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和影响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和影响许岩序言艺术与科学是人类的两大创造性工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两种特殊的能力,是人类最高心智的产物。
而艺术与科学结合,已经成为新世纪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主流。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会弥补艺术与科学技术本身的缺陷,互为补充,最终造福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的进步。
(一)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21世纪艺术发展与科学进步的大趋势。
艺术与科学结合,有利于艺术家介入社会、介入生活,全方位地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也有利于艺术家进一步开拓视野,提高创作水平,加深对艺术规律和本质的认识。
同样,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也有利于科学家从审美的角度来发明创造,从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出发,探索人类的需求,以满足现代人的价值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
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因此,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密切相联的。
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之情感会得到升华。
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不会开拓创新。
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是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
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
其实早在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无意识中把艺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了。
最典型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艺术文化领域的多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思想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
在差异性中解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在差异性中解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互相独立的学科,拥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方式。
然而,艺术和科学的差异性并不代表二者之间完全没有联系。
实际上,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的现象。
首先,艺术和科学在其创作方式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艺术强调表现主观的感受和思想,重视艺术家的个人创造力和感性的表达。
而科学则强调客观的研究和分析,注重实验和数据的支撑。
艺术家的创作常常是经过主观想象和感官体验后创作出来的,而科学研究则是基于客观事实和数据进行推演和验证。
其次,艺术和科学在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艺术注重表现和传达情感和主观感受,而科学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新的图像和形象,把观念和思想转化为艺术作品,而科学则通过探索和实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
尽管艺术和科学在创作方式和认知方式上存在差异,但二者共同探索的领域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艺术和科学都可以通过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在艺术领域,人类的情感和思想都是艺术家在创造时考虑到的因素。
而在科学领域,通常是通过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和进行实验来获取事实真相的。
然而,在探索规律和建立理论方面,两者的视角却又不尽相同,这也是艺术和科学之间的重要差异之一。
此外,艺术和科学在应用上也存在着重要的差异。
艺术作品通常是用于表现和传递情感和思想,以及为人们提供美感和审美体验。
而科学研究则是为了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医学、工程等。
科学研究必须经过实验验证和数据支撑,才能真正发挥价值,而艺术则在表现和传递价值上更加注重主观体验和感受。
最后,总的来说,艺术和科学虽然在创作方式和认知方式上存在诸多差异,但二者之间却又有着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的现象。
艺术和科学之间共同探究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为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发展中,艺术和科学可以继续相互借鉴,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浅谈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浅谈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现代科学与艺术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科学以其理性和实验方法探索自然规律,而艺术则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表现人类内心世界。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和艺术已经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交融、互相影响的。
本文将就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进行探讨,探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体现在科学和艺术的交叉领域。
科学和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领域,而是存在许多交叉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手段,艺术作品又可以通过对科学原理的表现,呈现出较为生动的形象和更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数字艺术、科技艺术等就是科学和艺术融合的产物。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艺术表现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体现在科学和艺术相互启发的方式上。
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类思想和创造的产物,它们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交融的现象时常发生。
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也会受到艺术的启发,而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也会从科学的成果中汲取灵感。
很多科学研究都需要对自然界进行观察和思考,而艺术家的创作也需要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两者都需要用心去观察世界,用心去感受世界。
这种相互启发的方式,不仅丰富了科学和艺术的内涵,也拓展了人类的思维和感知。
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相互交融、相互启发、共同体现人类追求真理和美的本质。
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融合不仅能够促进人们对世界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知,也能够丰富人们的思维和体验。
在未来的科学与艺术交集的时代,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创新和发展,也许会有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类文化形态出现,这种文化形态特点将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体现,是对于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更深层次的表达。
只有当科学与艺术真正融合时,人类文明才会更加繁荣昌盛。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摘要:科学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是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科学与艺术是发展也是行影相随的,艺术需要科学的眼光来创作,科学指导艺术的发展,艺术为科学提供了服务,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既是分开的学科,又是相互依存的,艺术离不开科学,科学也少不了艺术,艺术时刻都发生,是永恒的。
关键词:艺术;科学;融合当今社会人们会片面的认识艺术与科学关系,认为艺术是艺术,科学是科学。
艺术偏向于感性,科学偏向于理性。
实施在工作中就将两者分开理解应用,从而单纯的用科学来揭示奥秘,用艺术来揭示情感。
把艺术与科学各自单独分开运用在任何事物当中,这样使科学过于知识化、枯燥化、概念化。
对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也产生了一定障碍。
科学在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随之不断的提高。
所以就要求我们更要深层次的理解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奥秘。
一、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是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科学与艺术是发展也是行影相随的,艺术需要科学的眼光来创作,科学指导艺术的发展,艺术为科学提供了服务,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既是分开的学科,又是相互依存的,艺术离不开科学,科学也少不了艺术,艺术时刻都发生,是永恒的。
在欧洲,艺术是非常发达的,科学技术也是非常进步的。
这点我们在参观上海世博会上,我们更深刻感受到发达国家在场馆展示与阐述思想上,将艺术与科学的融通运用的非常完美。
两者的完美融合更进一步便于我们去直观的理解展馆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
如今所谓新潮科技无不如此,极力运用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等等手法展示及阐述概念。
从展示的角度来说,它们的视觉冲击力也远远超过传统理论传播。
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展示科学技术的场所,这些所谓高新科技,利用艺术的表现力在世博会中可谓如鱼得水。
这点充分说明科学的原理及理论,用艺术表达给我们,会更显得通俗易懂,更富有趣味性。
所以科学理论与艺术形式是可以互相融合、互相作用来促进两者的发展。
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更为紧密。
浅谈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浅谈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现代科学和艺术作为两种不同的领域,在当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以其严密的理性方法和探索真理的目标,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而艺术则以其独特的审美和情感表达方式,为人类提供了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科学和艺术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两个领域,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科学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表达手段和创作素材。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科技手段被艺术家们应用到他们的作品中,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电影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艺术能够通过特效和CGI等技术手段,创造出更加逼真的画面效果;音乐制作技术的进步使得音乐家们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
科学的发展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创作素材。
现代艺术中的科技元素和对科学概念的深入探索,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观念。
科学的进步不仅提供了艺术发展的基础,也推动了艺术的创新和突破。
科学和艺术之间还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和共同的追求。
科学和艺术都追求真理和美,都试图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解释,试图以客观的方式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和真理;而艺术则通过审美表达和情感传递,试图以主观的方式揭示人类内心的真实和美。
科学和艺术的共同追求使得它们都具有对人类理解和认识的重要意义,都对人类的生活和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现代科学和艺术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科学为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手段和素材,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和创新;艺术则为科学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课题,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和突破。
科学和艺术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和共同的追求,都试图揭示世界的真理和美,对人类的生活和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只有科学和艺术能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人类的文明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自然辩证法之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是让科学与你为友。
这是哈佛大学校训,这里我想补充一点:不仅让科学与你为友,你还要学会驾驭艺术的手段。
自古以来,科学与艺术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两者之间的区别日渐模糊,开始朝着统一的方向趋化。
科学的起源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观照、实验及人们为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一种实践;艺术的起源是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人类不断提高的生存能力的运用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分化.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整体文化的两朵奇葩,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同手段,是具有不同规律但又相互紧密联系的两个领域。
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可以引用华裔科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的一段简洁而精辟的描述:“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
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
尽管自然现象本身不以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
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从李政道先生的话可以看出,科学与艺术在起源角度上看本是同根生,后来随着学科的分化才走上不同的道路:艺术在于用创新的手法唤醒人么意识或者潜意识里已经存在的情感,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准确的新的抽象;虽然学科的分化使得科学和艺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同济进化,谱写了人类的文明。
浅谈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浅谈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早已被人们关注和探讨,但是随着科学和艺术的不断进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深化。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和艺术被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是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科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这些理论和技术不仅对科学领域本身有影响,而且对艺术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展示数字艺术。
数字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是科技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另外,科学的发展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丰富的创作材料和创作工具,这些都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其次,科学与艺术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关系。
艺术以自身的方式呈现人类生活中的美好和真理,而科学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和创作内容。
科学和艺术之间的互动,让艺术更加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让科学更加人性化和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另外,现代科学和艺术还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科学以其独特的方法和精神,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艺术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展示了人类精神的高峰。
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将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动力来源,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为人类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现代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它们不仅在技术和创意方面互相借鉴,而且在价值观和使命感上也有相通之处。
科学和艺术的互动不仅增强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促进了文化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思考和实践,让科学和艺术更好地为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摘要】艺术与科学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通过探讨艺术与科学的共同点和区别,以及科学对艺术、艺术对科学的相互影响,揭示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跨学科的发展中,艺术和科学的融合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灵感。
艺术与科学互补性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强调,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创新。
最终,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互动将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艺术,科学,关系,共同点,区别,影响,跨学科,互补性,未来发展,结论1. 引言1.1 艺术与科学的定义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创造性活动,通过表现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和推理来揭示客观规律,解释现象和探索未知。
艺术和科学虽然在表现形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在实践中相互交融、互为补充。
艺术可以激发科学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科学可以为艺术家提供理性思考和技术支持。
艺术与科学的交叉点还体现在它们对于人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上,艺术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和共鸣,科学则可以帮助人类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艺术和科学虽然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价值,但二者的边界并不是非常清晰。
它们在实践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当今世界,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会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1.2 艺术与科学的联系艺术与科学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强调创造和感知,另一个强调实证和理性。
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艺术与科学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出了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艺术与科学都以探索和发现为基础,都追求真理和美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9月3日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刘巨德、包林、张泰昌、郭慕孙)主讲人简介刘巨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包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留法博士张泰昌:中国青少年辅导员学会副理事长郭慕孙:中国科学院院士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我们几位在台上,坐的几位主讲老师呢,一位是我们著名的郭慕孙先生,他是我们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的德高望重的院士,是个化学家,一会儿他要演示,他所搞的几何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模型,动态模型,一位是我们刘巨德教授,他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是我们美术界的权威,还有一位呢,是我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包林先生,他刚从法国回来,他是博士生导师博指导,在工艺美术方面,很有成就的一位,年轻有为的一位教授,我们今天这样,准备这么开,因为我们没导演过,我们互动性的台上台下,我们四人也互动,你们有什么问题也随意问,开始呢先请郭慕孙先生,把他所搞的,我们叫几何动态模型,动态艺术,或者叫魔摆,魔是魔术的魔,摆是摆动的摆,就是在有一阵风啊,有(别的)什么情况下,它能够产生一些动态,它本身这是一个科技,和艺术的结合,把他这个东西,请他介绍一下给大家,给大家一个启示。
这个几何动艺是,特殊性的艺术品,现在可以这么说,它的外型不模仿,自然界的什么东西,一只狗一头狮子,一头象或者是一个飞的老鹰,不做这种东西,都是几何的形状,把这些几何形状,通过设计计算结合在一起的,有个立体的造型能够运动,那么把这些东西,因为要做的尽量简单,我看我们在座的,有很多青年同志,你们自己可以回去做,我的工具就是一个铅笔盒,一个大的铅笔盒里面,全部工具都在(里面),很容易做的,那么这样呢,我这个构思很快可以实现,出来造型是什么样子的,运动是什么样子的,不行(的话),因为我是用计算机,都由公式推导好的,你把这个参数把它一改,改了以后再可以造,再可以做,不像要做大的,室外的东西(那样麻烦),再下一张,我现在具体来介绍一些,这些做好的东西,再下一张,这个是我爱人的,打毛衣(的)针做的,一个个都是毛衣针,这个铝条,每一根就是一个"秤" ,这样做出来以后,我没有更多的,可以表示它的动态,再下一个,这个牙医,牙医做的不锈钢丝,长短是对数的增加,因为这个人的感觉对于这个都是有规律的东西,就觉得是会好看的,现在用的这样一个规律,在气流中间会动的是亮的,下一个,这个是焊条,铝焊条做的画成这样,这个有空气起动了以后,它这个也会动,再有一个,这个粗的铝焊条,每一个是一个方的形状,是个方的 Motif (法语:主题),那么按一定的几何的比例生长,最小的挂在第二个上边,第二个连着最小的,挂在第三个上边,那么这个就要,做一些力的一些计算,最后这个形状是怎么样的,这个是类同的,下一张这个类同的这个,我起了个名字,起不到什么(好)名字,就是叫做是“图腾”,“图腾”不是具体,一个自然界的东西,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表现的方式,这个做起来比较难做,做好了以后,这根东西一定要是垂着,这个呢现在是,(用)做板片的东西做的,板片的东西硬纸板,三合板、塑料板,这些我都是用铝板,铝板是PS板,是印刷板做的,这两块东西都可以,在空气中都可以动的,下边有两个重垂,这个呢是用一样的三角,每一个三角要切掉一块,然后根据计算,它有等角的距离可以排出来,也会动的你可以看,第一个切掉很多,中间的就切掉一点点,再下一个,这个呢也是另外一种,三角的一种排列的样子,再下一个,这一个也是一个三角,是一个整个三角,然后再按等边三角形来,切到这个三角完全切完,因此它是按比例的从大到小,这个是平面也是动的,这个是一块四方中间对开,然后呢变成两个长方形,长方形斜开就是这样子,每个的位置排的是90度,这个也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一共是八个有横的有竖的,就是这样的一些结构,再下一个,这个是矩形的了,我们三角的刚才说了一些例子,这样的矩形是方形的,这个是塑料板做的,透明的塑料板做的,这样是一块大方的,按这个一块块切了以后,没有余料了全部用光,那么搁在那里面是会这样动的,这个是以运动起名,叫它是“浪”,下一个这个是这样,上边两根是粗的铝条,下边三根粗的铝条,这个设计了以后呢,中间有三个是推动的片,启动的片,气流来了以后可以动,动了以后,这个三个是互相可以打击的,所以是个风铃,这个呢是五块完全一样的圆,挂了以后在气流中间的运动,好像月食一样,下边把上边的盖住,这个月食,这个英文我起了个名字,就叫“Eclipsing”就是月食,中文给它起了一个名字,“青出于蓝”,所以这个都不是,模仿自然界的东西,再下一个,这个是一样的,下边有一块驱动的片,这个以后我还要,仔细地给大家介绍,再下一个,这个也是这样一个东西,也是一样的东西,是另外一个材料做的,有四块,两块是绿的,两块是黑的,实际上这个材料都是废品,是照片的,放大照片的盒子,一边是绿的一边是黑的,所以把它倒过来,再下一个,这个呢是整个一个圆,在边上一个切点,把它画好多圆切下来以后呢,每个呢是像爪子一样,那么因为它这个爪子的运动,不是在平面里边的,所以它爪子不会碰的,所以这个起了个名字叫“虚抓”,再下一个,这个是另外一个图,同样的东西,再有一个也是另外一个图,这个是几个位置,可以看见是表示它的运动,再下一个,这个呢是同样的东西,这个呢是用三合板做的,做了以后呢一面贴上蓝的布,还有一面贴上我爱人做衣服废料,是花的布,那么切好了以后翻转用,所以一个蓝一个花,一个蓝一个花,这个挂在家里,也是“虚抓”,英文名字叫“Phantom clawing”,“Phantom”是动词是“鬼”的意思,“Clawing”就是“抓”(的意思),意思是抓也抓不到,再下一个,这个是简单的,大家都可以看到,就是一个圆,同心的圆切了以后挂在那里,它会动的再下一个,这个呢就是,每两个拼起来是一个圆,它是每一个出现,是由两个半径不一样的圆组成的,这个是找不到名字,我就叫它是“LOBE”,那么因为我做这个东西,是那年在美国“BLACKSBURG”做的,我就起了个(名字),“BLACKBURG LOBE”,那么下一个呢,下一个,一样的,这个几块东西,是一个圆盘里边的材料做的,全部用光,一点没有余料,我今天跟大家讲的就是这些,看有什么问题,谢谢各位。
很感谢刚才郭院士的话,非常精彩地把他所搞的,应该说他是从事科学的,一个是科学严谨性,加上艺术上的创新思维,组合在一块,当然今天比较遗憾的,咱们没有看到实物,要看到实物到郭老师家里一看,那大千世界到处都在动,我忽然想起一个科学家,卢嘉锡同志讲一个科学家,应该是他的化学分子式,应该是C3H3 ,Cthree Hthree,什么意思呢就是说,creative head 创造性的头脑,cleavel hand 勤劳的双手,clean habit 很洁净的习惯,很严肃的很整洁的习惯,creative head, cleavel hand clean habit,我们郭院士就是这样的典范,也是我们为什么,今天咱们有这个范例,讲了一个很大的一个科学家,一个院士,不仅在,一定想象他不仅在,科学上的严谨性,而且在,很执着的搞了很多创新,在艺术上搞了很多创新,因为它牵扯的学科多了,刚才讲到的,仅仅讲的几何上运用,平衡的问题,重心的确定问题,调试的问题,还包括材料利用,他一块没浪费,所有的材料,都利用材料之间相互之间配合,形成一个物体,今天主题讲的是艺术和科学,其实我想讲一个人类文明史,从哪儿开始的,从艺术开始的,最早人类文明史,一有文明最早的是什么,是刻符,雕刻的刻,刻符号刻在那儿,刻在泥巴上,刻在瓦片上,刻符和岩画,岩画就是岩石里面画画,壁画最早的咱们现在看到的,后来慢慢分解了,一部分转到艺术了,美术艺术,一部分变成文字,就出现了人类文明,最早在两河流域,那天有个知识大奖赛,问了个钉子文(楔形文),是那个地方发源的,歌唱大比赛里面,有人答错了,实际是两河流域,这个两河流域实际上西亚,现在伊拉克,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后来变成一个冲击出来,一块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是我们那个最早的文字,我们甲骨文第三,第一个是它搞了钉子(文),什么叫钉子,拿根棍一个手拿着,一个手压在泥巴里,压进去那头有一个头,底下一个是一个尾巴,所以每个字都是一头大,一头小后来呢,埃及圣书字,圣经上的(圣书字),后来才是中国甲骨文,甲骨文演变到,变成今天的汉文化,这个很早以前完了之后,四百年以前,科学技术慢慢独立出来了,因为它影响太大了,独立出来才形成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开始的时候,科学技术发展非常缓慢的,在前年世界上评,世界上11项发明,第一项是什么,大家想第一项最伟大的发明,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眼镜近视眼为什么,因为那个眼镜的话,它最早是一次打雷,把那个二氧化硅熔化了,变成液体了透明了,后来从教堂上搞的玻璃,后来教堂(僧侣)把玻璃一翻,可以看东西放大,就变成老花镜,在明朝的时候,送给明朝皇帝一(副)老花镜,又经过二百年,就慢慢磨出近视镜,一下子前后经历了多少年,这眼镜从它开始到发现,经过了705年,可是后来科学不一样,后来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到后来激光(发明的那)年,我(因为)时间关系不讲了,一看发展很快,因此真正人类文明,如果从他搞艺术开始,这个文明(开始)的话,到现在,也就三万年,那么这三万年和地球来说,我们宇宙寿命是140亿(年),地球46亿(年),那么从地球的历史来看,人类的文明就“嘀嗒”一秒,也就说地球整个的历史里面,地球把它作为24小时的话,那么在23点59分59秒,出现了人类文明,就“嘀嗒”一秒里面,出现这么多的发明创造,因此人类进入一个,发明创造的年代,那么现在来看,这个发明越来越快,因此马上提出对教育的冲击,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后,美国近乎大呼疾呼,说美国教育的失败,必须教育改革,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第一个我讲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讲这个主题,就当前教育上,世界教育的潮流,有很大的问题,就是认为人类培养人才,过去人才如果说,把科学技术作为金字塔的一个面,另外一个面是社会和哲学,另外一个面是人文科学和艺术,那么金字塔一个形状的一个结构,一个人才的结构,过去人才培养的就是一个面,你像郭老师就不一样了,你现在已经是面面俱到了,历史上只有到后来,变为尖端人物,像过去达芬奇,达芬奇他艺术家建筑学家,雕塑学家又是解剖学家,而且直升机也是他最早设想的,怎么搞直升机,那个是大事,可是现在反过来说,我们现在有条件,我们现在教育是大教育,不是学校教育,如果把教育都压在学校,校长那冤枉校长,做不到我们现在这么多媒体,有多媒体有网络有宣传媒体,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有条件我们培养(人才),不要单一的培养,而是综合来培养。
刚才郭先生和张先生,讲得非常好,我想就他们谈的问题,我补充一点我的感想,第一个就是郭先生的几何动艺,这个也给我看了以后,有很多联想,我曾经去拜访过郭先生,在家里看他,几间屋子全部挂满了,他的艺术作品,这个使我联想到了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美术家,常常讲的美归属,这是著名的画家,康定斯基的一句名言,还有一点就是,我想到了蒙德布罗,分形数学家,他说的“生命的自相似”,第三个我同时也想到了,就是关于蒙德里安,也是一个艺术家,荷兰的艺术家,他提出追求宇宙的平衡性,艺术宇宙的平衡性,那么郭先生属于科学的艺术家,所以他的作品充满了,这种理性的科学的美,也可以说从中可以,感受到数理象三者的关系,它里边呢,也更使我想到一种,就是说,感觉宇宙上所有的生命现象,好像都是一个数学模型一样,使我联想到可能我们人体自身,也是一个竖的模型,所以人体是美的,所以数无时不存在,于我们生命的自然的每一个空间,所以这样的话呢,就可以感受到,艺术和科学本来是没有分家的,它自身就存在于我们整个自然界内,而把它分家呢是我们人为的,今天在21世纪需要,也可以说,人类需要艺术与科学的整合,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以及人类生存质量的提升,它需要艺术与科学的整合,所以刚才张先生,特别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人才培养,21世纪所有的世界,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都在寻求知识的整合,就是人类的认知,在21世纪已经全部是,一个整合性的思维,这样的话呢,对于人才培养上,就艺术与科学的,这种互动与互补和互融,成为了高等教育,目前的一种方向,为此清华大学特别在去年,举办了艺术与科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里面我觉得,艺术与科学呢,可能有这么三个层面的互动与互补,因为艺术与科学,是属于人类心智的结晶,它是人类创造性的,行为的一种成果,而这种创造性的行为呢,它都是由人的想象所做到的,而这种创造,艺术与科学,用李政道先生的话,都属于人为的,这种创造是人为,艺术与科学不是自然生长的,是人为的结果,它们之间这种创造性的思维上,可能有很多共同点,当然也有很多差异,我只想从三个方面,想谈一点我自己的感受,艺术与科学的互动,可能一般人都理解为,是艺术与技术,比如说认为技术的进步,可能会对艺术产生很多印象,这确实在美术史上艺术史上,都有很多例证,艺术确实也需要技术,技术也需要艺术,但是艺术和技术,它们自身的关系来说,它是属于一个,表层的互动和互补,技术的进步,并不能决定艺术,就像我们现在认为,比如我们的电脑绘画,或者多媒体艺术出现以后,并不说明是艺术进步了,而只是一种艺术的语言在变化,而艺术的本质是没有变的,艺术呢在某种程度来说,它是以一种宇宙之理,来抒发人性的情怀,而科学呢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宇宙之理,正好一正一反,所以李政道先生特别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人性这种情怀,那可能就成为,艺术的最重要的目标,所以艺术它是一种自我进化,它的目的最重要在,自我进化自我完善,就是人类的自我完善,人类的自我进化,也就是人性的进化,而技术本身并不能代替这些,就像我们打一个比方,可能不是特别恰当,比如说我们人类都在追求和平,但是技术并不能带来和平,科学技术越发达,那么相反在某种程度上,给和平带来的危险更巨大,所以说技术自身,对艺术它有很多变换,它有语言,但是技术不等于技术,这是第一个层面,所以我们虽然,我们现在电脑很发达,但是全世界的,高等艺术在研讨的时候,特别提出了,因为我们都希望,有这个标准化的技术,但是谁都不希望,有千篇一律的艺术,这样在艺术创造当中,电脑本身作为一种工具,它可以给我们变换艺术,带来新的语言的创造,但是它自身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弊端,所以我们艺术与科学的,互动、互补、互溶,不能只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第二点这一个中层,就是艺术与科学非常重要的,在于它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我觉得这是它们的一个结合点,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里,科学和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综合思维,无界限超时空的超物我的,超功利的,这样一个状态,那么在万世万物,在艺术家和科学家眼里,是没有界限的,第三点我觉得艺术与科学,还在于它们的信仰,艺术与科学是一种信仰,它是有一种宗教精神,它是无我的,也就是我刚才说的是,它不仅是无功利的,而且它认为自己在,自然和宇宙当中,它是更多的来说它是,整体里边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所以一般人说艺术家讲个性,其实艺术家的个性,他是在共性的基础上的个性,它更讲大我超我无我,我想科学家呢,我看好象也是,这样一个这种状态,那么只有这样的状态的时候,他对艺术与科学本身,就变成了一种就是说,狂迷的状态忘我的状态,他没有任何动力,要求他去做,而是自己自发的去做,并且艺术与科学,它们都属于寂寞之道,路上荆棘颇多鲜花甚少,而且他们也不是为了鲜花,所以人类崇尚科学和艺术,我觉得这是人类伟大的,真善美精神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