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府(海口)

合集下载

移民村落发展模式与个性研究——以滨涯村为例

移民村落发展模式与个性研究——以滨涯村为例

移民村落发展模式与个性研究——以滨涯村为例[摘要]:岛屿开发因之地缘与历史,发展相对滞后,滨涯村是海南省海口市典型的移民村落,对该村进行调研获知该村落始开垦于元朝,通过考察寻找沿海移民村落的发展轨迹,对该村落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系统整理,不仅获得一份有价值的调研成果,更生动呈现岛屿村落的文化认同特点,获得对岛屿村落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岛屿村落;滨涯村;移民海南岛屿文化是个伸缩性强,富有弹力的地缘化概念,有多种解读方式。

所谓地缘,除了自然地理的区划和自然生态的分布是决定因素外,特定的区域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而这两者往往是辩证的统一体。

村落是岛屿社会建构的基本单位,“村落”一词在乌丙安的《中国民俗学》中谓之为“乡里”。

岛屿研究从村落入手,是通过民间记忆审视地缘文化的有效途径。

而基于历史原因,海南村落研究的史志资料相对匮乏,对乡土社会开展研究,必须借助大量的传说、神话等口头流传的“历史”。

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诠释这种记忆的形成和维持的社会性质,并肯定了这种记忆的传承性与延续性。

因此当前利用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来追踪区域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本人通过田野调查和人物访谈,结合当地的文献记载和家族谱志,对海南省海口市滨涯村的民间记忆进行整理,解读滨涯村形成的原因,探寻海南移民村落发展的模式:由血缘——乡缘,解析其关隘【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滨涯村:海南传统村落文化蝶变个案研究》(HNSK(YB)16-127)阶段性科研成果[作者简介] 陈小妹(1980-),女,海南海口,文学硕士,琼台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创作理论与文化研究。

性的文化认同问题,为其未来发展提出相关问题,旨在为现阶段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地理与历史(一)地形的变迁促使滨涯之原形成滨涯村地处海南省海口西北郊,东经110.1743, 北纬20.015,东连滨濂村,西接书场村与美俗村,南通水头村与新村,北濒临琼州海峡。

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介绍

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介绍

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介绍
海口骑楼老街位于海口市城西路和中山路交界口,全长457米,宽6米,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

海口骑楼老街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它也是海口市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海南近现代城市建设的历史。

骑楼老街形成于宋代,有近千年历史。

明洪武元年(1368年),海南建省后,府城(海口市)即成为琼州府所在地,清代
正式设省为州。

府城自明代起即为海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因此,从明至清府城商业极为发达,街道两旁及居民住宅多建有骑楼建筑。

海口骑楼老街建筑风格以南洋风格为主,骑楼的建筑形式与海南本土的传统建筑相结合。

这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它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三种风格。

这些骑楼有三层、五层、六层不等,一般是两层商业楼加二层或三层住宅楼。

从形式上看,这类骑楼可分为“一口式”、“二口式”、“三口式”三种形式;从结构上看,骑楼可分为混合结构、框架结构和砖木结构;从风格上看,则有意大利式、西班牙式、法国巴黎样式等。

—— 1 —1 —。

明代海南三级行政区的设置情况

明代海南三级行政区的设置情况

明代海南三级行政区的设置情况
明代时期,海南岛的行政区划被划分为三级。

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级:海南岛岛长
在海南岛的最高行政级别是岛长,岛长是明朝政府任命的官员,
主要负责管理和治理海南岛的事务。

他在当地拥有最高的权力,对下
属的行政区域和人员进行统筹和管理。

岛长通常驻扎在海口或琼州府,直接向朝廷汇报工作。

第二级:海南府
海南府下辖全岛的九个县,包括琼州、儋州、文昌、万宁、定安、屯昌、澄迈、临高、白沙。

海南府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岛长管理全岛的
事务,负责监督和管理下属县的工作,收集并汇报本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情况,宣传和执行朝廷的政令。

第三级:县
海南府下辖的每个县都有一个县令,主要负责管理各县的行政、
公共事务和城市发展。

县令对本地区的经济、农业、工业、商业和文
化等领域进行计划和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和治安。

总的来说,这三个级别的行政区域构成了海南岛的治理系统,负
责全岛各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实施。

琼海市名胜古迹游

琼海市名胜古迹游

琼海市名胜古迹游
琼海市位于海南岛东部,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琼海市名胜古迹众多,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下面将带您一览琼海市的著名景点。

古琼州府
古琼州府是琼海市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明代,历经沧桑仍保存完好。

府内雕梁画栋,展示了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之处。

漫步府内,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古琼州的繁荣
与辉煌。

琼海古城
琼海古城坐落于市中心,是琼海市的历史发祥地。

城内古老的街巷错落有致,保
存了许多明清建筑,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游客可在古城中漫步,感受古代琼海的
风土人情。

蓬莱洞
蓬莱洞是一处神奇的地下溶洞景区,被誉为“琼海地下奇观”。

洞内钟乳石嶙峋,石笋怪石林立,形态各异,令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鬼斧神工。

探访蓬莱洞,仿佛置身
仙境。

荣耀亭
荣耀亭位于市郊风景秀丽的山间,是一座古老的亭台建筑。

亭内题刻着历代名人
的诗文,展现了琼海人文荟萃的特点。

登亭远眺,山水交融,令人心旷神怡。

海滨风光
除了名胜古迹,琼海市还拥有绵延的海岸线和清澈的海水。

沿海漫步,感受海风
拂面,听海浪拍岸,宛如置身仙境。

琼海市的海滨风光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琼海市名胜古迹游,让您领略古今交融的魅力,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

欢迎您莅
临琼海,探寻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风情。

海南省简介

海南省简介

海南省(Hainan Sheng)简称琼。

在我国南部的海南岛。

原为广东省海南黎族自治州。

1984年改为海南行政区。

1988年设立海南省。

因海南岛而得名。

因唐、宋时置琼州,明、清置琼州府,故简称“琼”。

海口市海口市(Haikou Shi)位于东经110.3°,北纬20.0°,在海南省东北部。

明置海口所,1926年设海口市。

因位于南渡江口西侧,地当入海之口,故名海口。

三亚市三亚市(Sanya Shi)位于东经109.5°,北纬18.2°,在海南省最南端。

宋为崖州,民国改崖州为崖县。

1984年改三亚市。

以县治三亚镇而得名。

镇因地处三亚河口得名。

古语“三亚”意为三条岔路。

通什市通什市(Tongza Shi)位于海南省中部。

“通什”为黎语“树下田”之意。

1985年前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行署驻地。

1986年设市。

通什,为黎语“树下田”之意。

因该地初为聚落时,田地被许多古老大树所围绕,故名。

琼山市(Qiongshan Shi)位于东经110.3°,北纬19. 9°,在海南省东北,南渡江下游。

唐置琼山县。

因境内白石都的地方有一座琼山,故名。

1994年设市。

屯昌县(Tunchang Xian)位于东经110.0°,北纬19.3°,在海南省中部。

1948年设新民县。

因与外省同名,1952年以区名屯昌名县。

文昌市(Wenchang Shi)位于东经110.7°,北纬19.6°,在海南省东北。

唐贞观元年改平昌县为文昌县。

一说因县南的文昌江得名。

取“偃武修文”之意,即停止武力,修明文教。

1995年设市。

澄迈县(Chengmai Xian)位于东经110.0°,北纬19.7°,在海南省北部,南渡江中游。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苟中县为澄迈县。

取县城东南的迈山和西南方的澄江二名首字为澄迈县。

定安县(Ding'an Xian)位于东经110.3°,北纬19.7°,在海南省东北,南渡江中游。

海南史上四大才子之一:王佐

海南史上四大才子之一:王佐

海南史上四大才子之一:王佐作者: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4年第03期王佐,字汝学,明宣德三年( 1428 年)生于临高县新化乡蚕村(今国营红华农场透滩村)。

因其家乡多刺桐,又称为王桐乡。

其父王原恺为世袭抚黎士舍官,母亲唐朝选是琼山唐舟(监察御史)侄女。

王佐七岁丧父,母亲知书达礼,送王佐各处拜名师就读,后拜叔父唐舟及丘濬为师。

明正统十二年( 1447 年),王佐二十岁参加乡试中举人。

次年春试落第,进京师太学(国子监)读书。

王佐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祭酒吴节、司业阎禹锡都称赞他,并向宰相李贤推荐,深得李贤宠信。

可是,由于某些权势者的妒忌,多方压抑,王佐在太学的十九年始终没有考取进士。

明成化二年( 1466 年),王佐出任高州府同知。

时高州府内流寇扰乱,百姓苦不堪言。

王佐到任后与太守孔镛协力筹谋,领兵守御,贼不敢犯。

王佐向都御史韩雍提出的治乱方案被采纳,地方遂告平靖。

明成化五年( 1469 年),因母亲病故,王佐奔丧回家。

成化十年( 1475 年),王佐任福建邵武府同知。

在任期间,府属泰宁县发生盗乱,佥事张懋巡行至郡,饬令王佐查察盗情。

王佐说:“现在盗势猖狂,如果急攻,必定誓死抗拒,不如采取安抚之策,诱劝投降,以分化贼势。

”结果,王佐招降盗贼党羽数十人,余众溃散,境内得以安定。

成化十六年( 1480 年)王佐调任福建乡考试官,至弘治二年( 1489 年)计九年。

后改任江西临江府同知。

王佐从政二十余年,辗转于三府之间,没有升迁。

但是他勤勤恳恳,为老百姓办事,既不趋炎附势,也不阿谀求荣,政绩廉明,士民爱戴,有“仁明司马”之称,故“所居民爱,所去民思”。

他每一离任,当地人民就修建生祠来纪念他。

王佐晚年回家后,与同县致仕训导谢宁、国子监学生王锡、隐士王政等人为密友,或谈论诗书,或优游山林。

为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王佐从外地买回400 多种花卉,种植在桐乡书院左边,称为聚景园,并写下优雅有趣的回文诗4 首。

带你穿越那些消失的古城池——中国城池志·海南篇(二)海口所城

带你穿越那些消失的古城池——中国城池志·海南篇(二)海口所城

带你穿越那些消失的古城池——中国城池志·海南篇(二)海口所城带你穿越那些消失的古城池——中国城池志·海南篇(二)海口所城离开琼州府城,向北五公里,来到海口的新民路、博爱路一带。

这里是明清海口所城在的地方。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安陆侯吴杰委托千户崇实兴筑海口城。

城周五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七尺,阔一丈五尺,雉堞六百五十三,窝铺十九,设有四座城门,上面各建城楼。

四门分别为东、西、南、北门。

东北临海,修砌有九十丈的堤岸。

东南到西北挖有护城河,长四百六十五丈,宽一丈五尺,深五尺。

永乐十六年(1418),清康熙六年(1667),多次进行了修补。

民国十三年(1924年),军阀邓本殷拆除了海口城的城墙。

所城最初仅有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北门街四条街。

弘治元年(1488年),在十字街中心建四牌楼。

城内又新辟了四牌楼街,仙桥路,振东街,闸门街,胭脂园后街、城角路,谷街,福兴街,关上街,关尾街,新兴街,城角滂路、青竹街,双塘尾路,被直街,得胜沙街、大街、港口街,大庙前街等等。

明代的千户府、清代的同知署、参将署都设立在西门街。

海口所城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没有人怀念他,不是在提到城池的时候说说他,可能大家会当他没有存在过一样。

看来不是每个城池都会让人怀念的。

不知道什么样的城池会让人怀念。

当然我怀念每一个城池,因为我在做“城池志”嘛。

海口所城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

谁能让几堵破城墙挡住城市的发展呢?就算你的城墙再好看,再美丽,又有什么用?社会要进步,城市要发展,再有恋旧癖,我们也得把他拆了。

何况,当时人们拆他的时候还没有把他当什么旧的东西,就没有恋旧的情结,跟现在拆房子搞建设道理一样。

【琼州史话】明朝时的海南岛地图_教案教学设计

【琼州史话】明朝时的海南岛地图_教案教学设计

【琼州史话】明朝时的海南岛地图
本文是关于【琼州史话】明朝时的海南岛地图,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本图录自《(万历)琼州府志》,并参照诸多志书,复制而得。

因原图字迹模糊,不能一一复原,有20余处地名未能标出。

本图标出之地名,应存在谬误之处,请高人指正,不胜感激。

明时,琼州升为府,领三州(儋、万、崖)十县(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昌化、感恩、乐会、会同、陵水)。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全岛人口统计数字为56892户,250524口。

是时琼州文风蔚起,俊杰倍出,海忠介公,丘文庄公,唐胄,王宏诲,难以胜数。

明为中国文官制度衰败之分水岭,独我海外奇甸,积力而发,读史至此,唏嘘不已!
琼山县地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琼州府(海口)琼州府:繁,疲,难。

琼崖道治所。

东北距省治千八百一十里。

广一百五十二里,袤二百一十里。

北极高二十度一分。

京师偏西六度五分。

领州一,县七。

府及崖州在南海中,曰海南岛,中有五指山,绵亘数邑。

山南隶崖州,山北隶府。

环山中生黎,其外熟黎,又外各州县。

山峒深阻,黎、岐出没为患,光绪十五年,总督张之洞始开五指山道为大路十二:东路三,西路三,南路、北路、东南路、东北路、西南路、西北路各一。

奥区荒徼,辟为坦途,人以为便。

琼州,商埠,咸丰八年英天津条约订开。

有琼海关。

琼山繁。

倚。

南:琼山,县以是名。

北滨海。

海西南白石河即建江,自澄迈入,北屈而东,入定安。

又北入县东南,为南渡江,又北为北沙河,屈西北至白沙门入海。

县丞驻海口所城。

有水尾巡司。

感恩盐场。

澄迈简。

府西六十里。

迈山在南。

北滨海。

西南:建江,一名新安江,自临高入,东南过黎母岭,右纳新田溪,入于琼山。

又澄江出东南独珠岭,西北流,至县治西,合九曲水,又西为东水港,入海。

稍阳水上源为南滚泉,北合沙地水,过石?矍岭为石?矍港,入海。

有澄迈巡司。

定安简。

府南八十里。

西南有五指山,一名黎母山,绵亘而东,为光螺岭。

又东为南闾岭,南远溪出焉。

北:建江自琼山入,东合南远溪,过县治东北,潭览溪、仙客溪北流入焉,东北入于琼山为南渡江。

西南有万全河,出喃嘮峒,东南流,入乐会。

有太平巡司。

文昌难。

府东南百六十里。

北:玉阳。

南:紫贝山。

东北滨海。

海中有浮山,其下曰分洲洋。

南:文昌溪,出县西白玉岭,东南流,右纳白石溪、白芒溪,屈东,平昌溪自西北来注之。

又南为清澜港,入海。

又南,白延溪,出八角山,东南为长岐港,入海。

又北,三江水,即罗汉溪,出抱虎岭,西北流,为铺前港,入海。

有铺前、青蓝二巡司。

有乐会盐场。

会同简。

府东南二百九十里。

东:多异岭,滨海。

西:龙角溪,源出西崖岭,东南至嘉积市为嘉积溪,黎盆溪西流合焉。

又东南为五湾溪水,入乐会。

乐会简。

府东南三百三十里。

西:白石岭。

西南:纵横岭。

东滨海。

西:万全河自定安入,迤东流,屈而北,会太平水。

又东南,会五湾水,迳龙磨山,分流环县治,复合,又东过莲花峰,屈东南为博鼇港,入海。

又流马河,源出西南龙岩岭,东南入万县,与龙滚河合。

又东北复入县境,为嘉濂河。

又东北为九曲河,纳莲塘溪。

又东北会万全河入海。

临高疲。

府西南百八十里。

南:那盆岭。

西:毗耶山。

北滨海。

南:大江即建江,自儋州入,北至腰背岭,西别出为县前江,屈东北流,至文澜村,为文澜水。

透滩水北流合焉,亦谓之迎恩水也。

又北为博铺港,入海。

其正渠,东北过白石岭入澄迈,有和舍巡司。

马袅盐场。

儋州要。

府西南三百里。

儋耳山在北,一名松林山,又名藤山。

西北滨海。

狮子山在海中。

东南建江,亦曰黎母江,西北过龙头岭,歧为二:东出曰大江,东北入临高;西出曰北门江,一名伦江,西北流,至州治东北,屈而西,为新英港,新昌江自东南来注之,又西南入海。

东北有榕桥江,西南有沙沟江,皆西北流入海。

有薄沙巡司。

镇南司,废。

盐场曰兰馨。

早在汉代,海口即为珠崖郡玳瑁县的一部分,因其位于南渡江入海口处,故取名为海口。

考古资料证明,远古时代,海南岛与中原大陆原连一体,有如瓜架下的一个葫芦。

由于地壳断裂陷落,狭长地带下沉消失,形成琼州海峡,海南岛便与大陆分离,孤悬海外,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

其时,海口只是一片浅滩,据传说市中心的广场、东西湖是个无底潭洞,有五条小龙在潭中练身修道。

千年之后,五小龙身健道成,自觉潭小容身受束,于夏秋交接之日,掀潭水飞天,聚成五朵彩云,五龙腾云出潭,随彩云升空,俯瞰寻觅容身之所。

见神州大地日出处水面广阔无边之东、西、南、北海,加之长江、黄河流水滔滔,便知此乃天赐永久容身之理想水境。

五龙一斟酌,便降云入水,四龙分赴东西南北四海、一龙游向长江、黄河。

自此神州水境便有五龙镇据。

古人美称海口为“五龙入穴之地”大概由此传说所起。

龙去潭空,按此海口当是水域。

但天地造物自有精心,源于五指山区之滔滔南渡江并诸多溪流,年年将泥沙填入潭中,千年万代,从不停歇,直到填成现海口市这片地面。

古人说的“沧海桑田”,海口即是一例证,时有地理老先生断言,海口之形成,系聚百流之水,集八方轧之土,龙脉集结。

地阔水甜,必造人聪慧坦诚,福地长盛不衰。

在古文献中,自汉至唐代,南渡江入海地方未有“海口”地名记载。

在汉代,现海口地面属珠崖郡玳瑁县(现琼山市前身)地,隋代以后划为琼山县地。

到唐代,这里设白沙津(现海口市白沙门地方),为琼州城(今府城)的外滩,设有古渡驿站,是当时琼州与雷州海渡和贸易的港口。

南宋时,这里设海口浦,范围包括今天的海甸与海口市区。

浦,义为水边或河流入海之地。

可知海口地名出于南宋,用“浦”字表示其地境。

元代,海口浦便逐渐代替白沙津,成为海南渡海和物资进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

明洪武27年(1395年)开始筑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为所,称“海口所”或“海口区”。

相传在今海口市的得胜沙路一带,古称外沙。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倭寇入犯海口,海府地区军民予以反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得胜海贼于外沙,故得名“得胜沙”。

清咸丰年间据《天津条约》海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成为南洋群岛和大陆对外交通的道口。

清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海口海关,并在白沙门建港,对外贸易更形成发展。

由于侨民日增,商贾云集,海口日见繁盛。

民国初期的1912年起,海口所改称海口镇。

1926年脱离琼山县,开始建市。

1950年4月23日海口解放,同年6月正式设市。

1988年海南建省,定海口为省会市,升格为地级市。

琼山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琼山,古名珠崖、琼州、京台、颜城。

早在汉朝时属珠崖郡玳瑁县地,因当地盛产玳瑁而得名。

隋朝时从玳瑁县东境设颜卢县。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颜卢为颜城,属崖州。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改颜城为舍城,从舍城分出一部分设置琼山县。

宋代按户口、资地条件等分为望、紧、上、中、下五等县,海南岛仅琼山属中等,其余的县均属下等。

现市政府驻地府城镇,即由琼州府驻地而得名.宋元明清以来称琼山县,1994年撤县建市。

唐至清朝,琼山县都是琼州府的所在地。

自明代琼州升格为府后至民国初年,琼山一直是海南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58年12月曾并入海口市,1959年11月恢复琼山县,1994年1月撤县设市,2002年10月海口市、琼山行政区划调整,2003年1月设立琼山区。

“琼山”一名的由来,据《方与纪要》载“府南十里有琼山,土石多白,似玉而润,县以此名。

”就是说,因境内白石都的地方有一座白石头琼山,而县名取为“琼山”。

琼山故事相传,唐代初年现琼山地属舍城,一天,舍城文武官员,趁日丽风和,骑马集结往城南郊游,不觉奔驰到一座风景秀丽的山上。

这山上遍布着洁白润滑的白石,长着许多翠绿的槟榔树。

山脚岩泉涓涓,农田平阔,碧波荡漾,山上山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绝妙的自然风光画卷,令人为之倾倒。

文武官员下马登山,文官即景吟诗作赋,武官穿山打猎。

他们走过蜿蜒的山道,来到一个小山庄,房舍全用白石建造,屋内石桌、石椅、石床等一应日常用具均白石所造,洁白如玉,村名叫“白石村”。

村里有20多户人家,人人心灵手巧,勤劳朴实,采本山之石雕制各种生活用具出卖,亦可说是小康日子。

文武官员进入此村,一个个为景所迷,游览观赏,流连忘返。

到了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旧制,建立新县。

在职的文武官员想起前年郊游白石山的奇遇,便纷纷提议,取城南白石山的白石洁润如玉的含义,取名琼山。

这个建议很快得到采纳,新建的县便取名为琼山县。

宋元明清和民国期间,琼山县建制一直不变,县府均设在府城镇。

澄迈县建制历史悠久,是海南西汉时期三大历史名邑(即玳瑁、紫贝、苣中)之一,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置苟中县,县治美亭乡境内,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更名澄迈,县治老城墟,清代光绪壬辰年(公元1892年)县城迁往现在的金江镇,1950年4月,澄迈解放,1958年11月澄迈和临高合并,县名暂称金江县,1959年1月13日,又称澄迈县,1961年,与临高县分开,恢复澄迈县建制。

澄迈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和中共澄迈县委的成立1926年6月澄迈县第一个共产党基层组织--邓仲党支部在澄迈中学宣布成立。

陈垂斌任党支部书记,委员有陈垂斌、欧赤、王业熹、郭儒灏、林茂芳。

隶属中共琼崖地委领导,下辖5个党小组,邓仲支部成立后,立即着手开展党的工作,培养了一批学生、农民青年骨干,仅1926年6月-1927年4月间就发展了32名党员,并组织起学生军,成立革命同志会、农民协会、妇女解放协会等,组织群众打击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斗争。

在邓仲支部的领导下,澄迈县的革命势力开始发展和壮大起来,为成立中共澄迈县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6年8月琼崖特委员冯平在澄迈县太平乡塘北村育英小学召开澄迈县党员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共澄迈县委员会。

吴一清任县委书记,委员有吴一清、张昊远、李任栋。

下辖5个区委、52个党支部,全县共有党员300余名。

会议通过了中共地委宝堆会议精神,并根据这一精神对西路开展武装斗争作了部署。

县委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建立起革命武装--讨逆革命军(60多人枪)和农军,开展武装斗争,澄迈县讨逆革命军成为中共琼崖西路讨逆革命第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中共澄迈县委是澄迈人民革命的“中流砥柱”。

安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先民栖息繁衍,开始了以原始农牧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秦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汉属珠崖郡,宋并入琼山县。

元顺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将琼山南部及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包括五指山、黎母山)划为定安县属,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升为南建州,至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复设定安县。

文昌市历史悠久,据《琼州府志》记载,文昌市的前身是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置的紫贝县,属珠崖郡。

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汉元帝接受贾捐之建议撤销珠崖郡后,紫贝即成废县。

一直到隋朝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才在紫贝县故墟上设置武德县。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名为平昌县。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名为文昌市。

据清代所着《广东考古辑要》载:“唐武德五年分珠崖郡,置平昌县。

贞观元年改曰文昌,以县南文昌江设名”。

文昌江即今文昌河。

看来,说文昌是以水命名是符合历史上命名习惯的。

自唐贞观元年改名后,文昌市建制并县名一直沿用。

1995年1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文昌县,设立文昌市(县级市)。

文昌市历代县府所在地均设在文城镇。

文城镇历史悠久,至今还保存着宋、元两代县衙旧址,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

而始具规模的城镇建设,是始于明代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

至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拆城墙,砌护河堤,并在“Y”形的文昌河两岸建成了便民街、三角街、竹行街、树东街和两个小码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