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桩观测)

合集下载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新建玉林至铁山港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细则(DK0+000- DK131+434.12)施工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二○一○年十一月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总则根据玉铁施工图纸要求,需进行路基沉降观测及边桩位移观测。

现结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玉铁施工图纸,及沉降观测经验现制定以下细则。

二、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基准点:基准点为全线BM点,以及按四等水准进行加密的导线点。

(2)工作基点:要求沿线路方向每200-500米一个,若路基段太短至少埋设三个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尽量选在线路两侧,且地质坚硬不易沉降的地方。

(3)观测点:观测点由沉降板、监测桩、位移边桩及多点位移计等组成。

2、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个别点位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要求基准点及BM点12个月复测一次,工作基点每6个月复测一次。

3、观测点的布设(1)地表沉降观测:松软土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40米左右设置一个沉降板观测断面,且每个工点不小于2个观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在距桥台或涵洞边缘两侧3m 的位置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地面埋设地面沉降板或单点沉降计。

(2)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基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桩,纵向间距不大于100米,并保证每个工点至少有一个观测断面。

三、元器件的埋设沉降板的埋设,在路基填到0.6米后挖出1×1米的坑,在坑的底层垫一层0.1米的中粗砂进行找平,再将沉降板水平安放在坑中,最后用人工将土回填。

在施工过程中其沉降板一米范围内不能用压路机等大型机械碾压,必须用人工夯实。

沉降监测桩在路肩填筑完成后,再进行挖坑埋设,坑大小同桩径,埋设时将监测桩露出路肩面2-3厘米。

用混凝土进行浇注完成。

杭长客专江西段沉降观测评估实施细则终2003版

杭长客专江西段沉降观测评估实施细则终2003版

杭长客专江西段沉降观测评估实施细则终2003版新建铁路XX杭州至长沙客运专线江西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XX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江西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3月目录1 总则 (1)2 组织管理 (3)2.1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3)2.2职责 (4)2.3工作程序 (6)3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9)3.1准备阶段 (9)3.2测量阶段 (13)3.3评估阶段 (16)3.4报告编制 (18)4 沉降变形观测 (21)4.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21)4.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21)4.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22)4.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23)4.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25)4.6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26)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7)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7)5.2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2)5.3观测技术要求 (34)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8)6.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8)6.2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42)6.3观测技术要求 (44)7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47)7.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47)7.2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47)7.3观测技术要求 (49)8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51)8.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51)8.2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51)8.3观测技术要求 (51)9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52)9.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52)9.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 (53)9.3隧道工程沉降评估 (56)9.4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 (56)9.5区段工程综合评估 (56)10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58)10.1数据传输流程 (58)10.2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60)10.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63)附件 (70)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 (70)附件二: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 (72)附件三:附表 (73)附表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73)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74)附表3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75)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76)附表5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单点沉降计) (77)附表6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78)附表7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79)附表8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80)附表9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81)附表10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82)附表11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 (83)附表12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84)附表13 沉降设计值表 (85)附表14 断链表 (86)1 总则1.0.1 为统一新建铁路杭州至长沙客运专线江西段(以下简称杭长客专江西段)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沉降观测工作及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1、编制依据-1-2、工程概况-1-3、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4、监测方法及要求-6-5、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7-6、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8-7、路基工程沉降评估-11-8、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12-9、本施工段沉降观测范围-13-附表-14-路基沉降观测方案1、编制依据(1)《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4)《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5)《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6)娄底至邵阳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设计文件;(7)铁道部有关规定。

2、工程概况3、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1观测断面设置原则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软土及松软土和岩溶及采空区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30m左右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桥路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

3.2观测点设置原则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偏差不超过土5cm。

沉降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圆桩(直径80mm)。

其中埋设直径16mm钢筋一根,桩长0.8m~l.0m,埋入一定深度,确保稳固和测量的需要。

完成埋设后采用水平仪按二级测量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细则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细则

目录一总则 (1)二技术依据 (2)三组织管理 (2)四职责 (2)1.职责 (2)2.测量阶段 (3)五沉降变形测量 (4)1.基本原则 (4)2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3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4)4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5)5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7)6 测量过程具体要求 (8)六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1)2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7)七附表 (17)路基工程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总则新建昆明铁路枢纽东南环线工程路基的沉降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有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是评估工作的基础。

因此,观测工作尤其重要,必须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为适应昆枢东南环线工程对路基(含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的统一,为路基工程提供完整详实、准确可靠的评估依据,特制订本细则。

二技术依据《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 2009-12-01实施《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交桩资料表》中铁第二勘察设计院提供《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285号)《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 J447-2005)新建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设计文件铁道部有关规定;三组织管理中铁七局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指挥部测量组负责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测量管理工作。

沉降变形观测配备专职人员2~3名组长沉降变形观测组。

各测量组配备专职测量工程师和专职测量员。

四职责1.职责1. 中铁七局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指挥部测量组职责:负责本标段测量工作的统筹和协调;代表本标段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路基压实相对沉降差法检测记录表

路基压实相对沉降差法检测记录表

1
K130+300

1516
1519
3
右1
右2
左2


左1

K130+320

7 遍
右1
右2
左2
1558 1670 1375 1256 1207 1265 1366 1060
1561 1672 1376 1258 1209 1266 1368 1061
3
2
1
2
徐工 XS222G振
2
动压路
1
机,速度 ≤3km/h。
合同号:BYYCTJ-6
监理单位:湖北顺达公路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第2页 共2页
工程名称
检查项目
碾压遍数、桩号
点位 左2
石方路基96区上路床
起讫桩号
检测前仪器读数mm
检测后仪器读数mm
1608
1667
K130+240-K130+350
仪器名称 DSZ2
沉降量mm
压路机及 速度
备注
59
左1
1492
1553
第1页 共2页
工程名称
检查项目
碾压遍数、桩号
点位 左2
石方路基96区上路床
起讫桩号
检测前仪器读数mm
检测后仪器读数mm
2563
2568
K130+240-K130+350
仪器名称 DSZ2
沉降量mm
压路机及 速度
备注
5
左1
2472
2478
6
K130+240

2397
2403

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新建铁路杭州至长沙铁路客运专线HCZJ-6标段变形观测实施细则(暂行)中铁九局集团公司杭长铁路客运专线浙江段项目经理部二O一O年八月衢州东北东部铁路通道登沙河至庄河段改造工程DZ2标段变形观测实施细则(暂行)编制:年月日审核:年月日审定:年月日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登庄铁路工程项目经理部2013年4月普兰店变形观测实施细则(暂行)1沉降变形观测网布设的总体原则沉降、位移变形观测根据《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 J961-2009),沉降变形观测点的水准测量采用三等变形观测测量技术要求。

建立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网,布设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

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网联测。

全线三等水准测量贯通后,将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网与三等水准点联测,统一归化为三等水准基点上。

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各种原始测量记录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计算成果和图表清晰、签署齐全,并妥善保存。

观测人员经过培训后才能上岗。

1.1 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的布设(1)水准基点的布设所有的设计院提供的点均可作为水准基点,在沿线施工已设水准基点的基础上,如需要增加水准基点,应将基准点设置在变形区以外的岩石或原状土层上,也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基准点。

(2)工作基点的布设为满足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在两基准点之间沿线路方向按间距均大约200m、距路基中心距离不大于100m布设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方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

(3)工作基点网的校核和复测观测过程中,工作基点定期与水准基点进行联测校核。

当对沉降观测成果发生怀疑时,随时进行复测校核。

1.2 沉降变形工作基点网和观测点的主要技术要求(1)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表1-1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1-2位移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2)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本线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表1-4的规定执行。

合蚌沉降观测实施细则-终稿-091111

合蚌沉降观测实施细则-终稿-091111

新建合肥至福州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中铁四局合福客运专线站前一标工程指挥部2010年6月新建合肥至福州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编制单位: 中铁四局合福客运专线站前一标工程指挥部目录1 总则 (1)2 组织管理 (2)2.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2)2.2 单位职责 (3)3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5)3.1 准备阶段 (6)3.2 测量阶段 (10)3.3 评估阶段 (12)3.4 成果报告形式 (15)4 沉降变形测量 (18)4.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18)4.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18)4.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20)4.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22)4.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23)4.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25)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6)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6)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9)5.3观测技术要求 (31)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2)6.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3)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6)6.3观测技术要求 (38)7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40)7.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40)7.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41)7.3观测技术要求 (41)8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42)8.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42)8.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46)8.3观测技术要求 (46)9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46)9.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47)9.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 (48)9.3隧道工程沉降评估 (50)9.4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 (51)9.5区段工程综合评估 (51)9.6补充规定 (52)10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52)10.1数据传输流程 (52)10.2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55)10.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58)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 (65)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65)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验收记录表 (66)附件二: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 (67)附件三:附表 (71)附表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71)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72)附表3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73)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74)附表5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75)附表6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76)附表7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77)附表8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 (78)附表9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79)附表10 沉降设计值表 (80)附表11 断链表 (81)1 总则1.0.1 为统一新建合肥至福州铁路客运专线(以下简称合福客专)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隧道、涵洞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新建玉林至铁山港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细则(DK0+000- DK131+434.12)施工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二○一○年十一月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总则根据玉铁施工图纸要求,需进行路基沉降观测及边桩位移观测。

现结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玉铁施工图纸,及沉降观测经验现制定以下细则。

二、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基准点:基准点为全线BM点,以及按四等水准进行加密的导线点。

(2)工作基点:要求沿线路方向每200-500米一个,若路基段太短至少埋设三个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尽量选在线路两侧,且地质坚硬不易沉降的地方。

(3)观测点:观测点由沉降板、监测桩、位移边桩及多点位移计等组成。

2、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个别点位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要求基准点及BM点12个月复测一次,工作基点每6个月复测一次。

3、观测点的布设(1)地表沉降观测:松软土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40米左右设置一个沉降板观测断面,且每个工点不小于2个观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在距桥台或涵洞边缘两侧3m的位置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地面埋设地面沉降板或单点沉降计。

(2)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基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桩,纵向间距不大于100米,并保证每个工点至少有一个观测断面。

三、元器件的埋设沉降板的埋设,在路基填到0.6米后挖出1×1米的坑,在坑的底层垫一层0.1米的中粗砂进行找平,再将沉降板水平安放在坑中,最后用人工将土回填。

在施工过程中其沉降板一米范围内不能用压路机等大型机械碾压,必须用人工夯实。

沉降监测桩在路肩填筑完成后,再进行挖坑埋设,坑大小同桩径,埋设时将监测桩露出路肩面2-3厘米。

用混凝土进行浇注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