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诗歌鉴赏2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2020年高考语文复:古典诗歌鉴赏练题一、赏析意象作用练前提示:意象是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赏析意象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造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写人: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③抒情:感发兴寄,表达情感。
④结构:或为线索,或为中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XXX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XXX。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XXX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通过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同时,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衫XXX暗淡绯衫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注: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XXX从忠州刺史徙杭州刺史再徙苏州刺史。
②绯衫:大红色官服。
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
③梅:梅雨季节。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提拔重用的苦闷之情。
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
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弃,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提拔重用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XXX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XXX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XXX城头过。
其二一别XXX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XXX酒人。
答案:这两首诗都以“楼”为主要意象。
高三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胡适写给儿子 将来你长大时,莫忘了我怎样教训你: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诸葛亮写给儿子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余光中写给未来的孩子 不要轻视平凡的人,不要投机取巧,不要攻击自己做不 到的事。你长大后会知道,做好一件事太难,但绝不要 放弃。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 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 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 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湓浦曾闻似衣带, 有信心。
庐峰见说胜香炉。------
通过写想象中江州景的美妙,来劝慰朋友 不要过于消沉
题诗岁晏离鸿断,
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
写景转到写人,写白居易此时的境遇。 离鸿、病鹤都是指白居易。白居易远谪 江州,远离亲友,正如离群的孤雁一般。
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 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
2020年全国2卷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
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
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 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世说纷纭,更是以假乱真,以
高三一轮复习检测——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

高三一轮复习检测——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专练一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 [注] ,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二、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文人雅士以饮酒赋诗来表达自己深远高雅情思。
(2)李白在《蜀道难》中借助飞禽走兽从侧面烘托蜀道之高峻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风吹拂,万物复苏。
“春风”这一意象备受古代文人的喜爱,在古诗词中十分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解析】C项“心情也发生了变化”赏析错误,诗人的心情并未发生改变。
全诗表现出的都是诗人恬淡平静的心情。
故答案为:C2.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
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
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
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诗歌鉴赏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诗歌鉴赏比较题(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辛弃疾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注:①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
词闲居瓢泉之作。
②鹈鴂:《离骚补注》说:“鹈鴂、杜鹃实两种”。
③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
④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B.以啼鸟只解春归之恨来正面衬托人间恨事的悲痛,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铺垫。
C.词中大量引述历史故事,用简练的语言铺叙了古代的人间种种离情别恨。
D.结尾点题,从上文中凌空驰骋的眼前景的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2.请从情感内涵方面比较分析“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与《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句的同异。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临江仙冯延巳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
路遥人去马嘶沉。
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
徘徊一晌几般心。
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
②一晌:很短的时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冯延巳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以富艳精雕的意象来表达缠绵的情致,如以对“雨晴芳草烟深”“天长烟远”等局部细景的雕琢来烘托离人的缱绻情怀。
B. “路遥人去马嘶沉”写出了离人去远,人影不见,马嘶不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诗歌赏析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诗歌赏析(六)1、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声声慢》A.“寻寻觅觅”写动作,“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三句叠词各有侧重。
B.“乍暖还寒时候”描写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的感觉,这正是春天的时令特征。
C.“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处的雁使人顿生物是人非、寄思怀乡之感。
D.“淡酒”不敌“风急”,词人如此行文,既表明了天气特点,又比借酒浇愁的传统说法更为精妙。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虞美人·寄公度舒亶①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
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阙的前两句写词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上及下地勾勒出一副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落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词人内心的凄凉D.此词上阙主写景,下阙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2.本词是如何表现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西江月①【宋】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诗歌赏析

地表达了他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诗中的封大夫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早春寄王汉阳 李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昌,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气息,表达了诗人终于迎来了春天的喜悦之情。 B.诗中“昨夜”“人”二词写出了时节骤然变换、春风吹拂的特点,表现春归景象。 C.“黄金色”是写杨柳嫩黄之色,正扣题目中“早春”二字,也和“春还”呼应。 D.诗歌后四句写诗人与友人共赏春光,有描写、有抒情,感情蓬勃奔放,荡人心魄。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
A.首联两句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饮酒登高,表现一派和
熙欢乐之景。
B.颔联用“霜威”“杀气”来正面描写封常清,表现其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
备考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诗歌鉴赏

备考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诗歌鉴赏一、单选题1.下列对诗歌《青青水中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青青水中蒲[唐]韩愈其一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其二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A. 第一首以“一双鱼”作比,鱼儿成双作对,人却要分离,反衬思妇的孤独。
B. 第二首触景生情,思妇把自己比作随水漂流的浮萍,表现孤苦无依的处境。
C. 两首诗以“青青水中蒲”起兴,衬托离思,从不舍到相思,诗意层层加深。
D. 两诗语言通俗流畅,风格朴素自然,淳朴如同民歌,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
2.阅读下列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南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醉里”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读者从中可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B. 三、四两句写八百里连营的将士分吃烤牛肉后,奏起可以搅翻塞外的战斗乐曲,突出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C. 全词结构独特,前九句是一段,表现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D. 词作运用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写出战斗场面的转换,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北宋·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涧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
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释】①溧水:今江苏省县名,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l鉴赏读懂诗歌(二)

(二)古诗语言的“变形”: 在用词:改变词性; 造句方面:改变词序(语序)、空白省略等; 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 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 “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1、词类活用的普遍性 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 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原》) 答 (4)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答: 参考答案:(1)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2)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3)省略主语。诗句应为“(余)向晚意不适,(余)驱车登古原”。 (4)上下句分别省略谓语和主语。诗句应为“我居北海君(居)南 海,寄雁传书(雁)谢不能”。
续表
示例:“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陌上桑》) 名词
分析:“府”即“在府郡”,“朝”即“在朝廷”,这是名词作状语。 活用 作状 示例:“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语 分析:“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曹操的水 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续表 示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分析:“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诗歌鉴赏比较题(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辛弃疾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注:①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
词闲居瓢泉之作。
②鹈鴂:《离骚补注》说:“鹈鴂、杜鹃实两种”。
③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
④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B.以啼鸟只解春归之恨来正面衬托人间恨事的悲痛,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铺垫。
C.词中大量引述历史故事,用简练的语言铺叙了古代的人间种种离情别恨。
D.结尾点题,从上文中凌空驰骋的眼前景的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2.请从情感内涵方面比较分析“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与《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句的同异。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临江仙冯延巳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
路遥人去马嘶沉。
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
徘徊一晌几般心。
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
②一晌:很短的时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冯延巳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以富艳精雕的意象来表达缠绵的情致,如以对“雨晴芳草烟深”“天长烟远”等局部细景的雕琢来烘托离人的缱绻情怀。
B. “路遥人去马嘶沉”写出了离人去远,人影不见,马嘶不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
C. “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被惊吓,埋怨吹笛人不解自己心中愁怨,把自己从与意中人相会的美梦中惊醒。
D. “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他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孤独寂寞,更从“一晌”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柳永《雨霖铃》的下阙。
请比较本词“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和柳词“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异同点。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冯延巳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
路遥人去马嘶沉。
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
徘徊一晌几般心。
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
②一晌:很短的时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冯延巳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以富艳精雕的意象来表达缠绵的情致,如以对"雨晴芳草烟深""天长烟远"等局部细景的雕琢来烘托离人的缱绻情怀。
B."路遥人去马嘶沉"写出了离人去远,人影不见,马嘶不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
C."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被惊吓,埋怨吹笛人不解自己心中愁怨,把自己从与意中人相会的美梦中惊醒。
D."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他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孤独寞,更从"一晌"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
E.全词最后定格于"凝恨独沾巾"的主人公形象,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郁凝于心,无以宣泄,唯终日泪湿衣襟,词人在篇末简笔画像,留给读者无限遐思。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柳永《风霖铃》的下阙。
请比较“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异同。
4、阅读下面的两首清词,完成问题。
陈维崧词二首卜算子·阻风瓜步(甲)风急楚天秋,日落吴山暮。
乌臼红梨树树霜,船在霜中住。
极目落帆亭,侧听催船鼓。
闻道长江日夜流,何不流侬去?点绛唇·阻风江口(乙)浊浪堆空,暨阳[注]城下风涛怒。
冰车铁柱,隐隐轰吴楚。
独眺君山,且共春申语。
愁如许,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
【注】暨阳,今江苏江阴。
君山在江阴北郊,因春申君葬此而得名。
春申君即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博闻善辨,礼贤下士,曾任楚相二十多年。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甲词上阕既用“风急”“船在”照应题目,又通过景物描写点明时令和环境,可谓言简而意丰。
B.甲词下阕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笔,写出了词人不畏风急霜重、从容欣赏江岸美景的情态。
C.乙词上阕刻画了江面风大浪高的景象,动词“堆”“怒”“轰”和比喻“冰车铁柱”的运用,生动传神。
D.乙词下阕借助春申君的典故含蓄地传达情怀,尾句用“蛟龙舞”再写江上风浪,与上阕内容相呼应。
2.比较分析两首词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惧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袁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写下这首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直说地点与时间,“更无一点风色”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
B.“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阕写景,回顾岭表一年。
C.“肝胆皆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与上阕“表里俱澄澈”虚实相映,写人写景内外一片澄明。
D.诗人最后作主人,请天地万物做客人,想象瑰丽;敲击船沿,仰天长啸,豪情满怀。
2.请比较本词与曹操《短歌行》中“月”的意象,谈谈它们在艺术手法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念奴娇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白朴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
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
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
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
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 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
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发。
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注】①采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
②金焦:金山,焦山。
③绀(gàn)宇:寺庙。
④铁瓮: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
三国时孙权所筑。
⑤石冢:东晋高官王敦的参军郭璞之墓,在金山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落日”三句既展示出镇江山川的雄伟,又表现了它的历史沧桑感。
B.“遥望”三句是说石冢历经千年,遭遇无数次劫难,任人随意挖掘。
C.“桑梓”三句惊叹家国的沧桑变迁,心中涌起悲凉之情和无奈之叹。
D.“一声”两句倾吐满腔愁怨,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很大想象空间。
E.词的下片,转而重点抒发作者对历史变化,兴亡相替的慨叹。
结尾托物言情,给读者留下了较大的想象余地。
2.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白朴的这首词,都从“江山”写起,分别描绘登临镇江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多景楼所见景象,抒发感慨。
试比较分析两词上片所抒发的感慨有何不同。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引洪适子月①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
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
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①子月:农历十一月。
②圉圉:游不太灵活的样子。
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铺垫。
B."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其洒脱旷达状。
C.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
D."妻子"一句写渔夫妻子衣衫褴楼,将渔人一家艰苦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深味其中的种种辛酸。
E."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的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
2.渔夫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
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
8、阅读下面两首咏柳絮的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唐多令林黛玉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逑。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临江仙薛宝钗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围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韵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
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
②逐对成逑: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
“逑”即“球”。
1.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词“粉堕”、“香残”用柳絮随风飘残,喻指红颜终将老去。
借用“燕子楼”的典故,暗示出女子特有的孤独悲愁。
B.林词“叹今生、谁拾谁收”既是对柳絮命运的哀怜,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其凄凉悲楚之情溢于言表。
C.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薛词“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现了柳絮的志趣和追求,为下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本。
2.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将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B.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柳絮可不断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
这里化用了宋朝侯蒙《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意境。
C.面对同一团柳絮,因黛玉、宝钗两人身世、性格的不同,各自内心的感受也迥然不同,但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