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指导方案(一)一般规定1.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等符合设计要求。
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碴轨道要求。
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4.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2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5.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二)沉降观测的内容桥墩、桥台、涵洞各个施工阶段的垂直沉降。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桥梁(1)桥梁工程的每个墩、台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应尽量靠近地面(水面)。
(2)桥墩:观测点原则上应设在墩身上,数量每墩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每个墩的墩身四角,观测点距地面(水面)高度应在1m左右,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方便观测、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3)桥台:观测点原则上应设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数量每台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2.涵洞每个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数量每涵不少于6处,观测点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
3.沉降变形观测点设计图和埋设要求,设计单位结合具体设计方案并参照《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在实施性沉降观测设计方案中明确。
(四)观测精度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l mm,读数取位至0.1。
mm(五)沉降观测频度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一般可每周观测一次,以后视两次观测沉降量的变化情况,可适当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具体要求见下表1 :2和表.表1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注:测试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桥梁沉降观测方案-(成文版)连镇铁路LZZQ-5标沉降观测方案1、编制依据(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2006);(2)《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T8-2007);(3)《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4)《客运专线铁路有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2009);(6)《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2009);(7)《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2010);(8)《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2014);(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修订版);(10)高邮特大桥、路基等相关图纸文件;(11)铁路总公司有关规定。
(12)连镇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
2、工程概况新建的连云港至镇江铁路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江苏省的南北纵轴上。
线路起于苏北连云港,沿宁连高速公路通往淮安,与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并行,南经江苏中部扬州,跨长江,止于苏南镇江,全长304.883km。
连镇5标地处扬州境内,起讫里程为DK177+218.46-DK205+504.97,全长28.287km。
其中,DK177+218.46-DK179+282.375为界首站和区间路基段,高邮特大桥(DK179+282.375~DK203+866.39)全长24.584km。
本标段桥梁占比87.85%。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书面形式)本标段共有9联连续梁,1孔现浇简支箱梁,3座刚构-连续梁桥,桥梁其余部分采用721片32m和24m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通过。
一分部管段内包含路基和2座刚构-连续梁桥,二分部管段内包含5联连续梁,三分部管段内包含4联连续梁和1联刚构-连续梁桥。
桥梁基础采用打入法PHC-800-130管桩基础和钻孔灌注桩,桩基直径采用1.0m、1.25m、1.5m、2.0m。
某桥沉降观测方案

某桥沉降观测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键盘上,激发了我对这座桥梁的无限想象。
这座桥梁,跨越了城市的繁华与宁静,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
而我,将用我的经验和智慧,为它量身打造一份沉降观测方案。
一、项目背景这座桥梁的建设,是城市交通布局的重要一环,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桥梁在投入使用后能够稳定运行,防止因沉降导致的安全隐患,我们需要对桥梁进行沉降观测。
这份方案,旨在为桥梁的沉降观测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步骤。
二、观测目标1.确定桥梁的沉降量,了解沉降速度和沉降趋势。
2.分析沉降原因,为桥梁的维护和加固提供依据。
3.确保桥梁在沉降过程中不出现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观测方法1.水准测量法:使用高精度水准仪,定期对桥梁的沉降点进行测量,记录沉降数据。
2.钢尺测量法:在桥梁两侧设立钢尺,定期测量钢尺的长度变化,以此计算沉降量。
3.三维激光扫描法: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桥梁进行整体扫描,获取桥梁的精确三维坐标,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扫描数据,分析桥梁的沉降情况。
4.遥感观测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桥梁进行定期观测,获取桥梁的形变信息。
四、观测步骤1.前期准备:成立沉降观测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采购相关设备,确保设备精度;制定观测计划。
2.布设沉降点:在桥梁的关键部位布设沉降点,确保沉降点的数量和位置满足观测需求。
3.开展观测:按照观测计划,定期对沉降点进行测量,记录沉降数据。
4.数据分析:将观测数据整理、分析,绘制沉降曲线图,预测沉降趋势。
5.结果反馈:将观测结果及时反馈给桥梁管理部门,为桥梁的维护和加固提供依据。
五、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周期为每月一次,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观测频率。
六、注意事项1.观测过程中,要确保观测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数据失真。
2.观测人员要严格遵守观测规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观测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桥梁的沉降情况,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基工程也被广泛应用。
在地基工程中,沉降观测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沉降观测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避免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本文将从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1、沉降观测项目:沉降观测项目一般包括建筑物、桥梁、道路、隧道等工程的沉降观测。
2、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应明确观测的地点、观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内容以及采用的设备和方法。
3、数据处理:沉降观测数据应进行有效的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归档、存储和分析等。
二、沉降观测方法1、传统法:传统法主要指利用水准仪和全站仪等设备进行测量。
该方法精度较高,但工作量较大,适用范围较窄。
2、测斜仪法:测斜仪法适用范围广,可以实现多点同时观测,测量数据准确。
3、GNSS技术:GNSS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高效地进行大面积沉降观测,但精度相对较差。
三、沉降观测要求1、观测地点:选择观测地点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全面反映工程沉降情况。
2、观测时间:应当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时间规划和进度安排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3、观测周期:观测周期应根据工程特点、地理环境、监测目的等因素确定。
4、观测内容: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垂直沉降量和水平位移量等数据。
5、设备和方法:应选择适量的设备和方法进行观测,并在观测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沉降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环境:应选取相对稳定、不受人为和自然干扰的观测环境。
2、数据传输和互相校验及保密: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并且数据应有完整性检查和一致性校验。
同时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3、防止损坏设备:要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避免损坏设备的发生。
4、观测记录和备份:应及时记录观测数据,并进行备份以便于数据查询和分析。
总结: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合理的沉降观测方案,可以大大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观测环境的选择、数据处理和保密、设备的保养和备份等各方面的细节问题,确保沉降观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沉降、位移观测的重要性。
进行沉降、位移观测不仅能够操纵填土速度(《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标准》(JTJ033-95)规定:垂直沉降不大于日夜,水平位移不大于日夜),仍是确信何时施工路面的重要依据,应引发足够重视。
二.沉降、位移观测的要求。
点位布设、观测频率及方式按《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JTJ017-96)中“沉降与稳固观测”的要求及《工程测量标准》(GB 50026-93)的要求执行。
考虑到匝道路基宽度不大,取消路肩及坡趾处的观测点,改在相应中线周围加密观测点的布点方案。
外业每次进行沉降、位移观测时,应尽可能作到:1.采纳相同的图形(观测线路)和观测方式。
2.利用同一仪器和设置,要有DS1或DS3型水准仪一台,英瓦尺两把。
3.固定观测人员,由王精灵负责。
4.在大体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5.水准测量时,视距不得超过40米。
外业观测完后,要及时整理内业,内业计算取值精度的要求:资料要求:要长期保留沉降和位移观测记录,记录必需真实靠得住。
要绘制沉降和加荷曲线,预压期终止后,报业主和设计单位。
三.沉降、位移观测的实施步骤。
1.依照设计单位、业主、监理单位及JTJ017-96的要求,结合本标段的实际情形,综合考虑了填土高度、软基处置方法、桥头增设观测点、桥梁长度及施工工艺五方面的因素,选定沉降、位移观测点的位置,具体位置见附图一、附图二、附图三及路基段沉降、位移一览表、桥梁段沉降、位移一览表。
2.依照观测点的位置,实地布置好沉降观测网和水平位移观测网(见附图四)。
沉降观测网按四等水准的要求布设,水平位移观测网按四等导线的要求布设。
水准基点采纳无缝钢管,埋置时打入深度大于10m,周边顶部50cm采纳现浇砼加以固定,并在地面上浇筑××的观测平台,桩顶露出平台15cm,在顶部固定好基点测头,若是周围有高压塔架,尽可能把基点布置在塔架的基础上。
3.实地布置沉降及位移观测点。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2)GB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二、适用范围适用于郑州市107辅道快速化工程PPP项目第三标段三、观测目的及观测范围1、观测目的工程在设计中虽然对每个桥墩进行沉降量的计算,但是沉降变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单靠理论计算很难满足施工后的沉降要求。
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评估,验证或调整沉降设计参数,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使结构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通过对设计沉降的验证和修改、分析、预测出最终沉降量和施工后沉降量。
2、观测范围K4573.69~K4+944.766(0#至10#共11个墩柱)K5+214.766~K5+664.766(19#至33#共15个墩柱)四、沉降观测测设要求:1、沉降观测点布设在墩柱离地面1m位置,使用螺栓式沉降件进行预埋,做好标识及编号。
2、大型市政桥梁变形观测等级为二等,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mm。
3、沉降观测前布设沉降观测基准点,基准点应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以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并应定期复测,当补充新基准点时,应做稳定性检查或检验,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
五、沉降观测的实施要符合下列程序与要求:1、按确定观测周期与总次数,对监测网进行观测,新建的大型或重要(构)筑物,应从施工开始进行系统的观测,直至变形达到规定的稳定程度。
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2、对各周期的观测成果及时处理,并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统进行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
对监测成果进行变形分析及对变形趋势作预报。
3、沉降观测尽量保持点位稳定,人员、仪器稳定。
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4、每观测周期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五、沉降观测频次要求:1、沉降观测首次观测应连续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取观测结果的中数作为初始值然后按照计划观测频率进行。
路基、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和路基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沉降观测网沉降观测网可采用全线统一的二等水准网,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沉降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以设计院交桩并经过复测合格的CPI、CPII二等水准点作为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1、工作基点应设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观测点。
2、沉降观测点应设在能反映沉降特征的变形体上。
二、沉降观测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每次沉降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三、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计划方案

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实施计划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桥梁工程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桥梁的沉降问题一直是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关注焦点。
因此,为保障桥梁安全运营,进行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十分必要。
二、目标及目的本次桥梁工程沉降观测的目标是准确测定桥梁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桥梁的沉降问题,保证桥梁安全运营。
具体目的包括:1.评估桥梁施工质量,及时发现施工隐患;2.监测桥梁长期沉降情况,为桥梁的维护保养提供依据;3.提供科学数据,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持。
三、实施步骤1.准备工作(1)确定观测时间和观测周期,根据桥梁类型和规模确定观测周期为每月、每季度或每半年。
(2)确定观测点位,根据桥梁结构特点和支承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设置观测仪器。
(3)采购合适的观测仪器,根据实际需求,购买精度高、稳定性好的沉降监测仪器。
(4)组建专业的观测团队,包括测量员、数据处理员等。
2.安装观测仪器根据桥梁的具体情况,将观测仪器安装在指定的监测点位上。
安装时需注意保持仪器水平、固定稳定,并严密封闭以防雨水和灰尘进入。
3.观测数据采集(1)按照设定的观测周期,定期对观测仪器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要求准确、稳定,并记录相应的环境因素。
(2)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排除异常值。
(3)将观测数据整理并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4.数据处理与分析(1)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平差、数据平滑等。
(2)利用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观测点位之间的差异,判断桥梁的沉降情况是否正常。
(3)将处理和分析的结果进行整理,形成观测报告。
5.沉降问题解决方案根据观测报告,评估桥梁的沉降情况,当发现沉降异常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1)对受影响的桥梁部位进行加固或维修;(2)优化桥梁的设计与施工,减少沉降情况。
四、实施风险及应对措施1.人为因素:如观测仪器设置不准确、操作不规范等,可能导致数据误差。
加强对观测人员的培训,确保操作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镇铁路LZZQ-5标沉降观测方案1、编制依据(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2)《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3)《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4)《客运专线铁路有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6)《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7)《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2-2010);(8)《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修订版);(10)高邮特大桥、路基等相关图纸文件;(11)铁路总公司有关规定。
(12)连镇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
2、工程概况新建连云港至镇江铁路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位于江苏省南北纵向中轴线上。
线路北起苏北连云港市,沿宁连高速公路引入淮安市,与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并行,向南经苏中扬州市,跨长江后止于苏南镇江市,正线全长304.883km。
连镇5标地处扬州境内,起讫里程为DK177+218.46-DK205+504.97,全长28.287km。
其中,DK177+218.46-DK179+282.375为界首站和区间路基段,高邮特大桥(DK179+282.375~DK203+866.39)全长24.584km。
本标段桥梁占比87.85%。
本标段共有9联连续梁,1孔现浇简支箱梁,3座刚构-连续梁桥,桥梁其余部分采用721片32m和24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通过。
一分部管段内包含路基和2座刚构-连续梁桥,二分部管段内包含5联连续梁,三分部管段内包含4联连续梁和1联刚构-连续梁桥。
桥梁基础采用打入法PHC-800-130管桩基础和钻孔灌注桩,桩基直径采用1.0m、1.25m、1.5m、2.0m。
桥梁墩身采用圆端形实心桥墩,桥台采用矩形桥台。
涵洞孔径采用1.5-6.0m,采用圆涵、框架涵结构,兼顾排水、交通等功能。
3、沉降观测的意义有碴轨道对桥梁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工程在设计中虽然对每个桥墩进行了沉降量的计算,但是沉降变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单靠理论计算很难满足轨道对工后沉降的要求。
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评估,验证或调整沉降设计参数,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使结构物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通过对设计沉降的验证和修改,分析、预测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合理确定轨道的铺设时间,确保设计目标顺利实现。
4、沉降观测的范围和内容(1)沉降观测范围:DK171+218.46-DK179+100段站场路基(其中,D K177+527.15-DK177+604.85为子婴干渠中桥、DK178+713.15-DK178+846. 85为龙翔大桥)、DK179+100-DK179+282.375段区间路基、路基段落内的涵洞、高邮特大桥的所有墩台及梁体。
(2)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涵洞、桥梁的垂直位移监测和水平位移监测。
桥梁变形观测包括桥梁承台、墩身和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涵洞变形观测包括涵洞自身及涵顶填土沉降观测。
路基变形观测包括基面、地基、路桥过渡段和路基坡脚位移观测的沉降观测。
5、组织机构和责任分工5.1沉降观测组织机构项目经理部成立沉降观测小组。
由总工程师任组长,分部总工及测量负责人任副组长,分部测量人员为组员。
组长:李振国副组长:潘红伟、林够、王际保、周峰、张旺、贺立宝。
组员:盖西明、王帅、王晨、潘文、赵尔博、周强强、冯敏等。
5.2职责分工小组组长:总体负责本区段的沉降变形监测的领导和实施工作。
副组长:负责本区段沉降观测实施方案的编制和技术交底工作,组织、协调相关各分部沉降观测工作,收集、汇总各分部测量班的观测成果,并对有关数据的真实性进行检查;负责检查、指导各分部测量班按照沉降观测方案建立沉降观测网,并指导实施沉降观测;负责组织、联系有关单位对沉降观测进行评估。
负责组织和落实本分部沉降观测人员、仪器的配备和实施,并对本分部沉降观测成果的真实性负责。
负责本分部沉降观测的实施工作,对分部沉降观测人员进行指导,并对沉降观测成果的真实性负责;负责组织完成本标段监测网的布设,对本分部的监测网进行保护,对观测仪器进行维护、保养;负责本分部沉降观测对外的有关联系工作。
组员:按照有关规范、方案要求对本分部沉降观测点实施观测,对沉降观测数据的质量负直接责任。
另外,路基、桥梁专业工程师要协助测量小组完成本分部沉降观测工作,及时向分部测量负责人提供有关沉降观测信息,包括现场各工序的施工情况、结构物有关强度信息,以便测量人员及时埋标和实施沉降观测。
5.3观测人员资质各分部沉降观测人员按照不少于4名专业测量人员配置,沉降观测人员由项目部统一组织培训,所有沉降观测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沉降观测工作。
全体测量人员必须遵守有关规章、规范,认真、如实地做好沉降观测工作并确保沉降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副组长对各分部的沉降观测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各分部的沉降观测人员表如下:表1 沉降观测责任分工表6、沉降变形观测的精度要求6.1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水准仪及标尺、GPS仪器、全站仪等的选用应符合表2、表3、表4中相应精度要求。
(1)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见表2。
表2 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2)沉降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2。
表3 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7、沉降观测网设计7.1沉降观测网的建立沉降观测网由基准网和工作网组成。
基准网由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组成;工作网由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组成。
高程系统采用与施工一致的高程系统,即1985国家高程基准。
7.2基准网的建立每段基准网一般由三个基准点和数目不等的工作基点组成。
两相临基准网头尾相连,且头尾一般都有设计院提交的高程控制点。
在进行基准网测量时,可同时引入设计高程,并同时对设计院的二等水准网进行复测。
7.2.1基准点的建立基准网内的基准点以设计院提交的CPI、CPII控制桩点作为基准点。
埋设标准按照《客运专线有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CPII桩标准执行。
各基准点间距均为1000m左右,满足规范要求。
7.2.2工作基点的建立工作基点沿线路前进方向按200m左右间距布设在施工便道右侧水沟边上,为了保证工作基点的相对稳定,工作基点在2个墩的中间埋设,编号为工作基点+小里程墩编号。
水准基点使用时首先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
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75020030040025015045040012345图7.2.2-1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7.2.3基准网的观测沉降观测网的建立方式是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深埋水准点及一般水准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点至满足沉降观测需要。
基准网一般头尾都有设计院提交的二等水准点,基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线路往返观测,形成附合或闭合水准网。
示意图如图一。
图一观测自基准网开头的已知高程基准点开始,依次测量工作基点及中间的基准点,最后闭合至基准网的尾部已知高程基准点,头或尾没有已知水准点的基准网,按照闭合水准线路闭合至已知高程基准点。
外业观测工作完成后,首先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判定,然后分别以每个基准网为单位,利用稳定的基准点对基准网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各点的高程值。
观测中严格遵守表5、6、7所示标准:表5 二等级水准测量精度要求(mm)(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
(2)水准仪使用DS1级及其以上精度的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
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
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 m(光学),≤1.5 m(电子);前后视距累积差≤3.0m(光学),≤6.0 m(电子);视线高度≥0.3m(光学),≥0.5m(电子);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DS05 或DS1级仪器,读记至0.05mm或0.1mm;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A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B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注:对桥墩等非严格按相同路径进行的往返测水准路线,可按往测的次序技术要求进行返测,但在整个观测期应保持一致,不得变化。
(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
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6)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