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仅供参考)
《普通心理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重点复习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1、从动态性维度划分:心理过程(注意伴随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需要与动机、态度价值观)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稳定的))2、从意识性维度划分:意识和无意识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客体意识(对外界事物的觉知)自我意识(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无意识(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3、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1、心理是脑的机能2、脑是心理的器官(沟回)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4、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188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
(即意识。
意识分为感觉、意向、感情三个要素)2、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观点:心理活动或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而不像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3、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观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直接的观察和测量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内省发是不科学的。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威特海墨、考夫卡、苛勒)观点:主要研究有关人的知觉过程,认为人的知觉过程就是构建“完型”的过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要研究: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可控)、无意识(不可控)无意识分为(被压抑的无意识,潜伏的无意识)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本能冲动,追求快乐原则2、“自我”:现实原则,规则意识3、“超我”:道德化的自我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性感器):1、口唇期(0-18个月)孩子刺激口唇(最大的快乐)唇舌是动情区,依赖性和攻击性,产生贪婪和产生依赖2、肛门区(18个月-3岁)肛门排放性性格肛门便秘性性格3、性器区(3岁-6岁)生殖器(性感区)出现性格角色分化(恋母情结、恋父情结)4、潜伏期(6岁-12岁)玩伴为同性5、生殖期(青春期-成长)两性期6、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正常人,认为人有无限的潜能。
普通心理学考试要点

普通心理学考试要点一、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就是研究有关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而使自己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也研究动物的心理,而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有以下四大方面:个体心理、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
1.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异常复杂,概括起来,可以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三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2.行为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是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有的行为较简单,有的行为则较复杂,这些行为由一系列的反应动作组成,成为各种特定的反应系统。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下产生的。
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叫刺激。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和心理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的复杂性引起的。
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个体不同的反应,不同刺激也可能引起相同的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有丰富的主观世界。
另一方面,人的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由于行为能显示人们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为来客观地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即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这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人和动物都有心理。
但人的心理不同于动物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
3.意识人的意识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第二,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人的心理除了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现象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1

第六章感觉1、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
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阈限;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绝对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心理学家通常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那个刺激值规定为绝对阈限。
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6、韦伯常数: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
K 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
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7、费希纳定律:S=KlogR+C,这里,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和C均是常数。
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9、暗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晚上从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分辨出黑暗中的物体了10、光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由漆黑的室外走到明亮的室内时,开始就感到炫目耀眼,什么都看不到,后来就能清楚看清了11、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12、感觉的基本规律,举例说明: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②感觉的一般特征⑴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⑵感觉对比: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的四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不同背景纸上,由于背景的灰度不同,感觉对比的效果也不同。
⑶感觉的相互作用:听觉影响痛觉温度觉影响味觉⑷联觉:红橙黄暖色调;蓝青绿冷色调⑸感受性的发展和补偿:③感觉后效④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先后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13、除视觉和听觉外,还有哪些感觉?各有什么特点:(1)皮肤感觉①触压觉——触觉与压觉②温度觉——冷觉与热觉(2)痛觉(3)嗅觉和味觉(4)内部感觉(机体觉)(5)运动感觉(动觉)(5)平衡感觉(静觉);(6)内脏感觉—饥、渴、痛、温等机体状态的感觉第七章知觉1、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2、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3、空间知觉: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含图表

1.在上面两种实验中,包含着一系列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其中有些变量是由实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叫自变量或独立变量。
另一类变量叫因变量或依从变量,它们是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理解)2.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构造主义: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4.机能主义: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
5.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i.2、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法。
6.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7.格式塔心理学很重视心理学实验。
他们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8.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9.神经元构成: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10.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a)首先它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b)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
这种绝缘层叫髓鞘c)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11.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解除的部位,叫突触。
1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
(理解)a)一般讲,人们把交感神经看成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
当人们挣扎、搏斗、恐惧或愤怒时,交感神经马上发生作用,它加速心脏的跳动;下令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使肌肉得意利用;暂时减缓或停止消化器官的活动,从而动员全身力量以应付危急。
(处理麻烦)b)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相反,它起着平衡作用,抑制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使它们获得必要休息。
(打理家政)13.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在记忆功能中有重要作用。
14.大脑半球中特别重要的横行联络纤维叫胼胝体,它位于大脑半球底部,对两半球的协同活动有重要作用。
15.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
16.听觉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

1. 心理现象划分:A 划分B:1个体心理2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4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2. 心理学派别:A <德国>冯特→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内省法”,构造主义;B <美国>詹姆斯→“意识流”,机能主义;C <美国>华生、斯金纳→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定关系,行为主义;D <德国>韦特海默、柯勒、考卡夫→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E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3.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观点:A 心理地形学观点对心理结构的看法: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大层次。
B 结构观点 (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奉行快乐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C 心理动力观点认为心理驱动力是种心理能量,它出自先天的本能生之本能-性本能、死之本能D 发展观点 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E 适应观点:是指人对环境的各种自我防御机制,用于对抗焦虑。
4.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安静状态转为较为活动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神经冲动。
5. 感觉对应的脑部位:•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
• 听觉区: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处。
•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
接受皮肤、内脏等器官的感觉刺激,产生温度、疼痛等不同的感觉。
• 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
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语言区:大脑皮质 联合区6.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反应。
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即反射弧非条件反射特点:①不需要后天训练就能形成; ②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脑干和脊髓)参与下即可完成,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③反射弧永久固定7. 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大题)①经典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十分明确,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不明确。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1.

第六章感觉1、感觉 :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
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阈限 ; 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3、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绝对阈限 :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心理学家通常把有 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那个刺激值规定为绝对阈限。
5、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6、韦伯常数:K =ΔI/I 其中 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Δ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
K 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
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7、费希纳定律 :S=KlogR+C,这里, S 是感觉强度, R 是刺激强度, K 和 C 均是常数。
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8、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9、暗适应 :一种视觉适应,比如晚上从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分辨出黑暗中的物体了10、光适应 :一种视觉适应,比如由漆黑的室外走到明亮的室内时,开始就感到炫目耀眼,什么都看不到,后来就能清楚看清了11、感觉后效 :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12、感觉的基本规律,举例说明 :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②感觉的一般特征⑴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⑵感觉对比: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的四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不同背景纸上,由于背景的灰度不同,感觉对比的效果也不同。
⑶感觉的相互作用:听觉影响痛觉温度觉影响味觉⑷联觉:红橙黄暖色调;蓝青绿冷色调⑸感受性的发展和补偿:③感觉后效④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 ;先后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13、除视觉和听觉外, 还有哪些感觉?各有什么特点 :(1皮肤感觉①触压觉——触觉与压觉②温度觉——冷觉与热觉 (2痛觉(3嗅觉和味觉(4内部感觉(机体觉 (5运动感觉(动觉 (5平衡感觉(静觉 ; (6内脏感觉—饥、渴、痛、温等机体状态的感觉第七章知觉1、知觉 :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2、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3、空间知觉 :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重难点考点归纳整理

普通心理学重难点考点归纳整理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认知过程;情绪情感与意志;能力和人格;(二)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的,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在实验心理学P23页,将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个案观察法和调查研究法;并涉及到一项观察方法:无干扰观察法。
)观察法的特点:直接性和描述性;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3)测验法:采用经过标准化的测验(量表)的形式来测量心理品质。
使用心理测验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基本要求4)调查法:用提问的方式(问卷提问/访问提问),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一般分为问卷条查和访问调查。
5)个案法:通过对某个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这种方法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而来的)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个体,缺乏代表性。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 铁钦纳,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并强调内省方法。
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3)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实验法。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温勒。
主张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完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
(霍妮也和精神分析有关) 心理精神过程(黑箱) 行为刺激 信息加工的主观背景 能力 + 人格 信息加工的副产品 动机(意志)+情绪(情感) 信息加工的客观过程(认知)感觉→知觉→注意→意识→记忆→思维→语言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自考《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

《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心理学的由来及发展,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历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本章重点如下:〔一〕基本概念:感应性P8、心理、心理状态P5、认知过程P2、情感过程P3、意志过程P4、个性P4〔二〕思考题:1、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怎样证明?答:动物对生物学刺激做出反应,说明心理现象产生。
蚯蚓试验证明。
2、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有何本质区别?答:语言的出现,产生了思维,对事物本质做出反应。
3、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何证明?P7答: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脑的发展导致心理的发展。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如狼孩等〕〔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应。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有何根据?P15-165、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意义?P18〔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基本概念:神经元P27、突触P29、本能、反射P49、反射弧P49、反馈P49、兴奋过程P47、抑制过程P47、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P50、第一信号系统P53、第二信号系统P53〔二〕思考题:1、简述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P29-30答:突触的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突触的机能主要是使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进行通讯联络,使神经冲动有效地在神经系统内传导。
2、为什么说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有何根据?P303、简述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的功能。
P334、简述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
P48〔考过〕5、哪些事实证明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非对称的?P446、R.W.斯佩里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P467、第二信号系统对人的心理活动有何重要作用?答:第二信号系统是人们获得间接知识和经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
8、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有何区别?P529、简述言语机能联合区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种类: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特点: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环境的干扰”。
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况。
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
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测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
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
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
个案法要求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由于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经验主义、联想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塔式、精神分析学派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一、大脑的结构: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
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几个区域。
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
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1、初级感觉区: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他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察觉等。
听觉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德曼的第41,42区,它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对声音的察觉等。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1,2,3区,它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绝、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2、初级运动区: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
3、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闹区组成。
4、联合区:人类的大脑皮层除上述有明显不同机能的区域外,还有范围很广、具有整体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称联合区。
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这个脑区发出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
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
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作出统一的反映。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
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试说明神经冲动传导的基本方式,什么是电传导和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的传导(单个神经元内的传导)实际上是一个神经内局部产生的电位差引起。
神经冲动的传递(两个或多个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要经过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部位。
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的运动,跟电流在导线内的运动不同。
电流按光速运动,每秒30万公里,而人体内神经兴奋每小时运行的速度只有3.2~320公里。
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
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病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
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的分子受体(另一种化学物质),从而打开或关掉膜内某些离子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
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什么是感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
我们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因此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触收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
感觉的编码所谓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感觉编码。
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他认为:1、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特殊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2、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3、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感觉编码的研究形成了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
一种叫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另一种理论叫模式理论或模块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精神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
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用反映;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和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
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
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
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E=1/R在这个公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即人们能够察觉出来它们的差别,或把它们区别开来。
这种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察,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差别阈限越少,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下公式来表示:K=△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K为一个常数。
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对不同感觉来说,K的数值是不同的,即韦伯分数不同。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觉是由一定刺激引起的。
因此,感觉的大小与刺激强度间有着直接的关系。
刺激的物理强度的变化,并不一定引起感觉产生等量的变化。
视觉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
它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
视觉的生理机制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
眼球壁的内层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
网膜为一透明薄膜,是眼球的感光部分,其中有感光细胞:椎体细胞和棒状细胞。
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
颜色的定义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颜色的分类光谱颜色:光源光线颜色吸收颜色:指物体表面反射出的颜色,而不是吸收光波的颜色。
颜色的混合:分为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是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
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即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
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油漆、油墨的混合,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写波长的光被吸收了。
减法原则:讲混合光中的一部分抽取出去,通常利用滤镜来实现。
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色觉理论1)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
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
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赫尔姆霍茨: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
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更敏感。
因此,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
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
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如在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异化,产生白色经验;没有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同化,产生黑色经验。
在红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异化,产生红色经验;在绿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同化,产生绿色经验。
在黄光作用下,黄-蓝视素异化,产生黄色经验;在蓝光作用下,黄-蓝视家同化,产生蓝色经验。
许多实验结果支持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3)混合理论人眼对光的反应过程存在着3个水平。
第一个水平是生物水平,即视网膜中存在着3种视锥细胞:红、绿、蓝。
第二种水平是红色视锥细胞和绿色视锥细胞可以生成黄色的感觉。
第三种水平是经过上述两种水平后的视觉信息根据黑林的对立过程进行对颜色的加工。
视觉的时间和空间因素视觉中的空间因素: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
视敏度:即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
视觉适应: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