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 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震级换算方法

地震震级换算方法地震震级的换算方法是将地震波的振幅或能量与参考震级进行比较,以确定地震事件的震级。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强度的重要参数。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震震级换算方法。
1. 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里氏震级最早由美国地震学家Charles F. Richter于1935年提出,是最常见的地震震级。
它是基于对地震波振幅的测量,使用对数尺度将地震波振幅与参考震级1.0的地震事件进行比较。
里氏震级的计算公式如下:M = log(A) - log(A0)其中,M为地震震级,A为地震波的最大振幅,A0为参考震级1.0的对应振幅。
2. 能量震级(Energy Magnitude)能量震级是基于地震释放的总能量来衡量地震强度的。
由于地震的释放能量与震级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能量震级比里氏震级更准确。
能量震级的计算公式如下:Mw = log(E) - 4.8其中,Mw为能量震级,E为地震释放的总能量。
3. 体波震级(Body Wave Magnitude)体波震级是基于地震的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振动特征来评估地震强度的。
体波震级主要使用台站记录的P波和S波到时差的测量结果进行换算。
体波震级的计算公式如下:Mb = log(T) + (1.66 * log(R)) - 3.3其中,Mb为体波震级,T为P波和S波到时差,R为震中距。
4. 表面波震级(Surface Wave Magnitude)表面波震级是基于地震的表面波振动特征来评估地震强度的。
表面波震级通常使用Love波和Rayleigh波的振幅比例来计算。
表面波震级的计算公式如下:Ms = log(A) + 0.83 * log(T) - 2.0其中,Ms为表面波震级,A为Love波和Rayleigh波的振幅比例,T 为地震波的周期。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地震震级换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地震。
里氏震级适用于浅源地震,能量震级适用于大地震,体波震级适用于中小型地震,表面波震级适用于近源地震。
地震的震级

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标度。
目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矩震级M W,近震震级(M L)、体波震级(M b和M B)和面波震级(M S)。
中国地震局系统过去一直采用面波震级Ms(国家标准GB17740-1999),这样做既不太科学、也不太客观,更不与国际接轨,报出的震级在民众中常造成疑惑。
那么,地震局系统为什么要一直或还要继续使用面波震级呢?1. 矩震级(M w)最具科学性的震级标度是矩震级Mw,它的适用范围从>3.5级到无限制,无震级饱和问题。
,震级>3.5。
矩震级是反映地震断层错动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它等于断层面的面积S、断层面的平均位错量和断层岩石剪切模量μ的乘积。
地震的矩震级,既可由地震波记录反演计算获得,也可从野外测量断层的平均位错、破裂长度、实验室内测量的岩石剪切模量以及从等震线的衰减或余震推断的震源深度计算出来。
1960年智利大地震是Mw9.5级,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湾大地震是Mw9.2级,1957年阿拉斯加安德列诺夫岛大地震是Mw9.1级,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以西海发生的、引发海啸冲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索马里、马来西亚、缅甸、坦桑尼亚、塞舌尔、肯尼亚等印度洋及其沿岸十几个国家,死亡人数超过28万的大地震是Mw9.0级。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是Mw7.9级,1976年唐山地震是Mw7.5级。
2. 近震震级(M L)地震仪离震中应不大于400 km,ML 的应用范围界于2-6级,最多不能到6.8级,否则就饱和了。
在美国南加州地区,近震震级可由Wood-Anderson Torsion仪器测定的周期1 s近震S波的振幅(以微米计)和震中与地震仪之间的角距计算出来。
对于小于6.3级的地震,近震震级总是大于矩震级(图1)。
图 1. 不同震级之间的差别(与Mw相比)。
黄区内,M<Mw;绿区内M>Mw.改自Utsu(2002)3. 体波震级(M b或M B)由P波振幅计算出来的震级为体波震级。
地震级别 划分标准

地震级别划分标准
地震级别划分标准如下:
1. 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2.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3. 中强震:震级大于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4.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地震级别划分标准相关书籍或咨询地震专家。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表

请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采用不同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具体标准需要根据当地的地震学研究和监测机构确定。
3.0-3.9
轻微地震,大多数人能感觉到,但不会造成重大损害。
4.0-4.9
中等地震,可能会造成轻微的破坏。
5.0-5.9
强烈地震,有可能造成一些损害。
6.0-6.9
很强烈地震,有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7.0-7.9
极强烈地震,可能会导致毁灭性的破坏。
8.0-8.9
重大地震,有可能引起极其严重的破坏。
9.0及以上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表
地震等级通常是根据地震烈度或震级等参数来划分的。以下是一般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表,注意这只是一个常见的标准,具体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可能因地区而异,而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划分也可能使用不同的标尺。
地震烈度划分标准表:
烈度等级
描述
I
不可感知,仅仪器能检测到。
II
可感知,但不会造成伤害。
III
会在地震发生地区的一些建筑物内感觉,大多数人感觉不到。
IV
大多数人能感觉到,室内部分人可能感觉不适。
V
许多人在室内感觉不适,室外可能有些建筑物受损。
VI
室内外大多数人感觉到,室内可能有轻微的破损。
VII
大多数人在室外都会感觉到,室内可能有中等破损。
VIII
大多数人在室外能够感觉到,室内可能有严重破损。
IX
大多数建筑物受到严重损坏,大多数人在室外能够感觉到。
X
几乎所有建筑物受损,许多人在室外能够感觉到。
XI
几乎所有建II
地面可能发生严重破坏,很难找到安全的地方。
震级划分标准表: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水平向地面运动 峰值加速 度m/s2 峰值速度 m/s
Ⅱ
Ⅲ
Ⅳ
门、窗作响
悬挂物明显摆 动,器皿作响
Ⅴ
室内普遍、室Biblioteka 外多数人有感 觉,多数人梦 中惊醒
门窗、屋顶、 屋架颤动作 响,灰土掉 落,抹灰出 现微细烈缝, 有檐瓦掉落, 个别屋顶烟 囱掉砖
不稳定器物摇 动或翻倒
0.31 (0.22— 0.44)
0.03 (0.02— 0.04)
5.00 (3.54— 7.07)
0.50 (0.36— 0.71)
骑自行车的人会 Ⅹ 摔倒,处不稳状 大多数倒塌 态的人会摔离原 地,有抛起感
山崩和地震断 裂出现;基岩 0.71—0.90 上拱桥破坏; 大多数独立砖 烟囱从根部破 坏或倒毁
10.00 (7.08— 4.14)
1.00 (0.72— 1.41)
地震烈度还与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地震波传 递介质、表土性质、建筑物动力特性、施工质 量等诸多因素有关。 在某一烈度区里,有时会因局部场地的地形、 地质条件等的影响,出现局部烈度较高或较低 的“烈度异常区”。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震级和烈度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两者的关系,可用炸弹来比喻;震级好 比炸弹的装药量,烈度则是炸弹爆炸对周围不 同地点造成的破坏程度。
3 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国家地震局颁布了现行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 图(1990)》,该图给出了全国各地的基本烈度 的分布; 2001 年 2 月 2 日又颁布了《中国地震 动参数区划图》,包括《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 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 划图》;供全国建筑规划和中小型工程设计应 用。
2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 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引 起的后果的一种度量。 对于一次地震来说,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 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震中区 地震影响最大,震中烈度最高;距震中越远, 地震影响越小,烈度越低;反之,距震中越近, 烈度就越高。
地震震级名词解释

地震震级名词解释地震震级名词解释:A、地震震级;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根据其能量大小分为12级。
地震震级是以地震波在地面上的最大垂直位移来度量的。
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不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震级。
人们往往把震级与烈度相互联系起来,认为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一次地震中,首先感到振动的是那些浅源地震,其次才是中源和深源地震,而且后两者要比前者强烈得多。
这是因为浅源地震发生的地方多半处于人口稠密、开阔的城市或乡村附近;浅源地震对建筑物破坏最大;浅源地震释放出的能量, 80%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的。
1、ML≥6.5。
6级地震(相当于4.7~5.9吨TNT)2、ML≥7.0。
7级地震(相当于5.0~6.4吨TNT)3、ML≥7.5。
8级地震(相当于6.4~7.9吨TNT)4、ML≥8.5。
9级地震(相当于7.9~8.9吨TNT)5、ML≥9.5。
10级地震(相当于8.9~9.9吨TNT)6、ML≥10。
11级地震(相当于9.9~10.0吨TNT)2、ML≥8。
6级以及8级以上地震(相当于10.0~11.0吨TNT) C、ML≥12。
0级地震(相当于11.0~12.5吨TNT)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的大小,是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水平加速度来确定的[gPARAGRAPH3]。
地震震级为什么不是地震本身的大小,而是根据地震仪器测定的呢?原来,地震仪器测定地震是利用了地球介质的变化规律,因此,我们将测定出来的地震仪的记录中的最大水平加速度值称之为“标准地震加速度”。
6、ML≥10。
0级以上地震,一般也被称作是里氏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
地震震级是指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的大小,而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取决于震源释放能量的多少。
释放能量多的称为巨大地震,释放能量少的则称为微小地震。
地震震级是按照地震释放的能量由小到大划分的。
从公布的情况看,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达到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来测定的,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标准。
震级(M)是据震中100KM处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衰减常数约等于1,放大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值的对数来表示的。
基本概念
释义:1.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
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简称震级。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计算方法
地震震级的计算见以下规定.
中国地震烈度表中的值应是指瞬时值.
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1999)
范围
本标准是地震震级M 测定方法和使用的规定,适用于地震测定、地震预报、防震减灾、新闻报道等社会应用。
本标准不约束科学研究分析使用其他类型的震级。
“地震震级M ”是本标准规定的震级,其他类型地震震级必须冠以限制词与添置注释符号。
如:体波震级,近震震级,矩震级等。
地震震级用地震面波测定。
深震(震
源深度大于70 km )与小震不能用地震面波测定时,可用《地震台站观测规》(1990)规定的测定。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地震震级earthquake magnitude
对地震大小的相对量度。
2.2地震面波surface wave
地震激发的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地震波。
2.3质点运动particle motion
在地震波通过时,地球上任意点的运动。
2.4地动位移displacement of ground motion
地面质点运动时,相对于原静止点的距离。
2.5质点运动速度velocity of particle motion
质点运动时,其地动位移对时间的微商。
2.6震中距epicentral distance
地震震中至某一指定点的地面距离。
2.7量规函数calibration function
在不同震中距观测点上用质点运动速度最大幅值测定震级时,因地震波随距离衰减所须加的校正值,其数值相当于在该距离上测得质点运动速度为1μm/s 时相应地震的震级值。
震级测定
地震震级M ,用地震面波质点运动最大值(A/T)max 测定。
度
计算公式为:
M=lg(A/T)max+ σ ( Δ )
式中:A ---- 地震面波最大地动位移,取两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和,μ m ;
T ----相应周期,S ;
Δ----震中距,( 度) 。
测量最大地动位移的两水平分量时,要取同一时刻或周期相差在1/8周之内的震动。
若两分量周期不一致时,则取加权和:
T=(T N ×A N +T E× A E )/(A N +A E )
式中: A N ------ 南北分量地动位移,μ m;
A E ------ 东西分量地动位移,μ m;
T N -------A N 的相应周期,S ;
T E -------A E 的相应周期,S ;
量规函数σ ( Δ ) 为:
σ ( Δ )=1.66lg Δ +3.5
不能使用与表一中给出的值相差很大的周期来测定地震震级M 。
地震震级M 应根据多台的平均值确定。
中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由于其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多用矩震级来表示。
震级分等
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
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
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
,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
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