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秀山:哲学如何入门

合集下载

以情著理 以理驭情——略论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情理关系

以情著理 以理驭情——略论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情理关系

-思想文化-以情著理以理驭情——略论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情理关系□黄熙当情感与理性发生冲突时,何者为第一决定因素?情理之间复杂的关系困扰着古今中外诸多哲学家。

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情理关系都是一个有趣而又众说纷纭的难题。

作为西方近代哲学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一斯宾诺莎,因不满笛卡尔人心对情感的绝对控制一说,故他在《伦理学》中对情感的起源与基础做了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论证,“这一自然主义的情感理论,无疑是给近年*情感转向’馈赠了一个科学主义的传统”(陆扬:《“情感转向”的理论资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34页)。

在此过程中,斯宾诺莎进一步提出了理性对情感的作用。

关于斯宾诺莎情理关系的论述,学界已有诸多成果,但是他们都忽略了斯宾诺莎情理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斯宾诺莎在此问题上的困境与不足。

应该指出的是,情为理之基础,理为情之主导,这是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一书中着重构建的情理关系。

然而,“他对主要观点、主要问题每每只是一瞥即过,讲的不够充分”([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98页)。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情理关系的论,斯宾诺莎情理关系论述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对情理关系的问题做出一些思考,以期未来有更进一步的研究。

―、以情著理:情为人之本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一书中,从人之本性出发,论人的情感就是论人,这也是该书取名为《伦理学》的原因。

在《伦理学》中,作者认为各种情绪都是人之本性(有正面的情绪亦有负面的情绪,人常常被情绪所控制,所左右)的表现。

这种18情既是人之本性,又是理性的基础。

斯宾诺莎从经验的角度,对情感下了定义:“我把情感理解为身体的感触。

”([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8页)也就是说,情感来自人的官能器官(也就是斯宾诺莎所说的身体)对实体的感知(知觉、想象与概念等)。

哲学新手入门学习方法

哲学新手入门学习方法

1、首先,要了解哲学的定义,以及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想、行为和文化的学科,探讨人们对生命意义、真理、道德以及其他重大问题的思考。

2、然后,要了解不同流派的哲学思想。

例如传统中国哲学有“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三大流派;西方哲学则有近代新教会性思想(Kant) 、形而上學(Plato) 、原始无神论者(Aristotle) 等多个流派。

3. 接下来就是开始正式地读书了。

根据你对不同流派的理解,逐步阅读相应作者或代表作者写出来的文章或书籍;并努力将其中所包含的信念理解透彻。

4. 向本地大学或图书馆申请相关教材或参考书籍, 对你感兴趣的特定问题进行进一步了解, 这样能帮助你对特定问题有一个明确而准确地理解; 向当地大师或教师请教, 这样能够使你得到独特而真正有用之处; 最好是去参加一些相关课程, 这样能使你得到雅俗共赏之处, 构建出一套独立并整体包装之处.。

哲学的三种境界

哲学的三种境界

哲学的三种境界
叶秀山
【期刊名称】《新华文摘》
【年(卷),期】2004()1
【摘要】“哲学”在涉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上有以下的三种形态:自由的智慧、科学的知识和存在的方式。

这也是“哲学”为“人”“开显”出的三种境界。

这三种境界,都有哲学的历史发展根据,因而也是哲学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哲学从古代希腊开始,确立了自己的学术特征:哲学为一种自由的智慧,为自由的学问。

哲学的历史乃是自由深化和学术完善的过程。

哲学进一步的发展,使哲学在深层次上成为最为贴近现实生活的学问,理解这段哲学的历史,不妨重新探讨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里提出的“实践理性”对“理论理性”具有优越性这一思想,从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进入实际生活,不失为理解上个世纪欧洲哲学的一个途径。

【总页数】8页(P5-12)
【作者】叶秀山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04
【相关文献】
1.哲学的三种境界
2.不同的境界,不一样的精彩——浅谈议论文材料分析的三种境界
3."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王国维"三种境界"说新论
4.自然·生命·哲学思考——《兰亭集序》的三种境界
5.论外语教育的三种境界——基于文化哲学视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何谓真理

何谓真理

何谓真理?在西方古代哲学中,从巴门尼德以来,真理是指与意见有别的知识,而知识则来自灵魂的神性部分,因为灵魂呆在理念世界中,对超越的理念的直接把握。

在西方古代大多数哲学家看来,知识的前提有一个超越尘世的、彼岸的真理世界的存在。

哲学是“爱智慧,意即是哲学是对彼岸的、绝对的真理的无限趋近。

爱是指努力趋近,而不是完全达到。

”因此,在西方古代大多数哲学家看来,真理的本性是它对于感性尘世之物的超越性,而获得真理的途径直接就是人的灵魂对神的智慧的爱。

还有一种说法,真理是物与知的符合。

但是海德格尔对此并不完全赞同,海德格尔认为,真理必须理解为“揭示着的存在。

”因为,“一命题是真的,这意味着:它就存在者本身揭示存在者,它在存在者的被揭示状态中说出存在者,展示存在者,让人看见存在者。

”也就是说,存在者通过自身的展开,揭示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使存在从遮蔽到无蔽状态,这就是存在的真理。

在《存在与时间》中,真理问题第一次得到明确阐述,在那里,海德格尔将传统的真理概念即真理符合说追溯到此在的被揭示机制中,此在存在于真理中,这并不是说,此在由于某种神秘的力量而被根植于真理中,而是说,此在作为在世界之中存在,总是对他的世界中的存在者敞开着。

海德格尔对传统的真理观进行了批评,但是他并没有彻底地否定它,而是认为这种认识不具备源始性,是几千年来“存在”问题是蔽而不明造成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最终导致了对“存在的遗忘”。

海德格尔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认识方式。

在他看来,认识是一种“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

”在这里,“在世”就是指此在的存在,即此在以多种方式同“世内存在者”打交道。

因而,想要理解“真理”,依据海德格尔的观点,就得从“此在”入手把握“存在”,从而把握“真理”。

真理属于此在的基本建构,此在的基本建构是“在世”,所以,真理就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

”因而,他认为,存在必然与真理为伴,在最源始的意义上,真理是此在的展开状态,而此在的展开状态中包含有世内存在者的存在者的揭示状态,这样,海德格尔把真理问题与存在问题统一起来。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叶秀山提要: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退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

在审美鉴赏中,“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

“无一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世界有一个“无…‘在”。

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看”到了“整体”,提前进入“整体”。

“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有“自己”。

“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

“自己”就是“自由”,“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

^必须是理性者.是自由者,是目的。

关键词:判断力审美鉴赏事物自身目的论自由作者叶秀山,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732)康德在讨论实践理性道德问题时,已经将目标引向了宗教,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持否定态度的“超越”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下一步,人们或许期望着他将随着实践理性的思路,使他的“批判哲学”“上升”到“宗教”问题,果然,康德有《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一文问世。

但是在这之前,与他的“批判哲学”直接相应的,则是《判断力批判》,而这个批判,却是把目光拉回到活生生的人世,拉回到人的“生活世界”,而经过实践理性道德哲学洗礼之后的世界,已经全然不同于为我们提供“知识对象”的“理论(必然)世界”,而是美一艺术和目的的世界。

康德这个做法,或许说明他的哲学思考的重心,仍然是围绕着“人”的问题,“人”作为有理智的存在者,或者“有理性的动物”是哲学问题的核心部分,因此他将人的“理性”分别为“理论”的和~5一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实践”的两大领域之后,感到有必要将这两大块“统一”于完整的“人”的“基地”上,因为在活生生的经验中,“人”之所以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生命”并不町以真的分割为“理论”和“实践”两大块,如何在“同一”的“理性”中,“理解”“人”的完整性,当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

你给我“自由”,我给你一个“德性”的世界——拟“哲学”与“宗教”的“对话”

你给我“自由”,我给你一个“德性”的世界——拟“哲学”与“宗教”的“对话”

出” 一个 “ 无” ,使 “ 世界 ”有 “ 从头开始 一
重 新 开 始 ” 的 “可 能 性 ”, “ 人 ” “ 有能 力” “ 开 创 一创 造 ” “自 己 ” 的 “ 世 界 ”; “ 人 ” 的 “ 理性” “ 引 领 一规 范 一范 导 ” 着 “ 世 界 ” 的 “ 命 运 ”,在 “ 必 需 一被 需 要 控 制 一必 然 ” 的 “自 己 一 自 由 ” “ 存
“ 神” 给 了 “人 ” “ 理 性 ”,也 就 给 r “人 ”
“自 由 ”,给 了 “ 人” “ 背叛 性 ”,给 _ 『 “ 人 ” “自 由 ” 地 ( 神) ” 的 “ 可 能 “ 颠倒 ” “ 神 一
为一 体 ” 的 “ 伊 甸 园 ”成 了 “ 钟 ” 的 “外 在
据说 是 “ 神” “ 按 照 自己的样 子 ” “ 创造”
了 “ 人 ”, “ 人” 于是就从 “日 月 山 川 ”、 “ 猫 狗
“ 偶 然性 ” 中 ,“ 开辟”着
鸡 鸭 ” 中 “脱 颖 而 出 ”, 成 为 “万 物 之 灵 ” 。
“ 人 ” 的这 点 “ 灵 ” 气 ,不 在 于 “ 感 觉 ”, 比 起 某些动 物来 ,“ 人 ”的 “ 感 官 ”能 力 十 分 可 怜 ; “ 人 ” 的 “ 灵 ”气 也 不在 于 “ 有能力 ” “ 积 累经 验 ”, 许 多 动 物 也 有 积 累 经 验 的能 力 ,而 且 会 较 快 转 变 遗 传 基 因 ,较 快 成 为 “ 本 能 ”, “ 人 ” 驯
“ 人”的 “ 出 现 一存 在 ” 不 仅 使 “世 间 万 物 ” 多 出一 个 “ 物 种 ”, 而 且 使 “ 世 界” “ 多
收 稿 日期 :2 0 1 3— 0 4—0 9

叶秀山:哲学如何入门

叶秀山:哲学如何入门

叶秀山:与新生谈读哲学书今年收的博士生中,有一位原是学文学的,硕士论文做的伽达默的美学,对哲学有兴趣,现在考到我的名下,这样就是名副其实的“新生”,她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进入哲学的门,而要进这个门,除读书之外,又少有别的途径,那么如何念哲学书,念什么书,先念什么,后念什么,我们这些“老马”,就有点“识途”的作用了。

经我这几年的观察体会,凡从别的专业转向哲学研究的,大半是对哲学有兴趣的,于是他们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哲学的训练,也就是如何读哲学的书籍的问题。

多年来,我形成了这样一个想法:我们学哲学的,特别是学西方哲学的,还是从读德国古典哲学的著作入手为好。

这里所说的德国古典哲学就是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这一段的德国唯心主义,也就是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一段。

我们就是这样学过来的。

这一段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源,马克思、恩格斯都是有所肯定的,因而是我们这代做哲学的必须学习的。

我觉得,我们有了这个基础,是大有好处的。

对于这一段的哲学,八十年代初期,有一种逆反的态度,觉得黑格尔那样极端,过去读的不少了,要读新的书,引进新的思想了,一时间研究这一段哲学的专著、集刊都不容易出版了。

要学习新思潮,这当然是很对的,尤其是当年我们闭塞了许多年,开放伊始,着重在新思潮的引进是更为重要的。

不过就学术来讲,这些新思潮,原本是有根有源的,而这个根源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重要的环节。

现在大家都清楚,当年最时髦的萨特,他的名字几乎与“自由”联系在一起,而他的“自由”,在学理上却是康德哲学的发挥,而这个意义上的“自由”,也许不象当时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逍遥快活,而恰恰是很严肃的问题,有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意味,因为它和“责任”不可分。

随着新思潮的介绍,逐渐的大家讲存在主义,讲海德格尔,讲富科,现在又开始讲列维纳斯,讲德罗兹,慢慢地,我们的哲学思潮,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与国际接轨了,这是很好的事,开头说得不太深入,或者甚至有点出入,也是自然的事,逐渐就会准确起来,深入起来的。

哲学学科入门学习指导

哲学学科入门学习指导
娜身边的猫头鹰,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 • 密涅瓦的猫头鹰是在薄幕降临的时候才悄 然起飞,比喻哲学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是 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即反思。
3、“同一句格言”
• 格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活意义的说
明,同一句格言在老人和小孩的嘴里说出 来的“含义”是根本不同的。 • 哲学的反思,需要体会真切的情感,需要 丰富而深刻的阅历。 • 生活就是哲学,生命就是哲学。问题是这 种生活智慧的获得是自觉的反思,还是不 自觉地以生命为代价。
• 激发兴趣 • 开拓视野 • 转变观念 • 引导入门 • 稳定思想
推荐参考书
• 孙正聿: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郭湛:哲学素质培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东方出版社 • 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 陈其荣、曹志平:科学基础方法论——自 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一讲 哲学是什么?
一、习见的“哲学”概念 A: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 即认为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是指导 人们活动的根本的方法论. B:普遍规律说 即认为各门科学只是研究世界的各种特殊领域, 并提供各个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以整个世 界为对象,提供关于整个世界运动、发展的普遍 规律。 C:知识说 认为哲学和科学一样,是关于世界对象的知识。
哲学学科入门学习指导
厦门大学哲学系 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
欢迎新同学
曹志平 • 经历: 哲学博士(吉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哲学博士后(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联系:czhp65@
•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哲学,科学哲学、 科学解释学。
主要著作
(4)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秀山:与新生谈读哲学书今年收的博士生中,有一位原是学文学的,硕士论文做的伽达默的美学,对哲学有兴趣,现在考到我的名下,这样就是名副其实的“新生”,她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进入哲学的门,而要进这个门,除读书之外,又少有别的途径,那么如何念哲学书,念什么书,先念什么,后念什么,我们这些“老马”,就有点“识途”的作用了。

经我这几年的观察体会,凡从别的专业转向哲学研究的,大半是对哲学有兴趣的,于是他们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哲学的训练,也就是如何读哲学的书籍的问题。

多年来,我形成了这样一个想法:我们学哲学的,特别是学西方哲学的,还是从读德国古典哲学的著作入手为好。

这里所说的德国古典哲学就是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这一段的德国唯心主义,也就是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一段。

我们就是这样学过来的。

这一段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源,马克思、恩格斯都是有所肯定的,因而是我们这代做哲学的必须学习的。

我觉得,我们有了这个基础,是大有好处的。

对于这一段的哲学,八十年代初期,有一种逆反的态度,觉得黑格尔那样极端,过去读的不少了,要读新的书,引进新的思想了,一时间研究这一段哲学的专著、集刊都不容易出版了。

要学习新思潮,这当然是很对的,尤其是当年我们闭塞了许多年,开放伊始,着重在新思潮的引进是更为重要的。

不过就学术来讲,这些新思潮,原本是有根有源的,而这个根源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重要的环节。

现在大家都清楚,当年最时髦的萨特,他的名字几乎与“自由”联系在一起,而他的“自由”,在学理上却是康德哲学的发挥,而这个意义上的“自由”,也许不象当时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逍遥快活,而恰恰是很严肃的问题,有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意味,因为它和“责任”不可分。

随着新思潮的介绍,逐渐的大家讲存在主义,讲海德格尔,讲富科,现在又开始讲列维纳斯,讲德罗兹,慢慢地,我们的哲学思潮,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与国际接轨了,这是很好的事,开头说得不太深入,或者甚至有点出入,也是自然的事,逐渐就会准确起来,深入起来的。

应该说,这些人物的书,都不是很好读的,在国外也是难读的书。

读这些书的难处主要的也在于它们都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的学养在内,没有这些学养,字句上也许懂了,思想内容把握不住,不容易在思想上贯通起来,还没有到哲学的层次。

九十年代大家爱谈海德格尔,他的书对我们自然有一种吸引力,因为海德格尔强调时间性、历史性,和中国的传统儒家有相似之处,而他的“人诗意地居于大地”又很象我国的传统道家思想。

之所以如此,说明哲学性的思考,时无分古今,地无分中外,都有它可通之处;然而,就海德格尔思想渊源来说,离不开欧洲哲学的传统,尽管他对这个传统有许多批评,态度是否定的,但他自己就已经在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中看到了有价值的东西。

紧接着《存在与时间》之后,他出版了《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而在当时德国学界对黑格尔一片漫骂声中,海德格尔却也肯定了黑格尔的巨大贡献。

现在我们后人来读他们的书,深感有许多地方,海德格尔的确道出了在康德、黑格尔哲学中已经蕴涵但尚未发挥出来的道理。

并不是说,海德格尔的思想就是读了康德、黑格尔的书以后发展出来的,而是说我们后人如果也好好读康德、黑格尔的书,对于理解海德格尔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好好读海德格尔的书,对于理解现在的“后现代”哲学也会是有帮助的。

譬如说,“后现代”讲“断裂”,讲“空间”,似乎和从德国古典哲学到海德格尔讲“时间”,讲“历史”很不一样;当然是很不一样。

不过,就我们做哲学史的来看,我们还是感到它们的理路还是可以沟通的。

古典哲学把“时间”从“空间”观念里划出来,因为那时的“空间”观念是牛顿式机械的,“时间”从这个“空间”的“口袋(框框)”里“脱颖而出”,展示了它自身的“不可分割”的特性,古典哲学中“生生不息”的“精神”体现了这个时间、历史的原则。

海德格尔的贡献在于在这个“时间”、“历史”的原则中,又强调了“有限”、“死”的观念,把黑格尔“有限”中的“无限”思想更往前推进一步,不把“有限”看死了,说它完全就是经验的世界,而使它也有“本体”意义,“死”也不是一般的物质形态的变化,而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样,在“时间”进入“本体”以后,“空间”也就被接纳到“本体”问题中来,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这个意义,正是现在法国“后现代”诸公接着做的工作。

我们须得从“本体”化了以后的“空间”问题来理解他们的工作,否则他们就要回到牛顿机械的空间观念,这也许是他们不愿意的,至于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有没有把握不住的地方,就是具体研究的问题了。

法国哲学对于连断的问题也有深入的思考的,就连那个最强调“连”的柏格森,也不能说他没有看到“断”的问题。

喜欢哲学的都知道,他提出一个“绵延”的观念来说“时间”。

“绵延”就是“割不断”、“不可分割”。

这个观念的确“古已有之”。

我们知道,古代希腊的原子论者提出的“原子”,原就是“不可分”的意思,那么柏格森又多说了些什么,值得大家称道?你看,古人已经想到“不可分割”的问题,但是古人对为什么“不可分割”的解释只是说它“没有缝隙”,没有缝,就打不开,“天衣无缝”。

说它“没有缝隙”是以想象为根据的,天下哪有没有缝的东西?“没有不透风的墙”嘛。

柏格森换了一个思路来理解“不可分割”的理由、根据,他说绵延之所以“不可分割”,不是因为它“太简单”,“铁板一块”,之所以“没有缝隙”,而是因为它“太复杂”,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硬要把它割断开来,“它”就不是“它”了,“它”的“性质”就变了。

“绵延”、“时间”是个“质”的问题,不是“量”的问题。

于是,你看,柏格森也已经涉及到“断”的问题,把“纠缠在一起”的“乱麻-混沌”“割断”,就有天下一个个占空间的性质各异的事物,不过在这个观念的创始阶段,柏格森的工作重点在于阐明他的“绵延”观念的“混沌性”,至于开显出来的空间的事,他把它们归于机械的世界,我想,我们后人的思路,会想到,这些具体的有空间的事物,就其“在时间中”的意义来说,也不会全是机械的,从一个更为根本的意义上来理解“具体事物”,是不是“有限”中还有“无限”,“断”中还有“连”;或者更是“无限”中的“有限”,“连”中之“断”。

于是,从哲学的根本的意义上来理解“空间”,是不是“后现代”诸公心目中所要探讨的问题?这些意思对于“新生”来说,或许过于艰深了些,我的意思只是想说,大多数年轻人,即使喜欢哲学,也是喜欢那些新流派、新思潮,加上现在“断裂”之声不绝于耳,以为“历史”、“时间”可以一笔勾销,或者只是一些“死学问”了,其实只要认真读这些人的书,你就会发现,“后现代”卓然成家者,无不博学多识、满腹经纶,要从“不读书”再出一个“后-后”现代来,无疑是“异想天开”了。

我之所以经常强调学习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还有一个方法途径的考虑在内。

我以前跟学生说,就专业化的角度来看,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是更为成熟的哲学,那个时候,哲学逐渐地成为一个专业,对于个人来说,就成了专门的职业,进入学校可以专门教哲学,而不仅仅是在广泛的意义上被称做哲学教授,不是泛泛的被称做哲学家(者)了。

按我的体会,就是作为学科来说,哲学的“系统性”加强了。

我专门做过古代希腊哲学的研究,在做这个工作时,我已经有了一般的哲学基础知识,但是在写第一本书《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时,也只能做一些历史材料方面的梳理工作,写过第二本书《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以后,就不敢往下写了;以后我学习了欧洲现当代的哲学,并且不断地温习、补习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一段的哲学思想,在我做《西方哲学中科学与宗教两种思想方式》这个课题时,又重新写了古代希腊这一部分,哲学的分量加重了,并且也敢一直写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自己这样不断地上下反复几遍以后,我比较有把握地跟学生说,你就先从康德或黑格尔哲学入手,使自己习惯于读哲学书。

读他们的书,可以使你比较快地、比较直接地了解什么叫“哲学”。

当然,这不是一个定则。

各位老师都有自己教学生入门的门径。

我选的这条途径,会让学生一上来就遇到困难,因为康德、黑格尔的书是出名的难读的。

我也不想把学生一开始就吓倒;我觉得开头难一些,以后碰到难读的书就不怕了,因为哲学的书毕竟跟文学作品不同,只有很特殊的人才拿读哲学书来“消闲”。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对学生说明。

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被普遍批评为脱离实际,是书斋里的哲学,这个批评当然是很中肯,很有理的。

哲学进入大学的讲堂,成为“专门”的“职业”,就会着意地营造自己独特的天地,强调自己的特点,从而与其他的学问和人生实际剥离。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

我一直感到英美的有些哲学过于技术性,我理解他们之所以如此,乃是要在大学以别人不会的技术来稳住自己的教席,这可能是一个误解,但是长期以来我有这个印象。

现在比较贴近生活实际的是法国的哲学家。

当然,躲进书斋、脱离实际不仅仅是一个实际问题,而且还有学理上的问题。

康德、黑格尔的思路,是强调“哲学”要“纯”而又“纯”,这个“纯(粹)”指的是排除一切经验的、被动的、接受的因素。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强调的“纯主动性”,到康德、黑格尔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现实性、感性、直观性的问题,在这个哲学系统中,始终不好摆平,尽管黑格尔以后,直到胡塞尔,都强调“直观的理智”和“理智的直观”,但是这个“直观”还是“主动的”,“纯粹的”。

“哲学”如何接纳“被动性”的问题,是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的。

和“新生”谈如何读哲学书是一件很有兴趣的事,也是一个可以不断谈下去的话题,以后有机会再谈。

(2000年12月9日整理成文)叶秀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叶秀山西方哲学论集(1998-2002)》[关键词]叶秀山10.11.2002哲学和哲学史之间的界限难以划清,不一定把全部哲学史学完才学哲学,学哲学可以学一本书,一个流派,一个大哲学家都是入门的途径。

根据自己的情境兴趣选择,老师也可以帮助你选择,你研读这一个人、一个流派,以此为基础就可以了解哲学包括哲学史。

当然这不包括细节,但是大纲节目,基本问题都可以有所了解,重要的问题它都会涉及到,这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学习哲学的捷径。

这是前人积累的方法经验。

以此为基地,可以去各个地方,各门学问都可以去问津,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旨就是你当初选择的这本书,怎么出去,还能怎么回来。

你们现在进入北大哲学系了,在哲学这个领域里现在需要有我存在的空间,我存在的地方有我的位置,就是从我推荐的书中再做选择我们先念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为什么称之为古典?(只是在中国称其为古典哲学)因为钻研了他们的书就明白了什么叫哲学,知道了自己要做的是什么。

前面我们只是在外面看,哲学在做什么,现在则是要进入哲学门,登堂入室,那么德国古典哲学是入门的必经之路。

哲学流派很多,对哲学本身的的观念很不一样,可以有不同观念,不同理解,但必须有根据,要把从康德到黑格尔以来的这段研究化在里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