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秀山:哲学如何入门

叶秀山:哲学如何入门
叶秀山:哲学如何入门

叶秀山:与新生谈读哲学书今年收的博士生中,有一位原是学文学的,硕士论文做的伽达默的美学,对哲学有兴趣,现在考到我的名下,这样就是名副其实的“新生”,她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进入哲学的门,而要进这个门,除

读书之外,又少有别的途径,那么如何念哲学书,念什么书,先念什么,后念什么,我们这些“老马”,就有点“识途”的作用了。

经我这几年的观察体会,凡从别的专业转向哲学研究的,大半是对哲学有兴趣的,于是他们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哲学的训练,也就是如何读哲学的书籍的问题。

多年来,我形成了这样一个想法:我们学哲学的,特别是学西方哲学的,还是从读德国古典哲学的著作入手为好。这里所说的德国古典哲学就是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这一段的德国唯心主义,也就是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一段。我们就是这样学过来的。这一段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源,马克思、恩格斯都是有所肯定的,因而是我们这代做哲学的必须学习的。我觉得,我们有了这个基础,是大有好处的。

对于这一段的哲学,八十年代初期,有一种逆反的态度,觉得黑格尔那样极端,过去读的不少了,要读新的书,引进新的思想了,一时间研究这一段哲学的专著、集刊都不容易出版了。要学习新思潮,这当然是很对的,尤其是当年我们闭塞了许多年,开放伊始,着重在新思潮的引进是更为重要的。不过就学术来讲,这些新思潮,原本是有根有源的,而这个根源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重要的环节。现在大家都清楚,当年最时髦的萨特,他的名字几乎与“自由”联系在一起,

而他的“自由”,在学理上却是康德哲学的发挥,而这个意义上的“自由”,也

许不象当时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逍遥快活,而恰恰是很严肃的问题,有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意味,因为它和“责任”不可分。

随着新思潮的介绍,逐渐的大家讲存在主义,讲海德格尔,讲富科,现在又开始讲列维纳斯,讲德罗兹,慢慢地,我们的哲学思潮,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与国际接轨了,这是很好的事,开头说得不太深入,或者甚至有点出入,也是自然的事,逐渐就会准确起来,深入起来的。应该说,这些人物的书,都不是很好读的,在国外也是难读的书。

读这些书的难处主要的也在于它们都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的学养在内,没有这些学养,字句上也许懂了,思想内容把握不住,不容易在思想上贯通起来,还没有到哲学的层次。

九十年代大家爱谈海德格尔,他的书对我们自然有一种吸引力,因为海德格尔强调时间性、历史性,和中国的传统儒家有相似之处,而他的“人诗意地居于大地”又很象我国的传统道家思想。之所以如此,说明哲学性的思考,时无分古今,地无分中外,都有它可通之处;然而,就海德格尔思想渊源来说,离不开欧洲哲学的传统,尽管他对这个传统有许多批评,态度是否定的,但他自己就已经在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中看到了有价值的东西。紧接着《存在与时间》之后,他出版了《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而在当时德国学界对黑格尔一片漫骂声中,海德格尔却也肯定了黑格尔的巨大贡献。现在我们后人来读他们的书,深感有许多地方,海德格尔的确道出了在康德、黑格尔哲学中已经蕴涵但尚未发挥出来的道理。并不是说,海德格尔的思想就是读了康德、黑格尔的书以后发展出来的,而是说我们后人如果也好好读康德、黑格尔的书,对于理解海德格尔是会有很大帮助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好好读海德格尔的书,对于理解现在的“后现代”哲学

也会是有帮助的。

譬如说,“后现代”讲“断裂”,讲“空间”,似乎和从德国古典哲学到海

德格尔讲“时间”,讲“历史”很不一样;当然是很不一样。不过,就我们做哲

学史的来看,我们还是感到它们的理路还是可以沟通的。古典哲学把“时间”从“空间”观念里划出来,因为那时的“空间”观念是牛顿式机械的,“时间”从

这个“空间”的“口袋(框框)”里“脱颖而出”,展示了它自身的“不可分割”

的特性,古典哲学中“生生不息”的“精神”体现了这个时间、历史的原则。

海德格尔的贡献在于在这个“时间”、“历史”的原则中,又强调了“有限

”、“死”的观念,把黑格尔“有限”中的“无限”思想更往前推进一步,不把

“有限”看死了,说它完全就是经验的世界,而使它也有“本体”意义,“死”

也不是一般的物质形态的变化,而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样,在“时间”进入“

本体”以后,“空间”也就被接纳到“本体”问题中来,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

个意义,正是现在法国“后现代”诸公接着做的工作。我们须得从“本体”化了

以后的“空间”问题来理解他们的工作,否则他们就要回到牛顿机械的空间观念

,这也许是他们不愿意的,至于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有没有把握不住的地方,就是具体研究的问题了。

法国哲学对于连断的问题也有深入的思考的,就连那个最强调“连”的柏格

森,也不能说他没有看到“断”的问题。喜欢哲学的都知道,他提出一个“绵延

”的观念来说“时间”。“绵延”就是“割不断”、“不可分割”。这个观念的

确“古已有之”。我们知道,古代希腊的原子论者提出的“原子”,原就是“不

可分”的意思,那么柏格森又多说了些什么,值得大家称道?

你看,古人已经想到“不可分割”的问题,但是古人对为什么“不可分割”

的解释只是说它“没有缝隙”,没有缝,就打不开,“天衣无缝”。说它“没有

缝隙”是以想象为根据的,天下哪有没有缝的东西?“没有不透风的墙”嘛。柏

格森换了一个思路来理解“不可分割”的理由、根据,他说绵延之所以“不可分割”,不是因为它“太简单”,“铁板一块”,之所以“没有缝隙”,而是因为

它“太复杂”,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硬要把

它割断开来,“它”就不是“它”了,“它”的“性质”就变了。“绵延”、“

时间”是个“质”的问题,不是“量”的问题。于是,你看,柏格森也已经涉及

到“断”的问题,把“纠缠在一起”的“乱麻-混沌”“割断”,就有天下一个个

占空间的性质各异的事物,不过在这个观念的创始阶段,柏格森的工作重点在于阐明他的“绵延”观念的“混沌性”,至于开显出来的空间的事,他把它们归于

机械的世界,我想,我们后人的思路,会想到,这些具体的有空间的事物,就其“在时间中”的意义来说,也不会全是机械的,从一个更为根本的意义上来理解“具体事物”,是不是“有限”中还有“无限”,“断”中还有“连”;或者更

是“无限”中的“有限”,“连”中之“断”。

于是,从哲学的根本的意义上来理解“空间”,是不是“后现代”诸公心目

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这些意思对于“新生”来说,或许过于艰深了些,我的意思只是想说,大多

数年轻人,即使喜欢哲学,也是喜欢那些新流派、新思潮,加上现在“断裂”之

声不绝于耳,以为“历史”、“时间”可以一笔勾销,或者只是一些“死学问”

了,其实只要认真读这些人的书,你就会发现,“后现代”卓然成家者,无不博

学多识、满腹经纶,要从“不读书”再出一个“后-后”现代来,无疑是“异想天

开”了。

我之所以经常强调学习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还有一个方法途径的考虑在内。

我以前跟学生说,就专业化的角度来看,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是更为成熟的哲学,那个时候,哲学逐渐地成为一个专业,对于个人来说,就成了专门的职业,进入学校可以专门教哲学,而不仅仅是在广泛的意义上被称做哲学教授

,不是泛泛的被称做哲学家(者)了。按我的体会,就是作为学科来说,哲学的“系统性”加强了。

我专门做过古代希腊哲学的研究,在做这个工作时,我已经有了一般的哲学基础知识,但是在写第一本书《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时,也只能做一些历史材料方面的梳理工作,写过第二本书《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以后,就不敢往下写了;以后我学习了欧洲现当代的哲学,并且不断地温习、补习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一段的哲学思想,在我做《西方哲学中科学与宗教两种思想方式》这个课题时,又重新写了古代希腊这一部分,哲学的分量加重了,并且也敢一直写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自己这样不断地上下反复几遍以后,我比较有把握地跟学生说,你就先从康德或黑格尔哲学入手,使自己习惯于读哲学书。

读他们的书,可以使你比较快地、比较直接地了解什么叫“哲学”。

当然,这不是一个定则。各位老师都有自己教学生入门的门径。我选的这条途径,会让学生一上来就遇到困难,因为康德、黑格尔的书是出名的难读的。我也不想把学生一开始就吓倒;我觉得开头难一些,以后碰到难读的书就不怕了,因为哲学的书毕竟跟文学作品不同,只有很特殊的人才拿读哲学书来“消闲”。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对学生说明。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被普遍批评为脱离实际,是书斋里的哲学,这个批评当然是很中肯,很有理的。哲学进入大学的讲堂,成为“专门”的“职业”,就会着意地营造自己独特的天地,强调自己的特点,

从而与其他的学问和人生实际剥离。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我一直感到英美的有些哲学过于技术性,我理解他们之所以如此,乃是要在大学以别人不会的技术来稳住自己的教席,这可能是一个误解,但是长期以来我有这个印象。现在比较贴近生活实际的是法国的哲学家。

当然,躲进书斋、脱离实际不仅仅是一个实际问题,而且还有学理上的问题

。康德、黑格尔的思路,是强调“哲学”要“纯”而又“纯”,这个“纯(粹)”

指的是排除一切经验的、被动的、接受的因素。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强调

的“纯主动性”,到康德、黑格尔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现实性、感性、

直观性的问题,在这个哲学系统中,始终不好摆平,尽管黑格尔以后,直到胡塞

尔,都强调“直观的理智”和“理智的直观”,但是这个“直观”还是“主动的

”,“纯粹的”。“哲学”如何接纳“被动性”的问题,是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

的。

和“新生”谈如何读哲学书是一件很有兴趣的事,也是一个可以不断谈下去

的话题,以后有机会再谈。(2000年12月9日整理成文)

叶秀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叶秀山西方哲学论集(1998-2002)》

[关键词]叶秀山

10.11.2002

哲学和哲学史之间的界限难以划清,不一定把全部哲学史学完才学哲学,学哲学可以学一本书,一个流派,一个大哲学家都是入门的途径。根据自己的情境兴趣选择,老师也可以帮助你选择,你研读这一个人、一个流派,以此为基础就可以了解哲学包括哲学史。当然这不包括细节,但是大纲节目,基本问题都可以有所了解,重要的问题它都会涉及到,这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学习哲学的捷径。这是前人积累的方法经验。以此为基地,可以去各个地方,各门学问都可以去问津,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旨就是你当初选择的这本书,怎么出去,还能怎么回来。你们现在进入北大哲学系了,在哲学这个领域里现在需要有我存在的空间,我存在的地方有我的位置,就是从我推荐的书中再做选择

我们先念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为什么称之为古典?(只是在中国称其为古典哲学)因为钻研了他们的书就明白了什么叫哲学,知道了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前面我们只是在外面看,哲学在做什么,现在则是要进入哲学门,登堂入室,那么德国古典哲学是入门的必经之路。哲学流派很多,对哲学本身的的观念很不一样,可以有不同观念,不同理解,但必须有根据,要把从康德到黑格尔以来的这段研究化在里面。

“哲学就是把握世界的方式”,可以这么说,但根据何在,什么叫把握世界的方式,怎么把握?或者说是最一般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但什么叫最一般的,最普遍的,什么叫概念式的,这样日常给我们的观念就远远不够了。只有到了康德对哲学所谓概念,普

遍这一类的话才有了一个专门的理解。他们了解的、想的要比一般人多。我告诉你们什么叫哲学是没有用的,还是要你们自己去读书。在形成我们自己“什么叫哲学”的观念的时候,还是要自己念书去,不带偏见,踏下心来念他们的书。这时才明白什么叫哲学。哲学有自身的训练有自身的问题。

下面我就大概介绍一下从康德到黑格尔都说了什么,为什么说他们囊括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概括了哲学的基本历史。

康德的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A版1781,B版1787)、《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89)。三本书中,《纯粹理性批判》是个纲领,是奠基著作,但比较难。三本书有不同侧重,(《实践理性批判》侧重道德,《判断力批判》侧重美学)但就哲学来讲,三本书是一个完整的哲学,要一起读,所谓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它们都在审核理性的作用,康德是理性主义者,纯粹理性批判奠定了他批判哲学的纲领

这本书代表着一种变革,他把做哲学的人的视角、立场有一个变革。他自己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这涉及了哲学的一个基本的态度,过去占主流的一个哲学态度:把握世界首先要认知世界,认识世界要首先通过感觉,然后从感觉概括、综合、分析、提炼、然后总结出规律来,把握世界就是要把握这些规律,学知识就是把握客观对象的规律law。有了规律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这个规律有普遍性,但普遍从哪来?从感觉来,所以需要试验,再分析、综合、概括这才能出现一个普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规则law。规则成了体系,成了科学。哲学就是告诉我们知识一定是来自感觉,所谓科学就是从经验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所以知识的基础就在于此,要通过积累经验概括出经验,理论和规则。

但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颠倒了这一切,这些知识的基础是不牢靠的,是建立在沙子上的。从古希腊就提出了感觉是不可靠的,感觉是会骗人的,感觉是会变的,感觉不可能提供靠得住的经验。最有名的就是关于运动感觉不可靠的命题,飞矢不动的芝诺悖论。有限的时间内怎么通过无限多个点,感觉上是动的没问题,但如何从理论上去证明。感觉提供的是个客体,理论是主体,把主客体分开是希腊人的功劳。按常识,主体是围着客体转的,认识要符合客体实际,但是到了哲学层面就有了问题,你无法证明所有的经验,所有从感觉得来的东西是可靠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这个问题上实行了一个变革,他让客体感觉围绕着主体转,这就是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培根认为人的知识就像蜜蜂采蜜,通过酝酿就产生知识。我们有了材料后要通过人的加工才成为知识。按这个想法实际上知识是没有可靠的基础,是找不到最后的理由的。是没有理论上的保障的。只有常识上经验上的可靠性。从培根下来,到英国的休谟,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一切不过是约定俗成,是习惯。这样建立的科学大厦是不牢固的。没办法从理路上证明推导出一定会“如此”。休谟是康德直接面对的一个人,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针对这种疑问的。从感觉出不来推理。要无限次的经验才可以推理,少一次都不可以。现在要让变化围着推理转。

康德的另外一个目标,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只讲形式不讲内容,科学得有内容。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还提出了改造形式逻辑,现在讲的知识论不是形式逻辑而是科学逻辑,不只研究形式的必然性,也要把内容接纳进来,内容从经验感觉来。这两个东西要综合起来,单独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解决问题。经验主义者正是在怀疑经验的基础上,所以他们最重视逻辑,因为逻辑是可靠的。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者恰恰关心社会,关

到这一点,有的人要穷其一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尽管布满荆棘,仍挡不住人们前进的脚步。一个头脑清晰,富于智慧,心无旁鹜的哲人的灵魂是快乐的,这种内心的快乐足以和所有的功利相抵。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哲学”概念的一些看法;了解柏拉图、孟子、阿奎那、朱熹的简单生平,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及其引导下的政治观点。 2.通过对科学、哲学、宗教等学科特点的比较,理解哲学在人类精神文明中重要而独特的地位;通过了解四位哲学家所处历史背景,理解其哲学思想的特性以及由此引导的政治思想的必然性,深切地理解中西文化不同的特质。 3.课文所列四位哲学家,不但有对于人生、宇宙的看法,也有相当的政治思想与抱负,他们心怀对于人类的人文与终极关怀,悲天悯人,应该让学生感悟这种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人生、社会,关怀人类。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四位中外哲学家的主要理论,特别注重其治国方略。 难点: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说明: 1.在中西不同的文化和政治氛围下,产生了不同的哲学观点。哲学家们将自己的哲学观点移植于对社会、国家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治国方略。可见,哲学并非超脱于文明史之外的人类臆想,其落脚点与文学、史学等人文学科相同,即关怀人类,关怀文明,故为本课重点。 2.历代哲学家对于人类与人类社会命运的思考,对于社会理想的憧憬美好,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人类理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人类智慧的力量源泉,这就是哲学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古希腊哲学的代表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理念世界”这一概念,这些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给学生列出一些关于“哲学”一词的概念,请他们谈“哲学”是一门怎么样的学问,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哲学”的概念:“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

复旦大学哲学导论复习题

复旦大学哲学导论复习题(适用于王德峰版): 1、如何理解“哲学”(定义、作用) 哲学之为何物?以现在术语说之,宇宙论:目的在于求一“对于世界的道理”(A Theory ofWorld);人生论:在于求一“对于人生的道理”(A Theory of Life);知识论:在于求一“对于知识的道理”(A Theory of Knowkedge)。人生哲学应该研究人究竟是什么,人究竟该怎么活,其根本问题即伦理学中关于“善”的解答。 2、哲学思维的特点 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哲学是研究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对人类所有知识进行高度抽象的总结,目的在于获得真理。真理具有相对性: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的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要批判性地继承。真理是对事物的概括,若应用到具体事物就要具体分析,反过来用其丰富充实真理本身,这是反思。 3、什么是本体论?什么是形而上学? 何谓本体论和形而上学?从巴门尼德开始,哲学研究存在,而不再研究存在者。黑格尔说:“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了”。追问“存在是什么”,Sein(being)就被当作了一个对象性范畴加以探究。关于存在问题的范畴体系称为Ontologie(本体论)。所谓Ontologie,就是以希腊文On(拉丁文ens,英文Being,德文Sein)为核心范畴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范畴构成的具有形而上特征的理论体系,通常被译为“本体论”、“存在论”。以Ontologie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称为“形而上学”。 4、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特征 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是爱智慧、尚思辨、重探索;古希腊哲学的基本内容是探讨phusis 自然、本性;古希腊哲学自然观的基本性质是朴素直观的辩证性,他们从经验观察出发 是自然为神圣的、自我涌现的、活生生的有机整体,试图以知识来说明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的统一性;论断上的绝对主义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形态,这里的绝对主义是相对于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而言的,意指绝对地肯定或绝对地否定,它的论断主要是宇宙论或本体论上的,而不是认识论上的;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神学”不分是希腊哲学的独特表现;古希腊哲学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古希腊哲学是奴隶主的世界观。 5、为什么说苏格拉底使古希腊哲学的思考方式发生了转变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使古希腊哲学发生转向,即从自然哲学转向人的哲学。苏格拉底发展了古希腊的辩证法。他之前的哲学叫自然哲学,是以研究客观自然界为对象的。都是独断宣称的提出自己的学说的。后人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认为自然界不可知,因而转向研究人自身。苏格拉底喜欢和人讨论问题,追问概念的的定义。比如什么是美、什么是正义等等,有人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就是从研究自然转到研究人自身。在思维方式上对概念的辨析定义和前面的哲学家有了很大的不同。虽然之前爱莉娅学派等哲学家和智者学派的哲学家也都比较注重对概念的辨析定义,但是在苏格拉底这里开始发生明显的转变。 6、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

论文苏菲的世界

马克思论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摘要 (1)你是谁? 她怎么会知道?不用说,她的名字叫苏菲。但那个叫做苏菲的人又是谁呢?她还没想出来。 如果她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呢?比如说,如果她叫做安妮的话,她会不会变成别人? 这使她想起爸爸原本要将她取名为莉莉。她试着想象自己与别人握手,并且介绍自己名叫莉莉的情景。但觉得好像很不对劲,像是别人在自我介绍一般。 她跳起来,走进浴室,手里拿着那封奇怪的信。她站在镜子前面,凝视着自己的眼睛。“我的名字叫莉莉。”她说。 镜中的女孩却连眼睛也不眨一下。无论苏菲做什么,她都依样画葫芦。苏菲飞快地做了一个动作,想使镜中的影像追赶不及,但那个女孩却和她一般的敏捷。“你是谁?”苏菲问。 镜中的人也不回答。有一刹那,她觉得迷惑,弄不清楚刚才问问题的到底是她,还是镜中的影像。 苏菲用食指点着镜中的鼻子,说:“你是我。” 对方依旧没有反应。于是她将句子颠倒过来,说:“我是你。” (2)“我们不能让自己被历史的浪潮冲走,总得有人收拾河岸边留下来的东西。”,“这话很奇怪。”,“是很奇怪,但却一点不假。孩子,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我们身上也扛着历史。不要忘记你在这个房间内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曾经是崭新的。那个十六世纪的木娃娃也许是为了某个五岁女孩的生日做的,而制造的人也许就是她年老的祖母……然后小女孩长成了青少年,然后成年了,结婚了,也许也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她把木娃娃传给女... (3)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我们问某一个正生活在饥饿边缘的人,他的答案一定是“食物”。如果我们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答案一定是“温暖”。如果我们拿同样的问题问一个寂寞孤独的人,那答案可能是“他人的陪伴”了。然而,当这些基本需求都获得满足后,是否还有些东西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呢?哲学家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他们相信人不能只靠面包过日子。当然,每一个人都需要食物,每一个人都需要爱与关怀。不过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东西是人人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 正文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中国管理哲学读后感

中国管理哲学读后感 世界经济的发展以西方国家为主导,而他们似乎都在说中国人没信仰,甚至质疑中国企业能否长期、健康地发展。其实,他们并不了解中国人,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而是早已渗入血液,留下了几千年的烙樱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只有西方基-督教伦理文化背景下的理性契约精神,才是商品经济的文化根基。然而,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腾飞,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今日中国的振兴,似乎都已经无声地向他们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并向世界证明成功的管理并不是专属于西方,成功的理念更不是只有一种。 日本的迅速腾飞让世人知道了日式管理,而中国现在正处于振兴期,中国式管理将如何自处?我们一直强调“见贤思齐”,而“贤”似乎必然地指向了西方,于是我们引进了西方的资金、技术,同时也吸收了他们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而这些是否符合中国国情,能否有效地推进中国的发展?现实似乎给出了一个不是很满意的答案,国外屡试不爽的管理方法,当移植到中国时,却产生不了预期的效果,竟是方法错了还是中国人已经病入膏肓?而《中国式管理》恰是给我们点亮了一个火把,让我们看清身边懵懂的表象,它将植于中国人血液的民族性剖析给世人,让我们懂得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中国文化。

一、中国人的小团体 日本人的小团体让人们会自然联想到集团主义,而中国的小团体则可能让人们联想到本位主义、朋党之争和内耗。那究竟是小团体错了,还是中国人错了,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在我看来谁都没错,我不赞成将人和小团体隔离开,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中国人的小团体象征着我们美好的友谊代表着彼此之间的交流,少年时的玩伴、青年时的知心朋友,这些都是我们难以割舍的,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从小的生活环境,没必要舍弃。从好的方面来说,中国人的小团体也可以是工作的润滑剂,它利于工作顺利地开展,特别是有新的变革政策时,往往先通过自己的小团体来推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日本同样也存在着小团体,否则便不会出现团队精神,只不过日本把小团体划归到整个公司,而中国则是出现了内耗和挖墙角。小团体本身并不是什么缺陷,与欧美企业相比,小团体让企业更具有人性。当然,小团体的存在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可能由于小团体的存在致使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难以展开或者说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这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无疑给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但积极的方面在于,能让决策者保持清晰的头脑防止专断的产生,这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多变的时局下,小团体可以帮助企业克服急功近

哲学导论笔记

课堂笔记 课程代码及名称:041H0120-《哲学导论》 授课教师:黄爱华 上课学期:Freshman-B/Winter Intro: 教材/参考内容 老师的《哲学导论》 Robert Solomon,《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Robert Paul Wolf,哲学是什么 邬昆如,《哲学概论》 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 庞学铨,《哲学导论》 庞思奋,《哲学之树》 哲学的相关课程: 大陆的三史七论:马主义哲学史,中西哲学史,导论,马哲,伦理,美学,宗教,逻辑,科技 台湾的三史六论:中西印哲学史,逻辑,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价值,概论 哲学是一级学科:马哲,外哲,中哲,伦理,美学,宗教,逻辑,科技,休闲学/闲暇学 哲学的品格 特性和品性:建立在哲学的独特性基础上,表明哲学的行为方式和规范,人们的价值期望,评价因素 1 论理性 理性有多重含义: 计算理性(数学); 逻辑推理的理性; 对规范的追求 i.e.理智; 内省理性(自我意识); 与合理性(合规律性(这么做合不合规矩|普遍规范)、合目的性(这么做有没有用))的重叠 Max Weber:工具理性(如何科学地取得最大效益——与科学精神相契合,运用科学方法)和价值理性(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哲学是一个讲道理的学科:观察的视角,价值取向,也没有绝对真理 理论的论证,前后一贯,逻辑通顺和自洽,没有自我矛盾(但是中途改变想法其实并不能算)

2 抽象性 触及根本理念和基本概念 i.e. 世界观 抽象,难以简洁具象地表述,但是人又离不开这些概念——世界概念形成的基石 (自我概念的定义和形成)(艺术的范围是什么?艺术和淫秽的边界?) 追求普遍性、一贯性(“知识”的概念横贯整个科学) 思辨:讲究理论思维的辨析力,概念的逻辑分析和推演(哲学的推演是脱离具象的) 芝诺的“悖论”:飞矢不动(量变到质变,极限,何为无限,状态和过程)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同上) 芝诺本质上否定了运动(运动本身是矛盾的:在这一点上,又不在这一点上。Engels) 使用概念的逻辑表达“运动” 抽象性的形象性的表达:海德格尔,柏拉图,卢梭,叔本华,尼采,萨特,加缪,庄子,柏格森,弗 洛伊德 3 反思性“黄昏起飞的密涅瓦/雅典娜的猫头鹰” 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 严谨冷静地沉思,对现实或者现存的追问(这种存在到底合不合理?),意图在事情发生后做一个总 结以期作为事情发生前的指导,一面事后诸葛亮,一面事前做预测。 4 批判性 在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审视、分析、研判等环节, (一面挖掘好的适合的,另一面摈弃不好的不适合的?) 哲学的精神和定义 哲学产生的条件: 惊异感:主观条件,人有发现不平凡的现象并试图探究根源的想法的品质,这也催生了科学 神话:意识素材条件,通过故事可以观测到一些哲理 闲暇:社会历史条件,人终于有机会把注意力转移到非生产生活的事情上 (奴隶主,解放奴隶-家奴,地主,贵族,修道士,学者)闲暇的重要性,人生更想要的东西 生活实践:客观条件,通过总结和延展发现真理的重要性上升,而且只有生产生活当中才会产生惊异 感 Philosophy: Philo(爱,欲求)+sophy(智慧),sophist(智者,辩士) 苏格拉底认为现在的辩士都是诡辩者,(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智慧是属于神的 通过论辩指出别人的漏洞,再诠释自己的理解,通过case study阐述 被雅典陪审团认为“蛊惑人心”被判死刑,拒不认错,饮毒酒而亡,但他尊重了判决 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口吻讲述的是谁的观点存疑(说不定是自己的观点。) 雅斯贝尔斯:哲学本质是探求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是一个前进路上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智慧是明智的运用知识,贯穿知识和常识,超越知识和常识,对宇宙和人生的普遍原则,对其意义的理解、体悟和运用。和一般的聪明又不同(大智若愚)。

历史哲学导论

历史哲学导论——沃尔什和历史哲学 摘要:历史客观性的问题一直是历史学中有着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至今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一个肯定的答案,而由这个问题引申出的历史科学性问题则更加困扰着我们,通过浅读沃尔什的《历史哲学导论》,对这两个问题有了一定的想法。关键词:历史哲学、历史客观性、科学性。 关于客观性。沃尔什将“客观性”定义为“为人公认”、“普遍接受”,这与通常意义上的“客观性”是迥然不同的。按照一般的理解,“客观”或指人的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或指不带个人偏见,按物质的本来面目去说明或认识。但是沃尔什的“客观”似乎可以理解为一种态度,即“公正无私”。沃尔什意识到这种区别,但他坚持认为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与其说“所关切的乃是独立的客体(物理世界)”不如说是“发展出了一套标准的思维方式”。 为了明确历史知识的性质,沃尔什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历史和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及其真实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沃尔什历史哲学讨论的中心问题。他承认历史客观性的问题是批判的历史哲学中最为重要而又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通常我们有两种答案,一种是客观主义的,即认为历史事实是绝对地客观存在着的;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即否认历史事实具有客观真实性‘而认为每种历史事实都只有相对于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而存在。沃尔什于这两种答案之外,提出了第三种答案’即他的配景

主义。这种观点所主张的是,历史事实具有其相对于某种观点的客观性。他倾向于相信有可能发展出如下一种观点而为人们普遍接受,即历史学家们虽然从不同的道德的与形而上学的前提出发,但终究有可能获得一致的意见。这样一种规定表明了他的理论的唯心的性质,因为这一规定并不符合人们在日常意义上对科学客观性的概念。在日常意义上,我们说一件事物是客观的,我们的意思就是说,它的存在并不有赖于人的意识。但沃尔什这里所谓的客观性却有赖于每个人的意识。正因如此丹图才称沃尔什所谓客观性的学说是“相对主义”的。 在谈到造成历史学家之间意见不一致的因素这一问题时,他归结为以下四类。第一是个人的好恶,有关这一立场,沃尔什认为其比较简单,因为大多数历史学家都承认了自己的偏颇性,因此我们充分提防着它了,只要我们能保持充分的怀疑态度,它就无须对我们构成更多的恐惧。第二是集体的偏见,对于这种偏见,比起个人的好恶来,是更不易察觉的,因而是更不易于改正的。它们作用起来时更加微妙而又广泛的,而且正由于它们为集体所普遍接受,所以就更缺少一种鞭策,使我们能意识到它们从而克服它们。第三是各种相互冲突的有关历史解说的理论,其主要是指各种不同的有关历史上因果性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理论。我们非常清楚地是,历史学家们确实是在运用这些理论,哪怕他们并没有明白的总结出它们来,而且,对于许多这类可能的理论之中哪一种是正确的,他们之间也并没有一致的意见。因此有关历史

2019-2020年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 (II)

2019-2020年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 (II)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2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一主张出自( ) A.墨家学派B.儒家学派 C.道家学派D.法家学派 25.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 B礼法并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用能 26.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处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B.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7.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的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 28.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 A.山多地少自然环境的制约 B.城市国家开始逐渐形成 C.海外殖民扩张范围的扩大 D.城邦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 29.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30.“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A.鄙视贫穷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哲学导论》讲课教案

《哲学导论》讲课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属于文科基础理论课程,讲述哲学学科的基本性质、问题领域及研究旨趣,阐明哲学与其他学问的区别与联系、哲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哲学学习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听课与讨论领会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与作为人类知识基础与文明基础之批判的双重特征;了解哲学问题的根源、性质与领域;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历史观与文化观等)及其旨趣、特征;了解西方哲学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为在其他哲学专业课程中的学习与探索准备好必要的认识水平与学理基础。 [教材与参考用书] 本课程已由课程负责人王德峰编撰教材----《哲学导论》,于2000年6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智慧之光——世界十大思想家》(王德峰、吴晓明)(上海古籍出版社)《思想家》([英] 麦基)(三联书店) 《人论》([德]恩斯特·卡西尔)(上海译文出版社)

《理想的冲突》([美]宾克莱)(商务印书馆)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课程讲授纲要] 第一讲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哲学是人类知识的开端 哲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哲学晚于神话和原始宗教。神话和原始宗教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古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理性的对象是实在的终极真实性。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和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念,哲学从这里起步。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是对于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 哲学确实不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但是,哲学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

中国管理哲学的哲学思考

中国管理哲学的哲学思考 摘要:哲学作为对周围事物以及人自身进行深层认识的结果即人类的最高智慧,是经过反思的方式达到的。哲学对于管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管理哲学就其本质特征和基本功能而言,乃是对管理问题的哲学反思。中国管理哲学应当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管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基本看法,是管理者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管理哲学中国管理哲学哲学 当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使管理显得空前重要,这引发人们研究管理的热忱,并将其上升到管理哲学的理论高度。黑格尔曾指出:哲学是认识具体事物发展的科学。1哲学根植于各门具体科学理论之中,凭着自身的开放性、批判性的特点不断吸进新养料而得到充实;它又超越各门具体科学,指导具体科学向前发展。管理哲学的产生的发展正是哲学在具体运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管理哲学是对管理问题的哲学反思,管理学所研究的问题,自然成为管理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只是二者所研究的层次有所不同:管理学一般是从科学层次对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管理哲学则是从哲学层面对管理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从哲学层次探讨管理问 题,一般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管理的世界观层面的问题;其二是方法论问题。中国管理哲学应当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管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基本看法,是管理者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管理哲学是管理活动的总的理论基础,是管理文化的核心。 一、以人为本的中国管理哲学世界观 由于中西方社会政治制度、传统文化背景和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中国人对管理的界定不同于西方。从本质上来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是一种强调克己复礼的德性文化。西方传统文化信奉个人中心主义,强更多地调人应当追求自身价值和幸福,在独立人格基础上形成平等社会契约,之后用某种法定形式规范下来。中国和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性,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管理本质的不同理解。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就是强调管理者必须通过道德修养,克己正身,恪守礼法,身体力行,树立自己的良好外在形象,使人民心服,才能上行下效,上善则民善,人民有了道德自觉性,就会接受统治管理。在管理场中,管理者是主体。只有首先管好自己,才能管好他人。管理者正气凛然、公平正直。以此作榜样,谁还敢走歪门邪道呢?正己是正人的前提和基础。正人是正己的效果和收获。从这一意义上,中国管理学既讲道,又讲技艺,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哲学。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3意思是说能战胜别人者是有力量的人,而只有能首先战胜自己的缺点、管理好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成功的管理者得关键在于自己能否战胜自己,能否管好自己,只有先管好自己,才有资格去管理好他人。要战胜自己的错误、缺点和不足,就要求管理主体具备高尚品格和修养,才能够做到自胜。 中国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把管理的本质规定为一门大写的人学。人是中国管理哲学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管理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任何管理都离不开人,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客体是人、财、物、信息和技术等,但中心是人,因为财、物、信息、技术等都要靠人去认识、掌握和运用,才能在管理中发挥作用。因而管理哲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以人为本,人的本性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人有七情六欲, 有伦理信念,有价值观, 有人生观, 有经济利益, 也有精神利益, 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当我们在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时, 就应该以人性为本,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本性要求, 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标。

《哲学导论》单选题(含答案)

《哲学导论》单选题 1.20世纪现象学学派的创始人是(B )。 A、弗雷格 B、胡塞尔 C、罗素 D、摩尔 2.“Being is Bing 或 Bing is Such”指的是(B )。 A、研究认识本身 B、研究存在本身 C、研究本体论框架 D、研究语言本身 3.thing itself 指的是(C )。 A、他物体 B、物他体 C、物自体 D、自物体 4.贝克莱的论证思路不包括下面哪一个?(A ) A、运动中的物质是终极实在 B、存在=可感性质的集合 C、可感性质的集合 D、观念=被精神感知 5.贝克莱是哪一种典型唯心论的代表人物?(A ) A、主观唯心论 B、客观唯心论 C、先验唯心论 D、绝对唯心论 6.“本原”一词的提出者属于希腊哪一哲学学派?(D ) A、赫拉克利学派 B、毕达哥拉斯派 C、爱利亚派 D、米利都学派 7.“存在”概念指出的主要依据是(C )。 A、规则 B、秩序 C、逻辑 D、本原 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下面哪一位的口号?(B ) A、霍布斯 B、贝克莱 C、黑格尔 D、康德 9.《大问题》一书的作者是(A )。 A、罗伯特·所罗门 B、萨特 C、康德 D、狄德罗 10.笛卡尔的论证思路不包括下面哪一个?(B ) A、上帝存在 B、存在=可感性质的集合 C、我思故我在 D、物体实体存在 11.笛卡尔提出的上帝创造的世界中的两种类型是的基本实在分别是(C )。 A、存在、物质 B、存在、心灵 C、物质、心灵 D、物质、意识 12.电影《活着》是根据谁的小说改编的?(C ) A、王朔 B、莫言 C、余华 D、张艺谋 13.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共同哲学特点是(A )。 A、注重方法 B、注重理论 C、注重思辨 D、注重逻辑 14.分析哲学运动和现象学共同面对的问题是(B )。 A、导向性问题 B、意向性问题 C、意念性问题 D、意志性问题 15.根据经验和概念的关系,可将概念分为(D )类。 A、5 B、4 C、3 D、2 16.古希腊的文化框架是(C )。

哲学导论考题及答案 王德峰

哲学考试应该是愉快的 ——题记一.概念题(6题,10分/题) 1.道与器 书:P104 始源思想->人对自身存在的终极领会->文化原动力->道->文化区的中间思想,最崇高的概念。 道本无名,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用“无名”说不可道之道 器: 笔记: 道:无法言说民族文化生命之力让经验成为可能的根据称为道 器:一般的自然科学 制作器总是要通过对道的领会,体现道->进入文化生命 辞海: 道:1法则,规律2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3一定的人生观4封建的伦理纲常5方法6从,由7古代的时候诸侯外出要事先祭路神。8说,讲9道学10道德11道器“道”是无形的,具有规律和准则的意思。“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 器:1用具。如:陶器,铁器。2生物的器官。如:消化器3才能:人才。4器量:器度。”5重视,器重。 个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关于器的最早解释,在这一解释说明里,器是在道之下的一个哲学范畴。形而下的器是形而上的道的作用和表现,道与器的统一性是在其对立性中得以实现的。道不是超越器之外的存在,而是寓于器之中。 形而上者,泛指事物的一般规律、准则,即所谓道规;形而下者,指具体事物或操作,即所谓器用。二者是一对相互联系的范畴,非器则道无所寓,非道则器无所主。如果套用明代哲学家王明阳的话,道是器之始,器是道之成。人要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就得学“道”,而要使道转化成实际工作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由道到器的实践、精神和心理过程。 2.实际与真际 书:P33 出自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新理学》 大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打交道的事物,都是实际的事物 关系:有实际,必有真际;有真迹,不必有实际,真际的范围大于实际

育明考博-2015年人大哲学院管理哲学专业考博分析历年数据统计学长经验报考难度申请要求人数.doc

育明考博,中国考博辅导第一品牌。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于2009年创办,并有诸多高校博士加盟。专业致力于考博课程辅导,辅导学员人数及辅导成绩连续3年稳居第一。针对人民大学开设的考博辅导课程包括:人大考博英语辅导课程、人大哲学院考博专业课辅导课程、人大考博申请保过课程。 2015人大哲学院管理哲学专业考博分析历年数据统计真题获取 一、人大哲学院管理哲学专业考博招生流程考试内容参考书 招生专业 招生人数综合复试人数 考试环节(流程) 综合考试科目 0101Z1 管理哲学 8-9人13-15人 1、申请制考试科目:①②③“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 2、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①②③;④哲学理论基础;⑤哲学专业基础; 3、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①②③;④哲学理论基础;⑤哲学专业基础;⑥政治理论。 1、笔试:①专业课笔试(100分)②外语笔试(阅读、翻 译、写作)(50分) 2、面试: ①综合素质(100分)②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测试(50分) 1、哲学院博士招生考试不指定参考书(可参照育明考博推荐参考书) 2、专业课笔试考试范围:管理哲学原理及中西管理哲学史 3、跨学科及同等学力加试范围 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不含现代);哲学专业基础:为报考专业基础知识 二、人大哲学院考博招生人数及名额分布及报考统计 年份人大内地招生总数(计划数/实际数)哲学院博士招生人数 哲学院博士招生方式 及人数分布 公开招考报名人数复试人数2012年900人/873人641、普通招考(53人)2、硕博连读(11人)约357人90人2013年 850人/891人 661、普通招考(54人)2、硕博连读(12人)343人 91人 2014年900人/893人68 1、硕博连读(10人) 2、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57) 3、骨干计划(1人) 约389人117人 (育明考博辅导课程咨询电话133.0111.9426(陈)或400-668-6978;扣扣:547063862;考博群105619820)

西方哲学导论

一、结合课堂教授的内容,谈谈你对哲学的理解。 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罗素看来: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而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中国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 在我看来,哲学是思考。对于世界的思考,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人性的思考。人因为有了思想才更高级,这是人与动物区别的地方。我赞同罗素的看法,我们的世界中,既有确定的,可以明确给出答案的问题,这些可以称之为科学。牛顿力学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些都是科学。也有超脱事实,完全无法用常理解释的东西,那是神学。而哲学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东西,既没有标准答案,也不是无法解释,而是每个人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观点,大家在思考讨论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这些就像是辩论,有时候会越辩越清晰,有时候会越辩越迷糊,只是因为这些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更像是一个灰色区域,既不是白,也不是黑,你无法说哪个对,哪个错,每一个观点都有着自己的正确和错误。 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切思考的问题都来自于生活,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又不会对它进行深入的思考。哲学比我们平时的思考要深刻,系统许多。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只是因为大家都在思考人生,反思自己。所以,我思故我在。 二、阅读罗素的《哲学问题》,谈谈其中最吸引你的地方。 我对《哲学问题》中关于唯心主义的介绍最感兴趣。 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它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客观的,也是绝对物质的,都是绝对真实的,绝对正确的。而唯心主义的核心是世界不是绝对客观的,一切的公理和定理以及人们认为的常识不过都是一些基于观察的假设,而在这个假设基础上推导出的一些定理只是相对于这个假设的定理,故并非绝对正确,因此可以说在唯心主义者的心中自然科学也不是绝对正确的,而是仅仅是暂时符合人类的观察,如果以后出现例外则需要改进之前的假设,或世界依附于意识而存在。

哲学导论 王德峰

第一讲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哲学是人类知识的开端 哲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哲学晚于神话和原始宗教。神话和原始宗教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古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理性的对象是实在的终极真实性。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和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念,哲学从这里起步。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是对于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 哲学确实不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但是,哲学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经验本身加以证实的基本信念作为前提。这些前提正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思想基础。科学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追问科学的思想基础的可靠性,而一旦由于科学危机的逼迫而进行这样的追问,他便进入了哲学的领域。 在业已形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将知识和智慧加以区别。对philosophy一词的词源追溯表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哲学与智慧相关。何谓“智慧”?人为什么需要智慧?智慧与知识的关系如何?如何获取智慧?这些问题关乎哲学的性质、作用。 第二节哲学探讨人类信念体系(世界观)的思想根据 人不仅生活着,而且知道自已生活着。在生活意识中包含着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每一个人在其实际生活中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不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的生存并不是人的生存状况。人通过对于生活的意识以及对这种意识的表达与实践,不仅是对既有环境的适应,而且是对环境的改变。因此,生活意识是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的观念的东西。它作为解答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的特定信念,我们称之为世界观。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在其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评价和处理中都透露出他的世界观,或者说他的一定的“哲学观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哲学并不仅仅存在于学院的课堂上和哲学家的书斋里。 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带有自发和朴素的性质,往往是对生活经验的直接的、粗浅的反应。它们作为信念是未经理性审视和证明的假定。哲学的任务在于对人们普遍加以接受的信念作出理性的审视和评价,在更进一步的要求中,还要探讨这些信念在人类生活的一定的文明类型中的根基,从而导向对文明基础本身的批判性研究。 凡世界观,就其性质而言,不是一种由殊相上升到共相的科学概括,而后又在观察和实验中能被重复证实。世界观是对人自身及其所面对的周围世界的总体性的理解和态度,它无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哲学专业考研真题,考研大纲,考研流程,考研笔记,真题解析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329607644.html, 1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考研指导 育明教育,创始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投资创办,并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加盟,是一个最具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考研考博辅导机构。更多详情可联系育明教育孙老师。 管理哲学专业: 管理哲学专业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作为哲学院新建立的重要前沿学科,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管理实践、管理哲学教学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包括:1、管理哲学基础理论;2、现代管理思维与方法;3、价值观管理;4、中国管理哲学史;5、外国管理哲学史、6、经济哲学;7、管理伦理;8、领导哲学。 本专业建有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哲学研究中心,可同时承担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学术成果转换等方面的工作。现有教师周文彰教授(兼职)、刘敬鲁教授、李萍教授、彭新武教授、徐尚昆副教授和原理博士。所有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各位指导教师学术成果突出,已创立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正在进行管理哲学的专题系列研究。 本专业已在管理哲学方法论、管理哲学基本体系建构、经济哲学、价值观管理等方面与国外学术机构展开交流。 主要课程包括管理哲学研究专题、管理哲学主文献研读、现代管理思维专题、管理伦理、中国管理哲学原著研讨、西方管理哲学原著研讨、中国管理哲学专题、西方管理哲学专题、东方管理哲学研究、战略研究、领导哲学、经济哲学研究、组织文化研究等。 毕业生适合于从事经济、行政、文化、企事业等领域的管理工作,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考试参考书目: 1、丹尼尔·A·雷恩: 《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彭新武等:《管理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刘敬鲁: 《西方管理哲学》,人民出版社,2010近年来,管理哲学教研室个人发表或集体合作的著作主要有: 1、 葛荣晋:《中国管理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 葛荣晋:《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谋略》,香港道教学院3、葛荣晋:《儒学精蕴新释》,齐鲁书社

叶朗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目录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六、怎样学习美学 绪论提要 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 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五、美在意象 六、意向的分析 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 本章提要

第二章美感的分析 一、美感是体验 二、审美态度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七、意识与无意识 八、美感与宗教感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本章提要 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本章提要 第二编审美领域第四章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性质

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 三、自然美的发现 四、自然美的意蕴 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本章提要 第五章社会美 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 二、人物美 三、日常生活的美 四、民俗风情的美 五、节庆狂欢 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 本章提要 第六章艺术美 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 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 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 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六、什么是意境

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 本章提要 第七章科学美 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 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 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 四、达·芬奇的启示 本章提要 第八章技术美 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二、功能美 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 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 第三编审美范畴 第九章优美与崇高 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 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张志林哲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言逻辑准备 ●为何学哲学? 1)哲学有助于我们重获整全知识,探索人的独特性,思考生活的意义。 2)哲学有助于培育整体性的批判思维,并揭示它与各专门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促进同学们的专业学习。 ●哲学是什么? 1)词源提示:哲学= 爱智慧 2)中西对比 3)历史追溯 4)特征分析:视界(概念框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方法(分析、论证、反思)主要任务:质疑并澄 清日用不疑的普通概念 5)哲学方法评价标准:概念清晰(结构,意义,语境);论证严谨(前提-推理-结论);反思平衡(逻辑一 致性,解释融贯性) 6)哲学理论评价标准:合理性;普遍性;客观性 7)哲学分类:存在问题(形而上学/本体论);知识问题(认识论/知识论);价值问题(道德哲学/伦理学; 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美学/艺术哲学);推理问题(逻辑学) ●怎么学哲学? 1)弄清大问题 2)学会反思据以讨论这些问题的基本概念以及框架 3)学会对概念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4)学习严格的论证 5)思考问题,阅读文献时注意:问题背景;理论根据;论证结构 第二章实在与现象 ●形而上学概述 关于实在以及万物最终本性的理论。对实在的基本成分及其特征的研究;对表述实在的基本概念及其框架的研究。形而上学的目标是形成一种关于宇宙的全面而整体的世界观 1)旨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区别于各门学科:研究具体的存在)世界真实地存在的方式(始于对一系列 关于实体以及它如何显示在具体事物中的问题的答案) 2)关注的主要问题:本体论问题;宇宙论问题;上帝存在问题;心身关系问题;自由问题;知识的合理性根 据问题;语言问题 a.本体论问题(形而上学的中心;关于存在本身的研究):存在多少实体?(一元论/多元论)这些实体是什 么?个别事物是如何构成的?不同事物和不同实体如何相互作用? b.宇宙论问题(关于宇宙的研究):实体是如何形成的?(上帝创造/一直存在)实体在空间和时间中吗?空 间和时间是实体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c.上帝存在:第九讲本体论+宇宙论 d.人类灵魂存在:第四讲心身关系 e.形而上的自由问题第五讲 f.知识的合理性根据: g.语言分析与形而上学:语言转向 ●关键区分:实在与现象 1)为何区分?为何引入实在概念?实在是一个评价性术语,它是一种衡量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什么事最基本 和最真实的方式。该区分有助于理解世界,探索人性,审视生活 ●什么是终极实在 1)特征:独立性;基础性(其余事物都依赖于它);永恒性(本身不会被创造或毁灭) 2)唯物论:以物释心以霍布斯为例:运动中的物质就是终极实在(实在-心灵-语言)---当代:物理主义: 只有物理实在才是终极实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