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理论总结

合集下载

普通心理学总结

普通心理学总结

普通心理学总结1. 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来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常见心理问题。

本文将以普通心理学为主题,总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

2. 心理过程2.1 感知感知是人类获取信息和理解世界的过程。

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感知外部刺激。

感知的过程包括感觉、认知和理解。

感知过程受到个体的经验、期望和注意力的影响。

2.2 学习学习是一种通过经验和实践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常见的学习方式包括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对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进行学习,它由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提出。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通过对行为的控制来学习。

2.3 记忆记忆是指通过获取、保留和再现信息的能力。

记忆过程可以分为感知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感知记忆是对外部刺激的直接感知,短期记忆是有限容量的临时存储信息的能力,长期记忆是持久存储信息的能力。

记忆的强化和遗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关注度、情绪和重新学习。

3. 心理问题和干预3.1 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心理问题。

焦虑是一种对潜在威胁感到过度担忧的心理状态,而抑郁是一种心情低落和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的情绪。

人们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来应对焦虑和抑郁。

3.2 压力管理压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过度的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和身体健康问题。

压力管理的技巧包括时间管理、放松训练和积极应对。

通过这些技巧,人们可以有效地应对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3.3 幸福和满意度幸福和满意度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幸福感和满意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活事件、个体特质和社会支持。

通过培养积极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追求有意义的目标,人们可以提高幸福感和满意度。

4. 性格与个体差异4.1 五大人格特质五大人格特质是描述个体差异的重要概念,它们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要说这普通心理学啊,那可真是一门有趣又实用的学问。

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也更理解身边的人。

先来说说感觉和知觉吧。

咱就拿每天早上起床穿衣服这事来说。

当你的手摸到衣服的材质,那种柔软或者粗糙的触感,这就是感觉。

而你能一下子认出这是你的衬衫,那是你的牛仔裤,这就是知觉在起作用啦。

感觉就像是一个个零散的音符,而知觉把它们组合成了一首完整的曲子。

比如说,你走进一个房间,感觉到了温度、闻到了气味,看到了家具的摆放,这些单独的感觉信息组合在一起,你就知觉到这是一个温馨的卧室还是一个冷冰冰的办公室。

再讲讲记忆。

这记忆啊,有时候真让人又爱又恨。

就像上次我准备参加一个重要的考试,拼命地背那些知识点。

一开始感觉自己记得牢牢的,可过了几天再去回想,哎呀,好多都模糊了。

这就是短期记忆没有成功转化为长期记忆。

记忆就像是一个仓库,我们把经历的事情、学到的知识都存进去。

但这个仓库可不是随便放东西的,得有规律、有方法。

比如说,用联想的方法来记忆,把新的知识和已经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就容易记得住。

还有情绪和情感,这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啦。

比如说,有一天我在街上走着,突然看到一只超级可爱的小猫咪,那一瞬间,心里就涌起一股喜悦和喜爱的情感,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但要是碰到了堵车,上班眼看就要迟到,那心里的焦急和烦躁就别提了。

情绪就像天气,时而晴朗,时而阴雨。

而情感呢,则是更持久、更稳定的内心体验,像对家人的爱、对朋友的友情。

说到动机和意志,这可关系到我们做事情的动力和坚持。

比如说我一直想减肥,这就是一个动机。

但真正开始减肥的时候,每天要控制饮食、坚持运动,这就需要强大的意志了。

有时候真的特别想吃一块巧克力蛋糕,心里那个纠结啊,这就是动机和意志在打架。

人格这个部分也很有意思。

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格特点。

就像我的一个朋友,特别外向开朗,走到哪里都能很快和别人打成一片;而我呢,相对比较内向,喜欢自己安静地待着思考问题。

普通心理学 总结

普通心理学 总结

普通心理学总结引言普通心理学是一个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领域。

它致力于理解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背后的机制,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

本文将总结普通心理学的关键概念和理论,并讨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普通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以研究个体普遍心理过程和行为为主。

它的研究范围涵盖了知觉、认知、情感、学习、记忆、思维等方面。

普通心理学起源于19世纪末的实验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的兴起,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可观察的行为上。

然而,随着认知革命的到来,普通心理学重新强调心理过程的研究,并将实验设计和认知模型的方法结合起来。

普通心理学的关键概念和理论知觉和注意力知觉是指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解释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研究了感知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如感知组织、感知认知、感知心理物理学等。

注意力是指个体选择性地关注和处理外界刺激的能力。

研究表明,注意力的分配对于信息处理和学习记忆至关重要。

学习和记忆学习是通过获取新知识和技能来改变行为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研究了学习的类型、原理和效果。

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历和信息的存储和回忆能力。

研究发现,记忆是一个动态和可塑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情绪、注意力和记忆策略等。

情感和情绪情感是个体对刺激的评价和反应,情绪则是一种更短暂且有明确触发因素的情感状态。

普通心理学研究了情感和情绪的影响因素、表达方式和调节机制。

情感和情绪对于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思维和问题解决思维是个体用来理解和处理信息的心理过程。

普通心理学研究了思维的认知过程、决策规律、问题解决策略等。

思维能力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至关重要。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它探讨了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互作用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普通心理学的应用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实际应用。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知识点总结
一、个体发展
1、整体发展观
整体发展观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事物。

个体发展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外部环境是个体发展的核心。

2、静态思想
静态思想认为发展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其中每一步都必须得到满足,才能进入下一步。

它强调的是发展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只受内在因素的控制,只能由生理、心理成长、情绪过渡等因素推动。

3、动态思想
动态思想认为发展是一个曲线性的过程,它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受生理、心理成长、情绪过渡等因素的控制,受当前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把内在因素的作用考虑在内。

4、双重思想
双重思想认为个体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内在因素的控制,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它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包括生理、心理、情绪、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二、人格的组成
1、个性
个性是指每个人在生活中表现出的其中一种特定的行为特征,是由一系列性格特征相互作用形成的。

个性是个人发展的结果,反映着个体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

2、自我
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认同与认知,即个人对自己的认知,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

(完整版)彭聃龄《普通心理学》总结

(完整版)彭聃龄《普通心理学》总结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三.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四.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五.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六.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精华总结(一)

普通心理学精华总结(一)

普通心理学精华总结(一)引言概述: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与行为的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总结普通心理学的精华内容,包括知觉、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五个重要方面。

通过这些内容的探讨,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及其影响。

正文:一、知觉1. 感知过程:感觉接受、感知编码、感知整合。

2. 感知错觉:直觉判断、选择性注意、空间错觉、运动错觉等。

3. 感觉发展:感官适应、感官敏感期、感官上下文效应等。

4. 感觉注意:自动注意、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等。

5. 感知与环境:心理物理学、感知与感觉心理学、感知生态学等。

二、注意1. 注意的基本特性:选择性、集中性和分配性注意的特点。

2. 注意的控制:外部刺激、内部目标与任务特性对注意的影响。

3. 注意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力不足和过度注意等注意问题。

4. 注意与认知能力:工作记忆和学习、创造性思维等认知能力与注意的关系。

5. 注意的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外部干预和注意力训练的有效方法。

三、学习1. 传统学习理论: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认知学习理论等。

2. 习得性学习:经典条件作用、习惯化、认知观念和条件反射的强刺激等内容。

3. 视觉学习:图像学习、图式学习和观念学习的特点及其影响。

4. 符号学习:符号条件作用、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5. 学习技巧:备忘、复习、整理和连接等有效的学习技巧。

四、记忆1. 记忆的过程: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主要阶段。

2. 记忆存储: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3. 记忆效应:串联效应、主观组织和分布学习的效应。

4. 遗忘与记忆:间隔效应、记忆崩溃和记忆改进的相关策略。

5. 记忆技巧:联想记忆、图像记忆和方法记忆等有效的记忆技巧。

五、思维1. 问题解决:原型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策略。

2. 决策与判断:决策过程、判断错误和判断偏差的原因。

3. 语言思维:语言发展、概念重组和智力测试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下面是一些普通心理学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1.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发展经历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行为主义等阶段,现代心理学主要分为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生物心理学等学派。

2.神经科学和行为:神经科学研究了神经系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通过神经元之间的化学和电信号传递信息。

行为结果是大脑中复杂的信息处理和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

3.感知和感觉:感知是通过感官接收和理解环境中的信息的过程。

感觉是由感官器官接收到的刺激产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的结果。

感官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4.认知和学习:认知是关于思考、学习、记忆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的研究。

学习是通过经验和训练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主要包括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的思维和知识的发展。

根据许多研究,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有明显的变化,如塔的实验和假想游戏。

6.情绪和情感:情绪是对特定刺激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情感是描述个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感受和主观体验。

情绪和情感对人类行为和社交关系有重要影响。

7.人格理论:人格是个体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认知方式和情感反应的总体特征。

不同的人格理论提出了不同的人格特质和类型,如五个人格维度模型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8.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与他人互动、形成群体和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认知和跨文化研究等。

9.心理健康和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正常状态。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和诊断心理障碍,并为个体提供治疗和支持。

10.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发展变化。

研究内容包括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不同阶段的心理和社会发展。

这些是心理学的一些普通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不仅仅涉及到基本概念和理论,还包括一些具体的应用领域。

普通心理学大一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大一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大一知识点总结1.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和生理学,经过了古代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等不同的阶段。

现代心理学分为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不同的分支。

2.神经系统与心理过程:人类的心理过程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

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对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认知、情感和意识等心理过程。

3.感知与知觉:感知与知觉是人类获取信息并理解外界环境的过程。

学习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以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的特点和功能,可以了解人类是如何感知和理解现实世界的。

4.学习与记忆:学习是通过经验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了解条件反射、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和观察学习等不同的学习原理,以及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等过程,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5.情感与情绪:情感与情绪是人类体验到的主观体验。

了解情感和情绪的产生机制、类型和影响因素,可以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6.意识与注意力:意识是人类具有的主观体验和知觉的能力。

学习意识的不同层次和类型,以及注意力的分配和调节,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和注意力控制能力。

7.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和变化。

了解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塑造发展健康的个体。

8.人格心理学: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学习不同的人格理论和评估方法,可以增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和认知。

9.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学习社会认知、群体决策、人际关系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可以提高社交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10.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和评估标准,以及常见的心理障碍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并能够帮助他人。

总之,了解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对于大一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机能学说(一)定位说A:开始于加尔&斯柏兹姆于18C末19C初的颅相说;B:真正定位说的提出始于失语症的研究:代表人物:波伊劳德和威尔尼克主要观点:大脑的不同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心理机能。

波伊劳德:言语定位于大脑额叶,控制是在左半球;布洛卡:运动失语症威尔尼克:听觉性失语症潘菲尔德:记忆和颞叶有关(二)整体说A :大脑是以整体发生作用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对心理功能产生同等重要的影响代表人物:B :弗洛伦斯:局部毁损法: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不存在定位功能,功能的丧失只和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与特定部位无关。

C :拉什利:脑毁损实验-----脑损伤对习惯造成很大影响,且与损伤面积有密切相关。

------ 均势原理&总体活动原理:学习活动a均势作用b效果与毁损面积成反比c. 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三)机能系统说A代表人物:鲁利亚B主要观点:a脑是动态结构、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b 三个机能系统:------动力系统:调节激活&维持觉醒状态。

------ 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系统。

-- 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控制行为。

c 个别环节受损,高级心理机能受到影响;d 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者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三个系统又各司其职。

(四)机能模块说A:认知神经科学中产生B:主要观点:a人脑在功能和结构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互独立的模块组成。

b 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功能,模块的结合保证认知功能的完成。

c 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一)早期选择理论——过滤器理论(单通道瓶颈理论)A代表人物:布罗德本特博-----双耳分听实验B主要观点:a神经系统信息加工容量有限,不能全部加工;b 信息进入神经系统前,要先经过过滤机制c 只有部分可得到加工,其他信息完全丧失(二)中期选择理论------衰减理论A代表人物:特瑞斯曼B 主要观点:前两条相同;c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或非追随耳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不是完全消失。

d不同刺激的阈限是不同的,有意义的阈限低,即使出现在非追随者也会被察觉。

(三)晚期选择理论------反应选择理论A代表人物:多伊奇B主要观点:a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器之前都会得到加工;b 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阶段,在知觉与工作记忆之前;c 过滤器选择对刺激的反应,标准为对人的重要性,强调中枢控制系统;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一)认知资源理论A代表人物:卡尼曼B主要观点:a把注意看做一组对资源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b 认知资源是有限的c 资源按刺激的复杂度进行分配,当资源被完全占用,新刺激就不能得到加工。

(二)双加工理论A代表人物:谢夫林B主要观点:a人类的认知加工主要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受意识控制的加工;b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c 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能够在一定的练习后转化为自动加工。

听觉理论(一)频率理论A 代表人物:罗费尔1886年提出。

B基本观点——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C 缺陷——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运动,但人耳能够接收每秒1000次以上的声音。

(二)共鸣理论(位置理论)A 代表人物:赫尔姆霍茨B 基本观点——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C 缺陷——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三)行波理论A 代表人物:生理学家冯•贝克西B 基本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C 缺陷——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四)神经齐射理论A代表人物:韦弗尔B基本观点——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C 缺陷——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可用位置理论解释)视觉理论(一)三色说(网膜水平)A代表人物:黑林B基本观点:a视网膜存在三个子系统,每个系统含有两个对立成分:《黑-白》《红-绿》《黄-蓝》b 每个系统在光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可以很好解释颜色负后效c 当一个颜色系统受损时,就会失去一对颜色察觉能力,解释色盲总是成对丧失。

模式识别理论(一)模板说A基本观点: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许多由过去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刺激模式一一模板。

将刺激与已有模板进行比较,寻找最佳匹配,把刺激确认与该模式相同,从而被识别。

B缺陷:a理论假设要求人脑中储存有足够多的模板,记忆负担很大,且与现实生活不服;b 也无法解释人们在实际只觉中队模式识别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适用与机器的识别。

C贡献:理论的基本观点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可作为解释模式识别过程的一个方面。

(二)原型说A基本观点:a长时记忆中储存的是原型,不是某一特定模本的复本,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

b 原型是指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

刺激只需与原型进行近似匹配,并获得最佳匹配之后就可得到识别。

B评价:a大大的减少模板的数量,减轻了记忆的负担,使人的模式识别过程更灵活,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b 可解释不熟悉的模式也可识别。

(三)特征说A基本观点:a模式可被分解成很多特征,而同一类模式的刺激物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b 模式识别过程中,先对刺激信息的特征进行分析,抽取有关的特征并确定这些特征之间的关系,再与长时记忆系统中储存的各种相应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匹配,模式就得到准确识别了。

B评价:a只依据刺激的特性和关系进行识别,不管细节,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

b 且同样的特征可使用在不同的模式中,极大减轻记忆的负担;c 认为在识别过程中需要抽取和综合特征与关系,具有学习的色彩,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个模型。

错觉理论(一)刺激取样的误差理论一眼动理论基本观点:a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

b 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

(二)神经抑制作用基本观点:a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理论,用神经抑制作用来解释错觉;b 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产生侧抑制,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佐尔拉错觉)(该理论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三)认知观点一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深度加工理论)基本观点: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a 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b 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

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

这种理论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产生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度加工理论。

c 可解释潘佐错觉。

记忆的脑学说(一)整合理论A代表人物:拉胥里B主要观点:a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b 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二)定位理论A代表人物:法国医生布洛卡B主要观点: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三)SPI理论A代表人物:图尔文B主要观点:a企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统一起来。

b 假定存在五种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情境记忆系统(晴雨初知晨)c 三个假设::S编码是串行的 ---------- P 存储是并行的-------- 1提取是独立的C评价:没有说明不同记忆系统的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基础。

记忆的细胞机制(一)反响回路说主要观点:a过程: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产生冲动,刺激停止,冲动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b 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二)突触结构说主要观点:a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神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改变包括:相邻神经元突出结构的改变、胶质细胞的增加、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数量的增加)b 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三)长时程增强作用主要观点:a海马是长时记忆的暂时存储场所;b 长时程增强对长时记忆有重要意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一)记忆分子说主要观点:a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 b 认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是记忆的化学分子载体。

(二)激素说:主要观点:激素能够影响记忆的保持。

遗忘理论(一)消退说主要观点: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最后消退的结果。

(二)干扰说主要观点:a是因为学习与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所致,干扰排除,记忆恢复。

b 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来解释(三)压抑说主要观点:a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压抑作用所引起的,压抑解除,记忆恢复。

(符合精分)(四)提取失败说主要观点:a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丢失,遗忘是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提取线索;b 启示: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是复杂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全或无”的问题;可以解释暂时性遗忘的现象。

概念形成理论(一)共同因素说A代表人物:Hull等B主要观点:概念形成就是将一类事物的共同因素抽象出来,并对其作出相同反应。

(二)共同中介说A代表人物:OsgoodB主要观点:概念形成是获得一组刺激的共同中介反应。

C比较(一)(二):都包含S-R反应原则,解释过于机械简单,没有充分考虑人的主动性(三)假设检验说A代表人物:布鲁纳B主要观点:a认为概念形成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b 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四种策略:保守性聚焦、冒险性聚焦、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

(四)样例学习说A代表人物:茹什B主要观点:a人为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b 记忆中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案例,就是概念的存在形式。

如“鸟”这个概念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就是"燕子、麻雀~”(五)内隐学习说A代表人物:里伯B主要观点:a认为一些抽象的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即概念形成是内隐学习的结果;b 被试依赖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累加的次数,来区分概念中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概念结构理论(一)层次网络模型A :代表人物:柯林斯B :主要观点:a认为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一个概念的网络。

b 概念是以节点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

c 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概括的水平越高。

(二)特征表理论A代表人物:波纳等人B主要观点:a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规则;肯定否定、合取析取、条件);b 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