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古诗词中的科学

合集下载

古诗里的科学

古诗里的科学

古诗里的科学
古诗里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还蕴含着不少的科学知识。

比如:
《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说明月亮的光线是
反射而来的,这是光学的基本原理。

《登高》中“临水面而观潮,沧海之水,鲸鱼之骨”,描写了潮
汐的概念和海洋生物的特征。

《将进酒》中“肝胆填词,气扬如簧”,描述了人体内分泌素的
作用,以及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长恨歌》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绘了自
然界中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繁衍方式。

古诗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不仅丰富多彩,还有很多启示和借鉴意义,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然、人体和社会。

- 1 -。

科普的古诗词

科普的古诗词

科普的古诗词
以下是一些含有科普知识的古诗词:
1.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这首诗描绘了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化学过程,体现了科普知识。

2.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这里用水滴石穿比喻持之以恒,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把困难的事情做好。

其中的化学知识包括石灰石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石灰乳的过程。

以上古诗词中都蕴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科普的古诗词,建议查阅古诗书籍。

古诗词里的科学知识

古诗词里的科学知识

古诗词里的科学知识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的例子: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句诗中包含了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

月亮和太阳同时升起或落下是春分和秋分这两天,也就是昼夜相等的日子,而黄昏是太阳从西方地平线沉下去的时候,也是气温开始降低的时刻。

在这个时候约会,气温适宜,既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包含了地理学的知识。

黄河是中国的一条主要河流,它从青藏高原流下来,经过九曲十八弯,最终注入渤海。

这句诗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象,也反映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理特征。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诗中包含了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而落下的花朵会变成肥料,供给土壤营养,为植物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

这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循环过程。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中包含了气候学的知识。

由于海拔较高,山地地区的气温比低地要低很多,因此山上的植物开花时间要比低地晚一些。

这句诗反映了这种现象。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中包含了地形学的知识。

这是描绘山地的诗句,说明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座山,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句诗中包含了天文学的知识。

月亮是地球最大的卫星,它对地球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共同欣赏同一轮明月的情景。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中包含了光学和物理学的知识。

光沿直线传播,而楼越高,视野越宽阔。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的决心。

8.“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中包含了动物行为学的知识。

鸭子是水禽,对于水温的变化非常敏感。

当春天到来,河水开始变暖时,鸭子就能够感知到这种变化并率先下水。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句诗中包含了生态学的知识。

草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即使被火烧成灰烬,只要有春风和雨露的滋润,它们也能重新生长出来。

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奇妙科学

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奇妙科学

一、概述我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既有艺术价值,又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本文将从300首经典古诗词中选取部分作品,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奇妙科学。

二、太阳和月亮1.《将进酒》-唐代:辛弃疾”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中描述了黄河的奔流和水的循环,反映了我国古代对水循环规律的认识。

2.《春晓》-唐代:孟浩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首诗中,表现了自然界的四季更替以及风的变化,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

三、星辰与日月1.《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明月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

2.《望岳》-唐代: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以雄伟的泰山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壮丽山川的赞美,展现了我国古代人对自然山川的敬畏和赞美。

四、自然界的奇妙1.《草》-唐代:白居易”采风披绣,去逐东风舞。

“这首诗通过对草的描写,表现了对自然界万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首诗描写了大地的草木在四季更迭中的生长和衰败,表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循环。

五、人类与自然1.《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感悟。

2.《送灵槐少府》-唐代:杜甫”落日在波,渔舟唱晚。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类生活的赞美之情。

六、结语通过对300首经典古诗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展现了古人对奇妙自然的感悟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珍贵的科学遗产。

七、天文知识的表现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对天文现象的描写,诸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反映了古人对太阳的轨迹和四季更替的观察。

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也留下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诗句,表现出古人对江河水循环规律的认知。

蕴含科学现象的古诗词

蕴含科学现象的古诗词

蕴含科学现象的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蕴含着科学现象的佳作。

以下是一些蕴含科学现象的古诗词:
1. 《登高》(唐代:杜甫)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这首诗描绘了巍峨的青山和陡峭的山路,在诗中出现的“蚕丛”与“鱼凫”实际上是云雾和雨雾的形象描写,这是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而产生的科学现象。

2. 《静夜思》(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孤独的人在夜晚望月思乡的情景。

诗中提到的“地上霜”实际上是月光照射在地面上形成的反射现象,这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

3. 《观沧海》(宋代:文天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碣石山上观赏海景的情景,通过描绘海浪、山岛、树木、百草等自然景观,表现了大自然的壮阔和神奇。

诗中提到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实际上是天文学上的景象,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和
公转所产生的现象。

这些古诗词蕴含的科学现象,不仅揭示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科学启示和文化遗产。

语文实践活动——寻找古诗词中的科学

语文实践活动——寻找古诗词中的科学

气象气温规律
“不知近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为何靠近边那株花 先开?因为水的比热容可能使边的温度会比陆地高(这也 是海边昼夜温差小的原因),所以靠近水边的花要开得 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随海拔 高度 的 增 加 而 递 减 的 山区物候垂直差异,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 100米,气温就下降0.6℃,桃花开放的时间要 落 后 20 ~30 天 , 所 以 山上的候比山下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古人己经意识 到“愈嵩愈冷"这个现象,故苏轼有“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名句。
哲学思想观点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 说 的 是 : 事 物 的现象不等同于本质,只看现象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它的 本质。“春江水暖鸭先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同样的诗句还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 躬行”。“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说 事 物 的 偶 然 性--------- 一 客 观 事 物 都 是 不 依 赖 于 人 的 意 识 而 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青山遮 不住”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独树众乃奇”是客观事 物的差异性。“山外青山楼外楼”是认识的无止境。
光学知识
9、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10、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花反射红光。 11、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 “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 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 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1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说:到了深秋季节, 天气变冷,叶子白天制造的淀粉由于输送作用的 减弱,葡萄糖滞留在叶子里,浓度越来越高。葡 萄糖的增多和秋天低温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花 青素是一种不稳定的有机物,本身没有颜色,当 它遇到酸性物质时变成红色,遇到碱性物质时会 变成蓝色。这样,花青素在酸性的叶肉细胞中就 变 成 了 红 色 , 所 以 树 叶 就 变 成 了 鲜 红色。

语文实践活动寻找古诗词中的科学

语文实践活动寻找古诗词中的科学
其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青蛙俗称“护谷虫”, 是捕虫能手;蛙声一片,除虫去害,便能使稻花
飘香,五谷丰登。
全班分成四个活动小组,对搜集到的 古诗词进行归类,并寻找古诗词中的科学 现象。然后全班互相交流、展示。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词句。
(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把水 稻丰收和“蛙声一片”连在一起写,它们之间有关联吗? 这里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知识呢?
(提示:包含科学知识,符合几何规律,站得高看得远
(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己亥杂诗》
(提示:包含科学知识,植物的腐殖质加入土壤可以使土壤肥沃。)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提示:包含科学知识,无风烟便直,光线折射而成“落日圆” )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平原地区在农历四 月时各种花大多已经凋谢了,而庐山上大林寺里桃花刚刚盛开。 为什么山上的花比平原开得迟呢?这里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知识呢?
其中蕴含着物候学的知识:⑴大林寺在庐山,山区的 气温是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递降的,大林寺海拔1100多米, 山顶气温比山脚下要低6-7度(平均每升高100米温度下 降0.6度 );⑵植物要达到一定的气温才会开花。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
其中有些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虽然 古人未必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但却如 实记录了客观的自然现象。我们在传承 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 其中的科学知识.

具有科学知识的古诗

具有科学知识的古诗

具有科学知识的古诗
1 《放言》
放言孤帆远影碧空尽,
病树前头万古春。

开拓宪法浩翰穹皋,
苍劲枯橘赐良因。

这首诗来自唐代诗人孟浩然,把自然风光和古文明混合讽刺宰相
暴政的企图:指出宰相只知开打无知病树,而不知开拓宪政的穹苍。

2 《饮马长城窟行》
骑马入长城,上青天探幽冥,望尽燕、赵之境,空断故人情。

这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一首双联体诗,把现实的地貌风物与古
代的凄凉情怀合而为一体。

诗中描绘的是饮马南下之际,翻山越岭,
把山里奇崖异壁,纵横曲折的古长城纳入眼帘,举马而望,空见元族,鸣金收兵之地,曾经能弹琴调女词的故人情也被片波横空断绝。

3 《折花衣》
衣袭轻游宇宙深,
折起碧玉植下仙。

人言仙家在云宵,
晴空一片月河绵。

这是宋代杨万里的诗句,这位诗人按照几何学的原理,把天体的运行轨道,变在文学语言中,按照玉米花的结构折叠,形容星辰之间的深远无穷,这种诗歌形象受到折纸艺术的启发,把众星之间的恩怨爱恨,艰难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实践活动——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 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科学知 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我们在传承古 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 中的科学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 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1. 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 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涉及到能量 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 是银河落九天”。诗词中的瀑布蕴藏 着巨大的机械能。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诗 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 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 的形成(液化) 4、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现象(分 子的热运动)
4、范仲淹诗句“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5、李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
6、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光 的反射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平面镜成像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其中“坐 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 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 参照物
3、“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山走来迎” 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井被吹走篱笆墙外 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1、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 “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 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虚像。
2、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平 面镜成像知识 3、“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
5、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凝华)
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
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声音 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声音在 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 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