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初中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初中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曹文才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科学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科学学家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科学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科学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体,为了更好的了解和使用它们,就要用到相关的科学知识。
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科学规律,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科学教学的事例,从而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科学概念和规律。
科学存在于同学们身边。
学习了电学知识后,同学们发现电在我们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电灯、电视机、电饭煲、电褥子、电磁炉等,在很多家庭中都是必需品。
当某个时候突然停电时,我们会变得手足无措。
没有了电视,我们会觉得生活很单调;没有了电灯,我们会觉得回到了点煤油灯的时代。
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们都会感叹电在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于是,同学们自发的对家庭中涉及到电的物体进行了探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
在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进行了汇总,得出几方面的结论:一、在家庭线路安装方面1.电表箱中电能表的选择,220V 20A的规格满足了大多数家庭用电器总功率过大的要求。
2.电线的选择,2.5平方毫米的铜导线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23A,即与电能表相匹配,又满足了大功率用电器对导线的安全要求。
3.闸刀开关中的保险丝,熔点低,电阻大。
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

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是指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力。
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够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让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些相关的措施。
一、借助真实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知识的选取一些有趣的日常生活情境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化学的时候,可以选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烧水变成水蒸气、脱皮水果变色等,通过实验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加深理解化学知识。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还能够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践操作活动,如制作发电模型、植物生长观察、水的凝固和融化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是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进行实际探究和研究。
可以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并最后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开展科学文化素养教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文化素养教育,让学生了解一些有趣的科学名人事迹、科学发展历程、科学实践案例等,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
可以让学生了解牛顿的苹果事件、达尔文的进化论、居里夫人的发现等,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伟大和神奇,从而增强对科学的敬畏和尊重。
生活中的小科学

生活中的小科学
生活中充满了许多小科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
知识。
比如,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水汽凝结成水珠的现象,这就是一个小科学。
当温度下降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凝结成小水珠,这就是因为冷空气无法容纳太多的水汽,所以就凝结成了水珠。
这个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在冰箱里的水瓶上、窗户玻璃上等等。
另一个生活中的小科学是关于风的现象。
我们经常看到风吹动树叶、吹动衣服等,但你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吗?风是由于地球的不均匀加热而形成的。
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地区的地表受到的热量不同,导致空气的温度也不同。
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这就形成了气流,也就是风。
此外,生活中的小科学还包括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技巧。
比如,我们在煮水的
时候可以在壶口放上一个小木棍,这样水就不会溢出来了。
这是因为木棍会破坏水的表面张力,让水不那么容易溢出来。
生活中的小科学无处不在,它们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更加好奇,也让我们更加
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因此,让我们多留心身边的小细节,发现生活中的小科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初中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研究

初中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初中科学知识无处不在。
从清晨醒来睁开双眼,到夜晚入睡进入梦乡,科学的原理和规律始终贯穿其中。
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并掌握这些科学知识,不仅能够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更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我们每天使用的电灯,其背后的原理就是电学知识。
电流通过灯丝时,灯丝发热发光,从而为我们照亮房间。
再比如,冬天我们会穿上厚厚的棉衣来保暖,这是因为棉衣中的棉花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有效地阻止身体热量的散失,这涉及到热学知识。
还有,我们在乘坐汽车时,会感受到惯性的存在。
当汽车突然启动,我们的身体会向后仰;当汽车紧急刹车,我们的身体会向前倾。
这些都是惯性的表现,是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实例。
化学知识同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厨房中的各种现象就是化学知识的生动体现。
比如,在发酵面粉制作馒头时,小苏打(碳酸氢钠)与面团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变得松软多孔。
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这是因为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我们使用的清洁剂,如洗洁精能够去除油污,是因为其成分能够使油污在水中分散成小液滴,形成乳浊液,从而被冲洗掉,这涉及到表面活性剂的化学作用。
生物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也不胜枚举。
我们知道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能够帮助我们选择更健康的食物。
比如,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生病时服用的药物,其作用原理也是基于生物学知识。
疫苗的接种则是利用了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提前让身体接触弱化或灭活的病原体,使身体产生抗体,从而在真正遇到病原体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保护我们的身体。
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不容忽视。
天气预报是我们每天都会关注的内容,它依赖于对大气环流、气压、温度等地理因素的监测和分析。
初中科学课实践应用总结

初中科学课实践应用总结科学课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应用,学生可以将课堂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提升学习成效。
本文将总结初中科学课实践应用的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实验是科学课实践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亲自观察、实施和探究科学现象和原理。
例如,在物理课上,学生可以进行水的沸腾实验,通过调整不同温度下的热源与水的接触时间,观察到水沸腾的过程及其原理。
在化学课上,学生可以进行酸碱中和实验,通过添加不同量的酸碱溶液并测量pH值,观察到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和特点。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其次,科学课还可以开展一些实际项目和调查研究。
例如,在生物课上,学生可以进行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
他们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如湿地、森林或河流,观察其中的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等因素,并撰写调查报告。
在地理课上,学生可以开展地貌观测和地图绘制,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这些项目和调查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此外,在科学课上进行一些实践探索也是很有意义的。
比如,在物理课上,学生可以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能光伏板模型,了解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和过程。
在化学课上,学生可以进行化学物质颜色变化的实验研究,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和物质比例,观察到颜色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这种实践探索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了上述的实践应用方式,科学课还可以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生物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个生态网游,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生物角色,了解不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和食物链的构建。
在化学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化学反应的角色扮演活动,学习和体验不同反应的过程、条件和结果。
这种游戏和角色扮演的实践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思考。
生活中的小科学

生活中的小科学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小科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知识却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
更加便利和有趣。
比如,我们经常会在家里使用的一些小物件,其实都蕴含着一些科学原理。
比如,我们常常使用的吸管。
吸管的作用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了气压的
原理。
当我们用嘴吸住一端的时候,管道内部的气压就会降低,而外部的大气压就会推动液体或者气体通过管道,从而实现了吸取饮料的目的。
这个小小的物件,却蕴含着气压的科学原理。
再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剪刀。
剪刀的原理也是很有意思的,它利用了杠杆原理。
我们用手握住剪刀的一端,另一端的剪刀刃就可以轻松地剪断纸张或者布料。
这个简单的物件,却蕴含着杠杆原理的科学原理。
生活中的小科学无处不在,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有趣。
当我们了
解了这些小科学的原理,我们就会对生活有更深的理解,也会更加珍惜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物件。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小科学,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吧!。
84. 初中生的科学知识如何应用于生活?

84. 初中生的科学知识如何应用于生活?84、初中生的科学知识如何应用于生活?对于初中生来说,在学校里学习的科学知识可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有趣和安全。
首先,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我们推一个物体时,会感受到物体对我们的反作用力。
这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现象。
比如,当我们骑自行车时,脚用力蹬踏板,自行车向前行进,这就是我们对自行车施加了力,而地面的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又会对自行车产生反作用力。
了解这些力的相互关系,能让我们更好地掌握骑行的技巧,比如如何更省力地骑行,如何在不同路况下保持平衡。
再比如,光学知识也很有用。
我们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这让我们明白为什么镜子可以反射出我们的形象。
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在装修房屋时可以合理地选择镜子的位置和数量,来增加房间的视觉空间感。
还有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知识,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老花眼镜是凸透镜,明白这些原理能让我们更好地保护眼睛,也能帮助我们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化学知识同样与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了解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就能更好地预防火灾。
知道如何正确灭火,比如油锅起火不能用水浇灭,而是应该用锅盖盖住隔绝氧气。
化学中的酸碱知识也很实用。
比如,在清洁厨房油污时,我们可以使用碱性的清洁剂,因为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更容易水解。
而在处理被蚊虫叮咬后的红肿瘙痒时,可以用弱碱性的肥皂水涂抹,因为蚊虫叮咬时会释放酸性物质,酸碱中和可以减轻症状。
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不少。
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能帮助我们合理搭配饮食,保持健康的身体。
比如,我们知道蛋白质是身体生长和修复的重要物质,碳水化合物是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脂肪过量摄入会对健康不利,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的正常功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样,我们在选择食物时就能更加明智,做到营养均衡。
初中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案例解析

初中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案例解析综合应用案例一:电流的应用某小区的路灯系统在发生故障后,需要维修。
经过初步检查,发现路灯系统中的电路出现了问题。
根据此情况,请分析并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路灯无法正常工作?在排除其他故障的可能性后,我们猜测是电路中的电流出现了问题。
首先,需要检查电路中是否存在打火现象。
如果发现打火现象,很可能是由于导线之间接触不良造成的。
解决方法是拧紧电路中的插头和插座,确保良好的接触。
如果打火现象没有出现,我们需要进一步检查电路中的开关。
正常情况下,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电路通电,路灯就会亮起。
相反,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时,电路断电,路灯就会熄灭。
因此,检查开关是否处于正确的位置,如果不正确,则需要调整开关状态。
问题二:如何提高路灯的亮度?为了提高路灯的亮度,我们需要研究电流与亮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欧姆定律,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存在关系,即I = U/R。
因此,要提高电流,可以增加电压或减小电阻。
鉴于路灯系统已经设定了稳定的电压,我们可以考虑减小电阻来提高亮度。
在路灯灯泡中,电阻起到了调控电流的作用。
通过更换电阻较小的灯泡,可以增加电流流过灯泡的强度,从而提高亮度。
综合应用案例二:物理学原理在活动中的应用某学校物理社团计划组织一次科学实验活动,并邀请了初中生参加。
在活动中,他们准备进行以下实验:利用平衡原理,设计一个水平悬挂物体的装置。
现请你结合整个活动的情景,进行解析。
实验步骤:1. 首先,准备一块平坦的台面,将其放置在水平地面上。
2. 在台面的一端固定一个弹簧,另一端则绑上一个重物。
3. 调整弹簧的位置,使得重物处于静止状态,不产生任何运动。
问题一:为什么重物能够保持静止?这是由于水平悬挂装置利用了平衡原理。
根据平衡原理的基本概念,当一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时,该物体所受到的合力为零。
在本实验中,重物受到重力和弹簧的弹力作用,当二者相等且反向时,重物处于平衡状态,保持静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曹文才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科学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科学学家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科学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科学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体,为了更好的了解和使用它们,就要用到相关的科学知识。
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科学规律,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科学教学的事例,从而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科学概念和规律。
科学存在于同学们身边。
学习了电学知识后,同学们发现电在我们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电灯、电视机、电饭煲、电褥子、电磁炉等,在很多家庭中都是必需品。
当某个时候突然停电时,我们会变得手足无措。
没有了电视,我们会觉得生活很单调;没有了电灯,我们会觉得回到了点煤油灯的时代。
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们都会感叹电在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于是,同学们自发的对家庭中涉及到电的物体进行了探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
在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进行了汇总,得出几方面的结论:一、在家庭线路安装方面1.电表箱中电能表的选择,220V 20A的规格满足了大多数家庭用电器总功率过大的要求。
2.电线的选择,2.5平方毫米的铜导线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23A,即与电能表相匹配,又满足了大功率用电器对导线的安全要求。
3.闸刀开关中的保险丝,熔点低,电阻大。
当线路中出现短路或过载时能自动熔断,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4.漏电断路器,比闸刀开关更先进一些,除了对短路和过载起作用外,对于意外的漏电和触电事故能起到自动跳闸的作用,更好的保障我们的人身安全。
5.三孔插座中的地线,可以把漏电电流及时的导入大地,避免了因用电器漏电造成的人身触电事故。
洗衣机、空调和其它大功率用电器的电源线都是三线插头,就是为了和地线配套使用。
二、厨房中的电器1.电饭煲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把电能转化为热能,它的热效率较低。
2.电磁炉能把电能转化为电磁能,电磁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再转化为热能。
它对人体没有辐射作用。
它的热效率非常高,节约了电能。
它是一个电生磁、磁生电在生活中的一个典型应用。
13.微波炉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对食物进行加热。
磁控管发出的微波对人体有辐射作用,所以必须用金属网对它进行屏蔽。
它的热效率是最高的。
4.电热水壶也利用了电流的热效应,把电能转化为热能。
与电饭煲、热得快、电褥子、电烙铁属于同一原理。
5.抽油烟机利用电动机把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排出油烟。
排气扇、电风扇和它是同一应用。
同学们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很多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但那只是停留在背诵的层面上,根本无法真正理解。
学习了物态变化一章后,他们从理论上对相关物态变化进行了理解,思想上对此有了新的认识。
1. 白气、雾、露、雨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当它液化放热后,变成小液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例如:冰棒周围的白气、打开电冰箱冷冻室门后看到的白气。
当小液滴较大且很多时,即为雾。
如舞台上干冰造成的烟雾缭绕。
当小液滴很大且附着在地面的物体时,即为露。
如夏天早上树叶、草上的露珠。
当小液滴很大且从空中下落时,即为雨。
2. 霜和雪水蒸气遇到地面上温度很低的物体后,凝华放热变为霜。
水蒸气在空中遇到温度很低的冷空气时,变为雪。
在夏天,水蒸气遇到这种情况时,小冰晶会积小成多形成大冰晶。
在到达地面上时,如果它没有完全熔化,就是我们常说的冰雹。
此外,同学们在收集相关知识时,也知道了一些俗语:“水缸穿裙子,天要下雨”、“下雪不冷,化雪冷”、“瑞雪兆丰年”。
经过一番思考,他们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现在很多同学的家中安装了暖气片,里边都充满水,三轮车、汽车的水箱里也装有水。
针对这一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水是我们身边最易获得的液体,而且还没有污染,因而是首选的液体。
这种观点立即遭到反驳,这部分同学认为:水的比热容比其它液体的大,在质量和升温相同的情况下,水吸收的热量多,通过暖气片放出的热量也多。
班级中的科学兴趣小组又对光学知识在汽车上的应用进行了探究,最后得出几个结论:1.汽车驾驶室侧面的后视镜是一个凸面镜利用凸面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像比实物小,增大驾驶员对车后的观察范围,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面镜它是利用凹面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灯泡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反射后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使灯泡射向后面的光线又被反射到汽车的前方,照亮前方路面。
3.汽车头灯外表是一个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玻璃灯罩组成。
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
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看清路边行人、路标、岔路口等。
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当光通过灯罩后发生折射,将光折射到车前的各个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稍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牌,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轿车玻璃贴上防爆太阳膜,行人很难看清楚轿车中人的面孔。
当太阳光照射到防爆太阳膜时,它会反射一部分光,同时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最终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
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乘客面孔反射出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
由于进入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行人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安装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车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车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
大型客车较高,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车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一般的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温度计正是根据液体的这一原理制成的。
但是,水在0~4℃时,具有热缩冷胀的反常特性。
生活在农村的学生都知道冬天三轮车水箱中的水要放掉,避免水凝固后体积变大胀破水箱。
为了解决这种繁琐的加水、放水问题,人们发明了防冻液。
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
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
生活中,茶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
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鸡蛋是由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所以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
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看不出什么。
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
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
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蛋白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
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
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
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各不同,二者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
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受热情况下,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
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
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科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科学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
谈到学物理,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科学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科学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高不可攀。
诚然,成为科学学家的人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科学,你就会发现:其实,科学就在身边。
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
物理不但是我们要掌握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