家。
其实,在文人中,特别是在后来的文人中,是很难找到纯粹的儒家人物,或道家人物,或其它各家人物的。
因为绝大多数的古代文人,对他们前辈的思想采取的是兼收并蓄的态度,他们对这些思想的运用,又显得特别灵活,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采用不同的思想来指导、调节自己的生活。
我经常想,中国能够出现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局面,实在是中国文人的一大幸事,有了这三家,才使得中国文人在生活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使他们处处都能找到安身立命之处。
一、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追求:修齐治平儒家的人生理想,首先是“达则兼济天下”,但也不可忽略了紧随其后的另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而“穷则独善其身”则是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他们刚刚打开书本开始读书的时候,无不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读书目的,无不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作为自己的最高人生理想。
年幼时,自然是由长辈们向他们灌输这一思想;年龄再大一点,他们便自觉地以治国为己任,认为凭个人的才能取卿相之位易如反掌,辅佐天子、平一天下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杜甫为代表的“诗圣”们的理想自然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但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一群隐士文人照样念念不忘“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一生没有当过官的孟浩然也曾羞羞答答地向丞相张九龄递上一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以表达自己“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艳羡之意;就连迷恋神仙的李白也立志“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李白向人表白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安能餐君紫霞,映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
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儒释道对苏轼性格的影响

儒释道对苏轼的性格影响苏轼的性格很复杂,有儒家内核,又有道家精神,兼有佛家的境界。
因而在政治上有其保守的一面,也有其开放的一面。
表现在变法上的犹豫就可以看出。
2.1 苏轼的儒家内核儒家入世思想对苏轼影响最大的是其政治人格。
他时刻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作为自己立世的标准,“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成为他一生行为的信条;借助佛老超越佛老,而未消极出世、陷入个人的痛苦,因而苏轼超然卓绝的人格魅力历来为人们称道。
不独独善其身,又兼兼济天下——苏轼对儒家思想的自觉继承与坚守。
苏轼最早接触的更多的是儒家典籍,因此儒家思想在其人生中占据着深层次的地位。
正如他小的时候问母亲,如果自己是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愿意一样。
还有他关心社会矛盾,体察百姓疾苦。
如“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坐;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岁晚三首•馈岁》)[7]还有在黄州之时,“救治时疫,养育孤女”[10]等等善举,无一不体现他的天下为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文情怀,也就是儒家的真正精髓。
他的政治生涯,本可以顺风顺水的,但是由于心中的执拗,却饱受排挤,处处受制,险些丧命,及时行将就木的人生最后几年,也是在酷热难耐的海南岛度过的,一生虽然总能得到上司的赏识,虽说名满天下,粉丝无数,上至太皇太后,下至普通百姓。
无不吟唱着他的诗词。
可是政治生涯确实艰辛。
苏轼自幼就聪颖过人,七岁知诗书,十岁即有当世志。
其弟苏辙回忆“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考“制科”时,他曾对北宋王朝的腐败现状,写了《策略》、《策别》、《策断》等篇文章,提出“立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改革弊政的主张。
而在他考礼部进士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更是提出了“天下归仁”的理想:“以君子长者之道得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这种德治仁政的政治思想成了苏轼后来一生从政贯彻始终的基本指导思想。
儒释道有感

浅谈《儒释道》一直觉得这样的命题太大了,以自己的格局写这样的随笔,说这样的大话有点不合适,总觉得是前辈的不尊敬,童言无忌吧,莫怪莫怪!!!只当取乐就好,莫要当真。
说到这些不免我又要愤青一下了,其实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有能力有德行的大哲人一般都是述而不作的,比如老子,比如孔子,再比如释迦摩尼。
道德经据说是老子化胡,西出函谷关时路遇尹喜,尹喜见老子虽然须发皆白,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紫气头上飘,朝霞身后照,如此背景画面中的老子,沉静如水,清气扑面,仿若神仙一般。
尹喜大喜!他知道当今世上的智者来了!他要留住老子,让他教授自己学问。
但他到了老子跟前,却一时说不出话来。
那老子,笑眯眯地看着他,自然如风,沉静如水,他顿觉得自己的这团躁气,遇到老子这股清气,悬殊太大,不觉自惭形秽。
《史记》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当然道德经是不是尹喜逼着写的就不得而知了,野史嘛,没有文字记录没有文物记载。
释迦摩尼是释迦族部落出身的王子三十五岁菩提树下感悟佛法成就无上菩提,八十岁入涅槃,四十年传播佛法,普度众生。
(佛把人分为几等,佛是最高级的,下面是菩萨,罗汉,罗汉分缘觉罗汉和声闻罗汉,缘觉罗汉就是因缘际会成文罗汉,声闻罗汉就是听佛讲法成为罗汉然后夜叉畜生恶鬼最后是地狱,所以佛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是畜生恶鬼地狱三苦)所以说释迦摩尼的著作基本上也是后人记录其生前的言行,不是他自己写的。
论语那更不用说了,根本就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死后整理的,不是孔子自己写的。
所以说像这些圣人,他们不是自己写书,是他们不能写吗?非也,是不敢写!老子也曾说过,一曰慈二月捡三月不敢为天下先。
所以说现在的一些动不动就出书,写篇文章动不动就发表的人我们真应该反省一下,俗话说阴谋不可外泄阳谋不可内藏。
动不动有点成就就急不可耐的像让人家知道并不是什么好事。
言归正传,我简单的报告一下神马事儒释道,贻笑大方哈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红莲白藕青荷叶,三角原来是一家如果把道家比喻成莲藕的话,佛家就是莲花,儒家就是荷叶道家跟道教是有区别的,道教我们暂且不说。
儒释道对生活的影响

儒释道对生活的影响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方方面面超级有趣又深刻的影响呢。
一、儒家对生活的影响。
儒家思想就像一个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生活指南。
比如说,儒家特别强调家庭伦理关系。
在家庭里,讲究“孝悌”,这“孝”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你想啊,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我们孝顺他们那是天经地义的。
就像我们小时候生病,爸妈整夜不睡照顾我们,那我们长大了,在他们年老体弱的时候,给他们端茶倒水、陪他们聊聊天,这就是最基本的“孝”。
而且儒家倡导积极入世,鼓励大家去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学习和工作上,这就像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
我们努力学习知识,在社会上找个好工作,为社会做贡献,就感觉自己特别有价值。
在人际交往方面,儒家提倡“礼”,这个“礼”可不是简单的礼貌,它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
比如说见到长辈要主动问好,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这都是“礼”的体现。
大家都遵守这个“礼”,社会就会变得特别和谐有序,人与人之间相处起来也很舒服。
二、释家对生活的影响。
三、道家对生活的影响。
道家可就更酷了。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启发。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拼命追求功名利禄,忙得晕头转向,结果身体搞垮了,心情也不好。
道家就会说,你看大自然的万物,它们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的。
我们人也应该这样,不要太强迫自己。
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不要总是熬夜加班。
而且道家崇尚一种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
就像庄子那样,逍遥自在。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让自己活得更洒脱一点。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自己过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说你喜欢画画,但是别人觉得画画没前途,你要是按照道家的思想,就会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想画就画,说不定还能画出一片新天地呢。
另外,道家的思想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循环。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接受这个规律,就不会在面对一些不可避免的事情时过于悲伤或者恐惧了。
儒释道三家就像三个智慧的老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时不时地给我们一些提醒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儒释道》一直觉得这样的命题太大了,以自己的格局写这样的随笔,说这样的大话有点不合适,总觉得是前辈的不尊敬,童言无忌吧,莫怪莫怪!!!只当取乐就好,莫要当真。
说到这些不免我又要愤青一下了,其实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有能力有德行的大哲人一般都是述而不作的,比如老子,比如孔子,再比如释迦摩尼。
道德经据说是老子化胡,西出函谷关时路遇尹喜,尹喜见老子虽然须发皆白,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紫气头上飘,朝霞身后照,如此背景画面中的老子,沉静如水,清气扑面,仿若神仙一般。
尹喜大喜!他知道当今世上的智者来了!他要留住老子,让他教授自己学问。
但他到了老子跟前,却一时说不出话来。
那老子,笑眯眯地看着他,自然如风,沉静如水,他顿觉得自己的这团躁气,遇到老子这股清气,悬殊太大,不觉自惭形秽。
《史记》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当然道德经是不是尹喜逼着写的就不得而知了,野史嘛,没有文字记录没有文物记载。
释迦摩尼是释迦族部落出身的王子三十五岁菩提树下感悟佛法成就无上菩提,八十岁入涅槃,四十年传播佛法,普度众生。
(佛把人分为几等,佛是最高级的,下面是菩萨,罗汉,罗汉分缘觉罗汉和声闻罗汉,缘觉罗汉就是因缘际会成文罗汉,声闻罗汉就是听佛讲法成为罗汉然后夜叉畜生恶鬼最后是地狱,所以佛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是畜生恶鬼地狱三苦)所以说释迦摩尼的著作基本上也是后人记录其生前的言行,不是他自己写的。
论语那更不用说了,根本就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死后整理的,不是孔子自己写的。
所以说像这些圣人,他们不是自己写书,是他们不能写吗?非也,是不敢写!老子也曾说过,一曰慈二月捡三月不敢为天下先。
所以说现在的一些动不动就出书,写篇文章动不动就发表的人我们真应该反省一下,俗话说阴谋不可外泄阳谋不可内藏。
动不动有点成就就急不可耐的像让人家知道并不是什么好事。
言归正传,我简单的报告一下神马事儒释道,贻笑大方哈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红莲白藕青荷叶,三角原来是一家如果把道家比喻成莲藕的话,佛家就是莲花,儒家就是荷叶道家跟道教是有区别的,道教我们暂且不说。
道家的始祖是老子,不是传说,确有其人。
道家主张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
(其实我也不知道是啥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小国寡民。
他们认为万物生育于有,有生于无。
所以无才是最大的,城中有三大,道大天大人大。
“他们”主张宇宙是一个循环的,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你对这个世界这个宇宙了解的越多,说明这个世界越接近灭亡,就像人生一样,你懵懵懂懂,什么都不知道说明你还是一个孩子,那你离命运的结束还有大把的时间,当你逐渐的长大,逐渐的熟悉这个环境,逐渐的理解人生,理解世界,理解自己,那说明你里死亡也是越来越近了。
所以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也许有人会问,这既然只是一个过程,那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当然肯定不是钱。
可是现在有多少人是被钱累死的呢)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一场游戏一场梦,我们什么时候能把这句话理解了,我们什么时候或许就会明白了。
但是现在的社会是空前的烦躁,盲目的追求发展追求物质享受缺少了向内关照的时间,其实不是缺少时间去开智去修心是根本没有那个想法!!!不断地求进步,不断的求发展,缺少了思考缺少了向内关照,华丽的外表空虚的内心,每天固定的上下班,固定的生活模式使人们无暇去修身养性,无法去思考,成为了傀儡,成为了行尸走肉!!!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知其身其德乃真。
不断去修身不断地去充实自己人生才会有意义,可是现在有多少人都活反了,活着就是为了钱,钱是什么??钱是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说白了就是纸,天天为了纸活着有什么意思呢??只有花出去的钱才是自己的,没有花出去的钱指不定是谁的,钱少了是自己的钱多了是大家的,再多了肯定是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
最笨的人就是天天赚钱最后把钱存在银行的人,银行就是把有钱的人钱存起来给没钱的人拿出去花!!我没说钱不重要,钱是我们实用的工具,但是我们不能为了钱而活着,以前的科学家预测二十一世纪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会有大量的时间去修身养性,有大量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精神可是现在呢,恰恰相反,社会空前烦躁,空前的混乱,压力也是空前的大!!房地产开发的越来越大,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住不起房子!!!你们去看看现在哪一座城市的住房空置率没有百分之五六十??以道驭术,德行跟不上你技术再发达,科技在进步那祸害的只会越来越大!德行跟上了,你不会去做损人不利己的事,处处为他人着想这个社会能不和谐吗??而现在呢??科技是进步了,损害的却是越来越大了。
没几年估计地球就完了!!大学里面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内圣,修身是根本,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外王!!!之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我们真应该好好理解这句话!!德行不修无知有也,修身修不好的人给你一个国家你会祸国殃民,给你一个企业你会万劫不复,自己修身修不好的人怎么能去带好别人呢。
国家领导人个个都是孔圣人,会有贪污吗,会有砸垃圾桶吗?会有没事偷井盖的吗??修身是根本啊!!!其实以我们以现在的角度来看看道德经,你就会发现老子的格局是很难想象的。
天地不仁以我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大格局,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不理解的人都会说老子多么的无情把老百姓看成狗,真是,,,有些人没事还扁扁孔子扁扁毛泽东,扁扁圣人,你跟人家根本就不在一个格局上面你怎么扁人家!!!人要有敬畏之心,要敬天命,敬大人,畏圣人之言。
不要没事总说人家怎么落后怎么原始,这个社会永远都是的倒退的,文化肯定是越来越退步的,最原始的文化一定是最天人合一的。
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有些人会想这是偏安一隅,井底之蛙,永远不知道天河有多大。
可是我们反过来想想井底之蛙有井底之蛙的幸福,你不断的去开发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去创新除了能够得到物质的满足,你精神得到了什么??大方无隅大道无形,精神是没有限制的!!人家那是得到极致后的感悟,想想也是,圣人有那么低级么?是你自己理解的低级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的城市有多少是本地人呢,全是外地人,是本地不好吗??错了,外面的世界总是美好的。
这是人的劣根性,总喜欢向外面发展。
可是这样造成的结果呢,老无所养老无所依,跟背井离乡妻离子散有什么区别?一家人一年不团聚几次这还是家吗?这个家字怎么写的?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和和睦睦团团圆圆然后为家,可是现在呢好多人还美名其曰求发展求进步!有多少人是客死异乡,有多少人老了都没着没落的,这个华丽的城市里面有多么的肮脏谁又能知道?没有任何区别,如果有的话就是一个是主动的背井离乡,一个是被动的背井离乡,很可笑不是吗??人就是那么的贱!!!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信仰,我见过好多人,每个人都说自己是无神主义者,其实他们不知道,没有信仰的人其实是最可怜的。
无论是释迦摩尼还是老子,亦或者是穆罕默德耶稣基督,再或者是上帝,其实信仰就是那么个东西,世界上没有信仰是教人坏的,所有的信仰都是教人向善的,所以信什么不重要,最主要的是你有那个敬畏圣人之心!没有了这种敬畏之心你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使命,也就没有了意义,当然也就失去生活的乐趣!!!影响全世界的十大人物里面第一是穆罕默德,第二是耶稣基督,第三十释迦摩尼,第四才是爱因斯坦啊朋友们!!!由此可见,信仰,精神么的世界永远比物质科技给人的影响要大的多。
为什么牛顿研究了一辈子反而去相信神学了呢,是他迷信吗?因为他知道的越多反而越觉得自己很空虚,精神世界得不到安慰,他没有自己的信仰我们平时老说礼拜礼拜,可是又多少人知道礼拜是什么意思呢??礼拜礼拜其实就是顶礼膜拜,往简单的说就是明心见性,认清自己,就是要抛弃外物,修身养性!!!往大了说就是你不仅仅要丰富自己的物质世界更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是现在呢??可笑可笑!!!不说了,说的有点多了,下面我简单的说说儒家和佛家就结束了哈佛家的思想其实和道家的思想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不同在于道家是无为,佛家讲出世,当然儒家讲的是入世,这个后面再说!!佛家讲轮回,佛说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五阴炽盛!!!所以佛说善念起,立地成佛。
身体是出世的宝筏以让我们脱离苦海到达西方极乐!!一念善念起便是佛,一念恶念起便是魔,所以我们要明心见性,时时勤佛试不使惹尘埃。
这个勤拂拭不仅仅是明镜台,同样是自己的内心,不要起恶念!!揭语有云佛看凡夫凡夫亦佛,凡夫看佛佛亦凡夫!!相信大家都能理解,这里我就不赘述了儒家讲的是入世的修身,他讲大隐于市,小隐于林。
儒家讲中庸之为德也,凡是不能太过,过犹不及不如守中。
凡是不要强求,尽力就好了。
典型的著作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大学里面常说的话好了,到此为止吧,有些话说多了就没意思了,修心修身最主要是这个修字,其实生活中处处可以修身,不迁怒,不妄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通俗点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毛泽东就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很简单的话可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中国人中国文化有大乘气象,佛教诞生于印度昌盛于华夏最后闻名于四海,所以达摩的老师告诉大漠哪也别去到中土去到中原去。
所谓的中原是指当年周文王在河南少林寺那边丢的一块石头,有了那块石头才有了中州有了中州才有中原有了中原才有了中国。
我们有时间的话可以到少林寺看看那块石头。
有很长的历史了中国是一个很强大的民族,他的包容性是很强的。
我们历史上有很多次被少数民族更替的朝代,可是最后这些朝代最后都被我们同化了,所以我们最厉害的是文化。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所以说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好好学习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比学习那些雅思托福要好得多。
现在全世界已经国学热了,好多外国人读中国的文化比中国人都厉害的多,所以我感觉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祖先骄傲一下,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下中国,它存在自有他存在的道理,所以各位朋友好好修身吧!!拜谢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