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育案例
幼儿园品德教育案例:孝敬父母 幼儿园教育案例

幼儿园品德教育案例:孝敬父母一、背景介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和基本的家庭教育。
孝顺父母不仅体现了个体的尊老、孝顺父母的品质,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孩子们的家庭教育也受到了不少挑战。
在幼儿园阶段就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孩子孝顺父母的品德。
二、案例描述某幼儿园为了引导孩子们学会孝顺父母,开展了一系列的品德教育活动。
其中有一次,幼儿园组织了一次亲子手工活动。
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动手制作手工作品,并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园老师引导孩子们向父母表达爱意,并感谢父母平日的养育之恩。
幼儿园还精心准备了一场由孩子们表演的“孝心故事会”。
家长们在观看孩子们的表演后,纷纷表示感动,认识到孩子们对孝顺父母的深刻理解和感恩之心。
三、教育意义1、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通过此类活动,孩子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付出,从而愈发珍惜与父母的相处时光,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2、启发孩子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制作手工和表演,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启发了他们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表达情感的能力。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孩子们从小就能够参与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活动中,对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教育启示1、幼儿园教育要注重家德和社会德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要注重在家德和社会德的培养上下功夫,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品德素养。
2、活动形式要多样化。
幼儿园品德教育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手工制作、表演、讲故事等,让孩子们在不同的活动中增加感受和理解。
3、教师要积极引导。
在品德教育活动中,老师的角色至关重要,需要积极引导孩子们,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活动的意义。
五、总结幼儿园品德教育案例中的“孝顺父母”活动,为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尊老、懂得感恩,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中华德育故事孝篇

中华德育故事孝篇
《中华德育故事》是一部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的动画系列,其中“孝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篇章。
以下是一些关于“孝”的故事:
1. 《黄香温席》:讲述了一个东汉时期的孝子黄香,为了让父亲在睡觉时感到温暖,每天晚上都用自己的身体给父亲焐被窝的故事。
2. 《孝感动天》:讲述了舜的故事,他虽然出身贫寒,但他的孝心和贤德感动了天地,最终被推举为天子,让天下人都感受到了他的孝心和仁爱。
3. 《啮血沁骨》:讲述了明朝名将戚继光的故事,他为了平定倭寇,不惜冒险去啮血沁骨,以示对父母的孝心和忠诚。
4. 《卧冰求鲤》:讲述了晋朝的王祥在冬天用身体融化冰河,为母亲捕鱼的故事。
5. 《恣蚊饱血》:讲述了明朝时期的杨黼在夏天用自己的身体让蚊子叮咬,以保护父亲能够安稳入睡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以及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孝道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孝道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幼儿园德育案例-扶老奶奶过马路

幼儿园德育案例-扶老奶奶过马路案例一:小小志愿者爱心接力在某市区一所幼儿园,老师们注重幼儿园德育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培养孩子们的公德心和爱心。
一天,该幼儿园要组织一次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活动,老师们将好消息告诉了孩子们。
孩子们听后都觉得非常兴奋,他们互相约定,要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家长,找到老小区里的老人,然后一起帮助他们。
当天下午,孩子们的家长将他们带到了小区的西门,只见那里已经站了几位老人。
孩子们走到老人们跟前,向他们问好,随即手拉手,一个个走上马路。
过马路的过程中,孩子们不停地用自己的小手引导老人,让他们牢牢地站在人行横道上,自己贯彻“红绿灯和规则”的原则,保证了过马路的安全。
当他们走到小区对面时,孩子们便纷纷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小礼物,递到了老人们的手中,老人们接过礼物后脸上露出了感动的笑容。
这个活动让孩子们感到非常快乐,他们充分发扬了自己的爱心和公德心,也把这份爱心传递给老人们。
案例二:扶老奶奶过马路,让爱心绕不停在某市区一所幼儿园,有一位老师会经常组织孩子们去附近的老年活动中心探望老人,孩子们也养成了爱护老人的好习惯。
一天,老师决定让孩子们到街上去扶老奶奶过马路。
老师和家长们一起约定了时间和地点,孩子们早早地就准备好了礼物和手工卡片。
当大家走到路口,发现过马路的小路人很少,而很多老年人却在等待着过马路的帮助。
于是,孩子们便跟老师一起有序地组织起来,几乎每一个老人都被带到了对面。
孩子们不仅拉着老人的手,还识别路口拐角,判断车辆行进方向,以此来保证老人们过马路的安全。
许多老人被孩子们的爱心感动,纷纷表示感谢。
这个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热心地送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和礼物。
老师还通过视频和照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了他们完美地完成了一次扶老的行动,并让这份爱心传递得更远。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非常感慨:没有爱心的人生,不值得过。
曾子的孝德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曾子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孝道思想而闻名。
本文将以曾子的孝德教育案例,探讨其在家庭教育中的实践与影响。
二、案例描述1. 曾子的家庭背景曾子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其父曾点以耕读为生。
虽然家境贫寒,但曾家注重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对孝道的培养。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曾子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孝德教育。
2. 曾子的孝道实践(1)尊敬父母曾子认为,尊敬父母是孝道的核心。
他经常对父母说:“父母者,人之本也。
”他不仅在言语上表达对父母的尊敬,更在行动上体现出来。
例如,曾子每天都会亲自为父母准备饭菜,亲自洗衣服、扫地,为父母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2)孝顺父母曾子在孝顺父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有一次,曾子的母亲要给他做一件新衣服,曾子知道后坚决拒绝,他说:“母亲,您年纪大了,穿新衣服很容易受伤。
我还是穿旧衣服吧。
”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深知儿子的孝心。
(3)传承孝道曾子不仅自己践行孝道,还致力于将孝道传承下去。
他教育子女说:“孝道,是天理之极,人道之本。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孝道,何以立身处世?”在他的影响下,曾家的子女都十分孝顺,形成了良好的家风。
3. 曾子的孝道教育成果(1)家庭和睦在曾子的孝道教育下,曾家家庭和睦,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
这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为曾子及其子女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子女成才曾子的孝道教育,使他的子女在品德、学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他的儿子曾元,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女儿曾氏,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女性政治家。
(3)社会影响曾子的孝道教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家庭都将孝道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曾子的孝道教育案例,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故事案例

德育教育故事案例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方式,它注重的是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性健康发展。
学生在德育教育中,会接触到许多生动鲜活的案例,这些教育案例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实践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一、孝敬父亲的故事小明是一个乖巧的小学生,他的成绩一直很优秀,但是却经常缺课。
后来,班主任了解到,原来小明的父亲患有肝病,需要照顾,所以小明经常去医院探望父亲,因此经常缺课。
班主任引导小明理解父母辛苦成长自己的重要性,引导小明从孝敬父亲这个方面加强自身德育教育。
二、善良童心的故事小刚是一个快乐善良的孩子,他喜欢帮助别人,也喜欢和小猫小狗玩耍。
一次,小刚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受伤的小狗,他一直陪伴着小狗,将小狗送到宠物医院接受治疗。
这件事情发生后,小刚的德育老师让他深刻认识到爱护动物的重要性,从而懂得珍惜生命。
三、诚信之路的故事小红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有一次考试他在信用码上作弊被老师发现了。
在德育老师的帮助下,小红认识到恶劣行为对自己学习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认识到做事情应该遵循诚实守信这一根本道理,他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四、纪律意识的故事小李是一名非常活泼的小学生,他爱抽烟。
在纪律班集体活动中,他因抽烟被班主任严肃批评。
班主任通过这个案例让全班的学生更加认识到校规校纪的重要性,强化他们的纪律意识,从而塑造良好的习惯。
五、感恩父母的故事小牛牛是一个优秀的班干部,他的成绩稳居本班前列。
然而,小牛牛却不尊重父母,在家经常发脾气。
德育老师通过引导小牛牛思考,使他更加深刻理解到父母的爱与付出,从而增强小牛牛的感恩之心。
以上这些德育教育案例,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了解和学习的案例。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要引导学生增强对道德的认识和敬畏,树立正义和公平的观念。
只有这样,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才能更加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孝道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孝道教育。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一起小学生孝道教育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孝道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展孝道教育。
二、案例介绍小明,10岁,就读于某小学四年级。
他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小明跟随年迈的奶奶生活。
奶奶年事已高,身体多病,家务繁重。
然而,小明在日常生活中却对奶奶关爱不够,经常顶撞奶奶,让奶奶伤心。
班主任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开展一次孝道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小明学会关爱家人。
三、案例过程1. 开展主题班会班主任老师组织了一次以“孝敬父母,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班会。
在班会课上,老师首先向同学们讲解了孝道的内涵,强调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接着,播放了一段关于孝道的视频,让同学们了解孝道的重要性。
最后,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关爱家人的故事。
2. 家访活动为了更好地了解小明家庭情况,班主任老师进行了家访。
在家访过程中,老师与奶奶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小明在家中的表现。
奶奶表示,小明在学校的表现良好,但在家中却对长辈不够尊重。
老师鼓励奶奶继续关爱小明,同时提醒小明要孝顺奶奶。
3. 家庭作业老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要求小明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每天为奶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帮忙洗碗、扫地、整理房间等。
同时,要求小明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每周向老师汇报。
4. 定期交流老师定期与小明进行交流,了解他在家庭中的表现。
在交流过程中,老师关注小明的情感变化,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逐渐学会了关爱家人,与奶奶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四、案例分析1. 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孝道教育对小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孝道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尊重长辈、关爱家人。
其次,孝道教育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
德育故事(孝)篇

德育故事(孝)篇十八、【王周典衣】明王周氏。
姑病绝粮。
典衣医治。
天赐金藏。
【原文】己身冻饿。
姑寻愈。
后忽于菜园中锄地。
得窖银钜万。
子三。
一登科。
二入泮。
寿九十五。
无疾而终。
时值岁荒。
纺绩无利。
借贷无门。
姑病典罄。
医药维艰。
危之至矣。
周氏乃脱身上青衫以典钱。
只知有姑。
不知有己。
其心为何如乎。
姑病得愈。
富贵齐来。
冥冥中报施不爽。
盍共勉旃。
【白话解释】非常的荒歉。
纺织呢没有钱可赚。
借债呢又没有地方可借。
家里的米粮已经完了。
婆婆又生着病。
衣裳首饰。
也已经当完了。
没有法子。
周氏就脱下了身上穿着的青衫。
叫丈夫到典当里去当了钱来。
给婆婆请医买药。
自己身上的寒冷。
肚里的饥饿。
也就不去管他了。
过了一回。
婆婆的病好了。
后来周氏在菜园子里锄地。
忽然发现了几万两银子的藏银。
于是就把他运了出来。
从此家里就很富足了。
周氏生了三个儿子。
一个是足中了翰林的。
两个是中了秀才的。
周氏自己活到了九十五岁。
死的时候。
好好地并没有一点毛病。
十九、【兰姐善谏】兰姐阿家。
常骂祖姑。
童媳跪谏。
好作规模。
【原文】姑老。
人亦视为厌物。
奈何。
人孰不老。
修短有数。
媳愿姑亦如祖姑之寿也。
姑感悟而孝。
兰姐后生五子。
两登科甲。
兰姐、一十二龄之童养媳耳。
乃能深明大义。
谏姑于夜静。
不使人知。
且垂涕泣而道之。
使其姑竟能自反。
顿改前行。
可谓善谏矣。
人能学兰姐之善谏。
则天下无不可化之姑。
而谓姑恶云乎哉。
【白话解释】骂。
婆婆骂太婆是老而不死的讨厌东西。
兰姐就在那一天夜深的时候。
流着眼泪。
跪在婆婆的跟前说道。
婆婆和太婆相骂。
是给后人的一个榜样。
假使将来婆婆年老的时候。
也有人把婆婆当讨厌的东西看。
那末婆婆又觉得怎样呢。
个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
寿长寿短。
是有天命的。
媳妇但愿婆婆像太婆一样的享着长寿才好。
他的婆婆听了这一番话之后。
就大大的感动。
大大的觉悟。
很孝顺自己的婆婆了。
后来兰姐生了五个儿子。
有两个儿子是中进士的。
二十、【夏王糟糠】明夏王氏。
纺织度荒。
奉姑甘旨。
自食糟糠。
【原文】织。
弘扬孝道文化 传承中华美德——德育项目活动案例

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德育项目活动案例活动名称: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活动目的:通过德育项目活动,加强青少年对孝道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孝顺父母的美德,传承中华文明。
活动内容:1. 孝道教育讲座:邀请专业讲师或学者,为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讲座。
讲座内容包括中华孝道文化的由来、内涵以及孝道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通过讲座,让青少年了解孝道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他们尊敬、关心和孝顺父母的意识。
2. 家访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参与家访活动,目的是让他们深入了解父母的辛勤付出和对自己的关爱,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家访中,学生可以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他们的爱与敬意。
3. 孝心行动:组织学生参与孝心行动,如到养老院慰问老人,帮助清扫公共场所等。
通过参与实际行动,让学生深刻体验孝道带来的善良和内心的满足感。
4. 文化传承展览:举办德育主题的艺术展览或手工制作展览,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他们对孝道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展览可以邀请家长和社区居民参与,增进他们对孝道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5. 学生分享会:组织学生进行孝道主题的分享会,让孩子们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孝道行为以及对孝道文化的认识。
通过分享会,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孝道行为。
活动预期效果:1. 弘扬孝道文化,促进中华美德的传承和发展。
2. 培养学生尊敬、关心和孝顺父母的意识和行为。
3.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加强家校社区之间的合作,形成共育合力。
5.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规范。
备注:具体活动形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俭勤”班风——“孝”记德育案例
奉化区莼湖镇下陈小学毛益利
科学理念: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
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是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而德育是一个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从大处想,我们的孩子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对每个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从小处想,小学阶段的孩子思想最纯洁,进行德育的启蒙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合生活实际,我把我家的家训搬进课堂,于是就有了我们的班训“孝、俭、勤”。
在小学阶段引导孩子们认真践行“孝、俭、勤”的班训。
“百善孝为先”,孝要让孩子们尊敬长辈、体贴父母。
老话说“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俭就是节俭,生活要朴素,不追求名牌,穿着干净就可以,学习用品不浪费。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就是勤奋、勤劳,学习时讲勤奋,工作时讲勤劳。
勤能补拙,勤能致富。
道德是社会之基石,仁孝是道德之根本,当然要从“孝”字入手,而孝的本质内涵是“爱”,由爱父母、爱家人开始,推及爱师友、爱同学,进而爱班级、爱学校。
由小爱至大爱,形成从善、尚美的道德意识。
实际情况:
本届孩子共40人,独生子女占三分之一,外地生虽很多,但以小儿见多,这些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一家人的“小皇帝”、“小皇后”。
特别是本地的独生子女不知有多少人围着他(她)团团转,可以说是集家中万千宠爱于一身,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过分的溺爱使孩子个人自理自立能力很差,害怕吃苦、贪图享乐,如同温室中的“鲜花”。
独生子从小无兄弟姐妹,性格孤僻高傲,唯我独尊,独霸一切,不懂得与人一起分享,很难与人处理好关系,也较难融入班级。
经过近二十年的工作,真真切切感受到现在的孩子们迫切需要有好的思想或理念来引领,并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踏踏实实落到实处,从律己修身入手,从孝老爱亲做起,带动孩子们,带动班级、学校、家庭形成长孝于言、长孝于行、长孝于思、长孝于心的中华传统美德,使孩子们一生受益,也为三尺讲台和社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操作预设:
1、以“礼”为核心,修身爱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以平和、理性、包容的心态
为人处事,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践行学校倡导的“一声问候、两
个轻声、三处整洁”的活动。
——《尊敬师长、待人以礼》主题班会
2、以“孝”为核心,孝老爱家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努力做到“六心”:常问好,
讲礼貌让长辈舒心;少空谈,多帮忙让长辈省心;求上进,求正道让长辈
放心;勤学习,苦钻研让长辈开心;做事情,勤商量让长辈称心;遇矛盾,能宽容,让长辈顺心。
——《百善孝为先》主题班会、收集有关“孝”的名人名言
《二十四孝》经典故事
3、以“和”为核心,宽厚待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大力培养宽仁慈爱、友善互
助的优良品德,用宽己之心去宽人,用责人之心来责己,多沟通少误会,
多信任少猜疑,多宽容少计较。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多行善举,助人为乐,建立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
4、以“诚”为核心,敬学爱校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着力培养忠于职守、公平公
正、热情服务的班干部,树立“班级好则我好,学校强则我强”的理念,发扬无私奉献精神。
具体活动过程:
一、动员准备阶段
1、利用教室黑板报进行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孝”氛围。
2、晨间活动时向全班同学发起本主题活动的倡议。
3、收集有关“孝”的名人名言
4、诵读《千字文》、《三字经》、《二十四孝》。
二、具体实施阶段
1、《百善孝为先》主题班会
2、孝行于父母感恩实践活动:给父母洗一次脚,剪一次指甲,捶一次背,洗一次衣服,做一张贺卡,送一声问候,每周双休日为父母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
多做让父母舒心、省心、放心、开心、称心、顺心的事。
所做家务事在《家校联系本》中由父母作好记录,第二天交给组长,在日常行为规范记录中打好分数,学期结束得分高者为“小孝星”。
3、读一本孝道文化书,通过读书,让孩子们了解“孝”文化的重要地位,懂得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并用最漂亮的字书写孝经。
4、《名人孝事故事会》,让孩子们通过图书室或电脑寻找古代和现代的名人孝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教育、引导孩子们行孝。
5、《尊敬师长、待人以礼》主题班会
6、孝行于恩师系列感恩活动:当一次老师批改一本作业,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改正平时老师提出的缺点,感恩老师的教育;制一张感恩卡,附上一句感恩话,表达自己的心声。
通过这些活动让每个孩子从自己的角度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感受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7、写一篇孝道感悟的文章,可以感恩父母,也可以感恩老师,还可以感恩身边的同学,以此深化孩子们对“孝”文化的认识。
三、总结推广阶段
1、评选班级孝星,分发奖状、奖品。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把榜样的力量放大,从一颗“孝星”到群星灿烂。
2、利用“国旗下讲话”引导全校孩子弘扬民族传统美德。
3、展示作品:把优秀卡片、优秀作文、优秀书法作品、活动照片在黑板报中展示。
案例反思:
本人从教近20年,现在正在带第四届孩子,发现孩子的动手能力一届不如一届,班干部的能力也一届不如一届,忧虑、惆怅中在寻找现在的孩子们到底缺少了什么?最终发现溺爱、娇宠害了孩子。
于是在带这第四届孩子时把我们家的家训搬进了教室,而这“孝俭勤”的班风建设便成了我班主任工作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里只涉及了班训中的“孝”,大家知道孝一天不够,孝一学期不够,孝一年还是不够,因此我这里并没有设置时间,本人觉得带孩子们小学六年,要持之以恒地每学期进行这样的主题活动。
所有的活动都坚持“贴近孩子、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的原则,以“知恩、感恩、报恩”为主线。
当然并不是单单一个“孝”,还结合“俭”“勤”,把班训真正植入孩子们的心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让孩子们在一些真实生活体验中养成好习惯。
从小处着眼好习惯可以成就大未来,好习惯会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从大局考虑,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这样做,是在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