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3分钟演讲稿

红色娘子军3分钟演讲稿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红色娘子军的故事。
红色娘子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由妇女组成的军队,她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她们是一群普通的妇女,但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她们挺身而出,用她们的血肉之躯,书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红色娘子军的成立背景。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国正面临着外敌入侵和国家分裂的危机。
为了保家卫国,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到了革命队伍中。
她们放下了家庭,放下了儿女,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保卫家园的道路。
她们不畏艰险,不惧牺牲,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爱国情怀。
其次,让我们看看红色娘子军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在抗日战争中,红色娘子军积极参加了各种抗日活动,她们不仅参加了战斗,还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动员更多的妇女参与到抗日斗争中来。
在解放战争中,她们更是冲锋在前,浴血奋战,为了国家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她们毫不犹豫地抛头颅、洒热血,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红色娘子军对我们的启示。
红色娘子军用她们的英勇和牺牲,彰显了女性的伟大力量,她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女性同样可以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同样可以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卓越的贡献。
她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明白了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创造奇迹。
在今天这个美好的时代,我们要铭记红色娘子军的光辉历史,我们要传承红色娘子军的英雄精神,我们要以她们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让我们共同为红色娘子军致敬!让我们共同为伟大的中国梦加油!谢谢大家!。
红色娘子军的成立、名称由来以及历史意义

高等教育一、红色娘子军的成立1、成立背景娘子军的成立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
海南岛本是我国美丽富饶的宝岛。
但过去由于封建统治者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使得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海南交通闭塞,农业落后,捐税苛重,民不聊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德、意、日等帝国主义列强接踵而至,勾结当地腐朽的政府官员和封建军阀,对海南岛进行最大程度的侵略和掠夺,使琼崖地区的经济、文化更加落后,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
女性的命运更加悲惨。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木头跟木头抱。
丈夫死了,还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贞节”,永不改嫁。
而在那个时代的海南,有不少男人迫于生计,抛妻别子,漂流到南海周边的国家去谋生。
在最底层的妇女不仅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所束缚,还会受到来自家庭的虐待和被丈夫遗弃的精神折磨,不得不被迫开始从事家庭中繁重的体力劳动,成为“家庭的奴隶”。
[1]虽然广大妇女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可惜没有正确的斗争思路和伟大的领导人才,她们的反抗不幸都失败了。
可苦难的生活非但没有磨灭琼崖妇女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还磨炼了她们吃苦耐劳的顽强毅力,更造就了她们的独立意识和反抗精神。
1919年“五四”运动后,海南琼乐县、乐会县的一批进步青年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从事妇女解放运动。
1926年6月,琼崖各地党组织在海口成立了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
从此,琼崖的妇女们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开始了她们的战斗历程。
[2]同年下半年,全岛各地县市纷纷开展农民运动,与之发展的,还有广大妇女支持和参加的妇女运动,席卷全岛。
鉴于此情,为了发扬妇女的革命精神,使琼崖革命更加广泛深入,1931年3月26日,“乐会县赤色女子军连”在全琼工农兵第三次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宣告成立。
这支队伍可以看成是娘子军的前身。
后来,随着革命工作在群众中的不断深入,冯白驹和中共琼崖特委主要领导成员决定扩编“乐会县赤色女子军连”,将其纳入红军第二独立师的建制。
《红色娘子军》观后感

《红色娘子军》观后感《红色娘子军》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的电影,讲述了在中国革命时期,一群妇女志愿者组成的红色娘子军的英勇事迹。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感动。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了解了妇女在革命中的重要角色和她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故事中的红色娘子军,由陈毅将军的夫人朱德带领,她们学习军事技能,参与战斗,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畏艰难险阻,奋勇前进。
她们的出现给了女性在当时封建社会中找到了拼搏和奋斗的新出路,为妇女争取了平等和尊严。
影片中的女性形象都非常鲜活和有力量,她们各自有不同的性格和背景,但都有共同的信念和目标。
她们舍小家为大家,放弃了个人的幸福和安逸,选择投身革命事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创造奇迹。
她们的坚定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令人敬佩和钦佩的。
影片中的战斗场面紧张激烈,让人触动人心。
红色娘子军们的胆识和勇气,展现了她们在困难条件下的顽强精神。
与此同时,影片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参与军队的一些偏见和歧视,但无论面对多大的障碍,她们都坚持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这种坚韧和毅力不仅是对当时妇女权益的争取,也是对人性尊严的捍卫。
从影片中我也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红色娘子军之所以能够获得胜利,不仅是因为她们个人的英勇,更是因为她们相互支持和团结一致。
团结的力量不仅仅是在战场上,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像影片中红色娘子军之间的互帮互助和相互扶持,使她们走过了战争岁月中的困难,同时也展现了人类的善良和情感的力量。
《红色娘子军》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于女性力量的颂扬。
不论是当年的红色娘子军,还是现代社会,女性的力量和贡献都不可忽视。
这部电影以其真实的历史背景和感人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女性团结奋斗的力量和勇敢的姿态,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
观看《红色娘子军》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女性在革命中的坚强和无畏精神,也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团结和奉献的力量,这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展现了女性可以在社会中获得平等和自由的重要性,也是对实现性别平等的倡导与呼唤。
红色娘子军故事

红色娘子军故事
红色娘子军,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支女子游击队伍,她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亮丽篇章。
故事开始于1933年,当时中国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和革命力量进行残酷的围剿和镇压。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群勇敢的女子决定组成一支红色娘子军,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
她们中有的是农村妇女,有的是城市知识女青年,她们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受尽了国民党的残酷迫害,但她们都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红色娘子军的成立并不容易,她们要面对的是敌人的疯狂追捕和残酷镇压。
但是,她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相反,她们更加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艰苦的环境中,她们不仅学会了枪法和战术,还学会了医术和农耕,成为了一支全面发展的女子游击队伍。
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充满了血与火的考验。
她们在战场上勇敢无畏,与敌人浴血奋战;她们在生活中互帮互助,团结一心。
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女性的坚强和毅力,也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
己的力量。
红色娘子军的故事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史诗。
在革命的洪流中,她们与革命者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有的成为了战友,有的成为了伴侣,他们相互扶持,相濡以沫,一起经历了革命的风雨,书写了革命的传奇。
红色娘子军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奇。
她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了女性的坚强和毅力,也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她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前行。
红色娘子军的真实故事

红色娘子军的真实故事
1931年5月1日,这一天,在海南省琼海市万泉河畔一个椰林环抱的小山村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召开了成立大会。
100多位穷苦的农村女孩子,为反抗封建压迫和争取男女平等,在共产党组织领导下,勇敢地拿起了枪。
她们在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出色地完成了保卫领导机关,宣传发动群众等项任务,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伏击沙帽岭、火攻文市炮楼、拔除阳江据点及马鞍岭阻击战斗中,不怕牺牲,英勇杀敌,为琼崖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不幸的是,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海南岛上,这支娘子军部队后来遭到国民党正规军“围剿”,喋血马鞍岭。
战斗中,二班的8名姐妹留下断后,直至弹尽粮绝,全部牺牲。
不久,海南红军主力作战失利,娘子军被迫解散,散落于民间。
红色娘子军的精神实为妇女解放运动之旗帜,海南人民之光荣,中国革命之典范!愿娘子军革命精神永存!愿娘子军革命传统万岁!。
红色娘子军观后感

红色娘子军观后感一.背景介绍红色娘子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女性武装组织,成立于1938年。
该组织由许多勇敢坚定的革命女性所组成,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剧情概述《红色娘子军》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来的电视剧。
故事主要围绕着李秋水等几位优秀女同志展开,在艰苦卓越斗争中逐渐形成并壮大起来。
三.人物角色分析1. 李秋水:她是整个红色娘子军建设过程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她不仅有出众智慧与才干,并且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无私忠诚的信念。
2. 张宝玉:作为李秋水身边最好友之一,张宝玉也以其机智聪明及善于思考问题著称。
她能够迅速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并给出合理有效地解决方案。
3. 王春燕:她是红色娘子军中的一员,勇敢无畏且富有正义感。
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英勇精神。
四.剧情亮点1. 剖析女性角色与传统观念之间的碰撞:通过展示李秋水等人对家庭责任和革命事业之间选择困境进行深入探讨,引发观众思考并反思社会价值观念。
2. 展现女性坚韧不拔及自我超越能力:电视剧生动刻画了红色娘子军成员们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时所展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以及为理想而努力奋斗追求进步的品质。
五.法律名词注释本文档涉及到以下法律名词:1. 共产党领导下: 指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执政党,在其指导下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并推动社会主义建设;2. 抗日战争: 是指中国抵抗者入侵并保卫国土完整与安宁的战争;3. 解放战争: 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下,推翻国内反动势力并取得全国胜利的革命斗争。
六.附件本文档无涉及任何附件内容。
历史上真实红色娘子军

历史上真实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支独特而又英勇的女子武装部队。
成立于1931年,由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和刘伯承的妻子杨成武等领导。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色娘子军的起源、组织结构、战斗经历以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一、起源红色娘子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
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内战争和外国的动荡时期,许多人民群众意识到必须团结起来抵抗压迫。
杨开慧和杨成武等革命家的妻子们勇敢地响应了党的号召,组织起一支女子武装力量,这就是红色娘子军的雏形。
二、组织结构红色娘子军在创立之初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但随着战斗的进行,其规模和组织形式逐渐成熟。
军队由若干个支队组成,每个支队下设若干个小队。
杨开慧和杨成武等担任总指挥,指挥官们负责指挥各支队的作战行动。
鉴于妇女的身体条件和特点,红色娘子军的训练和装备都经过精心安排和调整。
三、战斗经历红色娘子军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参与了多次重要的战斗行动。
她们身穿红色军装,威武而勇敢地与敌人作战。
红色娘子军忍受了严酷的战争环境,展示了坚强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
她们的英勇事迹激励了许多妇女加入革命队伍,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红色娘子军的存在和战斗为中国革命运动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动力。
她们的勇敢和坚定为其他革命者树立了榜样,激励了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队伍中。
此外,红色娘子军还通过开展群众工作,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当地人民的支持和爱戴。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为红色娘子军的照片和相关文件资料。
附件文件的命名为:红色娘子军附件1,红色娘子军附件2,以此类推。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妇女解放运动:指妇女争取平等权益和解放自身的运动。
⒉中国共产党: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成立于1921年。
⒊国内战争:指中国国内各派别之间的武力冲突和战争。
⒋外国:指外国对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的侵犯行为。
红色娘子军观后感感受女性力量的传奇故事

红色娘子军观后感感受女性力量的传奇故事红色娘子军观后感:感受女性力量的传奇故事《红色娘子军》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中国革命时期红军领导人朱德与红军娘子军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刻画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女性力量的传奇故事。
电影中,红军娘子军是一支由妇女组成的女子部队,他们以妇女的身份投身革命战争,用行动证明了妇女也有同样坚决的信仰和斗争精神。
片中的女性角色具有坚毅不屈的性格,她们奋斗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以自己的力量改变了周围的世界。
女性力量在红色娘子军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片中,女性并没有被限制在传统的家庭角色中,她们摆脱了束缚,勇往直前,为了革命事业奋斗不息。
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在战场上,她们都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毅力。
她们没有退缩,她们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让世界看到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
在电影中,女性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她们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她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揭示了妇女亦能同样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红军娘子军的存在和她们的事迹不仅在电影中感人,更为全世界的女性注入了力量和信心。
观看《红色娘子军》,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和重要性。
她们以其执着与勇敢,书写了革命史上的一个个辉煌篇章。
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后来的女性争取到了更多的权益和机会。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女性也同样能够在历史中立下自己的功勋,也同样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
女性的力量不应该被限制,她们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个女性都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
电影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让我们对女性的地位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红色娘子军》是一部令人称赞的电影。
通过展现红军娘子军的历史故事和女性的力量,该片成功地激发了观众深思。
女性的力量是无穷的,她们可以在家庭中,社会中,甚至战场上展现出耀眼的光芒。
希望这种正能量的影响可以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理解并尊重女性,让女性所拥有的力量得到应有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真实红色娘子军
1931年,一支由百名女子组成的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曾多次随同琼崖红军主力参与反国民党“围剿”的战斗,威震一时,被当时民众称为“红色娘子军”,毛泽东、周恩来曾高度评价红色娘子军为“世界革命的典范”。
然而在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下,成立仅五百多天的女子特务连最后被迫解散。
这百余名巾帼英雄在一年多时间里遭遇了哪些腥风血雨?解散后各自的状况如何?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红色娘子尚健在的王运梅(由其外孙女马世菊转述)、海南省琼海市阳江镇文化站长庞启江,他们的讲述回顾了当年这支英雄队伍鲜为人知的经历。
从“赤色娘子军”到女子特务连
1961年,谢晋导演的一部电影《红色娘子军》风靡一时,剧中的琼花和十岁便与“木头人”结婚的连姐一起参加娘子军的经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琼海市阳江镇文化站长庞启江告诉记者:“电影是艺术作品,跟真实的人物有较大的不同,片中人物融合了多名娘子军成员的经历,所以很多的角色不一定能找到人物原型,如当时的娘子军中就没有嫁给‘木头人’的女战士、南霸天的人物原型有好多个。
”电影中并未介绍娘子军的成立经过,这支队伍是如何成立的呢?
1931年3月,乐会县妇女们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成立了一支“赤色娘子军”的队伍,主要负责红军部队的后勤和宣传工作。
庞启江告诉记者:“当时这支队伍并没有枪械、服装等武器,还不是武装队伍。
”1931年5月,琼崖特委在乐会县发布招募女子军的布告,号召妇女们“拿起枪来,和男子并肩作战”,许多年轻姑娘见到布告后纷纷报名,其中就有目前尚健在的王运梅。
看过《红色娘子军》的人都知道,影片中有一位在行军途中生下小孩的女战士,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王运梅。
王运梅回忆说:“当时家里很穷没饭吃,女孩子地位又低,男人可以有书读或参加红军,我也想这样,于是就报名参加了娘子军。
”顺利入伍后,部队给每人配备了一套军服,还都剪了短头发,周围人都称她们为“红军哥”。
“入伍时我知道这支队伍是要打仗的,但也没感觉害怕,只知道被枪打中了才会死,打不中就不会死。
”庞启江告诉记者:“当时报名要求入伍的女性共有700多名,最后筛选出了一百名左右的报名者,这些女性大多是来自穷苦农村家庭。
”中共琼崖特委将“赤色娘子军”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即红色娘子军连),由当时的海南琼崖师部直接领导,全连分为三个排,王时香任指导员,庞琼花担任连长,冯增敏、庞学、黄墩英分别任一、二、三排的排长。
女子军特务连成立后接受了完全军事化的训练,“阿婆精神好的时候会把拐杖当作步枪,敬礼、拿枪、托枪立正,一套动作下来看上去仍然十分标准。
”王运梅的外孙女马世菊告诉记者。
原先这支队伍的任务是保卫领导机关、看守犯人和宣传工作,然而随着战斗形式的变化,她们很快投身到了战斗中。
生下的小孩在行进途中不幸去世
面对国民党大军的围剿,女子特务连在撤退途中遭遇如何?这在电影中并未详细展现,王运
梅回忆了她经历的过程。
1931年6月,琼崖红军决定消灭乐会县的国民党“剿共”总指挥陈贵宛部队,女子特务连奉命配合红三团和赤卫队的诱敌战术伏击沙帽岭,“我们女子军当时从沙帽岭的山沟中行进,国民党部队见到我们的队伍都是女子军,一边率部急追过来,一边大叫道:‘那是女的,不要怕,不要怕,活捉她们,谁捉到归谁。
’”王运梅说道。
女子军边开枪边后撤,佯装败退,敌方很快被引诱到伏击圈,埋伏在一旁的红军主力趁机发动猛攻,对方猝不及防,乱作一团,不到一小时就被击溃。
随后,女子军特务连又在火烧文市炮楼战斗中,活捉了恶霸“冯朝天”(电影《红色娘子军》中“南霸天”的原型之一)。
几场战争下来,女子特务连声名鹊起,许多女性纷纷要求加入,1932年春,琼崖特委决定扩编这支武装队伍,女子特务连新增成2个连,共有140多人,娘子军配合红军主力先后拔除了乐会、琼东、万宁、定安、文昌五县的多个敌据点。
1932年8月,国民党的警卫旅陈汉光率令大量人员再次围剿琼崖革命根据地,考虑到敌强我弱的局势,琼崖红军决定将部队再次向母瑞山转移以保存革命力量,队伍开始了艰难的行军。
1932年秋,怀孕的王运梅在跟随大队行至母瑞山附近时突然分娩,女战友们找来树枝、山葵叶、芭蕉叶搭成临时产棚,王运梅的儿子顺利出世。
为逃避国民党部队的追击,第二天,王运梅就抱着孩子和战友们继续前进。
部队从马鞍岭撤往母瑞山的途中非常艰苦,因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战士们早已断粮,王运梅回忆称:“晚上又冷又饿,从马鞍岭到母瑞山的路很不好走,我和战友们光着脚走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脚底被山间碎石扎得多处流血,路边的树上、齐人高的草丛中有许多山蚂蟥会冷不丁地落到身上吸血,一路上由于疲劳,蚂蟥有时叮到嘴边吸了很久都未曾察觉。
”因缺乏营养,加上行进途中的恶劣环境,孩子出生没多久就在她的怀里停止了呼吸,连父亲也没来得及看上一眼,“小孩尸体被掩埋在一棵树下,不过后来很难找到具体的位置,老人至今仍不能释怀。
”马世菊告诉记者。
1932年8月,琼崖红军部队遭到国民党大量军队的“围剿”,两军在马鞍岭交战,因敌众我寡,琼崖红军主力作战失利。
为掩护部队后撤,红色娘子军一连奉命留下一班10个人与红军一营在马鞍岭进行阻击,“这是一场惨烈的阻击战,娘子军和红军战士们一直坚持到最后,子弹打完后,她们就退到山坡高地用石头砸,娘子军10个人最后全都牺牲了,红军战士也伤亡惨重。
”庞启江告诉记者。
马鞍岭一战后,国民党陈汉光旅又调集大量兵力继续围剿,女子军成员陆续有一部分英勇牺牲、失散和被捕,庞启江道:“根据现有的资料了解到,女子特务连解散之际,在战场中牺牲的成员共有19名,还有不少人员在撤退途中失散。
”面对国民党部队逼近,海南琼崖特委总部决定让剩余的娘子军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女子军连被迫解散。
1932年至1933年春,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下,琼崖红军队伍基本被打散,各级党组织都遭到破坏,最后走出母瑞山的只有几十人。
1933年2月前后,女子军连排干部的8名人员不幸被捕入狱,后被押往广州监禁,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后,她们才得到释放。
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建成后,王运梅同两位姐妹便住在这里(潘先英、卢业香现因身体不好在家休养)。
已经103岁高龄的王运梅并没有闲下来,她目前在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义务担任“讲解员”,向前来的游人介绍“女子特务连”的事迹。
女子特务连被迫解散后,女队员们的遭遇如何?
王运梅回到家乡时,国民党正四处搜捕共产党,她不敢回家,只好藏在亲戚家。
“国民党反动派有几次半夜闯进家里威胁外公要人,那段时间阿婆过得特别艰辛,今天藏这里,明天藏那里。
直到抗战前后家里人才将阿婆接了回来。
”马世菊说道。
1933年王运梅的丈夫为躲避抓捕逃往南洋,后来他听说家人已被迫害,就一直没回来。
“阿婆对外公很专情,中间有几次来人托媒劝她改嫁,可阿婆一直不理会。
她经常把阿公的相片拿出来看。
1973年海南刮强台风时,我去外婆家时,远远地看见阿婆一手拿着我和弟弟的衣服,另一只手紧紧地拿着一张外公的照片,旁边是已经完全倒塌的房子……”这场景深深地印在马世菊的脑子里。
庞启江告诉记者,当时农村女性受封建压迫比较严重,女孩子很小就被许配给人家,15岁就生孩子,25岁前若还没有结婚,家里的族谱会把她的名字除掉,被逐出家门。
几位被抓的女子特务连干部从监狱中回来时年纪已大,她们回来时已经25岁、26岁了,家里人都逼着她们嫁人。
“但你能嫁给谁呢,嫁给共产党员的话无疑就暴露了身份,国民党马上就会来抓人。
根据当地的风俗,农民等一般的家庭不可能会答应娶这个岁数的姑娘,她们没有任何选择,当时有可能的就是国民党、团兵这些有势力的人愿意娶她们。
”庞启江道。
女子特务连的首任连长庞琼花出狱后嫁了人,丈夫是个文化人。
日本人在她的家乡修炮楼,建立维持会,庞琼花的丈夫因拒绝担任维持会会长被日军杀害,日军军官看上了长相漂亮的庞琼花,庞琼花死活不肯,躲到几十里外的深山,但还是不幸被日军发现遭到杀害。
冯增敏出狱后不久,嫁给一位红军士兵,怀孕后丈夫不幸战死战场。
她义无返顾继续上山寻找党组织。
于是,冯增敏成为建国后娘子军连唯一一位党的妇女干部——琼海县妇联主任。
1958年她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接见,毛泽东还赠送给她一支全自动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