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和诱发电位

合集下载

肌电图和诱发电位讲座

肌电图和诱发电位讲座

刺激2
记录:表面电极 刺激:刺激手柄
肘 距离 mm: 240
8.2 ms
Diff.: 4.7 ms C.V.: 51 m/s
感觉传导检查
刺激
记录
A平V均ERAGING
潜伏期 ms 2.6
小指
距离 mm 155 速度 m/s 60
无名指
潜伏期 ms 3.1
距离 mm 175 速度 m/s 56
腕管
位计算时限、波幅 4)重收缩下的募集情况
二、1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方法(运动)
上肢常规检查正中神经( C5-T1 )、尺神 经(C8-T1) 、桡神经(C5-T1)、肌皮神 经(C5-7) 、腋神经(C5-6)
下肢常规检查腓神经(L4-S2) 、胫神经 ( L4-S3 ) 、股神经(L2-4) 、坐骨神经 (L4-S3)
RNS etc.) EMG (包括普通EMG、SFEMG、Macro-EMG)
一、1种类
诱发电位的种类 听诱发电位(AEP包括ABR、ECochG、
等) 视诱发电位(VEP、ERG等) 运动诱发电位(MEP,磁刺激等) 体感诱发电位(SEP上、下肢、脊髓、三叉
等) 事件相关电位(P300、CNV等)
二、3异常肌电图
4)重收缩:单纯相 混合相 病理干扰相
二、3异常肌电图
总结: F:\脊髓前角病变.doc
神经传导检测
神经传导是肌电图检查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检查结果可以说明有髓神经,神经肌肉 接头,肌肉纤维的功能状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 1.单纯相:轻收缩时,只出现几个运动单 位电位相互分离的波形。
• 混合相:中度用力收缩时,有些区域电 位密集不能分离,部分区域内可见单个 运动单位。
• 3.干扰相:肌肉作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 位相互重叠,不能分离出单个运动单位 电位。
异常肌电图
• 一.插入电位异常
1.插入电位延长:出现各种失神经支配波,正常运 动单位。
(1.0ms估计脊髓延迟时间)
意义:反应运动根的功能
• 三.H反射
1.检查方法 纪录电极:腓肠肌或比目鱼肌 刺激电极:腘窝部胫后神经
• 2.分析指标 1)H反射潜伏期 胫神经 27.8±1.9ms 2)H最大/M最大 正常>1 3) H反射的回复曲线 正常人不应期值 80-100ms 上运动N元病变 缩短 下运动N元病变 延长
丘脑皮层电位 臂丛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电位为评价脊髓和脑干后柱、中丘脑 系以及临近组织的功能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马尾 -脊髓下段电位
通常用于下列检查: 外周感觉神经 较大直径的神经通路
PNS:外周神经系统 CNS:中枢神经系统
SEP的临床意义
正中神经: N9/P9:臂丛 N11/P11:周围神经进入颈髓突触前电位 N13/P13:脊髓灰质后角?枕骨大孔之下? N14/P14:内侧丘系(下部脑干、丘脑) N20:以后是皮层近场电位,丘脑下结构 P25、N35、P45感觉皮层
2.观察项目 • (1)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和平均潜伏
期;(上肢30ms,下肢60ms) • (2)F波出现率;(正常>80%) • (3)F波与M波波幅的比值。 3.F波异常的判断:潜伏期延长和/或出现率
降低均为异常。
刺激点至脊髓的距离(mm)×2 • F=波F波潜伏期-M波潜伏期-1.0ms

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知识简介

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知识简介

2.方法 ①电极放置:刺激电极置于神经 干,记录电极置于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地 线置于两者之间;②测定方法:通常选择面 神经支配的眼轮匝肌、腋神经支配的三角 肌、尺神经支配的小指展肌及副神经支配 的斜方肌等;近端肌肉阳性率高,但不易固定; 远端肌肉灵敏度低,但结果稳定,伪差小;高 频刺激病人疼痛明显,通常选用尺神经;
(3)VEP的临床应用:视通路病变,特别对 MS病人可提供早期视神经损害的客观依据。
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指经耳机传出的声音 刺激听神经传导通路,在头顶记录的电位。 检测时通常不需要病人的合作,婴幼儿 和昏迷病人均可进行测定。 (1)检测方法:多采用短声刺激,刺激强度 60dB(SL),刺激频率10~15Hz,分析时间10ms,叠 加1000~2000次。记录电极通常置于Cz,参考 电极置于耳垂或乳突,接地电极置于FPz。
二、重复神经电刺激(RNS) 1.原理 重复神经电刺激指超强重复刺激 神经干,在相应肌肉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 位。它是检测神经肌肉接头功能的重要手 段。正常情况下,神经干连续受刺激后, CMAP的波幅可有轻微的波动,而降低或升 高均提示神经肌肉接头病变。RNS可根据 刺激的频率分为低频RNS<5Hz和高频 RNS(10~30Hz)。
2.肿瘤定位
进行BAEP、VEP或SEP的测试,然后在确 定诱发电位异常的基础上进行X线或CT检 查,可准确判断脑干、视觉通路或脊髓是 否存在肿瘤。这不仅可以早期提供有用 的资料,而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性检 查。在这一方面,当肿瘤较小时,诱发电 位就显得更有作用。
3.脊髓损伤程度以及预后判定
可通过SEP或脊髓诱发电位电位的测定, 判断是否是完全性截瘫,并为预后提供依 据
肌电图/诱发电位
临床知识简介
临床肌电图知识简介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一、肌电图(EMG)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4)神经的再生能力;(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

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

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多发病损,它对早期诊断、定位诊断、估计预后、评定疗效有重要作用。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技术参数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技术参数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技术参数一、适用范围:能够完成神经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等检测项目。

二、硬件技术要求(一)放大器★1、外置放大器通道数:次通道2、输入阻抗:>1000MΩ3、噪声水平:<O.5uV4、共模抑制比:>120dB★5、采样率:NlOoKHZ/通道★6、AD:>24Bit(二)电刺激器1、电刺激器接口:2个2、刺激类型:恒流3、刺激强度:O-100mA4、输出极性:正相、负相、交替、双相(三)听觉刺激器1、刺激器输出:标准声学耳机2、数量:1套3、刺激极性:疏音、密音、交替音(四)视觉刺激器1、刺激模式:棋盘格翻转、水平条栅、垂直条栅2、刺激输出:视觉刺激器3、刺激视野:全视野、半视野、1/4视野4、注视点:2种以上,可移动5、背景色:黑、灰(五)计算机系统要求1、计算机主机:不低于酷睿i7,8G内存,硬盘NlT,光驱刻录2、Windows操作系统3、键盘、鼠标、≥22寸液晶显木屏(六)软件功能要求1、神经电图1.1运动传导速度测定1.2感觉传导速度测定1.3微移定位1.4F-波1.5H-反射1.6重复频率电刺激1.7瞬目反射1.8植物神经电反应2、肌电图2.1定量肌电图分析:静息电位、单MUP、多MUP自动及手动分析、干扰相自动分析。

2.2同心圆针肌电图耗材可实现做单纤维肌电检测。

3、诱发电位3.1体感诱发电位(上肢体感、下肢体感、脊髓诱发、三叉神经体感)。

3.2听觉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40Hz、客观测听等)。

3.3视觉诱发电位3.4事件相关电位(P300)4、全中文病历管理和中文报告生成系统。

5、中国人正常值数据库。

6、配套全中文软件及全中文报告系统,可根据需要自定义报告格式,表格、数据、图形自动进入中文报告系统,不需要手工输入数据或屏幕抓图粘贴完成中文报告。

报告结果可转入微软办公软件读取分析。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讲解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讲解

O'1-Cz O'z-Cz O'2-Cz Cz-A1
N145 N75
P100
N100
100Biblioteka 200 ms正常参考值
全视野, 屏幕大小9°, 棋盘格大小26’
P100 潜期 (ms) 两眼潜伏期差 P100 波幅 (µV) 波幅差.
平均 范围 标准差 102.3 89-114 ±5.1 1.3 0-6 ±2.0 10.1 3-21 ±4.2 1.6 0-5.5 ±1.4
一、插入电位:是针电极插入肌肉是
对肌纤维或神经末梢的机械刺激产
生的成簇、伴有清脆的声音、持续 时间300ms左右的电位(<1秒), 针电极一旦停止移动,插入电位即 消失。
二、 静息电位:肌肉松弛状态 下无动作电位。
三、轻收缩运动单位电位
正常运动单位:正常肌肉在轻微主动收 缩时出现的动作电位。
1.波形:双相或三相占80% 单相占15% 双相占<4%
正常运动单位电位
运动单位电位波形(单相、双相、三相、多相)
2.时程(时限):运动单位电流从离开基 线的偏转起,到返回基线所经历的时间。 一般在3-15ms范围内。
运动单位经电位时限的测 量
3.电压:运动单位幅度的总和,即正相峰 值加上负相峰值。
100ms 上运动N元病变 缩短 下运动N元病变 延长
诱发电位
在脊髓或皮层记录由身体感觉、听觉、视刺 刺激引起(诱发)的电生理信号 诱发电位的种类
听诱发电位(AEP包括ABR、ECochG、 等)
视诱发电位(VEP、ERG等) 运动诱发电位(MEP,磁刺激等) 体感诱发电位(SEP上、下肢、脊髓、三叉
1)低频RNS: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列中,计算第 4、5波比第1波波幅下降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测 算。波幅下降10%~15%以上称为低频RNS波幅递减。

肌电图诱发电位在临床各科室的应用课件

肌电图诱发电位在临床各科室的应用课件
选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意义和价值:评价大脑皮质的视觉、本体
感觉、运动等功能区以及皮层下传导通路 的受累程度。当脑卒中发生神经功能障碍 时 , 可用BAEP、SEP和VEP评价脑的功能。
9
H、重症肌无力
必查:常规肌电图、重复电刺激、运动传 导、感觉传导。
选查:单纤维肌电图 意义和价值:重复电刺激阳性提示神经肌
23
A、周围神经卡压症
为一组不同的周围神经在特定部位的卡压 导致的麻木、无力、肌萎缩的综合表现, 种类繁多,这里介绍几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
24
a、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尺管 综合症、胸廓出口综合症、旋前圆 肌综合症
为一组正中神经和/或尺神经(或臂丛神经内侧束) 在不同部位受压的改变。
检查部位:正中神经及其支配肌肉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分段)、感觉传导。 选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F波。 意义和价值:定位损害部位、程度,一般来讲,
意义和价值:常规肌电图和传导检测可以 除外神经干和肌肉的其它病变,重复电刺 激试验除外神经肌肉接头改变,常规神经 电生理检测正常从反向支持该病的诊断。
12
K、面瘫
必查:面肌肌电图、面神经运动传导、瞬 目反射。
意义和价值:可以准确定位面瘫的神经损 害部位(面神经管→面神经核→核上性), 协助确定治疗方案,评价疗效。
经损伤的部位:根性撕脱→干性损害→束 性损害,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32
E、骨折并神经损伤
肱骨→桡神经、前臂→正中/尺神经、骨盆 →骶丛、股骨→坐骨神经、小腿→胫/腓总 神经。
必查:相关肌肉神经,常规肌电图、运动 传导、感觉传导。
意义和价值:定位神经损害部位、程度, 为术前参考。
33
F、术中监护及术中肌电图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一、肌电图(EMG)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 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4)神经的再生能力;(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

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

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觉通路的病损,它对早期诊断、定位诊断、估计预后、评定疗效有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脊肌萎缩症
静息时大量纤颤电位和正锐波 病情进展迅速:运动单位大小不等,可见 短时限、低波幅小运动单位 病情进展缓慢:可见宽时限、高波幅大运 动单位电位 MCV正常或接近正常,波幅降低 最大用力呈不完全干扰相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
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手足疼痛 手足小肌肉无力和萎缩 腱反射消失(尤其是踝反射) 本病病因众多,约24%病因不明
肌肉病变:炎症、各种肌病、重症肌无力 周围神经: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
各种原因的神 运动神经元病
经干、神经丛损害等
脊髓前角:肌萎缩侧索硬化、脊髓灰质炎、
补充临床的定位诊断
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视的病变 判断病情、疗效和预后
EMG的测定
EMG
插入电位
静息电位
运动单 位电位 (MUP)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EMG诊断
广泛神经源性损害(三个节段以上) 胸锁乳突肌和胸段棘旁肌静息状态出现自发电位 静息状态有正锐波、纤颤电位和束颤电位 EMG高波幅、宽时限和多相波增多 大力收缩混合相或单纯相(募集现象减退) SCV正常。MCV正常,但潜伏期可延长,波幅可 明显降低(与肌萎缩程度有关) SFEMG为颤抖增宽,阻滞百分比增加和FD增加
EMG的主要内容
常规EMG NCV
RNS
SFEMG F波 反射(H反射、瞬目反射)
重复神经刺激(RNS)
主要用于研究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疾病
包括低频RNS(1~5次/s)和高频RNS (20~30
次/s)
正常RNS(3次/s )
RNS常用的神经和肌肉
腕部尺神经和小鱼际肌 腕部正中神经和大鱼际肌 臂丛神经和三角肌 桡神经和肘后肌
常规EMG NCV RNS SFEMG F波 反射(H反射、瞬目反射)
F波的概念和测定
周围神经接受超强刺激后,在一个大的复合肌肉
动作电位(M波)之后出现一个小的肌肉动作电 位——F波,是运动神经元的回返发放电位
F波的概念和测定


正常人的F波
刺激强度和M波、F波和H反射的关系
常规EMG NCV RNS SFEMG F波 Inching技术 反射(H反射、瞬目反射)
Inching技术的应用
测定多灶性运动传导阻滞(CB) 在腕、肘、肘上每2cm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
度,传导速度降低50%以上为异常,或近端 波幅(面积)/远端波幅(面积)<0.8,< 0.5时更有诊断意义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MCV和SCV的测量
L
潜伏期
A
波幅
异常MCV的分析
波幅明显下降而潜伏期正常或接近正常
在病灶近端刺激,见于部分神经损伤或轴 索断伤的早期 传导速度减慢而波幅相对正常 在病变部位以上刺激,此种情况提示大多 数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 无反应 应小心鉴别是神经失用(神经受压)还是 神经完全断伤
肌电图在神经科的应用
中山一院神经科
李洵桦
肌电图可检查的神经结构包括?
肌肉
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
周围神经
皮质脑干束 神经根 皮质脊髓 束 脑神经
一、肌电图的概念
是一门电生理技术
观察和记录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时的各种电
特性 观察和记录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
异常SCV的分析
明显的传导速度减慢有利于脱髓鞘病的诊断,
而在轴索断伤时则波幅明显下降
定位诊断意义
可作为神经根、神经丛和周围神经受损的鉴别要点: 颈神经根——选择性,动作电位波幅正常: 拇指——C6 中指——C7 环指、小指——C8
颈神经丛——单侧SCV减慢,损害范围广
周围神经——SCV减慢且多为双侧
主要用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诊断,可与吉
兰-巴雷综合征和ALS相鉴别
运动传导阻滞
正常的运动传导
运动传导阻滞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案例
案例1
案例 男性,48 岁 小指外展肌,胫前肌,胸锁乳突肌 和胸8棘旁肌均为神经性损害。 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腓神经MCV波 幅稍降低,传导速度正常。所检神经 SCV均正常。大力收缩混合相。 可能的诊断?
A 正常
B 低波幅、短时限、多相
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 的肌电图有什么不同?
?
?
神经源性与肌源性损害的EMG鉴别
神经源性损害 时限 波幅 多相波
肌源性损害
时限
波幅
多相波
EMG的主要内容
常规EMG NCV
RNS
SFEMG F波 反射(H反射、瞬目反射)
神经传导速度(NCV)
GBS1个月,F波65%
GBS1年,F波90% M波时限增宽
F波的临床意义
根性或周围神经病:配合EMG,可提高神经根
病损的诊断率,一旦出现远端传导正常,而F波 潜伏期肯定延长,则表明有近端神经损害
ALS:F波幅下降,出现频率降低,严重者F波
消失
糖尿病和尿毒症性神经病:F波潜伏期延长
EMG的主要内容
EMG的神经源性损害
运动神经元病胫
前肌MUP
1mV
10ms
EMG的神经源性损害
最大用力时出现混合相或单纯相(波幅高)
干扰相
混合相
单纯相
EMG的肌源性损害
插入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变化与神经源性损害相
似 运动单位电位(MUP)呈时限缩短、波幅降低、 多相波增多 最大用力出现低波幅干扰相
F波
反射(H反射、瞬目反射)
单纤维肌电图(SFEMG)
SFEMG是通过特殊的针电极在细胞外记
录单个肌纤维的电活动,可了解同一运 动单位内肌纤维的分布和神经肌肉接头 的传导功能
主要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诊断
单纤维肌电图的主要测定指标
颤抖(jitter)——同一运动单位内的两条肌纤维在连续放电时的
测定SFEMG的临床意义
重症肌无力: jitter值增宽(20个颤抖的平均值大
于34μs)
肌无力综合征: jitter值显著增大,频繁出现冲动
阻滞
多发性神经病、运动神经元病: jitter可增大,偶
尔有阻滞和FD增加
肌营养不良: jitter值增宽,偶尔有阻滞,FD增加
EMG的主要内容
相应肌肉出现神经源性损害表现
一个8岁女性四肢弛缓性瘫的病

EMG?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吉兰-巴雷综合征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对称性肢体运动或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
病前感染、疲劳、受凉等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吉兰-巴雷综合征
特征是神经传导速度异常
MCV:减慢最常见,发病3周后明显,伴有 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 SCV: 减慢和波幅降低,但出现较晚,且
肌电图的概念
狭义的EMG 普通EMG(同心圆针电极)
广义的EMG
神经传导速度(NCV),F波, H反射,重复刺激(RNS),单纤维EMG (SFEMG )及运动单位计数等
EMG的临床地位和应用范畴
不能用其他检查代替的一项判断周围神经和肌
肉病变部位和性质的重要检查技术 应用于神经科、康复科、骨科、运动医学等
F波的概念和测定
F波的正常值
重复刺激20次的平均潜伏期(最长、最 短、平均) F波平均出现频率:79%以上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前角细胞和运 动轴索病变—— F波传导速度
F波的临床意义
吉兰-巴雷综合征:
F波潜伏期延长 F波出现频率降低M波时限延长 多相波增多
F波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F波96%
股神经和股四头肌
低频刺激:正常波幅递减<5~8%
RNS的临床意义
重症肌无力
低频刺激和高频刺激均出现波幅递减 (低频刺激递减幅度超过15%)
RNS的临床意义
肌无力综合征
低频刺激时动作电位波幅递减,高频刺激时动
作电位波幅递增
EMG的主要内容
常规EMG NCV
RNS
SFEMG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EMG为神经源性损害
SCV和MCV减慢(可鉴别是轴索损害还是髓鞘损
害为主)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男性,30岁。发现左手肌肉萎 缩、乏力2个月,伴麻木感。
EMG?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单神经的损害
主要显示MCV和SCV减慢(以脱髓鞘
为主)和波幅降低(以轴索变性为主),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MSN)
腓骨肌萎缩症(CMT)
儿童期或青春期起病 双下肢远端开始的无力和萎缩 双下肢 鹤腿样改变(大腿下1/3) MCV减慢(CMT1< 20M/s, CMT2 >38M/s) 可有感觉电位消失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标准
1、临床、电生理或神经病理检查有下运动神经元 变性的证据 2、临床检查有上运动神经元变性的证据 3、神经症状和体征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逐步 发展的病史,或查体证实
——世界神经病学联盟(1998年)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脊肌萎缩症(SMA)
为下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无上运动神经元 病变。最多见为近端型SMA(SMN基因突变导 致),可分为: SMAI(出生6个月前发病) SMAII(出生6个月-18个月发病) SMAIII(18个月到青年期发病) SMA Ⅳ(成人发病)
NCV包括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SCV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MCV) NCV的临床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