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蒙古族渊源

合集下载

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民俗风情文化管窥

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民俗风情文化管窥
上分携手 , 风锦桥边插柳桠 ; 否泰是天 皆是命 , 悲伤思 我又思他 ; 余字源无三两 姓 , 一家分作万 千家 ; 十人誓 愿归何处 , 如梦云游浪卷 沙 ; 后来贫富须相认 , 千朵桃 花共树发 。自此以后 , 几经辗转 , 余 氏蒙古族先人落籍 贵 州大方 县 , 虽然 自己生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许 多方面 都因环境 的改
过年时供菩萨 。大方县余 姓蒙古族人都会在过年时供 菩萨。据余 氏族谱记载其先祖“ 统家窃负而逃” 时共有 “ 九子十进 士” , 其盟誓联诗也有 “ 十人誓愿归何处 ” 之 说, 这种 与“ 十” 有关 的传 承很 突出地体现在他们 供菩
萨 的活动 中。 目前 , 在大方县 大多数余 氏族人供菩 萨 的做法是从 年三十这一天一直到正月初三都在菩萨面
关键 词 : 贵 州; 大方县 ; 余姓 蒙古族 ; 民俗 风情


贵 州大方县余姓 蒙古族民俗风情 文化独特的
内在 内涵
真出焉。……不料红 巾扰乱天下 , 又被奸 臣诽谤 , 元顺 帝听信奸 臣之言 , 有诛吾九族 之意 , 统家窃负而逃 , 来 至 四川 , 改铁为余 , 余字万代 不改 , 一行来 至泸州凤锦 桥, 人多影大 , 难以一路 , 乃联诗盟誓遗嘱作证 , 四散各 处 。诗 日 : 本是元朝宰相家 , 红 巾构祸人西涯 ; 泸 阳岸
直在 张扬着它独特的教 育功能、 规 范功能和 维系功能。毋庸置疑 , 造成这种文化嬗 变的原因主要有其 自身和 外来作用两个方面,
由此也启示 当下如果要进一步把这种独特 的民俗风情文化推 向前进既需要在 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 也同时必须在 实践
上 坚持 走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道 路 。
文 炙 研 究

铁改余氏族谱揭秘

铁改余氏族谱揭秘

铁改余氏族谱揭秘大元王朝,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太祖铁木真),1206年统一蒙古国辉煌起,经八代人苦心经营,最终由盛到衰,至1368年惠宗帝(元顺帝)举家北遁,元大都陷落后土崩瓦解,败退回到蒙古草原,结束了蒙古族人对中国163年的统治。

但成吉思汗的后裔,大多没有惠宗帝的福气好,而是战的战死,自尽的自尽,逃亡的逃亡,隐姓埋名的改名换姓,隐藏在各民族中谋生下来。

其后人在族谱上记载先祖时,都是采用化名,至今六百多年过去了。

元王朝败亡,在于皇室宗亲皇帝位之争和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利,不顾民生疾苦造成的。

至正十一年四月, 惠宗帝诏丞相脱脱负责治理黄河水患,命贾鲁任工部尚书,兼治河吏总管,强征民工15万人,开凿二百八十里新河道,使黄河东去,合淮河入海。

时间紧、任务重、工期短,监督挖河官吏又乘机克扣劳工钱粮,致使劳工挨饿、受冻、工钱少,从而群情激愤。

又因在治理黄河之前(至正十年),惠宗帝决定变更钞法。

变钞和新开河道,促使元末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白莲教教主韩山童及教友刘福通等,决定抓住治河民工冲天怨气之机,发动劳工举行农民起义。

一面抓紧宣传“弥勒下凡”、“明王出世”,又一面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他们事前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即将挖掘的黄陵岗附近河道上,待“独眼石人”挖出正中谣言,治河民工惊诧不也,黄河南北,反抗元王朝烈火顿时燃起。

红巾起义,是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组织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

爆发时间为元至正十一年五月(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聚众三千人于颍州准备起义,但起义事件泄密,遭到官府围剿, 韩山童被捕杀。

刘福通带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杀出重围,随即又把起义群众武装起来,占领了颖州,在河南一带非常猖狂、发展迅猛。

而其他地方,如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的郭子兴等在南方,也打着红巾起义旗帜南北呼应。

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起义。

刘福通在亳州(今安徽亳县)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

铁改余姓成吉思汗后裔的传奇

铁改余姓成吉思汗后裔的传奇

铁改余姓成吉思汗后裔的传奇2014-05-10 06:05铁木健画像余氏家谱余姓在四川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姓氏。

当一位姓余的朋友操着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和你摆龙门阵的时候,你可能不会想到,四川本土的余姓市民中,有些带有蒙古族的血统,因一段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而成为四川余姓大家族的一员。

这些余姓人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为了避祸,由铁姓改成余姓,隐藏着祖传的身份,靠着一首暗藏家族秘史的“分手诗”来明辨血统。

但在学术界,这段传奇故事一直存有争论。

本期“四川百家姓”,我们抛开学术之争,根据中华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为大家谈谈“铁”改“余”的故事。

读者如有不同见解,可与中华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进行探讨。

姓名释义:本义是房舍余与舍字同义。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余字像树木支撑的房屋形。

上部为屋顶,下面为梁架和支柱,整个字形像房屋架构侧面图。

余的本义是房舍,后来演化为第一人称“我”和富余之“余”,均为房舍的引申义。

主要源头:同姓不同宗余姓有同姓不同宗的说法,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一是源于姒姓。

夏桀被商汤放逐后,夏禹后代分封的国家中有由余国。

由余国的后代中,产生了余这个姓氏。

二是源于姬姓。

由余,周携王余臣之后,出生于春秋时天水一带。

由余的祖先原为当时的晋国人,因避乱逃到西戎。

后来,由余奉命出使秦国。

他见秦穆公贤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国。

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投入秦国,被秦穆公任为上卿(即宰相)。

由余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一举攻伐锦诸戎、绲戎、翟戎、义渠等12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

由余的子孙遂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为由氏和余氏。

三是源自隗姓。

余,春秋时期的小国,出自赤狄部落。

狄是春秋时期分布在河西、太行山一代的古老民族。

春秋期间,他们曾分批向东迁徙,活动于齐、鲁、晋、卫等国之间。

其中,赤狄活动在山西长治一代,和晋人杂居。

赤狄部中有余氏族,是赤狄隗姓之后,这一支的余姓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

余氏家谱源流[管理资料]

余氏家谱源流[管理资料]

第一章中华余姓家族概述第一节余姓追根溯源余姓主要由三大来源组成:姒姓、隗姓和外族的改姓。

一、第一支源自姒姓公元前2070元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

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曾先后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斟鄩(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等地。

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

夏禹之后分封之国有繇余,也作由余,其后有余氏。

春秋时,晋人由余因避乱出逃到西戎为官,秦穆公闻其贤德大度,礼聘为相,由余为秦出谋划策,为“广地益国”、“西霸戎夷”立有大功,其后裔遂以其名氏,有由余、由、余三姓。

按夏禹之后的由余国可能一直存在到商朝末,国处山西南部,其地被赤狄的留吁氏族所占领,以国名为名者逃亡西戎,后为秦穆公所用之由余,有可能为夏禹之后裔,或为赤狄留吁氏之族人,后者可能性更大。

二、第二支自隗姓余,春秋的小国,出赤狄部,其后裔以国为氏。

狄,亦作翟,春秋前分布于河西、太行山一带的古民族,春秋时,逐渐东徒,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分布在北方的故称比狄,后分赤狄、白狄、长狄三部。

赤狄分布在山西长治北,与普晋人杂居,包括东山皋落氏,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部,春秋时其中一部分并入晋国。

按:赤狄部余氏族,或留吁氏族,留吁人所居之地为夏禹后裔由余国的旧地,留吁实为由余的近音译而为。

因此,中国的余姓起源于山西长治地区,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

三、第三支来自外姓我国余姓比其他姓氏更早地发生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融洽,出自山西正统的余姓其实是华夏族与狄族的混合群体。

南北朝时期,余姓中又发生了外族基因的流入,主要发生在南方。

南北朝陈朝时期,江西新奉的溪族有余姓,溪族为当时南方武陵蛮的一分支,我国南方的许多姓氏与其有关。

元朝时由西域进入中原的人中也有以汉姓余为氏,成为泸州(今安徽合肥)的一支余姓。

贵州省余姓蒙古族族籍试考

贵州省余姓蒙古族族籍试考

作者: 荣盛
作者机构: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社会科学
页码: 39-43页
主题词: 蒙古族;铁木真;贵州省;大方县;蒙古人;家谱;始祖;成吉思汗;《蒙古源流》;解放前
摘要: <正>在祖国的民族大家庭中,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成员。

蒙古族在祖国北方聚居的地方是尽人皆知的,就是居住在南方云南省的蒙古族近年来也已为人所熟悉。

而贵州省世居的蒙古族,还鲜为人知。

本文就贵州省毕节专区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的族籍问题试考如下:。

余氏宗族远古世系传说

余氏宗族远古世系传说

余氏宗族远古世系传说约公元前2697年—公元885年我们无法对余氏宗族远古世系进行考证,但我们余氏的祖辈仍然根据史料上的丁点记载,以及一些宗族中一些长辈们对传说的回忆,整理出来余氏宗族远古世系关系。

我们现在把这个世系资料记录在这里。

余氏渊源说【余氏庆源序】(唐朝)······余氏萃者,系自叔虞受封食邑于唐州;从事建功于秦穆;由著六篇兵法;钦居十载翰林,显耀华胄,乔木故家谱牒,聿修源流大庆,脉络贯通,尊卑有序,别亲疏,叙昭穆,可谓能详其实而不欺其心矣,知其本,究其源,可谓能继其志而述其事矣,枝流虽众,正一本之所万殊也,本源则同正万殊之所一本也,是犹卦之千变万化而有三百八十四爻,皆归于乾坤。

······唐天复壬戌柳浑贞公撰【重修宗谱序】(宋朝)······昨太师礼部尚书公奉诏寻阅旧谱,编成新书进呈御览,敕谕枢密使冯拯考定,持贴告修丐文以弁其谱篇端,修偏观尽识,则知系出黄帝,脉启叔虞,受封食邑于唐州,从事有功于秦穆,子孙蛰蛰,簪缨继武,弗替引之,是为序。

宋咸平三年谏官参知政事庐陵欧阳修撰【抄族谱序】(元朝)······余之先由余相秦,功绩著于当时,德泽流于后世,后见秦无道,隐居歙州不仕,迨楚汉亡秦,子子孙孙世耕凿于河洛之间,故自汉而晋、而隋,余未有显者,至唐开元中,始有余钦为太常博士、集贤院学士,然莫详其乡里,后得秘书郎颜畴(原谱写作王寿,查无此字)所撰昭武校尉余杲墓铭,刻曰:某,歙之休宁人也,父钦,集贤院学士,自是世系始明,后罹五季之乱,钦之后有五兄弟曰:革、贲、旅、咸、升议迁,誓以遇坪则止,······元泰定元年甲子(公元1324年)教谕政叟泰亨撰重修宗谱序】(明朝)······丙戌之孟冬(1526年),鸠匠梓于建昌之太果寺,法欧阳之式,苏公之叙,按旧谱云周文王之世,始祖太忠居徽州之婺源,后徙歙之休宁,因秦穆时,奉诏撰姓,改余姓由,故显仕者不载诸史,迨唐太宗国子司业祖咏奏复姓焉,自是簪缨继武,后先相望,唐之太和中,休宁祖戭任史馆修撰,封休宁公,生男三:长韶仲,居广东韶州之曲江,次宁仲,居江西洪州之分宁,三杭仲,居浙江杭州之钱塘,······嘉靖七年戊子(1528年)石壁嗣孙仲埙乐天拜撰【重修中州坪族谱序】(明朝)······余之先,黄帝胄也,枝派蔓延,大多居歙,世远人繁,其丽不亿,迨唐天复中,八十五世曰良,字宁仲,官分宁县宰,德政彪炳,解绶归田,民咸思之,既而五季之乱,贼盗蜂起,公甚忧焉,乃率五子革、贲、旅、咸、升避难于分宁治所,······万历三年乙亥(1575年)兴国州庠生汪濂顿撰【余氏统宗谱序】(明朝)······余为黄初后裔,经传无所考,但云自太忠则有可徵焉,太忠居婺源,云礽星布,子孙散居无常,隐显相半,就功名勋烈者,余氏尤未著。

浙江省余氏宗支源流(1)

浙江省余氏宗支源流(1)

浙江省余氏宗支源流(1)浙江遂安儒洪余氏始祖:大康,字叔善,唐天寶年間(742~756)自京口(今江蘇丹徒縣)遷居浙江遂安縣(今屬淳安縣)武强蘿蔓塘村(今屬中洲鎮)。

始遷祖:以禮,字博文,號婺峰;萬頃,字九疇,又字浦寧,行二百,五代時自蘿蔓塘村遷居本邑儒洪村(今屬大墅鎮)。

遂安儒洪余氏族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余拱宸主修,余遇唐編纂.—1922年祥嵐堂木活字本.—16册.—譜序題儒洪余氏族譜.—5修本卷首:譜序、譜跋、歷修題名、凡例、家訓、給譜號數;卷一~十一:世系;卷十二:里居圖考、祠宇考、水口基考、廟基考、橋基考、恩綸考、鄉賢錄、義行錄、性理圖說、藝文考、傳;卷十三、十四:藝文考、傳、行略、像贊;卷十五:記、書、題跋、祭文、詩、墓志考;卷十六:墓志考、輪資題名;卷末:譜跋。

本譜始修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

世系修錄至第三十六世,排行字爲紹。

本支派排行字自二十四世起:九國一禮士承遇韓知允其昌紹世傳啓培宏肇毓爲嗣在象賢。

安(遂安)萝蔓余氏迁徙派别(见典籍瑶坡谱)参见:浙江淳安《瑶坡余氏宗谱》区别迁徙共四十四处:1、润州派丹徒县蝉公季弟讳珪,字质夫,由润州迁此。

来。

四川制置使兵部侍郎余焕章即其二十八世孙也。

2、许州派蝉公弟联,字诚夫,其元孙居仁、居实由萝蔓迁此。

2、许州派蝉公弟联,字诚夫,其元孙居仁、居实由萝蔓迁此。

3、曲江派萝蔓塘十六世孙日光公为韶州刺史,因居于此。

宋谏议大夫余靖即其裔也。

4、木莲社派开说公之长子讳镇,由萝蔓而迁此。

5、外坦派开说公之次子读永,由萝蔓而迁此。

6、平坦派开说公之三子讳远,由萝蔓而迁此。

7、鼓鸣蛇里开说公之四子讳周,由萝蔓而迁此。

8、丰厚派开说公之五子讳同,由萝蔓而迁此9、鄱阳派开说公之六讳纳,因鄱阳县令居此。

10、儒洪派由丰厚而迁此。

宋户部侍郎余万顷,紫宸殿学士余元嘉,翰林检阅提调史馆事余华,国子学录余舜琪,明吏部主事余纯,礼部仪制司郎中余致中,敕赐赠监察御史余如乐,山东兼交趾道御史余濯,江西武宁县令余希贤,广东阳山县令余悦,即其裔也。

论贵州余氏蒙古族风俗风情文化的生态意蕴

论贵州余氏蒙古族风俗风情文化的生态意蕴

论贵州余氏蒙古族风俗风情文化的生态意蕴作者:余满晖来源:《世纪桥》2013年第10期摘要:居住在贵州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但却以“余”为姓的蒙古族一直坚守的本民族传统姓俗、宗教等独特风俗风情文化中都蕴涵了丰富的生态思想。

随着现代化的拓展,这一支蒙古族风俗风情文化也面临外在定位小众化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只有采取强化相关政策扶持力度等诸多措施,才能有效推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走出当下的现代化困境。

关键词:贵州余氏蒙古族;风俗风情;生态;现代化一、贵州余氏蒙古族姓俗中植树、人树一体的思想贵州全省八十七个县(市)中有六十八个居住有蒙古族,其中余氏蒙古族占绝大部分,他们都以“余”为姓,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主要生活在毕节地区的大方县和铜仁地区的石阡县、思南县。

自元朝以来数百年间,这一支蒙古族中一直流传一个在姓氏渊源上为了藏匿原来真姓,改“铁”为余姓的传说。

关于这一改变的详细情况在他们保存下来的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撰修的《余氏族谱》谱序中有清晰的记载:我余氏祖姓奇渥温,胡人也。

入华夏而起朔漠,初号蒙古,铁木真出焉。

……不料红巾扰乱天下,又被奸臣诽谤,元顺帝听信奸臣之言,有诛吾九族之意,统家窃负而逃,来至四川,改铁为余,余字万代不改,一行来至泸州凤锦桥,人多影大,难以一路,乃联诗盟誓遗嘱作证,四散各处。

诗曰: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构祸人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否泰是天皆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余字源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后来贫富须相认,千朵桃花共树发。

在这一传说中,余氏蒙古族人提到了其先祖在泸州凤锦桥分手四散各处时“插柳桠”相互表示留念,因“柳”寓意“留”也。

其实在汉族习俗中与人惜别也经常以“柳”寓“留”。

如唐代诗人王维在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就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P.37)不过,汉族习俗以“柳”寓“留”时一般不会去“插柳”,而是“折柳”以示心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氏蒙古族渊源,在《余氏历代家谱》开篇中载:“我祖铁木建,系元成宗皇帝铁木耳之二弟也,封两平王,食邑湖广麻城。

年五十无子,祖母氏张、洪夫妇乐善不倦。

有一癫僧到家供养三年,渡以金丹,不果。

嘱祖父母尔家好善,上帝赐尔九男一女。

仙游之时,葬在牛眠山下,日后坟上长茅时,尔子孙折铁更姓,可免此难,日后果应其言,洪氏生秀一、秀二、秀三、秀四;张氏生庚五、庚六、庚七、庚八、庚九。

女名金莲,赘一婿,赐姓铁名弦。

十人俱中元朝进士,官至四太守、五尚书。

(这就是九子十进士来由)十兄妹(婿)易金改铁为“余”姓,为日后相认,十祖各咏诗一首,逃窜天涯。

如日后子孙相遇,各述前言,以亲骨肉之意耳”,盟诗为证,每人一句。

诗内容为: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赶散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否泰是天皆由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余字并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铁氏九子改名前后:
秀一公铁承良字德元,改余清,元进士授太守,子孙传于江南江西。

秀二公铁承勋字德朝,改余桢,元进士授太守,子孙传于四川嘉定、峨眉、洪雅、乐山。

秀三公铁承模字德贞,改余醇,元进士授太守,子孙传于四川成都、华阳。

秀四公铁承猷字德辅,改余和,元进士授太守,子孙传于四川温江、郫县、汉州(广汉)。

根五公铁承业字德弼,改余藩,元进士授刑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宜宾、顺庆、南溪。

根六公铁承改字德成,改余垣,元进士授兵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青神、眉州。

根七公铁承德字德胜,改余屏,元进士授吏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夹江、井研、仁寿。

根八公铁承光字德隆,改余翰,元进士授户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遂宁、重庆、夔州府。

根九公铁承英字德兴,改余芳。

元进士授礼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荣县、威远、富顺、犍为。

根十公金氏赐姓名铁承弦字伯锡。

改金鎔元进士授侍郎,子孙传于四川中江、长寿。

根十姑铁金莲字德仙。

改寿英
随从改姓干钩“于”,意为上不戴帽,下不穿衣。

元廷将灭,愧对祖先,高山低头,江河流泪,骨肉分离,惨不忍睹。

十公撮土焚香,朝北而拜,联诗插柳,对天盟誓:“余姓后世子
孙,不论贫穷富贵均得相认,不能视若路人,且金、余二姓不准开亲,倘若不依祖训,败坏纲常,不忍宗支,罚他身生一石二斗麦肤癞,全家灭绝。

”誓毕,十兄妹(婿)挥泪而别,并约定来年清明节在此看柳相会。

此年十兄妹如期相聚凤锦桥,悲喜交加,再次相泣而别,分散安居各州县落迹。

后代子孙隐姓埋名繁衍省息,至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

至今铁改余起缘仍有两个说法,因元史资料极少,铁改余同宗大多在川,张献忠屠四川时又丢失部份,现存于世的都大多于手抄本,中间不便有字抄错,只有青神余子俊的较全,还请各铁改余氏宗亲发挥己长,努力探索自己根源,所以具体考证还需各宗亲努力。

但我们从铁木见后由铁改余的史实是无可非议的,我们是蒙古族人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在四川威远有个“铁金余居上堂”的“五福祠”,地处县城南街,称作南祠,有别于长房分建的北街的北祠,至今已有近 300 年了,余氏子孙有数万人之多,有几十万人为证。

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墓碑上面清楚地记载着铁木健后裔为躲避战乱而改姓余和金。

1644 年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四川各地的明朝将领曾英、李占春、于大海、王祥、杨展、曹勋等,纷纷聚集兵马,袭击大西农民军,屠杀大西政权地方官员,给大西政权很大威胁。

对此,张
献忠进行了严厉的镇压, 1646 年张献忠退出四川,绝望之下屠川,其部下坚持 20 年与清庭斗争 1666 年后四川战乱基本平息。

我余沟村村史为先祖 1666 年后由于张献忠屠川后四川没人,湖广填四川时,由洪雅搬来成都市新津县方兴镇余沟村据今已在余沟村居住 300 年有余,由余腾龙开始在此居住到现时已有 13 代人,现今全国铁改余姓总谱编完限发 1000 套,恰逢城乡一体化,多数余姓族人将分开到各处安家为能让后人理清根源,所以我特将最基本内容抄袭于此,以求各代子孙能认清辈份,了解祖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