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as arteriosus )

合集下载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指征标准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指征标准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指征标准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指的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动脉导管未在出生后关闭。

这种病症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对于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选择。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指征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年龄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一般来说,对于新生儿和早产儿,如果动脉导管未闭的直径超过3毫米,或者存在明显的左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等症状,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此外,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患者,如果动脉导管未闭的直径超过6毫米,或者存在左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等症状,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其次,症状的严重程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血液在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异常流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心悸、乏力等。

如果患者的症状较为明显,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手术治疗就是必要的。

此外,心脏超声检查也是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包括导管的直径、长度、位置等。

如果超声检查显示动脉导管未闭的直径较大,或者存在其他并发症,如左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等,手术治疗就是必要的。

最后,患者的整体情况也需要考虑。

手术治疗是一种创伤性较大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来说,可能会增加手术的风险。

因此,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心功能等因素。

总之,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指征标准主要包括年龄、症状的严重程度、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整体情况。

对于满足这些指征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因此,患者和家属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时,应该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益处,并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PDA(动脉导管未闭)

PDA(动脉导管未闭)
常 – 分流量大者
• • • • 左室增大 左房增大 以左室增大为主 肺血增多,肺动脉段 突出 • 主动脉结正常或凸出
辅助检查
主要表现 见左右肺 动脉分叉处与降主动 脉起始部沟通
可见肺动脉分叉与 降主动脉有通过动 脉导管的五彩相间 的异常分流束
辅助检查
右心导管发现
诊断
1
病史
2
临床表现
3
辅助检查
病史
内因:与遗传有关,染色体异常或多基因 突变,家族中有同样病史。
外因 (1)母孕史 宫内病毒感染、孕母接触放射 线或毒物、服用药物史、患有代谢性疾病等 (2)家族史 父母是否近亲婚配,家族中有 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孕母有无流产、死产 或早产史。
临床表现
症状
管形
导管长度多在 1cm左右,直径 粗细不等
漏斗形
长度与管型相似, 但其近主动脉端粗 大,向肺动脉端逐 渐变窄
窗形
肺动脉与主动脉紧 贴,两者之间为一 孔道,直径往往较 大
血流动力学
PDA分流 肺动脉 主动脉 体循环缺血 脉压差增宽 肺动脉高压 肺循环充血
右心室增大
肺静脉回流增多
左心房
左心室
左心房室增大
完全性大血管转位、肺动脉 闭锁、三尖瓣闭锁、严重肺 动脉狭窄等
前列腺素维持E2 动脉导管开放
治疗
一般治疗:减轻患儿体力消耗、吸氧、密切监测 生命体征、营养支持等。 对症治疗:关闭动脉导管
早产儿:消炎痛静滴或口服,0.1~ 0.2mg/kg.次, 8~12小时重复1~2次,总量< 0.3~0.6mg/kg 手术:导管结扎或切断,3~6岁 介入疗法 (interventional therapy)
动脉导管未闭(PDA)

动脉导管未闭分流机制

动脉导管未闭分流机制

动脉导管未闭分流机制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指围生儿出生后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导管没有在出生后闭合。

通常在胎儿期,导管起到将主动脉和肺动脉血液分流的作用,帮助血液绕过肺部,因为在胎儿期肺部不用于换气。

一旦婴儿出生后,导管应该在48小时内自行关闭。

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氧合血液从主动脉到肺动脉进行分流,造成左至右分流,从而使大量的氧合血液流入肺循环,增加肺动脉的负载。

这会导致肺动脉高压、左心室增大,长期下去可能会影响心脏和肺部功能。

通常情况下,动脉导管未闭可以通过手术或药物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常采用导管介入术,通过导管插入体内,通过放置一个占位性装置将导管关闭。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这些药物可以促使导管闭合。

总之,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氧合血液和非氧合血液的混合,如果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对心脏和肺部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动脉导管未关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它是动脉导管出生后不关闭的病理状态。

动脉导管是由第六对支气管动脉弓的远端演变而成的。

在胎儿循环过程中,它将右室进入肺动脉的大部分血流引入降主动脉,并将其输送到胎盘进行氧合。

出生后,动脉导管不关闭可作为独立病变(可单独存在)或其他心血管畸形,如主动脉弓缩窄或中断、严重主动脉狭窄、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和肺动脉闭锁、严重肺动脉狭窄或血管环的一部分。

1.病因妊娠期是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2~8周,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也主要发生在这个阶段。

先天性心脏病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分为内外两类,其中后者很常见。

内部因素主要与遗传有关,特别是染色体易位和畸变,如21-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14-三体综合征,15-三体综合征和18-三体综合征常合并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此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儿童心血管畸形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预期。

更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宫内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如风疹、腮腺炎、流感和柯萨奇病毒;其他如妊娠接触大剂量射线、使用某些药物、代谢性疾病或慢性病、缺氧、母亲老年(接近更年期)等,都有引起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

动脉导管是胎儿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婴儿出生后第一次呼吸的建立,血氧浓度急剧上升,可以收缩和关闭动脉导管壁肌肉。

一般来说,大多数动脉导管在出生后的第一天都是功能性的,但在7~10由于缺氧和其他原因,天空可以重新开放。

解剖闭塞通常需要在1岁左右才能完成。

组织变化是内皮细胞形成的血管内膜垫突出到动脉导管腔,然后内膜下出血坏死,结缔组织增生,疤痕形成,最终导致动脉导管腔永久闭塞,形成索带残留。

如果动脉导管继续开放,则构成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不应有的通道,即动脉导管未关闭(PDA)。

2、发病机制流经动脉导管的血液量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动脉导管的直径、长度以及肺和全身血管床的相对阻力。

随着分娩、脐带结扎和全身血管阻力的增加。

动脉导管未闭鉴别诊断要点

动脉导管未闭鉴别诊断要点

动脉导管未闭鉴别诊断要点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一种常见的心脏先天畸形。

在胎儿期,由于胎儿体内的肺功能不发达,导致血液不能通过肺循环流入左心室,而是通过动脉导管直接进入主动脉。

然而,出生后,肺功能逐渐发达,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左右心室的血液混合,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和影响身体健康。

正确的鉴别诊断对于PDA的治疗至关重要。

1.心脏杂音:PDA患者心脏可出现连续性喀喇音,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持续性的舒张期杂音。

如果是轻度的PDA,杂音的音量也会比较低,甚至不能听到。

因此,注意分辨不同类型的心脏杂音,可以为PDA 的诊断提供很好的指导意义。

2.血流动力学检查:通过心血管超声、MRI等检查来确定PDA的位置、大小、血流速度和血流量等。

PDA可以发生在左/右主动脉弓与降主动脉交汇处上方,在左侧第4肋间、第5肋间等。

PDA的大小和血流速度的大小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影响病情的严重程度。

3.患者的症状:PDA患者通常会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疲劳、体重下降、呼吸时哭闹、离心性肝大、肺部感染等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PDA。

4.年龄和生理状态:PDA通常出现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其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考虑年龄和生理状态。

同时,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等)的鉴别也是很重要的。

5.根据家族病史:家族病史对于PDA的鉴别也是很有指导意义。

有些先天性心脏病有家族病史,如果PDA患者有家族病史,应该考虑到其他相关疾病的可能性。

除了以上这些方面,对于PDA鉴别诊断,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等多个方面。

当然,最终诊断还要基于综合分析结果进行。

准确的鉴别诊断可为PDA患者的治疗、康复提供有力保障,这要求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要严谨、细致、科学,避免误诊或延误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护理常规

动脉导管未闭护理常规

动脉导管未闭护理常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动脉导管未正常闭合或闭合不全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

该疾病的特征是动脉导管在婴儿出生后没有关闭,导致动脉血流通过未闭的导管从主动脉流向肺动脉,增加肺部血流量,向左向右分流并产生肺高压。

下面就PDA 的护理常规进行详细介绍。

1.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

对于监测动脉血压,应定期测量患儿四肢血压,评估动脉压力水平,确定肺动脉高压的程度。

2.保持患儿室内环境的舒适和稳定,保持室温适宜,防止感染,避免交叉感染。

定期进行体温监测,并控制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3.饮食护理:对于年龄适宜的婴儿,应提供充足的营养,适宜体重增长。

对于较大的孩子,应适当添加高能量食物,保证营养需求。

4.保持患儿平卧,保持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大剂量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因为它们可能导致动脉导管更加扩张。

5.保持体液平衡:注意水和电解质的输入和输出,确保足够的水分和溶质的摄入,经常监测患儿尿量和尿液的颜色、味道、气味等变化。

6.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症状的患儿,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非选择性负性肌肉松弛剂如氯巴比妥、硝普钠、呋塞米、吗啡等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以减轻心脏的负荷和肺动脉高压。

7.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PDA或有严重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是经导管封堵或开胸手术,将未闭的动脉导管关闭或删除。

8.家属护理:向家属详细介绍PDA的原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提供相关资料,解答家属的疑问并提供心理支持。

此外,护理过程中也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注重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如感染、衰竭、心力衰竭等。

综上所述,动脉导管未闭的护理常规包括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室内舒适环境,给予适宜的饮食,保持休息和睡眠,维持体液平衡,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提供家属教育和支持等方面。

动脉导管未闭诊断标准

动脉导管未闭诊断标准

动脉导管未闭诊断标准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一种常见的先
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约为1/2000。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导致氧合血与脱氧血混合,从而导致心脏负
荷增加,引起心脏肥大、肺动脉高压等症状。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PDA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PDA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PDA患者常常出现呼吸急促、心悸、乏力、发绀等症状。

此外,由于心脏负荷增加,患者的心脏可能会出现肥大,甚至出现心
力衰竭等症状。

2. 体征检查:PDA患者的体征检查主要包括听诊和触诊。

听诊时,医生可以听到连续性杂音,该杂音通常在左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最响亮。

触诊时,医生可以触及左心室搏动增强、左心室扩大等体征。

3. 影像学检查:PDA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心动图和胸部X
线片。

超声心动图可以直接观察到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包括导管的
位置、大小、形态等。

胸部X线片可以观察到心脏的大小、形态等情况,以及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的表现。

4. 心电图检查:PDA患者的心电图检查可以观察到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包括心房、心室的电活动情况、心律等。

总之,PDA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体征检查、影像学检查和
心电图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PDA。

对于确诊
的PDA患者,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以减轻心脏负荷,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动脉导管未闭相关知识

动脉导管未闭相关知识

动脉导管未闭相关知识概述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是常见先天性心血管疾病。

系胎儿期连接肺总动脉(或左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的动脉导管在出生后未闭塞所致。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3倍。

动脉导管80%在生后第3个月闭塞,95%在生后1年闭塞,如1年后仍未闭塞则认为动脉导管未闭。

根据解剖改变可分3型:①管型:导管长度10~30 mm,直径5~10 mm;②窗型:动脉导管几乎没有长度;③漏斗型:未闭导管呈漏斗状。

由于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故不论收缩期或舒张期均有血液从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肺循环血流量增大,常达体循环的2.4倍,可有肺动脉及其分支扩张。

分流的血液增加了左心负荷,可有左心增大。

因主动脉在舒张期仍向肺动脉分流,周围动脉舒张压低,脉压增大。

肺血管阻力增高致显著肺动脉高压,可出现右向左分流。

诊断要点临床表现1.症状临床症状与分流量有关,轻者无症状,病重者可有心悸、气急、咳嗽、咯血等,小儿有活动受限,发育障碍,易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晚期可发生心力衰竭。

右向左分流时发生发绀。

2.体征心脏听诊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有响亮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并伴收缩期震颤。

幼儿或儿童伴有肺动脉高压或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者,肺动脉压和主动脉压水平接近,可仅有收缩期杂音或无杂音。

分流量大时心尖部可有舒张期杂音(相对性二尖瓣狭窄)。

左向右分流量大时心浊音界扩大,心尖搏动增强,可有周围血管征:如脉压大、水冲脉、枪击音、毛细血管搏动等。

显著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向左分流,可出现发绀,且发绀下半身较上半身明显(差异性发绀)。

影像学检查1.胸部X线检查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野充血,肺动脉段突出,肺门血管影增粗搏动增强;可有肺门舞蹈征。

升主动脉或主动脉结增大,左心室左心房扩大;右室也可扩大。

2.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房左室内径增大。

室间隔活动增强。

胸骨上主动脉长轴和胸骨旁主肺动脉长轴(又称肺动脉分叉短轴)可显示未闭合的动脉导管(注意勿将左肺动脉误为动脉导管),同时可见主动脉、肺动脉增宽,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动脉导管及肺动脉干内的连续性高速湍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as arteriosus )
一、回顾性复习
小儿心脏在胚胎2—8周形成,在此期间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畸形:
a. 内在因素:主要与遗传有关,特别是染色体畸变。

b. 外在因素:较重要的为宫内感染,如风疹、流行性感冒
其它如放射线、代谢性疾病、药物影响
二、概述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畸形,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也是其中的一种,占15%—20%。

女多于男,近半个世纪以来,始于心血管检查和造影超声心动图等的应用以及在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发展,临床上对先心病诊断和治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分型:根据动脉导管的大小、长短和形态不一分为六型:
1、管型:导管长度多在1cm左右,直径粗细不等。

2、漏斗型:最窄处在肺动脉端。

3、反漏斗型:最窄处在主动脉端。

4、不规则型:有两个狭窄处。

5、不定型:长或不规则的壶腹状。

6、窗型
四、病理解剖
动脉导管位置:一端在肺总动脉与左肺动脉的连接处,另一端在主动脉弓降部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远端,即动脉导管三角内。

五、病理生理
1、动脉导管开放使主肺动脉之间存在通路,一般情况下体循环的压力高于肺循环的压力,血液在收缩散和舒张期都通过动脉导管从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

2、分流大小取决于3种因素。

a. 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压力差。

b. 动脉导管的直径与长度。

c. 以及体、肺循环之间的阻力差,导管越精,压力差越大,分流量越大。

3、由于主动脉分流,肺血流量增加,肺动脉扩张,压力升高。

4、随着肺循环血量增加,肺循环压力升高,导致器质性梗阻性肺动脉高压,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时,出现艾森门格综合征,同时右心室血(肺动脉血)经未闭导管入降主动脉故紫绀在双下肢表现更为明显,左上肢也可较右上肢明显形成差异性紫绀。

六、临床表现
1、症状轻重与缺损大小导管粗细成正比。

a. 分流量小者无症状,大者易患呼吸道感染,发育差、消瘦、苍白、无力、
多汗。

b. 严重肺动脉压力升高时可形成双向或右向左分流,出现紫绀,心力衰竭。

c. 紫绀以双下肢左上肢明显。

d. 严重时因左心房扩大,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

2、体征:
a. 肺动脉第二音包进
b. 震颤: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明显,在婴儿期仅有收缩期震颤,以后收缩期
与舒张期均有
c. 杂音: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粗糙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婴儿期和新生
儿期或重度肺高压时,可仅有收缩期杂音,大分流时心尖区有舒张期杂音。

3、并发症:(1)支气管肺炎(2)性细菌性心内膜炎(3)重者可致充血
性心力衰竭
七、辅检:
1、X线
a. 肺门阴影:扩大,常见肺门舞蹈征。

b. 心脏扩大:左心房左心室增大,主动脉结扩大,肺动脉高压时,左心室扩
大。

c. 肺野:充血,肺高压时,肺野变为清晰。

2、心电图:电轴正常,左心房、室扩大。

3、心导管检查:
a. 肺动脉血氧含量比右心室高0.5容积/dL。

b. 肺动脉压力高于右心室。

c. 导管可从肺动脉通过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

八、治疗:一般在1岁以内关闭,故1岁后一旦确诊宜手术结扎或切断治疗,以及
封堵治疗。

1、在早产儿期未闭者可口服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物消炎痛。

2、在学龄前期:可行结扎或切断。

3、非开胸治疗:
(1)Porstman法:最早用,但并发症多,已不用。

(2)Rashkind双面伞法:由于残余分流率高,现已少用。

(3)Sieleris纽扣式补片法:效果差。

(4)Anplatza蘑菇伞样装置法:效果好,分流率小,现常用。

(5)弹黄圈堵塞法:多用,费用低,操作简便,安全。

并发症:(1)溶血(2)残余分流(3)异位栓塞(4)动脉血栓形成
思考题:
1、动脉导管未闭的病理生理
2、差异性紫绀
3、艾森门格综合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